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

拨浪鼓咚咚响,Like Father And Son,The Rattle Drum

主演:惠王军,白泽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北方言年份:2020

《拨浪鼓咚咚响》剧照

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7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8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9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0

《拨浪鼓咚咚响》剧情介绍

拨浪鼓咚咚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货车司机苟仁(惠王军 饰)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白泽泽 饰)。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撒泼打滚“大闹货车”。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熊孩子”闯祸不断,“熊大人”也一路惹是生非;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一大一小同嬉笑,共患难,两个孤苦无依的灵魂渐渐靠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极品家丁彩虹色的粉笔与智力障碍人士同行的小镇工厂的奇迹踮起脚尖说爱你嘴对嘴农夫士官学校死尸无言沉默不语的顾小姐约会规则第四季应许之地夺魂连线你会在20岁时死去为了谁仇杀病房夺命代码世子消失了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十二季史努比上太空第一季所向披靡海盗2:鬼怪的旗帜无人机大战不列颠尼亚第二季百家拳之津门八卦掌FantasistaDoll魔幻手机2:傻妞归来人际关系事务所杀手疗法丝路少侠上部健听女孩反恐特警组第二季包拯之双鱼诡事

《拨浪鼓咚咚响》长篇影评

 1 ) 东欧式的陕北凄美

如果你喜欢安哲的《尤里西斯的凝视》,锡兰的《冬眠》,以及《樱桃的滋味》,那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把东欧式的凄美融入进了陕北的苍茫,整部电影的画面颇具中西结合的美感;导演对山景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整部片的许多分镜也能看出对画面整体的斟酌,至少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很耐看,尤其喜欢几个夜晚的场景,深邃的蓝莫名有种日式美。

整体来说剧情比较简单,观众都能猜得到。

寻父之路套用了美式公路片的幽默,但是中间的张力并不够足,可能是为了结尾的高潮做铺垫,但至少没有达到开头的高度和节奏,中间几处的演技和音效也有待提高。

在快结束的时候毛豆说了一句“我以为我会死,但是伤慢慢就好了”,这句个人感觉真的能给电影提一星,情感上虽然没有最后的那种爆发,但就是这种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用天真的口吻说出很厚重的话,让人不经意间百感交集。

也许是很久没有看电影的原因,结尾毛豆回追男主的镜头还是没忍住泪崩了出来。

大概就这些,如有其他还会补充,新人第一次写影评,感谢。

🙏

 2 ) 现实主义的公路片,冲破困境寻找希望

作者/清凉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公路电影,由陕西籍青年导演白志强执导,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货车司机苟仁与留守儿童毛豆的寻亲故事。

该片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影片展现了黄土高坡,人迹罕见的高原上,稀稀落落的村镇,一片西北风貌。

电影中的小男孩毛豆(白泽泽饰演)和奶奶便在此生活,爷爷多年前去世,母亲不知去向,父亲在外打工,离乡多年,也甚少回家看望,毛豆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苟仁(惠王军饰演)是中年失子的卖货司机,仿佛游走在山涧沟壑里的孤独野狼,当年为了给儿子治病,被朋友骗钱,他心心念念儿子,也没忘记复仇,终日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身为父亲的他坚信,今生此仇不报非好汉,一边开车卖货,一边寻找仇家。

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就这样在世间相遇了。

奶奶离世后,家中只剩毛豆一人,寻父心切的他找到了父亲在家中唯一的照片,偷偷钻进了苟仁的大货车,想去县城找父亲。

被苟仁发现后,训斥了一顿,生活困窘的苟仁,看着眼前的小男孩,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儿子,他也不忍心将毛豆丢在公路上,两人便开启了公路寻亲的旅程。

电影中两个人从最初的不熟、误会和争吵,到后来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比如深夜被困山里、在庙会被恶霸毒打,戏剧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时而令人啼笑皆非,时而又温情脉脉,在天寒地冻的黑夜里,他们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彼此相互依偎的人。

苟仁开着那辆“移动百货超市”,走过了大大小小的乡镇,帮毛豆寻找父亲,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让他不断想起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将苟仁对儿子的思念移情到了毛豆的身上,展现了苟仁细腻的一面,跟他粗犷的一面产生了反差,人物的刻画是立体的。

电影让我联想到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也是寻亲的公路片,影片同样写实且感人。

在这部《拨浪鼓咚咚响》里观众跟随着镜头,看到了中国西北乡镇的苍莽,这也成就了电影特有的美感。

影片结尾,苟仁的大货车喇叭整日播放的“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再次响起,被毛豆弄坏的拨浪鼓(苟仁儿子的遗物)象征着一种“希望”:找到父亲的希望、看到儿子的希望、冲破困境继续生存的希望。

苟仁把拨浪鼓给了毛豆,并将他送回了家,毛豆对苟仁的情感此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毛豆最后追车的场景,是整部电影情感的升华。

当中国的城镇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乡、涌入城市,成为建设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导演将镜头聚焦到这些社会的边缘人:失去孩子的父亲,以及留守儿童,将他们面临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

《拨浪鼓咚咚响》是华语影片近年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佳作,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电影发表在北京文艺评论转载请注明

 3 ) 拨浪鼓咚咚响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真正意义上的首映礼。

因为没有让自己预习,我还是有些意外,现场竟然有这么多孩子。

直到电影放完,我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他们能看懂吗?

