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ssimistic character: the main character doesn’t push the storyline. He just sits indoors and people come to him. He doesn’t seek a goal. The story is pushed by other characters. But in traditional script structure, all stories are pushed by the main character, who seeks something or avoids something.Pessimistic storytelling: Story is told by other people, not the main character. He never tells his story by himself, it’s always people around him tell the parts of stories they know to each other.Ending: the only sunshine shines on his daughter’s face, then his face, and the whole room. It’s the only sunshine in the whole film, which makes it extremely powerful.This ending can be interpreted in two ways. Practically, he couldn’t stand up. He just dreams of standing up and embracing the sunshine while sitting in the sofa. Creatively, cuz his daughter asked him to come to the door, he doesn’t want to disappoint her. So he practices and finally comes to her.The movie is like an exaggerated version of different people we encountered when needing help. Most people are just like the missionary and pizza guy. Missionary guy is kind and eager to help, but he never thinks about things from Charlie’s perspective. He only thinks from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just selfishly wants to convince him how important God is. Pizza guy is also kind and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Charlie, but was in shock and ran away when he saw the truth.They are all kind, but either selfish or can’t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y. Missionary guy are like people who show they’re warmhearted but actually just care about themselves and want to make themselves look good and smart. Pizza guy is a kind coward.
《鲸》属于我认为很好看,但却不愿意承认它好看,也不希望主创团队受到褒奖的那一类电影。
二星给它的艺术性,立意和精神内核给0分。
不得不说很多年没看到这么令人享受的电影了,个人感觉近年来的电影总在两个极端:要么过量堆砌隐喻到了故弄玄虚的程度,要么甘心止步于感官享受。
而《鲸》却在方寸天地里把每一帧都拍得精妙,随手一截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
虽然全部场景都局限在狭窄的小屋里,而且主角的相貌也丝毫不“美”,但整个画面都是和谐的,杂乱中却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查理独处时的构图设计得都很精妙,却不用力过猛有些电影塑造了很精彩的角色,但角色之间的连结却不那么强,更像一堆元素被强行摆放在一个空间里。
但《鲸》通过画面让我感受到,每个形象较为扁平的人物之间是有connection的:
莉兹坐下时,托马斯往右边挪了挪。
如果他没挪,镜头就会被莉兹完全挡住。
不知道这个动作是设计好的,还是演员临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拍摄,但不光画面和谐了,动作过程也给这个尴尬的场景补充了节奏感
很多人提到查理暴食的情节令人不适,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自己是经历过暴食困扰的,看到这段没觉得作为异类被凝视,演员表达出来的情绪的确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进食带来的感官刺激(甚至是疼痛感)来暂时忽视精神上的痛苦,并且怀着极大恐惧等待停止进食那一刻,对自己的憎恨和羞耻感再度袭来。
很杂乱的画面,但没有一片垃圾是多余的但为什么我仍然给它打低分?
因为我早知道男性是自私的,我期待至少那部分属于少数群体的男性能够意识到男权的自私,因为他们处在被凝视、被评头论足的处境,而女性从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通过感受被歧视和被审判,也许他们能理解作为“第二性”的辛酸,从而产出一些更有新意的内容。
很遗憾,《鲸》虽然以少数群体困境为主题,却依然延续了“会哭的男宝有奶吃”的思想,这一思维方式也完全主导了故事发展。
首先,查理为了同性爱人而抛弃妻女。
我倒觉得移情别恋乃人之常情,再纯粹的爱情也不可能保证一生一世,更何况现实生活在纯粹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心境下遇到同一个人,可能会对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
