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电影院看了,感觉很赞,还被送了一张明信片,就是有些细节没有听明白。
豆瓣影评都看了,特别感谢“落日属羊”,书、游戏、歌曲、台词都挖出来了。
我后来又去yahoo映画看了一下native speaker们的影评。
总结了一下豆瓣影评里没有的,还有一些日本人视角的观点,我觉得有意思,也一并放进了自己写的影评。
但是有些剧情还是觉得奇怪,特别是絹到底有没有出轨,这在日本网友中也是激烈争论的迷点。
我还看有日本Youtuber,言之凿凿地说,自己出过轨,能理解感情不顺利的时候,和其他异性聊天是多么开心。
还说什么出轨不一定要上床,精神出轨也是出轨巴拉巴拉的。
(网上问卷说,相较于肉体出轨,日本网友对精神出轨更是深恶痛绝)。
反正就是各种号称有实证,说絹出轨了。
这电影我看了第二次之后,觉得女主没出轨。
很明显,这是写实风格的浪漫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都是挺理想化的人格设定。
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过别人的出轨,在这种诱惑面前也有过动摇,但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坚持的方式。
电影院送的明信片1. 姓名+家庭+烟花+咖啡 物語は主人公である山根麦(菅田将暉)と八谷絹(有村架純)のモノローグを中心にして 新潟から出てきた麦と都内の広告代理店夫婦に育てられた絹 東京の生活に不寛容な麦の父・広太郎(小林薫)と、絹の恋愛に対しては寛容だが就職に関しては厳しい父・芳明(岩松了)と母・早智子(戸田恵子) ( dr.hawk さん)男主叫山根麦,老家新潟的,老爸不希望他待在东京女主叫八谷絹,爸妈开广告公司,不反对女儿谈恋爱,但是对她的就业问题很严厉絹求职困难期,说了句如果没有工作,家人会很罗嗦,以此为契机,麦提出了同居。
麦的老爸说他们家乡的人,只要考虑烟火大会就行了(???
很迷惑的想法),说东京的烟火大会太小,让麦回老家。
麦不肯,他老爸把之前每个月给麦的5万日元捐给老家烟火大会(???
)。
因为没了这笔钱,接下来的镜头就是说咖啡只能喝便利店的。
我注意到麦就职之后,第三次出现了两人拿着咖啡走的镜头,那会儿拿的好像是星巴克,附和工作后经济压力减轻,还蛮细节的。
2. 初认识那会儿在聊啥+新刊劇中、二人は色んな話をし、色んな感情を共有していきます。
小説、映画、お笑い、音楽、風景。
(hina_show さん) そこでやたらめったら2人の趣味趣向、お互いの好きな小説や音楽やゲームの固有名詞が出てくるのだが ( 奥田映二 さん)聊了小说,电影,音乐,游戏,搞笑艺人,风景,出现了很多专有名词。
初认识的时候,聊到一个作者,很久没写新作品了。
后来有一幕场景,麦在路灯下等娟打工下班,读的就是这个作者的新刊。
再后来,麦说要找工作的时候,其中一个例子也是连这个作者都出新刊了,他也要做出改变。
3. 花 さて、その時教えられなかった「ま」で始まる花とは、なんだったのか。
劇中ではどんな花か見えませんでしたが、公式インスタグラムで見る限り、白いマーガレットのようです。
また、旅立ちなどに贈る花としても使われるそうで、その場合の花言葉は「優しい思い出」。
そして「私を忘れないで」。
(hina_show さん)剧情里有,麦问絹一种花的名字,絹没告诉麦。
这个网友说没看到花,但是我看的时候有啊,照片里能看到。
这网友翻出来了这花叫 木茼蒿 ,说花语有“勿忘我”的意思。
我还真在一个日语网站上搜到了 https://flower-trivia.com/margaret-hanakotoba/ 但是木茼蒿的花语主要是“骄傲、满意和喜悦”。
我感觉是因为傲娇所以没告诉。
这个网友过度解读了。
4. 店里排队然后放弃第一次看到时候,我就在想特意放这个镜头是要干嘛。
二刷看懂了,为后面铺垫,说明麦和娟缺乏交流。
分手后俩人一起坐着吃饭,麦说后来自己有吃过那家店(去静冈出差的时候,和上司一起吃的),然后娟说自己也吃过。
照理说这个可以成为俩人的话题,毕竟当年一起排队,为了赶新干线才放弃了。
可是直到分开才偶然聊起,侧面坐实俩人缺乏沟通。
5. 朋友 大学時代、長髪で、コムデギャルソンを着て、全身黒で、バーでアルバイトしてた自由人だった友達も、銀行に就職して人が変わったように真面目になってました。
( xqo***** さん)麦有个女性朋友,大学时候穿 COMME des GARÇONS ,全身黑色。
后来去银行工作(看了两遍都没看出来去银行工作了),变得一板一眼了。
麦有五个出现比较多的朋友,其中有两对情侣。
一对还纹了一样的纹身,电车上娟还说如果不是很有自信会走到最后,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
可是这一对分了,男方还喝酒在被窝里挂掉。
以参加他的葬礼为转折点,娟和麦认清了俩人已经形同陌路。
另一对情侣刻画的少,最后结婚了,参加他俩的婚礼的那天,娟和麦正式提出分手。
挂掉的朋友也是搞艺术类的,拍照片。
他也是才能不被认可,挣不到钱,但是他不肯服输,还鼓励过麦。
但是麦终究还是选择了就职。
6. 麦内定那天娟在联谊麦内定的那天,娟正好在联谊。
这里要表现的是在求职过程中,俩人已经有隔阂了。
麦就职时间耗太长了,镜头里他们当初一个在卧室,一个在客厅准备就职,从画面上看就是被隔开的状态。
娟都已经上班了,麦还在搞就职,自己在客厅熬夜,娟默默在被窝里给他加油。
所以内定这一幕就是要突出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违和的部分。
俩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再也回不到过去。
7. 絹没出轨 刺激のない毎日が絹には退屈で、知り合いから誘われたイベント会社に就職し、ワンナイトではあるが浮気してしまう。
(直接的な描写はなかったけれど)浮気した帰りの電車で麦と偶然会った時の絹の表情がなんとも絶妙な気まずさだった。
( yyy***** さん)网友,包括我之前觉得絹和社长有过一次出轨。
这个网友说出轨后的絹还在当天的电车上和麦碰到了,说絹当时的表情很赞,把那份尴尬演绎的很传神。
网友认为没有直接描写。
我之前认为有实证,分手后,娟有问麦,交往期间有没有出轨,麦说没有啊,然后看着娟说了句“え”。
二刷之后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这一幕的前面,也说了,麦的朋友问娟,社长有没有约她(之前她俩聊天的时候,这个朋友建议娟准备道具???
额,成人用的)。
娟说社长边上很多漂亮妹子的。
然后当天在KTV,社长问娟的是去不去吃拉面。
娟在电车上还在和社长聊天,内容也很正常,就是拉面店在那里。
电车上的尴尬,只是和觉得和别的男人走得近,有点对不起麦。
包括后面社长和娟分析恋情就像生鲜,是有保质期的。
分手前那会儿也在建议娟要不要走出来,不要让生活在原地打转,这聊天也很正常。
最后娟有问麦,交往期间有没有出轨,知道了没有发生自己之前一直担心的情况后,娟露出的是开心的微笑,而不是不自然的遮掩。
同样麦也只是搞怪的说了句“え”。
下一段会说,娟挺没安全感的,但是她本人和麦一样,对感情还是很珍重的。
要是恋爱间就出轨了,那也谈不上什么花束般的恋爱了。
所以结论就是娟和社长没什么。
8. 麦和絹是否投缘+改变与不变 こういうふうに互いに深く惹かれあって、まるで双子のように共感し合える関係は、たぶん、出会った瞬間が一番美しいんだと思う。
( KONA さん) 前半は恋の始まりのドキドキと2人の関係性にほっこりして、でも最初から恋には終わりがあると考えてる絹とずっと現状維持で一緒にいると思っている麦には少しだけズレがあったのかもしれない。
( yyy***** さん) 告白の後、好きな言葉を言い合い、嫌いなことを教え合う二人バールのようなものUNOのルールを挙げる麦に対して、替え玉無料と白いデニムを挙げる絹抽象的なものと細かいことを言う麦とどちらも限定的なことを言う絹この時点である程度の年齢かつ恋愛経験のある人は「別れそう」と感じるかも知れない ( dr.hawk さん) 社会に出て現実的なことを言う麦だが、そこにあるのは現状維持と言う「はっきりしないものへの憧れ」である生活を楽しくするとか、こう言った家庭を築きたいとか、そう言った具体性のないまま「絹と一緒にいたい」一心で金を稼ぎにいくそうして合わない仕事を辞める絹に対して強く当たり、「自分はこんなに頑張ってるのに」とまるで絹の母のような言葉を絹に浴びせるのである (dr.hawk さん)三种观点,一种说刚开始是非常投缘,絹和麦像双胞胎一样有共鸣。
一种说恋爱观不投缘,絹最开始就认为恋爱终究会在某一天结束,而麦只想维持现状一直在一起。
还有一种说价值观不同,麦比较抽象,絹比较细节,比如俩人结束和另外俩个路人的尬聊,第一次单独去居酒屋,做自我介绍那会儿,每人说喜欢的东西,麦说喜欢撬棍一样的东西(?
