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3.5 迷人的影像,并不想认为是外部视角的猎奇剥削,喜欢里面的美妙呈现。#house cinema
虚构的游记,愚蠢的情节,抽象的视角。
米格尔·戈麦斯的形式感是可以放心的,一般的电影是把假的拍得像真的,他这部把假的拍成了假的,每次女主角杀猪般的做作笑声一出来,就是例证,其实又是一则像出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电影分成两半,一半是棚内布景部分,摄影、灯光很雕琢,一半是外景实拍,很随性,男女主角出现的部分基本都是棚内,外景部分通过各种语言的旁白来弥补,等于摄影机重走了一遍两人的心路。到最后导演还不忘抽离出来,通过大棚底下的灯光师提醒你,就连竹林都是两种竹林,一种是实地实景,一种是人工造景。所以别太当真,从头到尾就是一种文本实验。
#VIFF24# 对于这部非典型游记来说,一切当代的,现实的,时效性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哥几个又在拍vlog 我又在坐牢 是一些我亚洲戏剧教授会喜欢的环亚刻板印象大赏
【B】这才是真正的老白男电影,东亚妇孺老弱的生活取景如玻璃瓶中的弹珠般被肆意玩弄,却试图以历史书写为导演开脱,意义不明的重复和粗制滥造的棚景被视为刻意模糊现实与影像的讨巧借口,狡猾的欺诈伎俩。受疫情局限的拍摄使得只能依靠贫乏镜头的拼贴组合而“创新”创作,由此诞生的主竞赛电影似乎多了一层可讨论和讽刺的含义。为数不多喜欢和值得夸赞的是电影透露出的浓烈的文学性和异质性,现如今人们对电影的语言要比文学苛刻得多,这是不公正的待遇。
《天方夜谭》式的眩晕,在望不到头深不见底的亚洲大陆中,戈麦斯仍然在践行着他对讲述奇迹和神话的热爱。一个逃婚的男人,和一个寻找丈夫的女人,一个逃进倦怠的漩涡,一个顶着命定逆流而上,两种明晰的方向将亚洲的地理和历史交错切割,我们不仅在船行,车祸和边境线上迷失,也在封建性和现代性的时间线中迷失。而最终,爱意将人物带向死亡,片场的聚光灯却将她带回人间,穿越昏暗的丛林,这些错乱的风景也因此与现实彻底隔开。碾压式的影像组织力,私人金棕榈。
还是蛮巧妙的一部片子,核心是爱情故事,双段叙事,慢慢揭示,糅合了很多影像素材,结尾拉升。这种片子可能不需要过度解读,也不需要做到非常完整。接受导演的设定代入,去更新一次观影体验。
在帝国之眼里过去与现实的分野并不存在——也可能在导演看来在热带迷失的殖民者和背包客没有本质区别,就像他们费心配了五种语言的旁白,但是却决定用葡语演员饰演英美人。《壮游》既是对经典好莱坞殖民地旅行恋爱悲剧(如《曼德勒》,《直航恋曲》)的魔幻重置,也是不那么酷烈但同样谵妄的《现代启示录》式幻灭记录,但把重点放在了性别的倒错之上:爱德华和他的帝国同僚们全都成了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茉莉则接过“白人的负担”成了“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中的“丈夫”。穿插片中的皮影戏和结尾打破第四面墙的举动则为它们的故事蒙上了一种亚洲传奇/散剧的意味。
虽然戈麦斯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免责声明了,但这种散发出尸水味的东方主义还真是好久没遇到了,这玩意儿还得是白男来才正宗,贾樟柯可以退下了。补充:Neo-orientalism就是意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东方主义,比如片中用不同国家语言当旁白、古今实景交错就是neo的地方,但内核依旧是西方中心的,比如既然让不同语言能互通也不在乎穿帮那为何要让越南人说法语?以及仿照Bechdel test,任何两个亚洲角色和影像的存在有除了服务白人故事之外的其他用处吗?他们之间互相有交流吗?蓝色多瑙河配胡志明街景这种东西如果能让你开心那你真的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该去去殖了
电影情书之桃花源记,港译逃婚缘记就很妙,这种介乎神片和雷片的电影最值得玩味儿了。对世界释放你自己,就知道世界待你不薄。阴影不是遮盖,而是显现。放弃一生的信念会很难过吧?不,是如释重负。声音/音乐的运用就地取材,车轨作轨道,舞台剧即视感。江南采莲,误入桃林,提线神灵,缝补斗鸡,民俗戏剧,戏说串场,街景采风,口罩登场。城市空间转移,不同语言交替,新旧影像穿插,脚控摩天轮,哭嫁的女人,前后追逐是他们最后一支圆舞曲。little soul的泡沫,无处不在的佛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是长相思,他是长门怨,你想象他发秃眼垂,他画好了衰老画像等你来取,救你一命只因新年不能死人。画面中人物不在场,画外音的叙事中他们在场,并介入了因果。结尾的摄影机照亮了结局,命定死亡的女人复活了,因为这是电影的魔法。
