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影节,我被如下推荐语吸引——“堪称动画版《头号玩家》,被誉为《疯狂约会美丽都》后最重要的欧洲动画片”,于是买票看了巨幕版《盗梦特攻队》,收获了本届电影节名副其实的最大惊喜。
影片有着毕加索式的立体主义和达达主义画风,在动画人物造型越发同质化的今天看来,实在是猛烈新鲜的视觉冲击。
同时因导演的画家和影视出身,片中名画电影埋梗无数,充斥着呼唤解读的符码,本身故事又和艺术治疗、美术馆紧密相连,故而所有彩蛋的拼贴都甚为自然妥帖,顺带还探讨了一笔艺术边界的问题,使影片上升为形式与内容自洽的全方位艺术动画。
看到中译片名《盗梦特攻队》时,《盗梦侦探/红辣椒》和《盗梦空间》自然会跳入脑海,这种联想也是种“剧透”,会让人带着多重梦境的预期去观看。
而“特攻队”则对应着片中的行动小分队,表示盗贼同盟片(heist film)将提供串起情节点的类型主线框架。
即便有前辈们珠玉在前,本片也通过别致的剧情设置带来了非凡的解谜体验和视听盛宴,可算是近年来“错过即是过错”的佳作了。
梦境与“双子”
开场引语——“我梦见我是两只猫,两只在一起玩”,这就交代了两大解谜入口:梦境和“双子”。
男主角鲁本·勃朗乘坐夜间火车,起身上洗手间时看到异象,而后惊恐醒来,马上又陷入名画人物的攻击,危险迫近时再度醒来……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使用艺术疗法的心理医生,自己却陷入与艺术相关的连环噩梦中。
类似的多重梦境的嵌套戏码反复上演,每次在梦的最内层,男主都与名画人物有交手或交谈。
随着剧情展开,噩梦缘由被揭晓:男主父亲曾为东德谍报机构做潜意识研究,拿自己年幼的儿子做实验,在动画片中每隔一分钟单帧插入名画,以为儿子做艺术熏陶之名却造成了思维扰乱,在潜意识中植入了无法平息的焦虑。
鲁本与画中人物纠缠打斗的几场梦中梦,皆因童年实验所见的叙事动画与静止名画的视觉嫁接、联动心理而成:猫咪袭人与《奥林匹亚》、小美人鱼的海巫女与《维纳斯的诞生》、男孩起哄比枪与《双面猫王》……偷来这些画作,不让精神威胁流散在外,借由直视它们来克服心病,再通过集齐并收入个人画廊达成完形心理,即为片中所说“用问题来解决问题”,治疗艺术疗法发明医师的元艺术疗法。
《偷窥狂》这一切根源的核心充满精神分析的味道,要知道弗洛伊德也曾经用自己的小女儿安娜做过实验,安娜长大后反而继承了父亲的研究衣钵,这和影片形成了一种内在映照。
类似的还有《偷窥狂》这部影片,男主角病态的行为成因也是源于父亲对儿时的他进行的恐惧实验,童年阴影在成年后形成强大的补偿动力,从而诱发出反社会人格。
另一边厢,警探科瓦尔斯基在苦苦追踪着艺术品窃贼,先是有盗窃癖的咪咪,后为鲁本、咪咪外加三位各怀本领的患者组成的盗画五人团,看起来警探与医生应是对手,但大家还记得片首语吗?
梦中一人化两猫伴玩——全片即为一场梦,而双男主其实是一人。
就算你没及时领会到谜底,影片也埋下线索以供推测,比如开场第一个超现实镜头——列车洗手间里转头所见的双面男孩,虽然后面此类画风的角色层出不穷,但作为首个吸引眼球的诡异形象,也许正暗示着男主的分裂人格,而一旁的洋娃娃则喻指女主角咪咪。
再如追逐中登上的船名叫“双子座号”、三眼狂魔患者留下标记的大楼是“双子”银行、男主鲁本的两条领带双色鞋——“双”的概念萦绕不去,而后两人身影在玻璃上叠印则明确地指向同一性,再到科瓦尔斯基发现自己与鲁本是半血亲兄弟……影片在双子兄弟和实乃一人之间暧昧摇摆,扔出一枚枚烟雾弹,这时不妨让我们回想一下鲁本的诊所标识和建筑大楼——一个莫比乌斯环,这大概就能隐喻性地解答两人的关系,即为一体两面、往复回环。
不过回到兄弟梗上,沉郁稳重的“哥哥”鲁本,母亲因车祸早早过世,一直在父亲控制下成长;潇洒阳光的“弟弟”科瓦尔斯基,则有个关爱他的母亲,父亲倒是始终缺席。
对比之下,科瓦尔斯基或可视为鲁本内心渴望成为的超我,是他做出的一种人生推倒重来的平行设想,也是在本我陷入混乱邪恶时的出手干预者,以求恢复到自我的平衡协调。
“兄弟俩”都是收藏家,鲁本收画因父亲的实验遗毒,科瓦尔斯基收藏的是电影中的各类匕首、剃刀和各式型号的礼帽,这又代表什么呢?
首先这些都可联想到男性,而片中直接以电视形式提到藏品刀具所在的两部电影,正是用家庭暴力来表现男子气概甚至浪漫的典型例子,这对于科瓦尔斯基来说,就形成了一种父亲的缺席式在场,对于一体另面的鲁本,则呈现出在精神暴力下,对于父亲愤恨和崇敬交织的复杂矛盾的情绪暗流。
及至咪咪在梦中自我治愈后奔向鲁本却发现回头的是科瓦尔斯基,以及结尾处俩人冰块形异的酒杯一同出现、车窗中倒映出的影子,梦里追逐游戏的两人一体算是彻底落实了。
但梦境到此结束了吗?
随着鲁本最后一次看着集齐画作的墙面醒来,解开了“弟弟”的谜题,在这一层叙事中,以书为证、患者队友们是真实的,艺术治疗医师的职业也不假,但整个偷盗行动和植画实验就成为了内层的梦境。
等到镜头拉远,鲁本坐在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里驶向大海,再次点醒观众,这一层仍然是梦,那些看上去现实的情节其实是各层级梦之间的接口,影片就这样玩转虚实,同时也让立体主义的画风合理化——做梦嘛!
蜗牛之怪奇
蜗牛在本片中是重要的意象担当,搞懂它能有效帮助理解影片。
开场第一个活物就是蜗牛,它刚刚好在火车驶过时爬下铁轨,两者速度的极端对比和时间掐点的准确性,营造出一种诡秘的气氛。
这也与结尾呼应,镜头从男主身上拉回到离观众近的景别,一只蜗牛爬过路面,还未到片首的铁轨处,形成了一种时序扭曲——梦中梦做完,时间竟回到起点之前?
