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剧情来看,这种反转模式早就被广大影迷所熟知并随时举一反三;就细节来看,杨·史云梅耶标志性的日常物品和嘴部特写均出镜率极低,而性狂想的表达更是用直观的锁链和刺耳的嚎叫代替了一贯的隐喻;就台词来看,略带说教式的连珠炮开始染上了喋喋不休的危机色彩。
《梦魇疯人院》的节奏非常拖沓,与其拿手短片的精湛丰富相比相当失手。
全片一直沉浸在对体制内外、意识形态、宗教神学、个人主义、怀疑主义所认知的危机中,以肉和部分器官代替了活物更是增加了这一压迫感。
海报上的酷刑一一实现,疯掉的是管理层还是平民百姓?
爱伦坡+萨德侯爵+杨·史云梅耶,又会是怎样一桌佳肴?
现代与古典的冲撞、车内的危险和窗外的危机,谁才是风景?
片中出现的重要实物有鸡、羽毛、肉、舌头、骨头、耶稣、食物、侯爵城堡、精神病院、房间,(值得庆幸的是成人用品在这里以隐藏的姿态被略过),如果通过这些不断重复出现的细节来解读这部影片也许更容易被理解、同时乐趣更多一些:肉:整部影片不断穿插着类似于短片的片段,用肉代替生物来展示他们的遭遇和未来。
鸟笼里跳跃的是一块块的肉;母鸡们吃掉一块块肉又下了一块块肉,这些被下的肉又回到搅拌机里搅碎供母鸡啄食等等。
悲观又愤怒的重复着自然界的铁规:即残忍的众生平等之感,包括那些崇高的和肮脏的。
鸡:白大褂在忙碌中穿梭于人群,洁白的羽毛漫天飞舞于视野之内,浪漫和祥和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姿态试图遮挡污秽,天使不存在,鸽子连想都不要想,这里只是一群忙着吃和被吃的母鸡在不知疲倦的咕咕叫着。
战争失败被异化的人用柏油沾满了鸡毛圈养在了地下室,人们每天所食的食物也尽是鸡肉。
母鸡不需要受精便可以产蛋,正好迎合了片中侯爵对圣母的鄙夷,处女生子。
母鸡吃肉下肉这一片段也符合了侯爵对大自然的谩骂:既是高尚的母亲也是妓女,来者不拒,博爱一切。
羽毛:人类既没有羽毛也没有厚长足以抵御寒冬的体毛,羽毛的出现有两个结果:挡住了男主角的视线,使他既看不到精神病院表象下的暗涛汹涌,也看不清地下室里被囚禁的人到底是医生还是精神病人。
羽毛在这里代表的是衣装:人们靠衣装判断环境优劣以及敌友是非。
舌头:舌头和肉的出场频率相似,这里所代表的便是言语自由和媒体传播自由。
每一根舌头就代表了一片灵魂、一种力量,它们可以作恶或行善,可以欺骗或劝解。
然而影片围绕在男主角身边所有的舌头都无法解答他的疑问,谁在说谎,真相何方?
