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姥姥的外孙

หลานม่า,全职乖孙(港),金孙爆富攻略(台),粥味奇缘,中国家庭,The Chinese Family,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主演:普提蓬·阿萨拉塔纳功,乌萨·萨梅坎姆,莎琳拉·托马斯,三亚·库纳康,邦沙敦·宗威拉克,彤达婉·奔提维此弓,当蓬·欧阿披叻,西玛瓦理·塔利吉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潮州话年份:2024

《姥姥的外孙》剧照

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2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3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4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5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6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3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4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5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6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7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8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19姥姥的外孙 剧照 NO.20

《姥姥的外孙》剧情介绍

姥姥的外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无业年轻人阿安(马群耀 饰)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也对身患绝症的姥姥(乌萨·萨梅坎姆 饰)动了心思,计划复刻堂妹的“致富之路”获取百万遗产。但面对同样“努力”的舅舅们和挑剔毒舌的姥姥,阿安这条争当全职孝孙的“啃姥致富”之路似乎没有他预想的那么顺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猎犬行动外来女婿魂断秦淮佛莱迪大战杰森玉米田的小孩7爱子如夫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结过一次了速度与爱情果戈里·复仇南方车站的聚会RedEyes监视搜查班温暖的季节法网群英卢斯塔姆餐厅死神来了6:血脉诅咒神秘的马第二季第二季心里的声音极速狂飙失枪72小时疯狂的蠢贼我的青春没在怕零异频道第二季高利贷少年念恩桥告白永冬给我承诺Oh!Myboss!恋爱放在别册黯夜守护者

《姥姥的外孙》长篇影评

 1 )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我们应该怎样终结这一切

很久没在电影院看电影了,今天出来修相机需要等很久就就近找了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知道会是一部让人落泪的电影,也做好了心里准备。

看完发现确实如此。

淡淡的却很有劲儿的一部片子。

最催泪的两个点一个是外婆在化疗,安逗她说头发会掉完变成光头(画面里外婆在拿掉下的头发,安安抚她休息同时拿掉她身上衣服上掉下的头发);一个是送终指路,“我们出发了”“我们路过了你的粥店”“我们过桥了”“我们到我送你的新房子了”“你在我心里排第一”。

发生的种种,站在安的角度来看,安和其他人没有两样,但是安还是希望外婆好(庙里祈祷安有对外婆的祝愿,舅舅有困难安有帮外婆帮助他,外婆想要好的墓地安帮她买)。

站在外婆的角度来看,外婆心里没有谁排第一,为了大儿子身体健康会信观音菩萨而不吃牛肉,为了小儿子不被债务困扰会把房子留给她,怕女儿难过会告诉她最希望有她的陪伴,知道安为了房子而来但比安更早的为安着想会在安小时候就开始存钱。

她自己也孤独也害怕也想要早早解脱,但也渴望有陪伴有爱有好的结果。

在知道时日不多时,会请求哥哥把父母留下了的财产给自己一百万来买一块好的墓地,但是哥哥拒绝了,并且不让再来。

这种事情发生在外婆身上,外婆却也是这样对自己的孩子的。

从中能感受到作为亚洲家庭的相似,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而我们应该怎样来终结这一切呢!

 2 ) 被姥姥的一生所打动

我看到一个女性这样的一生:1.她甘之如饴:年轻时嫁给了一个由父母指定的不出色的男人,依然用心侍奉父母百年以后,可父母却把房子全给了哥哥,从此她和哥哥过上了天差地别的生活。

可是她依然在每个清明节用心去祭拜自己的父母。

2.她任劳任怨:三个子女都不太出色,包括外孙。

她年纪大了,照样天天五点起来卖粥,辛辛苦苦存钱。

平时经常接济小儿子,后来存在家里的一百万被小儿子偷去还赌债,另外一百万悄悄存在外孙的户头。

3.她乐观勇敢:知道自己得了肠癌,除了去医院治疗之外,依然维持着之前的辛劳生活。

她去为自己祈福也帮子女外孙祈福,她用外孙教的手机软件逗自己开心,她卖了房子给小儿子还债。

4.她孤独而忧伤:她会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和大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坐在家门口候着每隔一段时间的家庭聚会,期待着孩子们能陪她打牌,她说最难过的是不知道年夜饭之后的那一天如何一个人吃完剩菜剩饭。

5.然后她有她自己的执着和智慧:她虔诚地拜着她的观音,坚持不吃牛肉;虔诚地数着祈福的步数,用这个数字来买彩票;虔诚地在门口种下石榴树,石榴子用袋子小心地包着,石榴多子,多子多福;虔诚地存钱,希望能给自己买一块最高档的墓地,因为她的墓好就代表她的子女孝顺,墓好,大家才会想去祭拜,这样,她就不孤独了。

姥姥的一生在泰国的风情画中一一展开,我们能看到泰国的墓地、市场、寺庙、医院、高档社区、豪宅、公寓、老房子、福利院、火车、地铁……画面的颜色清新而平静,从外孙和姥姥的相濡以沫中,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位姥姥,以及所有像她一样的女性。

电影里的这句台词特别经典:“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共感。

最近刚好看了两本有关女性的书《明亮的夜晚》和《82年生金智英》,这部电影更像前者,展现了女性的困境,更突出了女性的勇敢。

姥姥是可爱的,有苦她不说,她长久的祈祷……

 3 ) 算计人心寒过百尺冰

当外孙在背后摇晃着他姥姥的轮椅,质问在她心里自己排第几时,老人无助的哀伤,慌不择路地眼神,让我的泪水像线珠一样一串串涌出,止不住的心酸,想到如何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那是多么难过。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涉及了一个无比现实的海外华人家庭的故事,与祖国在文化上达到了真切的共鸣,其实换做国内的某一家庭,也是丝毫不违和。

对算计亲人的愤慨看电影的开头,主人公M看到自己堂妹因为照顾爷爷,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产,于是便对自己患了癌症的姥姥开始现“殷勤”,以图能获得财产。

观影伊始,自己内心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与厌恶,达到了极致,以至于难以入戏,看下去。

