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之前看的德国电影——浪潮类似,在现代德国进行模拟实验,一开始得到预期的效果,后来由于某些德国人的纳税思想又一次在实验中爆发,场面一发不可收拾,浪潮的学生们想以他们的团体征服世界,死亡实验的狱长们想完全控制这些只是来做实验的犯人。
如果这些实验能够及早停止的话,这种个人优越感,控制欲和潜在暴力倾向就不会爆发。
虽然大部分的人是属于从众状态,但是有人已经深陷其中了。
浪潮中的那个胖学生已经把团体当作他生命的全部,当老师宣布实验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崩溃了,采取了极其极端的行为,自杀身亡。
而死亡实验的结局则更不堪设想,伯瑞斯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以为自己就是掌管这些囚犯的监狱长,他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任何人侵犯。
要是有人敢反抗,或是背叛他,他就一定要给与严厉的惩罚来威逼他们就范。
实验的后来已经完全违背了不准使用暴力的规定。
这两个实验的原版都是来自美国的实验,也就是说不仅是德国人,或者二战时期的法西斯,美国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纳税党的思想。
如医生和教授本来想研究的课题一样,人类的性格也许就包含着崇尚暴力,极权和排除异族的思想。
但是随着程度的加深,这类的实验真的是足以致命,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动荡。
男主角77号囚犯参加实验的目的除了可以拿到教授他们的奖金之外,还可以凭借无暴力的规定故意引起反抗和事端来为新闻社报道,获取更多的利益。
可以说是男主角的挑衅成为引发监狱长统治欲望和暴力倾向的导火线。
一开始男主角的好友因为对牛奶过敏不想喝牛奶,监狱长们还没进入角色,就放任77号帮他喝了。
到了晚上由于同事们的冷嘲热讽,这个监狱长觉得自己脸面受损,于是去惩罚他们做俯卧撑。
到了第二天,男主角又再次挑战权威,监狱长要他们要么喝牛奶,要么做俯卧撑,他带领全部囚犯做俯卧撑,使得众监狱长束手无策,晚上当监狱长要求77号叠被子的时候,他更大胆地把监狱长反锁在囚室里,出来闹事,煽动囚犯们起哄助威。
后来监狱长们商量之后,因为不准使用暴力,他们就用羞辱囚犯的办法,用灭火器喷向每个囚室,还让他们全脱了衣服。
第三天,这种无暴力的威胁并没有动摇77号的决心。
他用言语攻击监狱长,想再次引起事端。
当天晚上,监狱长们利用摄像头的盲角,把77号带到一个地下室,剃掉他的头发,并在他头上撒尿,并要求他明天要退出实验,不准在煽动其他囚犯。
他们已经违反了实验的规定,暴露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邪恶和控制欲。
第四天,大家看到他们的精神支柱77号变得神情恍惚,开始担心起来,对监狱长们的恐惧越来越重。
医生询问77号是否想退出,因为监狱长们告诉医生他想退出。
77号说没有这回事,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屈服放弃的。
但是其他囚犯已经有些承受不了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巨大,情绪已经失控,此时此刻已经不想再拿钱了,只想离开这个鬼地方。
但是教授为了实验的完整性和得到更好的实验结果,没有放他们离开。
不久后有一个囚犯情绪失控,大吼大叫,对监狱长们视若无睹。
伯瑞斯用尽全力打这个囚犯,使他就范。
这相当于一个转折点,伯瑞斯在公开场合下,这一次无论是囚犯们或者是教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他使用了暴力。
但是囚犯不敢抱怨,教授也没有停止实验,这正是他们所想研究的方向。
当暴力已经有了光明正大使用的标志时,77号开始感到恐惧了,因为如果他再继续挑战权威,他不再受到保护,他面临的是怎样的危险他已经无法预测。
室友帮助他稳定情绪,又一天过去了。
第五天,伯瑞斯拿信羞辱舒特,77号想制止他这种行为,但是又惧怕黑箱子的惩罚,抑制住自己的行为。
监狱长为了惩罚他,不准他见亲友,还罚他洗厕所。
只有一个还未迷途的监狱长偷偷地帮助77号,给他新衣服,带他见好友。
77号摆脱他把资料交给他的亲友,但是这个监狱长由于过度紧张,被伯瑞斯知道了他们的秘密之后,非常愤怒,他不满77号由于故意反抗而制造骚乱从而获得更多钱,也不满教授只是来测试他们对于暴乱的反应能力。
他带领监狱长们建立统治地位,拥有极权,他们的权力高于一切,包括设计实验的人,更加包括囚犯。
场面已经完全失控,而77号被要求关在黑箱子里。
舒特为了宣泄他的愤怒,开口大骂这些囚犯,被伯瑞斯当头重击,最后由于失血过多而致死了。
