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的故事:艾玛对于生活的理解就犹如少女漫画的世界一样,心志基本处于青春萌动期。
时常跟男同事保持“炮友”关系,甚至为了追求“成熟”去隆胸,也特别在乎FB上的留言评价,同时时常表现出的“幼稚”的情绪又十分排斥,比如跟整形医师的对话,无疑暴露出艾玛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二病患者。
艾玛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使得艾玛在判断基准上始终保持“暧昧”的调调,有时候一些举动非常扭曲,看起来很滑稽。
甚至在心中构建自我认同的世界,于是爱德华就被她画出来,爱德华成为了自己理想的状态——风流成性,才华横溢,同时又左右逢源。
由于希望成为“关注焦点”,所以去做隆胸手术。
后来才发现成为“关注焦点”不假,但是心志的不成熟,要艾玛无法面对扑面而来的关注,甚至更多的是对她“大胸脯”的嘲弄。
于是,她去找整形医师理论,需要变回原来的尺寸,但是费用要她要“变回来”的主张流产!
气急败坏的她,竟然把怨气撒向了她画中的“爱德华”身上——要他本来20cm的人间利器,去了个0,成为了2cm。
之后,筹钱“变回来”的执念一直挥之不去,也曾幻想过色诱整形师,或者去撞六合彩...结果,最后一次偶然机会在自家信箱里发现了“毒品”,合着自己胖子男同事一起想办法销赃赚钱,结果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爱德华的故事:爱德华作为“熟男”在大荧幕前后,左右逢源,在操持事业与生活游刃有余,同时也多姿多彩。
熟稔的商业片技法要爱德华声名大噪,同时最大的优势是他的“无敌小钢炮”始终蛊惑着女制片人,乃至于爱德华有了想尝试“艺术片”的狗胆:爱德华的首部艺术片是讲述着于作为著名名模米歇尔迷茫在霓虹世界,但是通过自己想“完成人生第一部小说创作”的梦想的指引,逐渐摆脱灯红酒绿的束缚,找回自我意义的故事。
可以说,这绝对是一部“王家卫+侯孝贤”的大文艺片。
可惜就在这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爱德华的小钢炮尺寸突然缩水到了2cm,使得原本策马奔腾的日子,只有闭门不出。
最要命的就是,女制片人那一厢看势很快就也会脱了缰绳了。
果不其然,没有大场面,没有男欢女爱,只讲归属和救赎的文艺片十分倒女制片的胃口,她下令改剧本,加道具,什么直升机,黑帮枪火...一 一奉上,法式深沉的文艺片很快被添油加醋的变成了街头快餐了。
其中对艺术的坚守和对烂俗商业片的批判,要爱德华痛心疾首。
关键时刻,爱德华的小钢炮又恢复往日风采了。
为了拯救要被毁了的文艺梦想,爱德华力挽狂澜...米歇尔的故事:米歇尔对于闪光灯下的日子,已经麻木,她向往着远方和诗歌。
但是她所心心念的事情却经常跟她的男友加经纪人戴尔所不屑。
戴尔几次三番说服米歇尔不能不务正业的去写什么小说。
矛盾冲突升级后,米歇尔决定不辞而别,自己一个人徒步完成自我回归之旅。
其中在一个民宿的酒会上酩酊大醉,醒来发现自己被一孤身女人救起,并留宿了一宿。
之后的日子里,米歇尔在与这位女主人的交往中,逐渐找回了自己和自己所喜爱的事,并且两位御姐也互相安生情愫,发展出了一段百合之恋。
最后,米歇尔终于完成了心里救赎之旅,挣开束缚,一跃入湖。
(讲述米歇尔的片段时,深景和慢、长镜头特别多,也能感受到导演在诠释文艺片的手法).期间米歇尔所创作的小说,正是讲述一位在模特仿真工厂做化妆工作的女孩艾玛的故事。
本片豆瓣得分7.2,中等偏上的成绩,也并非出自大牌导演之手。
严格意义上说,它并算是一个上乘之作,但是编剧的奇思妙想却要人为之惊艳。
这样的奇思妙想剧情编排,要整部片子可以合理的杂糅了多重元素进去:枪战、爱情、时尚、情色、文艺、喜剧、畸爱等等,这一份大团圆要观众不得不拍案叫“超值”!三段故事,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影响。
艾玛把自己的那些“妄想”堆砌成了理想型的“爱德华”,她是一个性欲旺盛的女孩,但是由于长相平平,也只能饥不择食的找自己的胖子男同事做“炮友”(从她造就的爱德华来看,胖子同事肯定不是她的type),以便性爱之事。
如此证明艾玛是一个出了家门,路人都不会多看她一样的屌丝女。
她内心渴望被关注,同时渴望自己的才华被认可。
第一点要爱德华完全印承了出来,爱德华左右逢源,自己上门的艳遇不断,同时又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与此同时,爱德华镜头里的米歇尔,也是他的一个完美女性的模板。
米歇尔美丽大方,气质高雅,又不甘世俗平庸,爱德华甚至把他的性幻想也加到了米歇尔身上,安排了一段“百合之恋”。
似乎爱德华也在利用他电影的故事在讲述着一份对市场化的电影市场的一种呐喊,他也希望能像米歇尔一样不畏惧束缚,敢于直接对抗世俗,来追究自我的理想。
