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改编剧本

Adaptation.,何必偏偏玩谢我(港),兰花贼(台),改写情缘,兰花窃贼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蒂尔达·斯文顿,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玛吉·吉伦哈尔,约翰·马尔科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2

《改编剧本》剧照

改编剧本 剧照 NO.1改编剧本 剧照 NO.2改编剧本 剧照 NO.3改编剧本 剧照 NO.4改编剧本 剧照 NO.5改编剧本 剧照 NO.6改编剧本 剧照 NO.13改编剧本 剧照 NO.14改编剧本 剧照 NO.15改编剧本 剧照 NO.16改编剧本 剧照 NO.17改编剧本 剧照 NO.18改编剧本 剧照 NO.19改编剧本 剧照 NO.20

《改编剧本》剧情介绍

改编剧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记者苏珊(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采访了一个因酷爱兰花,经常偷采兰花而满身官司的“采花贼”,并将此人的故事加工成了传记小说《兰花窃贼》。不久,好莱坞某电影公司将这本书的改编权买了下来,并请来了颇负盛名的改编人查理(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来将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无奈查理已江郎才尽,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兰花窃贼》的改编。查理无奈之下只好向原作者苏珊求助,但性格内向的查理见到了美艳华贵的苏珊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叫来了对编剧极感兴趣并想涉足其中的弟弟唐纳德来帮忙。 兄弟两在改写剧本时历经了一系列曲折。查理突发奇想,将自己改写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写进了剧本。这部剧本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血腥星期天应尽的反击重启之极海听雷第一季Soho区惊魂夜莫斯科绅士寂寞星球乡村警察捉仙记冒险三人组陌生人米佐的复仇复仇战姬仙剑奇侠传三恐怖绘本第二季中国散伙人真爱.com辣子曰马格瑞姆的神奇玩具店故事新编火之夜生活不幸的女人我是女王追踪者捷德奥特曼图腾新生六居客第三季神童花容月貌不可饶恕的人命运交叉点

《改编剧本》长篇影评

 1 ) 考夫曼们的窘境

首先,现实生活的考夫曼是没有双胞胎弟弟的,但他在电影里给自己造了一个弟弟,很显然,这个安排象征了考夫曼自己的分裂:也就是说,双胞胎兄弟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追求诗意的,接近现实生活的平淡的编剧写作,但另一面,就像那个傻乎乎的Donald,只求感官刺激,没有逻辑和真实性可言。

如此一来,电影中的编剧考夫曼,其实只有一个人。

于是,抛去一切折磨脑细胞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改编剧本》这部电影的主线描写了一件真人真事:就是编剧考夫曼改编小说《兰花贼》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编剧考夫曼。

复杂之处就是,现实中的编剧,电影中的编剧,和电影中编剧创造出的编剧角色,名字都叫考夫曼。

尽管这里第一个考夫曼大名鼎鼎不得不提,为了理解电影,这个真实的考夫曼可以暂时忽略,于是只剩下两个考夫曼了:第二个考夫曼和他创造的角色(本文之后提到的编剧考夫曼如未说明,均为第二个考夫曼)。

这个电影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拍摄方法,小心翼翼使第二个考夫曼的生活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转换点不露痕迹。

对,我个人认为只有一个转换点,而不是在现实和虚构之间切换,也就是说,从某一刻开始我们看见的全部是编剧考夫曼的虚构,而这一点之前全部是他和女作家的现实生活。

痕迹掩饰得好,但这转换点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哪儿呢?

可以说,起始于编剧考夫曼的出场,截止到兄弟两人在John的色情网站上发现Susan的照片,这段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有可能是这个转换点。

我个人认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当编剧考夫曼得到了一个新点子,对着录音机喊:“查理•考夫曼,又肥又老又秃……”从这里开始,第二个考夫曼创造出了第三个考夫曼,而之后我们看到的一切(除了结尾),包括去纽约找Susan Orlean、参加编剧Seminar和Donald的剧本“3”受到老板青睐,都是第二个考夫曼的剧本的故事。

那为什么说之后的全部都是虚构的呢?

这关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查理考夫曼写《改编剧本》的用意: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改编《兰花贼》时遇到的过程,而通过这件事,来反射出一个编剧,尤其是在美国这个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编剧的窘境。

我们完全可以将后半部分看作完全不同的一部电影:追车、枪战、毒品、性、人生道理,所有在前半部电影中被编剧考夫曼鄙视的,都出现了。

除此之外,编剧考夫曼还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安排了一个最最老掉牙的模式:“恋爱中-男的犯错误女的不原谅-男的付出行动把女的追回来-happy ending”。

从Orlean的裸照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开始,所有剧情变得飞快、草率。

我们刚刚还在为编剧考夫曼的唯唯诺诺和一事无成感到尴尬难熬,真希望时间过得快些,然后倏地我们就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带到结尾。