77号在黑箱子里似乎有了越来越重的幻想,很难把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幸好他在黑暗中摸到一把螺丝刀,他想尽办法地撬开箱子,终于他成功了,我觉得这一个镜头就是预示着纳税党最终的失败,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他们。
再经过一次搏斗之后,77号和他的室友把所有囚犯解救出来,这个实验以2死3伤告终,伯瑞斯等人被告谋杀罪,这一次的实验对所有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阴影将是一生也难以磨灭的记忆。
什么样的电影杀伤力最强?
不是悬疑片,不是惊悚片,不是鬼片,而是心理片。
所有走心的东西,都是容易致命的,无论电影还是感情。
而这部2001年的片子,真的有毒。
本片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根据同题材小说改编。
一个科学研究组织以高薪利诱招聘20个志愿者,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的角色,进行为期两周的模拟监狱实验。
德国人拍的这个版本,必然是以实验本身为主体,这意味着有些东西会被演绎得更加直白与赤裸,比如人性。
人性究竟是如何的?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这部电影里,其实很难得到清晰的答案。
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失控”二字。
虽然剧情安排里,第二天就已经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挑衅事件似乎有点太“赶”,但后面每个人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的驱使下,都慢慢走向了不归路。
豆瓣的一段影评里总结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实验的结果支持行为的情境性归因,而不是素质归因。
换句话说,引导参与者行为的是特定的情境,而不是他们内在的个性。
”有意思的是,通过这部电影,似乎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人生角色都是被安排好的么?
如果把我们放在某个特定的身份里,我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现在满微博的戾气,各种社会事件的评论里都会出现大量仇富仇官的言论。
而事实上,如果换成你在有权有势的位置,你能做到心如止水不贪不躁么。
极端的仇恨,有时候来源于自己求之不得。
额,好像扯远了。
总之,看完这部片,我整个人都抑郁了。
是真的抑郁了。。
五年前,视听课上老师放了一段录像——‘Standford Prison Experiment’实验对象的访谈录。
昔时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已然青春不在,面对镜头对改变他们一生的实验感触良深。
在社会心理学成长为一门学科的道路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它们为一些群体和某些个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也为人们展现了人性中不堪面对的角落,揭开我们内心恶魔的面纱。
Das Experiment恢复了当年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模样,只不过是由德国人来演绎美国人的故事,顺便插入一小段浪漫爱情故事以此与惊惧、恐怖而冰冷的实验形成明显对照。
故事从研究机构向社会招募实验小白鼠开始,记者和军界派人潜入实验冒充实验对象。
来应征的人来自各个阶层,不论何种理由,4000马克的报酬显然非常吸引人。
实验开始宣布监狱规则,看似简单易行,只要狱警与囚犯共同遵守,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拿着钱轻松走人。
第一天貌似友好的过去了,Day2的时候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然后情形一天天恶化,最后变得不可收拾。
电影末尾,幸存下来的囚犯和狱警在停车库或站或坐,神情冷漠,眼神呆滞无神,镜头颜色冷清,气氛诡异而伤神,哀伤之情达到顶峰。
直至字幕出现前,海滩和情人之间的微笑才稍稍缓解一下紧张、恐惧的身心。
整部片子平铺直叙,镜头简洁,色彩干净,情节不动声色却又丝丝入扣。
片头为观众展现了普普通通的实验对象,然后随机分配的角色让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换个角度想,如果记者和军人扮演了狱警的角色,他们会不会变得同样暴力?