而不是爱德华现在做的,趋炎附势,曲线救国...再同时,米歇尔笔下的艾玛,又是她的一个想象归于平凡的女孩的生活,她向往着走出霓虹,看到最真实的自我。
没有想到,这个闭环的剧情安排,要他们三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录联系到了一起,彼此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的影子,甚至有些不合乎现实的情理了。
不知道为啥,如果我对这部片子有些期待的话,我真心希望拍成《朱莉和茱莉亚》的那种风格,要三段故事关联起来但是有彼此不同,最后平行的讲述了一个三个人物的一个故事,本片结尾安排过于“直接了当”,竟然直接要他们互相交流起来了,虽然细想一下也是编剧在思维上的懒惰,虽然有了喜剧效果,但是就有了很多荒诞的成分在里面了。
有一点被提出来说还是挺存在共鸣的:电影创作的现状就是,有梦想的导演在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不得不做一些牺牲(潜规则)来去取悦他人,这一点可能也是导演安排文艺片里有“直升机(大场面)”,普通女孩日常生活里有毒品强杀...也是对如今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的讽刺。
可大可小:物化自我与很多重性关系——看
这里的超现实风格是马格利特式的,灵性与物化的无缝衔接,倒置与错位的交融。
从影片的名称来看,将zoom直接理解为变焦,并非多么通达。
我觉得这个片名可以被理会成“可大可小”,这个影片的情节就因大小而起,并且大小也可在对这个影片的诠释里:自我的大小,情爱之你和我彼此之间的大小…这里的大小因比较而起,这种比较分散在很多重“性关系”里。
当说到很多重性关系,这里当然包括人类性别的那种男女关系,但不止于此,这只是一重。
其它重性关系是在类似教材马克思主义那种,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里哪个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意义中的。
有很多重性关系或内或外地浸染在人的生存中,它们被划分成众多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男性和女性,阳性与阴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灵性与物性…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和理所当然持续地折腾着人们。
这个电影呈现的就是这种折腾。
【这个电影的性关系逻辑】这个影片的情节由分成的三个层面交织而成,有多重性关系。
第一个层面的女主角创作着一个漫画构成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的男主角导演着一个电影构成第三个层面,第三个层面的女主角创作着一本小说构成第一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女主角的职业是性爱娃娃设计工,整天面对那些性征显著的玩偶,可能觉得较小的第二性征限制了她的自我,于是用积蓄增大了她的第二性征,为了让自我扩大。
当然,这种增大不是采取自然的方式,而是通过将物化——硅胶——引入第二性征而实现的。
第二性征的增大短暂地让她的自我得到了满足,但慢慢地,物化的非我性让她感到不自在,她觉得那个增大的第二性征成了她的奇耻,而不是骄傲。
于是她决定让第二性征恢复原状,但这时候她没钱做件事了。
她感到气愤,气愤到看不惯自己漫画里的男主角那么得意,一气之下她把第二层面里的男主角的第一性征给减小了。
第二层面的男主角由于自己的第一性征被缩小,变得自我焦虑,这促使他从追求自我的社会性转而关注自我的自然性。
这种焦虑也导致了第三个层面女主角心境相应转变,也就是从社会性转向自然性。
但这样拍摄出来的电影由于过于阴性,不符合制片人对它的阳性期待。
于是,这个电影脱离了第二层面男主角的控制,向着一个被认为是阳性的结局而去。
同时,第三个层面女主角创作的故事情节也变得脱离了第一个层面女主角的控制。
第一层面的女主角后来意识到这种失控是由她缩小第一层面男主角的的第一性征所产生的“业力”导致的,于是她恢复了后者的第一性征的大小。
而这种失控的冥冥天意最后让一颗流弹击中了第一层面女主角的第二性征里的硅胶,于是她的第二性征就这样也恢复了原样。
第三个层面的女主角为了给第一个层面的女主角一个合适的结果最后从直升机里跳了下去,如果没有奇迹的话,应该会被摔死。
结局并非陈述出来的那种皆大欢喜,因为作为第二个层面的那个漫画被第一个层面女主角喷出来的硅胶给弄迷糊了,作为第三个层面的那个电影的胶卷也散落一地。
但这都无所谓了,因为这个结局只是为了结局而结局而已。
那些故事是亦实亦幻,只有故事里的关于许多重性关系的展示是实际的。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达到我们的理想标准?