后半部电影,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剧本,完全是一个大玩笑,是一场好莱坞模仿秀,也是一个苦涩的自嘲。

我在开头提到,Donald是Charlie的另一面,“好莱坞”的一面。

那些编剧们显然不喜欢自己这一面,就像剧中的Donald被塑造得又蠢又没主见,他们真希望自己Donald的一面被枪击,再被狠狠地甩出车子摔死在地上,哪怕他一直默默忠诚地支持着Charlie,帮助他实现事业。

而现实总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看到Donald的死实际上只是发生在编剧考夫曼的剧本中,而就电影中的故事而言,也就是编剧考夫曼的生活中,Donald并没有死,只不过为了迷惑观众没有被拍出来。

Charlie和Donald还得在同一屋檐相处下去,Charlie还得忍受Donald的愚蠢和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打扰。

窘境归窘境,但世事难料,说不定将来等到Charlie真的江郎才尽了,还要靠Donald的剧本吃饭呢。

 2 ) 《改编剧本》: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电影要么反映创作之苦,要么反映创作之乐,我对除此之外的电影毫无兴趣。

”《改编剧本》想要表达的,正是一个编剧的创作之苦。

电影的开头就是男主角查理·考夫曼(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碎碎念,“我的秃脑袋瓜还管用吗?

为什么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如果我能快乐一点,也许就不会掉那么多头发……我真是一个行尸走肉,长时间坐着工作使我的屁股越来越肥,衬衫的下摆老是塞不进去。

也许我应该找个姑娘谈谈恋爱,可是没有姑娘会喜欢一个屁股又肥头发又少的中年男人……我他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看到这里,有过编剧经验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地会心一笑。

编剧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相反,这是一个极度枯燥和苦逼的差使。

由于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写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现实中的编剧通常都是这副德行:形容枯槁,头发像一蓬乱草,眼睛空洞而无神,动作迟缓,神经质,敏感,强迫症,经常自言自语,每天穿着睡衣和拖鞋在斗室中漫无目的地来回梦游……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与正常人类相比,编剧的生物钟是反的。

虽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作为一个编剧,好不容易起床之后通常做的却是以下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回邮件、听音乐、吃早餐、做运动、泡茶、打扫卫生、抽烟、收衣服、发呆——反正对任何一件不是写作的事情他都会抱着极大的热忱去做……对了,忘记刷牙洗脸了。

终于,在所有看似毫无必要的杂事都被料理完之后,百无聊赖的编剧才会逼迫着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开机、打开写字软件,然后……继续发呆。

此刻,这些天才的脑袋正在思考着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哦,对了!

我竟然忘记了剪指甲!

天哪!

我竟然还没有给肉肉植物浇水!

卧槽!

我的眼镜竟然还没有擦……诸如此类。

当每一个指甲都认真地修剪好,当每一棵肉肉植物都反复地浇了水,当每一片镜片都擦了又擦,当确实再没什么事情可做之后,编剧才会极不情愿地再次回到电脑面前坐下,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去瞪他面前那片空白的屏幕——仿佛通过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就可以瞪出一部让制片人和观众们都喜极而泣的绝世佳作来。

好消息是,就在眼睛都快要瞪出血来的时候,那个名叫“姗姗”的灵感总算是来了。

于是编剧开始抽疯似地敲打键盘——与其说是在写作倒不如说是在发泄满腔的怨念。

好不容易洋洋洒洒地写出几页文字吧,仔细一看却又完全不忍猝读——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

垃圾!

狗屎!

由此编剧进入了“午夜嚎叫”模式。

他一边恶毒地诅咒着这个操蛋的世界一边癫痫发作似的狂按着删除键。

说真的,要是每按一下删除键就给编剧一分钱的话,那么编剧的财富早就超过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们的总和了。

随着屏幕再次恢复到一片空白,编剧的才华和自信仿佛也被彻底掏空。

这个平时自诩为天才的家伙,此刻正以光速堕入绝望的无底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在看到海明威的那句“每个作家写的初稿都是一堆臭狗屎”时会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

“要是有人胆敢当着我的面说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向圣母玛利亚发誓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冲过去亲手掐死这个狗娘养的。

”对这句话,我真是发自心底地不能再认同。

作为编剧会自动拥有一项超强的被动技能,那就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今天写作不顺利一定是我打开Word的方式不对……今天指甲剪太短了,按键盘好痛,不如明天再写?

……嗯!

等明天我再精神百倍地去继续写这个伟大的故事吧!

对,明天!

明天一定可以的!

妥妥的……”几乎是一瞬间,编剧们立刻就满血满魔地复活了,他一边哼着歌跳着舞一边优雅从容地离开电脑,然后欢乐地继续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剪指甲、抽烟、发呆……很好笑吧?

很荒诞吧?

很过瘾吧?