当人们开始掌握权力,尝到权力的甜头后,有多少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蓬勃暴涨的欲望?
谁能遏制心中恶魔逐渐变得强大?
站在囚犯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经历过被孤立的时期,谁能在高压之下保持自己的风格和见解?
谁敢逆风行使,矢志不移?
狱警们非常聪明,当他们发现暴力不能辖制77号时,开始惩罚其他囚犯,让其他囚犯来胁迫77号,起到间接控制他的目的。
当身边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受利益驱使而分化时,谁能够抵抗沉默螺旋带来的压力?
所有这些问题,不到遇到真正考验的那一天,是没有谁敢拍着胸脯给出肯定答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恶魔,它可能爆发,也可能屈从变为懦夫。
当我们无法根除这个恶魔时,只能期望世界上的监狱越来越少,狱警的权力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钳制,囚犯也能够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信念。
最后,希望看过这个片子的人都做一下深呼吸,放松自己的心情。
同时学会一件事——当你无法抗争时,千万不要继续做无益的抗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极尽可能脱离这个环境——飞越疯人院!
又是一个安静孤独的夜晚,翻出家里所有还没有变质过期的淀粉蛋白质...统统扔进滚烫的开水,为了活着,这是必须的,虽然我很讨厌自己这样。
肉体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欲望更上一层楼,长宽高清的保留曲目:《死亡实验》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做了一定的功课,知道这是一部相当耐人寻味的电影,所以选择了这个夜晚。
先用最简短的话简述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又是一个安静孤独的夜晚,翻出家里所有还没有变质过期的淀粉蛋白质...统统扔进滚烫的开水,为了活着,这是必须的,虽然我很讨厌自己这样。
肉体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欲望更上一层楼,长宽高清的保留曲目:《死亡实验》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做了一定的功课,知道这是一部相当耐人寻味的电影,所以选择了这个夜晚。
先用最简短的话简述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实在是不知道研究什么好的一个博士不知为了理想还是利益还是什么想出来了一个游戏,严格说是实验,实验的环境是监狱,对象是狱警和囚徒,目的是研究囚徒的心理问题。
结果是:人性太复杂了,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研究出来。
狱警和囚徒本身都是社会各个阶层自愿报名参加的,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4000马克的辛劳费,也有极个别无聊又很好奇的家伙加入,当然还有2个卧底(一个是为报社卖命的通讯员,还有一个是军人)他们其实也是为报酬而来,只不过想得到>4000的回报罢了。
说白了,来的时候都是单纯的小孩。
但是监狱的体制在不到两周内就改变了他们,有人变成了虐待狂;一部分人变成了忍者;有人成了杀人犯,还有人变成了鲁大师笔下的吃的有血的馒的头的人(似乎这样说比较接近)。
参与测试的最开始大家就像刚刚进入小学1年级的学生,地位平等,相濡以沫,时不时说说笑笑,实验研究者就像班主任一样告诉大家班规是什么,然后就是选班干部了,电影里面是采取抽签的原则,一半扮演囚徒一半扮演狱警。
故事的主角就和我一样当上了老百姓,看着那些神奇五六神的干部们,嫉妒。
狱警想当然是过着舒服一些,但是囚徒也并没有觉得很难受,毕竟这是一场游戏,吃吃喝喝睡睡,开开玩笑,讲讲小话,过得也自在。
按说大家相安无事过几天出去拿钱完事,但是总有些人当了干部就不得了,就想运哈子那个抛子,总记得1年级由于放学没有把地扫干净被班长拿着条锯(扫把)威胁我们几个,结果是我们一哄而散,装b者极其没有面子,事隔一周又轮到我们时,条锯直接往身上横劈,我们立马老实了不少,其中一个囚徒和我一样,不耐受牛奶,一个懦弱的狱警扮演者劝导无效,换了一个暴力的狱警扮演者结果是这个人喝了直接吐但是每天继续喝。
对,暴力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的效果。
在游戏规则下人往往都是不平等的,拥有权利多的人总想方设法去实现他们的成就感。
老百姓也不都是老实巴交的,总有一定比例的nb狂人喜欢挑战执法者的底线,主角用侮辱的形式刺激那位暴力狱警,狱警很快想出了更加灭绝人性的方式来回击,主角在一系列心里摧毁的攻势下被迫老实了起来。
体制、规则、条条框框总会有漏洞,一个个精彩的擦边球被占强势地位的狱警打出去,囚徒越来越恐惧,越来越屈服,越来越悲惨,狱警们在一系列群体事件中丧失自我的道德底线,开始享受这种原始的快感.....最后实验不受控制,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被疯狂的狱警们抓起来投入囚笼,没有了规则,小小的实验室成了充满恐怖血腥气味的真空地带,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身份,集体无意识的狂躁让胆小的狱警扮演者开始做出欺骗、恐吓、杀人、强J等等平时绝对做不出来的事情,囚徒只是为了不被受到更加痛苦的虐待而被虐待...越看越红眼!