再次以不讲求逻辑来暴露梦境所在。
首尾之间出现的蜗牛或像人般巨大、相伴在侧,或二维隐藏、作为画框处的签名,或反常地在人身后蠕动、标示危险,好像总是以出其不意的形式出现。
鲁本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后,回到以前的家,在地下放映室回忆起小时候,这时我们才得知蜗牛有何表意:鲁本想出去玩蜗牛被父亲拒绝,代之以强迫看动画片的“作业”和“任务”。
蜗牛象征着被压抑的自发欲望,代表自由、本我,故而它可算作鲁本的化身,它的尺寸可能和心理波动幅度有关。
这点由鲁本的酒杯冰块也能验证——正是蜗牛形。
另外,法国学者达尼埃尔·阿拉斯在著作《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中,专门有一章论述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的画作《天使报喜》里“蜗牛的目光”,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解读的启发。
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天使报喜》书中赋予蜗牛神圣性,又因其尺寸超乎寻常,使它位于一种画面的想象空间与实际观看的空间之间,成为一种引领视线的观察入口。
此外,蜗牛的视力极差,科萨在画中做到让它成为人们盲目眼光的代表,在本片中是否也可作此解呢?
我们对眼前所见的信息的确是盲目的、过目即忘的。
彩蛋收藏家
维米尔
马奈《盗梦特攻队》号称是动画版《头号玩家》,那必然要做好被彩蛋兜头浇下的准备,可怕的是玩梗从角色名就开始了。
男主鲁本·勃朗(Ruben Brandt)眼熟不?
分别来自大画家鲁本斯(Rubens)和伦勃朗(Rembrandt),另一男主科瓦尔斯基(Kowalski)则来自导演喜欢的《欲望号街车》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扮演的同姓角色。
女主角咪咪(Mimi)可能取自毕加索时期巴黎的知名缪斯女郎Gigi,这个名字也是mi音节的重复,再次扣上“双”的内核。
(她与敏捷欢快的燕子图案相连,正如黏滞环状的蜗牛对应男主,此处按下不表。
)
波提切利
莫迪里阿尼每逢疯狂堆彩蛋的电影,都会有一票盘点贴让大家津津乐道。
但在这部动画面前,还是劝你放弃抵抗,安心享受就好,因为人家的彩蛋实在是太密集太高端了!
男主工作是艺术治疗,影片主线是去美术馆偷画,加上公共场所的路人,所有画作都可为我所用、打个酱油,艺术史爱好者一定能爽到飞起;对于普通影迷来说,能认出画面中的几幅名画已经很惊喜,若不知道也不影响剧情,因为互文的隐含空间不像调用电影片段那么大,有些视觉相似的蜜汁笑点也可平滑接收,所以单纯欣赏立体主义加成后的各种画派之美就是种乐趣,欲知详情,片末的reference都逐一列出了去查找就好。
片名直译为《收藏家鲁本·勃朗》,片中双男主各有收藏嗜好,影片导演也是位“收藏家”,他把自己喜欢的画作、电影一股脑从“收藏室”取出组合陈列,那么整部影片就可视为他的一次策展,更棒的是还有一个能搭载起所有彩蛋的类型化故事,最终呈现出了兼具艺术性和娱乐性的面貌。
在堵截“纵横四海”盗画五人组的队伍里,一共有三股势力:官方代表科瓦尔斯基(虽然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行事)、致敬教父的黑帮团伙(以捞到赏金和召回咪咪这个盗窃工具为目标),还有单打独斗的东欧男人(也是为钱)。
最后者的行动方式充满谍战片色彩,露面地点是贴满俄语画报和美国国旗的“冷战酒吧”,老派地套取信息、阴谋刺杀。
男主父亲曾从东德去往美国继续从事情报研究,这种“阵营叛逃”历史因这位阻挠者的存在,使主角重新与过去的意识形态世界建立联系,这种处理也为影片的深度添砖加瓦。
by安迪·沃霍尔而黑帮团伙则贡献了两场最大场面的打斗,先是路上卡车油罐车直升机齐上阵,动作戏干脆又惊险,完全不输真人电影;然后是在美术馆里被视为“行为艺术”的混战,上演了一场对于艺术边界的绝妙探讨,在这个“每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的时代,能吸引眼球和流量就是王道,谁会真正关心身边在发生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霍普
契里柯总而言之,《盗梦特攻队》是一部信息量爆炸的电影,剧情饱满、画面独特、幽默诙谐、不乏惊悚,而且它格外好听,配乐品味极佳,音桥、声画剪辑也是高水准,视听层面和智性方面都可说是顶级享受,值得一看,再看。
希区柯克最新酱油,上为《怒海孤舟》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原贴链接。
Mimi是我今年看过最漂亮的二维女演员,这么说可不是自夸拥有了多么独特的审美,画面很舒服,背景乐也很好听。
在《西班牙公主》在狂奔的火车窗外被拉住,变化出狰狞的面孔咬向心理医生时,我就觉得可能会喜欢上这部作品。
有点意外的是,从前段的追逐戏中我判断这是一部不会出现流血事件的喜剧片,后面心理医生父亲朋友的遭遇,胶卷牵扯出的心理实验,都有点脱离二维剧情,贴向真实呢。
看了这么多评论,就没有一个人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看不懂的吗?
个个都装着自己好懂似的。
大大方方的说自己不懂艺术很难吗?
为了看部电影那么累干什么。
有这个必要吗。
还是豆瓣把这类评论都删掉了???
反正我是没怎么看懂,我就大方承认,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凑字数太难了,想说点真话都那么的难。
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遭到不少批评。
海报太丑,片子一般,影迷戏称这是一届“省钱电影节”。
片单普通,不是说牛片没有。
这不,电影节还没开幕,一部冷门佳作已经口碑爆裂,一票难求。
相信,你在不同场合听说过它。
各种高调的词形容它——“震撼”、“杰作”、“年度最佳”……这些评价恰如其分,一点不惨水份。
怎么形容,动画版《头号玩家》,“十秒钟一个彩蛋”?
我想可能还不止。
这部电影叫《盗梦特攻队》,一部匈牙利动画电影。
看片名,是不是非常熟悉?
没错,《盗梦空间》加上《头脑特攻队》;而且是1+1>2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片子已熟,可以与电影节同步观影。
1.