啥玩意儿),娟说喜欢拉面店的免费加面(娟爱吃面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相遇之前有两次娟独自吃面的镜头,独白还在说她关注了手机什么app,和不认识的大叔坐一块儿的时候也是在看那个app,后面和社长也吃过一次拉面)。
刚确认关系那会儿,每人说讨厌的东西,麦说了UNO的规则,娟说了白色牛仔裤。
dr.hawk さん认为麦工作了之后,嘴上说的是要面向现实的话,实际目的只是想和絹在一起,所以他本质没有变,还是一个抽象的人。
反倒是絹,刚开始求职不顺的时候,对母亲的找工作就是泡澡的言论还不屑一顾,但是换了份喜欢的工作就真香了,工作反而很努力。
我认为不存在恋爱观价值观不投缘。
娟是有点缺乏安全感,包括她喜欢的恋爱博主死了令她感伤,她喜欢的句子是“开始是结束的开始”,包括和麦去旅游的时候,一回头发现麦不在了,她紧张,还说不要一声不吭就跑掉(恋爱博主突然去世的带来的心理创伤)。
还包括她担心麦出轨变心,见完朋友,回家的时候坐在电车上,还说说不定麦以后会出轨。
但是看后面,麦说要工作的时候,娟小声的说还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
所以,娟只是患得患失,一方面她有悲观心态,觉得恋爱会有结束的一天,另一方面她也是想一直就这么好好爱下去,可惜她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送了,在俩人赚钱养家的过程中,爱情枯萎了。
毫无疑问,麦的言行在后面是出现了变化的,包括他上班后,得意地跟娟分享自己最近的有增长人脉。
还包括娟的妈妈说过,人生是责任,这句话后来麦和娟吵架的时候,麦自己也拿过来用了。
但是麦本质没有变,只是之前的画画工作待遇降到了之前的三分之一,老爸也不给钱,不得不去公司上班。
公司还那么多加班,麦的公司一个人撂担子不干了,他上网一搜,居然还是他的老乡,年龄都和他是一样的,这更是触动了他。
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他没有办法。
分手后,娟还说以她的工资,付不起那里的房租,可见麦和娟在生活上的经济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老乡出事,麦还在公司说一些看上去很鼓舞的话来自我激励,直接被阴阳怪气的同事气了一通。
压力大到除了小游戏,别的都看不进去。
那会儿还来了一段回忆,他和娟开开心心地趴在床上,吃着零食,一起看书。
麦已经很累了,他完全是在靠着对娟的爱,靠着俩人之间那些甜蜜回忆在苦苦支撑。
结果麦回家之后,偶然发现娟一声不吭换了工作,还是听上去不太靠谱的,俩人大吵一架,又是心塞的一天。
9. 谷歌地图 恋愛は結婚がゴールのように思われることも多い。
けどその限りではない。
結婚には至らなくても、美しい思い出として、心に、もしくは世界のどこかに断片として(例えばGoogleマップ)、残る恋愛もあるのだ。
( KONA さん)这个网友说谈恋爱不一定要结婚,如果有美好的回忆就行,就像片尾麦在谷歌地图发现了他和絹的美好瞬间,这些美好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被记录下来。
我觉得这里其实是在点题(花束般的恋爱)+呼应片首(麦和同学炫耀自己出现在谷歌地图,回家后感叹自己这辈子还能不能再经历这样让人兴奋的好事)。
后来,麦奇迹般地遇到了一个女孩(絹),和她谈了一场花束般的恋爱。
恭喜他了,这辈子至少遇到了两次奇迹。
10. 猫归属分手后黑猫归谁养,是靠石头剪刀布决定的。
麦出的是布。
娟问他为什么,麦说了啥没听明白,好心人请留言告知(评论区有答案了)。
剪刀石头布之前出现过两次,是属于麦和娟观点默契的例证之一。
11. 耳机麦和娟都容易出现耳机线乱成一团的情况,默契之一。
在一起的第一个圣诞节,心有灵犀的互送了耳机。
娟送出去的是黑色的,麦送出去的是粉色线,白色耳机。
麦在家工作的时候,戴过一次这个耳机。
片首在餐厅,麦也是带的这个耳机。
这个细节,娟注意到了,在片尾娟一个人在新家的时候独白里有。
不过片首娟带的是白色耳机,白色的线,她应该是换掉耳机了。
12. 新伴侣虽然难过娟和麦分开了,但是配乐是轻松的,画面是明亮的,俩人的关系都更融洽了。
虽然还是很切ない。
娟和麦2020年分手,再次偶然碰到的时候,已经各自有了新的伴侣。
从片头对话来看,进展还不错。
娟的现男友说有人吵着要他把娟介绍一下,麦的现女友说耳环掉麦家里了,应该也是热恋当中。
真就没法挽回了。
切ない!
13. 声音演绎随着时间段推进,俩人的身份,从学生,到自由职业,再到社会人,两个主演的声音是有变化的。
学生时代是比较嫩的,我特别喜欢的两段声音,分别是娟求职遇到困难,被麦发现在哭的场景。
麦的声调稍稍上扬,声线比较细,音量比较小,就是那种关心、温柔的少年音“きぬちゃん、もしかして、今泣いてる?
”。
娟的话,喜欢她第一次从麦的家里回到自己家里,那段少女的内心旁边,“もったいない、もったいない、今声をかけないで...余韻にいたいだもん”,把少女的愉悦娇憨演绎出来了。
社会人之后,麦的声音还是那么有磁性,说话也没有变很快,但是音量稍稍变大,语气也稍显沉重,不过还是很有魅力的。
14. 总结从时间线来看,2015年1月,都是21岁大三的麦和娟相遇(麦的画上面有时间),中间约会了三次,三月确定关系。
大四上学期旅游,啪啪,很甜蜜。
大四下娟求职遇到困难,最后放弃了,打零工,和麦一起找了房子同居,当年的跨年夜就是一起,吃年越しそば,然后去神社敲钟,捡了黑猫。
2016年,俩人都毕业了,麦开始是画插图,一副1千日元。
到点就去接娟下班,俩人开开心心喝着东西,吃着老夫妇做的面包,沿着河边,边散步边聊天。
到了2016年下半年,父母给压力,麦的插图工资变成三副1千日元,俩人都开始准备求职。
12月,娟就职成功。
2017年年初,麦就职成功。
麦很多加班,错过了一些娟准备好的约会。
娟很委屈,今年的圣诞节约会能开出来麦心不在焉,性生活三个月都没有,和麦多次分享书籍,游戏都没有回应,这些生活的乐趣变成了程式化的敷衍。
2018年,娟跳槽了,麦公司有员工出事,麦很累,想着要能和娟组成家庭,应该就能熬过去,有了一次糟糕的求婚。
2019年,麦的前辈去世,俩人发现情感生活已经只限回忆,没有前进的可能了。
最终分手。
2020年,再次偶遇,俩人身边已经换了新人。
5年的时间线,完整地描述了一个花束般的恋爱故事。
——2021/2/23豆瓣友邻里可能有留学党。
这里提个醒,工作后确实有蛋疼期。
生活、工作上多了很多杂乱的手续要办,上司会布置很多任务,如果像麦这样有上进心,甚至想要为絹遮风挡雨,宁愿自己受苦受累,把腰弯下来向不讲理的客户道歉,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
还是要及时解决一些问题,不能光是保持善良体贴的心态就完了,麦对絹说打游戏声音大点没关系,工作也辛苦了,絹直接就把游戏关掉了。
所以这份体贴带来的不是满足,反而是压力。
性生活要按时,推掉的活动要补偿回来,安利的书一定要找个时间大家一起看,这些合理要求絹为什么不向麦提呢。
别说什么没时间,日本人熬夜都挺牛逼的。
看到娟和麦一步步没了激情,形同陌路,真是感到惋惜。
——2021/2/22
许多年前我还在念大学,有一次,我乘火车从衡阳回长沙学校,没买到座票,一直站着,车厢里都是人,前胸贴后背。
我扭头看窗外的风景,脑海里遐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这时我听到身后有人在聊电影,是女孩的声音,我定神听着,女孩喋喋不休,越聊越火热,时不时伴随着兴奋的笑声。
时间过去很久了,我忘了女孩具体都聊了什么,除了她提到过《爱在三部曲》,她说那是她最爱的电影。
我也忘了与她聊天的对象是怎样一番模样,记忆很模糊了。
但我此刻会想,如果那一天他们是初次相见,如果他们后续还有发展,那么那一列火车上的时间,便是《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一次现实重演,是一次典型的文艺青年式的相遇时刻。
最近很热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有很多别名,譬如《豆瓣er的恋爱纪实》、《和豆瓣友邻恋爱是一种什么体验》、《和百分百合拍的人恋爱说再见》等等,而我则会把它称之为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
文艺青年们其实谈恋爱挺难的,他们内心敏感、丰富,对精神生活契合的要求极高,对身边的人、事、物有着别于旁人自成一体的内心评价体系,对感情对所谓soul mate有过许多预设,甚至对一段感情里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有过时间、地点乃至具体场景的设想,包括不限于相遇、告白、第一次牵手、拥抱、发生关系等,如果说此前谈文艺青年们的爱情,总是各花入各眼各不相同,那么自《花束般的恋爱》之后,新一代的文艺青年们便有了共同的讨论范本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是一对文艺小青年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的名字我都忘了,就用现实中两位男女演员菅田将晖和有村架纯的昵称来作为代号吧,苏打和村花。
这是一部浑身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股可爱气息的电影,故事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只是这份爱情里,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爱到相散,每一处细节都无比精准的刻画了爱情的美好和爱情的变化,准确到极其工整,工整到就像用标尺衡量着刻度,不差毫厘。
我知道以这样偏理科生的比喻来描述这部电影不恰当,这部《花束般的恋爱》是青春的、美好的、感性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的意思是电影没有任何缺点,电影的每一处情节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都恰到好处。
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就像电影里的苏打和村花,百分之百的合拍,他们热爱着同样的文艺作品,去过同一场演唱会,买过同一场门票却同样错过的奇怪的展览,他们对电影、音乐、书籍有着高度吻合的喜好倾向,他们对世界有着同样的好奇,他们就那样相遇,在错过末班地铁的时刻。