作为一个非圣人的p民,我脑海中闪出一道智慧的亮光老子只要有一点机会一定要杀光这些狗东西!
果然几个不理智的家伙最后执行了我这样一个错误的决策,军人在此刻红了眼,狱警同样也红了眼,释放仇恨、保住权威、活着的意义似乎就是要让别人快点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制服,就连最没有用的男人也可以在家通过打孩子打老婆找到自己的“警服”( 这部电影的原始素材来自真实的事件---“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越是卑微可怜的人,越是迷恋到手的一点点小权力。
极度渴望高人一等,能指挥别人。
可怜的刷着那点存在感。
而这类人恰恰是最可怕的,如果你伤着TA最后那点可怜的所谓自尊,TA将变的极度疯狂,歇斯底里。
做的恶心事会变本加厉。
如果遇到这种人,能避则避。
实在无法避之,就虚伪的应付一下。
毕竟小人难防, 没必要和小人结仇。
狗咬你一口恶心的是你,一旦你报复性的咬狗一口,恶心的还是你。
电影情节进展很牵强,进展到暴力杀人只用了几天时间,很牵强。
就算每个人都有潜意识暴力倾向,那暴发出来也需要足够的压力和时间。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就不一一道来了。
其次那女角完全是强行植入,完全没有必要的角色。
为了加女角而加女角。
电影总体来说题材是好题材,但拍电影的功力不够。
只能给3星,如果完善一下情节进展,让电影更流畅合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西方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可以说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之上。
这是电影《朗读者》刚开始不久后,少年米夏的老师说的一句话。
《朗读者》诚然是一个关于秘密的故事:曾做过集中营看守的Hanna宁愿放弃安稳的生活甚至终身自由,也要拼死护住自己的秘密,因为那是她不敢面对的巨大耻辱。
而看这部电影《死亡实验》时,我竟觉得它有些地方隐约和探讨德国历史的《朗读者》重合,其中一个微妙的重合点是《实验》中的反面角色Berus和Hanna对待自己的耻辱的态度。
刚出场时的Berus混迹在一群各式各样的试验者中,西服笔挺,说话声音轻柔,偶尔露出笑容,给“犯人”冲防虱水时还用的是“您”这个称呼,称自己来此做志愿者是为了吸收新观念,还特别地强调一下自己“七年从未迟到”,一副内向而勤勉的小市民模样,只有谈到自己的父亲角色时露出严肃甚至严厉的一面。
然而一天之后,这个小角色在众狱卒束手无策时低声提出要想控制住失控的局面,就得让犯人们丢脸,并且从第三天夜里开始越过实验发起人制定的法则,对犯人实行自己的强权,让其他狱卒对自己五体投地,从此一人纵览大局,不仅让12名犯人生不如死,甚至夺了实验发起者的权,俨然一代魔君诞生。
这个人物的蜕变速度惊人,究其原因,你可以说是因为实验释放出了人们心中原始的恶,但是我想,起着直接作用的他的羞耻感。
Berus有什么羞耻呢?
