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节上安排的不错,一个是贯穿全剧的小孩子不停的拼照片,一个是机场上的验证电话,还有一个是汽车追逐飞机,其中后两个可能没有发生,但是通过这种安排,就将气氛彻底烘托起来,也将拼照片和死亡威胁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
情节扣人心弦、张弛有度;许多老戏骨都客串演出;效果很逼真,年代情景还原到位,很有七八十年代的感觉,对于80后来说十分亲切。
本.阿弗莱克导演了一部杰出的作品。
之所以没有拿到五星,我认为是弦绷得太紧了,整部片子感觉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品过滋味,就结束了,其实应该在洛杉矶的电影工作室、中情局的官僚机构中多花点笔墨,一张一弛,或许可以拿到经典的地位。
下面是一点观后感。
搞运动不是你想搞就能搞的。
几个影评都提到了,一开始发起运动的那批人绝没有想到,今天会形成一个极端宗教势力的国家,他们大概只是想搞成一个巴拿马,结果得到的是中世纪。
这个事情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去年为了一个岛,全国发生的几起散步活动,结果如何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搞运动没有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是绝对的瞎胡搞,这方面咱们现在退步的厉害,可以向组织了全法国交通大罢工的那帮人取取经。
其次是有关面子问题,本国向来爱搞些为了面子丢了里子的事情,有时候面子里子都没了,比如校车事件和最近的奶粉。
面子啊面子,当你开始考虑战术安排之外的东西的时候,那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而且最后你会发现,面子根本不重要,比起真正的目的,面子根本连一个窗户纸都算不上。
这就是门德斯在最后给CIA的电话中说的“到最后事情总会有一个人负责,这件事,我决定负起责任”,这就是应对“是六个美国外交人员被捕还是六个美国演员被捕”面子问题的答案,当然,战术上是必须重视敌人的。
另一个体会就是角色的力量。
或许,类似于一种信仰或者宗教狂的感觉,那一刻你真的神灵附体,成为你认同的人,不仅仅是意识上统一了,你做到了你超出你原本能力的事情(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这种心理暗示,是通过不断的内外部暗示和强化来完成的,似乎像跳大神一样的,这就是《埃及王子》里面美国人最喜欢的“when you believe”大使馆里面那副插满飞镖的领袖头像很有趣,我不知道某人是否受到了这种待遇,但是美国人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和通过电影表现出来的这种“我就这么干了,我也不怕告诉你”的霸气侧漏的感觉,实在是一种真正的超级大国才有的东西,我们整天喊着“大国崛起”,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种底气。
当美国的主旋律在拯救大兵瑞恩,忙着逃离德黑兰的时候,我们还在等待着永远不会吹响的集结号,嘿嘿。
影片中有一个增加现实感的设定,门德斯与暂时分居的家庭几场戏,看看吧,其中的三个主要男角,化妆师居住在只能放下四个自己的房车里,名导演住在空荡的豪宅里,门德斯在出场时倒在一片狼藉的卧室里,三个男人不乏生活的幽默、办事的能力和处世的智慧,却为何不如需要保护的打字员们,反而都混到了如此凄凉的境地。
1. 首先我一直在想, 要是中国公民就这么埋没在中东或者非洲了,又或者这帮子人中间没有李刚老爸爱马仕干爹之类的亲戚,是不是就真正彻底地就这样埋没了?
- 本来就是一本讲政治的片子让我不吐槽政治不科学啊本着这点,我给这本片子多打了一星米帝文化强势推销也罢,米帝个人英雄主义传销也罢,生命的意义或者说美国人的命高于一切-从来都很强烈地展现在好莱坞的主旋律屏幕上,这种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主旋律好么?
2. 怕听不懂务必先看了douban影评,果然是“美国人当时在伊朗就像是日本车现在在中国,要各种躲开被烧被砸”3. 两家政府对于人命的态度 -- 当然有人会说是美国人抢了人家的石油当然伊朗武装要这样那样了拜托,“两国交战不伤及贫民”后来不是也嘲讽了美国政府就是因为“怕失败了国际影响太坏”(此时我脑海里写着大大的几个字“里根阴谋论”) 但愿我没有听错- 但是“英勇”的美国公民还是决定强行登机了那些暴尸街头的人;那些被拉到家里后院就挨一枪的人;那些走在路上被猛然罩上布袋的人;那些车子莫名其妙就被烧了的;那些眼睁睁看着被破门而入而没有任何办法反抗的 怎么写着写着像是在写中国当代城管勇斗钉子户的感觉?
