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杀人回忆》,这个如果是影片宣发团队乱喊的口号,我还能忍。
关键是很多的水军,也用这个标题来宣传这部电影,还搞得个个都真的看过以后,一致这么认为的一样,这我可真不能接受了。
你要说这电影的整体风格上,在某种程度上有和《杀人回忆》异曲同工的地方,我还能接受。
但从电影的艺术水平上而言,这片子距离《杀人回忆》还是有点远的吧。
整部片子从悬疑推理的角度而言,真心没有什么有突破性的地方,破案也是破的莫名其妙。
从喜剧的角度而言,这也真心不搞笑,本身入户强奸案就不是搞笑的内核,加上两个主演本来应该产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于是就整个没有了宣传所说的搞笑的成分。
唯一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也就是打电话给受害人时候,不注意影响,造成受害人自杀,这个让我有点感触。
本片摄影就令人眼前一亮,不愧为提名金马最佳摄影奖的影片。
把东北小乡村拍的相当唯美浪漫。
开头的公安进村,后面的小翠出嫁,还有最后队长去抓老流氓时候单车经过一片金色的原野,那风光都令人神往。
作为东京电影节的入围影片,导演在影像风格化和叙事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这对于一直被商业大片包围的国产艺术类型片来说更显得难能可贵。
因为在敏感年代发生的敏感事件。
结尾还是以老流氓被抓这一正义战胜邪恶收场。
但依然能看到导演的坚持。
在老流氓随着远去的列车消失后,大银幕黑屏,导演画外音出现,然后是片场打板的镜头和报板画外音。
熟悉片场拍摄工作的朋友很容易就看出这是剧组常见的补拍的场景。
导演用一种戏中戏的手法,算是把双结局都呈现在观众面前。
即保留了对艺术的坚持,又避免了资方压力和审查压力给出了“光明”的“结局”让我们能在院线看到这部相当风格化的类型片。
也算难能可贵了。
如果按类型片归类的话,《东北偏北》算不上是悬疑片,也不能称之为喜剧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躲”与“藏”、“追赶”与“逃跑”混乱角色,且呈现了东北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小清新片子,却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台湾金马奖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不过说实话,这部既缺乏娱乐性又无深度的电影被提名本身已足矣,若想获奖,导演还需提升两个档次。
片中,“警察抓流氓”的剧情既单薄,又无趣,透露出了导演的敷衍了事与低趣味。
一个光着膀子四处夜袭寡妇、村姑的小兽医范大成,除了玩着自己那出屡试不爽的“成功得手”与“成功逃脱”戏法,还间接地玩弄了那帮怎么追都追不上自己的警察,并留给了县公安队长李占山发挥自以为是,却破案乏力的“查脚印之功”,为此,李占山还差点抓错了在饭店里装广东仔、爱偷窥女人洗澡的胡怀军。
如果说做无用功是李占山最擅长的伎俩,那么他不分男女地将村民们召集来“走土灰、查脚印”的戏法则凸显出了他更加娴熟的愚蠢。
所幸,在与李占山并行不悖的“脚印哲学”之湖里,还飘荡着行之有效的、不肯回城的中医老教授李滨的“中医理论”,且两种理论的较量流溢出了巨大的而又无奈的黑色幽默:“肾不实则无胆”的定论虽然没有帮助那帮公安局里的“折腾鬼”找出真凶,却成功地排除了假凶,果然是“中医确实能救人!