他的体味。
聚斯金德的小说《香水》里说,气味虽然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是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
这种最为原始的感官包含了一个人身上最细微的信息,无情地把气味散发者的一切秘密揭露给别人。
在你见到一个人之前、在你的大脑感觉闻到了这个人身上的气味之前,你的鼻子已经接纳了对方的气味传达过来的信息,已经在潜意识中为你勾勒出来了对方的形象,从而产生了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换句话说,喜不喜欢一个人,闻闻就知道。
要是面对一个特别臭的东西,大多数人捏住鼻子转身就走,把它否认到底。
要是对方是个特别臭的人,人们很难对其产生好感甚至平等的尊重。
Berus从实验组织者分配角色时就坐得离别人有段距离,第一天晚上狱卒们说笑时更是明显地站在所有人的对面——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体味过重,但是别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和他拉开距离,或者在背后嘲笑他,他肯定是意识得到的(如实验第二天早餐后,别的狱卒私下嫌弃他)。
至于叛逆的犯人77号Tared Fahd挑衅他时夸张地把他的羞耻暴露在所有狱卒、犯人以及实验组织者——即整个封闭世界面前,则是使之前还仅仅打算树立一下威信的Berus走上强权之路的导火索。
不要小看“气味”这个线索,Berus非常在乎,凌辱Tared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这个线索,甚至把他的刑罚当做对Tared侮辱自己的报复:狱卒们把Tared打倒在地,往他身上撒尿时,原来神气活现的77号犯人比自己更臭了,被自己踩在脚底下了;77号一身厕所的污臭味,没资格面见访客,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Berus在77号面前形容对方女友的体香,一脸淫秽地抽抽鼻子,简直当着人家的面把姑娘剥干净了。
不过这两人的关系不是小孩子吵架,你说我臭,我一句谁说谁臭,就过去了。
被侮辱、羞耻之处暴露在全世界(实验中的世界)面前的Berus,需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地位,甚至要比过去更高、更牢固,才有可能报复77号,让所有人在新的刺激中忘记Berus遭受过的羞耻。
如果简单比较一下,Berus和《朗读者》中的女看守Hanna在行为模式上有类似之处:个体的羞耻,要用角色的压制来弥补,面对羞耻时弱化自己。
Hanna恪尽职守地把一批批犹太人送进死亡营(同时,这些受害者也是可能觉察到她严守的秘密的人),为了维持秩序不惜坐视女囚们烧死,而且直到20年后都毫无悔改,在法庭上不断强调“规矩”二字。
纳粹强权最初是她赖以隐瞒自己秘密的权宜之计(离开西门子从军是为了避免自己身为文盲的秘密暴露),随后被她主动用于遮掩自己的羞耻,直至她放弃了部分的人性或者人格,用强权和秩序取而代之。
Berus则比Hanna多了一步:自己制定强权秩序。
不同于打着秩序的幌子发泄自己兽欲的Eckert,Berus始终遵循着秩序,尽管从给Tared Fahd剃头开始,他就背离了组织者的秩序,但他有自己的理由,即制定新秩序、填补旧秩序中的漏洞,是秩序的一部分。
他为自己规定的身份就是代表着秩序的狱卒,不会让个性超越秩序的范围【注一】。
也只有这样,犯人和别的狱卒看着他时,看到的不是那个暴露了羞耻、臭烘烘的Berus,而是秩序和强大的权力,就像那些把渺小的个人隐藏在权力的光芒之下的纳粹首领。
那是一个因为缺少个性而没有弱点的存在,具体化了的抽象概念,没有形体,更没有气味,而且正是因为没有一丝气味让身处秩序当中的个体时刻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威胁。
将人具体化的臭味和抽象的强权互为对立面,编剧用笔凛冽至斯。
注一:虽然制定新秩序的也是Berus,但是不代表Berus的个性制定了秩序或者说Berus的个性超越秩序,因为制定新秩序的是Berus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个性+旧有秩序。
我在豆瓣加了很多小组,其中有一个叫“我是测试狂”小组,里面有成员6000多人,加入者还在均匀攀升。
除此之外,还有我爱做测试,心理测试,占星测试,性格测试等等,搜索结果大概有121个组别。
“我是测试狂”小组引用了的苏格拉底的话:“认识你自己”。