以及日系车主的苦痛经历?
不铺张,不煽情,很冷静地叙述,或者就是路过起重机吊起的尸体或者就是路过在燃烧的车子或者就是硬着头皮从集会愤怒的人群中慢慢开车挤过去但是那种生命岌岌可危的胆寒是从脚底板升上来蔓延全身的我从来都没有搞懂过中东的历史问题 - 我是文盲但是这个电影的背景很好懂,是美国政府赚了太多的石油,地头蛇不满了,煽动人民起来造了美领事馆的反有信仰的民族,是很容易被煽动的- 没有信仰的民族,也是很容易被煽动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很好控制方向统一,后者则容易四处烽火无论种种,说到底都是平民为利益阶级所利用(伊朗),或者平民为利益阶级买单 (米国)4. 导演与演员能自导自演的演员很不容易,虽然男主很容易在群星熠熠的配角阵容中黯然失色-- 这本片子的导演剪辑以及节奏把握是比主角演出更出色的地方。
镜头语言运用很贴切,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这片子里把君士坦丁堡拍得比IMAX Skyfall里的更有气势 -一家之言。
主角飞机落地土耳其的时候,给君士坦丁堡的第一个镜头,我被震撼了 - 这种震撼远比我难得不迟到就是为了看007的君士坦丁堡开篇来得强烈,当然也不排除对后者期望很高失望也很大。
同时也对自己说这里是,有生之年,就算再战乱也想去拜谒的地方第二天他们在集市上穿梭这一段,个人觉得很棒,各个角色的神情,肢体言语,紧凑而有序地展现出故事的进展 --- 我的听力很不合格,在这里他们的表演让我完全没有掉队于剧情,这也是主观上觉得这个片子镜头剪辑炉火纯青的原因。
有人说从 “米帝政府以政府形象为借口拒绝救援行动开始就是在反复玩弄最后几秒钟的刺激” (大概意思,原话记不得很清楚了)不敢苟同我认为恰好这一段是影片的精华所在主角纠结了一宿,最后决定强行登机,赌的是对同事的信任,而不是政/府I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se people. 这里有没有抹黑当时的总统,不得而知 被救的其中一个会说伊朗话的人一开始是最不信任主角的人,结果在机场是最镇定编故事做解释的人 怀疑的事情不会去做,一旦开始就全身心投入,这样的人也算是有智慧的人吧?
我之所以觉得这段逃亡很经典,重点也在于片子能把观众带入到场景中,感同身受 -- hurry up!但是又不能让机场安检发现你在hurry up. 在焦虑和强作镇定之间平衡,每个人的眼神和肢体言语都非常到位。
It can catch your breath. 最后那一段飞机起飞以及地面武装追击的场景让我小小地出了戏--- 前段时间有个中国航空公司飞米帝,十五小时返回北京的事件,这里只能说当时伊朗政府简直是弱爆了--- 先控制塔台让所有飞机都不能起飞再说啊,看人家天/朝飞出去的都能召回来最后的最后给了一个“欢迎六名同胞回家”的场景,意在反讽吧?
呵呵呵,冷笑三声5. 其他一些杂七杂八 准备电影那几段都在调侃Hollywood, 其中有几个笑话全场美国人都笑得很开心,我却没get points,以后有字幕版再看一遍吧 = =!
- 碎纸机是最不靠谱的,烧掉员工档案才是王道,否则碎成渣渣都能给你拼出完整的来!
- 人民永远是最善良的,从加拿大使馆家的housekeeper 到机场安检拿到Argo漫画笑得好开心的年轻安检们,以及各种出力帮忙“制作电影”的好莱坞大鳄们,他们才是本片中让我觉得真正温暖的地方。
最后 Argo fuck yourself !