居中三个场景的突出特点是:每个人都在尽力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往往别人都喜欢自己不喜欢的那个自己,自己想要实现的东西往往有被人嘲笑!
光芒四射的模特、成名已久的功夫导演还有横扫互联网的大胸妹。
1.本来可以靠身材吃饭的模特,却要靠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名作家,连枕边人都嘲笑他的理想,在外人眼中模特就该是靠外形取胜“胸大无脑“的样子,非要靠才华反而感到可笑。
2。
有才华的店员为外形自卑,无人关注。
在一次成功的隆胸之后互联网人气暴涨,可惜每个人关注点都在他人工的制品上,虽然受到热捧这种关注不符合一个有思想的女孩的期望。
3.成名已久的动作片导演有着把控市场的手段,却不想奉承观众和投资商,一心想把自己的想法和阴柔的一面后展现在电影中,我确信导演使尽了浑身解数也确信他不会成功。
在别人眼中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或许在某一领域可以小有成就甚至已经达到了预期的评价。
但是那种结果却不应是他们想要的!
现实和梦想的冲突依然存在,这让我想起了“青年与大师”的幽默段子,人和人的误解太深,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
剧终,他们还在坚持模特不惜跳机拿到了他的小说、大胸妹尺寸变小、导演还在坚持按照自己的思路拍摄还有他的大丁丁也回来了。
我们都曾经有一个梦,当梦想与现实不对等渐渐地就模糊了梦幻和现实,阳明先生教我“正心”、“诚意”,这部电影反而让我模糊了这些概念,不管是选择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还是追逐自己的梦想好像都很有道理,该如何区分“识时务的俊杰”和“社会体制下的傀儡”,又如何分辨“追求梦想,做回自己”和“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妥妥的五星,脑洞足够大。
艾玛是米歇尔笔下的充气娃娃工作者,喜好画画;米歇尔是爱德华电影里的模特,希望写出一本书;爱德华是艾玛漫画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导演。
艾玛平胸,徒有画画的才艺,笔下的爱德华确实一个依靠penis,而非才艺的导演;米歇尔是一个拥有美丽外貌却脑袋空空的模特,偏偏希望写一部小说;爱德华也是希望拍一部不一样的,有情怀的电影,讽刺的是,他依靠的还是自己的penis,才能拍完自己的电影。
最后,三人都在自己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都是他人的设定,所以,电影的最后,米歇尔抓住了书,写下最后一句:Wake Up.不仅仅是故事里的人要Wake Up,也告诉我们要Wake Up,不要按照他人的设定来走自己的人生,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心愿。
遗憾的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是被设定的,被社会环境,被父母,被老师,被另一半,甚至被无关人等的异样眼光,甚至被自己一直以来信仰的价值观所设定。
如果人生被设定是一百步,要勇敢的走出一百零一步。
我想这部电影你们会喜欢,不仅够污,而且够黄。
污黄的同时,还能发人深思。
没错,就是由艾丽森皮尔主演的《变焦》,刷新我三观的三次元电影,我不得不服。
二次元电视剧我就看过,《W两个世界》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至于三次元电影,我还真没怎么看过。
一个设计充气娃娃的漫画家艾玛,米歇尔书中的人物。
为了变大胸姐,整成像柳岩那样。
她以为生活会因此过得更好,但是她的炮友却不喜欢她那对大胸,感觉摸着硅胶,的确也是硅胶。
一个导演艾迪,艾玛画中的男神。
为了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不走大众路,拍成艺术片,却遭到投资人的反对。
一个作家米歇尔,艾迪电影中的女主。
本来可以靠身材吃饭,却偏要走才华路线。
遭到枕边人的反对与嘲笑。
这三个人本是毫不相关,处在不一样的世界,但生活都过得非常糟糕。
有趣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艾玛让艾迪JJ变短,艾迪让米歇尔改变性取向,米歇尔让艾玛遇上麻烦。
这三个世界的人物关系从此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相互干涉。
这样恶性循环的现象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错乱的人物关系,我第一遍看确实也凌乱了。
让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主角,谁创造了谁?
