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顾长卫《孔雀》出道的张静初,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文艺片怀抱,以全程素颜的方式出演了小成本影片《我的影子在奔跑》。
此举或说明张姑娘一如冯小刚导演迫于生计在咬着牙挤出一些商业片之后,仍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影片被贴的标签大都是公益、关注自闭症儿童,以及前面提到的全素颜演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作品本身的精彩却绝非仅此而已。
当初看到预告片时,并不为其所动。
因为这样的题材太容易煽情、太容易拍得苦大仇深、太容易赚眼泪、太容易讨喜和媚俗。
所幸在这部片子里,虽然没有刻意回避情感的渲染,但难能可贵地点到为止,将一个原本具有悲剧内核的故事讲得颇有几分喜感,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开头几场戏,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让人分分钟想弃,但很快便被周围观众们吃吃的笑声感染并投入进去 。
点映结束后掌声响起,部分主创和投资方上台致谢,就公益宣传展开话题。
然而公益片这个称谓显然并不能完全概括这部有点儿野心的佳作,毋宁称其为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兼备的文艺片。
可惜这部电影被尘封多年,而今亦很难出现在各种商业大片云集的院线排片列表之上。
可她毕竟算是上映了,而且近来很多不曾过审的影片都陆续得到了上映机会,这或许意味着大环境在变得好起来,我们得以有机会看到那些风味正宗的学院派电影,看到那些反智时代仍在坚守的创作者并向他们致敬。
张静初饰演的田桂芳,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母亲的一贯形象,但却依旧有着一样做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她的儿子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田桂芳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修直眼里,妈妈是一个爱哭的数学学痴,但他知道世上最了解他的就是田桂芳。
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与众不同的行为有妈妈的陪伴,为了让儿子在幼儿园学习,她停职照顾修直。
在修直高中期间,田桂芳误以为修直谈恋爱,扇了一巴掌,让修直躲到警局,在知道缘由后,田桂芳道了歉,修直为了不让妈妈哭,原谅了她,说明他很爱妈妈。
在十七岁,修直的父亲来了,发现了他的数学本领,要带他出国,那天下着雨,如同田贵芳的心情,她知道修直长大了。
前几天看了张静初主演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影片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症儿子的故事。
首先说一下艾斯伯格症吧,属于高度自闭症,有以下病症:1)在交流和沟通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语言和认知方面的滞后或障碍;有些会有动作方面的问题,如走路不稳等。
(2)在社会交往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完全一样。
(3)在行为兴趣方面,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基本一样,如也会有狭隘与强烈的兴趣,会作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但他们较少对物体的某一方面或玩具的某些部分表现出不正常的专注与执着。
(4)这些障碍不属于其它的弥漫性发展障碍,也不属于一般的精神分裂症的强迫症等。
修直便是一个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不会社交,但对物理数学有着偏执的喜欢和天赋。
他会通过天气预报推测出飞机停飞,他会拿着妈妈的策划书求证圆周率,他也会为了打一桶水花68元打车。
其实艾斯伯格症的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所以他们只会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狂热的追求。
在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同桌跟修直说到同学恋爱时,他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四岁看《海底世界》时,就从鱼的交配过程了解到两性世界。
”但不会社交就会与周围变得格格不入。
所以修直需要一个人来把自己拉到正常的社会大环境中。
而这个人只能是妈妈田桂芳。
丈夫去了美国,田桂芳为了儿子选择留在国内。
一个女人抚养孩子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修直还是一个患有艾斯伯格症的孩子。
幼儿园的时候,为了修直不被劝退,田桂芳停了自己的工作,在幼儿园免费当清洁工,为老师送礼品,从而保证了修直顺利幼儿园毕业。
因为修直求证圆周率破坏了策划书,导致田桂芳失业。
我想当时田桂芳是崩溃的,单独抚养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失业。
生活的不易把她压的喘不过气来。
同样因为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优秀的李亚辉的追求。
对于田桂芳来说,修直就是他的全部,修直就是她生活的意义。
但为了修直的前途,田桂芳同意了修直去美国留学。
剧情并没有什么大波大浪,田桂芳的这份母爱也一直显得很平淡。
但这份平淡反而能透出真实!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也是在平淡中爱着我们。
当你失落时,跟母亲聊一聊,她会给予你关怀;当你得意时,向母亲讲一讲,她会比你更激动。
母爱是细腻的,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微小举动都可以都会被母亲看在眼里。
母爱是不计较的,即使我们如何冒犯,她依旧会爱你如初。
所以,请不要辜负这份爱!