放映的过程中,坐在我身边的妈妈一直在给她读小学的女儿介绍一些背景,发出一些感慨。

我以为这些孩子会觉得无聊或是不理解。

但后来的互动环节,我好像探寻到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话筒传递,我开始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

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能够看懂所有,并有了深刻的感悟,说出让人意外的话。

三四年级的孩子也能看懂大概,提出疑问,了解一些新词。

而更小的孩子也能用他的视角观察到一些细节,在他们天真的话语里,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我们都没注意到。

”这是他们眼里的世界和共情,看似实诚却也可贵。

在那些高举的小手中,我仿佛看到了读小学时的自己,手举的比天高,积极又执着。

也想到了很多年前一些与生俱来的“社会价值感”。

也是2008年,认真捐了款,把回执放在抽屉里收的好好的。

大一点了,学校有送书下乡的活动,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些同学去了一个乡村小学。

那时除了可以在上学时间出校门的新鲜感,还有一些莫名其妙来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现象是让我惊喜的,意外的,也是第一次觉得,影院里孩子多,吵吵闹闹也挺好。

我对西北了解不多,但我感受到了从未停歇的,咚咚响的心跳。

来自这个故事,来自那片土地,来自电影。

 4 ) 可爱公路片

电影本身和演员主创们都极可爱、质朴,主题和立意觉得都蛮好,导演在其中埋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社会问题。

于上海大象放映首映场观看,十分的话个人给七分。

但可能对我来说,并不是能让人哭的电影就好,结构比较套路,煽情用力过猛,完成度不够高(例如配乐出现的比较突兀等)主创们很真诚,更期待后面的正式公映~

 5 ) 北方景觀在中國當代兒童電影的展現

《撥浪鼓咚咚響》,會議午餐恰巧白導落座我旁邊,聊了一小會兒,聊到一門手藝比一張文憑重要。

白導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攝影系,這部電影攝影也工整美觀。

從高處公路邊拍攝鄉村的全景,讓我想起舍夫沙萬,在那裡我也通過一個類似的視角拍攝小鎮全景。

電影創作故事來源於上一個紀錄片的拍攝,這一點於我目前創作的劇本來源一樣。

兒童是影片的切入視角,展示的是中國北方鄉村方言、風景、節日景觀及人間百態。

這部電影也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式公路電影,尋親作為敘事動力推動卡車司機將車不斷往遠方開去,在路上碰見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北方城鎮景觀。

與同樣是公路片的《霧中風景》相比,中國式的公路片更具有人情味。

電影聚焦底層人的生活,金錢是重要的敘事元素,付錢也是重要的戲劇動作。

依據日常生活理論而言,金錢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展現。

白導聊到這種故事在劇作上稱為「夥伴情誼型」。

電影雖以尋親/尋仇為主線,但最終是否找到親人/仇人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發生從互相抵觸到互相依賴的轉變。

從這一角度來看,尋親/尋仇是一個麥格芬,最終有或無並非重要,重點是通過這一麥格芬,故事劇情得以進展,導演表達其想要表達的意思。

 6 ) 一部有诚意的电影作品

北京首映二刷了,一部质朴、纯粹的电影,节奏很好,素人演员表演也很自然,作为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很是不错,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演员调教能力都很强,值得一看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位完全没有演过戏的素人,一个本身就是留守儿童,一位居然是位出租车司机,第一次演电影居然能演的那样自然和真实!

 7 ) 导演专访 | 白志强:不做《拨浪鼓咚咚响》,我会无法原谅自己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18期 采访人 张也奇(西部影谈)铛铛(贞观)受访人 白志强《拨浪鼓咚咚响》导演01角色形象与演员表演问题 白导您好,我看见您在近期访谈上说,惠王军本人是您故事的原型之一,您是怎么说服他来演电影的?

因为我在想,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创伤,他会对上大银幕这件事儿抵触吗?

愿意出演吗?

导演 白志强 他是有一些不一样的,比如他的孩子并没有去世,他的孩子是属于自闭。

他对上大银幕这件事儿没有抵触,他热爱表演。

这次让他演苟仁这个角色,也算他命运的一次博弈。

他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关系特别好,非常熟悉。

我们虽然一年中不是经常见,但是比如过年或者啥时候碰见了,我们就会彻夜长聊。

从下午开始,撸个烤串,喝个啤酒,登个酒店,酒店里面继续聊,一聊就经常就聊通宵了。

他不介意这个事情,惠王军和苟仁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多可以说是苟仁跟他有些相似,但是他俩性格绝不一样。

很多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面临苦难的时候大部分都自我消化,自我承受了,消化苦难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而惠王军其实是一个生活中比较快乐的人,他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并且性格也比较外向,他跟真实的导航都能吵架。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他解决生活难题的问题方式,跟电影里苟仁其实是不一样的。

因为电影里有一个明确的人,有一个灾难的主旨,但是在他生活中并没有,所以他不能怪罪别人,他更多的时候是怪罪自己的命不好。

因为给孩子看病。

确实是好多人躲着他,生活也不如意。

后来跟妻子也过不到一块,也离开了。

我找他的时候,大概是他生活最不如意的时候,我记得当时他去重庆,去各种地方,到处带着孩子看病,但没有明显的作用。

问题 那您是怎样让这种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表达自如,跟真的发生了一样?