谁又质疑自己的造物主?
造物主又将被谁拯救?
谁又是罪魁祸首?
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控制自己的生活,让它是怎样它就是怎样。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这部电影,从另外一层次告诉我们,我们的主观意识大于客观意识。
主观意识的膨胀会导致我们对事物以及生活的错误看法。
就好比说,你是信唯物还是信唯心。
王阳明曾说过:破山中贼易,心中贼难。
确实也是如此,克服自己的心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魔皆由心生。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要想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还是得靠我们自己去修正过来。
导演想讲的故事挺多,但是混乱,讲的混乱,好在结构不错,怎样也能让你看懂。
三条故事线,结尾交汇,而三男对峙的场面也形似“黄金三镖客”。
但三线合一既是亮点也是BUG。
主角们执着的做着内心渴望而不被外人看好的事,结尾米歇尔在空中写下“醒过来吧”,这不仅是对自己说,我想也是电影想阐述的:别让其他事物掌控你的生活,醒过来吧,成为自己的主人。
虽然电影存在一些瑕疵,但立意挺好,也有娱乐性,可以一看。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转载请注明出处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时空,我们存在其中一个。
每个时空的我们都过着同样的人生,会经历同样的事。
不同的只是时间。
举个栗子。
此时你正在——前戏,有一个时空的你还在脱衣服,有一个已经进入高潮了……就这样从出生到死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注定的,以不同进度在不同时空里上映着。
是不是很丧心病狂?
君君要说的这部电影,比起这种丧心病狂有过之而无不及。
《变焦》
这部电影真的遵从了将“污”进行到底的原则,从真人到动画,绝对污出新天地。
(18岁以下小盆友请在大人不在时观看……)电影由三条故事线组成。
引出第一条线的是让人面红耳赤的嘿咻。
别急着羡慕,其实这妹子的胸是假的。
她在一家情趣用品店制作充气娃娃,是一个平胸妹。
炮友(也是同事)说喜欢她有个性的小胸部。
然鹅,平胸就素平胸。
哼唧,老娘要隆胸!
没错!
花掉所有积蓄也要隆!
无奈这妹子发现大胸的烦扰比平胸更多,要做缩胸手术又没有钱了……气急败坏的她,决定毁掉自己正在创作的漫画主人公……第二条故事线的主人公是一个导演,集“潘驴邓小闲”于一身。
貌似潘安,器大活好,有钱有闲还会撩美女。
往往一箭双雕,炮王啊
他正在拍摄一部新电影,成为影视界的关注焦点。
最后一条故事线,是一个执迷于写书的模特。
如此性感尤物,放着好好的模特不做,想要写书。
未婚夫当然不同意了,这激怒了女模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跑去“桃花源”专心写书。
(写书就写书,为什么还有小火车污污污?
)
到这里,好像三条故事线各走各的完全没有联系啊?
别着急,小蝌蚪开始找妈妈了
前面说到平胸妹决定毁掉自己漫画里完美的主人公——将主人公的丁丁变得超小……
我们的炮王导演正打算“挺身而进”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丁丁变小了……小了……了……
(2.5cm?
)他并没有任凭摆布,他给自己装了一个假“家伙”,结果一下水就废了。
(这是不是中国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wuli导演生活都不能自理了。
副导演趁机篡改着电影的剧情,导致电影乱七八糟,不被投资商认可。
而电影里的主角就是女模特,她的生活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
心烦意乱的她,将小说的主人公的生活写的一团糟。
而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平胸妹……
WTF?!
简单来说,就是平胸妹画导演的漫画,导演拍模特的电影,模特写平胸妹的小说……而平胸妹将导演的丁丁变小,三人的生活都因此被捣乱。
最终三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被别人的作品操控着的……
他们商量好将自己的主人公打造的完美无瑕。
骗你的。
他们到底怎么样了?