每根舌头都有自己的帮派和首领,它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不顾男主反对强行向他灌输自己的想法,男主角则像孩童一般听见什么信什么,最后噩梦成真被抓起来做了精神病院里的一份子。
这应属社会意识形态的力量,哪种力量更强大,便更能左右人民的方向。
骨头:本应是支撑起一个身体的根本,却因缺少肉和器官而失去了活力。
骨头像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我状态,外界更多的经历会对它的本质造成改变。
耶稣:侯爵的一番无神论虽然有些偏激,但对上帝的认知尚可以接受。
宗教的作用应该只是为热衷于迷茫和软弱的人们提供一个开导的机会和哲学上的意见,更多的帮助人们相信爱并团结到一起,可惜它们最后总会形成一个坚持本教领导人的强大力量,被释放的医生说的好,“我们只用管理和惩罚”。
宗教和政治分不开,连他们的手段也是相似的,人民只能通过他们被允许看到的那部分来做出选择。
食物:侯爵在对付一颗豆子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文明世界的虚伪,高贵即伪装。
当他们被涂满柏油沾上羽毛塞进地下室后,面对食物只有饥不择食的疯抢吞咽。
人只有在面对本能的时候才足够诚实,甚至是灵魂,也和食物一样,处于吞噬和被吞食的过程之中。
侯爵城堡、精神病院、房间:提供安全的同时也提供无偿的囚禁。
男主人公在自己房间里的梦魇终于成真,被硬闯进来的胖子抓进精神病院。
侯爵城堡和精神病院更是高度的相似,传播自己认为救世的思想并付诸于行动。
这些堡垒被史云梅耶用肉填满,随着心脏的跳动呼吸并颤抖,可以说是世界的运行规则或国家体制。
这种规则或体制在多数人或者说强大力量的引导下,如同怪物一般禁锢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想要逃脱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
我相信侯爵受的刑罚应该是脑叶白质切除术,最为严厉的一种。
本片展现的是一场严酷的斗争,包括个体与整体、自由与规则、神学与科学之间对抗的危机,与《魔诫坟场》有相似之处。
侯爵和医生都想占领精神病院并夺得男主角的所有权,这也应该与导演的国家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整部影片很可能就是男主角的一个梦,洒掉的杯座突然变干净等等不合理的细节也体现了这一点,但被叫醒也不是什么好事,你会被人大嘴巴子抽醒,然后继续可怕的噩梦。
将动物脏器运动的我动画手法与真人电影的中对病人的惩戒结合得非常好,透出荒诞却深刻的意境。
将疯人院病人的造反隐喻以自由正义为名的革命之疯狂可笑,打着追求自由旗号的极端肉体享乐与精神至上的极端肉体禁欲,呈现出反宗教与原教旨两造的趋同点均是对真正自由意志的扼杀,是蛊惑人心的。
史云梅耶用他的动画艺术毫不隐藏得表达他的刻骨嘲讽。
[以下所有均为理性判断,不发表个人主张;加引号的词语均是社会定义范围的表述,不深究具体含义]片中出现了三种争锋的思想:信仰者,反叛者,压制者。
信仰者:由 男主 第一次听见伯爵的言论惊异不小推论男主从小成长于西方典型拥有信仰的家庭,真诚善良,活脱脱一块璞,在信仰的教导下并得以安逸生活,以此,从未想过与其相对的思想主张,换句话可以说,男主在信仰的阴影下低头转圈,从未抬头,从未想过抬头,一丝杂念也被自己视为罪恶。
反叛者:伯爵 见男主第一面他便认他做客人,可伯爵不是“善良”的人,镜头中出现打架的人,出车祸伸手求救的人,而马车上的伯爵熟视无睹,由此可见伯爵出现在男主的面前是别有用心。
他是一个信仰反叛者,他举行仪式亵渎上帝,他主张“自由”,解放自我和欲望。
这些真实存在,而信仰者需当作它们不存在,信仰者是压抑的,反叛者正是其相反面。
压制者:鸡笼里的医生 和他的思想附属们,在被男主动了正义之心“解放”出后的第一件事,是挥舞权威之棍压制反叛思想附属。
他以消磨肉体令精神平和做主张,以达到病员的精神和肉体保持平衡,并对刑法按照轻重排序。
换个说法压制者是控局人,他认为纵欲过度是精神疾病的体现,并以此为由加以控制,推测他的思想附属们大多是信仰者,对于反叛者的做法在他们眼中像男主那般头回见识,他们惊恐并跟随一个领头人对其压制。
当压抑实现自我人格丰满后反压抑 在三种思想中露骨体现。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自豪”,否则它们不会存在,信仰者和上帝,反叛者和本我,压制者和反叛者。
