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吐槽一下为什么我们这个十八线小城市不上这部电影啊!
😭😭😭害得我大晚上特意跑了趟沈阳就为了能尽早看到它(为此还感染了新冠)。
其次就是回来看评论的时候彻底懵了,什么?
和原著没有一点一样?
可我觉得影片对于人性的把控非常阿加莎啊,从这个角度上讲这次改编还是很成功的(个人认为哈),美中不足的是案件的推理部分太简单了(这个改编系列的通病),无论是不在场证明,还是密室杀人,答案都没有什么新意。
最后,氛围渲染得真的有点过分,这一惊一乍的谁能受得了,不太适合在影院,反而适合下雨天窝在家里看呀。
需要承认的是我并没有猜到凶手是谁,只在德雷克夫人执意要把音乐室的钥匙交给波洛的时候浅浅怀疑了一下。
波洛被下药这一点我倒是猜到了,但没猜对是什么时候(我还以为是波洛被偷袭被按到水里的时候呢)。
两位死者我倒是提前就料到了(毕竟还有孤儿院传说的预言),但我没想对除了和艾丽西亚死亡的真相有关以外的凶手行凶的真正动机(被敲诈、怕暴露)。
这么一看,凶手妥妥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自私又软弱的胆小鬼啊,她不仅以爱之名绑架了自己的女儿,还心狠手辣、毫无怜悯之心(拿仰慕者的孩子相威胁)。
好在最后的结局还算不错,管家带走小男孩、灵媒的助手两姐弟去“追寻梦想”的设计都还蛮温馨的(还有那个拥抱)。
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很值得推敲,比如马克西姆对蜂蜜有问题的漫不经心的一句话等等等。
刚看完的时候真心觉得这次的改编挺不错的,但细想想手法上也确实简单得有点说不过去了,甚至还没有侦探破解灵媒对自己和这个家了如指掌的原因时精彩(被欺骗、以及对和小说家友谊的处理我不是很喜欢),但与此同时还是那句话,我喜欢这部电影对人性的描写和刻画,让医生死于自杀这点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思,还有医生和儿子的这段父子情刻画得不错。
结局上还有两点的设计我格外喜欢,一是小男孩也许能做真正的灵媒也说不定,二是波洛的那段话:我们每个人都被鬼魂缠身巴拉巴拉巴拉...(没记住,等下线之后二刷的时候再抄录下来),还蛮有意味的。
最后,导演还是值得表扬的,比起上两部有进步不说,这次还“推陈出新”加入自己的设计了(别管好坏),我本来还以为他会继续翻拍阿婆的其它名作(比如《罗杰疑案》)呢,没想到竟选了这个比较偏小众的一本,还...挺让人意外(惊喜)的,所以肯尼斯•布拉纳你就继续拍吧,你拍一部我就看一部,你敢拍我就敢看,我倒要看看你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
1.小男孩读的爱伦坡小说。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和哥特风小说的鼻祖,《金甲虫》、《莫格街杀人案》、《黑猫》等等开辟了一系列类型侦探和恐怖小说的先河,《威廉威尔逊》和《椭圆形画像》是王尔德《道连格雷画像》的创意起点。
他的小说至今仍是许多导演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有豆友说“天下梗一石,爱伦坡独占八斗”。
2.M可以是前未婚夫马克西姆的首拼,可以是管家教名玛利亚的首拼,也可以是mother,mom的首拼。
3.肯尼斯碧蓝色的眼睛和威尼斯的海水一样美丽。
上学的时候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集,抱着重温经典故事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
但是,看的过程中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这到底是哪个故事。
不过,转头一想,想不起来也好,免得刚开头就知道了结局,这样跟着电影一步一步破案,有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岂不是更好?
想象总是太丰满,现实总是太骨感。
意料之外是有了,不过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这部电影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中规中矩的本格推理,而是彻头彻尾的惊悚恐怖片,还好有一个侦探的内核,即使这样,也吓得我好几天晚上没有睡好觉。
印象中,近些年来标榜为恐怖片的国产片,无一例外都能让人笑出声来或者无聊地睡去;只有儿时的日式恐怖片才能让人汗毛竖立。
但是,这部《威尼斯惊魂夜》学到了一些日式恐怖片的精髓——阴森的氛围,可怖的传说,尤其是时不时的JUMP SCARE配上适合的音效,的确氛围感拉满,让人毛骨悚然。
看完电影以后,走出电影院,亲耳听到旁边的妹子说:外面太阳这么大,感觉踏实多了!