《盗梦特攻队》的主角,是一位痴迷于艺术的精神分析师,叫鲁本·勃兰特。
但此时此刻,鲁本·勃兰特遭受噩梦的困扰。
噩梦源自他热爱的艺术作品,名画中的人物不断出现在他梦中,伤害他,让他心神难宁。
“我的噩梦越来越厉害,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断攻击我”。
一开场,鲁本·勃兰特便说了这样一句话。
为了从噩梦中解脱,鲁本·勃兰特必须把画拿到手,一共有十三幅。
于是鲁本·勃兰特找到盗窃天才美女咪咪,由她领导,带领他手下的三位病人一起行动。
分别是强壮、健谈的保镖拜乔;电脑能手费尔南多,每次完成安全漏洞时,都会忍不住留下自己的签名;还有圆胖的银行抢劫犯布鲁诺。
四人盗窃团伙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周游,盗窃名画。
因为名画不断被盗,政府紧急发布捉拿盗贼的悬赏令,奖金高达100万美金。
警方错误认为罪犯不可能是熟人,因为被盗的绘画都太有名,根本卖不出来。
于是,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师鲁本·勃兰特被忽视了。
媒体一致认为这些作品被一位艺术收藏家拿走,并将未知的罪魁祸首命名为“收藏家”(Collector)。
画廊保险公司由于名画被盗蒙受巨额损失,雇侦探调查此事,把名画找回来。
于是大侦探迈克·科沃斯基出场了,受雇于画廊保险公司,抓拿盗窃者,找回绘画。
迈克·科沃斯基自己也是位收藏家,与鲁本·勃兰特相似,不过他收集是一些不同寻常的电影纪念品,动画里出现了不少对经典电影的致敬。
此外还有一股势力是黑帮分子,背着迈克·科沃斯基进入调查,从鲁本·勃兰特那里偷艺术品。
鲁本·勃兰特一方、迈克·科沃斯基和黑帮分子,三股力量之间产生角力,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在人物关系上埋了很大一个彩蛋。
观众最后发现鲁本·勃兰特和迈克·科沃斯基竟然是同母异父的兄弟,这直接帮助观众找到鲁本·勃兰特做噩梦的根源。
2.《盗梦特攻队》可谓一部极简的艺术史指南。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鲁本·勃兰特坐在急行的夜间火车上,一位吹口哨的男孩坐在他对面,一个穿蓝色裙子的小女孩突然冒出来,咬了他的手。
这不是一幕莫名其妙的场景,而是鲁本·勃兰特的某个恶梦,男孩和女孩都是名画中的人物。
“吹口哨的男孩”来自于美国画家弗兰克·杜韦内克(Frank Duveneck)的同名画作。
吹口哨的男孩小女孩的来头更大,来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Velazquez)的名画《穿蓝裙子的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
穿蓝裙子的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原型人物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女儿,曾多次出现在委拉斯凯兹的画作中,委拉斯凯兹的最著名画作《宫娥》也出现了她,而且是主角。
不只如此,观众还能在某个场景中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维纳斯的诞生》里的维纳斯用她长长的金色长发把鲁本·勃兰特拖到海底,这同样来自鲁本·勃兰特的某个噩梦。
维纳斯的诞生可以说,整部艺术史都浓缩在了电影中:从卡拉瓦乔(Caravaggio)到毕加索(Picasso);人物造型以毕加索式的立体派风格为基础,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脸的局部拼凑在一张脸上,因此人脸上有三只眼睛毫不奇怪。
毕加索的画有一幕,是鲁本·勃兰特走进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的夜鹰酒吧(Nighthawks),有一个人把脸猛撞在通宵营业的餐厅窗户上。
夜鹰同样少不了的是电影:从苏联蒙太奇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Eisenstein)到《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Coppola),再到大名鼎鼎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Hitchcock)。
有一幕,希区柯克形状的冰块在侦探迈克·科沃斯基的威士忌酒杯里上下晃动,会让影迷会心一笑。
还有音乐巨星:从猫王(Elvis)到电台司令(Radiohead)。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经典杰作《双面猫王》(Double Elvis)出现在某处剧场表演,向鲁本·勃兰特发起枪战。
双面猫王甚至,史泰龙的经典枪战影片《第一滴血》的主人公兰博(Rambo)也登场了。
第一滴血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的《奥林匹亚》(Olympia)里的黑猫咬着鲁本·勃兰特的脸不肯放。
奥林匹亚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无价折扇,是咪咪偷的第一件艺术品。
梵高的名作《邮差约瑟夫·罗林的肖像》中的邮差约瑟夫·罗林将鲁本·勃兰特从飞机上抛下;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丽特(Rene Magritte)的《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些作品藏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博物馆:如法国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泰特美术馆、乌菲齐美术馆、艾尔米塔奇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顺便连博物馆,也带观众一起参观了。
甚至连主角的名字鲁本·勃兰特也暗藏玄机。
Ruben Brandt是两位艺术史大牛鲁本斯(Rubens)和伦勃朗(Rembrandt)的合体。
看来“十秒钟一个彩蛋” 一点不虚,就看你艺术史知识如何了。
对艺术史熟悉的观众,在电影里发现埋设的艺术梗,无疑会会心一笑,甚至惊呼过瘾。
对艺术不太了解艺术的观众也能享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因为这是一部快节奏的黑色惊悚片,整部电影商业元素很足,观赏性极强。
电影开头是接近10分钟的追逐戏,穿过街道,跃过巴黎的建筑,这些建筑散落在塞纳河上。
后来,在高速公路上的逃跑过程中,观众在路边看到繁多的电影。
但可能涉及太高深的艺术品,比起《头号玩家》埋设的大众文化的梗更难破解,从而影响观看。
2.
Milorad Krstic导演Milorad Krstic在电影界还是位新人。
1952年出生于斯洛文尼亚的多恩伯克,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获得法律学位。
1995年开始涉足电影领域,第一部动画短片作品《我的孩子离开我》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片长八分钟半(致敬费里尼的《八部半》?