导演 白志强 首先惠王军不仅仅是因为跟我关系好,他还是有表演天赋的,因为我知道他小时候爱演些小品,爱唱歌,性格也比较外向,而且他跟角色情感又比较相似,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所以我才请他演。

除外,我让他闭关了至少有 3 个月,甚至可能更多。

一开始的时候,先让他进入这个人物的外形,比如头发、胡子这些的,都不要动了,不要洗脸。

我跟他已经讲了苟仁大概的这么一个外形特点,让他跑出租车时尽量和顾客不要交流,不要那么欢快,把自己收一下,要沉静。

我塑造演员就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外形,一个是从内心。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关于外形,第一步就是让他拥有和苟仁一样的工作身份。

所以就让他提前到剧组去用道具车卖货,道具车里面拉着一车的货到农村去卖,他卖了一段时间后,我说你必须要每天能挣回来钱,你挣不回来钱,就不是一个卖货郎能做的事。

赔钱的货谁都会卖,你要能挣钱,你就得熟悉每一样货品的进价,每一样货品卖多少钱,到哪去卖,如何给人家找钱。

他外形基本上就是我要的苟仁模样。

我说让他不要洗脸,不要洗头发,看上去油乎乎的,脏兮兮的,黑不溜秋的。

因为他本身跑出租车,人肤色本身的质感也就对,所以我让化妆就尽量地做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给他的指甲里头抹黑这些,包括胳膊上的伤,做一些这种的东西,其他的不要多。

比如说画嘴唇,它该是干裂的,你就让它干裂,它该是湿润的,你就让它湿润。

第二个就是塑造人物的心理。

我会给他讲苟仁所面临的一切,苟仁是什么样的人?

从小生活在哪里?

家里面有几口人?

几口人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

跟妻子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什么时候辍学的?

什么时候生的孩子?

跟孩子是什么样的感情?

我都是用像电影一样的感觉给他讲,包括他孩子最爱扭秧歌是吧?

爱吃猪肉翘板粉,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两个人一块去做猪肉翘板粉的漏粉条。

孩子会在他回家的时候在院里头等他,在走的时候会给他包里面塞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特别懂事。

包括怎么带着孩子颠沛流离地去看病,最后死在自己的怀里,临死之前还告诉他,说爸爸不要难过,等我没了,你再把妈妈接回来,生个弟弟,日子你还能过。

就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就知道了苟仁的所思所想,他就容易进入苟仁这个角色。

问题 再加上他自己的一些生活体验经历,我们能感到他对人物还是挺非常共情的。

导演 白志强 对,他其实也特别下功夫,很努力。

剧本里的每一场戏,每一个结构,我跟他都聊了很多。

在故事中,苟仁会有很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表现是什么样子?

那个阶段中,又是什么样子?

我要确保他能感受得到。

他是很喜欢演戏的,我说你不要回避,你要想演戏你就演,在路演的时候你也可以告诉大家,我觉得做人要坦率。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问题 那当时您在跟惠王军谈这个事的时候,是很轻松的提起比如你帮我一个忙,我现在这有一个片子?

还是您会跟他聊的很严肃,这可能对于你们两个人来说,都意味着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导演 白志强 倒没说那么复杂,但是大家都知道,最起码赌注挺大。

因为我在写作这些之前,我并没有告诉他说我打算找你做演员。

直到我临开拍半年时,我告诉他说,“军,我要请你做演员,你来演,咱们肯定能演成”。

当时我俩说的时候还有其他有的发小说军以后就是下一个王宝强,大家哈哈一笑,也不会把那事当很真。

拍戏演戏的人多了,就跟买彩票一样,大家买的时候都会觉得我要中大奖了怎么样,但是同时大家又会觉得那是不可能的,是这样的感觉。

主要就是军会觉得,他也知道我写这个故事,也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再一个要拍电影也会投资很多钱,他也会很担忧他来演会不会把我也搞垮了,跟他一样惨,所以他会有担忧。

我告诉他,我说你不要担忧,你相信你能演得了,你相信你自己,你相信你就是苟仁,你就没有问题,其他的你就放心地交给我,你听我安排就行。

你演不了,我早就准备好了专业演员,今儿演不了,我明儿就给你换,你放心吧。

其实并没有准备专业演员。

(笑)

《拨浪鼓咚咚响》主演 惠王军(饰苟仁)问题那为什么您这么肯定他能演电影,对他非常有信心?

导演 白志强因为我了解他。

我一跟别人聊起来,别人说诶,你调教得不错,你怎么调教的?

我说你得先找素人演员,你就先从自己的熟人当中去选。

你了解他们,谁是什么样的都清楚。

像惠王军内心特别的善良,他跟苟仁特别像,底色特别像。

你别看他五大三粗的人,说话就暴躁,声音声线又高是吧?

但他内心善良的跟个小姑娘一样,很善良,他跟苟仁是一样的。

问题在咱们演员里,除了两个主人公,一个苟仁,一个小孩(白泽泽),还有其他的演员是非职业演员吗?