他们开始互相生出好感,在内心里忐忑着该如何告白。
电影用画外音的方式,让观众以上帝视角观摩着一场完美爱情是如何展开,继而如何深入,最后如何散场。
还是忍不住再一次强调,电影对这份文艺青年式的爱情的描述是那般精准,双方精神世界百分之一百的契合,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他们在最后一份甜品吃完前相互告白,在人行横道的红灯前接吻,在杂乱的出租屋里温存三天三夜,在新年到来前捡到一只猫,在合租的房间里趴在床上一起看漫画看到落泪。
然后慢慢的,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毕业,找工作,他们的生活节奏和重心不再完美契合,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
他们开始没有办法再一起追新出的番,曾经共同热爱的电影重映也没有办法一起去看,他们有了嫌隙,有了距离,有了矛盾,渐渐的失去了共同语言。
在这部电影里,苏打与村花的爱情到了任何一个阶段时,都充满了某种无比准确的细节,她不像其他任何的爱情片,总有着一些难以描述的跳脱感,男女主角忽然就好上了,忽然又不爱了。
《花束般的恋爱》不是这样的,而是自然生长自然变化,像是花期一般,盛开有周期,衰败也有周期。
电影里有无数能够一下子扎进文艺青年内心的场景或段落,两人决定分手的那晚,苏打不忍,他哭着向村花求婚,我们再也回不到年轻时候一样的轰轰烈烈了,那就让我们像绝大多数的恋人一样,结婚变成亲人,变成孩子的爸爸和妈妈。
村花就要答应了,隔桌来了一对年轻人,他们热火朝天的聊着共同爱好,就像当年的苏打和村花一样,此情此景昨日重现,两相对比,全是时光的残忍。
还有分手两年后的偶遇,装作不相识,各自挽着新恋人,下扶梯,你向左我向右走去,苏打和村花默契的伸手向曾经的恋人挥手告别。
这不是一部歌颂爱之伟大的片子,也不哀叹爱之易逝,同时并不侧重这份爱情的特别,所谓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不过是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文艺的趣味点缀。
具体到电影表现的这份爱情,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段普通爱情,如片名《花束般的恋爱》一样,爱之所起像花骨朵慢慢生长无法隐藏,爱之美好像花束全盛时期肆意绽放,爱之逝去像花朵凋谢一样慢慢衰亡,最后当我们回忆逝去的爱情,则仍有阵阵花香留在心间。
相信这部《花束般的恋爱》,将成为新一代文艺青年们心中奉如圭臬一般的存在,当他们憧憬爱情时,想象爱情当中的相遇与相处时,脑海中总会闪现出苏打和村花的模样,只因爱情在他们身上,美好又发光。
题图:花束般的恋爱剧照你还可以:该长大了我们曾相爱,想到也不会心酸
操蛋的生活使人表达欲低下,即便如此我还是忍不住骂了这玩意。
我半夜一查该片评分,这吹捧没有注脚,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装有文化”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虚伪”。
本来对包装精致自抬格调的烂片早习惯了,我上一次这么骂一个作品还是上一次,毕竟看片抱着一种来都来了和算了吧的心态也很难被触怒,但该片成功踩到了恐蠢人类对自作聪明的忍受底线。
主创读书不多,装逼倒是一套接一套,有一种微妙的本世纪岛民文化自信,谈文学最多到芥川奖,拿着本土最容易读的当代作家和不入流的文学报刊翻来覆去地说,永远年轻,永远浮于表面逃避思考。
外语不会,戏剧也只看新派,至于严肃文学,别说大部头书目了,上个破班连大热漫画都看不进去,真是太深刻了。
号称日本文艺青年的人,认真的吗,就看这些书?
就输入这些文化作品?
就算脑子只够读这些看这些,你们所谓的感触和评论深度和你们看不起的那些人,又有什么区别?
一天天地说着“那些人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吧”,结果自己也只是对所有文化产品浅尝辄止,比起说是喜欢,更像是拿来给自己贴标签,为了不流俗,逼迫自己选择所谓的小众。
也好奇,编剧是只能写到这个程度,还是国民环境真的能肤浅到这种地步。
这不是思想契合的交锋,这是凭着一点爱好自命不凡。
远看像个人样,近看是一片褪色的纸,灵魂像沾在上面的灰一样,一吹就掉了。
装都装不出样子的感觉也挺好笑。
又不是高中生了,当文艺逼,连两句法哲都谈不出口,影史也提不了几次,要说味道太冲太资,摄影和音乐你们总要会点什么吧?
没有生活的思考,没有创作的挣扎,唯一的妥协是钱不够了我不画了。
不说别的,你们和生活的矛盾是太自以为是。
明明只是纯文化消费者,观赏者,粗浅的爱好者,思维如蜘蛛跳水一样的断点式碰撞,迟缓如蜗牛对触角,普得不能再普的一群笨东西。
创造不能创造,输入不能输入,至于思考,对你们来说确实是太奢侈了点。
所谓爱好,拍了一个半小时,除了乐队还是乐队。
没有说乐队不好的意思,但好笑就在于,这两个人甚至连当亚逼都当得小心翼翼毫不出格,活得舒舒服服规规矩矩,全然一副“我虽然消费亚文化但我是正经主流人”的姿态,挺贱的。
自诩文化人,明明被消费主义和符号文化摆布,居然敢以这种姿态蔑视生活和他人的苦难,真正的生活不给你一拳都对不起你当了一回人。
看片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疑惑即:这些人真的读过文学吗,读懂过吗,还是只是像男主说的,没钱就不能买漫画游戏和书了。
他们只是享受“消费文艺作品”这个行为,用别人的思想和光彩给自己镀金,喜欢与众不同,喜欢自欺欺人的臭味相投,还居高临下地指教他人。
再说一次,又他妈的不是高中生了,还玩你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这一套。
很累了骂不动了,我的眼睛真的能看这种东西吗,这是智识正常的人拍得出来的东西吗。
以及初级文艺逼会很喜欢,至于别的人,恭喜你花了几十块钱看了个长达两小时的白色板鞋广告。
(这篇文章是记录观影结束当下的不满心情的,必然言辞激烈很不客气望您知悉。
不管您同不同意,有什么意见喜不喜欢都是您的自由,觉得我说的和评论回复的冒犯您了,对电影评价偏颇了狭隘了都行,my bad,我有问题。
觉得不对拉黑我也行,但求各位别回复了,不关心一些没必要看的意见,主要是也不关心您,相信您也不care我说了什么破烂。
您看了这篇文章生气了,很抱歉,但写是为了自己发泄,不是故意trigger您。
重点是我想说豆瓣提醒很烦,每有人回复一次我就要看到这电影的名字一次,我不想再看见这个东西相关了。
大家一起上这个破网很不幸地相遇了,让我们互相远离永不相见,成人之美愿您懂得,感谢。
)
影片中两人都买了票没去的那场关键演出,在我看的字幕组版本中被翻译为「天竺鼠的展览」,像是什么萌宠展览会,错得离谱。
其实这里的「天竺鼠」是日本知名搞笑艺人组合,2004年结成,成员为鹿儿岛出身的川原克己和濑下丰。
天竺鼠以短剧见长(对,就是隔壁《短剧开始啦》里那种短剧),也会表演漫才。
整体风格无厘头,凭借独特又天然的幽默感,产出不少佳作。
影片中绢和麦都买了票没去的这场天竺鼠专场演出,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命运邂逅的门票2015年1月10日在东京举办的 「ジャンピングボレーライブ」 (ルミネtheよしもと/東京),和票面信息完全一致。
通过票价还可以判断出,绢购买的是2500日元的预售票,天竺鼠在2015年只有两场专场演出,一场在年初东京,另一场在年底大阪,绢一定对这场演出期待了很久吧。
演出海报剧场的位置在新宿站LUMINE商场楼上,去过新宿的朋友应该都见过蓝色的LUMINE灯牌。
可以找找票面对应的K列8番在哪里~典型的喜欢演出又买不起前排的文青会购买的,方便活动的边缘位置最后,强烈建议观看以下几部短剧,看看苏打和村花(bushi)都在看的天竺鼠是什么样的,时长都不超过五分钟。
坂元选择了天竺鼠,还安排绢购买剧场后排预售票,可以说是相当贴合人物形象了【中字】短剧 《将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D4y1X7Lj【中字】短剧《蜗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p4y1S7Hy【中字】短剧《家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4411R7tQ【中字】短剧《随堂测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z411e7hP
不喜欢这部电影,原本这种不喜爱被我归置于剧作的简陋之后,而这种过失在另一些信息码的勾连下消解,真正原因是这部电影呈现出的爱和我认知的爱相悖,以及对它的过度神话。
在《花束》中,我无法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作为亲密关系主体的生命强度,而只有通由一些消费符号堆砌而成的浪漫面孔,仅凭借彼此同质的消费符号趣味而同另一方恋爱,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恋,若仅仅如此仍可被当作某种生活叙事来接受,而导演随后的神话行径让这一可能彻底破碎——似乎这才是应定之爱,合理的,自然的,以至于此类爱的反驳会被冠以对平凡生活的体察失效,这或许是导演的唯一高明之处。
对这种爱的不适只能在悖论性中被理解,比如布朗肖《死刑判决》式的爱,它无疑是激进的,是在一场“战争”(即便这场战争是无目的的,诚如《祖与占》中,祖目送爱人和挚友的尸体连同被焚毁,旁白响起:在这场战争中,祖得到了什么?
)中作为差异性的两个主体间的互相构建和填补,勾连着对他者无法迫近的哀伤,一种全然的“爱”的激情,它从主体丧失主体性的那一刻开始,是一种无法抑制的坠落,也是一种绝对的毁灭性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坠入爱河”有其道理。
主体“我思故我在”的自持和自足假象被彻底摧毁,存在者真切的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完整性,而在花束般的恋爱中,建立在符号之上的爱之主体有谁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向对方走出哪怕一步呢?