原来有这种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以下是几个我被吓到的地方,给像我一样胆小的人提个醒:1、灵媒杨紫琼步入大厅,跟众人谈话,有人说不相信她,刚说完,大厅的吊灯通的一声掉了下来。
惊吓指数:1颗星。
此处主打一个出其不意的巨响,也比较老套,不太吓人。
2、通灵仪式上,灵媒开始学已故的城堡主人女儿说话,大叫她是被谋杀的,随即又是咚地一声,阳台大门被吹开,大风吹得窗帘呼呼作响。
惊吓指数:1颗星。
依然是出其不意的巨响。
3、波洛去洗手间,水龙头有问题,低头查看水龙头,然后抬头照镜子,镜子里蹭地出现已经自杀的女孩的脸在看着他。
惊吓指数:5颗星。
我承认,就是这一段差点把我吓出心脏病,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啊...4、波洛一直听到小女孩唱童谣的声音,但是问别人都说没听见。
他跑到自杀女孩生前的卧室门口,见到了探出头的金发小女孩,波洛问她歌曲是不是她唱的,她是不是之前搞活动的孤儿院的孩子,故意藏在这里没回去,小女孩默认。
作家追上来问波洛,你在跟谁说话?
波洛说有一个小女孩,作家问,哪有什么小女孩?
波洛扭头,小女孩已经不见了。
惊吓指数:5颗星。
看的时候不觉得什么,甚至很钦佩波洛,他如此地信仰万事皆有客观理性的解释,这不,奇怪的声音也终于被他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但是!
导演还留着后招呢!
后来波洛巡视已故女孩的房间,发现桌子上有她小时候的照片,刚才跟他说话的,正是已故女孩小时候的样子。
这这这,不是典型的鬼片桥段么?
5、破案过程中,整个城堡传来咚咚咚的巨响。
大家伙都在害怕这是城堡传说中鬼魂的复仇呢,波洛则精准地判断出声音来自地下室,还找到了隐藏地下室的入口,带头冲了下去,众人也跟着下去了。
惊吓指数:5颗星。
经过了前面几次的惊吓,我觉得这一段也必然有妖,于是适时地用手捂住了眼睛,事实证明,我这个决策无比正确。
巨响确实不是啥鬼魂的复仇,仅仅是暴风雨吹着城堡外停泊的小船撞击墙壁的声音。
但是!
他们却因此意外发现了隐藏的地下室,地下室里的,正是城堡传说中那些被遗弃在城堡中饿死的孤儿们的骸骨!
更绝的是,外面的浪每打进来一下,水便从骷髅的口中喷涌而出,真的吓死了。。。
6、波洛破案了,仍然是老一套地把大家集中在一起,说出凶手的犯罪手法,指认凶手。
然后凶手夺路而逃,冲到了3楼的露台边上,背对着露台,还拿出一把花园铲威胁追过来的波洛不要过来。
这个时候我已有预感凶手肯定要摔下去,但是,万万没想到,一个闪电劈过来,天空中居然出现了已故女孩的身影!
已故女孩把凶手拽了下去!
惊吓指数:4颗星。
又是鬼片桥段!
PS:看到电影介绍是根据《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改编的,回来后又找出这个故事重温了一下。
发现故事我还是看过的,但是这部电影呢,虽然并不是跟原著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至少90%以上都是电影原创的故事了,难怪我没有印象了。
怎么说呢,当做一部原创的悬疑惊悚片来看,还是不错的。
在肯导霍霍了东方快车谋杀案、魔改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后,这部竟然觉得还行。
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一本人果断调低了对这部电影的心理预期(否则9月上映,也不会拖到国庆节再特意掏钱去看);二这是阿婆所有的小说中相对/或绝对冷门的著作(甚至没有之一,我是第一次听见(原谅我的无知)),所以当我们不了解故事脉络时,自然也不会了解肯导这次究竟有没有魔改了,至少还是能相对平静的欣赏这部电影,而不至于跳起来怒骂“小说根本不是这样的,居然tm改成这样?!