而出轨后能光明正大地主动提出离婚,在我看来其实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从出轨者对第三人产生感情的那一刻,原先的家庭就已经分崩离析了,与其勉强胶合,倒不如给对方知情权,每个人都还来得及再去其他地方追求幸福。
可是查理的出轨对象是同性,结合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处境,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查理是异性恋,那么理所当然,观众对角色的同情顺序将会是:1.艾莉;2.玛丽;3.查理。
而查理是同性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作为少数群体,查理似乎值得更多的同情,而他犯的错也被削弱了,他的自暴自弃显得更加合理,而艾莉和玛丽对他的不谅解,则显得没那么正当了。
由此引申出一些题外话:男同性恋者往往认为,歧视链是这样的:直男-直女-同性恋。
而女性(无论性取向)感受到的则往往是:直男-男同-女性(直女-女同)。
在女性平等权益尚未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当然不是说必须得先解决一个再着手另一个,所有的平权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肯定人本身的价值,而非依据其在扮演社会中某个角色所达成的成就来评判其价值(所以说,顺直男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因为男权价值观也规训男性必须成为某种“有男子气概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在《鲸》中,所有女性都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
没有莉兹,查理就无法生存;玛丽和艾莉最终也给查理带来了宽慰和谅解。
精神上和物质上,查理都百般依赖着女性的慈悲心。
我责怪编剧,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我也无法责怪编剧,因为现实便是如此。
如果把莉兹和查理的性别互换,整个故事就不太能说得通了。
《鲸》中的人物关系,以男性角色为核心辐射开来,形成了父系关系网。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男性是他们自己本身,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姐妹、母亲、妻子、女儿;长辈是自己本身,而晚辈则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女儿”。
电影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活在男性角色的阴影下:莉兹被兄弟的死亡和查理的疾病所笼罩;玛丽和艾莉被查理的离弃所笼罩。
其实她们完全可以不必怨恨,在经历变故后可以重建内心秩序,成为有能力不被伤害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伤害的人。
这让我想起《窄门》中母亲的黑帽带。
女性必须成为男人生命中的女人,经过千百年的规训,女性已经忘记如何成为她们自己。
女性一出生就被告知:你们是美丽、脆弱的,请让男性来承担保护你们的责任,你们的生存需要男性角色来依附。
而一旦这个依附离去时,女性发现她们的父亲、兄弟、丈夫、儿子并不永远可靠,她们却并不具备能力去依靠自己。
失去了母亲、姐妹、妻子、女儿的角色,女性往往感到迷失,因为她们一生中只扮演过这些角色,而从未经历过以自己为核心开展的关系网。
玛丽、艾莉和莉兹跨不过去的坎就来源于此,她们只知道自己是“某人的女人”,而从未有过自己作为个体和主体的概念。
《鲸》是一场漫长的临终忏悔。
我一直认为宗教中关于因果、转世、行善者可以上天堂之类的概念十分可鄙,因为善本应是发自本性、量力而行的举动,虽然用宗教劝人向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现实效果,但因此为善附上了功利色彩却与善的本意背道而驰。
查理不断强调道:“我需要知道我人生中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做的一件好事。
”“我需要知道你是个好人,你关心别人。
”“我想让他认为只要有我就够了,我以为我的爱可以帮他无视全世界的伤害,可是我没能做到。
”可无论是艾莉还是去世的爱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查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替艾莉决定她是不是好人,替爱人决定他是否可以无视外界伤害。
查理为艾莉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自己赎罪,这是他临终忏悔的一部分,是保证他问心无愧的一部分。
我理解一心求死的人,也理解暴食的人,却有些难以理解查理这个通过暴食一心求死的人。
如果失去生活希望大可以直接一死了之,如果恐惧自戕带来的肉体伤痛,那数年来过度肥胖引起的不便难道不是更痛苦吗?
如果想通过暴食来自我麻痹,那就更不必把暴食搞出悲情色彩,查理在暴食时反复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神情,让我感到鄙视,明明你在伤害所有人,怎么敢作出一副自我牺牲的姿态?
他希望女儿真心关爱他人,却用金钱收买艾莉来看望自己。
如果艾莉拒绝被收买,那他就无法达到目的;艾莉答应了被收买,这又于帮她建立健康、无私的人格何益?
如果查理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愧疚、那样爱女儿,那他应该听从劝告,用存款去治病,活着去见证艾莉成长,在之后数十年的人生中陪伴她、为她解惑;他应该开始生活自理或者更早更直接地自杀以减轻莉兹的负担;他应该更关注玛丽的感受以求原谅,而不是成为巨婴,把做父母的责任甩给玛丽一人。
这当然不是一部关于改邪归正的电影。
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查理的绝望,他没有能力重建,也没有勇气面对。
那么你可不可以至少不要把身边所有人都变成丰满你自己人设的NPC呢?
愧对了她们一辈子,既然你打算弥补,为何不能仅仅只是——放过她们?