),讲述一个男人在恋爱中犯了一些错误,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我的孩子离开我》在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短片银熊奖,在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得短片单元最佳处女作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影片奖、最佳影评人奖。
《我的孩子离开我》剧照Milorad Krstic在艺术界大有名气。
身兼数职,既是画家、雕塑家、舞台设计,也是纪录片导演和多媒体艺术家。
曾在2010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幸福的日子》设计舞台布景。
画风诡异,富有超现实主义风格,颇有米罗、克利的风格。
Milorad Krstic1989年后定居布达佩斯,曾出版摄影作品集《布达佩斯》,以独特角度拍摄的城市风景。
布达佩斯此次制作《盗梦特攻队》可谓十年磨一年,呕心沥血。
《盗梦特攻队》此前在瑞士的洛迦诺首映,被认为是《疯狂约会美丽都》以来最好的欧洲动画电影。
疯狂约会美丽都电影的配乐也值得一提,来自于罗马尼亚作曲家Tibor Cárl,将经典的古典乐和邪典音乐融入剧情中。
Tibor Cárl之前为演出创作音乐,已经超过150场,近年来开始涉足电影领域。
毫无疑问,今年动画电影的头号种子非《盗梦特攻队》莫属了。
3.最后分析下鲁本·勃兰特的角色设定,涉及精神分析学。
鲁本·勃兰特用艺术帮人解决心理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治疗师。
但他自己却深受艺术的困然,这种设定非常有意思。
噩梦中名画的侵扰可以看成是心理症结的体现,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被压抑的艺术家之梦的变向体现。
电影中出现鲁本·勃兰特的父亲不是没有原因的。
鲁本·勃兰特的父亲是东德移民后代,前东德国家安全局上校,心理技术专家。
他通过16毫米胶片对人的潜意识感知进行实验,秘密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工作。
后来在中情局的帮助下,鲁本一家移民美国,当时鲁本·勃兰特才两岁。
父亲想让鲁本·勃兰特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因此在儿子身上做实验。
父亲从小给鲁本·勃兰特看艺术作品的动画,这些作品留在了他的潜意识中,后来变成了噩梦中的角色,也就是鲁本要偷走的13幅世界名画。
父亲在一个月前去世,这直接导致鲁本·勃兰特儿时置入潜意识的东西的释放,表现在梦中。
鲁本·勃兰特因此不断遭受这些名画的困扰。
为了逃脱这一困境,他必须找到出现在噩梦中的绘画,据为己有。
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父亲希望·勃兰特成为伟大艺术家的未遂愿望。
《盗梦特攻队》奇妙地结合电影、艺术、精神分析,在表层和内里都做到了极致,让人惊叹。
这部赏心悦目的电影已经有资源和中文字幕,请接受这场视觉盛宴。
好精彩的电影,刷了两次,没有完全看懂,但是是我喜欢的调调。
里面非常多隐喻,以及心理上的暗示。
男主鲁本,他父亲是中情局的特工,主要对人做潜意识影响,他父亲对鲁本也做了潜意识的控制,甚至有不好的行为(也有可能是想多了)。
蜗牛是一个意向,感觉是自由的象征。
蜗牛出现的次数也很多,鲁本的饮料里的冰块就是蜗牛。
那些名画象征了他父亲对他的控制。
不过海巫和雷诺阿那块儿有往鲁本嘴里塞东西的镜头,其他都是暴力镜头,感觉他有创伤。
男主的领带是蓝红两色,鞋子也是。
他母亲死于1975年。
他的弟弟科~是警察,科饮料里的冰块是个伟人(他的渴望?
),科还是个收藏癖,帽子,刀等等。
男主最后被手铐铐,伟人饮料和蜗牛饮料同时在梦里出现,以及米米梦里男主和他弟弟成为一个人。
以及他们在希腊盗画,弟弟在机场咖啡厅偶遇他们,鲁本和他的弟弟轮廓完全重合。
让我有理由相信他俩其实是一个人?
男主也在接受心理治疗,说他有早期精神分裂症状,弟弟在自救?
然后是女主米米,米米是个特技演员,她有盗窃癖。
我感觉是某种贪婪。
她的意向是鸟,不管她在热气球上,还是她去找鲁本,都有鸟出现,她自己的画里,是一个女人头,身体是个笼子,笼子里也关了两只鸟。
结合她自己的开头名言:美不应该被锁住。
她自己最后的梦里她要去拿那个双头泰迪熊(出现在cooper家enjoying the art里格给库留言的旁边),鸟出现在她的手臂上,她停止了拿双头熊,走了出来,获得了自由。
女主过于帅了,以及好多名画里的人和她长得都一样。
然后是其他三个小伙伴,一个是总是管不住嘴的名人保镖,一个是对食物有极度渴望的二维人,一个是攻破安全漏洞后总喜欢留下三只眼签名的黑客。
鲁本对他们的治疗是把自己当作雕像,不能说话。
一个是把自己对食物的渴望投射在雕刻中。
一个是教他演奏音符,把三只眼的签名改成其他形式。
在自己的生活里角色扮演,替代原来的一些渴望?
开头的小红帽扮演是一个道理(小红帽的扮演感觉也和童年有关,男主爸爸家里有个狼吃小红帽的餐具)。
女主号召其他人帮男主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检验自己是否已经被治愈。
最开头的那个雕像扮演已经证明雕像男被治愈成功。
二维男不知道是不是飞机上那个花生和糖果的问题算。
黑客是偷有一幅画留成了摩斯电码的闪光,虽然翻译出来也是eye eye eye。
(我觉得换汤不换药)说明已经被治愈了?
或者这些是男主的其他人格?
还有很多点,第一次偷盗雕像前的夫妇在最后东京波普展也在瞎嚷嚷,感觉是讽刺那些不太懂的人?
还有警察的女助手每次都在不同的场景,还有斑点狗。
还有反派的酒吧。
警察去爸爸家进门口前树上有个寻猫启示,转眼警察就看到那只猫就出现在蓝色汽车上,说明反派已经到了。
反派的刀叉并用,还有断手狼。
男主的世界里一整个都是毕加索,会唱歌的人嗓子会有特别多,女助手有很多面,罗马斗兽场的决斗,警察抓女主路边的达芙妮和阿波罗,佛罗伦萨那个看百花大教堂的视角就纯是米开朗基罗山视角,还有鲁本豪华水族箱的家……叹为观止……去观摩下别人的影评,值得多刷~
有一种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人膜拜的。
《盗梦特攻队》有点像《至爱梵高》,算是张靓颖《Dust My Shoulders Off》的加长版,电影的剧情主要是靠大量的艺术品串联起来的。
不过,相比其他两者,一个只专注于梵高的作品,另一个只展现了12幅名画,《盗梦特攻队》显然容纳的更多。
电影中不仅有名画,也有很多现当代的艺术品,还截取了不少电影的元素。
总之,《盗梦特攻队》的信息量很大,画面异常饱满,随便按个暂停,构图元素色彩估计都能分析上一阵子。
就连墙上随便画的涂鸦,都是“存在即是合理”,如若你把它想得太简单,这个彩蛋就注定要错过了。
就比如这个涂鸦,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但还是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
第一次一闪而过,怪不得自己;第二次持续时间虽然长,但是注意力全在汽车能不能逃出隧道了,确实没怎么留意。
这个作品,取材自戈达尔1975年的电影《第二号》。
我去!
这谁能看出来?