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猜一猜。
推荐这部电影都在说其鬼才的想象力,但其实这电影内涵相当深存在的虚无,宿命的拨弄,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无线死循环,每个人的渺小与伟大,创造的物品是否真的被创造出来,造物主是谁造的。。。
眼睛娘隆胸是因为她在社会审美里迷失了自己,她把自己弄丢了,最后醒过来吧,应该是她找回了自我但是一切结束没有,开放式的结尾耐人寻味而很多细节,比如眼睛娘把巨乳夫人想象成自己,就开始了身份迷失巨乳丈夫,在失去了妻子以后,决定用一个一模一样的充气娃娃代替自己的老婆,你爱的是她的身材还是她这个人那些性用品,性,是这个宇宙的奥秘硅胶一擦,漫画人物粉碎,是人的渺小胖子认为巨乳不会和他上床,巨乳丈夫仅仅因为黑人是教练,而他情敌也是教练就要杀了他,黑人说你们都不上网,不知道我吗,可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这些都是对于身份的认同而且影片的拍摄,前半部根本看不出联系,后来想想,多处细节暗示而且能把这么大主题,隐藏在这么咸湿的低俗喜剧里,太有创意了此片值得三刷最后说一句,导演真是电脑宅的福音,所有点都是电脑宅爱的
何为“ego“?
百度百科解释为“自我”那何为自我呢?
法国的精神学家拉康曾经提出过一个“镜像理论“:他称呼6-18个月的婴儿是婴儿的镜像时期, 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
婴儿通过镜子确立“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在他人的目光下认识自己,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自我就是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唯一独特的存在。
想到了一部关于追寻自我的韩剧,名为《W-两个世界》。
讲述了一个作家吴成武与其漫画作品《W》主角姜哲的故事。
曾经吴成武觉得姜哲不过是自己创造的漫画角色,就该被自己操纵听从自己的任何安排,可是后来姜哲自我意识觉醒了,他意识到有人在操控自己的命运与生活所以决定反抗。
意识到自己创造的角色已经不再受自己控制,而是有了自己的意识,吴成武很恐慌所以无数次准备杀死姜哲可是被自己的女儿搅乱。
终于有一次姜哲离开了漫画世界见到了吴成武,他们有过这样的对话:姜哲:“吴城武是无能的一家之主,人到中年还未成功的不起眼的漫画家,离不开酒毫无意志的人,自卑感、失败意识深入骨髓的人,而且已经老了,所以刻画了我,年轻有为、有名、有钱,意志超群的人,跟你完全相反的钢铁一样的男人,所以名字也叫做姜哲(韩语发音姜哲与钢铁一致)。
我是你的代理满足品,用来逃避现实的,你也只能操纵我。
”吴成武:“我给了你我所想要的一切,我想要的都给你了,但是发生了什么,你居然试图用我给你的大脑了解这个世界,这像话吗,你不过是一张画而已。
你是虚构的,你不过是我创造出来的一个角色。
你想想我开枪,那就开吧,你觉得你能开枪吗,不可能。
因为一开始你就是不会开枪的角色。
我一开始设定你为正义的人物,设定为活在法律和良心底下的人,你是个连报仇都想依靠法律进行的人,所以你才会变成英雄,人们才会喜欢你。
这就是你的设定。
“吴成武因其自身的无能而将控制欲放在自己的漫画角色之中,或许正如姜哲所说的“你也只能操纵我”,所以吴成武面对姜哲的自我意识出现而感到恐慌,无数次想要将其杀死,因为在吴成武不需要一个不受自己控制反而会控制自己的人物角色。
吴成武设定了姜哲的生活、性格以及一切的一切,吴成武设定的姜哲没有自我,只有服从。
可是姜哲的自我意识觉醒打破了所有的幻想。
这次的对话之后,姜哲曾经想过服从自己最初被设定的命运安排,只要姜哲完成他一生的宿命---找到杀死父母的杀手,可是吴成武说不可能,因为没有杀手,他不过只是一个设定,没有脸,没有实体。
得知真相的姜哲奔溃,那是他一生的追求目标可是竟然不存在,一切都崩塌了,他跳下了大江。
原本这就该完结,可是没有料到的是杀手的自我意识竟然也已经觉醒了,那一次他跟随姜哲走出了漫画世界来到了现实世界,了解了自己的一切。
他也开始反抗,他抢夺了吴成武的脸,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反过来操纵吴成武。
这部剧或许亮点就在于漫画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反抗作家的设定与操纵,而不再是作家至上。
所谓的自我或许就是姜哲所期待的不被操纵而是按自己的意愿而活,就像是他后来选择不再寻找真凶而期待跟女主过幸福的生活。
弗洛伊德也曾经提出过关于自我的探讨,他提出了三个概念“自我、本我、超我”,什么意思呢?