”;三是这部里肯导自恋式的自我加戏也算相对克制了,至少我不会再想知道波罗为何要留胡子了,《尼罗河惨案》的开头简直灾难,5分钟都没进整体,我都以为自己看错了电影。
但即便如此,影片的硬伤依然很大,比如在没有任何铺垫和直接线索的情况下,波罗如何就锁定了凶手?
又比如早熟男孩如何知道命案存在蹊跷?
我不相信阿婆小说没写好,只是怀疑编剧功力仍有提升空间。
最后,吐槽一下片方的宣传,有想蹭杨紫琼热度的嫌疑,看宣发海报和预告片,给人一种肯导vs杨紫琼的双主角错觉。
结果,杨紫琼咋学起了沈腾(含“腾”量)来了,整起了“含杨量”,出场没多久就“领盒饭”挂了,但通灵时那神神鬼鬼的氛围感,还是诠释得很棒的!
系列第三部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前两部有东方快车和尼罗河风光,当成旅情推理看也是可以的,这部虽然在威尼斯,但大部分时间在阴森的老宅子里,强行制造出暴风雪山庄的环境。
整体还是非常古典本格的,降灵会,密室等等这些元素,搭配絮絮叨叨的家访。
解答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波洛没有证据,一套说辞可以往不同的人身上套。
不过最后还会有小反转。
凶手也不难猜,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往往就是凶手,这一点屡试不爽。
还有“M”,虽然这个dying message最后也没讲,但M开头的单词,很明显是。。。
杨紫琼表演很拼,她的角色在舌战里略胜波洛一筹,可惜出场时间不长,波洛没有机会当面揭穿她。
不过这部的波洛,没有第一部东方快车那么讨厌了,找回了一点小说里的人情味。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是系列最佳作。
一、从原作角度来看首先嘛,一如既往的毁原作,老肯继承了从《东方列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一样的改编手法,那就是肯导演想到哪拍到哪。
在肯导演视角下的这位来到威尼斯进行不问世事的退休生活的“波罗”,是一个面上充满苦大仇深,对人傲慢无礼,对人的请求充耳不闻,让保镖直接把人打翻在地,推下海的做法,倒是符合肯导的一贯作风,他不是在演侦探,也不是在演波罗,他就是在演他自己,好似自命不凡的洛哈特。
全片属实是颠倒黑白般的改编,自命不凡的傲慢波罗,利用好友卖书追求名利的奥利佛夫人,平白加入的神婆,动不动就一惊一乍的诈唬,把威尼斯整的像是惨淡的下水道的氛围,莫名其妙的剧情... ...看整部影片,都感觉得到老肯是真的不适合做一个导演,他根本没搞懂前面几部口碑和票房不好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对原著的改编这一点上。
从东方列车开始,豪华的卡司阵容,豪华的场景设置,豪华的原著支持,都抵不上导演一意孤行想要极力表达自己对侦探、对小说改编、对电影制作、对自己的表达欲。
改编是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来表达导演自己的看法,但问题在于,要如何平衡在一部电影里这种表达的占比在多少。
从当初肯导那部奇幻烂作开始,就发现肯导过于喜欢用自己觉得非常不错的段落强行构建一部电影的基础,却往往忽视这些段落是否符合整体电影的调性。
东方列车谋杀案里想要将波罗这个侦探的身份做的更加符合现代电影一些类似硬汉刑侦的背景,于是加上了战争、身手、心态等等多重设定来加强人设,但问题是东方列车这个剧情来说,不适合在本来就已经复杂的群像背景后,还要如此加强作为观众带入的侦探波罗一角这么多杂乱的背景设定,显得不仅喧宾夺主,甚至是头重脚轻。