导演 白志强都是非职业演员。

像我爸都演了一下,但是那个片段被删了。

我在当地做了一个海选,发了一个公众号,发了一个选演员的通知,来了不少人。

还通过朋友们相互呐喊,就说是今儿选演员了,选中就给钱,好多人就来了,很多人都愿意试一下,尤其像工地上的那些。

问题他们真实到让我觉得他们可能自己本身就是这个职业的。

导演 白志强其实他们并不是,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美术做了大量的还原,让电影看上去像纪录片一样真实。

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探索,也不知道对或者不对,或者是一定好还是不好,我们想极力的用我们的技术做到真实。

比如他们打扑克的工棚,是我们美术专心设计过的。

我们要还原架子床、晾衣架、啤酒、瓜子皮,还有地上那些脏的东西。

包括毛豆家都是重设的,镜框里的每一张照片,墙上写的电话号码,炕上的炕围子,这些都是我们下了功夫来做的。

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还要有表现力。

比如第一次进他们家,家里冒着热蒸汽,还有温馨的感觉,那些其实都是假的,都是通过大量的美术设计,让它看上去真实还富有表现力。

02故事背景和创作缘起问题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8年,您在一些访谈里也提到了这个时间点。

那选择2008年的原因,是因为您自己在陕北的生活和身边人的感受,促使您选择 2008 年作为电影的发生时间吗?

导演 白志强2008 年,我经常说是一个很大的时代,那一年我们祖国看上去也很强大,也发生了汶川地震、奥运会,好像有很多大事在发生,但是在一个偏远的山坳里面,跟那个时代发生的链接是什么?

2008年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个时期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楼价噌噌地往上涨,打工的人也都纷纷涌入城市,是一个打工族踊跃进城的时代。

从这两方面我觉得都比较符合故事的。

问题我感觉到您电影非常细致,苟仁在大车里的时候,伸头去旁边三轮车买饭的画面,还有很多人站在人力市场,大家一窝蜂地上去找老板要活,老板点了几个河南的,特别好玩。

这种细节您是怎么发现的?

为什么能这么真实?

导演 白志强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当年交通不太好,高速国道一堵车就堵几十公里,整个一天一夜都走不动。

这时候那些卖饭的,就开着三轮给这些货车司机卖饭吃。

他们卖饭的画面我现在都记忆犹新,是我眼睛常能见到的。

为什么招河南人?

因为河南人能吃苦,怨言少,干活踏实,大家就愿意用河南人。

其次是四川人,最不爱用的就是陕西西安人,西安人的话,人爱偷懒,不能吃苦,因为关中地向来都富足,人骨子里吃苦的劲儿根本比不过河南人。

这些观察是源于我自己以前是拍纪录片的,对这种生活都非常留意。

其次也是扎根生活,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工地上的,一聊天就是聊这些。

问题电影里卡车上“塬上清涧”那几个字,是广告吧?

导演 白志强哈哈,是广告(笑)。

他们没有投钱,一毛钱都没。

“塬上清涧”是清涧县农产品的总代词,当时为了拍摄方便加上我是清涧人,就想着把“塬上清涧”打上去,也算是给家乡做个宣传,地方政府也高兴,帮我们办了个开机仪式,请全剧组吃了个便饭。

我起初确实是想打一个不孕不育的广告。

因为我觉得符合苟仁的气质和质感。

问题您整部电影找到投资人了吗?

我看到有采访说,您之前把自己房子抵押出去了,您说剧组里面的很多人都是没工资干活,还有人把公积金打给您,他们为什么这么坚信这部片子能成?

导演 白志强拍完了以后,到上海国际电影节快去的时候,终于制片人帮我拉到一个40%的投资。

我当时就赶紧给兄弟们还账,还了一部分账。

他们没工资干活是因为他们坚信我人品不错,迟早会给他们的。

因为我平时跟他们处的也好,说话做事都是言出必行,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度。

同时他们也觉得这个事还是有意义的,他们也知道我写了2年剧本,也下功夫了,他们看的也挺感动,他们愿意相信我。

我当时给他们说的是,第一,我是赊账,我不是不给他们,等着拍完了,我把片子拿出来,拉到投资了,就把投资款,把他们的工资给他们。

如果拉不到投资,我就把片子卖了,把钱给他们,如果卖的片子不够了,我再慢慢给他们还。

但是“慢慢”这个词,我也不知道要还多长时间。

我当时大概算了一下,估计要还个五六年,七八年的。

当时也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因为我也觉得一个片子只要说过审不成问题,就不至于赔得血本无归。

问题实际的拍摄是在十几年以后了,但县城那个样子没有多少改变是吗?

导演 白志强对,变化不太大。

我们中国变化大的就是一线二线这样的城市。

三线和后面的城市,像那些小县城,包括农村,就没变。

03现实精神与类型表达问题到今天,现实题材已经很艰难了,电影行业也很艰难,人们好像不愿意继续关注非常痛苦的事情,您为什么选择拍这样一个片子,您怎么决定要拍下去的?

您现在依然觉得,大家现在只想看一个好故事吗?

