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蒋介石发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又称新生活运动。
按“最高统帅”的意思,新生活运动希望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
运动的诉求多是西化现代化的,但又不可避免地糅合了传统礼教与旧式道德,“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朱熹哲学成为了“新生活运动”的大旗。
“领袖”号召,自然有大批谋士相随,理论文章引经据典,学习宣传如火如荼。
达官贵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自在转圜,积极响应,撰文、演讲、开会、比赛,八面玲珑,热闹非凡。
但国民政府孱弱的基层控制力,让运动难以向下延伸。
尤其彼时国家尚且贫弱,又有战争的阻扰,政令不通,“新生活运动”难免神形分离,最后荒腔走板、面目全非,甚至引出了很多荒诞的笑话。
电影《荒城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饿肚子可以讲道德么?
台面上,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总能讲几句。
但私底下,第一要务还得有饭吃、活下去。
新生活运动来到穷乡僻壤,吸引保长和族长的,不是什么“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主要还是成为模范后的配套资金——三十万大洋。
“礼义廉耻”当不了粮食,但真金白银却实实在在。
事情从一开始就走向歧路。
愚昧封闭的乡民没功夫也没兴趣弄懂什么是“四维”,恰好村里有个外姓的寡妇李忆莲,方言里平仄混淆,于是“礼义廉耻堂”变成了“李忆莲祠堂”,领袖“蒋中正”变成了“讲忠贞”。
错会几个字,方向却完全是逆着来了,新生活运动没搞出“新”来,倒是把旧糟粕里最要命的魑魅魍魉给放了出来。
不为乡民待见的外姓寡妇一下成了菩萨奶奶,被高高供起,让她入族谱,好吃好喝伺候,还要为她建祠堂,这是亘古未见的事情。
但神却不能有人格,相爱的人被生生拆散,好好的家被夷为平地。
乡民不断进行着自我说服与自我麻醉,硬生生地把这件荒诞的事情变成了理所当然,也揭露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是一部国内院线里鲜能看到的现实题材黑色喜剧,初看起来荒诞可笑,但慢慢又会被其中对人性的批判刺得如坐针毡。
电影开始,无论保长、族长,或者其他村民,都算不上什么坏人。
他们有自己的私心自己的算计,也还顾及着全村人的口粮与生路,宗法和秩序。
但一个“李忆莲祠堂”修建计划搅乱了村庄,让大家都晕头转向。
上面的小道消息模棱两可,不得要领。
只能自己开悟,悟到了,就有钱拿。
悟不到,一无所有。
所以这并不是开放的选择题,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于是他们分析、思考、研究,当理性不能解决疑问时,就选择自我欺骗和自我蒙蔽,如同把头插入沙堆的鸵鸟,进而一步步滑向“恶”的深渊。
“献祭”成为整部电影的高潮,集体无意识终于造就了终极的恶。
乡民们以大张旗鼓的祭拜仪式完成了最后的屠戮,李忆莲终究不是神,只是献祭的牺牲而已。
然后督导团来了,新生活运动来了,外国记者来了,他们讲话、训示、授牌、拍照,“礼义廉耻”真相大白,所有人却都寒蝉若禁。
许诺的大洋只在村里打了个转,象征性地留下几吊,大半又都回到了老爷们的手中。
折腾一圈,该做的坏事做绝了,这个村庄依然贫瘠愚昧,甚至比过去更加混乱无序。
我非常喜欢电影结局的处理,没有痛快淋漓的复仇杀戮,告状的母亲死在路上,愤怒的儿子定格在枪火喷射的瞬间,一切戛然而止。
那些群体做过的恶被轻易掩盖,某年某月,烧死的寡妇,只是乡间微不足道的轶事,散落在稗官野史与乡野笑谈中。
没有英雄侠客,没有天理循环,被牺牲的人命,发不出振聋发聩的喊叫,但哀怨的控诉却在这片土地上徘徊不散。
我们看着电影里荒诞的故事和人物发笑,又对照某种人性的真实而默然失神。
电影的故事只讲了一方小天地,但见微知著,留给观众的思考,却不止那个村庄、那个年代而已。
所以电影的名字用得讲究,“荒城纪”——它不仅是留存于个体的“记”忆,更是见证和封印了一个时代,关于家国民族的“本纪”。
忘或不忘,喜或不喜,它都醒目地矗立在那里。
这部剧狠狠的讽刺了中国的族系社会。
曾经的宗族社会,一切是非判断标准均由族长及其年长或有学问者来定,也就出了电影中的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对的,实则是他们愚昧无知造成的结果,而且其混乱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白了社会百废待兴,在国家都没有稳定健全的情况下,何来抛弃小我实现大我去大搞"新生活运动",当时老百姓其实就想吃饱穿暖。
还有个启发人心的是,寡妇偷汉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我竟然有一刻觉得应该受到族里教育但是绝没有上升到焚人的必要,为了剧情这里导演是不是艺术化了我不知道。