里面除了提供各种一夜情张贴广告之外,更多的是告诉你如何参加各种测试,多血质、黏液质,左撇子、右撇子,A型血、B型血,双子座、射手座……你都可以找到各种靠谱和装作很靠谱的测试,让你能够全方位的认识你自己。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全面认识自己。
一个英国人戴维·伯姆专门从沟通(communication)和对话(Dialogue)的根上出发进行分析,写了本书叫《论对话》,找出存在于人内心的思维假定——就是我们一装逼的时候,来自本能的观念就认为某些问题是不可以谈、不能谈的,大概说就是装逼的人是无法全面认识自己的,可惜十个人有十一个都装逼。
用我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人越活越顽固,既有的想法指导着他的行为,让他很难去做改变和创新。
有个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也就是说,实验证明:人之初,性本恶。
这事有人做了详细的分析,写了篇文章叫《我们黑暗的心理》,在译言上有好心人已经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让我们明白,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你自己很后怕的,当然死了的就省心了。
而这个实验启发了一本小说——以Mario Giordano为首三人合著的《Das Experiment》,好像我没有看到中文版本,之后2001年该小说又被拍成了一部德国电影《死亡实验》。
电影手法并不多新潮,平平淡淡讲故事,演员表演也力求波澜不惊之下震撼你的心肝,镜头各种跟拍晃动,眼镜偷拍放到现在已经非常常见,但是让人惊心动魄是特定环境中的非常态举动,正如著名的同性恋美男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的那句:“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
”很多观众自己会说,如果我是其中犯人角色之一,我一定要杀了某某某。
开始仅仅为了那4000块钱,到后来似乎就本能的定位所设置的角色了,说是忠实的履行职责,把本我和超我都搞混淆了,哪怕在逃跑过程中遇到了似乎能操纵整个游戏的主持人,竟然慌忙不迭不知所措的杀了他,感觉有点我们中国人说的杀人杀红了眼,那种相似的慌乱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我是测试狂”小组,也做了很多测试,往往涉及到智商情商方面,自己骗自己,拼命往高上面靠,实在低了就安慰自己说这肯定不准,而到心理方面,更多是玩的心态一笑而过。
看完《死亡实验》发现,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游戏,都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模式进入,慢慢的融入游戏,和我们的处境有太多相似,也许没有这么暴力残忍,我们会和电影中实验人员一样,很自然的融入体制、服务体制,当我们也有了一身“制服”了,在封闭的空间,我们内心的恶魔也会滋生蔓延开来,也许在走过的身后,鲜血流满了地。
而在群体之下会变本加厉,这让我想起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勒庞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感情的狂暴,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等等。
在《死亡实验》中,集体无意识的狂躁会让胆小的警探扮演者开始做出欺骗、恐吓、杀人、强奸等等平时绝对做不出来的事情,而且到了一种从来不考虑后果的地步。
想来,一个个小小的自我会迸发出多大的恶的力量,而群体下来则更为恐怖,也许这是这部电影让我们来思考和反省的。
不过,中国古代圣贤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简单却又难做,两个字:慎独。
这有点像大半夜对着镜子三省吾身,估计大部分人会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话说回来,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不仅出了书,拍了电影,给人深深的震撼,听说一个乐队的名字来源于此。
“斯坦福监狱实验”乐队还发了好几张专辑,我这边能看到的1994年的同名专辑《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1995年的《The Gato Hunch》,1998年的《Wrecreation》。
这是一个死亡实验。
实验发起人,深知人性深处的奥秘。
人对权利的渴望,和人对自我的难以控制。