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回报母亲!
对导演方刚亮来说,拍摄《我的影子在奔跑》这样的片子难度并不大。
好在他的个人阐释里面,他称自己是一个没有太大野心的人,也不去理会周围的潮流风势。
言下之意,他对自己的现状和定位都很清楚,拍摄这种格局和预算都不大的片子,正适合于他。
自闭症儿童、成长、母子情深,实际上,光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我的影子在奔跑》都很容易被拍烂了,而且,更有可能是泛滥的滥,泯然众矣。
类似题材,珠玉太多。
再者,观众难免想当然。
母爱的可歌可泣,一朝梦圆。
孩子的幡然醒悟,走出新天地。
结果,这些想当然的东西,电影里基本没有。
由于电影全部由手持、跟拍镜头所组成,追求写实风格,观众在这部电影扮演一个特殊的存在,比起一般电影,他们与电影人物显得更加接近,几乎就是生活在那个家庭的隐形人。
方刚亮不让演员化妆,不做灯光要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故事场景也不加太多的装饰,从而达到了他要追求的电影美学,简单、质朴。
按照他的话说,这么一件真事,他最怕观众看着看着,觉得哪个地方假了。
对他来说,这是电影最大的失败。
所以,不少人是这样描述感受,开始很难进入,慢慢的又开始接受,最后豁然开朗。
在这部电影里,现实如此平淡、低调和真实,以至于一旦进入孩童的视角,那里是一个鱼眼或变形过的世界,色彩艳丽,这种太过明显的反差处理当然是有意的。
现实中,孩子是一个非正常人,但在影像处理后的世界里,他比寻常人要看到更多的色彩,更丰富的细节跟奥妙。
他的眼睛是放大镜,又像红外扫描仪,这个神奇的滤镜世界,它成为《我的影子在奔跑》的一个特殊手法。
不过,光有这些,尚无法让电影真正好看。
填充整部电影的是这样一些琐事:上幼儿园把自己藏了起来,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结果无一例外,母亲帮他擦屁股,赔礼道歉。
而在孩子看来,母亲做这些不仅是理所当然,甚至,他还觉得烦躁,讨厌自己的世界被任何一个外人闯入。
对修直而言,母亲不是母亲,她叫田桂芳。
这个称呼有个距离感,也是自闭症的一个体现。
这名母亲又比一般的母亲要辛苦太多,她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耗费了这个孩子身上,风里来雨里去。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呈现了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而不是放弃治疗或者强迫治疗。
开头结尾是机场段落,修直离开了机场,寻找田桂芳去了。
而除去这两处地方,在电影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田桂芳在找他。
这个寻找过程,呼应了片名里的影子和奔跑。
《我的影子在奔跑》不是一般的情节剧,没有高潮冲突,没有去套解铃,譬如修直遭遇同学欺负,又得到了谁的帮助,倘若有这些,实在显得过于编造。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母亲跟儿子,别无他物。
即便偶有叔叔和父亲的闯入,但那些线索都是了佐证母亲的情感,而不是引出道德跟伦理的批判考量。
但也不是说,影片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兴许,不少人会觉得电影闷,看着提不起精神。
在这种莫不在意的观感背后,何尝不是自闭症在现实中的境况遭遇。
与正常人相比,自闭症患者更加敏感,更为在意周围的一丁点风吹草动。
所有细微的言语,他们会抑制不住地进行夸张放大,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哪有那么多人在意别人的生活世界啊,可是,一旦有人显得跟周围人不一样,那么,麻烦和压力也会旋即追至。
在我看来,《我的影子在奔跑》有个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是从正面去塑造自闭症患者,没有自怜自艾,也没有想过博取观众的同情。
它要说的事情很简单,一个自闭小孩,他也能健康成长,离开家庭,出国去求学。
即便修直做了很多离谱的事情,也不懂得表示“感恩”(即便父母的爱是不计回报的),可是,他就是那样成长了,整整的十七年。
即便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和这个小孩一样自我,不管不顾,沉浸到属于他们的世界。
可跳出来看,这不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成就么?
