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Sunday,Воскресенье,Yakshanba,Якшанба,去旧日常(港)
导演:肖基尔·霍利科夫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乌兹别克斯坦语言:乌兹别克语年份:2023
简介:一对老夫妇在村里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大儿子住在身边,小儿子在国外工作。两人家里的旧电视坏了,儿子给他们搬来了一台新电视,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儿子们的最终目标是想拆除老人居住的旧房子,盖一栋新房子。而年迈的父母不希望熟悉的事物发生变化,不希望他们的宝贵家园被毁。两代人的斗争将事件推向了最高点。详细 >
第一次看乌兹别克斯坦电影,纪录片风格的叙事和镜头语言。
火柴盒的意象,开头的一盒、抽烟时每次划两根、结尾的一根,看着它烧完,配合踩着雪的声音,字幕升起。
就是说有被狠狠共情到
SRIFF 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性与现代社会,疾病隐喻
“我的生活里没有音乐”映后导演如是解释。虽然晚到了,但电影放完,意外发现坐在了导演和摄像的旁边。#2023.06.13 #东哥选片#上海影城
意义明确且简洁克制的首作。因为换新煤气炉、手机、信用卡等对老人造成的心理、生理伤害很真实且强烈。但是对白声有点突兀。
一般
剧情很简单,人物角色很简单,人物冲突似乎也不能在观众心里搅起太大波澜。
紧接着Mondays看的,所以让两位老人进入那种时间循环他们应该很满意?新旧冲突,导演的倾向很明显。但如此守旧的老人,他们为何而活,这个决定可共情度的问题,片子却无意深究。所以这种人生观,我实在无法苟同。片子里的人物,不仅老人,年轻人也对“学习”充满轻视。如何教老人用新东西,年轻人也是需要学习的,要不要把用法画下来,让老人做几遍,他们连想都没想过!一点不好笑,看得火好大。。重视在生命中出现的新东西,去学习(再来看喜恶),这件事和年龄无关。我这样想是因为还不够老么?但是剩下的时间越少,就越想要去获得新的体验活够本,不是吗?
HKIFF48 Day3第一场,7+,对白一响起来总是给人感觉很突兀,但故事不错。为什么总是家里那个男的特别抗拒技术和时代进步……反正我父母也是。老人跟不上时代的部分看着恼火,恼火完了意识到自己老了也一样会被时代抛下,遂淡定。但这个老头像下人一样使唤老太的样子看得我真是火大,这就和时代无关了。
由时间与线搭建的寻找“modernization”过程,本性层面情感关系的重新建立代替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更迭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感觉还是漫长。不喜欢的原因是不能产生共鸣。其实能感受到拍的很用心,演员的表现也很真实但和我无法来电。这对老夫妻的生活完全没有理由不改变,至少我是没觉得他们生活的有多幸福。又想要儿子来看他们又不想对房子的事情让步,最后还是悲剧收场。
被时代抛弃的人......看得好心酸好难受。看到评论说无法共情,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理由不改变......更难受了。即使现在的我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一切充满好奇,我也真的相信五十年后,我会成为年轻人口中可悲的、不知道变通的老人。另:同伴说看得无聊,可是我好喜欢看他们无言地干活,好宁静平和。
从对素材的把握能够很容易看出编导对题材的熟悉和喜爱,对斯土斯民的生活方式的感情。没有太过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生活中最大的矛盾可能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了。以生活流的记录一个民族的日常向观众揭示“时间都去哪了”,细腻、不露声色地体现人性之美和平凡岁月中的爱,既不哭天抢地,也并非逆来顺受,进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哇
剧情很好看,值得推荐,制作也很用心
好,好好看,果然每个地区的老人都一样
9.23丝路第十场-细腻的刻画了乌兹别克斯坦乡村的风貌和人的生活状态,并且伴随着老无所依这个话题,科技进步与时代变革闯入了老一辈人的传统生活,在与之博弈的过程中仍然被心不甘情不愿的改变,因为不了解乌兹的国情与文化,所以对于这种矛盾的建立是否合理我们无法评价,但是整个观感是流畅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某些情感表达:父亲明明会用电视,还是让母亲去帮他,因为这是他能想到唯一的互动方式了。
男主的脸太适合大屏幕了!
一窥乌兹别克斯坦乡村风貌。喜欢夫妻之间那些细碎的日常,喝羊奶、缠羊毛、染毛线、纺织地毯。当电子产品浸入乡下生活,没想到冥顽不化的是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