”“脚印哲学”与“中医理论”无济于事的发挥,其实是导演自鸣得意的有意而为,否则接下来的剧情与更加牵强的破案思想——“衣服卷原理”就无法得到演绎与施展。
范大成第一次逃跑时携带的被卷成实卷衣服的景象作为铺垫,不但扳回了男主角李占山的智力,同时也使得案情在一年后水落石出,更给予了电影剧情的完整。
但当强奸犯范大成躺在草垛上对着被自己关在木笼中的李占山愤恨地说出“我喜欢她,但她为了回城,却上了别人的炕”这个比“衣服卷原理”更加牵强的作案动机时,我想,这部片子确实可以在被描述成“平庸”的二字前加一个“so”了。
作为同一类型的犯罪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杀人回忆》与之剧情相似,皆讲的是强奸犯四处流窜、作奸犯科之事,但后者不但害了命,且真凶未归案,显得更暗黑些。
但无论文艺环境是否放得开,导演都不应该呈现出过多的角色胡闹的镜头与旅游宣传片似的乡村原风景,毕竟他拍的可是剧情片。
(重发五六次了豆娘求你别再吃了)很多人看到今年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及金马奖入围片单时,会以为“Zhang Bingjian”是一位新人导演,因为在网上搜索不到关于他的信息,只有一位看似“同名”的画家。
其实,张秉坚导演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班,跟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是同届同学。
张秉坚在美国生活过九年,搞当代艺术,平时更多见的身份是画家,偶尔听他一口流利的美国腔还以为他是美籍华人。
跟他的一些同学比起来,张秉坚的作品很少,只拍过两部剧情长片、一部纪录长片。
不过他身上的学院派标签仍在,一小时的谈话内,他提过特吕弗、费里尼、阿伦-雷乃、科波拉等十多个大师导演或其经典作品的名字。
改革开放没为他带来实现导演梦的机会,而在新世纪的现在,他回到国内,开始重拾曾经的梦想。
寻梦永不晚。
毕业于78班的第五代导演们纷纷转了型,那些拍出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猎场扎撒》的人早把镜头远离了乡土,第五代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代际名词已经名存实亡。
而张秉坚这个本该是第五代、结果却成了新生代的导演,“后知后觉”地在今天的商业浪潮中,慢悠悠讲起了文革时代的往事。
“谁说第五代消失了?
还有一个!
”张秉坚开玩笑说。
新片《东北偏北》的男主角“李脚印儿”是个难得生动鲜活的执法者形象,把电影节观众逗得哈哈大乐,大家从没在大银幕上见过这样好玩、缺点与优点同样多的中国警察。
张秉坚走过真正蒙蔽的历史,他觉得,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
”张秉坚说。
文革后的中国是一张白纸 将警察从“高大全”还原出来 新浪娱乐:《东北偏北》的故事发生在文革之后,而您是北京电影学院78班学生,是文革后招的第一批电影专业学生。
这是否是您对这段历史别有感触的原因?
张秉坚:对,当时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我也是一张白纸。
我来到北京上学以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费里尼,我长大看的外国片都是朝鲜、阿尔巴尼亚电影,电影学院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跟农学院一起上课。
我是美术系的,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维纳斯紧张了半天;一年级学画裸体,画女的都得穿着短裤和胸罩。
所以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觉醒,我就想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表现那个单纯甚至有些幼稚的时代。
新浪娱乐:所以这部电影以性为线索贯穿始终,性是能表现社会开化过程的题材。
张秉坚:对,可以这么说。
我们当年作为专业的电影院校学生,看到内参片的接吻镜头时,都会有一双大手挡住屏幕。
那个年代里,性尤其是被蒙蔽的。
新浪娱乐:毕业后这么多年您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没有马上拍电影?
张秉坚:我毕业后被分到上影厂,没有选择。
老牌制片厂人太多,你前面有一百多个导演部门的人都论资排辈等着当导演,不可能有出路。
你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拍《一个和八个》,是在广西厂拍的,那儿缺乏创作人员,所以一下子就出来了。
好在我会画画,我不能停下来,必须保持创作敏感度。
通过这次拍摄我发现,其实电影也是手艺活,长期不拍的话容易犯毛病,我如果再等十年不拍,可能拍得还没现在好。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这个人物特别鲜活,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他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张秉坚:我们采访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实警察,他们说你们电影里的警察都是高大全的,太假。
很多刑警是跟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有的警察戴着墨镜拎着小包,审犯人时把鞋一脱,跟犯人轮流抽一根烟。
所以我想让我电影里的警察更生活一点,他会耍花招,审讯时会抖机灵。
其实那个时代警察确实没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我觉得他很可爱。
有一个镜头我拍了,但是删掉了,来源于我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老警察呵斥小警察不会审犯人,说你得从侧面审,第二回他看见小警察坐在犯人一侧,别着头审讯,小警察说,你不是让我从侧面审吗?