或许这部影片会给出答案:如果说《W-两个世界》只是两个时空的穿越与联系,那么《变焦》则是三次元的穿越与关联,豆瓣上关于这部电影的简介是这样说的:“漫画家艾玛正在写关于爱德华的故事。
他是艾玛漫画中的主人公,她的梦中情人,一个自大的动作片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米歇尔的电影。
米歇尔是一名巴西模特,正在写一本关于一个名叫艾玛的漫画家的书。
这三人都在创作彼此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再是《W-两个世界》里单方面的操控与讲诉,而《变焦》则是不同次元不同世界的人分别影响彼此,各自讲诉创作彼此的故事。
可是那么到底是谁在操纵谁呢?
或许它不是某个人的名字,而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即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本我、超我,此话怎讲呢?
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即潜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冲动,而超我即能进行了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而自我即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和者与中间状态。
那么在电影《变焦》中,艾玛、爱德华与米歇尔是彼此的本我与超我状态,怎么说呢?
举个例子,艾玛是一名专业的情趣娃娃设计师,整天和36D的充气娃娃打交道,长相和身材都很普通的艾玛,显得特别不自信,甚至有些抑郁。
所以,漫画成了她的避风港。
她在漫画里塑造的梦中情人,是一个叫爱德华的电影导演---一个在漫画里十分受女性欢迎的角色。
而当后来自己隆胸之后被当作和情趣娃娃不无一致的时候她想回到重新可是已经没钱了,此时爱德华变成了出气筒,生气的艾玛将爱德华的性器官变的很小很小。
怎么说呢,艾玛其实是一个在社会审美规则之下苟活的超我状态,而爱德华却是艾玛在漫画里本我的体现,那种受欢迎的欲望,那种不平凡的欲望的寄托物。
而艾玛也是米歇尔的本我体现,米歇尔是爱德华的本我体现。
就像是姜哲是吴成武逃避现实尽情展现内心欲望的产物。
本我、超我,一个欲望横生冲动盲目,一个克制冷静却显死气沉沉,或许该追求自我吧。
Zoom out your egos. 《穆赫兰道》是弗洛伊德梦境解析的一个地道的实例,《盗梦》也用多层梦境缔造潜意识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无所不能的力量,而Zoom则是借用梦境写实的套路玩了一把人格裂变的游戏。
我们常常做梦,在读过这本《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人也大概知道一种理论,梦的每一段剧情都是潜意识处心积虑的层层铺垫,每一个细节都是隐喻,复杂梦境中,你的潜意识投射到行为上,并被不断放大特写,潜意识接管的越来越多,现实不再受完全理智的控制,梦境里的险境发展到失控,在你使尽全力从梦中逃出来时,吓出一身冷汗,开始这段soul-searching.叙事由三个次元故事同时进行,Emma创作的漫画男主角Edward是导演,他导的电影中的女主角Michelle写了Emma的故事。
好像奥斯卡·路透斯沃德创造的矛盾三角形——
那么,到底这三角共存的空间由谁创造了谁?
(剧透)当Emma在失控的局面中追忆这一切问题的元凶,她拿起画笔给自己漫画中的Edward改写了后续剧情,此时如漫画正在进行的剧情一样,Edward回到拍摄片场,并在摄像机中看到Michelle正在剧本中写下有关Emma的漫画的事,而发现自己的一切遭遇都因Emma的漫画所致,于是Edward惊恐的抬头呼叫Emma,愤怒的告诉Emma不要发梦了,你其实不过是自己电影女主角Michelle笔下的人物,Emma才聚精发现自己的漫画绘本上画着——Edward片场的镜头里直播的——Michelle正在写下的剧本文字写着的——Emma她自己就是Michelle笔下的人物,正在这时米歇尔发现撰写剧本的自己竟然真的成了剧本一样正在被Edward拍成电影。
三个人在自己的次元里陷入“存在恐慌”,隔次元相互对话,试图不让失控走向毁灭,Edward知道剧情接下来发展将是Michelle的男友把剧本丢出机舱,那么这个手写剧本的消灭就意味着电影Michelle不再有机会继续写Emma的故事,那么她剧中的Emma也不再有机会画出接下来Edward自己的剧情,所有就真的真的玩完了,于是Edward对摄像机中的Michelle大喊“grab the book!
if you loose it we all disappear…”于是Michelle跳出机舱抓住剧本,并写下两个字"wake up".至此,三个次元相互湮灭,你是时候醒来了。
是不是很乱?
为什么这三个人就像一条创造链死循环?
关于生活的主角,由谁创造了谁?
谁反过来质疑自己的造物主?
造物主会被谁拯救?