因为这几年国内票房非常好的电影,像热闹的春节档,明显不是这个类型。

导演 白志强因为我觉得我拍的是真实,比如我在做路演的时候,电影放映场地都是装修得比较豪华的高楼大厦,但是我们再去大厦的侧面,去大厦的拐角,去看一看那些卖衣服的,那些开饭馆的服务员,他们生活的空间,就跟富丽堂皇的大厦空间完全是两个世界,一墙之隔,两个空间。

我关注这些普通人生活的样子,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平行的存在,但是被大家忽略了。

他们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地接受着现实的一切,也没有人把他们的生活去拿出来给别人看,好像他们就不存在一样。

但实际上他们才是社会的多数。

所以我认为我还是以写实的方式让大家看见社会的另外的一面,有阳光,有发亮的星,但也有阴影下的普通人。

现在的很多人太脱离生活了,或者是生活的层级太高了。

我记得有一个博士,是我一个远房的亲戚,他来陕北看黄土高坡,我带着他逛了两天,他问我黄土高坡的坡到底在哪?

我很惊奇,我说你就在坡上站着。

在农村个见了一群猪崽子,他就拿着相机追着猪到处跑,他觉得太可爱了,他就没见过猪崽子,他从来只吃猪肉,还真没见过猪跑。

就是这样,你说他能知道农村会是什么样子吗?

他当然不知道。

问题刚才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讨论。

当下中国电影当中的空间跟现实的距离,往往会呈现这样一个商业的悖论:当你的电影空间越悬浮,就越跟现实没有关系,而奇观越诡异,电影的商业性就会越强。

简而言之,写实感基本不挣钱。

但白导您虽然好像没有刻意地去强调自己拍的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但是在您第一部长片里似乎清晰地显露出了您作为“作者”的态度,那您怎么看待这种作者性和商业性在创作中的平衡?

导演 白志强准确地说,我把回答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我把商业片其实是什么搞得很明白,因为在那两年的写作当中,包括那些编剧书里面都写得很清楚,商业电影就是要给你的观众一趟奇幻之旅,让他在电影时间里过另一个不同的生活。

简单一点,商业片强调两个字“爽感”。

但是我知道,这部电影是我觉得我必须要做的,我不做它就难受,我无法原谅自己,我必须要做。

不管什么代价,我都要把它拍出来。

我比商业片导演可能更贪婪,我比他们的欲望更重,因为我不光要什么所谓商业了,我是希望我能为社会能贡献多一点的思考,我希望我能活得像芦苇老师一样,无论走到哪,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有钱人,或者你是一个拍过很贵的电影的导演,不仅仅是这种。

商业片我是不排斥的,但是只不过我第一个片子,我必须要做我想做的。

如果电影现在赚钱了,我下个片子我也就好搞。

如果这个片子赔了,我可能还要干点其他的,还是要去平衡一下生活。

因为我还有两个孩子,五个老人,家庭的压力也是蛮大。

两个孩子也都在上学,都是用钱的时候。

只不过我有一个原则是做商业片不骗人,做文艺片不卖良心。

这是我的原则。

《拨浪鼓》到底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会觉得他是个商业片,有些人会觉得它属于文艺片。

但是对我而言,《拨浪鼓》是一个有表达性质的类型写法,它既有一个商业片的包装,也有一个文艺片的内核。

问题关于类型的问题,我们的宣发主打公路喜剧片,但也有很多评论声音聚焦在留守儿童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上,您怎么看待这种对类型层面的强调?

导演 白志强他们(宣发团队)怎么弄我都行。

因为甭管怎么说,我认为你们有本事把观众骗到电影院,把我的电影看了,你们就是有本事。

因为你前面哪怕就说《拨浪鼓》好烂,大家进去看一看,只要人家愿意进来看,我就同意你们这么干。

当观众看了电影以后,就达成了与我的联结,因为我要说的都在电影里,观众看后爱不爱看,想不想讨论,都是观众的一个正常反应。

大家表达要有自由,我们也不用舆论去压他,有钱也不要压他。

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影片的类型属性和题材属性:创作过程中您先有了如父如子的故事创意还是先决定拍一个公路喜剧片?

导演 白志强这个恰巧是很有意思,我决定为这个孩子拍片子的时候,我朋友说了一个点,这孩子要是遇到了一个拉煤车司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一下就来劲了,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公路片,我恰巧也想着给孩子一套梦幻之旅。

问题嗯,那其实类型和故事是同时出现了。

导演 白志强对,这个就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你有一个故事,故事恰巧是这个类型,所以准确的说,它的类型应该叫做剧情公路片。

04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问题您当时做剧本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会有观众觉得所有的灾难放在一个小孩身上可能有些刻意?

导演 白志强这种事情是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

我当时去那边村子学校的时候,160个孩子,有60个是孤儿,其他学校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比例。

大都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年老的随时可能去世的爷爷奶奶过日子,有些是已经发生了,有些是即将发生。

对于那个环境来说,我根本不觉得是很猎奇。

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父母双亡的事肯定有,但肯定少。

我所有的情节都是有出处的。

问题里面有一些细节,比如曾经的非法集资问题,陕西人其实是能看懂,那您担不担心非陕西籍的观众他们看不懂发生了什么?

导演 白志强这个故事我想做到的是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看不懂的人,你就把它当成一个又好笑又感人的家庭片去看,一个情感片去看,你再往深了看,你会发现他有很多的社会的表达。

你再从社会的角度去看,里面还有一层是文化的角度,你能看到陕北的说书,能看到转九曲,能看到石狮子,还有山顶上的那扇门,看到那些细节,会有一些更多的回味。

反正给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是希望最普通的观众,也能收获一个还不错的故事。

如果你再愿意往深看,像这些社会的事情,你能看懂多少是多少,你看不懂也不影响叙事,还有一些象征性的,能看懂就是缘分。

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毛豆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

毛豆的妈妈为什么要跑?