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移情罢了。
针对一些观众说,土井裕泰实际上是在批判这种消费符号的恋情,从两人最后的遗憾结束或者耳机的隐喻来解读,在我看来这并不成立,毕竟,“服从就等于支持”(《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而没有做到穿透性批判的呈现,实际上就是一种助纣为虐。
311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导致福岛核灾重创日本社会,像是一条分割线,后311时代的日本踏入了一种与过去完全相异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
灾难所产生的影响绵延数年,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仍在进行灾难的善后工作。
被摧毁的会重建,但脱力的虚无感却在萦绕在日本社会。
后311变成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日本电影的一种视角,年轻人在既没有出口也没有终点线的低迷社会中呈现出虚无的状态。
由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担任编剧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低气压社会下,文青的爱欲之死。
21岁八谷绢(有村架纯 饰)基本不会兴奋,无欲无求,唯有面包掉在地上一定是在涂了黄油之后这件事让她觉得是真实的。
21岁的山音麦(菅田将晖 饰)生活里也几乎不会有兴奋的事,在实景地图上看到自己都能让他觉得是生活里的奇迹。
两个人身上体现着一种世代共有的燃烧殆尽症候群。
消费主义时代爱无能电影的前半段不断地展现着两个人的相似,对方就像是变换了性别的自己。
同样是聚会的边缘人,穿同样的开口笑帆布鞋,错过同一场天竺鼠展览,一样喜欢拿电影票当书签,对方的书架像是自己家的翻版,属于是豆瓣书影音共同爱好过千般的相见恨晚。
无论是自己还是社会都前途黯淡到让人提不起干劲,但奇迹就这样发生,在两人相遇后的早晨,影片的色调也变得明亮了起来。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编剧坂元裕二的功力。
在《四重奏》中发明了“在炸鸡上挤柠檬汁”的餐桌礼仪后,又在《花束般的恋爱》的一开始就贡献了“用有线耳机听音乐”的鉴赏规范。
坂元裕二将来自生活的幽微观察填充进这个相当老套的故事,把麦和绢命运般的初遇写得浪漫至极,两提卷纸在两人手中来来回回,表现着两人之间的试探、拉扯与心动。
在酒吧认出押井守更成为两人开始交流的契机。
只有自己认出押井守别人对大神在身边毫无察觉这种事曾真实地在坂元裕二身上发生过。
文青的爱情始于“报菜名”。
麦和绢借由作家之口谈情,以书影音编年,这当然是时下的一种不失格调的生活方式。
消费早已渗透到了我们对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中,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爱情也不可谓不真。
聊得来当然是爱情的起点,但消费主义制造的合拍幻觉,会让爱情无法长久保鲜,短暂如花束般。
“和你相遇两年全是开心的事,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麦历经大半年终于找到工作后和绢这样期许他们之后的生活。
但也是从一刻开始,他们的爱情进入半衰期。
当这种以文化消费为依托的爱情中,有一个人不再能消费同样的文化商品,转向世俗成功学,假性“合拍”便烟消云散。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一书中提到:“随着所有生活领域中出现的一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迷狂,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
”由此人们变得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
闲暇消逝,文青溺亡影片的转捩点发生在麦找到工作之时。
在此之前麦和绢在毕业后都以打零工为生,绢在冰淇淋店上班,麦则以每张一千元的价格在家中给网站画插图。
每天麦去车站接绢下班,他们的住所离车站是步行三十分钟的距离,总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他们一起看漫画、读书、听歌、吃荞麦面、去神社参拜、养猫。
可这样如生活在社会真空中不染尘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双方家长的接连到访之后,麦失去了家里的经济援助又遭遇稿酬加量不加价的压榨,终于还是选择去面对现实。
绢的母亲说,进社会就像泡澡,进去之前觉得很麻烦,进去之后觉得好舒服,更大谈人生责任论。
绢早已对这套说辞免疫,麦却真的听了进去,一脚踏入浴缸。
打算边工作边画画,直到画画可以养活自己的麦,没想到他入职之初承诺五点一定会下班的公司,压榨到他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甚至像是变了一个人。
麦再也没在下班后拿起画笔,与绢同住,但也渐渐少了交流。
画面很微妙地用冷暖色调将卧室书桌前工作的麦和坐在沙发上打游戏看书看剧的绢区隔开来。
在两人恋爱的第一年,绢穿上正装去求职,连番的高压面试后,绢情绪崩溃,麦在电话中便感知到了绢的情绪,穿着人字拖跑去找绢。
麦对那些面试官不以为然,“可能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可他看了今村夏子的《野餐》肯定毫无感觉。
”当时的麦更笃信对艺术的感受力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对残酷的社会法则嗤之以鼻。
而到了后段,绢辞了会计工作,打算入职一家策划公司,麦竟对绢的变化浑然不觉。
麦也成了对今村夏子《野餐》毫无感觉的人中的一员。
工作抹煞掉了麦对世界的感知力,将人工具化,麦文化体力被工作透支,创作更像是天方夜谭。
影片并未花更多的笔墨去交代麦转变的心理历程,使得麦的变化显得十分突兀。
但有两次,关于水的意象,让我们多少可以瞥见麦内心的挣扎。
一次是麦所在物流公司的司机将货车连同货物开进了海里。
司机和麦同龄,甚至是同乡。
司机说,不想做谁都能做的工作。
麦为这次工作事故善后,打捞上来的货物渗出的水蔓延至他的脚边。
麦距离情绪崩溃大概只有十公分。
而另一次是在学长海人的葬礼后,麦独自一人坐在多摩川的岸边流泪。
学长是怀才不遇的摄影师,喝了酒后在浴缸里泡澡意外溺水。
不知道麦是不是也借由着学长的死,看到了自己理想的溺亡。
胡适曾经在1932年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中有着闲暇定终身的论断,号召苦闷的年轻人利用好闲暇,“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
人人都知闲暇好,可当你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奉献给公司,没有任何的时间喘息又该如何自处?
在社会责任中避难,从婚姻枷锁中出逃在意识到靠画画养活不了自己之后,麦陷入一种软弱的绝望之中,逃遁进社会既有的模式,成为按部就班的上班族,践行起“生活就是责任”的社会规训。
比起画漫画到出头天的前途未卜,步入既有轨道心安理得将自己视为工作机器显然要容易得多。
“这都是为了生活,一点也不辛苦”,麦这样给自己洗脑。
同时麦也对曾经想要以画画为生的自己和打算入职策划公司的绢嗤之以鼻,“根本是在小看人生”。
但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懦弱地在小看理想。
片中有三次麦提出要和绢结婚,三次都是在爱情濒死的时刻,麦也试图通过逃遁进婚姻制度来延续即将枯萎爱情。
父权制是日本男性的枷锁,也是舒适区。
而绢早已跳脱出传统两性婚姻叙事,她更想要的是爱、尊重和理解,不是被豢养在家中,囿于无偿的家务劳动,失去自己成为谁的妻子和谁的母亲。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不结婚,转而专注于工作和新获得的自由。
而男性仍困在家庭叙事中,需要一个最小单位的避风港。
较之于麦,绢显然是更具有主体意识的,她不再是以往被动与失语的女性。
“看起来圆滑的男人其实都看不起女生”,绢对男性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而与麦的交往,无论是最初的搭话、确定关系后的第一次牵手,还是提出分手,都是由绢主导。
海人前辈葬礼结束后的夜晚,让两人感情产生重大裂痕,也显现着两人观念上的差距。
麦是难过的,这种难过中包含对给予过自己帮助的前辈去世的哀恸,也饱含着自身压抑与窒息情绪的投射。
但绢却做不到像那样难过,葬礼结束,三个男生走在前面抽噎,而两位女生则讳莫如深地交换眼神。
虽然海人不是坏人,但他喝了点酒就会撩女生,还会打女朋友。
她们做不到和他们一样难过。
女性觉醒,而男性仍未察觉。
但麦和海人仍有着不同,海人将女性当成自己理想的牺牲品,让女朋友去陪酒赚钱。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使麦决定正式踏入社会的反面教材。
麦不希望绢为他的理想而牺牲,相反麦为了能够永远和绢在一起,陷入了一种自我感动式牺牲。
他把自己当成社会的螺丝钉,不容许自己在压榨与剥削下流露出属于人的情绪,想要以这样的方式为绢提供物质保障和安稳。
但却最终本末倒置,亲手杀死了爱情。
而如韩炳哲所说:“将自己依附于徒劳生命的劳作着的奴隶,不能拥有情欲的渴望和体验。
今天的劳动主体与黑格尔的‘奴隶’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为主人劳作,而是自愿对自己进行剥削。
”麦的自我剥削加速了爱情的消逝,也让他彻底泯然众人。
这又让人想起鲁迅在杂文中提到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治乱循环。
其实也同样适用于日本,小林正树的《切腹》所表现的不就正是前者吗?
《花束般的恋爱》不就正发生在后者吗?