依旧难以下咽的戈麦斯,景片式的调度,僵直的形式。亚洲的城市影像充斥着东方主义的凝视和想象,很典型的西方游客式的寄托视角。不过放在今年主竞赛一众水片和烂片里已经算质量较高的了。取材疫情背景是非必要的,不然只是更加印证了其景观化的展览思维。
广播剧能不能作为材质拼贴延展电影的形式边界?观感来看,收效甚微。
我认为是可以进入影史的电影,是今年电影中唯一一个我毫无保留喜欢的电影。《风流一代》别来碰瓷,摄影和声音设计太棒了,尤其是纤夫拉纤的那段,简单的灯光完成了像上世纪摄影艺术刚诞生的美感。戈麦斯这部电影超出了我对他的认知,再也不是寓言式的故事,而是宗教之旅,而且是一次包容宗教之旅,途径的城市有这许多宗教思想,但他们都给出了一个答案“放下”。尤其是最后设计的传教士形象,太好了,陪着女主走完了最后一次困难,完成灵魂的飞升。男生也是在寻找信仰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在成都停下。戈麦斯一定很了解成都,他精准抓住了成都天气阴沉,天然的自然白柔,然后进行了让我好久没见过的顶级灯光天光设计。一切都太美好了。
当末尾跟随升腾的烟雾来到棚顶,摄制组现身,电影的层级结构清晰地实现了完整的闭环,并以此解释了正片中大量木偶戏的排演以及当代景观嵌入到历史的叙述的原由,一场灵巧组织的叙事游戏。旅程中导演设置的交通延宕让两组游览恰如其分地隔开距离并顺畅地沿站停靠,在空间上保持距离,于是倚赖通灵的秘法靠近,用透底的占术与致幻的烟雾,攥住所有时间定点相会。戈麦斯的《正午显影》。
1.5倍速还是坐牢。导演在亚洲旅游了一圈,回家把拍的素材丢给ai,让ai随便瞎编,唯一要求是要完美符合西方洋大人对亚洲的刻板臆想。其实女主出现后,没那么难看了,不过就是要打1星
两段式的男女你追我赶。古今混融,棚拍搬演与写实记录相交织,大量黑白影像不规则地配上少许彩色画面并都以胶片拍摄,不同语言的旁白及声画分离(有些地方也让人忆及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那些先锋电影)也营造出了暧昧迷离诗意多义的氛围。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伴奏下的魅惑蒙太奇(叠影:摩托车水马龙街景+舞龙狮+歌唱表演)与木偶戏场景皆是相当动人又功力深厚的段落。奈何文本过于老旧无趣,不断逃离的懦弱男性与执著追爱及至牺牲自我的女子也都挺工具人的,更不用说许多镜头就是东方主义式猎奇凝视大集合……除了杜拉斯,还有点斯登堡(三四十年代作品)的味道,亦如早期电影中的“吸引力电影”回魂……(7.0/10)
说书的游魂贯穿国界,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显形,传统的余韵与当下媾和,概念是不错的,处处可见导演的意志,但人味少了一些。年纪大之后,其实已经开始有些抵触艺术气息含量过重的电影了,多亏是在影院看的,在家中肯定不再会有耐心看完。
#10697. #8th PYIFF# 闭门学术放映。前获2024戛纳最佳导演奖。戈麦斯技法和观念都是当世顶尖。故事或者东方主义与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用影棚拍摄的场景搭建人物,而各语种旁白结合散文电影式的当下影像(90%黑白,10%彩色,均用胶片拍摄)创造空间,既然无法重返历史,那就用如今的材料去创造仅之于(今日理解的)故事发生之时观念上的“历史故事”,跟所谓“真实”毫无关系(正如片中对中国的书写,完全无需“真实”,中国观众能看出中国部分的“假”,那其他语种的观众自然也是如此——英国角色还讲葡语呢!),用一种从根本上反对历史片的方法拍摄历史片,并达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实现的迷人效果,这当然是最佳导演。#年度十佳候选#
睡了两觉,合理怀疑导演去东方游了一圈然后把自己的见闻戏剧化的表达了出来。声画分裂加上语音与字幕的分离让我很难乐意去跟上导演的随想(只有中国的那一段我看着/听着还算享受),心里想着睡吧睡吧就真的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