电影中的音乐比较奇怪,整个像是在讽刺旧社会一样,比如众人大干建设祠堂的那一段,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感觉,但是音乐里我听出了荒诞讽刺的味道,我反正是听出了这种效果。
还有,中国的这种宗族社会该不该废掉,或者是去糟粕取精华,因为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社会,有的人法律约束不了他,但是传统的道德框架里却是反对的,像寡妇偷汉这种到底该不该批评,而且我在想导演为何多次拍这种情节,而不是就是重点描述两人的感情,你第一次还好,嗯,第二次、第三次我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是想通过女主的做法与电影所描述旧社会整个氛围形成反差么,还是想侧面说明女主压抑过久终于遇到真爱的那种不羁爱自由?
《荒城纪》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别具匠心。
它将背景设定在民国,却不像许多电影那样描述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而是无情地展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民的愚昧无知。
整个故事就是因为某偏远小山村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为一个原本想要私定终身的寡妇建了个贞洁祠堂,由此引发的悲剧。
在我看来,《荒城纪》的“荒”,不只是饥荒,更是荒唐、荒诞。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导演借助影片想要传达很多思想。
我个人有这么几点思考,简单聊一聊:1.对封建思想的讽刺和批判民国新生活运动的出发点和提倡的内容多少是有一些进步意义的,但其本身是一场混乱的运动,就在于观点不统一、形式主义居多,就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来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用对民众生活细节的要求来转移人民对政治腐败、军事无能、财政危机、思想文化钳制的不满”。
这种封建思想是对五四运动“人的发现”的背离,在影片中突出体现在扼杀个人情感尤其是女性情感的自由追求上。
族长他们所提倡的“贞洁烈女”其实就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体现。
2.对宗族思想文化的批判影片中,因为所谓的宗族思想和祭祀文化,族长、保长和村民们可以把一个普通的外姓村民李忆莲任意宰割,先将她神化,为她建祠堂,再因为她“大逆不道”对不起祖宗和神灵而残忍地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这成了村民集体杀人的正当理由,而丝毫没有内疚感和罪恶感。
3.对所谓“国民性”的批判这部电影就如同看鲁迅先生的小说一样,把村民的那种“愚昧”“麻木”“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我要在“国民性”前加“所谓”二字呢,因为我倒不认为这种特点是中国人独有的,或许可以说是人性的阴暗面,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很容易被激发。
具体到影片,当族长宣布为李忆莲建祠堂时,有些村民起初还开玩笑般质疑说,祖宗还管谈恋爱这事吗?
随后不知道哪个村民幸灾乐祸地来了一句,“林硭娶不到李忆莲喽!
”村民们好似恍然大悟一般,都开始起哄、叫好。
这种心态其实很好理解,李忆莲是个漂亮的女人,喜欢她的村民一定不在少数,所谓自己得不到便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看到林硭不能娶李忆莲了,他们便觉得心理平衡了。
后来对李忆莲实施种种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没有一个村民制止这种行为。
4.思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影片中的村民,恐怕体现的不只是“国民劣根性”,因为他们已经从“旁观者”走向了“参与者”。
他们认为只要牺牲两位主人翁,村里的救济粮就能发的多一些,因此这是村子的整体利益,是正义的事业,于是站在了一起。
这就引申到一个问题,是否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随意牺牲个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村民和保长、族长,到底在乎的是集体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呢?
保长、族长,显然存在贪污行为,林硭也对村民说过,大意是政府发了多少粮食,你们拿到手的又有多少,不去想想剩下的被谁占去了吗?
