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色彩碰撞,抽象线条天马行空甚至是“扭曲”的呈现,构成了和好莱坞动画体系迥然不同的观感。
拍人类和狗狗的电影并不少,以汪星人视角拟人叙述的作品也并不罕见,但《马茹娜的非凡旅程》相当独特。
某些画面让人想到马蒂斯或达利之后的画家们,不拘泥于纯粹的写实映射,而有着更为主观、更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呈现。
当然,比起视听层面的特色,《马茹娜的非凡旅程》更重要的特质在于泪与笑交织的温柔韵味。
导演安卡·达米安说“我崇信情绪的复杂,笑中带泪绝对是比哭泣更强烈的情绪。
”贩卖情绪是一件好用但廉价的事情,悲剧情节中尤其如此,背景音乐不要钱一样放送就能轻易催动生理泪腺,但廉价催动的眼泪反而更容易让人产生厌烦;《马茹娜的非凡旅程》中的呈现方式之所以显得高级,本质原因并不是技法多成熟新颖(当然视觉确实值得夸奖),而是克制但真诚的情感呈现。
动物视角和象征表达的奇妙融合。
电影中狗狗的配音是一把带着亲冷疏离的有几分喑哑的嗓音,和我们熟悉的萌系温暖质感很不相同。
最初的几帧画面中,屏幕上软萌的小奶狗形态和音频里“过分聪明疏离”的声音,甚至会略有一丝违和感。
但很快,这份违和感就会消失,甚至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特色。
暮年的狗狗在生命最后关头追忆往昔人间世,生死离别爱恨纠葛,都是她切肤的温暖和疼痛,却又好像是一本抽离出自己写的很克制的“她和人类的故事”。
这不是一个狗狗从属于人类的传统“铲屎官——宠物”管事,而是一个狗狗操心人类的“我的人类”的故事(类似的视角其实也有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的翻译不是“主人”而是人类。
(所以接下来的行文中,我不会写“第一任主人”而是写“第一任人类”)电影中第一人称的狗狗视角也不侧重展现动物的可爱呆萌感,而突出她的敏感、聪慧等直觉属性,画面更是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
一,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意蕴。
电影里的人、动物,乃至街道、车辆都有非常奇妙的呈现。
略带反派属性的人衣冠楚楚,帽子鞋子一应俱全,但没有脸、没有肢体。
鸟上半身是鸟、下半身踩着尖尖的高跟鞋。
狗狗的第一任人类身上披着线条,这些线条会随着他的心情变化变成手、胳膊、衣服或其他种种形态。
狗狗的第二任人类的妻子,要用肢体来讨好他时会变出八爪鱼一样的多条手臂,黏黏糊糊缠上去。
影片画面不注重写实描摹,而注重对主观情绪的“扭曲”式呈现,不论将其视作表现主义,抑或从中嗅到一些和野兽派线条感异曲同工的味道,抑或认为这是“超现实主义”式的表达旨归,这份情绪表达里的象征感都非常鲜明。
对比《艾特熊和赛娜鼠》,同样有象征部分。
前者用角色族群设定、故事进展等因素来隐喻生活,后者则是纯粹从画面上以表达模块来完成直观的情绪和意义传递。
二,夸张表达和真实情绪的完美融合。
狗子眼中的主人能力非常夸张。
第一任人类是杂技演员,狗子视角里的他简直实力阐释无所不能。
人类带着狗子回家,狗子眼中的他,真·比几栋楼还高。
第二任人类清理垃圾,将一堆垃圾装车之后直接将车子抬了起来,非常威武可爱。
诸如此类的夸张手法,丝毫不让人觉得夸大、违和,是因为动画作品素来“不用恪守现实逻辑”,也是这部电影特有的种种表征手法的优势,更是狗狗视角、狗狗心理对位感的合理延展。
电影开端从小小狗的视角看大大的人,山一般的阴影笼罩感、非常具体直观。
此后被人类抱着卖掉之时,帽子中小狗狗那份“全世界都在摇晃”的体验,有着很强的代入感。
电影从符合现实逻辑的现象切入、自然而然调换视角,营造出代入感之后、又在狗狗视角中融入对人类的情感因素,顺理成章接入种种“超现实”画面。
虽然画面常常是夸张的、抽象的、扭曲的、不真实的,但背后的情感却又非常真实普遍。
画面上的新鲜感,情绪上的共鸣感,共同构成了这部影片“炫目但又朴素”的两极。
种种现代后现代的“主义”容易让人觉得流于形式、晦涩难懂,也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距离感,但《马茹娜的非凡旅程》中则没有这个问题,看似奇怪的扭曲的形式都对应着能轻易引发共鸣的朴素情感。
舒心酱唯一想吐槽的是电影里小女孩家那只傻喵,作为喵党、我蛮不讲理表示想看更多可爱猫猫的戏份(这纯属毫无道理的鸡蛋里挑骨头了:老板这碗面太好吃了求再来一碗饭!