自己知道这类电影往往会反转,可是如何自洽的反转,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于是硬着头皮看了下去。

但接下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算计与衡量筹码。

无论是堂妹告诉他要“排第一位”,还是姥姥去见自己亲哥哥,请求帮助购买墓地,由最初的亲昵合唱,到结尾的被扫地出门,还冷血地对自己身患绝症的亲妹妹说“永远不要再回来。

”或者自己亲舅舅同样对姥姥突然的“热情”。

那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嘴脸,让人十分难受。

深埋心底的爱然而,老人家的感情是隐秘而深远的。

为了大儿子的健康,许诺几十年不吃牛肉;为了二儿子的赌债,临走给了房产;为了大女儿帮她从小带外孙,每年定期帮“没用”的外孙存钱。

作为长辈,她已经尽全力做到平衡了,然而每个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去片面看待问题。

姥姥回到女儿家,跟自己女儿说“M问我,我心里的排第一的是谁,我真的不知道。

”这一回答,让这部电影更落到人间烟火中去,因为无比真实。

都是自己养育的儿女子孙,如何去排序,她在风烛残年的日子里,显得无比无助。

冷血面具后的真情古人云“论迹不论心”,堂妹照顾爷爷尽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但她达到目的后的言语和面孔,我相信又不免让许多观众不舒服,我也一样。

然而,在她被亲戚当作照顾工具,接到豪宅中去,她与M那段对话让这部电影的层次更加丰富。

她说,“那个早上,爷爷被东西噎住,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我没有”。

那是我在心里像是盖章一样,心想对嘛!

就是这样,为了财产,故意害死自己的至亲。

可片刻间,她泪眼婆娑地继续回答,“爷爷之前跟我说,他不想这样下去了,我相信他一定去了一个很好的地方,所以他从未来看过我。

”每个亲人来探望老人只会每周付出十五分钟,而她是二十四小时。

孰冷血,孰真感情,显而易见。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死亡、亲情、利益的讨论如此之丰富,一部反映现实的佳作,值得一看。

 4 ) 潮汕人如何看待这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确实非常走心,特别是对我这个潮汕人来说,能看到一部涉及潮汕养老与送葬文化的电影,令我非常欣慰。

在内地,相关的影视作品几乎是空白,而这部电影部分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期望。

虽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在核心表达上已经很接近。

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he Chinese Family》,但我觉得改为《The Teochew Family》可能更合适。

接下来,我想谈谈电影中与现实潮汕文化相呼应的部分。

1. 潮汕话与肢体语言的传承 最直接的联系就是外嬷(外婆)使用的潮汕话及一些典型的肢体语言。

外嬷的潮汕话非常标准,表妹次之。

当外嬷在床上因身体疼痛而喊着爸妈接她时,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几句潮汕话一下子把我从电影拉回了现实。

许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是想象他们的父母会来接他们。

另外,电影中奶奶几次出现弯手指的细节,其实在潮汕文化中也象征着死亡。

2. 清明扫墓的仪式感 电影开篇的扫墓场景中,奶奶让阿安将花瓣均匀地洒在坟墓上,这与我们每年清明扫墓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会将纸花(一种用于扫墓的长条纸)撒在坟墓上。

我还记得爷爷在世时,总是嘱咐我们要把纸花均匀地撒好,虽然那时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含义。

另外,一些长辈会自己存钱为自己买一个坟位,这在潮汕话中称为“生基”,其实与电影中奶奶想为自己买一座别墅的愿望很相似。

3. 葬礼的仪式与传统 电影中的葬礼场景将阿公和外嬷的部分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葬礼过程。

阿公的部分展示了在大堂悼念、烧纸和分遗产的环节,这与潮汕人的习俗几乎一致。

老人去世后,通常会选好出殡的日子,在此期间,子孙们要守夜、烧纸祭拜(烧房子、车子、手机等)。

电影中外嬷的出殡过程也填补了爷爷葬礼上的一个空缺,那就是绕着生前的地方走一遭。

在潮汕,出殡时也是如此,伴随着哀乐,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

而在电影中,只有家人伴随着车子完成了这段旅程。

4. 养老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潮汕的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虽然不全面,但涵盖了大部分情况。

第一种,老人家比较好强,不愿意搬去子女家住,子女会给些伙食费,而老人家则靠自己做手工或小买卖过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聚在一起。

电影中的外嬷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老人家选择“食火头”,即轮流在每个子女家住一段时间,通常每个孩子一个月或半个月。

第三种,老人家在其中一个子女家居住,其他子女负责生活费。

通常情况下,老人家会住在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孩子家,而其他兄弟姐妹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

电影中的外嬷在受伤后,从第一种模式转变为第三种。

5. 隔代亲的体现 电影中,表妹照顾爷爷,阿安也效仿想要照顾外婆,尽管动机不纯。

然而在潮汕文化中,确实存在隔代亲的现象。

当年外婆中风住院时,我和表哥也曾在寒假期间照顾过她,为她按摩、陪她聊天。

这段经历让我在观看电影时,不禁想起了与外婆相处的点滴。

电影中外嬷为外孙阿安存钱的情节,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去看望外婆和奶奶时,她们总是偷偷塞钱给我们的情景。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虽然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比如女儿的形象其实和潮汕出嫁女儿们的处境很相似等等,但电影想表达的核心是,女人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直到她离世,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她的子孙。

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我也真心希望能有本土导演拍出不用炫技、却能讲好这片土地故事的作品。

 5 ) 新旧观念转变中的受害者

实际上,我在撰写这篇日记时颇感踌躇,因为它将融入大量我个人私密的内容与体验。

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我在撰写电影日记(即影评)时的一个弊端——过多地掺杂了个人感受。