很不可思议吧?

问问你身边的编剧朋友吧,之后你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要被编剧们蒙骗,隐藏在他们坚毅神情下的是一颗颗善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

编剧都是擅于吐槽和碎碎念的高手,所以,能坚持看到这里并忍受到这里的朋友们对我绝对都是真爱!

哈哈,言归正传,开始继续说《改编剧本》。

在日益乏味而趋同的万千电影中,每隔几年就会冒出一些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特立独行、无法归类,它们让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这些极富个性和生命力的影片极大地延展并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巨蟒与圣杯》、《陆军野战医院》、《成为马尔科维奇》、《巴顿芬克》、《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等。

《改编剧本》就是这些有趣作品中的一员。

它有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它的剧本是出自一个天才编剧之手——查理·考夫曼。

名字不熟没关系,看看他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品吧:《傀儡人生》、《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获奖无数的他无疑是所有编剧们内心深处最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爱豆(偶像)。

查理·考夫曼写出了那么多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精巧的好故事,每个人都很好奇这个矮个子的中年男人脑袋里到底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正好,《改编剧本》就是一个打开他心扉或者说撬开他脑门的一把钥匙。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书。

《改变剧本》的编剧是查理·考夫曼。

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编剧,名字也叫查理·考夫曼,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他有个孪生兄弟叫唐纳德·考夫曼,也是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我承认这里有点烧脑)。

需要说明,唐纳德·考夫曼其实是一个虚构角色,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看过电影你就能理解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逻辑错误)。

搞笑的却是,无论在电影海报上还是在电影正片里,编剧一栏都郝然写着查理·考夫曼和唐纳德·考夫曼两人的大名。

更搞笑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提名名单上写着的竟然还是他们两人的名字!

有点烧脑吧,没关系,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这篇文字,一旦挺过了这一关你就能体会到本片真正的乐趣所在——真与假的水乳交融以及虚和实的无缝切换。

故事说白了很简单。

电影里有两条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编剧查理·考夫曼改编女作家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畅销书《兰花窃贼》的过程,另一条是苏珊·奥尔琳与“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克里斯·库帕)相遇相识的故事。

在这两条线索交汇前,电影是偏写实风格的,或者说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

因为真实,所以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像传统的好莱坞影片,这部电影的前半段确实“乏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危机,没有暴力、追车、枪战,没有毒品、性、心灵鸡汤……是的,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统统没有,直到这两条线索交汇并碰撞在了一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创作灵感,查理·考夫曼决定跟踪苏珊·奥尔琳,没想到他在发现了惊天真相的同时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

(放心吧,我才不会剧透呢)好了,在影片的后半段,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所有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现在又都齐活了:冲突、危机、暴力、追车、枪战、毒品、性、死亡、救赎、心灵鸡汤、balabalabala……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没什么,但细思极恐!

与前半段的“真实”相比,影片的后半段明显偏戏剧化或者说“虚假”。

但现实是,这部电影能成功刺激到观众靠的不是真实走心的前半段,而是虚假夸张的后半段。

借此,编剧查理·考夫曼极其高明地讽刺了当下好莱坞那些令人窒息的创作传统。

在电影里,编剧查理·考夫曼有个同为编剧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

哥哥自诩为一位严肃的故事创作者,他常常鄙视那个没有多少才华却总能写出受制片人和观众青睐的剧本的弟弟。

在查理写不出好剧本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因烂剧本而飞黄腾达;在查理在斗室里为搞创作而抓破头皮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在各种秀场推杯换盏、左拥右抱……查理和唐纳德事实上代表了两种编剧,或者说代表了真实生活中编剧的两种分裂人格。

一个认为编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创作,另一个只是把编剧当做一个赚钱的营生;一个严肃认真,另一个却世故圆滑;一个活得苦逼,另一个却活得潇洒。

这次,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讽刺的是自己。

对编剧身上的这两种性格,查理更推崇哪一种呢?

毫无疑问,查理喜欢哥哥的那种性格。

在他看来,虽然哥哥活得苦逼但却活得伟大,而不像他那个“没原则没底线、低俗而又媚俗”的弟弟。

编剧对弟弟有多羡慕嫉妒恨呢?

他把弟弟写死了!