这一切疑惑都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被解答了:《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恋狂的故事,爱女儿的方式就是威逼利诱,道德绑架她来陪伴自己,强迫她观赏自己的死亡。
最后查理面带微笑,天堂的光照在他脸上,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那么其他人呢?
莉兹说过“我不能再次经历这一切”,艾莉也将目睹父亲的死亡,所有这些人还要帮忙处理他庞大的遗体……逝者长已矣,查理终于摆脱了他强加给自己的这具沉重肉身,而他遗下的生者们,却背负起更沉重的包袱,还得继续往前走。
我从罪恶这个角度来阐释一下电影的内涵。
罪和赎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由我自己来认定一件事怪不怪我,严重不严重,如何惩罚我自己,以及如何赎罪。
我们并不直接活在真实的社会关系里,我们首先被包裹在自己的建构中。
于是才有了我们旁观者视角的“自己折磨自己”和“自己感动自己”。
所以亲妈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妈妈,即便亲爸从没这样的念头。
这是亲妈自己建构来的罪和逃。
亲爸觉得自己对女儿有罪,同时有着“认为没人会愿意容纳自己在周围”的自我厌恶,所以他选择的赎罪方式不是活下去接着陪伴孩子,而是尽可能多的给她一笔钱,即便会早早自绝。
这些是他的自说自话,他的女儿没的选。
女护士没能挽救她哥哥,于是她接过了挽救他爱人的责任。
她选择的挽救办法也是专断的,“上帝滚开点,他的救星只能是我一个”。
她和上帝其实差不多,寄生在弱者身上,靠他人的虚弱过活。
她没意愿或者说没能力彻底拯救男主,她提供的食物你观察,全都是特别高热量的,这些只是男主的肚子需要的,不是男主真正需要的。
那个传教士的罪交代的更直白。
他以为自己没救了,可是在他爸妈看来,“只是点儿钱嘛”。
同样的,他认为男同是不圣洁的,暴食是恶心的,他不管这对恋人如何的甜蜜幸福,不管男主的痛苦,就认定男主是有罪的,需要被拯救。
上帝就是人们用来抒发恶意的工具嘛。
回顾完剧情再总结一遍:我的罪是我自己加给自己的,无关外界是否认为我有罪;我的赎罪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无关我的赔罪对象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以为我杀了那头白鲸后,我就会如何如何。
真的吗?
《白鲸》作为电影的题眼,在故事情节后隐秘埋线,实在是妙。
我和我瞳仁死死盯住的那头白鲸,到底是谁在纠缠谁呢?
这就是很虚伪呀。
女儿这个角色的职能,就是对以上这种虚伪的戳破。
帮助戳破男孩不住的罪恶下坠想象,把他拉回现实拉回家庭。
戳破男主一厢情愿的自绝赎罪,人家想要的是爸爸,不是钱。
当然女儿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单调的工具人,她有伪装有真诚,很精彩的角色。
导演的态度也是呼唤这样的“诚实”。
得到解脱怎么也得先摆脱自缚吧,真是一句大实在话。
说句虚头巴脑的话,好电影就是有那么一种气质,特别抓人。
我看过不少电影,这部的前半部分是我体验最好的,特别精彩。
这个片子的灯光和调色给我的感觉很特别。
它的画幅也许也有深意吧。
我全不懂,只觉的好。
几位演员的表演十分精致。
并且我感叹这个男主角这么久了都没变老的。
结尾流俗,唯一不尽人意的地方。
---评论区有朋友跟我解释结局是如何不烂尾的。
其实怪我说清楚,我没具体说。
我认为的流俗,不是说剧情走向,男主生或死这些的。
而是当时观影到结尾的时候,感觉到导演突然的用力,比如音乐,向观众们讨要眼泪的意图明显。
前后笔触差异大,破坏了气质,让我出戏。
这是很个人化的体验了,完全不重要。
一部关于困境的电影。
肥胖代表着任何一种堕落的方式,比如酗酒之类的令人上瘾的事情。
过度肥胖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每次走路都像愚公移山。
一个胖子还在努力写论文,你为啥不努力?