这很好笑,其实是真事儿,真的是无知又可爱。
新浪娱乐:很多真事儿拍出来反而像编的了。
张秉坚:对对,你说得非常对。
下次我剪个导演版,把这段再放进去。
那个时候中国就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最可爱的,可以画各种美丽的图画,错了就再擦掉。
现在的孩子都生在互联网时代,画布很快就画满了,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些留白,拒绝一些东西。
新浪娱乐:李脚印儿的演员也演得非常好。
张秉坚:是的,其实这个角色原本是想让葛优来演的,养猪的创意就来自葛优。
他以前在昌平养过猪,是个被下放的老警察。
后来就把他的经历放在了电影里的老太太身上。
再后来我们的编剧发现了猪饲料里那种能壮阳的药,就想到把性这条线也揉进去。
李滨老师也演得非常好,85岁高龄了,值得尊敬。
我希望能让她走红毯,可惜我们不是竞赛单元的。
电影已经顺利通过审查 没必要羞愧于曾经的无知和愚蠢 新浪娱乐:影片风格让我想起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有用猪来表现反讽,有性这样一条线索……为什么选择了讽刺喜剧的表现方式?
张秉坚:这部电影跟传统表现手法不太一样,比如我淡化处理了受害者后来的生活,再比如李脚印儿和老太太争吵,本来到了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我却用一句玩笑将它化解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吧,我想换一种视角看待那个年代。
再比如结尾,有抓住罪犯和没抓住两种,那可不可以有第三种?
这次电影节看到的就是第三种,开放的结局。
新浪娱乐:跟审查有关系吗?
因为放电影的时候,第一个出来的是龙标,中国观众都惊讶了一小下。
看完更觉得惊讶,因为表现文革的讽刺喜剧轻松过审了。
张秉坚:来之前组委会问我有没有龙标,我说有,他们也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话语权越来越强,电影节也很在意国内的审查。
有个错误的观念,一提到独立电影就好像很敏感,这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放给主流观众看?
不然主流观众永远看迈克尔-贝,我觉得应该向他们传达一些观点和态度,一些人文的东西。
新浪娱乐:所以审查对影片没有影响?
张秉坚:目前为止还没有。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文革以后,就像我上学时一样,文革的影响还有存在,其实到现在也还存在。
包括片中警察的形象,不完全是正面的,跟生活中的一样,他有很多生动的、普通人的一面。
我觉得,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都是网络时代,窗户已经打开了,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人民已经有非常强壮的抵抗力了,一部电影不能改变时代。
新浪娱乐:您表现的是文革后的公安,但要是换成现在的,可能就不能这么自如了。
张秉坚:对。
最主要的是,在那个一张白纸的年代,公安也会有无知和愚蠢,就像我当年连蒙娜丽莎都不知道一样。
白纸没什么不好,白纸很可爱,所以我希望以幽默的形式表达出这种可爱,哪怕也蕴含着一点点心酸。
不光是中国人,西方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所以不必觉得这是我们自己丑陋的一面,没有必要。
这几天票很快就买光了,日本观众都非常热情,他们的笑点跟我设想的也都差不多。
作品应该是没有国界的,《东北偏北》输出的其实是正能量。
李脚印儿从一开始的打肿脸充胖子破案,到后来回家卖豆腐,不浮躁了,接地气了。
新浪娱乐:看结尾时我想起了《杀人回忆》,还以为案子不会破,结果还是破了。
这是不得已这么做的吗?
张秉坚:算是我的自我审查吧,觉得罪犯必须要抓住,不能正不压邪。
我不敢冒这个险,投资方都投钱了,最后万一不行,我们这个低成本的也没法补拍修改。
所以还是尽量留个安全的尾巴,但同时也有点智慧,希望开放式结尾也能通过,在报批通过的现有基础上加上那个打板的镜头。
在现在的审查制度下,人物很难做到极致,警察也好犯人也好,不能像《杀人回忆》里那么刻画。
独立电影寻求更多发行方式 做好自己不去想票房 新浪娱乐:片名何意?
与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有无关系?