可能后来觉得自己太过残忍,编剧又安排弟弟用一番勇敢做自己的话来救赎迷茫痛苦的哥哥。

弟弟说的这番话中的有一句说的特别好,这里有必要单独提出来,不翻译不解释,大家自己理解:“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改编剧本》既做到了符合传统好莱坞叙事的套路,又做到了推陈出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地讲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故事,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

藉由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探查到编剧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里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也充满着善良与坚强。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写文字的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3 ) 可以很差可以很棒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刚开头的部分有独立制作的气质,非好莱坞式,不要撞车、谋杀、 床戏,只是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关于花;而随着主人公本身越来越纠结的情绪,电影的整个情节完全走入了另一个反面,好莱坞式的情节:忽然的谅解、秘密被发现、灭口、撞车……但有趣的是,电影情节的本身已经被作为编剧的主人公本身的改变预先预知。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表述清楚。

如果你只是把这个电影的主线纠出来,实际上只是讲了一个编剧,从想做一部简单的电影开始,由于思维停滞而陷入困境,求助于编剧大师,得到要让电影有戏剧冲突云云,忽然矛塞顿开,最后完成了剧本。

于是就在批判、讽刺和自我妥协的过程中,整个电影由平缓而富有魅力走向庸俗而刺激的反面。

如果说这是编剧或导演想表达讽刺效果的企图,那么我表示遗憾和唾弃,因为这只表现出了他们无法将简单的电影成就的浅薄,他们也如主人公一样,期望做一部非好莱坞的电影,却最终无法把握,而做成了个虎头蛇尾的影片。

但又心虚的把自己的不甘昭然天下,似乎觉得这样能显示自己曾经的努力。

几个演技派的大明星的表演也配合的刚刚好,梅丽尔斯特里普把那双“包容一切忧伤的眼睛”诠释的让人惊叹,而片末却因为剧本的原因表演的就像一个过气的女明星,但我把这个归咎于剧本本身,在片末几乎没有给她留出表现的空间。

所以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的平庸归于特别,可以把它的讽刺归于心虚的自我辩护。

但是不管怎样,我这一篇感情矛盾的影评的结尾是想说。

你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

 4 ) 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了这首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来的一面,和想成为的那一面。

我们就是这样,在自己本来的角色,和自己想成为的角色中徘徊和迷失。

Charlie,一个又肥又秃头的生性懦弱的编剧,想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不用理会别人想法的人。

Susan,一个有婚外情的嗑药的作者,想成为一个被人尊敬,家庭和睦的好妻子。

因此Charlie人格分裂出了一个Donald的胞弟,因此Susan在真相暴露以后决定干掉Charlie来隐瞒真相。

但是不行,我们最终还是回到现实,真相总会暴露。

就如兰花一样,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总会成为这变幻万物的一份子,随着世界进化,随着时间进展。

就好像开头的这首诗,当初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描写的是爱情,现在才发现更深的一层是作者是对时光流逝和自己尚未达成心愿的感叹,就如庄生梦蝶一样,庄生希望自己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但是到头来只是一场梦。

我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自由,但是等我们真正接近那分美好的时候,我们却总会被美好后面掩盖的残酷现实的真相所失望。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年轻,现在才理解,只有年轻你才能敢作敢为,不惧一切的去实现理想。

可惜的是,等我明白一切和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已经无法去追寻了。

就像John的死,还有Amelia的另结新欢。

人和人的感情,一旦失去了就无法再挽回了。

不管电影中到底哪一部分是剧本,哪一部分是现实,也许真正的编剧Charlie Kaufman只想让我们感受那种现实与梦境交错的感觉,只想让我们体验所爱和失去所爱的情感,只想让我们随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

看完了这么复杂的剧情和环环相扣的故事,也许我们最后只能记住这么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

也许这才是编剧真正的意图。

扯的有点远了。

无论如何,Charlie还是孤独一人,我也已经老了。

 5 ) 何弃疗的查理·考夫曼

本片结尾,查理·考夫曼在车里用一句 "who cares what Mckee says?" 宣告自己最终放弃治疗,他知道自己无力用一个意识形态的心灵鸡汤包装一个标准的好莱坞故事了,但他也不在乎了。

这里“意识形态”用的是它比较原始的意思,“错误的观念”。

阿尔都塞曾拿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比方说现在我们现在有一些科学原理解释打雷闪电的成因,但这之前人类就只能用雷神敲锤或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些神话故事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阴谋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例如说王朝灭亡因为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又因为土地集中,基本就属于一种阴谋论,把一些可能相关的事情用因果律串联起来,让人感觉“确实很有道理啊”,但实际上相关性推不出因果关系。

可是“无巧不成书”,电影的本质就是制造意识形态的,例如库里肖夫著名的蒙太奇实验,镜头之间没有任何事实上的逻辑关系,全靠观众脑补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意识形态就是在两个镜头之间被创造出来了,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意识形态就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我们晚上“怕鬼”的意识形态就是因为夜晚周围的视觉信息缺乏,亲王在知乎上对“如何克服晚上怕鬼”的解答就是,尽可能脑补四周的信息。

同样,张戎深知打破对毛主席的偶像崇拜,首先是补充他生活上的细节:他不爱洗澡,不刷牙,而且便秘(请花半小时想象你偶像便秘时的各种情景)。

《爸爸去哪儿》据说一集要拍摄1000小时的素材,最后只播出90分钟。

看真人秀节目的时候,我都想到《爱在黎明破晓时》里 Jesse 在火车上对 Celine 说他的电视梦想:找365个人,拍他们24小时的生活,起床洗脸刷牙做饭洗碗等等,每天播24小时连播365天。