没有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侦探的脑力强,亦没有让人觉得身手棒,整部电影属于是稀里糊涂、唧唧闹闹、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就到了结尾。
到了第二部《尼罗河上的惨案》,肯导可能觉得第一部没有展开的余地,因此在第二部上又投入了更多的元素,依然是豪华的卡司阵容、豪华的场景设置、豪华的人物设定,全然不顾剧情改编上导致的别扭(和原著八杆子打不着的黑人人设、戏份挪移等等),以及带有创伤后遗症浮夸自恋的老兵,是的,说实话,到了第二部的时候我都已经很难将肯导镜头下的这位和波罗能放在一起进行联系了。
除了大家调侃的风光秀外,这部片子就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样过场,在观众脑袋里转了一圈,啥也没留下,是华服美景衬托出了啥,还是秀丽风光掩映了啥,导演也没得出结论。
到了距离原作越来越远以外的第三部《威尼斯惊魂夜》,单纯从剧本来说,不知道剧本到底是要抓住【惊悚】还是【悬疑】抑或是【推理】,开头的铺垫实在是过于冗长,加入的神鬼元素并没有很好的带来贯穿全篇的惊悚,以至于到了中期就开始令人疲乏,观众估计不用到结尾就能猜到凶手,这就导致到了结尾,多数人都会觉得“果然”“情理之中”“不出意料“的观感。
纵观肯导这些年的片子,就给观众始终一种【一顿猛炒】的印象,你说单拿出影片的镜头、美学设计、音乐啥的,也说不出什么彩,就算是说演技,都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浮光掠影,好像该到演员发力的时候,镜头咔一下,就转走了,人物故事结束了。
二、脱离原作来看惊魂夜这部片子能看得出导演想要加入一些时下更新的东西进去,也想打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电影宇宙中不同的人物,但终究是力不从心。
就拿片子中这些神鬼致幻来说,其实对一部电影来说,是很难拿捏好的元素。
当一部作品出现闹鬼、超自然现象的时候,这种将故事局限在非常小的密闭空间里的讲述方式,往往是需要做大量的加法去让电影呈现出【极简】似的减法。
说白了,要在整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才能让你的主角显得不臃肿。
在这种平均十分钟闹一场鬼,五分钟一个jump scare的片子里,肯导显得非常乏力,因为他所饰演的主角,并没有真的让侦探这个定位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他所给出的每一个细节都没啥逻辑性,经不住推敲,无论是给多少大广角的脸部特写,都稀释不掉角色动机过于生硬。
这让肯导设立的所谓的“波洛经历战争后的精神创伤,所以想放弃侦探职业才来到威尼斯,经历一场谋杀案后重新找到初衷的”人设都崩塌了,因为完全没有展现出角色应有的勇敢、智慧这一层底色。
所谓的【与自己和解,才能走向未来】,问题是,你的和解是与谁?
是只为名利的所谓好友?
是充满人性丑恶和阴暗的谋杀?
是对社会的不公的反抗反思?
就我很难看到肯导对主角想要和解,或者说一直执着的无形东西到底是落在何处,是落在不畏鬼神嘛?
是为世间的不公的反抗吗?
那一个所谓的享誉多国的名侦探波罗,可以对家外面一堆打地铺都要等待侦探一个机会的民众直接推倒在地扔入河中吗?
可以靠猜、靠诈锁定凶手?
草率甚至是潦草的给出经不起推敲的推理,他身上哪一块是依靠自己的行动来展现出自己是一个有逻辑、勇气、理智、智慧的主角,才能让观众信服,这样的角色在经历过XX后的确是有底气去对抗或和解?