)
三,有限缝隙里的信息增量。
电影中马路上的车辆,是张着尖牙利齿的鳄鱼的形象。
这显然是“狗狗过马路内心很害怕”这一情绪的具象表达,直观又可爱,让人印象深刻。
鳄鱼大嘴巴车在狗狗过马路找主人救生命垂危的外公等故事里,零星出现过几次,画面镜头都很短。
电影没有刻意占用过多时间来强调“看我这个想法好意思”,而是不着痕迹将有趣的细节融入叙述整体中。
类似的细节很多,都在有限的缝隙中有层次地展现出有意思的信息增量。
比如狗狗流落垃圾堆,此后放垃圾的院落被清理重建,重建工作中众人的肢体都是标准的长方形等四四方方的形状,毫无生气。
下班铃声一响,这群人秒变欢天喜地,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拥有了肢体中该有的曲线和弧度,自然生动很多。
这是主线“狗狗要离开垃圾堆”里的小细节,仅仅拥有一带而过的短暂体量,但这份有趣的质感,成功在不过度占用时长的情况下有效增加密度和趣味感。
当然,归根结底,电影中最动人的是狗狗和人类的陪伴感。
四,递进的三次别离。
电影中的第一次离别,是成全。
狗狗的第一任人类想要进马戏团,但马戏团里的老板不允许他带狗,为此他拒绝了这个重要机会,依旧怀抱着狗狗回家。
狗狗能够察觉他的失落。
从前这个贫寒小屋里处处是梦幻般的瑰丽色彩,而今却忧郁又低沉。
为了让人类拥有他喜欢的工作,狗狗主动离开。
第二次离别,是遗憾。
建筑师太忙只能将狗狗送给母亲,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无法照顾狗狗、反而连累狗狗受伤。
妻子出于虚荣和三分钟热度的好奇心,将狗狗接回家,却又反复嫌弃“家里都是狗的味道、我的肺里都是狗毛”,违背狗狗的意愿给她穿裙子穿鞋子、在朋友买了品种名犬之后对自家狗子更是百般嫌弃。
夹在妻子和狗子之间两难的人类,只余遗憾。
第三次离别,是生死天堑。
年幼之时的小女孩捡到无家可归的小狗,不顾妈妈反对执意要留下狗。
长大以后的姑娘忙着她外面的精彩世界,对狗狗日渐冷淡。
起初,家人不接受狗狗的理由很实际,单亲妈妈生活太累太辛苦,老迈病弱的外公嫌弃家里“多一张吃饭的嘴”,但多年相处之后,外公、妈妈都将狗子当成了真正的家人。
而孩提之时拥抱无限天真欢喜抱回狗狗的小女孩,已然走向了远方的花花世界。
电影中狗狗及时呼救、挽救了外公的性命,但最后狗狗一路追逐女孩而去、成功救下女孩却没能再一次跑赢命运的车轮。
忠犬护主丧身车轮下的情节或许很戏剧化,但狗狗透视出的“你大了嫌弃家人我了、我却始终爱你如一”的心酸温柔,毫无疑问,是朴素又长情的致命一击。
舒心结语狗狗的拟人视角是否暗戳戳融入了“上帝视角”?
狗狗当真如此聪明懂事吗?
为什么别人家的狗子都成精成仙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毫无保留的天真、是寸步不离的陪伴感。
舒心酱家里两只猫,大的傻乎乎小的鬼精,但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远远远远没有电影里这份神奇敏锐的魔力,这两货的日常要么追着抓自己掉下的毛,要么打架打到鸡飞狗跳、把家里一切地方都开发成跑道和车祸现场,一度让我认为《猫和老鼠》里的毁灭性斗争场景是纪实的纪录片。
聪不聪明不重要,电影有没有上帝视角的夸张变形不重要,狗狗彻彻底底将你代入对位的视角中,让你体会到那份没有功利之心的陪伴感,何其温暖难得。
《马茹娜的非凡旅程》是我眼中“暖色调”的电影,所谓暖色调并不是说电影直观的构图色彩,而是叙事故事背后的价值基调。
我敬佩某些现实作品入木三分让人灵魂震颤的血色基调,但我可能更喜欢悲伤中带着温柔的暖色故事。
笑中有泪,伤感,但又充满温柔的力量。
短短的动画片里每一帧的画面都极富创意,新奇古怪的背景、扭曲夸张的形象、真挚动人的情感,都让这个显得有些普通的故事变得不再普通。
其实不管是人还是狗,谁不是来这世上走一遭之后再匆匆离开啊?