感觉是比较西化的名字。
张秉坚:其实没有关系,我一直想找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我们曾经想过《捉鬼记》,但鬼字不让用,打双引号就没意思了。
我不喜欢中英文片名不一样,好在我英语还行,所以能找到对应搭配,就像我以前的《窒息》,英文名就叫“Suffocation”,老外也能记住,而且也觉得很好。
“东北偏北”不是我独创,汪峰12年前就有这个歌,尽管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我拍戏的地方正好在东北的北边一点,在伊春附近的林场。
新浪娱乐:电影拿到龙标了,现在有上映计划了吗?
张秉坚:有,现在优酷土豆已经加入进来了,成为联合出品方,回去我会跟他们一块商量院线和网络宣传。
走传统商业大片的路线肯定不行,得有更多发行方式,发行也得创新。
另外,我给汪峰看了电影,他也很喜欢,我想把他那首《东北偏北》放在片尾,再拉回现在这个时代。
新浪娱乐:对市场表现有心理准备?
张秉坚:票房这个事情也挺不好说的,你说其实明星大片也有赔钱的,所以只能说尽量做好自己吧。
有人说什么什么电影有2000个镜头,但我跟人家不一样,我这部就800多个。
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电影,我看的都是经典电影,《美国往事》啊,《教父》啊。
我们学画画时有句话,叫“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看最好的,你才能得到中等的。
新浪娱乐:有因为资金、时间等原因留下遗憾的地方吗?
张秉坚:现在回头看还是有点小遗憾,比如下雪特效有点假。
入围金马的版本调色还没有做完,但他们说很喜欢,还是要了。
这次我的制片人特别好,从来没催着问什么时间完成,团队也很认真,昨天我的录音师还给我打电话说声音还得继续调,电影节放的改不了了,那也要调,电影是永远需要继续完善的。
很多大师过了十几年还在修改以前的作品,因为他心里一直有遗憾。
我拍《窒息》时,因为是葛优和秦海璐主演,没开过发布会都有记者假扮成群众演员混进来,很影响拍摄,刚拍完制片人就想着上市,整个人都变得非常急躁……这次就好多了。
(文/何小沁)
电影发生在文.革后的两年,百废待兴,然而人们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并持续的僵化中。
导演把故事放在这个年代中,让略显无聊的剧本瞬间出彩了起来。
其中有几段让人印象深刻,比方大喇叭喊着口号,四村八寨的民兵抓老流氓的那段,还有全村出动抓偷窥小贼的那段,都挺有意思。
电影里的村民们似乎还有着文.革中的那种条件反射似的疯狂,也不知发生什么事儿,看人追,于是也去追;看人抄家伙,也随手拿起个木板,其实追跑的人连抓的对象可能都没弄清。
这样的群体活动,就像无头苍蝇似的,不问对错,不知方向的一通乱搞。
这些情节看似是喜剧元素,不如说是第五代导演对文.革.动.乱的映射。
其实整部电影无不从各个角度体现了这点,偷窥贼压抑的欲望,蔡教授被埋没的才识,甚至是老流氓为何成为老流氓,多少与这个戏谑的年代的有关。
但让人说不清楚的是,在电影中我们又能看到那个年代与当今社会真正不同的地方,人们都那么纯朴,似乎这日子打发打发也就过了,而且还乐滋滋的。
吃个窝窝头,喝杯小酒,生活也是极其舒坦的,他们又是那么容易满足。
最后导演安排老流氓爱上了彩凤,这个倒是真没想到。
但是再看看老流氓说爱上彩凤的原因后,懂了。
他和彩凤上床的时候是暖的,其他的女人是冷的。
对啊,彩凤是什么人,她是个烫着大波浪,穿着紧身牛仔裤,踩着高跟鞋的前卫女人,她从上海回来,是那么的热情与开放。
这不又一次的映射了那个年代,压抑使人变态,正视自己的欲望,那才是人性,那才是正常的啊。
电影结局的处理手法比较有趣,看着是个小惊喜。
另外整个画面、色彩还有构图,都做的很美,让人对东北多了一份好感。
老戏骨李滨的表演非常到位,直接给人家老婆婆搬个最佳女主角得了。
总体电影还行吧,估摸着比什么《百团大战》有意思多了。
《东北偏北》所以名字是为了致敬西北偏北吗。
浓厚的东北味道 浓厚的文革后毒瘤气息。
这风景其实拍的比电影内容还出众 吸引眼球啊~ 这大东北就是天气好哈?