为什么会跑?

奶奶究竟是怎么养他的?

那个白明明究竟是怎么被打残的?

其实这些人和物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都是有对标的。

我觉得一个电影不能够把故事讲完,其实扎根生活的话,是有很多事情和故事的。

问题整个电影其实呈现出您对陕北的乡村生活非常了解,您身边很多人的命运,应该都是很类似电影里的呈现。

电影前半部分,小男孩一直说要去神木,“去神木”代表着什么?

导演 白志强在我小时候神木很穷,穷得要死。

大概在2003年,神木开始发展了,领导为了刺激生产,把好多煤矿卖给了个人,从那个时候起,神木就开始发展了,开始建设了。

神木吸引了不光是陕北的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去到那个地方,淘金,淘黑金。

去神木也就是这个意思。

05关于未完成与可期待问题您有在筹备下一部片子吗?

下一部片子是关于什么的?

导演 白志强下一部片子是关于鞍山的老师,朋友之前给过我一些资料,我看了一下,他们去拍过纪录片,特别震撼。

也不一定拍艺术片。

如果有商业片投资,我也会考虑做商业片,会去尝试一下。

如果没有,还是要花自己钱来做,那就做自己想表达的吧。

我倾向于拍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哪一个普通人没有故事?

你要认真的,就像你采访我一样,你去采访旁边街上的任何一个人,你都会发现它都是一部电影,只不过是没有人愿意把它拍出来而已。

问题对,是这样的。

但是很多时候普通人是不愿意听普通人的故事的,大家自己生活已经过得很辛苦了。

您需要找到自己的受众。

导演 白志强对,我是觉得发展中也要找一种平衡,一味地做艺术片,都赔钱的,下个谁给你投资?

没人投资,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我也不能老透支,老让兄弟们这么干。

所以如果有机会干商业片赚钱,那就咱拍商业片,拍赚钱了再回来拍300万的文艺片,我不觉得变成一个大导演,就不能再拍便宜的文艺片子了,我不这么想。

拍自己想拍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才是最奢侈,最幸福的。

问题很多的导演,他的处女作会选择在家乡拍摄,是因为他有熟悉的资源,有熟悉的空间景观,或者是特定的人物关系、特定的民俗仪式、特定的地方性的事件等等,您怎么去定义您和您家乡的关系?

以后您的创作是不是还会围绕着家乡展开?

导演 白志强我以后的故事不一定会围绕着家乡展开,这是肯定的。

我和我的家乡是什么关系?

家乡就像我的一个母亲,只是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不是高官贵族、达官贵人,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她有暴躁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但是我爱她,她也爱我。

这是我和我家乡的一个情感关系。

作为导演,处女作肯定是不要舍近求远,不应该舍近求远去。

因为你拍自己家乡的也熟悉,你好拿捏,表达得更准确。

问题《拨浪鼓咚咚响》既选择了陕北的地理景观,也呈现了陕北的社会景观,电影里“要命的真实”所还原的粗粝现实,您会觉得艺术真实有压力、有负担吗?

导演 白志强我这部电影是拍给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到电影院去看,看了觉得真实,这就对了!我问心无愧。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白导,现在影片已经上映了,您在这么多场路演一遍又一遍地跟观众交流,听到不同的声音出来。

您再看这个片子,觉得有遗憾吗?

导演 白志强哈哈,我觉得遗憾很多,有些镜头是没拍到,有些是被剪掉了,有些是还有更好的拍摄方案,会有很多遗憾。

包括最后一场戏,我希望那场戏是个晴天,能看见黄河,那个画面是我想象中最漂亮的镜头,但是老天爷不给机会,再等一天我们就没有回家的路费了,就只能大概拍了,整部电影里很多都是这样的遗憾。

白志强 张也奇 铛铛2023年03月01日17:00连线于西安 南京

 8 ) 克制的真诚佳作

这些年很少写影评,但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很多人留言提到的方面我就不再赘述。

就讲几点感受最深的,希望@志强导演 也能看到。

一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种国产片非常稀缺的品质:克制。

为什么说克制是稀缺的?

再重新叨叨一下我曾经表达过的观点:就电影来说,撩拨观众的情绪太容易了。

有时候看电影,明明知道主创在费劲心思拉扯你的泪腺,出于本能也真的会哭的稀里哗啦。

但过后心里充满愤怒,一股被QJ情绪的愤懑。

但凡参加过公司团建拓展训练的朋友都知道,煽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级技巧,人类能共情的基因毕竟占了大多数。

显然,相对煽情,克制的表达、引人思考,从艺术形式上更高级,也更难。

所以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不煽情、情感克制,不只是创作水准问题,更是一种美德。

从这一点讲,这部片子太难得了,这样一部以苦难做背景的电影,抛弃了easy路线,选择了真实克制的Hard模式。

二看片的过程我不断的想起菊次郎的夏天,类似的公路片类型,类似追梦主题,难免对比。

我就在想,这部片为什么不能拍的像菊次郎的夏天那么轻松、明快、好看?