那么我们换一个视角,假设我们没看这部电影,而是看到一本叫Zoom的书,你会不会聪明的发现其中的矛盾——你看到的不是画面,而是文字,这本书就是Michelle所写的Emma的故事剧本,书中说Emma是性爱娃娃设计师,画了一部漫画,讲的是Edward拍摄电影的故事,这个电影则讲的是一个叫Michelle的模特想当作家而写了一本叫zoom的书的故事。
那么什么时候矛盾空间的魔术骗了我们呢?
Michelle生活在和你一样的现实次元,你和Michelle在这个次元里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本书中的Michelle与我们不是同一个次元,所以Michelle的小说写完之时,现实生活次元中的Michelle还得继续生存,不会结束,至于她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样,我们不用过分担心,只需要知道Michelle可能真的是一名模特,可能她真的面临模特和作家双重选择的困境,可以假设现实生活中当Michelle成功创作的小说剧本获得成功,她的人生轨迹将如何发展,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也就是她成功解决了人生困境,继续生活;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她的剧本被毁了,那么现实中的Michelle会不会和她小说中的自己一起消失呢?
当然不会,只是她再写一部就可以了,那么消失与继续就是那矛盾三角形的两条边交汇点,你的朋友和你一起读了这本书,他相信Michelle就是书中的Michelle,你的朋友就会相信自己从此就再也读不到后续Michelle的故事了,自己也和书一起消失;但是你分清了现实的Michelle不是她笔下的人物Michelle,而是和你一个次元的人,你就不会像你朋友那样联想。
电影叙事的矛盾三角形巧妙误导了所有人,让我们误以为三种次元能在相同的空间里彼此影响。
为什么我们都没意识到呢?
回到这部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Zoom,为何导演制造的矛盾让我们都深感人物的困境呢?
因为我们如此习惯的把自己和3个人同时放在一个次元空间里去感受(就像刚才你那个天真的朋友一样)——也就如形象的矛盾三角形一样,我们似乎知道这个三角形不可能存在,但就是没法反驳眼睛所看到的三个角的连接点——次元会在那里消失还是将继续?
我们都希望继续,都恐慌消失,所以,这个故事可以在梦中无限循环继续,可我们终究还是要醒来。
只有醒来,意识才能在真实中存在下去,我们必须回到真实中解决自己的困境。
这一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人性的终极话题来讨论——人都执念于自我,贪婪催化了自我的膨胀,引起了生活的逐步失控,你作为当事人的主角感觉到自我似乎被外力接管,越来越丧失人格的掌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帅男神导演试图表达的主题——ego。
承装着人的ego, compromise, greed, survival. 总归言之,是讨论意识是什么,意识如何求生存(相比理解成人性堕落与救赎这种解读,意识或迷因的生存本能这种提法反而更妥当)。
什么是意识生存?
心理学上对“我是谁”有“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定义,这里说的ego即”自我“,是人对自己的认知,形成了人格,意识和行为。
我既已确认了对自己的认知,发现自己的个性,意识就是独立于外界的,自由而不容置疑的,意识主导行为,随之产生了认为自己身材差而隆胸的行为,或拒绝模特的标签去写作的行为,继而生活轨迹发生转变,意识又随之主导了应对的行为,如胸太大,自我认知的失调,想要恢复原初的行为。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既然是玩梦境,电影设置了多个分身和隐喻,让我们更能认清人格分裂成多种个性后,彼此之间的矛盾对立以及如何调合彼此的,我们顺着影片发展先后顺序,以Emma为第一人格坐标来说,不容易乱——Emma漫画的主角Edward是Emma对完美的期望,此为Emma的替身;在Emma因隆胸而对自我认知迷失时,她彻底推翻自己对完美的期望,产生了自我惩罚的行为,她在后续的漫画中让Edward一帆风顺的生活受点罪,以达到自己现实和理想完美型的认知平衡,暂时调合了认知;Edward是聪明魅力的化身,是Emma膨胀了的ego,因此当Edward决定“拍点什么transcendental的东西”时,他创造出了Michelle的存在,即是对自身“不作不会死”的隐喻,成为Edward的替身,间接分裂成Emma的第二个替身;Michelle是膨胀的人格所创造,当Edward的生理困难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