思想是形成人格的东西,而人格绝非软绵绵的糖,三种思想“碰撞”不会互相吮吸对方增加自身体积,只有磨损,它们是石头石头和石头。
杨不止讲了一个故事,还办一场热烈的讨论。
Jan Svankmajer05年时候的一个新片,我曾经看到网上一个翻译的名字是"疯狂精神病院",我不懂捷克语,挺难想象sileni这么简单的一个单词可以函盖了疯狂与精神病院两个意思,不过影片看起来确实比较疯狂,而且也跟精神病院有关系.整个影片是说一个经常有梦魇的年轻人,遇到一个奇怪的伯爵,被伯爵带到家里做客,意外得发现了许多离奇的事情,然后伯爵告诉他,能帮助他治疗他那个梦魇,于是带他到一个精神病院..又遇到了许多离奇的事情.这样一个电影要用简单的语句来把电影究竟在说了个什么故事,然后每个情节,每个细节交代个所以然来,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整个影片本身就是融合了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元素在.我也只能接构的把里面某一些情节画面以自己的理解猜想一想,更何况导演本身也并非在表述一个道理或者意图,而仅仅是用影响的手法来展现一些他思考或者仅仅是想象的情境,然后以电影的手法融会在一个故事里.影片充斥着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与讽刺,精神分析,梦境以及年幼时的影响这一系列的佛罗依德的理论对西方的影响能显而易见的看到。
伯爵奇怪的宗教仪式,在基督象上钉子以及用异性结合的仪式等等,充斥着对基督的反思及神秘主义色彩。
年轻人时不时出现的梦境,穿插在整个故事里,让人很难分清楚梦境与现实,最后会觉得,遇到伯爵的经理以及在精神病院中那一系列怪异的情节是不是都是这个年轻人的想象。
众人皆醉我独醒与众人皆醒我独醉比较起来,何种情景更恐怖些呢?
影片是一段真人穿插一段动画进行的,经常看Jan Svankmajer的影片的人知道他很喜欢让那些舌头,眼球,脑子等内脏来表演,我其实很想去弄明白,这一段段穿插的动画与影片究竟有什么关系,可惜弄不明白。
影片中有许多细节,都充斥着导演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比方说那一幅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新古典主义的名画在影片中曾被引用,而用来以真人形式重显的却是那一批被禁锢的精神病人。
猜想一下,导演是不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想法,在西方,人们的精神是被种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所禁锢着,就好象在精神病院中,那些自然自由的想法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异常的,而应该如法国大革命那样,追寻自由。
以上云云,都是胡乱想到的,更多的,还是看了再去理解吧。
而这个表面上是精神病院的世界,背地里还是被有钱有权者掌握着的女支院。
最近美国那边爆出了爱泼斯坦事件,让我不得不回想到这部电影里的种种和《大开眼戒》里的情景,虽然这部电影的原著我没看过,但是根据导演拍出来的最终的样子,总让我觉得我他们有共通之处,其实讲了一样的类似的主题和寓言般的故事。
无论掌权者如何更迭换代,其实都是同一类人,无论你站在哪一方,最后同样都是兔死狗烹的结局,还有出路和解决方法吗?
透过伯爵的嘴说出了很多杨大爷的观点,其实我一直觉得人很荒唐,各种怪诞的行为因为习惯而熟视无睹。
很多被冠以冠冕堂皇的帽子,贴上各种漂亮的标签,披上美丽的外衣。
但本质上,我们只是动物,人性的根本就是动物性。
当道德遭遇人的原始本能,你不存在选择,因为要生存杀戮是无可避免的。
宗教,更是扯淡,如果各个教真实存在,那耶稣,佛祖,真主等等他们平时是一起斗地主还是打麻将?
不过是草民的精神麻药,上瘾还有快感,花钱少不害人是优点。
宗教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各个教种那种最好用,那种就会得到当政者的扶植,自然也就壮大了。
杨大爷很厌恶食物和性,所以他的原始本能欲望不强烈,才可以使他能比较客观看待思考问题。
这一幕映像最深,男猪说我是志愿者,可以随时出院,新的院长说:谁说的?