胖到肚子干瘪。
胖到身体成了行为艺术。
腹黑女生不按常理出牌。
“我认为我们有绽放的友谊。
”《圣经》说,不要按照肉体去生活,如果你顺着肉体生活,你就会死。
但是如果你用精神将你处死身体的恶行,你就活下去了。
要活在精神上而不是肉体里。
“但是他爱我,像上帝一样爱我。
”“你写的诚实的东西比你的大学课程更重要。
”对于《白鲸》这本书的最正确解读,也许就是女生艾莉的描述:同志作者只是在尝试,为了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只是为了一会儿(鲸鱼的同音词)。
三星半
首先我觉得剧本和角色和冲突等等写的都很好,唯一不好且容易被骂的点就是那个fat suit is extremely ridiculously fake…主旨应该就是everyone is incapable of not caring吧?
但是caring does not mean saving, 也许真正的救赎只能是自我救赎。
影片里暴食等情节刻画的很好,但是本人经历过且貌似走出那个self loathing/self destruction cycle后发现,真的就是do not impose your own emotional values on others.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没有通过画面展现其他人物的背景故事(只是通过叙述),弱化了他人的perspective。
我不太懂为什么没有一次提到主角试图吃,或liz给他健康食物的场景,哪怕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看完不觉得只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影院好几个人哭了)每个敏感,经历过伤痛的人都会从中映射出不同的东西吧。
这个分数多少是有点迁怒于电影了,但其实也不冤。
将死之人临死之前把女儿叫过来爹一下,觉得自己贡献了一颗精子成就了这么棒这么美的年轻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女儿还就接受了感动了追回遗失的父爱了。
高中生真惨啊,心理不够成熟经济不够独立就得被这么欺负。
怎么就这么幸运身边遇到的都是很爱奉献的好心女性,女儿八岁被父亲抛弃也还是愿意老往爹这跑,护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买吃的照顾人收拾房子恨不得把自己累死(亚洲女性huh。
),前妻被出轨觉得自己被骗婚还是愿意抱着你追忆美好往昔。
People ARE capable of not caring. 主角是太爱自我感动太自我中心了才觉得自己活该享受整洁的屋子体面的工作深厚的友情路人同情他和被辜负的人原谅他。
传教士的角色也是,从来不喜欢宗教但是硬被拉进来当靶子给美好的同性爱情做衬托真也是有点太老套了,等到结尾了结果也是一点深入的话题都没讨论啊。
而且整部片看完最割裂的地方是男主其实也没太自暴自弃啊。
说是把自己吃死挺悲壮的吧,但是他家里又很干净,人也还算体面,工作还挺认真,社会关系基本也挺良好。
比起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一些由于肥胖而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导致人生和亲密关系全面崩盘的人来说实在太像个样板间了。
故事剧本不完美,男主设定也不完美,各个人物角色也没有闪闪发光。
甚至,这部电影也没有想让观众来“同情”与男主一样的人(就像电影里男主也没有在求原谅)。
这部电影更多的是——让你可以【关注、看见他们】。
以及,还原一个边缘人物,在濒临死亡前,在有限的条件下是如何进行“赎罪偿还”。
🥺看完电影,触动还是挺大。
4:3的画幅比例让人能更加聚焦人物的演绎,而费舍和周洪的演技真的炸裂。
虽然都是在封闭的单一空间里,且色调几乎全程昏暗、电影里窗外都是阴雨天,一切都显得闭塞而黏糊糊,但在前几场戏里,不同的人物登场进入男主的屋子里,以及加入了走廊的场景,都让这部电影的空间感不至于那么窒息。
(真的很怕空间窒息的电影🆘)可能很多男演员都能演出这种自暴自弃、令人不想多看一眼的感觉,但如同导演所说,费舍的演绎,令你不忍心对男主移开眼,能去关注他、观察他(因为有些人可能恐惧/反感/不同情这种“庞然大物”,而选择避免去看见他们)。
他的双眼总是很真诚、饱含泪水。
片中有几段台词,也真的很精彩。
还有周洪对Liz的演绎,真是太强了!
坚毅、冷静、同情,但是都自带一股温柔的力量。
之前看预告片,以为是一个凶巴巴的角色。
而女儿竟然是怪物物语里的MAX,演得真不错!