而答案也很简单。

这里是穷苦的老中西北土地,苦难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DNA里,更刻在脸上。

这部电影必然有不同于日式小清新的、属于西北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底色。

在这层底色之上,这对分别丧子和丧父的“父”与“子”的共同寻梦之旅,仍然有许多或温情或好笑的互动瞬间:冬夜拉屎没带纸用石头擦屁股,被假女鬼吓到,俩人在黄河上享受滑冰的快乐,调皮毛豆好心“复仇”导致苟仁损失越来越大,毛豆当小货郎帮苟仁卖货“抵债”。。。

而最终在独属毛豆的漫天烟花中,完成了彼此的和解和圆梦。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真实可信的,没有脱离真实生活和故事脉络本身。

如果在寻梦旅途中塞满常见的庸俗笑料,或者抹上蒂姆波顿电影似的奇幻色彩,那么才是另一种消费苦难了。

三我最想表扬导演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符合现实逻辑。

两位主角,先说苟仁,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喜当爹当圣母,生活的苦难早已把他变成一个怀着一腔仇恨、冷漠、绝望的底层中年男人。

苟仁被顽皮的毛豆搞到财产受损的反应是真实直接的,无比愤怒,千方百计去追索赔偿。

在整场旅途中,丧子怀有心结的父亲与跟自己儿子一样调皮可爱的孩子,一路互相陪伴和支撑,逐步建立父子般的感情。

再说毛豆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苟仁以及观众,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

纯真朴实——损坏他人财产认赔,善良——看到比自己还惨的小女孩,立刻给钱帮助(有点慷苟仁之慨,但人家主动提出爸爸来还),朴素的正义感——报复坐地起价见死不救的货车司机。

总之,是一个虽然贫穷,但人格健康的孩子。

像毛豆这种儿童,是不是必然拥有美好品质?

不一定的。

以前我去乡下时见过留守儿童,许多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疏于教养,情感冷漠,行为粗野,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可爱。

那么毛豆为什么能这么健康,其实导演在电影里有铺垫,就是毛豆的奶奶。

电影开始有两场戏,一场是奶奶在拍老相,毛豆跟村里的小伙伴因为烟花打起来。

毛豆的奶奶怎么做的呢?

赶紧制止打架,即没有责怪对方孩子,也没有责骂毛豆,而是细言安慰孙子:等爸爸回来给你买多多的烟花,让他们眼馋。

另一场戏,毛豆想爸爸了爬上桌子擦照片相框,结果打碎了玻璃相框。

奶奶发现后第一反应,是关心孙子有没有被玻璃割伤,反复检查孩子身上有无受伤。

那么人物性格内在的逻辑就合理了,毛豆作为留守儿童却幸运地拥有一位好奶奶,是奶奶给了他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毛豆比较健康的人格与奶奶分不开。

这些,才是对故事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细节,哪怕只有几秒的镜头,都不是废笔,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当然这部电影不完美,一定还有提升空间。

比如是否可以在故事性上增加可看性?

处理一下穿帮的问题,细节做的更完美一些?

我给这部电影打9分,至少有3分都要给导演的真诚。

我认为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真诚和情感太重要了。

就像张国荣的歌,技术上未必最强,那么多人对他的歌如痴如醉,更多是出于他唱歌时投入的深情。

 9 ) 良心之作

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共鸣,这个电影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的,剧情也比较好看而且有意义。

支持!

支持!

支持!

该片呈现了一个痛失爱子的寻仇货郎和一个寻找父亲的孩子从不共戴天到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

这段寻父之旅使充满复仇心里的苟仁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使寻找父亲的孩子毛豆找到了心灵归宿,二人相互救赎了彼此 , 我觉得很好看!

 10 ) 观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有感

“明知道无望,却还是在一次次否定中充满期待。

”电影名中的“拨浪鼓”是种意象,它代表了孩子、童年、亲情的寄托。

在我看来,英文名"LIKE FATHER AND SON",更能讲述故事的核心主题。

电影叙事简单,讲的是两对父子关系逐渐合二为一。

一位只想找到父亲的儿子,一位想要为儿子复仇的父亲。

这世上大部分的起因都是一连串的巧合,比如他们。

苟仁的货车正是陕北乡村里需要的服务。

捎物、卖货、照老相。

既然物能捎,那么人也能“捎”。

寻父的毛豆和“复仇”的苟仁,在一辆货车里,一段行程中逐渐看到彼此的真诚和脆弱。

毛豆在不知不觉中将父亲的角色位移,苟仁也慢慢感受到有这个“儿子”的快乐。

他们是治愈对方的“冤家”。

因为冤(那些按手印的赔偿金额),才有了他们之后的缘。

那漫天的烟花,毛豆看得直哭,他连问三次,这是为他放的吗?