历史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的传奇性,它存在于故事中,展现在改编的影视里。
至于真相如何,过程有多刺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由此,这一类型关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就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了。
毕竟,相比冰冷冷的文字,影视总是直观得多。
在诸多通过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当中,《逃离德黑兰》绝对算得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
整部电影没有一点尿点,美国这边政府的运筹帷幄,伊朗这边亦步亦趋的紧张形势,好莱坞这边貌似有点不靠谱,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助攻之势的局面。
这些让我在看的过程中,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刺激到不行,有心脏病者勿入。
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达到顶峰,激进分子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并抓走了52名人质。
与此同时,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躲到了加拿大驻伊大使馆中,不过以当时的局势,他们被找到甚至被处死都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营救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伪装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本.阿弗莱克饰)负责人质营救事件。
随后他设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把自己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被困的6名人质则谎称是与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而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离德黑兰》(Argo)。
整部影片节奏非常紧凑,首先,对故事背景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
伊朗革命如火如荼,人们义愤填膺,恨不得吃这些美国大使的肉,喝美国大使的血。
这场景让我想起中国的那段屈辱史,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是想吃日本人的肉,喝日本人的血的。
影片开始情节的交代,并不是无用功,相反,它则是在从另一方面表明,在这个国度,此种紧张时刻,这6名人质想逃出来,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性。
其次,正是由于革命的热潮,群众对美国人的恨之入骨,这也加深了这6名人质的恐惧,为后期拯救方案出来时,他们的恐惧,畏首畏尾做铺垫。
当然,除了拯救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紧凑和紧张,前期,Tony偶然萌生方案,去一个个说服上层领导,把这个有些坏的主意推动去实施。
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乍一听,似乎有些滑稽,有些脱离现实。
正如有些网友评价此电影的:“《逃离德黑兰》的剧本值得夸奖的地方,但拍出来的电影,里面的故事可信度不高。
”在众多的剧本中,去选出来那么一部电影,要符合伊朗的特色,还要把相关细节做到100%完美,根据6名大使所做出的身份伪装又要符合他们的背景和学识,每一步都是很有难度性的。
Tony的职业素养很高,这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使命,每走一步,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
突破层层险阻,上面批准了这个方案,接下来就等着去实操了。
光是Tony一个人拼命,那肯定不行,这是一个Team强强联合的结果。
首先,这6个人得完全信任Tony,必须牢记自己的身份,夸张的说,得与他们的“新身份”融为一体,编剧要有编剧的素养,摄影师要有摄影师的专业,每一环都不能错。
他们一遍又一遍的预演着过安检的盘问,出生年月日,什么时候去到伊朗的,所拍的电影类型,几十个问题,上百的问题,细节性问题,他们得下意识就回答出来。
前面我也说过,这是一个Team,除了这6个人和Tony是一个Team,其他环节跟这7个人也是一个Team。
美国政府这边得做好一切后勤,负责订好机票,随时关注外界局势变化。
而“制片公司”这边得在办公室好好呆着,准备好随时接听电话和伊朗这边的调查。
一环套一环,哪一环都不能出差错。
一个环节出差错,不止是这6个人,连Tony也会回不来。
完全是一场心理博弈战,明明大家都怕得要死了,还得强撑着装作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好像真的是去拍电影的,并不是逃难。
去到机场那天,状况不断,坐在电脑桌前的我,真的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其实在前一天晚上,Tony就已经接到电影伪装方案被否决的消息。
他不甘心,他与他们相处了这么久,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份工作,一项使命,也是一场情谊。
第二天,他依然带着大家踏上了这份貌似有点“送死”的路途。
机场戏码就是高潮中的高潮。
因为只要一刻没上飞机,飞机还没起飞,他们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一道道难关,就这样展现在大家面前。
首先,他们去到机场,得有7张早就为他们买好的机票。
Tony的上司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他的作用,直接越过上级,采用了各种方法联系到了总统,在关键时刻,为他们定好了这7张机票。
其次,如果这6个人真的是几天前才到伊朗的,他们离开机场时会带走一张白色的底单,写着他们来到此地的目的,然后机场那里会保留一张黄色的底单,是他们几天前来到这的凭证。
当然,任凭机场工作人员怎么找,都是找不到这黄色的底单的。
这一点,他们早就预演过了,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这一关顺利过去。
到最后,面临的是军方接近逼问的环节,他们准备了让他们开胃的小故事,他们已经接近成功的边缘了。
最后一个砝码便是那一通打往好莱坞的电话了,确认真的是有这一回事儿,真有这么一个制片人。
每一环都不简单,差一点都会露馅。
不想透露太多,但是又一下子透露了很多。
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去看这部电影吧!