很多时候,它更像是我个人心结的梳理与释怀过程,而非对电影的客观评论或向他人推荐。

因此,在看完《姥姥的外孙》后,我犹豫了很久是否要记录这篇日记。

直到今晚,我接连完成了《只此青绿》和《解密》的日记后,最后剩下国庆期间在流媒体上看的《姥姥的外孙》。

我开始思考是否要记录它,而此刻我想讲述的内容并无任何预设,因为可能会非常冗长。

但我想,不妨就打开镜头,对着前置摄像头中的自己,看看能讲述到何种程度。

这个话题我曾与无数母亲讨论过,包括我的亲生母亲和岳母。

与岳母提及的次数相对较少,但与我的母亲却反复提及,从我二十多岁上学时起,直至现在三十多岁,仍在讨论同一件事。

那就是在新旧社会规范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享受了过多的红利。

例如,常有老父亲对女儿说:“你需要比哥哥和弟弟更多地照顾母亲。

”随后他便离世,留下女儿陷入尴尬境地。

按照旧的社会观念,女儿不应去照顾母亲,因为这样做会暴露出想要继承遗产的企图。

然而,父亲却按照新的社会规范向女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享受了新规范带来的便利,却又未按新规范给予女儿应有的物质或精神支持。

因为在村里人看来,这个女儿的行为不厚道,怎么能从别的村跑来照顾母亲呢?

是不是对这个家有所企图?

在山西,办丧事时会有大笔来自亲戚朋友的慰问费用,这些费用以及家里的祖宅遗产,女儿是否能分一杯羹?

答案是不能。

当观念进步被工具化《姥姥的外孙》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电影中有一句最精彩的台词,在短评中被多人提及:“女儿就是用来继承癌症的吗?

”“男孩继承遗产。

”我曾无数次与母亲谈论此事,起初她难以接受,认为我铁石心肠,甚至怀疑我是否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影响,变得老八股。

但并非如此,我只是觉得很多像我一样性别的人,在利用新旧社会规范转换之间的差异,为自己谋取利益。

当然,最终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利益并非为了个人私利,也没有实质性的金钱回报,但他们会顺应自己的内心去对女儿提出要求。

有时我也会陷入沉思。

以前那种认为男孩要对家庭负责的观念,男孩娶了媳妇后,媳妇与男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并享有继承家庭遗产的权利,这究竟是对人的压迫,还是因为我们既然有性别之分,就产生了这种分工与默许?

那么,这种分工与默许,究竟是一种错误,还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安排?

在如今这种默许需要被改变的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来界定我们该如何去做。

现在,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觉。

影片中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现象,即有些人在某个过程中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责任,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在心灵上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这种心灵上的收获与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回馈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就像许多老人照顾小孩一样,刚开始时往往心生抗拒。

为什么会是我来照顾?

为什么不让对方来?

我多照顾了,我们家是不是就吃亏了?

然而,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从最初能坐在自己手里的两个小屁股,到后来抱都抱不动的大孩子,这种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收获。

这时,人们可能会想,我已经老了,不能对这个孩子太好,这违背了社会约束,我要故意与孩子保持距离。

因为心理上的亏欠比物质上的亏欠更让人心痛。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些难以继续,因为再说下去会让我感到难受。

1. 无厘头喜剧今天是2024年10月7日,我这篇电影日记记录的电影是《姥姥的外孙》。

这部电影在营销时曾有一个不太吸引人的点,即它被称为中式家庭观的一次展示,这种营销话术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感觉太沉重了。

但如果营销时强调这是一部无厘头的轻喜剧,那我就会更愿意去看。

实际上,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非常感慨。

它是一部无厘头的轻喜剧,哀而不伤。

它的喜剧效果并不刻板,而是带有一点小小的无厘头,但这种无厘头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概括,没有脱离生活,因此让人感觉非常舒适。

此外,泰国离赤道较近,阳光直射导致影子在墙上没有明显的明暗面,窗户在墙上拉出的影子较长,使得整个植物和建筑都呈现出一种影子很短、非常清新明亮的氛围。

特别是外孙拿着相机到处拍照的段落,系统地展现了这部电影在色彩和构图方面的取向,既有干净清新的元素,也有脏乱差的场景,但导演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视觉层面做得非常出色。

而且,我在看到片名出现之前,就被外孙的一个妹妹(不知道是堂妹还是表妹)把别墅纸烧进别墅里的情节所吸引,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脱口秀的封笔时候的金句良言。

于是,我放下手机,关掉流媒体,跟媳妇说这部电影我们得一起看看。

前面的十几分钟,我对这部电影的视听表现和故事内容已经非常肯定,它非常扎实,有值得我们现在生活思考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

如果你也想看,我就不再剧透更多了,你可以自己去看。

2. 王小帅不懂的中式家庭我后面还想聊聊这部电影里所描述的现象。

在看这部电影时,我多次和家人反问,为什么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内的创作者没有去做?

像以拍摄家庭伤痛著称的王小帅导演(虽然他也不认识我,但我还是要点名),你拍了《地久天长》这样的家庭伤痛片,说要剖析这些东西,甚至想要六个亿票房。

但你剖析到中式家庭的核心了吗?

你在《地久天长》里讲述了一对家庭因为失去自己的孩子而陷入执念和绝境,甚至男主角还出轨了年轻的女同事,女同事还出国给你生了个孩子。

这种隐藏剧情都能拍出来,导演懂什么叫中式家庭吗?

你想要破除的旧约束是什么?

我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包括《闯入者》,都带着非常强烈的西方自由恋爱的观念,那种绝对自由、不考虑任何人、只追求自己自由本性的观念。

他其实并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式家庭。

他的作品内容全是中国的,但隐喻的又是外国的。

所以你说你要做中式家庭几部曲,但也没做出来。

当我看到《姥姥的外孙》时,突然感觉这就是我一直期望能看到的中式家庭。

当然,我不喜欢这个营销话术,因为中式家庭现在很难在主流层面被探讨。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没有人去重视它,要么就是这个问题太严重,大家没办法拿出来吐槽。

中式家庭这个问题真的非常严重。

你身边的父母这一代,或者爷爷、姥爷这一辈去世时,有多少个家庭没有因为分家产、老人小时候对谁好对谁不好而争吵过?