你以为导演是在开玩笑,不过很显然,电影中这种例子太多了。
下面就简单罗列一些电影中出现的艺术品,除了个别作品,其他都是按照电影播放的顺序罗列的。
电影重点提到的《夜游者》、《玛格丽特公主》、《维纳斯的诞生》等13幅知名画作,就不再说了。
画面中间这两个游客,出现在很多场景里,感觉像是美国超写实雕塑家Duane Hanson的Tourists Ⅱ(1988)。
不过,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明显借鉴了这个作品。
推着童车女人的两条腿,借鉴了波普艺术家艾伦·琼斯(Allen Jones)的Wet Seal(1966),他的作品受成人杂志的影响比较大。
下面这个镜头,借鉴了马奈的《女神游乐厅的吧台》(1882),现藏于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美术学院。
栏杆上的海报,貌似是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
缝纫机的女人,借鉴了阿根廷超现实主义艺术家Leonor Fini的La Machine a Coudre(1978)。
下面这个镜头借鉴了《阿波罗与达芙妮》,同题材油画和雕塑的版本都太多,不太清楚具体指的是哪一个。
画面中的女人,借鉴了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人》,是他1658年至1660年创作的油画,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墙上挂的那副画指的是德加的Two Dancers Relaxing。
T恤上印着的惊恐人头,借鉴了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呐喊》,一共有4个版本。
左侧女人腿模样的台灯底座,借鉴的是前面提到的艾伦·琼斯。
右侧的雕塑借鉴的是洛奇雕像(Rocky Statue)。
这个应该是,穆布里奇研究马的动作时,做实验的镜头。
当时,他在跑道上摆了12个相机,当马飞奔而过的时候,依次按下了快门,把照片叠加播放就是这样的效果。
墙上这些匕首、剃须刀之类的,应该是科瓦尔斯基留来做纪念的,不过引用的都是真实存在电影名称,像《第一滴血》、《惊情四百年》等,连上映的年份都一样。
下面这个拍死蚊子的镜头,有点像蝙蝠侠。
拜拜·乔扮演的是“思想者”,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
下面这个镜头很明显是《草地上的午餐》(1863),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这幅画还出现在了,后面的一个T恤男身上。
鲁本老爸等放映室简直就是个宝藏,墙上的海报指的是,保罗•威格纳的电影《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
画面左上角的海报,指的是G·W·帕布斯特的电影《三便士歌剧》(1931)。
画面最右侧的贴牌,指的是Max Skladanowsky和Emil Skladanowsky导演的《摔跤手》 Ringkämpfer (1895)。
这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权利的游戏》第四季中,红毒蛇被魔山挖眼的镜头。
下面这个镜头,借鉴的是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的The Fork(1928)。
拜拜·乔摆弄着自己碗里的躺,模样有点像抽象派蒙德里安的作品。
瓶子上印着的画,指的是“青铜时代”雕塑,罗丹的作品,现藏于法国卢森堡国立博物馆。
这个镜头,借鉴了爱德华·霍普的New York Office(1962)。
有点像形而上学画派乔治·德·基里科的The Enigma of the Hour(1910)。
下图左侧,有一个希区柯克的剪影,算是一个彩蛋。
画面中后背景的雕塑,借鉴了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世界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
画面最右侧的墙上有一幅画,是前苏联艺术家Nina Vatolina的Ne Boltai(1941)。
中间上侧是Republic of Councils Monument(1969),中间下侧是“大卫雕像”,右侧是“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1937)。
这幅照片,借鉴的应该是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1975)。
下面继续回到,鲁本老爸的宝藏放映室。
画面最右侧,墙上挂着的海报,指的是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Der blaue Engel (1930)。
在电影胶片中剪入其他电影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 (1999)。
右侧墙上这幅海报,没看错的话应该是安德鲁斯姐妹的歌曲"Bei Mir Bist Du Schön"。
画面中央的海报,指的是弗里茨·朗的《玩家马布斯博士》Dr. Mabuse, der Spieler (1922)。
这张画面中部的海报,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由罗伯特·维内导演。
画面中部偏右,指的是G·W·帕布斯特《潘多拉的魔盒》Die Büchse der Pandora (1929)。
波普艺术展上的作品是最多的,画面左上方指的是Mel Ramos的Hippopotamos(1967)。
画面右侧的涂鸦墙,借鉴了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
画面左侧背景中的“大拇指”,是法国雕塑家恺撒·巴尔达西尼的Thumb(1965)。
画面左上方指的是斯图尔特·戴维斯的Switchski’s Syntax(1961)。
画面左上方是Tom Wesselmann的《第一号吸烟者(第12号嘴唇)》 Smoker,1 (Mouth,12)(1967),中部下方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Sunrise(1965)。
最左侧是Richard Lindner的ICE。
中间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M-Maybe(1965),最右边是他的Head with Blue Shadow (1965)。
这里,拜拜·乔讲了一段安迪·沃霍尔的名言,“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那个。
画面中央接球的女人,依然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Girl with Ball(1961)。
墙上这个“椅子餐桌”,是Daniel Spoerri的Kichka's Breakfast I(1960)。
下面这个套着轮胎的山羊,是罗伯特·劳森伯格的Monogram(1955-59)。
这个依然是Daniel Spoerri的作品,名字叫Eat Art(1960)。
右侧是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的马戏杂技(Circus Acrobats,1981)。
右侧倒出油漆的铁桶,是恺撒·巴尔达西尼的Directed Pink Expansion(1967)。
画面右侧的自行车轮胎,是Marcel Duchamp的Bicycle Wheel(1913)。
背景版上面,借鉴了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七年之痒》(1955),这个比较明显。
画面右侧是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的Portrait of Sidney Janis with Mondrian Painting(1967)。
画面左侧是Daniel Spoerri的作品,截图就能看出来,名字叫Shower(1960)。
右侧这个车,是爱德华·凯恩霍兹(Edward Kienholz)的Back Seat Dodge‘38(1964),属于“观念艺术”。
画面左侧是Alain Jacquet的Camouflage Botticelli(1963-64)。
这个是Billy Apple的2 Minutes 33 Seconds (Red)(1962)。
下面这组是艾伦·琼斯的Hatstand, Table and Chair(1969),画面里面躺在地上拍照的那位,感觉跟国内的车展摄影师有的一拼。
推购物车的女人,是Duane Hanson的Supermarket Lady(1969)。
由于自己眼力有限,水平更有限,电影里面肯定还有很多画作和影片没有标记出来,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补充,片尾字幕也显示了都植入了哪些作品(以上描述若有误也可指出来)。
《盗梦特攻队》的整体风格倾向于毕加索,感觉每个人物都是从其作品中走出来的,舞厅里的歌女有好多只眼睛,布鲁诺是二维的身体,大街上满是两个头的行人。
我们跟随鲁本的视角,在梦境和现实中循环往复。
而首尾呼应的结局,也跟诊所的“莫比乌斯环”标志一样,形成一个闭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犯罪、心理、艺术算是这部电影的三大核心,据称导演非常喜欢艺术品和电影,所以想拍一部结合两者的影片,但单纯讲艺术有点枯燥,所以就想到用一个犯罪故事将其串联起来。
看了一些采访资料后发现,导演制作电影的逻辑,跟其他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他个人比较喜欢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者以及波普艺术。
所以,人物设计借鉴了很多立体派和达达主义的灵感,放映室里面有很多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海报,电影的后半段能看到很多波普艺术。
而且,他会把画面放在首要位置,故事要服从于自己喜欢的画面。
他崇拜喜欢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伦勃朗·凡·莱因(Rembrandt van Rijn),然后就用他俩的名字造了自己的主角Ruben Brandt。
他喜欢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就用了科瓦尔斯基的名字。
电影中咪咪有一段爬楼梯的镜头,完全复制了爱森斯坦《十月》里面的一个镜头。
像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和安迪·沃霍尔《双面猫王》,从一开始就想好要放进去了,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后来才想到弄了一个“变章鱼”和“快抢决斗”的戏码。
有时候场景已经定好了,就是缺少角色,那么接下来就开始找艺术作品。
比如电影开场后不久出现的“咬胳膊”,导演说就是想找一个公主,最后就定了《玛格丽特公主》。
甚至,他也会在谷歌街景里面找素材。
除了上面这些,电影中还频繁出现了很多意象,比如蜗牛、蝴蝶、燕子、冰块等等,感觉猫狗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尤其是猫。
至于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不太明白。
可能,就像电影片名中的“Collector”一样,鲁本收集完13幅作品后,才破解了年少时,父亲给自己种下的心病。
用咪咪的话来说,就是“用问题来解决问题”。
而导演也是如此地热爱艺术,他本身其实跟鲁本没什么区别,想做一名“Collector”。
然后,在他的作品中,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所爱。
分享其对艺术的热爱,最终用艺术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烦恼。
总之,看完《盗梦特攻队》后,就如同参加了一个试听音乐会,挺爽的,感觉这就够了。
电影中有个场景让人印象很深,咪咪一行人在波普艺术展上大打出手,旁边围观的人居然以为这是在上演一种艺术。
这段镜头让人联想到了《天鹅绒圆锯》中,一个女人死在了展品旁边,大家居然也以为这是“艺术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英国脱口秀演员Ian Cognito在舞台上表演时发生了抽搐,观众当时也认为这是表演的一部分。
不知道导演对波普艺术是什么态度,植入了那么多作品,想必还是喜欢的吧?