假设导演有更多的预谋和追去,那么,《我的影子在奔跑》就不会是这样,而是又一部《海洋天堂》,需要大明星的包装,需要公益爱心的呼吁和献唱。
【北青报】
“外婆又说不再管你了哦。
”“她不会的。
”“你又知道。
”“她是我妈。
”这是我听过田桂芳最没有道理和逻辑的话,可奇怪的是,她说的是对的。
修直割扁桃体那天这么形容田桂芳: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修直长到十七岁,妈妈就是修直的天。
妈妈常常哭,可是她超厉害的,为了修直给幼儿园做免费劳力,讨好上至院长下至做饭大妈的所有人;为了修直大吼学校老师;为了修直蹬掉男朋友;为了修直长出钢筋铁臂变得无所畏惧。
可是修直十七岁了,要离开妈妈去美国读书了。
田桂芳送修直到机场,边回去边想:修直,你长大了,要飞了。
可是我,好像还没准备好。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甘之如饴。
前几年有李连杰 文章 演艺的《海洋天堂》,同样都是关爱 孤独症,心理障碍。
公益性影片,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在逐渐的重视!
《我的影子在奔跑》讲述一位母亲与自闭症孩子朋友般的相濡以沫,当小修直无法自控,在幼儿园正常的上课时,当老师说出他们无法照看修直时,可以看出一位母亲 田桂坊(张静初饰)坚强的无奈与落寞同样又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执着。
当修直藏进衣柜里,田桂坊抱着小修直时,小修直那空洞的眼神时,我的心是刺痛的。
无论多艰难,田桂坊都没有放弃过她的孩子。
因为她们懂彼此的世界。
虽然修直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但同样他在某方面是突出的!
这或许就是上帝为我们关闭了一扇门,同样开启了另一扇窗吧。
当小修直渐渐的长大要离开她时,田桂坊老了,她说她还没有准备好。
这不难看出她的不安,与17年的陪伴的不舍。
这不仅是讲述了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也是讲述了社会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群体缺乏的包容与爱。
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完全健康的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只是或大或小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罢了。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这样的那样的问题,或许当我们看待别人是异类的同时,我们何曾不是在那些异类眼中的异类呢?
现在国人的很多东西逐渐的缺失,包括影人,有的时候一部这样的影片会直入人的心灵,那种感觉是主流影片所无法带来的!
推荐
一、导演的视角选择诗意的自闭症视角生活究竟是不是苦咖啡,这要看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对生活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薛小路导演的《海洋天堂》是从自闭症家人的角度,企图来博得更多的人的关注,甚至可以说的可怜一点,就是博取同情。
而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从幽默或者冷幽默的方式来关注自闭症孩子的个体。
因为视角的不同,方导在视听上并没有可以的用慢速镜头来进行煽情和渲染,甚至大多数镜头还是从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法上,消解增加情绪的特殊角度摄影。
这部影片的观看过程,在场观众一直是时不时的发出笑声,或者笑声议论,包括我自己。
这个轻松愉悦的状态,让这部喜剧元素诸多的悲剧核,显得十分有力量。
毕竟积极乐观,才能够好好活着。
2、儿童视角的童真和纯粹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大明星张静初,而是自闭症小男孩。
真正有内心独白和情绪化镜头表现的十足都是这个孩子。
(下文另有叙述)张静初在这里自然、朴实的表演,将单身妈妈和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的两重压力的身份,表达的很到位。
张静初的明星效应在影片的营销上,应该是重要考虑,但是值得说的是,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能够被张静初接下,并表演的这么精彩,实在是很有艺术情怀的演员啊。