他把Michelle设定为拉拉,是Edward当下对性爱的心理渴望同时又是生理抗拒,随即他在拍摄片场妥协了Michelle的设定,Michelle变身公路片的形象,于是Michelle这个人格发现自己画风突变的发型和跑车、直升机、旧生活里的男友等等反射出欲迎还拒的两难,直到Emma,Edward,Michelle这三个人格在矛盾三角形逆向追溯时——Michelle身在直升机上,Edward夺回导演椅继续拍摄,Emma挽救漫画还给Edward性能力——被创造出的人格纷纷怀疑自己的存在性,质疑自己这一人格的完整和独立性,最后剧情纠正第一人格(Emma)的歧途,让第一人格还给第二人格(Edward)力量以坚持拍摄,第三人格(Michelle)跳出机舱,抓住剧本,坚持履行完最后的创作,在剧本结尾处写下“wake up”。
和梦境中常发生的坠落的隐喻相同,意识在体验坠落的恐惧时,身体就会真正醒来。
梦在我看来并不是无端的臆想或对日常的反射,梦,应该是潜意识对第一人格发出的求救信号。
和最近常常发生坠落的多段式梦境有关,我反而更能感同身受,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生活总有时走向失控,可人性的脆弱不应是罪因,示弱、妥协、欺骗甚至犯罪也全是潜意识的求生本能,如果要对一切trouble找一个元凶,那就是——人创造了自我ego。
我相信人是无法放下ego的,因为人不可能在知道自己拥有不同的个性,在确立自己的人格后,还能将这一切努力抹杀掉,并说服自己you are nothing.人亦凡人,在非佛即魔的拉锯中,在物欲社会和贩卖梦想的媒介包围中,一切都服务人的ego,也正是ego创造了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以来的爆炸式的精神和物质。
电影的魅力在于当第一视角的造物主的生活发展到命悬一线,导演抽离最后一块意识基座上的积木,夺走了三个不同次元主角原本不容置疑的主导权,那些“被创造”出的人格纷纷为了自保,让自我意识生存下去,不至消失,他们通力合作,这是唯一的活路——如果你想走出失控的人生境遇,你必须抓住自己的剧本,你的剧本,你要自己写完,否则人格将完全消灭,你就再也不是你。
潜意识向你的每个人格求救以自救。
我假设导演相信——人性的本质就是意识的求生本能,让生活继续螺旋运转,你也许无所不用其极,利用贪婪、谎言、性和潜规则等一切方法,来驱动你的每一步行动(就如剧情中假设的那样,已经超越了梦境)——我们不在讨论伦理,仅限搞清ego如何裂变出人格,人格如何彼此调合。
(在此提一下,一个人不只一个人格,人格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但若完全无法调合分裂人格彼此的关系,就会发一种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分裂症,俗称神经症)意识为了求生,驱使你创造不断膨胀成怪物的自我ego,这个无法避免,也将继续重演。
我们唯一能为之努力的是倾听梦中的潜意识对自己发出的求救,在反思中不全盘否定你的第一人格,同时调合所有人格之间的矛盾,并从矛盾三角形中逃出来。
唯一的解救就是不要放弃你一手缔造的“自我”,不管多么困顿、抑郁、崩溃,你必须不放弃,像电影传递的那微弱真理一样——只有坚持写完你开始的剧本,才能从死循环里真正清醒过来。
谨用这部剧献给全体抑郁症、轻度精分、重度失眠梦魇的人们。
nice
脑洞不错 但是傻逼
隆胸引发的血案
最后十分钟真是绝了,精奇的脑洞站立鼓掌!
创意不错,意义就差点儿
有趣设定,互为因果,无限循环。
题材新颖,但是没拍好...
书,电影,漫画都用上了,形式很吸引,富想象力,内容不够吸引人
这不烧脑,炒的还这么热,无法理解。我就应该下霍比特人!
⒈对故事全然无知之下,看到展示性爱娃娃的制作过程还真有些让我略奇的惊喜;⒉漫画的人物形象刚出现时就看着像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果然是他;⒊原以为是戏中戏+平行故事线;接着以为是戏中戏中戏;后来才发现这是三条故事线环环相扣的形式:艾玛画了爱德华,爱德华拍了米歇尔,米歇尔写了艾玛!…
脑洞很大 星星点缀了夜空 而你点缀了谁的梦
没啥意义
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三个故事,很不错的设定。有点类似《奇幻人生》的桥段。
题材有点意思,但拍的不够精彩,好在还挺搞笑。
拍的如何不说 绝对是脑洞大开的电影 漫画连着电影 电影连着小说 小说连着漫画 一个圈圈 隆胸失败 把导演JJ变小 导演让电影搞拉拉 拉拉再让小说 贩毒仇杀 谁是谁的因果 谁是谁的前世2017 9 15
加强版的《笔下求生》,我标记的第2500部作品……
脑洞挺大,叙事一般
新奇的设计哈哈哈,每人都是懒导演
脑洞真是大!
取巧的链接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