你可以大胆地发个弹幕说我家和睦和谐,没有经历这些事情。

我想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家庭。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在经历这样的困扰,即家庭责任和义务的问题。

而且,提出要让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来接管这些问题,似乎也不太现实。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膝下全是子孙是天伦之乐,是某种情况下的极致追求,是古代人眼中的财富自由。

所以这种环境的追求其实伴随着非常深厚的传统观念。

我这里不提及儒家思想或孔孟之道,也不借用《红楼梦》中的和尚与道士来比喻,我只是将其具体化为旧的社会约束。

在旧的社会约束向新的社会约束转换的过程中,无论你站在哪个立场,你是否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利用?

当你意识到自己被利用后,你是否有勇气指出对方的不当之处?

3. 在亲情中保留温情我的第一份工作并非由我的直属经理介绍,而是我在换部门后,与只共事了几天的所长结缘。

在离开公司一年多后,我再次回到这家公司,这位海南人,我的所长找我谈话,他告诉我,出去后要有归属感,不要觉得自己是公司以外的人,到别处也要把我们当作家人。

在聊到这些后,我也向他透露了我家庭的一些困境。

在我其他的电影日记中,我曾提到过我姐姐的事情。

她因网络诈骗损失了10万块钱,最后这笔钱是在全家巨大的压力下,由我还上的。

那段时间,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所长,他给了我一个唯一的解决建议。

他当时有两个孩子(还是有一个孩子我不记得了),他说,再好的亲戚、朋友或领导,在遇到钱的问题时,绝对不要拿钱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钱的考验。

他建议我,在遇到任何事情时,要在保留与每个人的温情的前提下,把最难听的话说清楚。

不要因为是亲戚就不好意思要求对方承担应负的责任,而是要直接说清楚,我不要这笔钱了,我就是想把这个事情解决,同时你要承担这个事情带来的所有后果。

从那天开始,我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观点,那就是我会非常照顾好自己。

这可能会被视为自私,但我照顾好自己,从不去企求别人给我好名声,如“好儿子”、“好丈夫”、“好女婿”等,我只希望在这些关系的背后,还能保留一些温情,这种温情能让你愿意靠近我。

4. 姥姥变菩萨在《姥姥的外孙》这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姥姥在临终前的这段时间,她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突然变得像菩萨一样。

她把自己当作一个活菩萨,逆来顺受地接受一切。

无论是想骗她钱的人,还是想从她身上捞点好处的人,她都毫不计较。

她完全不把自己当人看,而是达到了一个无我、一切皆空的状态。

她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想要,别人从她身上剥削、践踏、瓜分、利用她都没有问题。

这位姥姥最后的状态就像一个菩萨。

影片中前面出现的内容,是在传达不同的人面对菩萨时的态度,是单手推还是双手推正。

但最核心的是,我觉得姥姥把自己幻化为了一个菩萨,你必须达到这种境界,别人把你所有的亏都吃走了,你也毫无怨言。

只要你开心就好,这不是那种虚伪的开心,而是真心的希望你过得好。

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儿子、女儿,也是对外孙女。

姥姥们有自知之明的地方在于,她们从不跟女儿说“你家是我最想待的地方”。

当她的家被小儿子卖掉后,小儿子用剩余的钱给她找了一个多人拼房间的养老院,她都没有跟女儿说想跟她在一起,想在她家占用一片空地。

这简直就是菩萨的行为。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姥姥就是菩萨,她用自己的善心改变了她的每一个孩子,包括大儿子那种不愿意掺和家里事情、看不起家里或讨厌家里的态度。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儿子,你们看不起我也就算了,我通过这一年的事情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看不起的样子。

她也告诉自己的小儿子,你不是出去被骗钱了吗?

行,你把我所有东西都骗走。

当你最后的一张底牌我已经交出来后,就没有人为你撑腰了,你得自己站起来了。

还有这个外孙也知道你是来要钱的,我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拿走。

5. 我,伪善还是不在乎说到这里,我其实并不是说我的目标有多么高尚,我希望成为她那样的人(这句话我说得非常犹豫,因为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

在很多情况下,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些事情,也知道我不应该有情绪。

就像这位姥姥一样,我把所有东西都交出去的时候,我是出于好心的。

但当别人真的拿走了,我会难受。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恨自己,为什么连这件事情都斤斤计较?

这时候我就非常自恋,对自己的设定特别自恋。

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恶心,满口都是不在乎,满口都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想让大家都好,想让大家在我身上还有一些温存,不要讨厌我。

这就会让很多人说我身上带有一股强烈的蔑视别人的感觉。

我就很好奇我什么时候蔑视你了?

我只是不在乎,而你在乎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姥姥的外孙》里面涉及的故事。

但确实有很多人讨厌我这样。

因为很多时候,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里,我会假装自己非常渴望、非常想要更多。

比如我非常想要多一点的工资,想要得到领导的认可。

但其实我并不在乎这些。

很多时候,在公司开会时,最难听的话都是我来说的。

为什么?

因为你把我开了,我不在乎。

真的。

比如公司领导看到我这段话,拿截图说明天要把我开除,我可能会难受一下,会跟他要一下N+1还是N+3的补偿,但我真的不在乎。

即使我没有工作、没有一切、还有巨大的负债,我依然可以在我的老家农村的宅子里面维持最低的生活状态,一个月领几百块钱的低保,我也可以生活。

我的生活追求就这么简单。

那些有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衣服、财富自由、居住自由之类的,在我看来都不可能达到。

因为你达到以后会有更多的欲望。

跑题了,但《姥姥的外孙》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停不下来思考。

我对姥姥的外孙的那个结尾毫不意外。

6. 错怪老人后的百万决定如果我是那个外孙,在意识到我错怪了一个老人的情况下,我绝对会拿出那100万泰铢,给他安排一个好的墓地。

这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余生闭上眼睛都会想到这位老人。

我曾利用他,剥削他,拿了他的钱,这会让我夜不能寐。

我看到很多人以将来要过得更好、要有自己的电竞事业等为理由,认为拿走奶奶的100万是合理的、应该的,但最终却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我也看到很多人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剥削他人,事后却心怀愧疚,活得不够坦荡,十分痛苦。