我在片子能看出肯导想要塑造的角色应该是一个邓布利多式的人物,一个充满着让人不由自主的信赖、很具有代表性但同时内心有痛楚、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物,也相信如果是这样的人物,是的确有着【与自己和解才能走向未来】这种实现力。
问题是,肯导展现出来,或者说自己没有办法抑制的,一直展现的都是洛哈特式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自命不凡、傲慢、无礼、过于简单粗暴的思维却要表现很具有智慧角力、只要一涉及他想要打造出的人设上的细节就开始用力过度或不一泻千里。
最后,其实可以看出肯导在圈内应该有着强大广泛的影响力,否则从他那部奇幻烂片开始公司就应该不再继续投资制作,而不是能让他一路拍完三部阿婆的作品,就光在自导自演的推理悬疑故事里把出现的超自然现象粗暴地归咎到致幻药上这一点,在审剧本的时候就会被公司告知要修改了,所以我可以肯定他还会继续拍的。
咋说呢,也算是好事,作为一个具有如此广泛影响力的人士,想要主动的发光发热去挑战改编阿婆的作品,没点内心深处的期望和动力,也不至于能拍到第三部,改编作品总有人拍的好有人拍得不好,总归是比没人拍要好上不少的。
2023美国悬疑片《威尼斯惊魂夜》,根据小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2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2,时光网评分6.5,IMDb评分6.6,于2023年月日引进国内上映。
这种一群人聚在一起、侦探逐个问话、最终揭示真相的悬疑片看腻了,这几年这样的悬疑片太多了,本片之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的惨案》都是一样的模式。
两部《利刃出鞘》、两部《谋杀疑案》都是相同的模式,并且集中在几年内上映。
再好的美味吃了很多次,也会失去味道。
本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
如果第四部还是聚会模式,我就很难打起兴趣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群人在一幢楼里经历闹鬼,让我想到刚看到的2023版《幽灵鬼屋》。
导演+主演肯尼思·布拉纳之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的惨案》借着老版电影的知名度,收割了一波流量,重启了经典侦破小说,可是第三部《威尼斯惊魂夜》却没那么好的境遇,既没有同名老版电影在先,小说本身又不出名。
第三部由于发生在万圣节,又引入了怨灵和通灵元素,所以氛围有些像恐怖片,喜欢《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的惨案》的观众很难喜欢故作诡异的《威尼斯惊魂夜》。
任何观众都会知道影片中呈现的灵异元素肯定都是假的,大侦探波洛的故事从来都没有超自然元素,既然如此,自然无法入戏,不会被影片设置的灵异剧情所真正吓到。
影片为了营造诡异的氛围,大量采用超广角镜头,试图通过画面的扭曲感来制造异样空间的悬疑感。
杨紫琼是因为《瞬息全宇宙》才火的,在《威尼斯惊魂夜》筹拍时杨紫琼接不到什么好角色,在本片中昙花一现,比配角的戏份都要少。
《瞬息全宇宙》改变了杨紫琼的老年人生,获奖以后接拍的电影肯定全是主角了,最起码也是第一配角。
作为侦破片,《威尼斯惊魂夜》故作悬疑,却没有给观众以足够的悬念丛生之感,反倒是让灵异元素干扰了悬疑感,最终的谜底揭示没有痛快淋漓的感觉,影片在平平淡淡中就结束了。
看后品一品味道,没什么回味,看完就是看完了,没有悬疑片应当具备的余音绕梁之感。
第三部中作家有猫腻,小孩有猫腻,都是很容易猜到的。
侦探身边的作家,作者不会让其清白。
小孩貌似必是清白角色,但显然是作者的障眼法,三部电影中只有本片出现小孩,所以必有玄机(但不会将小孩设定为凶手),不会只是花瓶,这是悬疑片常见的套路。
影片有一处穿帮镜头值得说,最后警船上的3具尸体明显小,道具是怎么做的,像3个小孩的尸体一样那么小,非常令人出戏。
人生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就贡献给了威尼斯惊魂夜。
主要是替阿婆觉得不值,好好的小说被糟蹋了。
就是阿婆的脑残粉,也不会夸这个电影。
我要不是被气的不行,也不会来写这么长的影评。
电影基本没什么解谜,主要靠突然闪现的惊悚画面和音响来吓人。
其余的不仅是乏善可陈,简直是毫无逻辑。
首先主线就不通。
一个对女儿挚爱到不惜下毒来控制女儿的母亲,发现女儿意外死亡后,竟然不是自责疯狂痛苦,而是想办法伪造女儿的死亡,在女儿尸体上制造伤痕,然后还要从楼上推入水里。
这符合一个爱女狂魔的心理吗?
其次女儿已经死了之后才浸在水里,这尸检不会发现呼吸道和肺里没有水吗?
难道不能判断伤口是死亡前还是死亡之后造成的吗?
如果改成女儿其实没死,她误判了女儿的死亡,那技术上至少通顺一点。
其次就是既然决心杀死勒索自己的人,还处心积虑的邀请大家来参加聚会以便实施谋杀,肯定会精心策划吧?
难道看到谋杀的对象落单,就灵机一动突然出手,打算用一个水很浅类似洗脸盆的设施溺死对方?