只是这一遭你经历的一切,是多么的可以让你永生难忘,也许你碰上的是不近人情冷漠残酷的笑面人或者伪君子,也许你碰上的是温柔善良亲切大方的老好人,也许还有外表和内心截然不同的神秘之类……不管怎样,曾经你经历过的所有,都会成为记忆宇宙里的一片片尘埃,当你此生终结在登上天梯前的最后时刻回望时,你会说一声:“嘿,我这一生,过的还不赖,足够了。
”
我必须得承认,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尊重每一个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毕竟谁会拒绝一条如此可爱的小狗狗呢!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本人养狗也喜欢狗狗,所以关于狗狗的电影几乎不会错过,但十部里有八部都是失望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还是我的问题吧!
总觉得这些都是人类的意淫,把他们当作工具,讨好一部分的爱狗人士,我倒是想看一些不同的东西。
说回这部电影,里无法忽视它的画风,就像小朋友眼里的世界,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风格如此另类本应是加分的,可是看完后我脑袋里一团乱麻,每次那些潮水一般的创意出现,我的眼睛根本不知道该看哪里,不停的被“打扰”,也无法集中精力,感觉有点太过了,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被吸引,而越往后越麻木,眼花缭乱到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是觉得过于浮夸,适得其反,还是那句话,仅代表个人感受,并无恶意!
如果说画风有争议,OK!
那么有些关于狗狗的设定不敢苟同,比如第一个主人,小狗是因为知道主人不能带她去月亮马戏团,而主动选择离开,你没听错,狗狗主动选择离开,赵本山那个台词怎么说的,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给猫当伴娘,你要是说关于狗狗的奇思妙想都是真的,我都可以接受,但是狗狗自己主动离开主人,并且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美好陪伴,这不是意淫是什么?
如此逆天的反转,我想除了编剧瞎编,绝对是小狗被黑的最惨的一次,本以为只是一个铺垫,后面会重新相遇什么的,结果直接小狗也压死了,唉!
难受。
其次第三个家庭里,爷爷拉着小狗出去,想不要他了,把她留在长椅旁边,小狗就傻傻的原地一动不动,欺负我没养过狗是吗?
就是你要硬解释也没问题,可以说服我,但我始终觉得,无论你怎么描写她,但是一些本性的东西不能动,不要把宠物完全拟人化,这也是我不喜欢很多小狗题材电影的原因,借用国际影星六小龄童的一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说了这么多电影不太理想的地方,其实我觉得电影还是可圈可点的,某些地方拍的很真实的,就比如第三个家庭,我非常能理解她的母亲,她一定很爱她的孩子,一个人拉扯这个小家,还要再拿出精力收养一条小生命,就因为孩子喜欢,其实小孩子说爱很容易,每当我女儿说想收养什么小动物的时候,我会肯定她的善良,也非常欣慰,但是接着告诉她的是,收养意味的是责任,不能每次都是父母来为你的善良买单,除非你可以照顾她的吃喝拉撒,否则善良也可以在家门之外,我们可以每天在家附近喂养它,直到你做好收养她的准备,还有第二个家庭的女主人,看起来她是多么的伪善,可是这种人随处可见,甚至就是你和我,只不过对象不一定是小狗而已,生活是琐碎的,她的老公看起来很nice,但我觉得这都是骗小孩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办法不去联想,这背后的犄角旮旯里都藏着些什么,就不细说了。
以前我喜欢猫,后来养了狗才发现,原来小狗是多么纯粹,他就是喜欢粘着你,把你当作它的全部,想想都觉得美好,其实很多人长大以后,都会忘了自己曾经也这么纯粹过,那是多么珍贵的回忆啊!
愿天下狗狗都能找到自己的主人,拥有珍贵且美好的回忆!