对于留守的孩子,一点点爱就已经可以填满心口。

这部陕北地域的作品让我太亲切,熟悉的地貌、熟悉的方言、熟悉的人物性格。

电影是开放式的结局。

我们希望苟仁停下车带走毛豆;但也有可能那辆货车不会停。

但这个不重要了。

他们遇到过,为了只剩虚衔的父亲兜兜转转,相互保护,有这些就已经够了。

毛豆知道自己被爱过,苟仁知道自己还可以被爱和付出。

希望电影公映的时候,座无虚席呀。

《拨浪鼓咚咚响》短评

2月4号看的首映,蛮可爱的西北小语种。导演说“有人说我拍的是社会边缘人物,其实这才是十三亿人的生活,这是主旋律”。

6分钟前
  • 巫玫
  • 还行

如父·如子,虽然不乏套路(最怕过几年ChatGPT都写得出)。“我以前也受过伤,以为会死,伤口慢慢慢慢就不疼了。”

8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俗套刻意,镜头、剪辑一点没有。感情戏过渡的尴尬异常。

9分钟前
  • 张无情
  • 较差

#FEFF23,6.8/10,非常规整且偏旧的叙事结构,方言是加分项,节奏挺舒服的

1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如父如子》公路版的《隐入尘烟》。情绪过于饱满反倒显得滥情了,再收着点拍能高级一些。

11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还行

3.5星。

15分钟前
  • CharlesAnyways
  • 推荐

中规中矩的展现,有点要煽情又怕被人说卖惨,硬➕喜悦积极向上的虚假希望,一如对孩子说他爸在上海打工,可怎么能以为孩子小,就不懂察言观色呢,还活着又怎么会一个电话都没有了

17分钟前
  • KKL6希
  • 还行

“我以前这儿也受过伤,我以为我会死,但是伤慢慢慢慢就好了。”

18分钟前
  • hencuc
  • 推荐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2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各方面都俗套得难以忍受

26分钟前
  • 宆亗
  • 较差

没有想到全片让我止不住流泪的地方不是分离,而是一场在陕西荒凉的道路上的烟花。小孩,总会有人放一场给你一个人的烟花,你要好好长大。

30分钟前
  • 沙一汀
  • 推荐

剧情太扯了。

31分钟前
  • lakeside16
  • 较差

的确是认认真真的拍电影,就会有观众认认真真的看电影,但电影只有真诚还是不够的,所有桥段都设计的过于平庸,剧情的每一段发展都可以完全猜到,缺乏悬念,而真正用心设计的“换刀子”桥段,合理性也是不足,天天带在身上的物件不一样了,会发现不了吗?影像质感也是接近电视电影,毫无西北底层故事应该带有的粗粝感,仅仅捕捉了苦难的表层,再怎么堆砌,也是在美化现实。难以鼓励的小成本作品。

32分钟前
  • AllenW
  • 较差

路演点映#这片据导演说是五年前就拍完了,一直上不了,要我看可能五年前上可能还比现在观感好很多。导演说为了传播度故意用了类型的手法,让更多的人能关注留守儿童。但我自己感觉下来就是整部片的俗套和一眼就看透的剧情走向和结构和隐喻。可以说是没把握好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导致整部片的亮点很少,新的东西少,看到的都是别的片的影子。当然,作为导演处女长篇作,及格还是有的,只不过对我来说没有亮点,或者我不是受众吧。

36分钟前
  • HatcherZ
  • 还行

剧本的糟糕不能用资金不足这一借口来掩盖,但……难得一见的真诚,难得一见的黄土气味和黄土之上的人,还是四星鼓励一下吧。

40分钟前
  • 骊鸣
  • 推荐

三星半。某种程度上比《隐入尘烟》更能彰显乡土真相,实在的公路片拍法在争奇斗艳的新人首作中间,竟然也有些清新。

41分钟前
  • Lynchman
  • 推荐

如果它配拥有正常的宣发,那将会是比尘烟更大的爆款,也更值得。导演自己说拍这部的使命感在于为这片土地代言,我很难说他真的有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但我终于看到一个站在土地上讲故事的人,能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这样的故事大概才能称得上观众的福报。它最可贵的东西恰恰是主线以外的,也许这些所谓的众生构不成什么有体系的批判,但是把摄影机对准辽阔边缘上的一角,不加粉饰,已经超越这片土地上九成的作者。结尾一排明晃晃的党章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是小偷家族双人成行版,回想起来的确有不少摆不脱和是枝裕和的干系,前三分之一不时保持的克制最终为了类型考量也没能贯彻。但没被覆盖的这层青涩和粗粝大概也就如同最后的创可贴,我们生长的土地如此,能做的就是缠上绷带继续记述。

45分钟前
  • Aki
  • 力荐

没看出属于08年的东西,僵硬,老套的寻亲故事,套着公路片的帽子,酒店情节多余

48分钟前
  • 无味探戈
  • 较差

一个是留守儿童,想要出门去找寻外出打工多年未归的父亲。一个是货车司机,失去爱子四处漂泊总是记挂着那咚咚响的拨浪鼓回忆。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后,注定要一路同行互相填补各自内心里的空缺。孩子找父亲那条线,因为是主线相对容易能想象得出。货车司机自己孩子的副线,在电影开始处早有提示,不过磨刀霍霍的架势可能有些演绎过头。如果前面不铺垫,在后半程直接揭露司机孩子的事,又可能会显煽情,总之是挺难处理的。货车司机这个角色设定还是偏善良,两人在车上第二次相遇导致损失几千块,孩子后续又闯祸使他损货又赔钱,带孩子住高级酒店,临别还送大把钞票。庆幸孩子能遇上这样的好人。

5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刚一个及格线水准,拍得胜在一个朴实无华,也败在一个无聊枯燥,最后追车戏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你要来一个致敬小偷家族喊句爸爸

52分钟前
  • 超威懒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