我靠,人死之前剧烈挣扎,你按的住吗?
况且波洛虽然穿戴成灵媒,但身材和走路的姿势都不会一样,咋就突然要动手呢?
更为合理的方法,是按照原计划进行吧?
还有,这凶杀party,很久之前就计划好了,但凶手怎么知道当天瓢泼大雨,大家都无法离开大宅呢?
万一party之后,大家四散,你怎么留下谋杀对象呢?
况且两个凶杀对象,毫无关联,一个凶手要分别杀两个人,怎么也得有点其他手段吧?
另外那个傻x爸爸,被人简单威胁一下就自杀,这智商感人,真是早就应该死,还用得着等到开party这一天?
凶手肯定早就能把他干掉了。
一般人听到有人用家人的生命威胁自己,第一反应是反抗吧?
门被反锁了也会尝试撬开门吧?
直接就干掉自己,牛x,点赞!
没想过你死了,凶手也不会放过你的家人么?
当然了,这个傻x有创伤后遗症,不知道从医学上看这个和他的弱智行为,有没有关系。
这一版的波洛,包括东方快车和尼罗河,一部不如一部。
除了画面质感和音效比老电影好以为,没有任何优点。
强烈呼吁导演不要继续祸害阿婆了,千万不要改变阳光下的罪恶,对阿婆和她的粉丝手下留情。
想去威尼斯。
波洛永远待人彬彬有礼,即便别人对他不礼貌,可不是会请保镖并让保镖对接近自己、想求助的人动粗的人。
这片里还有黄石公主。
电视剧版里的奥利弗女士迷人但不是性感。
摄影很喜欢用广角镜,虽然广角拍这种场景是有优势的,但没必要用广角镜怼人脸上。
波洛可从来没怀疑过奥利弗小姐,奥利弗也从来没做过不利于波洛的事,永远是忠诚的朋友,这片倒是打破了这不应打破的先例。
杨紫琼演得挺好,第一个领了便当。
虽然波洛没有电视剧版波洛的魅力,但剧情结构倒是有电视剧版的神髓。
为掩盖犯罪的犯罪,大案子里套了些小案子。
当访谈完所有人,揭示了一个个小案子后,凶手是最不可能的黄石公主,就呼之欲出了。
尽管不喜欢这位波洛,上一位也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感情培养起来,但这年头能有点正经侦探剧也很不容易了。
看完这片后,做了个梦,梦中有个场景,正要出门,要走出门的那瞬间,突然从门框自上而下出现了一双女士的腿,坠落然后收紧,是一位女士上吊而死的瞬间。
醒来后想起,应是因为睡前看了这片。
作为一部非常吃剧本的电影,或者在我看来根本不适合电影这个形式来演出,道具精良,表演优秀这些在舞台来说完完全全可以做到甚至效果会更好,我唯一能想到电影的好处就是传播广且能降低观众门槛。
作为古典推理或者本格推理,案比天大,谜比天大,所以其他东西都要给谜题让道甚至是侦探本身,回到电影,电影处处表现出为了推理而推理,为了破案而破案,所有人物仿佛提线木偶般围绕着波落不停的满足波落对案件对谜题的变态欲望,这导致群像戏的糟糕,群像的失败就导致丢失了阿加莎游戏的魅力,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主创,希望现在一板一眼的刻画每个角色肯定不现实,观众半个小时就能睡着,这次为了不让观众睡着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各种奇淫技巧全上了,见仁见智吧。
到戏外更是肯尼斯自己一个人彻头彻尾的自嗨。
没看过原著,是个鬼片,要中国人拍就是苹果致幻。一看到杨紫琼倒是有点那些老版阿婆戏里被杀的往往是让人讨厌的人,几分钟后她真死了。阿婆对变态人格是要有点研究才能写出这样的凶手。
因为脱离了原著,反倒没那么令人反感了。就当作另一个东西来看热闹。
虽然结尾猜出谁是凶手了,但是这部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啊,画面和质感都是一流,惊悚度也高,比前作拍得要好,期待下一部吧,值得来电影院一看的电影🎬
上一轮尼罗河是枪战片,再上一轮是动作片,这一轮成了惊悚片,导演什么类型的片都要尝试一下,就不试侦探推理片