如何创造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也许是东亚青年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
看了三遍,第一遍是去年7.26,第二遍是今年2.26,然后第三遍离第一遍过去快一年,还是觉得一样好看,一样爱这一部电影。
电影总体分为三个阶段:百分百合拍的相遇、如胶似漆的热恋和激情淡去的分手前夕,其中相遇阶段和分手前夕都各有我特别喜欢的几场戏。
而在整个影片之中有三个影响两人的重要节点,下面我根据三个阶段来讲一些注意到的细节和分析吧。
一、相遇阶段从一开始,两人的相遇可谓是遵循了命运的指引一般,忘记时间没有去的天竺鼠展览,没有赶上的末班车都造就了两人今后的相遇,因为没有赶上末班车,与车站遇到的其他一对男女寻找能够打发时间的去处,另一对男女扮演的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形象——鲜有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一旦有人问起就会说是看电影,实际上不怎么看电影,谈起最喜欢的片子就会说家喻户晓的《肖申克的救赎》这样。
这里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动画大师押井守本人的客串,而只能说《魔女宅急便》真人版(甚至还是去年看的)的白领们自然不会认识押井守。
女主同样发现了押井守并且一样处于震惊之中。
而之后男主对两个上班族正在内心吐槽的时候,或许同样也在默默吐槽的女主注意到了男主的样子,这个时候给了一个女主偷偷注视的镜头——“我喜欢我望向别处时你落在我身上的目光”
“爱在1”中出现过的而正是对于发现押井守的共通之处,让女主鼓起勇气认识男主,于是也有了“谢谢你,押井守”,追上去的女主发现两人有着不可思议般的共同爱好,包括相撞款式的鞋和喜欢的书籍作者,两人情同意合,这时去上厕所的女主经过鞋架时的掩饰不住的笑意更是暴露了对于男主的暗生情愫。
这时候,学姐作为闯入者突然出现,打破了原有两人的密闭空间,而略有吃醋又或是融入不进学姐那一团体的尴尬气氛让女主找了个借口逃走了,识破这一切的男主追了上去,这时女主还在处在赌气的情绪之中(大概是我和你聊的好好的,她一来就把你拉走了?
)这时候的情况是女主有点小别扭然后两人小打小闹的状况,导演用了一个小危机的设计(突然来的单车)让两人又站在了“同一战线”
然后女主提出想去一个装修得像卡拉OK的卡拉OK。
呼应前面女主说的很多唱k的地方装修得一点都不像唱k的,实际上不是为了唱歌而更多是作为社交属性的存在。
而两人在ktv唱的这首歌也是我之前就很喜欢的一首歌,きのこ帝国的《クロノスタシス》(时停错觉Chronostasis)而一些对于事物说法上偏好的一致和相同的疑惑,在内心里偷偷加分。
导演在这里插入两人互相内心的声音(这是一个表达两人关系上的小细节,后面还会提)高度相似爱好的加持下,两人关系迅速升温,用相同色系搭配的情侣装和情侣鞋表达两人的高度重合性,在感情上升期的阶段在家庭餐厅点两份自助畅饮就可以聊到末班车时间,想要走的时候女主又提了一句《黄金神威》之后,本来已经穿上外套的男主又十分自然的脱下了。
(另外《黄金神威》在后面也多次出现)
黄金神威 (2018)9.12018 / 日本 / 剧情 动画 / 难波日登志 川越崇弘 鸟羽聪 深濑重 古贺一臣 白石道太 小野田雄亮 粟井重纪 / 小林亲弘 白石晴香
《黄金神威》也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漫画和动画而在电车上的两人距离被迫拉近到一个暧昧的位置,插入了两人同一状况下各自分别的心声。
而两人都想要在末班车来临之前表白的默契程度和不断在相同状况下的心声也是高明之处,在餐厅遇到乐队主唱时询问的“有没有浪漫一点的歌”也是暴露了双方彼此的心思。
而后面的告白场景也是我相当喜欢的几场戏之一,用意外上错的巧克力芭菲,在两人同时想要给它拍照时候无意间入镜的彼此,顺势的告白和出现在双方手机镜头之中的对照,太喜欢这个安排了,而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很大程度上的原因也是在一些故事中插入的小意外小状况来推动更自然地情绪发展,包括之前的“单车铃声化解女主的小情绪”和这次的“意外上错顺势告白”。
很自然,不露痕迹一般将这几个情绪上的转变处理地相当到位。
告白之后的两人在按钮式红绿灯下亲吻,于是继押井守之后又感谢了按钮式红绿灯。
二、如胶似漆的热恋阶段两人步入热恋之后,整天黏在一起,在这时也遇到了改变女主心态的节点——恋爱生存率博主的自杀,恋爱并非不散的宴席,恋爱关系中两人只不过是把各种的爱好摆放在一起,而想要守护好自己爱情的博主走向了不测,这对女主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也让她愈加想要守护好自己和男主之间的爱情。
而两人相处之后也逐渐暴露出隐性的问题——男主不习惯与他人沟通,总是将自己的心思藏起来。
他稿费降低却从未和女主谈起过。
细看就会发现,导演善用前后相同状况的对比,热恋时期相同的帆布鞋和工作时候相同的皮鞋;在阳台上望着女主去面试的男主和身份置换的女主;刚搬来住所时享用面包和之后得知面包店关门只是一句“换一家吃不就行了”,每期必追的“今村夏子”到之后的“人生成功术”,对父亲所说的要坚持梦想到之后闲置的画笔,对于刁难女主的上司用他看今村夏子的《野餐》也不会有感悟,到之后自己也不会有感悟了...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小的细节。
三、分手前夕而第一个节点就是在男主入职公司不久的时候,刚看完一本书的女主心情舒畅想要和男主分享,突然的工作打乱了原本的安排,一句“我们两人的步调不同”不耐烦的态度和语气彻底点燃了两人,最后女主选择了妥协并让男主路上看那本书,可男主却将其放在一旁不管不顾。
这也代表了工作上的压力逐渐压垮了男主想要坚持爱好坚持两人生活的心境。
玩不进去的《塞尔达传说》,只能玩消消乐消遣时间,看电影时候只能冷漠脸,回到家却说今天的电影真有意思,被生活压力逐渐压垮,男主的性格让他更加封闭自己的内心,心里想着只要结婚就好了,只要结婚自己做的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这就是男方和女方在一段感情中不同的地方,男方很多时候会陷入自我的境地,只想要一味的付出认为只要自己为这段感情付出的够多就好了,而女方会更在意两人当下的感情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之后的打算。
看怪奇物语的女主和看人生成功术的男主,一个代表了兴趣,一个代表了生活而肇事者的事故成为了两人关系的第二个节点,肇事者和男主不仅年龄相同,出生地也一样,这是导演有意安排的设计,意为同样是受到公司压迫的劳动者,肇事者站起来做出了反抗,并说自己不想做这种谁都可以胜任的工作。
而男主一开始坚持画画的梦想也是同样的想法,因为稿费问题反抗了甲方遭到了“那我们用素材网站”的回复,这也正代表男主从前也反抗了这种“谁都能做的工作”。
但生活的重压已经把男主磨平了棱角,没有一点反抗的念头,于是同事发出感叹却对其愤怒欲要大打出手,内心想法只剩下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责任,也是呼应了前面女主妈妈“洗脑”的内容。
其实也会发现在每个阶段下,都有代表着世俗声音的对应着两人,相遇阶段的两位白领再到热恋阶段的双方父母。
这时候的女主谈起了换工作的事情,刚刚遭遇肇事事件的男主心里只想着工作就是责任,认为女主放弃铁饭碗去一家前途未卜的公司是把人生当儿戏的事情,在听到女主说这个工作可以让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联想到了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翻过的漫画,已经不在玩的游戏和正在做的这个谁都能胜任的,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的时候,对女主的想法噬之以鼻,只有嘲讽和冷脸。
顺势大倒苦水的男主说了一堆以前从未提起的工作中所受的委屈,嘴里一直念叨着“一点都不辛苦”,这就是男主的性格导致,一心只想着把所有的事情自己扛,想着只要我努力工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说出“靠爱好活下去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在小看人生”代表着男主已经彻底失去了自己还能拿起画笔的想法与信心,这时候提出“我们结婚吧”,男主以为只要结婚了一切就会有所改变,自己的付出就是有回报的。
“茶可能有点苦”“这个程度刚刚好”也是完美表达了两人心境上的不同,想要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追寻自己爱好的女主;和一味想着赚钱,为家庭为两人付出的男主已经深陷苦罐子之中,已经感受不到苦涩的滋味,已经麻木的心境。
这个片最好的地方在于以前和现在同样一段对话,却因为心境状况的改变失去了以前的热情。
不断给出双方在同一件事上不同角度的看法,而第三个节点就是男主前辈的葬礼上,男主眼里他是一个受人值得尊敬的前辈。
而在女主眼里,他是一个会动手打女朋友的人。
在两个人对这件事看法不匹配的时候,矛盾就慢慢地被放大了,做不到同等悲伤的女主无法深度与男主共情。
最后在参加完共同好友的婚礼之后,两人又犹如表白时候的默契,同样默契的想要在这一天结束两人的关系,在摩天轮上说出了一些还在恋爱之时难以开口,会顾及对方想法的一些话语,在关系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反而能够洒脱,能够淡然处之。
最后两人走进当时表白的餐厅,发现一直平时坐的位置已经有人了,也代表着两人的关系不复从前,已经回不去了。
习惯性走到一直坐的座位发现已经有人,女主的表情是有点惊讶的,而男主是愣了一下 而之后就是分别前最后的快乐时光,两人回首过去,一阵回忆过后,两人都洞悉了彼此的想法,仿佛并不需要某一个人先开口一般,男主经过刚才的欢乐之后,舍不得结束四年的感情想要退缩,经过一阵告别过后想要用婚姻来挽留女主,而女主知道一切都是最后欢乐时光的假象,抛出得过且过的想法之后被女主阻挡在外,这里有一个很绝的处理是,女主话说到一半被一对学生吸引了注意,这对学生与当时的自己极其相似,眼前的一幕幕都像极了当时,已经被占住的座位代表回不去的曾经,而眼前的他们才是最后的稻草,“正因为我知道当时我们是如何相爱的,所以我才没办法自欺欺人地像你一样欺骗自己”,可以说这一对学生代替女主回答了下半部分。
而看到从前的自己再也止不住泪水,接受了如今的状况。
之后两人走在街上,女主又说起了之前提过的“巴西事件”男主这时候接话说了当时巴西队长采访中的话“我们这一路上顺风顺水,就只差一步功亏一篑”这句话也对应两人的关系,或者说是男主心中的想法,身处关系之中的人或许会觉得要是那一下我做的更好点,只差一步就能抵达完美的结局。
但实际上遗憾都不会是某一步没做好的结果,都会是一个一个小细节造就的结果,两人的关系走到尽头不会是少看的那一场演出,对面包店的回答,又或是没有支持女主换工作的态度,任何一个选择单拿出来都不会是“就差的那一步”,而是每一步造就的。
另外这里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场景,几近泪崩
最后再说一下导演关于两人不同关系下的心声的处理。
可以发现在相遇阶段和关系走到终点之时,会大量给出两人对于同一状况下的不同声音,完成叙事的连续和统一,包括第一次男主在床上询问是否有结婚念头的时候,这里用了一个两人睡在同一张床却背对着对方的做法,表达两人同床异梦的状况。
后面对于男主前辈的看法也是如此,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心中的想法却隔着很远,与前面相遇阶段同样完成了对应——相遇阶段虽然距离很远,但是心中的想法却隔得很近。
已经是看了第三遍了,还是觉得每一分钟都不可错过,特别喜欢,未来还会看很多很多遍。
补充一点发现的细节吧1.餐厅打工的乐队主唱是现实中的主唱,在电影中也是以现实中同名的Awesome City Club,后面在女主工作的地方唱的也是自己乐队的歌《アウトサイダ一》,而在两人告白那天被音乐人打断之前所听的那首歌是同乐队的《Lesson》,中间两人惊叹原来当初的餐厅服务员已经出道时候,屏幕里播放的歌曲是同乐队的《ダンシングファイター》。
2.电影中出现过一闪而过的《キセキ》是男主菅田将晖在《奇迹那天如此重要》里饰演的乐队主唱所演唱的一首歌。
3.两人最后分手之夜在KTV一起合唱的歌曲是《NIGHT TOWN》4.两人趴在床上看的《宝石之国》是漫画届被称为四大冥著之一的作品。
(因为太刀的原因)5.多次提及的《黄金神威》漫画是由野田悟2014.8.21开始在少年周刊JUMP连载的作品,目前已在今年4.28完结,而动画第四季也将在今年十月播出。
其中男主提过的黄金神威也是只看到第七卷,其中第七卷是在2016.3.18开始发售,在电影里的时间大概是两人刚谈恋爱一年左右。
而关于两人吵架时候男主说过的一句“出到13卷了啊”,第十三卷则是在2018.3.19开始发售的。
先写到这里,有想到的还会补充
《花束般的恋爱》,每一句台词我都喜欢。
开篇的男女主角看到了一对热恋的男女,用着同一个耳机分左右耳听,他们说:“音乐不是单声道是双声道用耳机听左边和右边的声音是不一样只带一只耳机听就是另一首歌了”“就像BLT三明治把培根和生菜分开吃那也是BLT三明治?