他在报纸上登广告,以金钱作为报酬,吸引一大批人来做实验。
实验前,他对每一个人做了问话。
并且根据他们的性格和经历来安排他们的角色。
这次实验的角色只有两种,一种为囚徒,一种是警卫。
但是这两种关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是最容易产生暴力。
这个实验是不合法的。
但是却是合理的,虽然最后法律终止了这样的实验,但是事实上每一天世界上都在发生这样类似角色的冲突。
不仅仅是囚徒和警卫,也是多种角色之间的相互矛盾。
影片开始,可以看到,人心在稳妥之中的悸动。
在集体抗议之前,一个男人对主角说了一句话,出点岔子,逼你出温暖的窝。
同时,也借着一个女人说出了一切的真相:真正的战争在心里。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外界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常逼迫人们进入各种思考和挣扎。
今天的真理到了明天就不一定是。
注意,这里的真理是伪命题,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真理。
同时在这个后现代化社会,多元的价值观成为主流。
所以实验发起人说,你怎么看待绝对的对错。
同时也问每个参与实验的人有关信仰的问题。
这里似乎是对宗教的讽刺。
那个信仰耶稣的人,在失去暂时的宗教约束力【或者说他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进入另一个角色的时候,他心中的欲望像一个女人,极度刺激他。
当他得到这个狱卒的角色并且第一次使用这次权利的时候,居然被权利所制服。
快感上来让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勃起。
这个隐喻很有意思。
权利,像性欲一样。
没有约束就无法节制,那么你便被权利控制。
你是权利的奴仆。
起初,所有人都是为了金钱这样一个目标。
所有人都协商好,这让我想起的是人类在地上之处,为了自己的名来造巴别塔。
他们的语言是统一的,他们没有不同的角色和权利的时候就同心合意了。
这里,那个读圣经的黑人,住在妈妈家里,生活懦弱的人居然在第一次惩罚生效的时候,更加得意忘形。
他开始明白自己的权利,并且充分使用这个权利。
似乎是在夺回曾经失去的某些东西。
他学了兄弟会的一套东西。
他心里的恶终于有地方发泄了。
从侮辱他们呢,到摧残他们的意志。
吓唬他们最后暴力出现。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是一个平常的人拥有权力以后的欲望所驱使。
不要以为权力欲望与我们无关,不仅仅是他。
我相信就算是被管理的特斯维斯,他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反应和结局。
只不过实验发起人在事先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之后,懂得怎样操控局面,并且让这样互相厮杀的局面以最快的方式出现。
曾经撒旦在旷野试探耶稣的时候,说你若拜我,我就把万国赐给你。
这是最大的试探之一。
权利,耶稣胜过了。
因为他明白征服不是靠权利,而是靠爱。
2001德国剧情片《死亡实验》,根据小说《黑盒子》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378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9,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7.7。
小说《黑盒子》取材于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本片则是根据小说《黑盒子》改编。
故事是受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发、假设实验没有叫停的后续故事,是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戏剧化演绎,有些像我小时候的《西游后传》。
影片将斯坦福监狱实验被戏剧化演绎得很好,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尽人皆知的真实实验赋予了娱乐性扩展。
影片前半段几乎和斯坦福监狱实验内容差不多,后半段是戏剧化演绎,堪称“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句话的电影版演绎。
狱警中的反派如果能将其刻画为新纳粹,则故事内涵更为深刻。
此人长得就很像纳粹法西斯。