仿佛一个装着炸弹的小刺猬。
不过本片对于女儿角色的描写还是稍不足。
尤其片尾,对女儿角色的转变的描写,过于仓促和突然了影片结尾女儿也不算原谅了父亲,但是女儿在父亲临死前,为父亲念下她八年级时写过的关于鲸的读后感作文,让他看到了“光”;于男主看来,已经是最好的救赎和告别了。
--引用编剧采访里的话——“我认为花时间了解那些正在困难中挣扎的人们,是很有价值的。
看到那些并不那么美好的东西,花时间和那些我们以前并不常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我想这延伸了我们的人性,它能拓展我们自我的边界和我们阅历的上限,并且拓宽我们的视野。
我认为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像“人”。
如果我们想要对作品里的人物有一个真正的切实的领会,我们也必须观察他作为“人”的全部,包括光明和黑暗的部分。
”这部电影里呈现的是男主当下最黑暗的部分,但是从与前妻、女儿的交谈,也能感受到他以前作为一个人,人性和人格上光明的部分。
看到ta们,倾听ta们,了解ta们。
这也是去年很多优质电影在试图阐述的东西。
They made it!
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录-记录当时但,思想是会变的不为以后保证--一个结婚的家庭的男人,与一个男人相爱了。
这就是故事,开始,也是结束。
已婚后,不论你爱上的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婚姻中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打击---看的时候总认为,查理是爱上一个男人,这个家才散的,但并不是--对于与查理相爱的男人,他是怎样死的呢?
因为不同意被安排的婚姻,被父亲赶出教会,让这个从小接受的过太深的教会教育,也一直在教会文化中生活的人来说,他“自由”了。
-如果退出是自由的,那世界就没有什么组织了。
-对于女儿艾丽,正如查理对他前妻所说的,这是他一生做对的事。
对在那呢?
--她打开了那扇门,那门有光
抱着可能会睡着的想法去的,结果把憋了一年的眼泪全发泄了。
the whale是我今年看过最伟大的(不是开玩笑是真的伟大….)最情绪化也最好看的电影。
已经成为我人生电影top2。
比分手的决心还好看……….本来我以为长达两小时的室内戏会和剧院一样索然无味我都做好了睡觉的准备,但是开头五十分钟我就被这个极度情绪的表达暴击了。
一个因为失去爱人患上暴食症的人在人生的最后七天里的日子。
要和过去的亲人和解吗,和害死自己爱人的宗教和解吗,和恶心的自己和解吗,要说多少句im sorry才能真的不对自己抱歉呢“没有想死但是真的不想努力活着了”“想追求自己要的幸福,这样会失去亲人的爱也没关系吗,现在没关系,十年之后也没关系吗”在男主的女儿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没忍住想哭,男主拖着无法行动的身体,像一个只能困在屋子里的巨大的鲸鱼,只能看着女儿离开的背影带着哭腔喊,你看一下这个论文,这是个很好的论文;最后他好像开玩笑又好像逼迫恐同的牧师才能开口和人说一段爱人的往事那段我也崩溃了,打这些字的时候都好想哭我操,好崩溃的电影。
暴食的场面也拍的好真实,很多个晚上我也是绝望的把所有能塞进肚子的食物堆在一起,哪怕难吃哪怕恶心也要塞进去再呕吐。
那一幕我真破防了,之前所有的guards都在那里崩溃,反正电影院大家都在哭 也没有人看见我哭,很安全。
我真的很久没有在电影院里完全陷入其中的情绪了,实在是,很好的电影,很伟大的情绪片。
好恨自己能relate因为不能relate的人一定过还挺开心的。
btw男主今年真的应该拿奥斯卡最佳表演,for sure2023.3.13 3:53GMT 更新,拿影帝了….我真的burst into tears…..