”——果然,恋爱是没办法分享的,恋爱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观察美好的事物也是这样的,好看的鲜花是需要抚摸绿叶才能感受到,美丽的单人照也是因为四方的白框才被看到。
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两人穿过斑马线,互相跟对方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就要分别那刻,信号灯却一直泛红。
女孩说,“是红灯呢”。
男孩倒退了两步,女孩又迎上去了四步。
男孩说,“信号灯,一直没有变绿。
”他们互相都没有看向对方,男孩牵起了女孩的手,两人扭过头来,接吻。
男孩说,“信号灯还是没有变绿。
”女孩说,“这是行人自助信号灯。
”男孩说,“谢谢你,行人自助信号灯。
”——《12夜》里说,只有恋爱中的人,才认为他们的相遇不是偶然的,大概就是如上所述。
谢谢你喔,信号灯两人在房间里看着合影,男孩想要女孩跟他说这朵花叫做什么。
女孩说,“如果女生告诉男生花名,男生这辈子一旦看到这种花,就会想起那个女孩。
”——后来看豆瓣影评,才知道那是木茼蒿,花语是“骄傲、满意和喜悦”。
想拥有同款的照片还有——“开始 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 恋爱就像派对总有一天会结束所以恋爱的人总是将迷恋的东西加在书桌里再分享他们的爱情因为他们只能享受这份悲伤”“出社会就像泡澡一样进去之前会觉得很麻烦进去之后就会觉得舒服啊 人生就意味着责任”“爱情容易变质是有保质期的如果过期了就像意图取得一场平局 不停地传球 比起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寂寞更让人难受”......
恋爱是一场派对《花束般的恋爱》,每一句瞬间我都喜欢。
我喜欢,男孩全景搜索地图看到自己的兴奋感,百度地图出过一款时光机的功能,我搜了停留了三年的高中,我没有看到自己,但我看到了熟悉的店铺和天气,看到了每天都左脚踏进的校门,每天都踩单车回去的陡坡,那些人和事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那些看似无趣的时光藏着无穷的韵味。
第二次奇迹我喜欢,两人在回家路上谈论“停表错觉”的时刻,就是当你看像时钟时,刚好和生日是同一个数字。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在下午拿起手机要刷下朋友圈,总能看到5点14分,那是我身份上的生日,我一直只有我有这样的情况,后来问了一个师妹她也如是,更奇妙的是,我们都有“整点强迫症”,就是原本定了7点工作,但是又过了几分钟,就会告诉自己,7点半再工作好了。
干杯🍻我喜欢,两人拿出手机给对方与蛋糕拍照时,男孩问她,愿意做她女朋友时,女孩说,非常愿意。
我当然没有过这样的告白,但给喜欢的女生拍各种丑照还有不要脸的双人自拍,我已是屡试不爽。
哪怕对方当时嘴上多不喜欢,我都没有删掉。
直到分开之后,才发现这是我们之间仅有的回忆。
嗯 我非常愿意!
我喜欢,四年后两人重新回到第一次见面的餐厅,没有坐回原来的位置,互相说着要分手的话语,僵持不下,直到看到又有一对新的男女,坐回当年的位置,穿着一样的白鞋,互相交换在看的书,他们情不自禁地落泪了,因为过去的那份心动和甜蜜他们再也不会拥有了。
没法穿一样的鞋,就没法一起走下去了么?
很奇妙的是,我也有一次在餐厅分手的情景,是在新光天地B1层的味千拉面。
不过那次比较难堪,因为流眼泪那个人是我。
女孩和我说,我们分开了吧。
我还在挽留,她说,我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可爱了。
我说我听不懂,她说,我觉得你爱我比我爱你多。
然后我就不争气地流眼泪了,当时大概是觉得,她其实没有那么爱我。
后来,断断续续地和好又分开,直至现在已经两年多也没有见面了。
电影结尾处,两人各自牵着新欢分走两道,没有回头地挥手告别,这样的场景估计我无法经过。
好啦,如果你想看完一部好看的爱情电影后又不哭哭啼啼的话,那我建议你看《花束般的恋爱》!
拥有一段像鲜花般终将凋零的爱情并不可惜,至少在花开正艳时是与你同在。
拜拜啦!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Never On Sunday(搜索:sundaymylove123456)
之前影院上映的时候本来打算和我当时的男朋友去看这部电影的,票都买好了,后来因为吵架就没去了。
分手之后,前两天看了这部电影,结果看到最后他们在第一次见面的餐厅的道别时,哭得稀里哗啦。
尤其是和旁边两个年轻男女的对比,仿佛一段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在一个空间下撞在了一起。
我觉得但凡谈过恋爱的,应该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共鸣。
在电影落幕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又再次爆哭:上面写着很多关于爱破碎的故事:XXX祝福你,希望你现在获得了幸福。
XXX我是真的好想和你在一起啊。
XXX我现在有钱了成熟了,可是你已经不在身边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了这部片后,都会想起一个藏在心底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串再也不会拨打但是倒背如流的号码,一些平凡又踏实的幸福时光,一首很喜欢但是不敢再点开的歌曲,一段不了了之无疾而终的感情。
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偏偏遇到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这部电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会渐行渐远,为什么校园恋情很难HE,为什么爱情最终惨败给现实?
在电影的开头,男女主人公都非常看不惯情侣分享同一个耳机听歌,因为左声道和右声道听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音乐的不尊重。
这种很难为他人理解的“小怪癖”、“小固执”,就像他们身上的刺和棱角,构筑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与人群区隔开,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构成要素和成分,你可以叫它个性或者品味。
这种特殊的身份认证和自我个性的标记通过一次次消费表达来完成。
而麦和绢的相遇,让他们发现了“世另我”,他们惊奇地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太多相似点和共同点了。
同样无法理解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同样喜欢动画导演押井守,同样用电影票根做书签,穿着同样品牌的帆布鞋,甚至连书架上的书也像复刻的一样。
这概率多么难得啊。
我记得薛兆丰曾说过一段话:如果世界上有两个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见面。
世界上有70亿人,想象一下有70亿颗绿豆,有两颗红豆它们是一生中彼此的唯一,把它们放进去搅啊搅啊,它们会碰上吗,在短暂的一生他们不会碰上。
我们海誓山盟许下终身承诺的那个人,实际上只是我们身边看上去觉得差不多时间到了挑选的人。
麦和绢的相遇就是这两颗红豆的相遇,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豆瓣网友戏称这部片的又名叫做: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是的,百分之百合拍,得有多难。
于是他们轻易地从人群中辨认出对方,坠入爱情。
甜的时候是真的甜啊。
两人一起看漫画看电影,一起玩游戏,仿佛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的小孩儿,终于找到了玩伴,快乐和幸福都是double的。
为什么校园恋情那么甜?因为那是无菌环境培育的产物。
是年轻男女们迈入成年世界的最后一场狂欢,被现实吊打前上天怜悯赐予的礼物。
在这个乌托邦里,大家不必为生存四处奔波,有闲情逸致去做很多浪漫又无用的事,两杯奶茶就能虚度一个下午,没什么钱也不影响快乐的注入。
于是两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理想主义,以书籍、音乐、展览为媒介,度过了一段充满甜蜜幸福的时光。
这样甜蜜的时光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当他们必须面对就业压力,面对双方父母的意志,面对生存问题的时候。
他们被逼着做出选择,走向成人世界。
麦和绢的内核在一开始是一致的,都是很纯粹的理想主义,对物质的要求也不高,有自己的梦想,不愿意妥协放弃。
可是两个理想主义,两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呢?