二、明确的心理化视听表达声音与色彩的心理情绪张扬影片大段的声音和色彩饱和度夸张处理,极度张扬的表达小时候不善言辞的孩子的内心。
在他的眼里,母亲是他情绪表达最多的人物,他以艳丽的色彩,夸大他内心的情绪,色彩就像浸过水的老照片。
冷幽默的内心独白导演刻意的幽默的基调,使得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造词都很幽默,显得男主人公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数学上的极度天赋。
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影片选择时空交错的方式,将回忆以一种似乎随时都会出现的方式,出现在这个高中生的寻找母亲的路途中。
服装、演员的状态的变化,是区分叙事空间的重要因素。
四、没有故事矛盾的剧本
很偶然的機會,前兩天在豆瓣浩浩蕩蕩的推薦影單裡面看到這部《我的影子在奔跑》的電影,炸現之下被名字吸引,仔細看,是張靜初的片子。
只要是張靜初這個人,我就不能自已。
說實話,特意選擇了晚上11點多看這個電影,事實上,我大部分電影都在這個時候觀看,一沒人打擾,二空間夠密閉安全,三相比較白天,我自己這個時候比較平靜一些。
不太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以至於影響觀影的感受。
《我的影子在奔跑》是2013年的儿童家庭片,張靜初主演,影片聚焦艾斯伯格综合症者(轻度自閉症),讲述張靜初飾演的单亲妈妈田桂芳在兒子出生9個月後丈夫離開,她独自抚养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的兒子的故事。
說實話,電影前20分鐘我就開始焦躁了,焦躁不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導演不會講故事,相反,前20分鐘不存在我提出的問題,是因為我煩悶婚姻中無聊的生活、出走的丈夫、襁褓中的嬰兒,以及所有電影中出現的心甘情願的妻子,多麼千篇一律沒有創造性,我骨子裡反動以至於我好希望看到快意恩仇、自我至上愛誰誰去他嗎老娘不伺候的女性。
而似乎每一個電影裡面的母親抑或妻子,都在平面化的扮演一種且只能是這種犧牲、奉獻、無私、偉岸的人物,是不是母親並非要那樣?
是不是我們在脅迫母親?
我們的民族以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歌頌母親,卻又幾乎步調一致的重男輕女。
且兩者之間似乎從未矛盾?
太有意思了。
我扯遠了。
說回電影。
熬過了前20分鐘多,後面的觀影過程就平靜多了,我認認真真不再在鬧中感慨我那些沒用的想法了,張靜初以一人之力,挽起了這部電影的敘事,走向,格調,以及高級。
會拍電影的女星也不是沒有,稱得上高級的卻真的沒有幾位。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張靜初在我心裡面裡面近乎白月光般的存在,有一種女人越看越有味道,大概她就是吧。
從《孔雀》出道亮相的高峰,到《唐山大地震》到《門徒》再到《證人》,再到去年的《無雙》,每一次她總能在一眾大咖裡面跳脫出來,毫不遜色,讓人無法忘記,不能忽略。
有的人生來就是會在屏幕中發光,骨子裡面帶著天賦,這種東西妳無可奈何,氣也氣不過。
她是一個,張鈞寗也是一個。
艾斯伯格综合症者(轻度自闭症)題材的電影算是一個生僻冷門的題材,這種電影,拍寫實了就是紀錄片,拍商業片又流於消費共鳴,但是看這個片子,可能最打動我的除了張靜初是一半的動力促使我動筆(其實一直想為心目中的白月光女神在線吹一波的,看完《孔雀》的時候沒時間,看完《門徒》的時候沒心境,)而另一半原因來自電影於電影的敘事方式上的那種細膩柔軟,看完後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概括這種感覺再妥帖不過,上一部讓我有這種感覺的還是2016年的《八》,看過了《八月》以後,我2016年的觀影可以分為《八月》和其他。
影片《八月》劇照而那個詞語,就是三個字——呼吸感。
是的,是呼吸感,導演以自閉症患兒的視角呈現世界的樣子,詭異的色彩,滴落的水滴,膠片化的人物,他們都慢速再慢速的在自閉症患兒的眼睛裡哭泣,喊叫,爭吵,像極了加了福爾瑪琳的膠片,在放映機上倒帶。
畫面詭異卻又可愛。
導演慢慢的在平靜的日子裡遞進故事,鋪展清潔,不渲染悲情,不刻意煽情,不販賣劇情,讓我想起了周冬雨的《陽台上》,某些層面上,《陽台上》的敘述更加抽離,更加旁觀者。
影片《陽台上》劇照在敘事長度上,時間從兒子出生再到17歲結束,片尾出門兒子被父親帶離遠赴紐約上學,18歲欻忽而至,田桂芳對著兒子選去的時候說“你已經長大了,而我沒有準備好”。
這18年,他一直做兒子的影子,從幼兒園就辭職陪讀,甘願做幼兒園的一名清潔雜役,以便幼兒園能接納這個孩子不被開除,以便能應付兒子的每一次出走,闖禍。
而沒有準備好兒子離開自己,可是哪個母親能準備好離別自己的兒子呢?