影片画面不注重写实描摹,而注重对主观情绪的“扭曲”式呈现,不论将其视作表现主义,抑或从中嗅到一些和野兽派线条感异曲同工的味道,抑或认为这是“超现实主义”式的表达旨归,这份情绪表达里的象征感都非常鲜明。
对比《艾特熊和赛娜鼠》,同样有象征部分。
前者用角色族群设定、故事进展等因素来隐喻生活,后者则是纯粹从画面上以表达模块来完成直观的情绪和意义传递。
小九、安娜、莎哈、毛毛,不同的屋檐下,不同的主人,不同的名字,都是她。
当奔着主人的方向追随而去,生命的最后,小小的她回望一生,流经过眼前的,也不过是她曾经深深信赖和爱恋过的人们。
每一个主人她都付出过全部的期待,每一个主人也曾经很爱她过,但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类所谓的欲望也好,无可奈何也罢,她还是辗转过、流浪过。
画风很奇特,初看觉得怪异,沉浸进去之后,又觉得灵动无比,你会抛弃对事物外在具象的执著,被那些线条、色彩表达出来的情绪深深感染。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狗狗,她靠嗅觉分辨着世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人类的善意恶意、爱或抛弃。
一开始,她是一母同胞里的老小,小九; 后来,她是马诺的安娜,马诺告诉她:“当你摔倒时,要庆幸自己不是从最高处摔下来。
” 再后来,她是伊凡的莎哈,伊凡爱她,又无法阻挡身边的人伤害她。
我只记得她再次拥有主人时,特别高兴地说:“只要人类摸摸头,狗狗哪行都能做。
” 最后,她是兰兰的毛毛。
兰兰带她回家,又在长大后渐渐忽略她。
爷爷反对养她,却在想要丢弃时转身带她回家。
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复杂。
可能从前很爱很爱你的人,也会因为各种欲望和理由想要舍弃你;一开始拒绝你的人,可能也会嘴硬心软地陪你到最后。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只有一面的,这个世界像个魔方,有无数个面等你去发现。
人性也不是能简单以好坏来分类的,长大后你会慢慢发现,好人也会作恶,如同坏人也可能有温柔的一面。
小九一开始被自己母亲和母亲的主人遗弃让我想起自弟弟妹妹出生,小时候在家里就会有遗弃感,总会觉得母亲在我们三个做选择的时候第一个放弃我安娜成全第一任人类的特技演员的梦想,正如每次与他人相异时的妥协,为了别人更好更开心,总会忍受自己的难过做出违背本心的决定莎哈被伊凡拯救获得重生,“只要能够被摸摸头,狗狗哪行都能干”。
谁不是这样呢?
只要得到了爱,就能为爱奉献出一切还有最后追逐女孩,为女孩挡住汽车。
这是一条会为了爱放弃所有的小狗。
终将是获得爱了吗?
我不知道女孩最后的眼泪是不是代表了爱。
其实除了情感表达,影片中各种抽象的画面也很有意思,特技演员的夸张跳动,伊凡老婆与朋友的黑白画像,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伊凡母亲,她的一呼一吸脸上的皱纹还有表情特别有意思。
一开始看只觉得很抽象没头脑,到后来只是觉得太悲哀。
悲哀到感觉自己是那条狗狗,一辈子寻找归所,寻找爱,到死亡却只知道自己一生庸庸碌碌,爱与归所也不知是否获得。
毛毛、莎哈、安娜,这只黑白相间的米克斯小狗在不同的屋檐下,有过不同的名字,不变的是它对主人无邪的忠实,热切的盼望,以及无私的体贴。
陪伴怀才不遇的特技演员筑梦踏实,替家计沈重的苦力工人卸除辛劳,伴随纯真可爱的单亲女孩共同成长;它享受过溺爱的甜蜜,也体会过现实的苦涩。
在小小生命的终点,它将如何回望这一切?