Celine说谁会看这种无聊的日常生活,Jesse说这叫“每日诗意”(poetry of day-to-day life)我们想想如果《爸爸去哪儿》完整播放1000小时素材会是什么效果,不要配乐也不要配可爱的字幕,我猜完全是一场灾难,因为抹杀了意识形态成长的空间。

田亮亲身经历 Cindy 说“生日快乐”的时候表现尴尬,但回看节目的时候就泛起泪花,节目比现实要感人得多。

《感动中国》这类鸡汤节目,用几个镜头就交代了一个人几十年,意识形态在镜头之间野蛮生长,难怪观众看得稀里哗啦。

好了,最后要说查理·考夫曼为何要放弃治疗,不听 McKee 的话,安排一个精彩的剧情,再讲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呢?

在他的《纽约提喻法》里似乎给了我们答案: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may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 And you only get one chance to play it out. Just try and figure out your own divorce. And they say there is no fate, but there is: it's what you create. And even though the world goes on for eons and eons, you are only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 And so you spend your time in vague regret or vaguer hope that something good will come along.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connected,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whole,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loved. And the truth is I feel so angry, and the truth is I feel so fucking sad, and the truth is I've felt so fucking hurt for so fucking long and for just as long I've been pretending I'm OK, just to get along, just for, I don't know why, maybe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hear about my misery,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Well, fuck everybody. Amen.前面是说意识形态之不可能: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 may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后面是说心灵鸡汤之不可靠:you are only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因为考夫曼的 loser 感深埋心间,所以他放弃 McKee 这样成功人士的治疗的理由只有一个:说到底谁不是 loser 呢?

你对整个人类来说有何意义,整个人类对宇宙来说又有何意义。

Indeed, who cares what McKee says?

 6 ) 考夫曼的故事总是难以言明

考夫曼的故事,经常自己嵌套自己,自己迭代自己,像克莱因瓶、莫比乌斯环、衔尾蛇,尾巴会往头部钻,它会提出一些概念、说一些故事、制造些疑问,而这些概念的解释、故事的剖析、疑问的回答又似乎只有用回故事本身才能解读。

这也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天才的Writer's Block也能成为Block Of Mavelous Writing。

媚俗刻奇、满足大众爽的作品总是格外地红,格外地有流量,因为市面上很多麻瓜受众没有艺术追求,活一辈子都只爱抖音,只读营销软文公众号,所有只是为了娱乐,爽爽。

资本也无比青睐这种爽文,给观众以爽的载体,好让自己收割一波赞“赏”。

深奥的哲学和艺术有什么用呢?

更多时候它会使那些钱多人傻的受众感到无聊,感到智商被侮辱,感到困惑,想要睡觉。

不是人人能接受这种认知的非舒适区的。

人如果可以,都会选择一辈子认知最少的东西而获得最大的舒适,只要生活允许。

考夫曼批判好莱坞流水生产线的偷情、枪战、毒品桥段,但有时也真香,毕竟灵感枯竭时还要靠这个媚俗的自己恰饭,像《特朗勃》一样,当然特朗勃不是灵感枯竭,而是时势不允许。

考夫曼恨不得这种媚俗的人都被枪决再撞成屎饼,像被昆汀对待一样。

同时他也讥讽麦基,讥讽快餐文化,讥讽快速入门30天速成,偏偏现在的社会这点人却活得最如意,但人模狗样,说的就是Donald,影片里自己的弟弟,学了三天速成班,向天才哥哥要点建议,就写出了一部受大片厂欢迎的剧本,他就是“成功学”的成功典范,写的那剧本像极了《致命ID》。

但身为成功的天才编剧,考夫曼看不起这种麦基的成功学,认为他班门弄斧,虽然后面他也按照影片里“麦基”的建议完成了剧本,但如果大家觉得电影的结尾段好看,可能就中了考夫曼的套,考夫曼暗示的应该是越在前面越是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尤其是开始的生物大爆发到人类出现。

同时也讥讽那些表面正经文学,处处政治正确的口号,讥讽兰花窃贼的作者美化自己,就像只会发亮丽朋友圈的网红。

现实里个个都会说政治正确的大道理,说的人背地里个个都不做,真信了那套鬼话的人反而吃了亏。

影片里出现了三次Happy Together,王家卫《春光乍泄》也用了这部配乐,影片最后这首歌响起前,考夫曼作了一段有点文艺的叙述,还真的突然有了点王家卫的味道,但最文艺的一段,还是老许自顾自地就介绍起花的交配和虫的奇妙联系——The point is, what's so wonderful is that every one of these flowers has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ect that pollinates it. There's a certain orchid looks exactly like a certain insect. So the insect is drawn to this flower, its double, its soul mate and wants nothing more than to make love to it. After the insect flies off it spots another soul-mate flower and makes love to it, thus pollinating it. And neither the flower nor the insect will ever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lovemaking. How could they know that because of their little dance, the world lives? By simply doing what they're designed to do something large and magnificent happens. In this sense, they show us how to live, how the only barometer you have is your heart, how when you spot your flower, you can't let anything get in your way. 自然何其奥妙,众生的宿命似乎都被设计和注定,只要循着天性前进,世界就变得妙不可言。