有些放手是必須的,她做了18年的影子,如今再讓不凡的兒子待在平凡的大學生活,這才是一種悲劇,因為智力的超群,他本就格格不入,他有他該去的地方,於是,那個18年片在電影開頭離開的男人出現了,帶走了這個田桂芳為了他做18年影子的兒子。
這18年的傾心、耐心,付出,一個單身母親,扛起艾斯伯格综合症者(轻度自闭症)患兒的生活,彈幕裡有人哭了,大多表達自己已經生為人母,更能體會這種堅辛,我雖然無動於衷,但是,大概對母親要表達敬意與尊重,對自閉症這種特殊的群體應給予理解和包容。
难得这个影视圈还有一些演员在认真拍电影。
之前做英語老師,Andy 就是我碰到的這樣一個學生,快4歲了也不表達,只會說爸爸媽媽和apple ,和他交流說話,他也不和你眼神接觸,注意力尤其不能集中,也很以自我為中心。
為了這個學生,我們整個教學中心,從主管到老師,沒少費心,尤其她是我班機的孩子,我作為班主任同時也作為代課老師,在開班之前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和他接觸,媽媽也很配合,因為本來就住在學校旁邊小區,每天都會帶他來玩,他一個人在遊樂區可以玩小火車玩很久,當時我因為剛到公司,沒有班機也沒有教學任務,每次就陪在她身邊,也不需要和他說太多話,只是在他玩的時候和他聊天,我從來沒有把小朋友當一個孩子對待,在我心裡,他們是平等的和我一樣的會思考會難過會哭泣的大人,我們的交流也頗為有趣,我常常會讓他幫我找不同顏色的雪花片,告訴他,我不能一個人完成拼接工作,問他可不可以幫我一起完成,他會很有成就感的答應,開始很認真的一起參與,也會讓他幫我搬小板凳,分享他的巧克力和小動物玩具,兩個月的時間,在開班之前,他由開始的不理我,到後面的特別依賴我,他的媽媽,學校的老師,主管,都認可我的付出和努力,那是我最喜愛的孩子,他敏感,細心,自尊心強,聰明,不說話,執忸,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們身上,都有著童真的固执。
孩子的世界其實是很孤獨的,因為他們無法說服自以為是的大人,他是按照大人的運行著的世界方式在長大,他們沒有能力左右、質疑、拒絕。
而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想法,習慣、思維又是怎麼樣的呢?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子提现了伟大的母爱,单亲妈妈的不易和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孩子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群体的接纳与包容,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敞开一扇窗,修直有天才大脑,但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是有天才大脑,孤独症儿童他们不喜欢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世界,有古怪的智力,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些儿童,多给他们关爱与理解, 张静初的演技实属实力派,特别是那种焦虑不安的眼神,让我看的几次眼泪在眼圈打转,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能体会到,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姥姥对修直说,“你知道为什么你犯了这么多错,大家还会原谅你吗”?