我非常理解外孙最后的决定。

当然,这个话题不能再深入了,否则就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事情。

我认为这部片子值得更多人观看。

当你心中有很多积压的情绪,或者给别人造成了困扰和结怨时,看完这部电影后,你可以联系那个人,和那个人谈谈自己当时的决定。

除了为了大家,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放过自己,不要再给自己施加压力,逼着自己一直前行。

这可能是一种观念,就是更多地传递这种不在乎的态度给别人。

只有彻底地放下自己,再去上班,再去见一个人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光明磊落、心怀洒脱。

你会发现那时的自己非常自然、放松。

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7. 冒犯艺术与家庭回归把自己变成一个像那位老奶奶一样的人,有点毒舌,有点无厘头,有点恶趣味。

就像蔡康永说的那样,我喜欢在聊天时冒犯别人。

因为有时候,大家需要通过冒犯来把一些所有人都不敢说出来的东西说出来。

这正是从旧的社会约束向新的社会约束转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

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来把这些事情说出来。

过段时间,我妈可能会来我这里,住在这个小床上,帮助我们度过待产的这几个月。

我其实有很多片子想和我妈一起看,比如刚才提到的《地久天长》,还有张艾嘉的《相爱相亲》。

另外,还有一部电视剧《日光之城》,前两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几集。

我和妈妈感慨说,从小到大,我都没有意识到最幸福的事情是每天晚上八点,爸爸打开电视,我们一起看各种经典的电视剧。

那些时光塑造了我们家四个人聊天的内容,关于世界的想象,关于各种话题的探讨。

我们需要很多东西来让自己的观念保持一致。

我希望我妈来了之后,能结束从我十二三岁上初中住校到三十四岁这二十年间,与家里没有长时间共同交流的分离状态。

这段时间,我姥爷去世了,我姥娘也去世了,我爸也轻度老年痴呆了。

以上就是关于《姥姥的外孙》的电影日记。

 6 ) “如果我有一块漂亮的墓地,说不定你们就愿意来了”

影片取材自真实的东亚家庭故事,讲述罹患癌症的姥姥在最后的时光里,养育的三个子女,各怀心思。

电影从外孙阿安的视角,去看待姥姥的生活,也展现了平凡东亚女性复杂的一生。

姥姥的一生都活的委屈隐忍,出身于潮汕,传统的重男轻女家庭,在父母临终前尽心尽力的照顾,但遗产确全都给了哥哥。

当母亲时无论是事业成功的大儿子还是一事无成的小儿子,都在算计她的房子,没有给予她时间上的陪伴。

她清醒的知道孩子都在打遗产的主意,只是把失望一丝一毫的藏起来,继续毫无保留的爱自己的子女,如同传统东亚女性被规训、固定的“生命轨迹”:习惯承担苦果、扛起责任。

姥姥的一生就像是那双不合脚的鞋子,是他人买给她的,即便挤脚,也要自欺欺人的穿上,告诉自己:这双鞋很好,很合脚!

姥姥代表了传统的饱受苦难与压迫只能默默承受的受害女性,妈妈不争不抢却通透清醒,她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可谓是全片最悲戚又振聋发聩的台词。

“没有什么孤独不独孤,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很讨厌春节后一天,冰箱里全都是剩饭剩菜,这让我怎么吃啊。

”“前段时间你不在家,家里很冷清,我才明白,所有人都搬走之后,你姥姥的感受。

”影片感人也很现实,最后一事无成的小儿子获得了房产,外孙有了姥姥的定期存款,而女儿只获得了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只愿到最后,我不会成为这悲凉一生的一员。

 7 ) 《姥姥的外孙》: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重男轻女”

乍一看,本片似乎是要讨论东亚家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问题:姥姥的父母就把遗产给了她哥哥,而她又把遗产给了小儿子,由此构成一个可悲的轮回。

但实际上,本片并没有把这个现象肤浅化,也没有把人物脸谱化。

它精准把握了东亚家庭的一种复杂特质:物质可以撕裂亲情,但亲情又以其他形式存在。

譬如,大家为了遗产算计、争执,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亲情都不存在了。

最后,姥姥把遗产给了小儿子,因为他最不成器——阿安最后也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没有要小舅出于愧疚塞过来的钱。

那么,姥姥是不爱大儿子、女儿和外孙吗?

她为了大儿子的健康,戒了最爱吃的牛肉几十年;她说,所有的孩子中她最想要女儿的陪伴,并且不想让女儿为自己过度操劳;她从外孙很小的时候开始,给他一笔一笔存钱。

有人可能会说,戒了牛肉、想要陪伴,这算什么爱?

没有钱的爱一文不值。

这当然是一种观点,但我想这不是《姥姥的外孙》想表达的。

它当然反对物质上彻底的重男轻女,片中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

但它也反对完全以物质衡量亲情,不然它不会大费周章刻画姥姥对不同孩子的“偏爱”,并让孩子们最终领悟到姥姥的爱。

电影的摄影我也非常喜欢,有些日系风格,晴朗的天空下,弥漫的水汽如同淡淡的哀愁,久久挥之不去。

 8 ) 这是什么样的亲情世界?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

不知道你小时候对春节是怎么看的?

我小时候特向往春节,总觉得春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有压岁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春节的呢?

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

可能是懂事了,也可能是长大了,看得见欢闹的背后是人情冷暖。

我总觉得20岁以后过的每个春节,都伴随着大家族里的鸡飞狗跳和分崩离析。

现在你让我回想有什么幸福的画面,我完全没感觉,但你要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能回想起一堆。

当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开始还显得人丁兴旺,其乐融融,渐渐的,当男人开始喝起酒,女人开始洗碗收拾桌子,争吵就来了。

有喝酒后开始大喊大叫的,有的开始抱头痛哭。

仿佛一年里积压的所有委屈,都要在家族宴上来说。

见识最多的还有妯娌之间的互怼,最后夫妻双发争执,摔盘子摔碗,不欢而散。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我都免不了看向风暴的中心位,我的姥姥姥爷,这对儿家族宴会的发起人和始作俑者。

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又会觉得,每年都闹这么一出,这是当时他们最想看到的么?