罗马尼亚导演安卡达米安,以自在驾驭多种动画技法和作画媒材闻名,这次携手时尚品牌LV力邀合作的比利时新锐漫画家布雷希特艾文斯,从小狗的主观视角出发,运用鲜活的对比色彩及灵动的抽象线条,在二维基础上挥洒出令人惊艳的三度空间视觉效果,绚丽而深情地演绎,狗儿世界中朴实无华的乐天与思愁。
「我崇信情绪的复杂,笑中带泪绝对是比哭泣更强烈的情绪。
」─ 安卡·达米安
画风独特的一部动画。
被预告片的“狗狗的幸福,跟人类的幸福截然不同。
我们追求着永远都不要改变,人类则永远想要尝新。
我们希望事情按部就班,人类却永远在追寻他们没有的东西。
他们称之为‘梦想’。
我说,这是‘不知道如何快乐’。
”击中,去找了片源来看。
因为这段话,仿佛说的是我跟你之间的鸿沟。
它真的太聪明、太懂事、太温柔。
第一次它主动离别主人的时候,它说“每天都要舔自己的人类,仿佛这是最后一次。
因为有一天,就会变成真的最后一次。
我知道,这个小房子里已经有了改变,出现了新的味道,不好的味道,不幸的味道。
我的人类不再是我的人类,我不希望我的人类闻起来如此哀伤,我离开了这里,让那个人类继续走他的路,寻找他的幸福。
”最后一次离别它不停奔跑,去追寻那个曾经捡到它、带它回家的,如今却要走向更远、告诉它留在原地等她的女孩子。
它拼尽全力跑向她,在她过马路的时候故意蹭到一辆路过的车,引起了她的注意。
它跑了那么久,一路上兄弟姐妹、父母、第一任主人、第二任主人在它面前如浮光掠影般滑过,它瞪大了眼睛、回头,但并未多做停留,它拼命奔向她,最终也奔向了生命的终点。
突如其来的刹车声尖锐而刺耳,它就躺在那里。
如开头一样。
导演说:“我崇信情绪的复杂,笑中带泪绝对是比哭泣更强烈的情绪。
”可是我没有笑,只有泪。
人生中不断地相遇,不断地离别,可是我始终学不会去笑中带泪地面对。
电影采取野兽派大胆上色的技巧,不讲究透视明暗原理,不被客观物体表象所束缚,想怎么涂就怎么涂,绿色的人,红色的人,五颜六色的人都可与,其他物体同理。
这样处理的好处,其一是色块独立形成强烈的对比,能够让主体更突显,聚焦注意力,其二冷暖色调的强调作用,放大物体本身的一些情绪和特点,比如图中由红黄色调组成的特技演员,就代表了他的激情和浓烈。
3星,还可以,刚看时,觉得不喜欢这个画风,太卡通,太浓艳了。
看到后面感觉还行,有点表现主义抽象画的感觉。
已经不能用美丑来形容评判了,而是彻底的个性体现。
而影片通过好几个狗主人的故事,表现出了人类社会的喜怒哀乐,世间众生相。
也算是别具一格,意蕴丰富,并不是简单的无脑动画片。
至于从中的体会,每个人的境遇不同,自然感触也就多样。
所有人都曾经因为爱而获得过,也早晚会放弃曾经深爱过的。
人是很自私的,人类能拥有很多很多,但对于狗来说,主人可能就是它的全部。
挺有创意 意识流 但看着镜头很晕
“有了爱,我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狗狗”
不喜欢这个故事,和《一条狗的使命》有点像,但整体内容差了不是一点半点。绘画风格倒是独树一帜,非常抽象、前卫。但也仅此而已,如此抽象就不如宫崎骏和新海诚那种具象画风有代入感。然而短评里快把这个画风吹上天了,让人惊奇……
五分,各方面。
每一帧都像一幅手绘,动画给了她现实世界不会有的天马行空与浪漫。
还是很nice。那个狗狗真的好可呐
啥乱七八糟的,欣赏不来
很不一样的画风
真服了 居然是个女导 里面的女性角色没一个好的 这么厌女支持你变性
国人可真会吹呢,崇洋媚外,如果这是国产电影,评分肯定不超过5分,
画风非常棒,但是这个被嫌弃的狗子的一生的故事就比较凑合了。
这个故事有点对不起这么纷繁的视觉体验,不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做得太无趣了。整部电影不敌结尾时马茹娜在街上奔跑时与女孩小时候对视的那一秒。@资料馆
人类配不上这么好的小狗
商广,或绘本可视化后与电影产业沾边的产物,建构逻辑不是电影的。
畫面太美了|十七分鐘就開始哭了
作画人大概率是个精神病(非贬义) 剧情最后我哭了 想起来前天我亲手杀死了我那只才养了6天的小八哥 不管是不是失误 我都是个杀鸟凶手 回到剧情 有时候安心享受身边人的付出 也是一种幸福(狗狗如果一开始别想太多出走 相信人和狗都相对比较幸福)
人類不配擁有狗狗的愛
非常漂亮的小狗电影,美术做得太好了!!!感觉剧情还是稍微有点无聊,是可以想象的那种狗生故事。
ta什么都懂 ta只是不会说话。
动画表现力绝佳,黑色的小狗五彩斑斓的一生。“有这么一刻,狗生就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