不过保长和族长又确实有为村子整体考虑,甚至保长牺牲自己的女儿,把她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换来全村的平安,当然也许也有为自己攀上高枝的考虑。
村民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村子集体利益,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自己能多拿些粮食。
所以说,个人和集体是很难完全割裂开的,无限度地削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会受损,反之亦然。
在平衡二者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都是不可剥夺的。
事实证明,保长也好,村民也好,最终没有因为牺牲了两位主人翁来获得根本的好处。
话又说回来,之所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会如此激烈,有它的时代背景。
如果村里不存在饥荒,如果没有那种封建思想,村民还会闲的没事干对李忆莲、林硭进行“迫害”吗?
5.揭露腐败问题片方号称“展现真实民国”,影片中多处可以体现对国民政府腐败和村民趋炎附势的讽刺: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某妇女为了多拿点粮食,和保长上床;县长的管家来给村里发金条,金条装在箱子里,保长拿出一点放在桌子上作为给管家的好处,没想到管家轻描淡写地说:桌子上的金条给村里留下,箱子抬走带回去。
《荒城纪》这篇电影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稍显单薄;男女主人翁之间的感情刻画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生理欲求方面,甚至最后男主人翁回忆,想的还是那些事。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总体来说,《荒城纪》是一部很难得的反思大于娱乐的文艺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要比看一部《变形金刚》式好莱坞大片心情沉重得多,却也回味得久。
本文首发自文学小溪微信公众号,欢迎热爱电影和文学的朋友关注,感谢
我说的这部好玩又闹心的电影,名字叫做《荒城纪》。
《荒城纪》的导演是位新人,徐啸力。
虽说他之前是一位演员,但确实没有听说过,出演的几部电影也名不见经传。
唯一有印象的《红樱桃》也是很多年前的作品,而且当时徐导只有19岁。
(我更多地是记得那个被刺青的女孩)
《荒城纪》从里到外都是一部“新”电影,导演是新人,连主演都是新人,除了斯琴高娃、褚栓忠(脸熟属性,叫不上名)以外,其余的演员要么脸盲(比如贾樟柯一手“提拔”的韩三明),要么本色出演(绝大部分是村民,个人觉得得除了斯琴高娃老师,那位族长演得是真好)。
但这部新电影却透露出一股浓烈地实验性,而且有一股子闯劲,让人看得又好玩,又闹心。
咱们先来说说好玩的地方。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误会”。
保长从嫁到县长家的女儿嘴里获知,县里倡导新生活运动,希望他能在村里建“礼义廉耻”堂,可是,故事发生地在山西,所有人(除了县长管家)全是有口地道的土语方言,保长耳朵一歪(主要是也不知道个“礼义廉耻”),听成了“李忆莲”祠堂。
这下可好了,村里的寡妇要被抬到“神”的位置了,保长为了获得县上的救济粮和30万大洋奖励,怂恿族长,决定给一个还活着的寡妇建一座祠堂,而祠堂的选址正好选在和李忆莲相好的林硭家,经过宗祠“最高”会议决定,强拆开始了。
为什么说好玩呢?
故事在巧合之下展开,一系列的矛盾全都因为“文盲”而展开,各种巧合、各种反转。
在这个基础上,导演选择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讲述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
首先是方言上的幽默,什么换个姿势,该刷腚腚了;瞎扯淡了,纯粹;我小名不叫狗剩子嘛,叫狗二蛋才对了;他有枪,他有火药,他是个二愣子,凶等等,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让某些人物的言语和表情显得很荒唐和幽默。
话说,这部电影里的方言着实是地道,连斯琴高娃都操着一口山西土语,而且味道极佳,这的确十分难得。
其次,就是人物的无知,比如,一个妇女问:汉,南京是个甚,男人说,你个傻球,南京么,南京晓不得,南京是个衙门;又比如族长去找李铁算,说到了蒋中正,族长理解成了“讲忠贞”,虽然也还是语言差异上的“包袱”,但终归还是由无知造成的。
再次,就是人心的贪婪,集中在分粮的一段,前头还说着“有我在,休想多拿一粒粮食”,在他背后的人却使命地往自己的口袋里抓米。
除了幽默,更好玩地在于导演在影片中应用的杂糅和荒诞元素。
在配乐上,欢快的小调、跳跃的摇滚、传统的戏曲,各种各样的配乐和30年代的时代以及农村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再配合上有些夸张的动作和方言,比如韩三明扮演的老汉回家质问自己的媳妇粮食是不是从保长“炕上”拿来的,老汉媳妇反手追打老汉时,锣鼓家伙时断时续,媳妇举刀追杀,“笑果”极强。
该戏谑的时候,跳跃升腾,感觉电影里把各种元素都杂糅到一块,的确有一种好玩的感觉。
再回过头来说说闹心的原因。
《荒城纪》表面上荒诞嬉戏,实质上,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里,所有人的人性恶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看完,你会觉得,咋就这么憋闷呢?