工作那么难找。
父母生活费说断就断。
而麦画画虽然可以给公司供稿,但是报酬少得可怜,从一千元一张画,变成一千元三张画。
梦想是很贵的,坚持梦想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
麦的前辈和女友就是一个对照组,是3、5年后的他们。
麦的前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有才华的人遍地皆是,不被人赏识、出头难才是常态。
于是麦的前辈让自己的女友出去坐台,供养自己的梦想。
麦看着前辈,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他不愿意让绢和前辈的女友一样,自私地让对方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于是他把画笔收了起来,穿上西装进入公司。
一切仿佛走上了正轨。
麦的工作越来越忙,他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书,看电影,看漫画,玩游戏。
绢推荐给他的书被放在一边,一起追的漫画也很久不看了,约好要一起去看的电影也因为工作原因被一再搁置。
看似是因为感情缺乏经营包容而造成的关系破裂,不如说是两个理想主义面对现实的捶打做出了不同选择而造成的分歧。
于是曾经同行的伙伴,渐渐因为一方的背离而分道扬镳。
麦和绢都没有错。
总有人要迈出那一步,承担生活的重量,去向现实投降。
而在妥协投降的过程中,麦也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像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转变。
这个转变从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
一个是绢给麦发照片,说他们常去那家老年夫妇开的面包店关门了。
当时麦在处理工作里的紧急状况,看到这条消息不耐烦地回了一句:关了再去其他面包店不就好了?
那种惆怅和哀伤的心情,没有得到回应,而是被粗暴地摔在地上。
还有一个细节是他们一起去书店,女主拿起了《细嚼慢咽》翻看,这时候男主却拿起成功学类书籍《人生的胜算》。
可能有人会觉得女主太矫情。
其实不是的,这一个个细节,就是两个人走上不同岔路的最好见证。
一个向左走,继续做梦,一个向右走,迎接梦碎回归现实。
当绢跟麦说,想要辞掉工作,做活动策划,把热爱和工作结合。
麦不同意,觉得为什么要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会计工作,工作就是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和快乐结合在一起。
这个时候麦已经开始心生怨气了。
工作上有个货车司机直接把车开进河里,被捕的时候还叫嚣着,他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作为工具人做着这些重复枯燥的工作而活着的。
那个货车司机,让麦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
浪费时间做着一份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绢的选择不过是再一次提醒他,自己如今的选择和努力多么可笑。
看似是他在说服绢,要接受现实,要学会妥协,但其实他是在说服自己,想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告诉自己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幸运找到热爱的工作,能够被看见的。
人就是有这种自我合理化的倾向,只有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生活才能不痛不痒地继续下去。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是麦的前辈的离世。
那个一直把梦想看作是人生唯一目标和意义的前辈,那个宁愿让女友出去坐台也不肯放弃的前辈,那个虽然一直没有被看见但是依然满怀希望的前辈,就像选择了另一条路的麦。
麦把那个没有实现的梦想,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自己,寄放在前辈身上,希望前辈终有一天能够成名。
可是前辈的猝然离世,让麦内心寄托的那一点点纯粹和理想也破碎了。
而麦和绢的心在一次次情绪感受没有被回应的过程中,渐渐对彼此关上。
正如绢的老板说的那样,有的时候,两个人的孤单比一个人的孤单更悲伤。
而面对这杯盘狼藉的感情,绢想要分手,麦却想要通过婚姻来挽留。
“我们结婚吧”不是在感情最浓处的动情表白,而是在感情最苍白之际的摆烂发言。
“结婚后一起过日子吧。
这世上结婚的夫妻,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
不是也有结婚之后,继续这样过日子的人吗?
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样喜欢啊,如果要追求这种事就无法幸福了。
现在成为一家人的话,生个孩子,孩子管我叫爸爸,管你叫妈妈。
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手牵着手,一起去多摩川边散步吧,推着婴儿车一起去逛高岛屋吧,买一辆车,去野营,去迪士尼乐园,花时间,一起过完这辈子。
我们变成这样的关系吧,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
”麦的逻辑就是,婚姻都是这样的,哪有百分之百合拍,大家都是这么互相忍耐互相包容过来的。
到了这,麦已经完全认同了社会那一套规则,变成了他父亲,绢父母那样的人,放下不切实际的理想,放下对美好关系的期待,自我麻痹,告诉自己和别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和理想快乐无关,结婚就是到了年龄的安排,和爱情无关。
到了最后,他们坐在第一次约会的餐厅里,彼此非常有默契地知道分手的时候到了,于是上演了最催泪的那一幕。
我觉得最让我难过的,不是说曾经那么美好的感情怎么会惨淡落幕?
而是曾经如此天真无邪、怀揣梦想的我们,怎么会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麦和绢的分手,在我看来,其实是和理想主义的自己最后的道别。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就像一波波海浪,将我们不知不觉推至某种处境,我们说不清究竟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这样的生活塑造了我们。
无奈我们已经走得太远无法回头,只能将当初的选择贯彻到底。
爱情的悖论就是: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偏偏遇到了很爱很爱的人。
等到事业有成的时候,发现再也没有年少时的冲动和奋不顾身了。
恋爱为什么像花束般如此短暂?
是因为人是有保鲜期的,人会成长,价值观会重塑,人生追求会半路改道,不同阶段的对关系的需求也会变化。
而最难的是20岁和你最合拍的人,未必到了30岁和你依然步调一致。
在哪个城市工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找到自己还是丢失自己,是坚持理想还是跟现实妥协,每一条岔路口都通向了不同的终点,而这些岔路口都决定着关系是要保持现状还是分道扬镳。
与其说是怀念20多岁那段无疾而终的恋爱,不如说是怀念那个没有被捶打、没有被磨平棱角的自己。
那个藏在心底的名字,是我们一段旅程的见证者,和我们一起造了一个美丽而纯粹的梦。
我们带着与对方共度的美好回忆,纵然不舍,最终还是一个人启程上路。
每一段爱情的开头,我们都抱着要走一辈子的期待和决心,希望甜蜜的日子能够一直无止境蔓延下去虽然爱情的存活率很低,但我们就是莫名相信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我们的结局会和别人不一样。
而现实迟早会让我们看清——即便是亿万分之一的概率相遇相爱,也无法保证能够一直走下去。
“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
那么,再见吧。
希望你一切安好。
《花束般的恋爱》最近上映了。
相信很多人在此之前都已经看过,甚至在这不简约又不简单的电影里流下过眼泪。
《他和她的恋爱花期》是另外一个译名,其实这个名字更好的总结了这个故事。
“花期”是会结束的,爱情也一样。
我自己也写爱情故事,也写爱情故事的剧本,我必须坦承,在国产爱情电影里,我们几乎不敢坦然的承认爱情是有花期的,爱情是会结束的。
尽管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止一次地经历过爱情的结束,但似乎大多数人都把爱情花期的结束归咎于外力,不肯或不敢承认爱情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走向寿终正寝的。
这大概跟我们美好的祈愿有关,毕竟承认爱情会死,就代表着承认我们自己也不如以前那么纯真。
给每一段爱情的结束找一个凶手,是我们最后的倔强。
因为这个美好的祈愿和倔强,也导致我们的爱情片在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之后,仍旧极其容易被归结为烂片。
主创们也没有勇气跳出观众的喜好,去解剖真实生活中爱情的真相。
作为编剧,我们被要求笔下的人物一定要是讨喜的,男人要专情,女人要讨人喜欢,男女主角都不可以有不能被洗白的缺点,在爱情里他们必须是互相为对方完美的。
这样的要求会出现在每一次剧本会上,所有人都在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人物要讨喜,要满足观众的幻想,要让观众笑,最好让观众哭,更好的是前笑后哭。
要有能被剪成小视频放进抖音里宣发的物料,要么抵死缠绵,要么哭到抽泣,总之想要方设法让观众进场,然后给他们最佳的离场感。
要给观众造梦。
越美好越好。
美得不真实不要紧。
只要够美。
我们更多的在用理性的产品思维去讨论爱情故事的走向,就导致我们的爱情片始终停留在浮浅的表面,我们的人物是同质化的,是被过分修饰过的,被剔除了人在爱情里所应该有的缺点。
《花束般的恋爱》细腻地展示了两个合拍的文艺青年,如何一步一步渐行渐远。
我用了“合拍”这个词,没有用灵魂伴侣,因为这个故事里对灵魂伴侣的展示是公认的浅薄,并非仅仅拥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观点,以及接近的怪癖就说明两个人灵魂契合。