 7 ) 《改编剧本》:多重文本解读的“万花筒效果”

发现抄袭,留下最后一段作为纪念。

之后修改好了再来分享吧。

《改编剧本》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产生了万花筒一般的效果,其中既有编剧自我崇拜、自我结构的意识流冥思,又有惊险刺激的视觉消费,整部电影饱满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琼斯奉献了一部凶猛精彩的头脑风暴和视觉盛宴。

 8 ) 终极剧透

主角就是查理·考夫曼,处女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正在拍摄中,美女制片给了他新工作:把小说《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

大家都对这个天才编剧寄予厚望,而实际上查理正面临严重的信心危机:感情失败、身材走样、江郎才尽,加上社交障碍,生活像一滩烂泥。

他立志忠于原著,将《兰花贼》改编成一部纯粹以兰花为主角,展现兰花至美的电影,不让好莱坞俗套毁了它。

然而跳脱窠臼并不容易,查理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极度痛苦。

更糟的是,长年寄居在查理家的双胞胎弟弟唐纳德,一时兴起也当起了编剧。

游手好闲的唐纳德上了编剧速成班后,将查理最不齿的好莱坞畅销公式一番拼凑,迅速写就一部商业片《三面人》,居然大受欢迎,甚至在查理的上一部戏《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片场上交到了女朋友。

查理痛苦地看着唐纳德凭着粗制滥造的剧本左右逢源,备受煎熬。

随着查理不断翻阅原著《兰花贼》,故事引入了另外两个主要角色:小说作者苏珊·欧莲和兰花贼约翰·劳许。

颇有名气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因盗窃兰花案的专题采访与劳许结缘。

离经叛道的劳许有苏珊没有的特质:强韧、质朴、自由奔放。

可以说是劳许唤醒了苏珊的内心,令她写就憧憬着美和自由的《兰花贼》。

而查理正是想在改编剧本中表达这种执念,只是苦于无法化为文字。

查理鼓足勇气最后一搏去纽约访问苏珊,临场却再次落荒而逃;他甚至去参加唐纳德推荐的编剧速成班,并私下向讲师麦基请教。

麦基否定了他的全部构想,留给他一句话,“只要结局好,就全部都好,前面再烂都无所谓”。

查理进一步放下面子向弟弟求援。

唐纳德义不容辞来到纽约帮助哥哥。

他冒充查理访问苏珊,回来后一口咬定苏珊和老许间有暧昧关系;然后用望远镜偷窥苏珊,查到她明天要去迈阿密。

查理无法忍受弟弟粗鄙的思考模式,正打算让他退出时,却发现劳许创办的色情网站首页赫然贴着苏珊的裸照!

一段倒叙,劳许盗采兰花竟是为了提炼迷幻药,而他和苏珊也确实有染!

查理和唐纳德追着苏珊来到迈阿密,又一路跟踪她来到劳许家。

查理亲见苏珊跟劳许正边嗑药边嗨。

未及查理平复震惊,他就被苏珊和劳许发现了。

纯朴的劳许毫不介意,而苏珊惟恐自己的名声和前途不保,决定 “杀了他”!

影片已经由文艺片转入了查理曾全盘否定的好莱坞大片。

床戏和毒品之后,开始了追杀、撞车、沼泽遇险……最后在鬼兰生长的沼泽地中,劳许被鳄鱼吞食,唐纳德也撞车身亡。

苏珊崩溃痛哭,下落不明;查理终于完成了剧本,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女人表白。

《改编剧本》借一对孪生剧作家讽刺了好莱坞剧作界所代表的现代社会的荒诞,查理在与臆想中人、书中人、现实中人的一番纠缠中,最终“妥协”,“杀死”了自己的另一面唐纳德,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背弃了初衷,用开场立誓坚决不用的好莱坞式俗套结了尾。

 9 ) 兰花血案

从电影的表面看来,这朵号称“稀世珍品”的“幽灵兰花”直接造成了三个人的丧生,间接还不晓得有多少人为它而死,而从电影外来看,它给我带来的打击也是勿庸置疑的,我常常会被一些死脑细胞的电影搞得人格分裂,《妖夜荒踪》和《死亡幻觉》是一类,另一类则是《杀出个黎明》和本片,它们在前后水平落差之大,风格变化之巨,对于我的大脑来说也无疑是一场血案。