村里为了一座荒唐的“李忆莲”祠堂,先是棒打鸳鸯,强硬地给李忆莲安上一个贞洁烈女的名头;进而强征林硭家的地,派人派枪轮番逼近,成功抢夺,关押林硭,水米不给;再者将李忆莲“打造”成严重犯了族规律条的“邪祟”,火烧李忆莲。
特别是火烧李忆莲一段,村里人通过仪式感极强的祭祀仪式,将一个活生生地人绑在耻辱柱上,活活烧死。
保长那句“只要他们犯了事,就按祖上最严的族规办,这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算是全篇最刺骨的话之一了吧。
仪式举行,所有人就像看热闹、赶集市、过节庆一样,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杀人。
此刻该说这些人是无知、愚昧还是封建,其实都不是,那是一种狂热,只要是人,不论什么年代,在集体狂热之下人性中的恶都将肆无忌惮地释放,这种释放在我们这些“文明人”看来会相当地压抑和憋闷,这就是所谓的闹心。
《荒城纪》所展现的封闭环境下人性不受规约地释放很像《杀生》的叙事方式,甚至结构也很像,一帮人在看似合理的规矩之下,合谋杀死了对抗规矩的人,又或者说被杀的人阻挡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要保证利益的获得,就必须清除掉阻碍的任何人或物,而这一点才是他们杀人合理化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又很像《驴得水》。
结局呢?
结局是人死了,可那些想获得利益的人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些人会说,这部电影何其的荒诞,可是我反倒觉得,太真实了,真实到很多时候这样的事件就在现实中发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算是电影的题眼吧,村民们丢了礼,族长忘了林硭父亲的救命之义,保长们和县长管家贪下了救济粮和银元,所有的人都不以为耻,国之四维一个也没有了,可不就是一座荒城吗?
这不是一个记录,这是一个蔓延一纪甚至几纪的耻辱,然而,没人能丢掉。
这么想来,这电影太闹心了。
大晚上的为什么要选择看《荒城纪》简直是找堵[捂脸]…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封建礼教吃人再现江湖……节奏慢了点,可能是导演风格?
看的时候很多弹幕diss配乐,然而个人觉得恰巧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配乐,给这个荒凉荒诞的故事添一抹反差色彩。
最震撼的是愚昧的村民烧死李忆莲的戏,仿佛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 另外就是林硭和李忆莲以为村里为他俩的事儿大势张罗,但最后却得知是要为李忆莲建祠堂,导演的处理很有意思,全世界都是黑白色,只有象征着两个人火热内心喜事的红布条显出颜色,可以说是相当讽刺……这种手法不是他第一个用,但在这个戏里令人印象深刻
有深度,有丰度,能看懂多少,就看个人水平了,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非常多,几乎没有什么累赘镜头,既映射了时局,又表现出当时这群人的蒙昧的意识形态,并且鲜活准确的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精髓,这就是丰度。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接着由这个错误引发了一连串的错误,期间有几个族长内心独白镜头,表现出其内心的困惑内心与行为的矛盾,这就是深度的哲学问题,明明心里不想,为什么还是做了?
后来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在观众眼里就是一个笑话的答案,可笑是因为蠢,蠢的可笑,前部分有多处这样的搞笑镜头,或许人的天性里就有嘲笑蠢货都本能吧,着其实是当时中国人都一个缩影,愚昧无知,自我否定,不会思考。
从全局的角度讲,民为鱼,钱为饵,鱼想吃饵,钓者想吃鱼。
今天我们以现代人的身份看当时的人知道他们愚昧可笑,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现在的自己跟当时的人有本质的区别?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不是在犯一个又一个可笑的错误?