影片是典型的低成本室内电影,总共出场角色也就三十人,场景和道具都很少,绝大多数剧情发生在室内,这种电影主要靠剧情和演员表演来推动故事发展,只要故事足够精彩,影片就稳赚不赔。
实验原型是参与者是学生,设计实验者是大学教授,影片改为了社会上招募的成年人,设计实验者是个精神科医生。
人数同样为20人,真实实验均为为2组,本片是狱警8人,囚犯12人。
真实实验关押囚犯的小黑屋,在影片中变为了保险柜模样的黑箱子。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实验很值得被戏剧化演绎,没有叫停会发生什么,这显然是个很吸引人的内容。
斯坦福监狱实验只是人性实验,只是对参与者的精神造成了影响,而如果实验继续呢,就会演变成本片这样的“死亡实验”。
片名叫《死亡实验》恰如其分。
影片是R限制级,不过没有情色尺度也没有暴力血腥尺度,定级为R主要是因为有男女正面全LUO镜头,不过由于影片是写实风格,所以并没有情色的感觉。
2010年,本片被美国翻拍为同名电影上映。
看过的一本心理学的书上提到过这个真实的案例,翻拍成电影自然用了些电影的手法。
别人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外套”,你钻了进去,你会慢慢收到影响,最终可能觉得,那“外套”原本就是自己的。
这样就有优有劣了,我们可以幻想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人,于是你慢慢就会接近你心目中的样子,而如果不管是外界还是自身发出的信号是相反方面的,那么你可能会成为影片中的那个监狱长。
近期看了《正能量》,用书中的话说这叫“表现”原理。
以历史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蓝本的德国电影,探讨社会与体制对人性的影响。走冷酷和写实路线,但暴力渲染有些过度,价值观输出过于浅白,加入的感情线也过于单薄,反而使全片感觉更接近商业娱乐片,令人扼腕。
将两条线索穿插叙述,用眼神进行切换,是吸引我看下去的主要理由你把信写给我人要拥有梦想
很好的題材,沒有拍好。可惜。如能按真實事件拍會比這電影更有深度。
7。人性的幽暗变异,权力与秩序在小集体中的缔造与毁灭,非常好的政治警醒雏形,可惜矛盾冲突的形成过于随意,不必要的爱情线有点破坏主题气氛
这他娘的也太鬼扯了~~
人性禁不起任何实验,残酷的远远超出你自己想象。★★★☆
很无聊的片子。。。还8.6评分。。哼。看完完全不恐怖。。浪费时间啊。。虽然很有意思的案例。但拍的实在是。特别是女主角。。wtf?这么冷静?是有心灵感应吗?老切镜头
他要把那傻逼狱警弄死我就给四星。。。。
读过路西法效应,电影改编的挺离谱,男主带着这么强烈的目的性进去搅混水完全失去了原本实验的意义,本来是环境和规则潜移默化的把人变得不像原本的自己,现在给人的印象完全是因为男主这个搅屎棍促成的了……
终于把这个实验相关的三部电影都看完了!看了这部,忍不住想给之前2010年那部改高分,有对比才知道哪部好。10年版各方面都合理些,人物行为符合逻辑,01这版太戏剧性,脱离现实,狱警不仅仅恶劣对待犯人,甚至反客为主指挥科研人员?把人家实验的主办方都绑了,还想不想拿钱啊!男主的演绎也差了火候,他在受辱前后没有那种心理被摧毁的变化,对施暴者的动机交代也不足。10版比01版欠缺的地方也许在于淡化了幕后人员的反应,其他都远远优于这版。
豆瓣也是一个社会实验场,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就是实验效果,矫揉造作总能引起一片叫好声。
剧情不加收敛,人物也始终缺乏说服力,完全失控发展,为了冲突而冲突了。守卫和犯人的刻画都极为扁平,让人遗憾。本身 “实验”这一角度是多么的让人血脉贲张,可惜故事没有讲好,到了后半段完全是杀杀杀,连逻辑上都难以立足。
小时候看过美版,和这版比可以说是云泥之别。这部电影的潜意识基础是二战极权反思,而那版的美式调性完全丧失了精髓。
浪费我时间,不会拍别拍
佛魔一念之间。因为是2001年的片子,所以原谅它的硬朗。个人恩怨很容易因为组织而放大,反过来讲,组织很容易催生个人恩怨。
原著取材于真实的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本片改变的更有戏剧性,当然引起的争议也不小。不过,我始终觉得德国人拍这种有关社会、人性的伦理片是一绝,有兴趣可以参看《Die Welle》
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
1,多余的感情戏。2,脆弱的剧情完全为了满足导演揭露人性的阴暗的刚性需求而展开。3,有些情形过于浮夸。
德国的电影大多透着一股深深的反思,虽然是以Stanford实验为原型,但是要是放在其他国家这种思考的精神绝对不一样了,流露出一股冷静的控制力,与浪潮相得益彰。
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