初次看这个电影时候,在前90分钟还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脉络交错但非常清晰的文艺电影,它由三条主线和一条副线所构成,主线之一,是所谓的“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和另外三个西米诺印第安人计划偷盗,然后克隆一种稀有的兰花,牟取暴利的故事;主线之二是,著名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采访约翰·拉罗歇,并把他的经历写成一本《兰花贼》的书的故事,主线之三,就是好莱坞编剧查理·考夫曼被要求将这本《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故事,另外的一条副线就是查理·考夫曼的孪生弟弟唐纳德搬来查理的家,并准备按照最好莱坞式的样式,创作一部烂俗恐怖片的剧本。

通过以上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故事线索,编导传达出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约翰·拉罗歇代表了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热情和执着,已经感爱敢恨,拿的起放的下的大丈夫气概。

兰花在他看来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过程。

苏珊·奥尔琳则是约翰·拉罗歇的反面,代表着一种迷茫的人生观,她采访约翰·拉罗歇是为了弄清楚他盗取兰花的目的,是因为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幽灵兰花”的目的,兰花就是她的全部动机,而根据她自己的书,最后她并没有找到这种神奇的兰花,因此她的《兰花贼》虽然完成,但是却是一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题的作品,在苏珊·奥尔琳身上,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常见的功利心态,结果便是一切的价值。

查理·考夫曼则代表着一种“现知后觉”的人生态度,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说到底这些明白是非,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却因为属于“大多数”的那种性格,而陷入某种自暴自弃的境地。

而查理·考夫曼改编《兰花贼》遇到瓶颈的细节和唐纳德·考夫曼炮制俗滥恐怖片剧本并大受好评相比较,还大大觊觎了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一把。

但是,影片在90分钟之后,也就是唐纳德·考夫曼冒充查理去拜访苏珊·奥尔琳之后,水平一下子一落千丈,后面的剧情完全变成了粗俗的动作类型片,苏珊·奥尔琳和约翰·拉罗歇变成了合伙利用稀世兰花来炼制毒品的坏蛋,被考夫曼兄弟发现后要杀他们灭口,在逃往中,唐纳德不幸身亡,约翰·拉罗歇也命丧沼泽鳄鱼之口,最后恶人遭到了惩罚,而查理·考夫曼则完成了剧本,并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姑娘表白。

其实,这部影片中一直有一条隐藏的主线,那就是真实生活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在编写《改编剧本》的剧本,孪生考夫曼兄弟其实代表了编剧的两种倾向,查理代表了不落俗套,寻求突破一般电影叙述结构和叙述手法的倾向,他借剧中自己之口说,不希望把这部作品(影片中指《兰花贼》,其实就是《改编剧本》本身)变成一部通俗的类型剧,结尾不要变成毒品贩,知情的无辜者和警察的追逐战,主人公不要在最后说一些似是而非,大彻大悟的感想,有性格的巨大转变等等以往的通俗惯用手法,在剧中查理·考夫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痛苦不已,差点搞得精神分裂,而在剧外的查理·考夫曼也通过类似多段平行剧情发展等的手法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目标;而唐纳德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创作手法,他懂得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制片商的心理定位,知道怎样能够既减少自己脑细胞的死亡量,又讨得电影公司的欢心。

在电影中考夫曼兄弟的斗争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查理·考夫曼对于《改编剧本》的定位,可惜的是,随着电影里查理越来越才思枯竭,不得不去听一堂通俗的好莱坞编剧课,被陈词滥调式好莱坞的“编剧大师”痛骂,也象征着查理·考夫曼原先的创作理想的破灭,影片中的水平突降,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查理·考夫曼在剧本里加上了诸如性,暴力,毒品等好莱坞的模式而导致的。

在故事的最后,考夫曼为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而高兴,一点也没有痛失弟弟的悲哀,但是我看着这个结尾却有一些悲哀,原来好莱坞的习惯定式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甚至于诸如查理·考夫曼之类特立独行的怪才也不能不受其牵制,当然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说查理·考夫曼在反讽好莱坞的模式化编剧,不过我先要去看几部烂片先,要是银幕上都是这样的片子,我也要折寿几年了。

 10 ) 最点题的一句话是Charlie的玩笑

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当然是句感人的格言。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影片开头,Charlie开头给Donald的剧本提出了一个开玩笑的杀人方法: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

Charlie和Donald是两个风格不同的编剧。

电影频繁地借用Donald之口说剧本“结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用了几重元叙述的方法,把结构给解构了。

正如开头这句玩笑一样。

想要分析这部电影,首先要从“结构”上来说:在迈阿密惊心动魄的“考夫曼1”是由上完编剧课的“考夫曼2”编出来的。

溯回到影片前半段,我们被告知2在创作1,但彼时1和2是分辨不开的。

直到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谁来演我比较好呢”,突然告诉我们,凯奇所演的考夫曼1和2,是由背后的考夫曼3创作的。