男猪说:院长说的?(当然是前任,现在已成阶下囚的) 新院长答:我就是院长?等你病好了才可以走。
两种体制的转轨,让一些人一些事陷入无比的尴尬中而不知所措,伴随着迷茫,和在新势力面前的妥协。
仍在世的大師之中,楊·史雲梅耶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儘管他的電影都有統一的風格,但你每次看都會被他天馬行空的思想所吸引,今天忍不住,看了他的《Sílení》,楊在開頭說這片與藝術無關,僅僅向愛倫·坡和薩德侯爵致敬,這不如得讓人想起另一部改編薩德侯爵著作的電影《薩多瑪120》,這部電影肯定也有讓人難以忍受的畫面,的確,電影本身充斥著很多活動的“物體”,例如被割的舌頭,腦子,眼珠,一塊塊的肉,不過鄙人覺得一點也不惡心,反倒有一種難以言明的詼諧在內,這在楊其他的電影都有體現,電影劇情也很有意思,兩個極端主義的對抗,尼科爾森演技沒得說,既然導演都說與藝術無關,有興趣自己看吧
捷克出很多这样的实验电影导演足够恶心恐怖的,像培根的画一样。
逐帧相片做成的动画+影像拍摄。
文艺青年的最爱,又是超现实主义又是精神病题材,装B者的五星口袋。
不错不错
曾经一度沉迷于各种怪诞电影。
衷情两个小时的影象刺激。
这些电影的导演本人很少去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来头。
只知道,诸多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更是乐于冲击传统美学的自我主义战士。
漫漫长夜,抑郁侵袭时候,此类片子是最好的麻醉药。
得以窥视他人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快乐的。
最少,能哄好我的怪异神经。
喜欢爱伦坡的人会爱看,因为整个剧情简直就是坡小说的大合集:《红死魔的面具》、《乌鸦》(片中是白鸡)、而侯爵母亲被埋那段的灵感是取自《鄂榭府崩塌记》。
除去视觉系动画、时空错乱,故事情节同样怪诞不经。
真的不是艺术电影,它渎神、逆经叛道、无休止地展示恶心。
但也不仅仅是视觉刺激,是在黑色幽默的名义下对自我辩解的嘲讽、对是非曲直的怀疑。
通过讲一个疯狂的故事来思考极端的辨证关系:保守派和自由派之争。
照我的看法,片子虽然到处充斥着新鲜的肉块和器官,但是每次它们的出场都带着拟人的动作和激昂的革命音乐。
不论是生肉(大概是猪肉)舞蹈、内脏暴动、眼球爬进头骨、舌头交合,用动画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么一丝丝可爱的意思。
最少是冷幽默的。
当然,如果是有洁僻或者从来没下过厨房的人,应该相当受不了这种肉肉的真实。
影片一开头的猪下水足以把你唬一跟头。
片子中的羽毛人、从雕像的眼口乳房中窜出的舌头、模仿法国大革命的疯子聚会、侯爵对上帝的漫骂,昂然响起的马赛曲,是经典。
随便说句,男主人公的眼神让我想起约翰尼德普。
也许,拍这种神经叨叨的片子必须纤细脆弱、满脸无辜。
作为一部有阴暗情节的影片来说,根本不算压抑,也没有让人透不过气的局促感。
节奏也够流畅,我想这都得益于大约十分钟就出现一次的血肉盛宴。
再强调一次,那些肉肉真的很幽默。
电影一开始史云梅耶就讲了 感谢萨德侯爵;关于对疗养院(精神病院)病人的治疗的方式上,两个极端方法的探讨。
这个故事就已经算是讲完了。
(没想到的是精神病院也是萨德侯爵的归宿,那伯洛特不刚好是萨德的反面嘛 ,为什么也得把他弄进去 ?