我想应该多问问自己的心,多听听它的声音,片中有句口号,识字识字,人人有份,下边的人像是在天书,只知道瞎起哄。
这是真正摆脱愚昧的方法,多想,多思,多学,随着对环境认知程度的扩展,慢慢会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逐渐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深思时,就已经离这个更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并且任何时候都不晚,因为更好的自己就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只有用心发掘,你才能与他不期而遇。
《荒城纪》的预告片出来了,不出所料,身边朋友尚未观影却都对其评价极高,似乎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更受时下年轻人的欢迎,这种把荒谬和痛苦杂糅进喜剧故事中的影片类型,恰巧是《荒城纪》的终极意义。
民国廿四年,山西渠县饥荒村,保长的女儿回家探亲,也顺带把“新生活运动”的风吹向了这座荒城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堂”在地域口音中混淆成了“李忆莲祠堂”,看似啼笑皆非的口误笑话,实则是女主李忆莲走向死亡的第一枪。
不同于多数电影里场景搭设得精致,《荒城纪》的画面始终像是刮着沙尘一般灰暗,预告片里能看出,唯一的几抹亮色,来自开篇敲鼓的鼓槌穗、保长从县城回村探亲的女儿、“礼义廉耻堂”牌匾上的红布、包裹银元的纸条、蒙住李忆莲双眼的红布和烧死李忆莲的篝火。
保长女儿和李忆莲的存在其实是相似的,保长女儿是县长的儿媳,穿着最好的绸衣,李忆莲是村里最美的寡妇,终究都逃不过时代巨变下,女性角色必然成为牺牲品的厄运。
建“礼义廉耻堂”的信息,是保长女儿传递给保长的,但她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吗?
新运在后期,将“礼义廉耻”的口号释为“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全心全意奉献给国家”,把国家改成李村,李忆莲最后的牺牲也就说得通了。
影片的幽默度还是挺到位的,从预告片就能看出个大概,不论演员在口音语调上的夸张化,还是台词上小品化处理,从头至尾都透露着“黑色幽默”的既视感。
譬如族长“试睡”千年柏木做的棺材,他们期待死后能达到极乐之地,却也在人间作恶,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饥饿,去迫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先神化她,以猪鼻的形象隐喻李忆莲的任人宰割,再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正是村民集体杀人最正当的理由。
整个荒城,都描绘着一出大写的悲剧。
最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驴得水》,可惜后者太过于舞台剧的风格,不知道是特色还是败笔。
其实最让我害怕的是李寡妇将死之际,全村人敲锣打鼓笑容满脸赶去点燃篝火的画面,山西地区还保持着明清风格的典型民居与“荒城”融为一体,再度增强了影片的时代代入感。
已经提前观看过影片的我善意提醒大家进影院观看,《荒城纪》有太多精彩,不宜再往下剧透,不论配乐还是画面,只有影院才有最好的呈现,也只有影院的呈现,在结尾“那一瞬”,才真正让你有会心一击的感觉。
个人影评:1.不是喜剧 介绍有偏颇,但确实是一部很可笑的电影!
电影里的术语应该叫荒诞吧。
2.讽刺的很辛辣!
要给婊子立牌坊,要让异姓人听你的,要让文盲讲礼仪,要让贪官讲廉耻。
3.永远不要和领导玩心眼,因为领导连你几个心眼都算清楚了4.贪这个事就像男人的时间,女人的事业线,挤挤一定会有!
5.人一旦有点权利就惦记用,而且只会在比你弱的人的面前耀武扬威!
6.麻雀变凤凰之后 就会忘了自己曾经是个麻雀了。
7.上访必须要越级,最好是直接最高级,否则命不久矣!
另外还有低调行事,否则,命也不久矣.8.人在恨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不想让那个人直接死,而是想无止境的羞辱,戏弄他,简单说就是玩死他!
9.偷人也是偷盗的一种,可量刑。
偷了大众情人的心,那就算偷人了!
尽管大众情人不属于任何人!
10.拆迁之前会开个大会,党政领导会和你谈心,承迫厉害,利益分成,民主诉求都会和你讲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然后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事就定了!
11.利益集团中的人,只有在共同利益的时候是朋友,私下内心里彼此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出卖是必然!