但是这个考夫曼3还仍然是Adaptation剧本中的角色考夫曼。

真正的电影编剧考夫曼……可能边笑边着看我写1234吧。

这里一环套一环的分析,到《纽约提喻法》就没有用了,它才是从各个层面真正把结构给解构了。

当然《纽约提喻法》更强调一种哲学上的虚无,和时间的弃用,也就是《改编剧本》的考夫曼2想要追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答案都没得到,什么结局都没有,每个人都早就死了或尚未生存,同时所有的事都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所有人”的那种故事。

后半段的“好莱坞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镶嵌的反讽。

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作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的虚化。

那这里就要说到Charlie和Donald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考夫曼的两面?

我觉得这个问题用Charlie的一句话也能解决:You and I share the same DNA. Is there anything more lonely than that?“我们有着同样的DNA,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吗?

《改编剧本》短评

当时好莱坞还能容下这样无聊又有趣的作品……现在也不太可能了。全球电影环境都在变糟糕,是商业和艺术都用力过猛的结果。

6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you should absolutely be careful before you can criticize the film. This is a especially tricky one.

11分钟前
  • pz0
  • 力荐

看不下去了,我讨厌凯奇那张欠扁的脸

16分钟前
  • 听小小弹
  • 很差

看了35分钟,看不下去了。

17分钟前
  • 十四
  • 较差

不推荐,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这样需要使劲耗心思看的剧中剧中剧,看完了却一点酣畅淋漓的成就感都没有,就好像用力过猛打在棉花上。

22分钟前
  • yvonneliu
  • 还行

好无聊。。

27分钟前
  • 采蘑菇的小红帽
  • 很差

人生无所谓激情与强烈 开心就好……

28分钟前
  • 叶尾守宫
  • 推荐

一直就不喜欢这个片,毫无章法,都不知道怎么得的奖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纯粹是为了看演技

31分钟前
  • 盲忙
  • 很差

外向弟写多人格剧本,还以为内向哥精分,原来真兄弟。内向哥意淫自慰最拿手,内向弟沼泽一席真心语。哥不忍破坏兰花书与女,却不料深藏罪恶与荒淫,兰花炼毒记者奸情,最初为爱真相却渐黑暗。弟用死换来哥爱的醒来,代价催人含泪。不愿好莱坞玷污电影书剧本女记者,昆虫与花做爱延续生命,她想回到最初

32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兰花窃贼,两个凯奇有时搞糊涂

34分钟前
  • 笨锅
  • 还行

2012-02-08向陆客唱蝗虫歌的只是些香港愤青http://kankan.xunlei.com/vod/mp4/42/42699/221122.shtml#5033667

35分钟前
  • 地极象
  • 还行

扯淡,说看的不错的,都是装逼,就是烂片

39分钟前
  • 186****6789
  • 较差

考夫曼牛逼的地方就在于他挣脱出了电影剧情上要不断激化矛盾的定式 让人物自然形成故事 让故事矛盾去见鬼 没有矛盾并不代表这剧本没有张力 他的每一个人物构架都在自我挣扎中突出了剧本的张力 让故事趋于自然 结尾的惊悚剧情成为了惊艳之笔 毫无矫饰的反转 绝对神片

40分钟前
  • seanlee
  • 推荐

1, 查理考夫曼明明没有秃头,也不胖 2, 他对麦基是有多大怨念啊

41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其实所以在讨论电影里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的人在我看来都是笑话,因为电影里本来就没有真实。放在这个片子上,其实弟弟本身就是一个“好莱坞”的化身,是Charlie想要抛弃的分裂人格,而整个片子也不存在什么真实和虚构的转折点,就像真的Charlie的作品eternal sunshine一样,享受这种混淆才是批判本身

46分钟前
  • Cosine 万一
  • 推荐

朝阳区大龄直男编剧生存录,宅、肥、秃、不善社交、懦弱又破碎,在自我质疑的道路上,几经颠簸,上下起伏,与理想殊死搏斗,撕裂后重生。

5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前半部快把我看睡了,结果原来是一部编剧玩读者的电影。影帝影后玩闷骚。。。

51分钟前
  • 四处游荡的Lily
  • 还行

赞叹这个剧中剧,以及真正编剧的深厚功力。不过与其解读背后的小聪明,我觉得还是直接把这个故事直白地读更有味道。---正如老头所说,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没发生?那个女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实话,包括最后想重来。她根本就是厌倦了没搞砸的无聊生活。

52分钟前
  • wgoenitz
  • 推荐

好大期望然後失望。好鬼悶。「戲中戲中戲」概念好玩,配上悶情節是浪費。

55分钟前
  • gu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