我记得有一年也是在姥姥家吃完晚饭,看春晚到十点多,老爸开着小三轮带着我和我妈回自己的家,我就和妈妈说,明年我们能不能自己过?

每年春节聚会都见识吵架,真的觉得好累啊!

【一碗水端不平】是很多孩子多的父母做不到的,于是很多儿女在成年之后也会觉得有亏欠感,觉得被委屈。

平时看不出什么,一旦一大堆儿女都出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争宠、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不给玩具就大吵大闹的模式。

我的姥姥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八口人,再加上彼此的伴侣和孩子,差不多就20人了,如果孙子们也都有了交往对象,那真的是奔着四十人去了。

我妈妈是长女,从小就被教育,爱护弟弟妹妹,让着弟弟妹妹。

长女如母,这个身份套在她身上久了,她就生出了很多责任感,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愧对别人。

我姥姥性格里的一种类似男人一般的坚强,完全的遗传给了妈妈,当然也包括疾病。

在农村,养儿防老,两个儿子,一家一个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

女儿是破出门的水,始终属于别人家,所以在农村,似乎约定俗成的是,女儿没有什么继承权。

但往往老人们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都是女儿们在照顾,你说是她们自己在尽孝也好,是老人们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传承也罢,总之,最后端茶倒水,换尿布擦身子的,大部分都是女儿。

而她们却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任何继承的权利。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姥姥的外孙》,讲的是这位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的姥姥,养育了有钱炒股的大儿子,不学无术欠赌债的二儿子,以及离婚打工的三女儿。

姥姥自己还有一栋破房子,一直想着当游戏主播的外孙,见识到堂妹照顾爷爷,最后爷爷把遗产都留给了堂妹,于是也心生一计,想着如果姥姥还有一年的寿命,如果尽心去照顾,会不会姥姥因为感动,把房子留给自己?

这样自己卖掉房子,就有了就了第一笔创业的资金。

而姜老人辣,独居多年的姥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鬼心思?

她甚至看到有人带着外孙发卖房询价的帖子,却依旧面不改色的没有拆穿外孙。

最后,姥姥的病连化疗都无法进行只能放弃,外孙才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最不争气的二儿子。

大儿子生气的离她而去,说就是葬礼也不参加。

外孙则是推着轮椅,眼含悲愤的质问姥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名第几?

为什么你不把钱留给为你付出最多,最爱你的人呢?

姥姥只是满脸泪水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能回报你的,你可以不用照顾我了。

谁说亲情之间没有算计?

可能一直都有。

爱都怕比较,我们都怕在比较当中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姥姥的外孙》这是一部泰国片子,剧里的姥姥的设定是潮州人,会偶尔说潮州话,而孙子则是地道的泰国人,虽然是华裔的身份,却完全不懂国语的方言。

它第一次抛掉了中国电影里要么母爱如山为你奉献终身,要么父爱如苏大强气你半死的这种脸谱化的设定。

它第一次把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展现的【家丑】,搬到了桌面上。

对这种片子还有类似印象的是很多年前我看的一部赵丽蓉老师演的《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幕,父母最多端上来的团圆饭的盘子里,放着一沓一沓的钱,对着儿女说,吃吧,你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么?

如果《姥姥的外孙》是这样一部最后拆穿亲情的作品,那我最后也不至于在电影后半段哭了很久。

是因为人性里的复杂,在短短的120分钟,展现的层层递进。

我无法分辨外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唤醒了对姥姥的真爱,而不是等着她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自己。

当他把爷爷的银腰带送给二舅,让他去偿还赌债,我还能感受到,他觉得自己从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

但当他在许愿卡里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我其实已经分不清,这是他的真心,还是他演给姥姥看的。

剧里的姥姥,到了疾病后期也在坚持卖粥,像极了到生命尽头也不放弃工作的社畜。

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只要有事做,自己就有价值。

她也是真的爱钱,十块二十块的攒,把卖粥的钱放到饼干盒子里,当她发现盒子空了,第一眼看向外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愤怒了!

谁动了我的钱?

不论他是谁,哪怕是外孙都不行。

最后外孙调出了监控,原来是二舅偷走了,姥姥就一下子泄了气。

她会在周末穿得美美的,坐在巷子口,因为周末是儿女来看她的时候。

她会把衣服的下摆最后一颗扣子不系上,因为觉得坐下来很憋。

她还会穿着当年大儿子给她买的彩虹鞋,哪怕不合脚。

你说,三个儿女她不爱谁,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说她有没有偏爱谁,那一定是有的。

当一无所有的姥姥被外孙从养老院接回去住,当外孙不知不觉学会了潮州话。

当他看到姥姥穿的衣服,不自觉帮姥姥解开下摆最后一颗纽扣的时候。

爱就突破了算计,变成了爱本身。

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度量。

我不知道当姥姥看到大儿子一家三口的许愿卡,没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了已经被这个小家所抛弃。

当她说,我想换一双鞋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放下了这份感情。

当姥姥像女儿当初收拾自己冰箱的时候一样,也开始在女儿的冰箱里翻翻找找碎碎念,告诉她不要吃过期食品,会得癌症。

女儿说出那句: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我相信那时候姥姥对女儿表达的爱,也是真的。

最有趣的是,姥姥自己做为女儿,当年她就眼睁睁的见识过,自己照顾父亲直到去世,而父亲最后还是把房子留给了哥哥。

当她自己患了癌症,想要买一块墓地,去找哥哥要钱的时候,哥哥则直接拒绝,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钱,是理所应当。

是的,即便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当事人,即便自己也遭遇过这样的迫害,但她到最后,依旧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二儿子的心疼和担忧,选择把房子留给了【最需要】,而不是【最爱】的人。

哪怕这个做法可能让她万劫不复,她依旧也这么做了……这是才是这个电影展示的【亲情里最大的癌症】。

我的姥姥是胰腺癌晚期走的。

据说临去世前的大半年,都是她的四个女儿在照顾。

我妈说,那段时间每次照顾完姥姥,她回家都要大哭一阵。

姥姥临终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金首饰留给了自己的几个女儿。

她其实不知道,她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其实是铜的,是那年她遇到了拍花的骗子,被人骗走了,大家买了一个假的,骗她说戒指找回来了。

我妈就主动说,这个金戒指留给我吧!