阿加莎我永远看不腻,就一爆米花电影,开心就好
爱一个人极深时,是有可能杀死对方的,因为会有强烈的想要与对方融为一体的渴望
威尼斯很美,镜头角度很抽象,低质量的跳吓给影片拉低了好几个层次,还有一个海报上很抢眼片里却毫无存在感的船夫。
一惊一乍的
杨紫琼的演技必须封神 看之前不知道她有参演 还在想面具后面是哪个演员的眼神戏这么🐮 一看到她出现顿时惊喜了 这部可能因为添加了恐怖悬疑的因素 所以没有前两部那么闷 威尼斯的取景把复古怀旧的气氛渲染出来 达到了英剧的标准 但不如碟中谍里那段影像那么极致 整体中规中矩值得一看
似乎未见任何宣传。大幅压缩推理元素(几乎只剩一点形式),重心完全转向惊悚片,也因此而获得了比上两部都好的剧情节奏和观看体验。
这不是悬疑片 是鬼片😂
自恋叔这一部比上一部好看多了。不再复刻阿婆原著,而是拿着《万圣节前夜的谋杀》的部分人物,重写了一个全新的案件,对于原著党也新鲜。(唯几剩下的意象比如苹果游戏,仅当是致敬)恐怖片元素的使用毫无新意,但在影院看跳吓挺难得。比较喜欢的是对于超自然现象并未盖棺定论,让结尾有了一丝暧昧的余味。 蒂娜·菲选得真好,骂起自恋叔来不遗余力。何况自恋叔开始主动自嘲了也算是一种觉醒?(笑)
怎么说,虽然装神弄鬼但比尼罗河确实多了很多戏剧张力,洛哈特教授如此致力于在银幕上排探案话剧,谁说不是一种艺术坚持呢。最大牌的客串嘉宾先挂这件事我再也不吐槽了,因“少”而贵,不是吗?
⋯二十年前的驚悚片就不稀罕用這種爛把戲去營造氛圍了,jump scares的設計super lame, 每一處都很落俗效果很弱,劇情演到哪裡我猜到哪裡,完全猜得出下一步導演要在哪個製造怎麼樣的氛圍嚇觀眾了。劇本一如既往被改編得離譜到和阿婆原著沒有半點關係(if you're reading this novel to be prepared for the film then you will be disappointed.)導演不寫it based on the novel by Agatha Christie我都不知道這是Hallowe'en Party. mid whodunnit被改成了二十年前就爛了大街的驚悚恐怖片劇本⋯
暴风雪山庄/密室杀人,甚至有信仰和存在主义危机的讨论,仍显平庸但总体来说比上一部好太多。美丽怪诞的宽景镜头摄影营造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在第一部其实这一点就做得很好但一切都被艾米锤毁了。不停晃动的画面看得我稍微有点头晕,可是威尼斯的死水暴雨人骨和面具都太好了,华丽诡异的内饰,广阔而扭曲的外景和美丽的构图。是今年在影院里见到的最接近Horror的电影,在这一点上非常喜欢!鬼片再来点谢谢
一时分不清是恐怖片还是悬疑片,当悬疑片的话,推理和逻辑略显单薄孱弱,当恐怖片的话,又不够吓人,有点不伦不类。
继续肯尼斯布拉纳的自恋之旅,陪他玩的星星也越来越少了,也就知道这一路走低的质量了。
用灵媒作背景让电影变得更戏剧化,但也让悬疑片的推理逻辑变得不清晰。破案不再单靠人为,而是靠看不见的东西指引,结果还是否可靠。一旦陷入了他人编造的故事与环境中,你就很难脱身其中独立思考与判断,你看到的不过是他人想让你看到的,重要的是如何从仅能看到的表象中推断出消失的事实,而这部电影在最后这一环的推理上显然有所缺失。
我挺吃他这种戏剧的形式感的。——尽管肯尼思·布拉纳是如此光明正大的自恋。
因为比前两部观感好不少,所以还是忍不住都给一星鼓励下肯导。威尼斯那些镜头拍的是真美,一惊一乍的悬疑镜头让本恐怖片爱好者很容易满足。"看恐怖故事让现实世界显得能好过一点。"简直就是我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