喔~原来他们眼中伯洛特才是真正顽固不化真正该死之人呢)听了听萨德写过东西,回想伯洛特是怎么推动这件事发生的,“善与美德的努力是无望的终将遭到失败和毁灭”。
伯洛特有真实的怜悯,信任,恐惧,和对爱的渴望,正如我们跟着他的心里状态来判断好坏人一样,然后就听到有人对你说:不用担心,我会治愈你…好了,恶的有效性凸显了。
还想谈到一点就是,萨德侯爵的世俗不可容忍的性观念,在这部电影里倒反转成可以玩味的自由思想观。
也挺有意思的,这就好比一些恐怖片里前调再诡异再迷离拍拍脑袋梦醒了,就都说得通了,精神病院也是他的造梦所,这片自始至终都是病人们的世界好吧,哈哈哈哈哈(虽然我脸盲,但我有高矮胖瘦有没有胡子的分辨标准)
抑制精神我没法再被迫思考了因为我一天爬不了两次山 再成瘾者也避免不了身体的限制 身体受限 精神获救
天冷了 请喝茶
杨史云梅耶拍电影费肉啊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病人甚至比医生更多一份清醒。对于正在做噩梦的人,两个响亮的耳光,大叫一声醒来,并不是唤醒他的好办法。
导演到底有多爱生肉!~~
和《飞越疯人院》分享滥觞,手法大有不同,两者都有值得欣赏的天才之处
没字幕
個人感覺並不算楊的一流作品。形式上來說較《愛麗絲》、《浮士德》以及眾多短篇的創意來說還有差距,諷喻上來說精巧尖銳不如《極樂同盟》(目前還是覺得這部最好),甚至趣味和鮮活不如《倖存的生命》/《昆蟲物語》(雖說後者實在太粗糙)。整個劇本沒有得到妥善的綜合(精神病院內與侯爵城堡的假死-儀式兩段十分割裂),男主的功能有如兜帽人般工具化,肉的流動作為間幕與轉場也未能在最終匯集成一套足夠令人滿意的平行蒙太奇。完成度很高(可憐楊越拍越窮⋯⋯),但靠冗長的說理推動的敘事實在無法令人相信這是楊的上乘之作。
同样有肉,同样有定格,同样有反宗教和讽刺。就是太直白了,简单明了到了肤浅的地步。此种风格并不适合大师,胶片调色也失去了以往的风范,神秘气息去掉之后,实在可悲
抱歉啊 欣赏不来 你们所谓的艺术 看到一半就想吐 特效就不说了毕竟年代久远 我想吐的是剧情 什么破壁剧情 恶心
不知道在看什么……
不 好 看
不疯魔不成活
反美学,反常识的电影,说是致敬艾伦坡和萨德侯爵,但并没有那么好看,至少“鹅毛笔”“乌鸦”相比令人看了观感不适。史云梅耶的那些段落咋看咋恶心。
梦魇疯人院 Sílení (2005)
荒诞政治剧
这个十足的捷克疯子!我爱他!
藝術只是廣告而已,見刀見骨的批判。談的不是精神疾病,用精神疾病來包裝,以正常與否來批判自由與制度之間的抗衡,從來都沒有所謂正常的界線,大家都是不同形式的瘋子。影片內容相當深入,沒有完全理解。
千万别在吃饭的时候看,吃完饭以后也别看……在精神的疗养院里,怎么会有自由?史云梅耶的作品永远分不清年代,触目惊心!
差强人意
好喜欢这种感觉……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以前看过。演员和情节都感觉很熟悉,但是去查了一下我确定没有看过。天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忆了……还是最近史云梅耶看多了导致的……
123分钟版本,开头有几分钟史云梅耶的导赏,说明主题是「现代文明对自由的压制与操控」。电影改编自两部的爱伦·坡的小说,男主角被送进疯人院的主线应该来自于《塔尔博士与费瑟教授的治疗方法》,这也对应被关押在地下室的员工身上被沾满了柏油(Tar,对应Dr.Tarr)和羽毛(Feather,对应Professor Fether)的遭遇,而暗示男主母亲在假死状态下被埋葬后又复活的情节应该来自于《过早的埋葬》,带着18世纪法国贵族装扮的侯爵原型应该是萨德伯爵。除此之外,电影来自原著小说的部分应该就不多了,而是辅之以史云梅耶式的粘土奇观(「生肉的跳跃与舞动」),行为艺术(往病人身上扔颜料进行「艺术创作」,以及联欢会上众人Cos《自由引导人民》)和对性行为的各类奇怪指涉(「整个故事是一场漫长的前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