姥姥出殡那天,我妈哭到晕倒,嗓子都哭哑,我陪了她三天,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讲了这个故事。

我做为姥姥的外孙,在后来两个亲孙子出生后,我也被教导着要让着弟弟妹妹。

从小就见识到,他们有鹅蛋吃,我只能吃鸭蛋。

那时候我就知道,亲情里也有不平等。

成年后我一度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我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心如死灰。

每年上演的一场和和睦睦的家庭大戏,我坐在后台,看到打得沸反盈天。

我的姥姥反而是忽然过了某个年纪之后,开始变得轻盈了。

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管不了谁了,那就任他们去吧!

所以我对她最后的印象,她不再刚强,不再愤怒,甚至不再有力量感。

她进化成了一个笑意盈盈的老太太,不管别人的事儿,包括子女。

甚至她都不管多余的事儿,结婚离婚,生不生孩子,都不再过问。

姥姥晚年热衷养猪,甚至我一度觉得她在把猪当做孩子养。

她养的小动物都出奇的茁壮,不知道是不是也吃下了许多的爱心的缘故。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但她依旧还有那么多的愤怒、操心、不如意,总希望自己主导。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情节,是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舅,房产证是妈妈交出去的,她甚至还为此骗了大舅。

回到家,妈妈躺在沙发上,儿子很自然的坐下替妈妈按腿,问妈妈,你就真的没想过要姥姥的房子么?

不然为什么你最近去的很频繁?

妈妈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真的很想她,想看看她。

亲情,永远是复杂的,爱恨交织。

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一面,天气不可能只有晴朗一样。

所有的复杂,最后才能变成羁绊。

故事的结尾,外孙用潮州话敲着棺材给姥姥指路,走的那一路,我跟着哭了一路。

也许人生所有的爱,也就像这条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它可能复杂到最后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出它的名字。

最近暑期档,高分电影几乎没有,《姥姥的外孙》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9 ) 儿子继承家产,女儿遗传癌症

“养儿并不防老”宣传片,拍得细水流长就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

很多人说看哭了,我看的时候只觉得心中酸涩,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觉得在照镜子。

姥姥生了两儿一女,日常最在乎冷漠自私只顾小家的大儿子,房产留给嗜赌欠债的小儿子,就连攒钱也是给一开始为了遗产来亲近自己的人外孙。

而那个年少时心疼妈妈卖粥辛苦辍学帮忙、为了带妈妈化疗而将超市的工作调成夜班总是吃力不讨好而无怨无悔的女儿呢?

只得了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

”明明姥姥也吃过重男轻女的苦,悉心照顾父母结果父母将家产都给了哥哥,临终前找哥哥借钱买墓地还被赶走。

因为哥哥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就连自己那个被哥哥鄙视的渣男死鬼老公,也是父母给她选的男人。

明明也不甘心,却还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

男主妈妈那句“儿子继承家产,女儿遗传癌症”是全片最佳。

为外孙祈福种下的石榴树、为外孙从小攒的一百万泰铢,虽然外孙本质上是个不错的有孝心的小伙子。

但试想如果是个外孙女呢?

还会有这些待遇吗?

全片唯一得到了遗产的保护女孩是男主的表妹阿梅,因为照顾她自己的爷爷得到了爷爷的房子,却还是被各路亲戚骚扰要钱。

都说生孩子是为了自己老有所依不至于孤苦无助没人收尸。

但是看看男主姥姥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没拿到房子撒手不管老母,一个得了房子还是将老母送去敬老院,最后是女儿和外孙送的终。

阿梅的爷爷儿孙满堂但是除了阿梅,平时其他子孙每周就来看望15分钟,阿梅后来还有偿负责照顾姑姑,因为姑姑的孩子都在国外。

你要说可以生女儿,但为什么要让更多的女孩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奉献和牺牲呢?

(BTW,潮州华侨背景让我对潮汕地区的刻板印象又加深了)

 10 ) 越回味越生气的电影

虽然最后看哭了,但完全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感人,只是想到自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会去世感到难过才哭的电影里的家庭,拿自己当外人的大哥,付出最多但一句好话都讨不到的大姐,啃老的弟弟,为了钱才跟姥姥建立联系的外孙,对奶奶基本没感情的孙女,这样的家庭到底代入谁才能让人感到感动呢?

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代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感人的家庭温情片,这是属于东亚家庭的恐怖片,处在其中的男性女性都无法逃离的遗传厄运

《姥姥的外孙》短评

人面对死亡的恐惧那种孤独的绝望太让人无助了。

8分钟前
  •  ̄へ ̄
  • 还行

有遗产的老人有儿有女,没有遗产的老人只有女儿。

13分钟前
  • 毛大人
  • 力荐

老人从新年第二天,要开始把冰箱的剩菜全部吃完,大中华文化下老人与子女聚散的无奈写照。一个关于养老送终表孝心“争”遗产的故事,功力不足,拍出了廉价煽情味,人物、人物关系、情节推进,按公式做样子,毫无才气。

14分钟前
  • z先森
  • 还行

果然只要是华人就有机率出现的经典家庭:不管儿子如何自私没有良心,妈妈永远偏袒的是儿子;不管女儿如何照顾,最多只会换来一句夸奖然后实实在在的遗产依旧没考虑到她。最恐怖的事是:妈妈也曾是自己家庭如此这般的受害者…我感动的点从来不是亲情,我承认或许和我的经历有关,但更直白的原因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根本感动不了一点。我感动的从来都是阿嬷本身:她面对化疗脱发带来的恐惧和悲伤,在夜晚被疼痛折磨时请求父母带她走的呢喃,和发现原来自己觉得唯一真心付出的外孙实际上和盯着她遗产的孩子没有差别的时候那种不动声色可是内心崩裂的失望….