但影片对于两个人爱情的消失所做的展示,是极其精准甚至残忍的,在观影过程中,我都有点忍不住要开口提醒他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两个人在一起,多远的距离都可以弥合,但心一旦远了,就再也无法接近。
爱情拉扯着我们,看似牢不可破,但又脆弱不堪。
不要打破它。
不要打破它。
这当然是徒劳的,毕竟又有谁来提醒生活中正在有着同样经历的我们呢。
我们就跟故事里的麦和绢一样,在伤害对方、摧残爱情的时候,都是大意、残忍而不自知的。
身在其中的人,个个都有恃无恐。
《花束般的恋爱》里看似也把爱情的消失,归咎于现实生活。
麦的生活在绢看来,已经背弃了她喜欢的样子。
而在麦看来,绢对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也无法感同身受。
两个人拒绝和对方分享内心的隐秘。
但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不过是两个人背向对方的外化,他们都要承认,随着日常的相处,他们对于对方而言,都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都开始放大对方的缺点,不在意对方的在意,生活中貌似出现了更适合的人,也有人试图用“出轨”来重新粘合这段感情。
他们的爱情之花在枯萎,他们的爱情花期在逼近结束,他们也都大胆地承认了这一点,只是迫于习惯,他们谁都没有办法先说出分手。
他们甚至打算,就此结婚,把问题藏在婚姻里,毕竟心动只是一时的,生活才是常态。
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但命运哪会这么轻易就让一对花期结束的恋人以婚姻善终呢。
故事的结尾,他们遇到了翻版的自己,更年轻的男女在最适合谈恋爱的年纪因为合拍而相遇,他们彼此试探,他们满怀期待,他们的爱情花期正在开始。
麦和绢已经行将就木的爱情,迎头撞上了别人爱情花期开始的时刻。
就像我们在痛苦万分地奋力修补一段遍体鳞伤的感情时,偏偏遇上了两个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我们成年油腻,他们卿卿我我。
无异于凌迟。
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最令人心碎的时刻。
我也在这一刻不争气的掉下眼泪,想起许多过去,和男女主角一起承受别人甜蜜爱情的凌迟。
这部电影似乎在向我们每一个人叫嚣:承认吧,成年人,爱情是会结束的。
但聊以自慰的是,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或许在一段感情里就能百分百投入,倾尽所有热情,直到最后一刻。
他们一直在畅聊相似的兴趣爱好时,我就隐隐觉得怪怪的:他们是真的有相似的灵魂,还是仅仅因为这个世界只为人们提供相似的消遣而使他们变得相似。看完后回想了一下,发现他们除了兴趣相同,其实并没有特别深刻的思想交流。书影音的品味倾向掩盖了其消费消遣的一面,容易让浮于表面的文艺青年产生误会,这也可能是后来他们人生观产生重大分歧的原因。总的来说很喜欢这部电影,启发我挺多:爱情中的独立,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你以为只有工作使人异化吗?手中的书影音游戏何尝不将我们塑造并划分成不同又相同的消费者。最后餐厅遇见的有着和他们一模一样的对话的小情侣正说明了这一点,人们所思所想所说所喜欢的,都像复制粘贴。
聊文艺很肤浅,但是都市男女不聊文艺聊别的更不浪漫啊,只能说爱情已经死了,或者根本不存在,只是文艺青年接受起这个事实来更痛苦一点
有些过誉了~男主变化的交代太过于粗糙且有些不合理,喜欢看剧情,不如去看 最完美的离婚
画画这种水平都有活儿……
大概是日常版本的LALALAND,看到地图里的两个人眼泪突然彪出来了,为此给了五星。学生时代的恋爱转化成社会人的恋爱大概是最难的,短短的几年却可能遭遇人生观的突变,自己可能都变得不认识自己,爱情又怎能不变呢。总之相比于花束般的恋爱,更希望拥有树木一样的感情,有零落的冬天,也有繁盛的夏天,踏实而缓慢的生长吧。
此刻我无比需要滨口龙介。是生活打败了你还是你自己打败了自己?看过希望的另一面也没有给出希望。跟随摄影机依然无法悉知爱的全貌,只有双方各自的自言自语,那里的情感没有相通,想不起一个共有的时刻,找不到曾经相爱的证据。于是你爱的并不是那个“契合”的人,而是想象中的另一个自己。那个3小时21分钟的煤气炉纪录片哪里可以看到哇,一定比霍比特人好看!
人物刻画很浅薄呀,仅仅因为消费的艺术品一模一样就匹配为灵魂挚爱(但其实最无奈的还是阶级问题啊,乡村出身的男生想要往女生父母认可的方向去努力,女生自己却是从欣赏男生的穷艺术家气质开始喜欢上他的,家境优渥也不愁什么打拼。难免这种结局
补标。回想起来好无聊,欧丽娟看了把头摇,沈奕斐看了想吐槽。文青读那么多书不差一本弗洛姆,这书都白读了又文在何处。读书看片审美品位是利己属性,过日子看的是利他属性,这么简单的道理只字不提,全片始终停留在恋爱脑般的表面,劝导年轻人继续误解爱情,谁信谁婚姻不幸。文青是标签,爱情也是标签,导演让演员扮演一种演戏假装生活的人。柏拉图看了也跳脚。
坂元和李炳宪已经算是最会写日常系爱情故事的东亚男编剧了,但都是因为太喜欢写机敏的对话,回回都感觉像在看一个人和分裂出的自己恋爱,这部片尤其如此。不过别的(男)编剧往往会写“女孩的成长步调总是快于男孩”,坂元就还是会写男孩先选择了成为大人,坂元式女主身上最突出的就是那点天真气啊。
在工作日疲惫的通勤路上看到最后来到店里的年轻男女那两双匡威开口笑后直接泪崩,我上中学时也和喜欢的人都买了一模一样的,在课桌底下排成一排。所以是不是能聊文学和电影、是不是文艺青年这些从来都不那么重要,学生时代那种独有的恋爱的感觉才是最最最珍贵的,彼时我们浑然不知,以为这羞涩触电的感觉是天经地义,那么现在呢?
常见的“因陌生而相爱、因熟知而分手”的故事,但因充满坂元裕二式的细节而充满灵动,尤其是初识段落,微妙的试探与触碰真像是重演了一遍无数人都曾拥有过的时光——即使后来都变成一根根扎在心里的刺,然而当时笑得那么甜,真的以为可以天荒地老或抵挡一切外在干扰;所谓“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伴随着离别”永远不会缺席,在生活漩涡的摆弄下,我们仍会滑向无法自控的背道而驰;最痛的大概就是删去手机里记载着每个时间节点的照片。愈到尾声愈显刻意,庸常段落堆砌式的流水账(大幅度靠旁白推动),各种对称呼应流于平庸的精致,既然无法摆脱既定规训的束缚,何来超脱的心态将旧日美好甩在身后。
勉强两分。“这世界有这么多真人版,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日本出租车确实贵,赶不上电车就只能找地方过夜。俩年轻人聊挺好就当情侣,几年后索然无味了就分开。首先人物设定是俩老百姓——倒也不算老百姓,大多数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还是挺清晰的,这俩只能算小傻瓜,特别可怕的一点是,男女主角身上除了“偏文艺的消费习惯”之外就没有任何性格特征了,他们的接触基本就是蜻蜓点水聊聊音乐、电影啥的,还给塞尔达强势做广告,另外非常明显的一点是,为了让俩人的趣味统一,男主喜欢的基本全是女性向作品,这很不可思议。剧情也给的糊涂,你说他俩分开的原因到底是啥?剧情涉及了男主的经济压力,但没说透,而且俩人这几年的心态变化在电影里看不出来,其实露点床戏最能说明问题,但土井裕泰为了票房肯定是牺牲掉电影的质量了。
分高大概是因为一种久违的老派。尽管它讲述的是一个从押井守新海诚到黄金神威塞尔达传说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重映的年代,但恋爱和分手竟是那样的老派和充满仪式感。最让人感动的,两个人不网聊,约会去卡拉OK,简直就是上世纪的落寞派对。所以,请允许用一首老歌致敬:“开始的开始, 是我们唱歌 最后的最后 是我们在走 你走后依旧的街 总有青春依旧的歌 总是有人不断重演 我们的事”。
明白了!最大的收获是记住了之后去明大前的bar蹲押井守!
印象深刻的台词:電車に乗った時じゃなく、電車で揺られた時っていう表現だった。落ちる是因为这样的微不足道的瞬间,終わる也是一件件小事引向的结局。恋爱这件事,也许重要的不是如何开始,也不是怎样的ending,重要的只是琐碎、微小的那个过程,那些细节,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片段与回忆而已。过去不会因为如何结束而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过去只是过去而已。
如果追的漫画没有完结该多好 如果喜欢的乐队没有解散该多好 如果那家常去的面包店没有关门该多好 我想我们的恋爱是不是就可以再久一点 拥有赏味期限的爱情令人伤心失落 为什么布能赢过石头 为什么现实能赢过所有喜欢和心动
剧作没有想象力,不自然,没有留下缝隙的恋情,从头到尾都是某种臆想,某种典型。共同爱好的堆叠能促成一段恋情,但绝不是一段恋情能维持下去的原因。这样的恋情从一开始就很脆弱。双方并没有看到彼此心中柔弱的部分,不愿提起的部分,充满罪孽的部分。取之所甜,为甜而甜。但是,真正的恋爱或许在刚开始就会很痛。不过,工作确实是恋情大忌,把时间卖给资本家,一天有八九个小时坐在同一个地方做着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时间被抽空,最终留给自己的少之又少,明明人生是可以自由的,为何又要通过这种方式丢弃掉。幼稚的人会这样想吧,我就是这样幼稚的人。电影里,他们连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因为上班而没得去看,唉。世界难道真的是属于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的吗? 而生活就是责任,果然是这样吗?
透彻骨髓的爱绝不是故事里的样子,透彻骨髓的爱是剥皮抽筋、彼此生吞、融为一体。
想談論現實中的戀愛或戀愛的現實,卻生硬地將同步率推高到造假,又或者說明了你不過是非主流中的主流,要找個與你志趣相投的人其實不難,只是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生活圈子不夠廣,又太渴望理解和肯定。個人從不看好建基於共同點的戀愛。想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覆唸一遍給自己聽,你渴望的不是透過相異和衝突去理解他者、從而成長,你要的只是自我的迴音。而你和他人的所謂我,一直在變。沒法適應轉變的東西全部都會消亡(即使能拖延),戀愛如是,天下間大部分的東西也一樣。作為三十多歲而不相信婚姻的人了,其實覺得菅田將暉是個值得走下去的對象。另一個不滿是男女主角直白的畫外音把拍不好拍不到的東西懶惰地直接言表出來。最大的不滿是,感受到這個劇組對貓咪是沒有愛的~
这么好的爱情都要分手,他们到底对人生和爱情有着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