艺术真的是让人越来越难懂了!
其实,在看《盗梦特攻队》的时候,不止一次联想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B站有全套资源)。
但实话讲,没有一定的阅片量,真的很难支撑一分钟。
当你在看一本哲学著作的时候,会觉得字都认识,就是不懂什么意思。
而在看《电影史》的时候,你甚至连画面语言都不认识,更别提懂了。
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兰彻用自己两个朋友的名字,捏造了一个词语。
并在讲台上表示,谁先从书本里找到解释,就能得到某种奖励。
同学们原本很瞌睡,听到后都提起了兴趣。
可能,导演的意图也是这样,与其像评论家一样,枯燥地展示博物馆的知识,还不如设置一个“找彩蛋”的游戏,让大家主动去搜集电影里面的艺术品。
所以,《盗梦特攻队》也算是艺术版的《头号玩家》了。
我着实被《盗梦特攻队》惊艳到了。
《盗梦特攻队》Ruben Brandt, a gyüjtö(2018)这部由米洛拉德·科斯蒂奇导演的动画长片处女作,号称艺术版《头号玩家》,艺术家出身的导演初执导筒,便叱咤风云,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艺术狂潮。
酷似《低俗小说》《盗梦特攻队》涉猎范围奇广,从电影到绘画,从雕塑到行为,从装置到音乐等一系列艺术作品,活脱脱就是一本当代艺术史,光看一遍你绝对会错过大量的知识点。
在片中,你可以看到由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绘画风格演变而来的人物形象,通过各种拼贴“硬塞”的观念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等风格形态的再创作,更有对当代流行文化和经典电影的致敬...
希区柯克冰块
不暂停谁知道它是蝙蝠侠啊!
总言之,没看的,一定要去看。
看过的,再复习一遍吧而今天,小智将纯粹地带大家盘一盘《盗梦特攻队》出现的所有彩蛋,也算是好好学习一番,不为别的,借用导演片中的一句话:因为美,不应该被锁起来。
写在前面这些彩蛋都是本人通过导演在片尾参考列表逐个整理而成,以及一些个人无依据的猜测,故本文实属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仅供参考,请勿模仿;模仿也行,联系转载;篇幅过长,还望各位见谅;权当多学学,多看看,长长见识,也无妨。
▲▼●◆■大家来找茬之《盗梦特攻队》的90个彩蛋■◆●▼▲电影01片中有标记的刀具出自以下电影
1.《第一滴血》(1982)ted kotcheff2.《水中刀》(1962)roman polanski02片中有标记的剃刀出自以下电影
1. 《铁血战士》1987 约翰·麦克蒂尔南2. 《荒野浪子》1973 clint eastwood3.《大独裁者》1940 charlie chaplin4.《惊情四百年》1992 francis ford coppola5.《铁面无私》1987 brian de palma03片中一段汽车追逐致敬1978年电影《大车队》
《大车队》(1978)sam peckinpah04mimi着装的泳装致敬《鳄鱼邓迪》
《鳄鱼邓迪》(1986)Peter Faiman05导演将自己的短片《我的孩子离开我》植入
《我的孩子离开我(My baby left me)》(1995)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短片06致敬《教父》
《教父》(1972)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07致敬《大白鲨》
《大白鲨》(1975)史蒂文·斯皮尔伯格08致敬《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1994)昆汀·塔伦蒂诺09致敬《月球旅行记》
《月球旅行记》(1902)梅里爱10右手边致敬《布拉格的大学生》
《布拉格的大学生》(1913)保罗•威格纳11左上角的《三便士歌剧》海报
《三便士歌剧》(1931)G·W·帕布斯特12
(左)《潘多拉的魔盒》(1929)G·W·帕布斯特(中)《玩家马布斯博士》(1922)弗里茨·朗(右)《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罗伯特·维内13右上角致敬《蓝天使》
《蓝天使》Der blaue Engel (1930)约瑟夫·冯·斯登堡14致敬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主演的《七年之痒》(1955)15致敬《野草莓》
《野草莓》(1957)英格玛·伯格曼16致敬《用心棒》
《用心棒》(1961)黑泽明17此车为林肯大陆的马克三世,致敬《法国贩毒网》
《法国贩毒网》(1971)威廉·弗里德金18致敬《十月》片段
《十月》(1928)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谢尔盖·爱森斯坦艺术01被盗的13幅画
片中13幅名画,贯穿始终的重要道具
《奥林比亚》爱杜尔·马奈Olympia- Edouard Manet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提香·韦切利奥Venus de Urbino- Titian
《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The Birth of Venus- Botticelli
《穿蓝裙子的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委拉斯开兹Infanta Magarita - Diego Velazquez
《抱水果的女人》保罗·高更Woman Holding a Fruit- Paul Gauguin
《邮差约瑟鲁林》 梵高Portrait of the Postman Joseph Roulin- Vincent van Gogh
《吹口哨的男孩》弗兰克 ·杜韦内克The Whistling Boy- Frank Duveneck
《抱着书的女人》巴勃罗·毕加索Woman with book- pablo picasso
《德伊曼医生的解剖课》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Deijman- Rembrandt
《雷诺阿画像》弗雷德里克·巴齐耶Pierre-Auguste Renoir- Frédéric Bazille
《这不是一只烟斗》雷内·马格丽特The Treachery of Images- Rene Magritte
《夜游者》爱德华·霍珀Nighthawks- Edward Hopper
《双面猫王》安迪·沃霍尔Elvis 1 and 2- andy warhol02
基里科《小时之谜》 1910The Enigma of the Hour-Giorgio de Chirico03
《自行车车轮》马塞尔·杜尚 1951Bicycle Wheel-Marcel Duchamp04
《泉》马塞尔·杜尚1917Fountain-Marcel Duchamp05
安德烈.柯特兹:叉子1928AndreKertesz:TheFork06
埃德·拉斯查《好莱坞》1969Hollywood- Ed Ruscha07
《Kichka的早餐 l》丹尼尔·斯派里Kichka’s breakfast l(1960) daniel spoerri
马歇尔·雷斯的《马夏尔色彩的日本制造》1964Made in japan en martial color- martial raysse08
《河马》梅尔拉莫斯1967Hippopotamos-mel ramos
《约翰·韦恩(一直出演西部片的演员)》玛丽索·埃斯科巴John wayne(1963)marisol escobar09
Look(1964)joe tilson