电影《鲸》(The Whale,2022) 讲述了一个为爱情抛弃妻女的中年男人,在恋人自杀后陷入内疚吃成了500多斤,他以在线教授文学论文为生,电影是他生命最后一星期在公寓的故事。
而就在今天,主演布兰登·费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几乎是在《瞬息全宇宙》的满贯获奖阵容中来了个鲸跳
Brendan Fraser accepts the award for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at the 95th Academy Awards in the Dolby Theatre.(Myung J. Chun/Los Angeles Time观感上,它更像是舞台剧的电影版:在不断响起敲门声的封闭空间,上演沉重肉身的压抑和惊悚;观众在第四面墙前,围观一个拒绝被救的庞然大物。
人们喜欢看与自身大得不成比例的生物,从恐龙、鲸鱼、大象,到金刚,到绿巨人。
他们带着相对人类超现实的行为和情感逻辑,放大了力量的壮观、破坏性和困兽感,形成奇观。
这个典型的单一场景剧中,主角一直在场上,通过四个关联人物不断上下场,实现情节推进。
尽管场景单一,但场面调度和走位都以拥有骇人重量的主角为重心,人物始终处于极端情绪,仿佛并不在意结局,观者好奇、共情于举步维艰和不堪回首的情绪。
但人物的经历并不大众。
影评中大范围的泪目、暖心一类的评语,多半缘自结尾负重绝望的鲸鱼人,因为女儿的谅解,终于站起来的亲情渲染和片刻救赎。
可惜这样的人物弧光在影片结束后会很快散去,因为那个困境形象和比喻适合主角,不是大多数观众。
我认为剧本确实出色,人物饱满的情绪一直在罪与罚式的反宗教中撞击,拍出来了对庞然大物的无济于事的救赎,以及虚伪和冷漠。
最重要的,是剧本通过一个比喻,传递了文学杰作的光亮和意义。
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曾打趣道,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两个情节:一个人去旅行,和一个陌生人进城。
从电影第一幕经典的陌生人闯入启动情节起,窗外湿漉漉的大雨,关于美国19世纪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的一段独白式评论,如同临终祷告般,不断贯穿整部影片。
小说和现实成为一对比喻。
小说中,以捕杀鲸鱼为终生目标的船长,那只被捕杀的可怜又庞大的名为莫比迪克的鲸鱼,以及关于终生捕鲸这件艰难又没意义的事,如同生活的困局。
影片中,那些房间内望去的雨中外景正是聂鲁达说的,还有什么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
但当我们这么想时,却又因为共同透过小说无济于事的长篇累牍,暂时忘却了生活的困顿,从而获得了一刻救赎,感受到某种虚无的意义。
有时候,从苦役中找到诗意的救赎,只是一个恰当比喻的距离。
所以这个故事模板可以换成房间里的___。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之于中年离家出走的艺术家高更,老人与海之于暮年硬汉海明威,城堡和甲壳虫之于徘徊不前的卡夫卡。
当我这么想时,我回忆起几年前的春天去斯里兰卡最南端的海边小镇Mirissa,深入印度洋去看蓝鲸。
船行一小时停下,就无动力地飘荡在海面,开始等待。
那时因为剧烈的晕船我几乎无法站立,但当大家惊呼鲸鱼出现时,我扶着栏杆探身去看。
海浪的漩涡中,远远看见鲸鱼带着水花跃出,光滑的身体弧线露出水面向下潜,直到巨大的剪刀形状的尾鳍立起,最后沉入海底。
鲸鱼那么大,即使是半个身子的跃出都是那么了不起的样子。
看到如此超越日常的景象,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了不起。
船边不远,一对对很小的海豚在水面连着向前跳跃,那么轻盈愉悦。
看着,也仿佛自己被从人生的深海中,愉快地打捞出来。
看完乘船返回镇上,到酒店睡了一下午。
如果非要用个比喻,那自此我的人生分为了两个段落,一是见鲸鱼之前,一是见之后。
于是,我给那头鲸鱼起名,菲利普迪克。
摄于斯里兰卡美瑞莎镇海滩以下是电影中的“救赎独白”:在那本了不起的书,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的第一部分,作者以实玛利自称,在一个海边小镇,他和一个叫魁魁格的人睡在一起。
他和魁魁格去了教堂,然后登上一艘船。
船长是个名叫亚哈的海盗,只有一条腿。
他非常想杀死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
随着故事不断推进,海盗亚哈遭受了千难万苦,他穷尽毕生精力追杀这头鲸鱼。
我认为这很可悲,因为这头鲸鱼没有任何情感,它只是头可怜又巨大的动物。
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认为只要杀了这头鲸,他的人生就能变得更好,但事实上这根本无济于事。
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将我们从他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救赎。
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鲸」(2022)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