不得不说其中有些剧情真的是借鉴了“杀人回忆”。
但是又比杀人回忆多了些笑点。
老流氓身手了得 李队长脚印儿专家 蔡教练号脉帮助抓罪犯。
毕竟蔡教练不可能是马尔普小姐。
可是为啥“老流氓儿”是这电影里最帅的,哭了。
最后结尾这种双结局式的套路其实没必要吧。
我更喜欢第一个版本。
政治历史的错误就无需多言了。
说起来最近看的独立电影中东北偏北并不算出挑。
也算是尽力了。
据说是搞笑片才下载的,没想到才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太晃了,镜头又切的碎,看久了还头晕想吐,这样子还怎么看的下去,老老实实的讲故事,不要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行吗,最近看了两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幻影车神,人家在打斗的场景中不但不晃镜头,还经常给慢镜头,反而把打斗的激烈更好的体现出来,中国现在的电影都是好的不学学坏的,评价低了就怪观众不懂欣赏文艺片
当电影放了四分之三,老流氓还是没有被抓到,画面中出现“一年以后”时,头脑中立即想起了一部电影——杀人回忆,难道又是一部致敬之作么?
在这最后的二十几分钟里,我期待着一场闹剧之后导演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然而很遗憾,闹剧之后似乎还是一场闹剧。
东北偏北讲述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文革之后,似乎一切都还没有变得正常。
就像电影里出现的东北村子里的早晨,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
电影以四个警察骑着自行车驶向案发的村庄为开头,其实,我很喜欢开头这一段,四人穿着整齐洁白的制服,骑着自行车依次驶过田间,跨过小桥,仪式感十足。
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制度要去拯救一个被伤害过的世界。
然而这四个警察似乎没有太大的本事,队长李占山除了凭借脚印获得线索外,就只剩下一腔的热血和一个能跑的部下。
几经周折,最终也没将老流氓抓住。
这是电影前面大半段的故事,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李占山发动各村的民兵来抓流氓,这一愚蠢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嫌犯又一次的逃脱。
文革之后,那种集体意识仍然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人们仍然简单粗暴的相信人多力量大。
其实小翠的经历也是很能引人思考的,出嫁前的小翠不幸被流氓侵犯,下放到村里的蔡教授想要封锁住这个消息,并且让小翠赶紧出了嫁,然而由于李队长办事不周全透漏了消息,最后男方退婚,逼得小翠跳河。
其实这是一个很符合当时背景的悲剧。
然而,导演却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太多。
小翠在跳河被救后也就没有了下文。
在小翠这件事情上,蔡教授和李队长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两方,蔡教授和小翠感情深厚,然而由于李队长的愚蠢,毁了小翠的一生。
在最后一次的埋伏追捕中,也是由于李队长发动群众的愚蠢方法导致蔡教授设计的抓捕行动失败。
然而蔡教授和李队长的矛盾并没有在电影里激化,却由于蔡教授对李队长“身体疲软”的同情而减弱了。
这使得电影在一片闹腾之中缺乏一种冲突来引领观众的情绪。
演到这儿,其实还有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流氓始终没有被抓住,电影应该如何结尾呢?
而流氓的真实面目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呢?
“一年之后”,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从屏幕上走过,李队长被撤了职卖起了豆腐,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李队长发现了流氓的真实面目,然而李队长和流氓的对峙却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导演给流氓安排了一个凄惨的身世经历,似乎为他的流氓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流氓还爱上了一个他曾经想要侵犯的女子。
坏人有了被同情的经历,并且还披上了爱情的圣衣,那坏人还该不该抓,流氓我们还该不该恨?