Oh!(1963)joe tilson
《字母组合》罗伯特·劳申伯格1955-59Monogram- robert rauschenberg10
《半裸少女》拉里·里弗斯1970Girlie-larry rivers11
吃的艺术-丹尼尔·斯派里Eat art(1960) daniel spoerri12
《淋浴器》丹尼尔·斯派里Shower(1960)daniel spoerri13
ICE(1967) Richard lindner
M-maybe(1965)roy lichtenstein
Head with blue shadow(1965) roy lichtenstein14
《第一号吸烟者(第12号嘴唇)》Smoker,1(mouth,12)(1967)tom wesselmann
Switchski’ syntax(1961)stuart davis
Sunrise (1965)roy lichtenstein15
Girl with ball(1961)roy lichtenstein16
Back seat dodge’38(1964) edward kienholz17
Wet seal (1966) allen jones18
Hatstand,table and chair(1969) allen jones19
Thumb(1965)cesar baldaccini
Directed pink expansion(1967) cesar baldaccini20
《缝纫机》莱昂诺尔·菲尼La machine a coudre (1978) leonor fini21
《松鼠》约翰卫斯理Squirrels(1965)john wesley
《国家状态良好》威廉·肯特Nation is in good shape(1963)william kent22
《超市女人》杜安·汉森Supermarket lady(1969)duane hanson23
《度假Ⅱ》杜安·汉森Tourists Ⅱ (1988)duane hanson24
《浴缸拼贴#3》汤姆•韦塞尔曼Bathtub collage #3(1963)tom wesselmann25
《暴动》杜安·汉森Riot(1967)duane hanson26
《共和国纪念馆》雕塑Republic of councils monuments(1969)istvan kiss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薇拉·伊格娜吉叶芙娜·穆希娜Worker and kolkhoz woman(1937)vera mukhina27
Ne boltai(1941)nina vatolina28
《伪装波提切利》Camouflage botticelli(1963-64)alain jacquet29
《马戏杂技》乔治·西格尔Circus acrobats(1981) george segal30
《西德尼·贾尼斯与蒙德里安绘画的肖像》乔治·西格尔Portrait of sidney janis with mondrian painting(1967)george segal31
洛奇雕像 A托马斯·肖伯格Rocky statue(1981)A.thomas schomberg32
《拉雷尼街和昆坎波瓦街转角处的妓女“夜巴黎”》布拉塞Prostitute at angle of rue de la reynie and rue quincampoix,”paris by night”(1933)Brassai(Gyula Halasz)33
《2分33秒(红)》比利·苹果2 minutes 33 seconds(RED)(1962) billy apple34
《周日清晨》爱德华·霍珀Early Sunday morning(1930)edward hopper35
《纽约办公室》爱德华·霍珀New york office(1962)edward hopper36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马奈37
《呐喊》爱德华·蒙克38
《思想者》39
安迪·沃霍尔:「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40
米开朗基罗《大卫》(下半身恶搞)41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人》42
《两个放松的舞者》埃德加·德加Two Dancers Relaxing-Edgar Degas
《JaneAvril(法国舞者)》(1899)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43
《草地上的午餐》(1863)爱德华·马奈44
奥古斯特·罗丹《青铜时代》雕塑45
《维特鲁威人》(1487)达·芬奇46
《White on White》(1918)马列维奇47
《创世纪》之“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48
《吻》19071908古斯塔夫·克林姆特49
《SupremusNo. 55》(1916)马列维奇50
《章鱼裸女》葛饰北斋
《草地上的午餐》(1866)克劳德·莫奈
《罗生门》黑泽明个人猜测(脑洞时刻):01一段女主mimi 的影像,可能致敬《罗拉快跑》
02片子灵感,潜意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可能致敬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
《爱德华大夫》(1945)希区柯克03右上角海报可能致敬《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1984)赛尔乔·莱昂内04红高跟悬空桥段可能致敬《八部半》
《八部半》(1963)费里尼05展览乱入《哈姆雷特》,下图左下角的画
《哈姆雷特》(1948)劳伦斯·奥利弗06影片结尾与《千与千寻》海上列车画面极相似,但不知是不是致敬
额外彩蛋1.男主角名称鲁本·勃兰特是导演喜爱的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伦勃朗·凡·莱因(Rembrandt van Rijn)的合称。
2.侦探科瓦尔斯基的人名致敬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
未找到的彩蛋
导演有对基里科的《令人不安的缪斯》(1916-1918)进行署名鸣谢,但小智并未在片中发现其踪迹,望火眼金睛的能人异士告知。
辛苦了,感谢观看。
再来个大胆的猜测↓《周六夜现场》
征稿TipAME影视计划现开放征稿,各位若有好的导演,艺术家尚未被大众发现,请告推荐给我们,或撰写相关文章进行投稿,详情可咨询运营人员,长按文末二维码添加“AME同学”,欢迎大家/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
一名12岁男孩打官司,被告竟是他的父母... |「何以为家」
未来,真人演员会被取代吗?
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 | 《地下》
如有问题及其他需求添加运营者微信
前几天看了一点,今天接着看,发现还是看不太懂。
里面充斥了很多欧美名画的人物,剧情也是很抽象的一部动画片。
里面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还有鱼邮差鲁本原来是一个医生,但是受父亲影响,做了许多艺术家有关的噩梦。
最后的结局我还是没有很懂。。。
我要乖乖去看别人的长评理解一下了。。。
做瑜伽的女助手
鲁本
猛烈新鲜的视觉冲击、名画电影埋梗无数,全方位的艺术动画!
“美不应该被锁起来,艺术是心灵烦恼的钥匙” 高空红高跟鞋、有大象记忆的老妈、拥有三维母亲和一维老爸的二维儿子、贴满邮票的人体快递… 天马行空的想象,耐人寻味的幽默,新奇猎奇的角色和画风,好听的配乐和歌曲,一切看起来那么吸引人!