因为他们都是看在你妈妈的面子,想起了那句“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不管孩子怎样都会欣然接受,接受命运,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确实最坚强的,幼年的修直,幼儿园不能接纳,老师觉得麻烦,比同龄人调皮,也不好看管,妈妈甘愿在幼儿园里做义工,就这样默默的太背后付出,去讨好每个人,不是妈妈都有超能力,能感受到你内心的世界,是他们在意你的每个动作,眼神,这就是每次修直藏起来,每次妈妈都能找到调皮的修直,转眼修直可以轻松的翻越墙围,而妈妈已不在年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修直准备离开,妈妈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做好这种准备吧……推荐影院多排这样的公益电影,据说这部原创剧本获得了夏衍优秀电影剧本奖…
张静初饰演的田桂芳,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母亲的一贯形象,但却依旧有着一样做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她的儿子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田桂芳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修直眼里,妈妈是一个爱哭的数学学痴,但他知道世上最了解他的就是田桂芳。
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与众不同的行为有妈妈的陪伴,为了让儿子在幼儿园学习,她停职照顾修直。
在修直高中期间,田桂芳误以为修直谈恋爱,扇了一巴掌,让修直躲到警局,在知道缘由后,田桂芳道了歉,修直为了不让妈妈哭,原谅了她,说明他很爱妈妈。
在十七岁,修直的父亲来了,发现了他的数学本领,要带他出国,那天下着雨,如同田贵芳的心情,她知道修直长大了。
又是一部家有自闭症患儿的故事,但导演没有安排太多的煽情和苦情戏,在平淡中推进故事,有时候更能打动人心!还有就是小男孩演的确实挺好的!
田桂芳
张静初好漂亮噢
大超预期,可惜片名没取好。张静初演技大赞,日常里的鸡零狗碎拿捏得自然亲切。特地去查了一下,还没结婚怎么这么有带娃经验呢。小修直演员龙品旭是绝对全场最佳,让人恨到牙痒又痛到心软。儿子视角的画面和声音处理,不算新鲜但可谓匠心独具。在絮叨而不带情感的旁白中,依稀找到了点艾米莉的感觉。方刚亮的状态起伏太大,期待你的下一次奔跑。另外,没搞懂这片子为啥隔了近五年才上映。
张静初演得驾轻就熟,非专业演员也挺自然。节奏整体挺好,只是有些平淡,没高潮。镜头和摄影也有点晕,真不习惯。“影子”似乎只出现了一次,到结尾也没有点题和升华。雷点:明显在广东拍的戏,群众演员讲得一口正宗广东普通话,结果说要带孩子到“离得挺近”的天津读书。。。
张静初真是天生的电影脸,可惜没什么商业大作。PS,每次看日常番,总感觉自己好可怜。
一位平凡的母亲用她无私的爱来养育一个天才的儿子。本片拍摄手法挺特别,有好几处用儿童视角呈现的画面,使得电影颇有童话故事的感觉。剧情上不狗血、不浮夸,很接地气很接近生活,很多演员都是素人,给人真实的感觉。
母亲是伟大的,好像不包括我……
内容比较平庸,刻画了一个平凡但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泪点基本上没有,但剧情真实,仿佛就发生在身边
今天看,真是母亲节献礼。
母亲节看还是挺应景的。张静初还是很好,其他非职业演员有点让人出戏。
刻板印象,投机主义,死亡调色
太……
北京>DC机上观影
张静初真难啊…感觉除了她整个剧组演员都在背课文…
题材是好的,手法也有好处,比如孩子视角,直呼姓名,两个孩子的表演。然田桂芳还不够,情节设置也有简单处,不够大胆,不够用力。细节设置也不够,并不是说煽情,而是用情用心。
自闭症在电影里面一般都是天才人设,有必要吗,不是天才,就不招人怜爱了
最让我感到真实的是: 我也曾认识过一个自闭的孩子 年纪稍长也是叫她妈妈名字 自闭症不是像平时文艺作品宣扬的那样 大多数其实都不是天才 孩子的眼光 没有美丑 颜色鲜艳而朦胧。虽然后半段张静初的演技有些掉了 特效也有点感人 但是我还是想给满分
想起那个岭南李安庄佳龙。
命题作文,张静初挺适合演绎这种女性角色的。出发点也好,构思也还行,但本质上和药神一个水平,不是电影,而是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