12.百姓就只是领导机构忽悠来忽悠去的拥趸,嘴上的为了大众利益做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在侵占大众利益,或者是出卖大众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
当封建的大树被砍倒后,人们似乎忘记它的根还在,看!
饿殍遍野,听!
黎民哀嚎,青天白日下的大老爷仍自顾自地宣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的口号,若说清朝是封建时代的昨日黄花,那民国便是民主时代的野草!
大树顷倒,青草长高了!
翻土变新,那可不得了!
由此窥民国一角,长似野草,生机有余,希望微渺!
有时候会觉得活在红旗下的人很悲催,但是,又觉得更悲催的是民国。
《一九四二》在民国,《鬼子来了》在民国,本片的背景也还是民国。
好像大家无力无吐槽当下的是非,转而把火力都集中在了民国。
然后,民国就变成各种丑陋的大杂烩。
时至今日,鲁迅笔下的人我们依然可见。
如果鲁迅再生,不知道他今天会说些什么?
电影看似很荒诞,不过,似乎能感受到真实的一面。
因为片中发生的事,虽不曾目睹,却有所耳闻。
或者你把这个情景当做放大的事物,然后去找对应缩小的人事,依然能够匹配。
他们在准备弄死一个人,然而他们不是害怕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变态的快感。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真的就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吗?
甚至于将其无辜地残害?
电影本身的可观性有待商榷,看着不是太舒服,总想要拉进度条。
但是,人性的丑是展现得很透彻。
《金瓶梅》里似乎没一个好人,而这里似乎没有一个是人。
其中两个女人很特别,一个是被烧死;一个是上告客死他乡的。
这里面似乎也存在一个悖论,老太太那么刚强还有点智慧,怎么养了个冲动的废柴。
礼义廉耻的悲哀,群体的愚昧与麻木,思想的封建落后。像是《村戏》的低端版本,有些段落用力过度,有些段落又过于含蓄,导演的诉求鲜明,但功力还不够深厚,不过作为处女作这个完成度已经相当可以了。
没文化真可怕,平凡的普通人在乱世难有自我发声,仅是他人手中重复利用的棋子,生逢乱世何言其他呢。
人吃人
揭露了那个年代的人性,看了挺有感触的
差点就错过了这部好片,论好好宣传和发行的重要性。黑色幽默、戏谑讽刺,有点“白鹿原”的意思,近代初期城市和农村一个天一个地,农村处于半开化状态,封建残余严重、民智未启,所有的恶与刁、欺上瞒下终究不过是人性自私所致,越悲苦的年代越艰难的处境里人性之私更加明显;配乐不好,过于抒情。
不识字也不代表愚昧不堪,刻意的主题先行,距离黑色荒诞的好作品还有两万五千里路。。。
瞎了这好题材。
杀生+驴得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黑色喜剧,借古讽今,翠翠衣服太鲜艳了点。
导演的黑色幽默是智慧的 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大堆“荒唐”“荒凉”“讽刺”的字眼 或许过于沉重 让人疑心这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 虽然这部电影引人思考 但并不过于沉重 导演很会带节奏 搞笑的部分尽力搞笑 悲痛的地方依旧用粗糙的方式处理来弱化令人难受的感情 粗糙荒凉的地方上一群荒唐的人做的荒唐的事
发生在山西小城的荒诞故事
无非就是以黑色幽默表达人性,可是这表达太刻意直白,就非常的无趣,典型的想表达却不会表达。打光什么的看在低成本就不吐槽了,但叙事完全不及格,剪辑的很不流畅,镜头很生硬,寡妇死后就很崩。这基本功都做不好的电影怎么会有7.1分,靠主题和意识形态吗
裸戏不够劲
来,吃人。
导演技法耽误了一个好故事,可惜了。建议导演好好学习一下视听语言,没练稳之前先别炫技了。
够荒诞的。那时候的人真愚昧,其实现在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吧。
粗糙/生硬/稚嫩
电视剧
抱歉没看下去,光玩儿摄影了看半天不知所云
借古讽今玩得很6,很荒诞了不过现实应该更荒诞吧~作为处女作电影质感不错,不过总感觉还是差点火候。
冷眼旁观的荒诞幽默。没文化,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