天马行空的梦境借着动画电影发挥了最大优势
看啊!
我是看的超前点映,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后面有个姐姐和一个小哥在讨论。
那个姐姐说,这部电影太棒了,如果你不懂欧洲艺术史和心理学根本不可能看懂这部电影。
你说巧不巧,我刚好就是一个不懂欧洲艺术史也不懂心理学的人。
那么我看懂了吗?
好吧,我确实不敢说完全看懂了,毕竟我连那十三幅名画的作者都认不全,所以我也不没办法搞清楚背后隐藏的含义了。
我更不懂心理分析学,也没读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所以找不出梦境的隐含内容。
那么,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呢?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画风有点奇怪的抢劫电影(Heist movie)。
如果作为抢劫电影来看,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典型了,故事结构明确,节奏紧凑,配乐尤其出色,带有些怀旧感觉。
而每一次噩梦又都带着惊悚元素,刺激着我的情绪。
几乎每个梦里都有突然出现吓一跳的镜头(jump scare),开始几次是真的被吓了一跳,后来有了心理准备就好多了,但是仍然挺惊悚的。
在实施盗窃的过程中又展现了许多喜剧元素。
甚至还使用了很多经典电影的手法,比如穿过别人的家,比如到处都恰好在的乔治夫妇等。
基于这些,即使丝毫不懂艺术和心理学,对于电影的表层故事也能让我很容易理解,并且看得很有乐趣。
当然,如果仅仅是看这样一个表层故事,这部电影虽然精彩,但是让人意犹未尽。
那么,如何挖掘这部电影的隐藏故事呢?
这就涉及到这部电影在我眼中的另一个样子了。
这部电影就像一张藏宝图,或者说是“解谜游戏”。
去查找电影相关的艺术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然后再回到电影中挖掘出另一个故事,顺便还能找到导演埋藏的各种彩蛋。
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无从下手对吗?
其实导演已经偷偷留下了解密的钥匙。
这把钥匙就是电影后面字幕当中的“Art Reference”:上面列举了电影中用到的所有艺术作品信息。
顺着这些信息去查找,就算最终挖掘不出电影的隐藏故事,增加一些艺术知识也是件好事嘛。
其实片尾除了列出来使用的艺术作品,还列出了使用的配乐和致敬的电影。
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像是一个人把他感兴趣的几样东西收集到一起做成了一部电影。
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有趣到令人羡慕了。
综上所述,这部片子推荐给喜欢艺术、喜欢心理学和喜欢看抢劫电影的人去看。
如果比较懒,看个表层故事的热闹也不错。
如果有兴趣,做做解谜游戏也很好。
不过,片子的毕加索画风确实会劝退一部分人。
另外,部分惊悚、略微血腥和突然惊吓的片段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不适,请根据自己的喜好酌情观看。
顺便说一句,没想到这种画风的动画片也有个镜头给P上了小黑裙,而且即便如此,这部电影最终也没能上映…
动画有趣
风格惊艳又极考究,类型的结合包括那些黑色电影中的元素也从心所欲而趣致非凡,一个故事服务于形式的绝佳范例。
一不是艺术粉,更不懂绘画艺术;二则不太喜欢抽象表达方式,所以对此片无感,看着里面千奇百怪的造型,实在不舒服。0428-20:31
遍地的彩蛋与迷影梗,许多类型的杂糅。但骨子里依旧是对黑色侦探片的致敬,最大的惊喜莫过于看到了些许成龙电影的影子!也许是毕加索最想要拍的那一类电影,最后一镜很喜欢。
肤浅的艺术追求,滥俗的商业电影套路,惨绝人寰的美术,欧洲动画出这么一部以这种方式宣扬自身艺术老本的作品,会成为一个耻辱的。
神奇而诡异的画风,紧张而又刺激的剧情,再加上极其丰富的艺术梗、迷影梗,简直了。彩蛋电影名不虚传。
宝藏电影。这是给艺术史粉丝和影迷们量身打造的游戏,乐趣全在寻找名画和电影彩蛋,注意力无法聚焦于情节,全程忙着辨认名画和电影海报,故事到最后稀里糊涂,也并不在乎。想必制作之初,也是概念和形式先行,人物、故事的设定只是为了让预先确立的画风、形式能够实行并自洽。还有什么比“江洋大盗”的设定更能飞天遁地、四处游历,依靠空间的转场,将分散于全球各大美术馆、艺术展、覆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名作悉数串起,从奥赛、卢浮,到乌菲齐、古根海姆;从提香、马奈、梵高、高更、德加、维米尔,到委拉斯凯兹、马格里特、霍珀、莫迪里阿尼…逐一放置在一个具备一定逻辑的框架里?情节硬拗,故事编的圆不圆满倒在其次,眼睛愈专注于画面,获得的乐趣愈多。人物造型属于立体派的毕加索,山景树木我则看到了东山魁夷+亨利卢梭。
一场游戏一场梦🤣🤣 看懂了没懂
超现实外衣下的一张披萨饼而已,感觉什么都不差,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中文名特偻
没看懂
???没看懂想要表达什么
梦境,父权压制,毕加索立体主义画风,脑洞新奇,艺术感十足。以及对经典影片的致敬和艺术彩蛋也是不胜枚举。
讽刺艺术 探讨艺术的边界
看嗨了。某种高密度的感官影像,也是解构狂的天堂。对艺术史、电影史融会贯通后手到擒来,用层层梦魇置放心底最深不可测的恐惧。可贵的是,导演并不是在一味炫技或者展示品味,而是试图不着痕迹地把这些名作镶嵌到故事里。与此同时,找彩蛋这个行为本身也没有喧宾夺主,如果硬要跟《头号玩家》比,那就是内在属性上通俗剧和心理剧的差异。
吹爆这部电影,用好莱坞方式拍一部艺术片
#9thBJIFF#刮刮乐中彩系列,其实就是个惨遭变态老爹坑害,最后挣脱童年梦魇的故事,顺手讨论了对艺术的异端“凝视”之于潜意识镜像的破坏力。经典的“盗贼同盟”设定和收尾都稍显逊色,所幸动画毕竟拥有真人片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个怪鸡又奇巧的毕加索画风简直太惊艳,名画梗轮番轰炸却又不觉艰深,有几幕确实魂穿《红辣椒》,电影节就该多些这种脑洞大开的视觉系爽片,弱剧情不要紧,跟着导演飞就够了,还要啥自行车。
佛洛依德配立体主义。还是不太接受全梦境设置
盎格魯大概在這個世界線打敗過空條徐倫的男友們吧。
不懂艺术和电影史
牛梗多到飞起 导演的艺术修养太强了会在动画史留名的片子剧情其实给我们留下的思考空间挺大的 就是说真的个别人物还有动物太丑了太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