然而流氓的爱情够荒诞而流氓的身世够俗套。
就在这样的设定中,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也被削弱了,观众本来被吊起了好奇心,知道结果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电影就在流氓被抓中走向了平庸。
也许是中国的特色,坏人一定要被绳之以法,所以《东北偏北》少了《杀人回忆》那种追寻真相而不得的纠结感。
全片完全根据作家萨苏的那篇文章:文革时期双桥老流氓案件抄袭的。
几乎原搬作者手稿,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太大创意,草草了事,忽悠没看过萨苏文章的盆友们。
比萨苏文章写的内容差远了。
创作内涵比较丢人,没诚意。
去看看《京城十案》萨苏的文章,你懂的……浪费了原本好好的悬疑故事,唉。
电影创造者的悲哀…………
晚上看了试映,确实有模仿《杀人回忆》的痕迹,不过看似幽默的言语和剧情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蔡教授和老流氓是情人关系。
理由是:第一,老流氓说从小是母亲带大的,16岁了还和母亲睡在一起,内心深处有严重的恋母情节,因而和蔡教授保持情人关系逻辑上也说得过去。
第二,蔡教授开始说不想离开这个村庄,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了(习惯和老流氓之间的关系),而在强奸事件发生后,就要回城了,这可能是因为老流氓强奸少女的事情被蔡教授知道了,对老流氓心灰意冷,所以想回城,和老流氓脱离关系。
第三,大批村民集体追捕老流氓的时候,几个村民就快要追到他时,蔡教授为了救他,假装坠下悬崖以转移村民的视线,最后老流氓才得以逃脱,这表明蔡教授为了老流氓甘愿冒着坠崖的风险,可见对老流氓的感情。
第四,老流氓为什么要频繁地强奸少女?
原因可能蔡教授年事已高,无法满足他的生理需求,造成他心理失衡,进而需要取寻找少女来发泄,以找到内心的平衡感。
第五,影片结尾,老流氓和蔡教授惬意地生活在一起,嬉笑打闹,这表明老流氓又重新回到了蔡教授的身边,这也表明了他们之前的情人关系。
所以影片不仅仅讲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同时也暗示了在文革(后)那个压抑的年代,原始的性需求对人的折磨,以及人们为了宣泄而做出的荒谬的行为。
很多人根本没看懂吧,怪不得分这么低。回力的底耐克的面。老流氓继续逍遥法外。
中国版的《杀人回忆》,减少了些许宿命感和无奈感,添加了一些诙谐。但总体水平在国产电影内属于比较好的水平。最后的结尾、各种追逐戏、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画面都是亮点。
感谢高纬度,东北林区的光线和水色就是比其他地方都要通透。片子有着还不错的质感、合理的情节,却也生硬带来了尴尬的风格和混乱的情绪。一组组人物关系,尤其是胖队长和中医奶奶的欢喜冤家完全没能建立,彼此的语言风格和幽默也完全搁不到一块。案件原型的“双桥飞毛腿”也没被活灵活现体现出来。
《东北偏北》似同《杀人回忆》的故事背景,却并没能锻造一出一如前者的经典,导演摄影语境的出彩,预以幽默与悬疑的双重渲染,虽令人得见于寄予文革后时代的黑色荒诞,但悬疑的诟病,使电影最终的结局犹如一碗夹生的米饭,终欠缺了一份火候。
摄影非常好,但是剧情差了点意思,悬疑度不够,轻松搞笑程度也不够,确实有点杀人回忆的感觉,结尾很有意思,双结局糊弄广电,5分
唐季礼参与出品,霍建起联合监制。戴着镣铐跳舞,好多不得已。画面美。双结局讽刺味儿十足。片尾果然有汪峰的歌,但感觉很不搭
并没发现跟杀人回忆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地方,整体上就太温吞,最后就光看大东北的风光摄影了。
公映
为这个结局加分……
虽然借鉴有点多,算是最近去电影院看的不错的电影
拍的太差了!
除了老流氓,其他人的台词都挺生动真实。但老流氓的台词却是核心。
摄影美爆了
也不想杀人回忆啊……
壮阳知识讲座
剧情一般,风景很美
革命激情有个啥用,那玩意儿只是特定时期的政治正确罢了,是工农的春药,办事儿还得靠脑子,那十年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就是这些,上山的右派寸步难行,下乡的知青卖身回城,政治疯狂一定要在自由的艺术里留下残破的痕迹,导演的结局很高明,满足过审又保留自我还讽刺审查。强奸犯这么帅是合理的吗?一双大眼睛水灵灵的
可惜这么好景致和乡村风光,几段乡间风光和追逐的摄影很好。但品格实在比较低。
不错的。
这片看完就没找到过,这无意中又浮现出来了,标记上吧,不知道制作方是触动了那根神经拍的这样的电影。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