1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不知道评分为什么这么高,我没有共情,外孙从网瘾少年到大孝子的转变特别突兀

17分钟前
  • 羽蒙
  • 较差

整体很一般啊,画面、剪辑节奏看着很电视剧,也没有煽情到让我大哭(大家的哭点是…?),甚至我觉得情感浓度还不如新人导演的《乘船而去》。是好电影但分高到这个程度有点夸张了。不过里面的算计是真真儿的,我家是外婆先走,外公后走。外公离世后老一辈的财产全被二舅薅走,转头在成都买了房给女儿。反而是作为医生的我妈妈,全程照顾长期生病的我外婆,最后什么也没有。

21分钟前
  • 宁止水
  • 还行

2.6/5

22分钟前
  • Zewer
  • 较差

看过的人真多啊!评分也是真高啊!相信很多人都被感动到了,但感动与否不能成为电影好坏的评价标准。作为电影,它很一般。我就是这么冷静又客观。

26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哈???8.8我真的不懂这个评分好俗的故事

27分钟前
  • 二三照相馆
  • 较差

我大抵是死掉了,好令人窒息的亲情啊!

32分钟前
  • Liu_G
  • 很差

我没有办法看这种男性导演拆解女性苦难然后把人绑在银幕前让人观赏,一边让你看一边用摄影、音乐、故事的普世把你架起来。此外,你让我怎么相信一个看不下去妈妈辛苦愿意辍学帮妈妈卖粥的人,在妈妈癌症晚期不陪伴在身边,反而是孙子在?M的性别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想拍重男轻女却收不住私心,还是不行

36分钟前
  • 没有理智与情感
  • 较差

自从是枝裕和开始走红,人们就渐渐遗忘了今村昌平。选择性的遗忘,是因为人们更习惯因感动而落泪,而非因羞愧而落泪。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本片原名《华人家庭》Chinese Family,是2024年泰国票房冠军,在东南亚多个国家成为影史最卖座的泰国电影。影片展现了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家庭的温和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像是一场大型的对“原生家庭”的爱与原谅。虽然有女性主义金句,但这个讲遗产继承的电影绝不是女性主义电影。(跟《里斯本丸沉没》同一天看的,哭死我了

46分钟前
  • 空山
  • 还行

我知道有些观众会批判姥姥明明自己受够了重男轻女的苦,自己却也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如果男主和彩虹两个人性别颠倒,这账户的钱就是留给彩虹的。但我想把事情想得更美好些,我认为给外孙的钱就是给女儿的钱,正因为自己也曾做过女儿她才渴望改变,也借此补偿当年被伤害的自己。全片最难受的两句话,1. 姥姥她哥:就算(父母)把钱分给你,也会被你的废物老公败光,姥姥:但这个老公也是他们选的。2. 男主妈妈:男人继承房产,女人继承癌症。当然我觉得影片最大的艺术性是,用真感情维系出一种必然性。必然是,无论你照顾我是在做戏,还是假戏真做,还是你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来照顾我,那一百万我都会给你。必然是,即便我知道遗产黄了,但是看到你躺在养老院那张逼仄的小床上,还是会舍不得把你接回自己家。必然是,爱不需要条件。

49分钟前
  • 一杭
  • 力荐

都哭啥呢?华人社会与宗族、家庭、孝道文化里构造化的吃女。一代代华人女儿,边弯着腰抹着泪吃屎,边自我催眠这屎里有巧克力。温情在哪儿?讽刺倒挺讽刺,扎心倒挺扎心。谁付出多,谁继承癌症,谁不得好死。且更普遍的事实是,分割遗产之际,伺候爷爷的孙女一毛钱也拿不到,好大儿好大孙们永远会排位在她前面,甚至族谱上也未必会给她一个位置。除非她像全红婵一样拿几块金牌变身为没有屌的“耀祖”。

5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能写出那样的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说明年轻的导演在反思,但反思的不够深。老人走了,所以年轻的观众,尤其是男影评人,还能写出为重男轻女开脱的影评(某某映创公众号)来。真正的反思是带大家看到改变、从观念到行动,而不是原封不动的展示。这种浅层的反思只是老人肉体走了,并没有把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带走,糟粕被年轻的男人传承了下来,不知还要多少代才能被消灭。

52分钟前
  • 无爱则欢
  • 还行

无他妈大语

54分钟前
  • LIUFAN
  • 较差

眼泪止不住,纸没带够太失策了... 姥姥夜里脆弱地喊爸爸妈妈我想你,我想死;姥姥说春节后一天看着满冰箱的剩饭剩菜觉得自己一个人怎么吃得掉啊;姥姥不舍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就算无奈也会帮赌博的儿子还债;跟外孙说我没什么给你了你不用照顾我了;外孙去养老院说姥姥我们回家;病重时专门学了潮州话给姥姥唱家乡小调;下葬时的指路,说姥姥经过你的粥店了;还有那多少年攒下来的存折... 泪点不要太多。而人性世故的复杂,真心与算计,老人的孤独与说不出口的期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钱反目的世态炎凉,真的是众生相

57分钟前
  • CX_qiao
  • 力荐

为大儿子戒了最爱吃的牛肉,房子留给了烂赌的小儿子,小儿子转头就把房子卖了把癌症末期的她送进福利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女儿把她接回家照顾,女儿只是得到了一句“我希望你陪在我身边”就感动得稀里哗啦,连辛苦存下的一百万也是留给外孙的。“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这很中式家庭。外孙小时候对外婆说你给我存一百万,我要给你买新房,最后真的用外婆存给他的一百万为她买了新房(墓地),这真的很戳。

59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推荐

一星平衡术。我喜欢男主角最后从养老院接姥姥回来的片段,但我的问题是,一个辍学在家打游戏的人为了利益去做“全职外孙”,怎么就转折到“为了爱”奉献了?爱是凭空出现的吗?不是?那是从哪里来的?是我没有发现?还是导演在敷衍观众?有观众赞美本片“切入东亚家庭文化痛点”,左手“养老”右手“遗产”,再加一点“一碗永远端不平的水和默默无声的爱”?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盘公式化的预制菜,饿了也能裹腹,但也仅限裹腹了。远不及9.0分,6.0及格,不能再多了。

1小时前
  • 挂不拉几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