人在历史面前是渺小的,总是被命运的陀螺操控着。
可是,总有这么一些人不甘心,愿意迎难而上。
终于,大家都以为是一场笑料的历史,结果变成一段传奇。
大美利坚再次诞生一位hero,逃脱侠。
在那么紧张的局势下一个神借口,去拍一部B级片就让这位hero轻松的入境。
一瓶伏特加后违抗上司命令,决定继续救人,再来几通泪人的电话,就顺顺利利把人救走了…回到大美利坚,感动全美国,孤单的逃脱侠带着成绩回到已离婚的妻子家,团圆,黄昏日落,字幕。
这鸡巴电影是给美国人自慰用的……
开门见山,作为小本的脑残粉,我对这部片子相当失望。
全然没有了第一次看“the town”时的惊艳感,后者胜在热辣轻快,把一个言情的警匪片拍的各种到位。
当然,即使argo不能让我满意,我们也难以否认,在导演这个有前途的职业中,小本走的很好。
显而易见,argo里的小本在上档次,题材、制作都走向了所谓严肃商业片导演的方向。
相较于the town汪洋恣肆的情感,本片显然在刻意的克制。
发型、服装和场景的考究,细节的高度还原是本片的亮点。
(结尾彩蛋还专门把场景人物和真实照片对比,这事还是影迷干比较合适,自己搞出来也太卖弄了吧……)但仅仅是高度还原是不够的,克制没有错,但克制到无力就不对了。
全片看完,最让人遗憾的就是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好故事,仅仅拍出了“真人真事”四个字,全无drama的力度。
在这个政治意蕴浓厚的题材里,小本显然是想做到不站队。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不站队,而只是在不同的队伍里跳来跳去罢了。
开头背景的介绍里,强调美国乱折腾的恶果,显然把这次事件的责任归咎于美国政府或者美国政客。
这可以看做好莱坞左派的典型政治观:美国政府坏死了。
好吧,按着这个俗套,往下就该说伊朗的学生们其实是多么充满人性光辉,我们都错了。
结果不落窠臼,之后情节里出现的疯狂的示威人群、粗暴的拿着枪的革命卫队,又变成了典型的他者。
善良的少女也从相貌上就与普通伊朗人区分开,最后一关里所谓“在欧美受教育”的革命卫队也变成一帮说着听不懂语言的、对着故事板傻笑的傻逼。
影片成功地从一条队伍里跳到了另一条。
本来是想客观中立,却不由自主变成了墙头草,这往往还是自身功力不够,诱惑一来不由自主走上老路。
这样暧昧不明的态度,虽然等于没有态度,但却比真正的没有态度更糟。
越来越将影片拖入一个平庸的泥淖。
对人物的白描手法,让群像里的每个人都单薄了许多,让人感叹浪费了这么多好演员——好歹多设计几个像the town里走向大海喝可乐什么的细节嘛。
在我看来,这个题材最抓人的点在于荒谬感。
本来美国政府在伊朗的折腾就很荒谬了,再加上这个所有坏点子里最好的点子,更是充满了黑色幽默。
再加上文明冲突、利益、政治裹挟普通人这一更大的现实的荒谬,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力度也就有了嘛。
到了结尾部分,自感无力,于是抗命的英雄主义、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来了。
这时候也不顾克制史实了——革命卫队给控制塔打个电话会死啊……影片的结尾,小本把车停在了一栋典型的美国家庭小院前,下车,跟妻子对视,深情相拥。
镜头反打,身后是飘扬的美国国旗。
要不要这么符号化啊亲,爱国/英雄主义和家庭观念,一个镜头囊括。
英雄主义我就不说啥了,史实嘛。
但是家庭感情线这个,简直太过简单粗暴,合着让小本全片都郁郁寡欢的家庭问题,一见面一个拥抱就解决了?
还是说那张贺卡很管用?
小本的近两部片子都找了美剧红男主角演配角,要拿美剧来比的话,argo这次的口碑爆棚,跟艾美热捧“homeland”一个道理。
美国主流文艺界的口味,从来都还是那样。
他们假装感谢加拿大,最后还是要给真正的美国英雄树碑立传。
美国永远是最伟大的国家,因为他们善于自赏。
抛开所有犀利吐槽,小本这部片子还是很见导演功力的。
我只是觉得the town里的生猛气场随着“上档次”的追求没有了,希望这是小本的新秀墙。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美】前几天,在从漠河去哈尔滨的火车硬座上,有幸认识了一个在大兴安岭林场生长,现在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林场工作的老大哥,聊到87年的五六火灾,他说后来中央派了两个林业方面的专家,年长的意思是,不用伐掉被烧毁的残木,新的树种会自然生长起来,而年轻的意思是砍掉残木栽种新树,烧毁的树木可能会生虫。
最终年轻人的意见被采纳了。
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栽种新树,可是大兴安岭的整个生态环境却元气大伤,这么多年来都难以恢复。
同样的灾害他在俄罗斯也亲眼见过,俄国人选择自然规律,结果要不了多久,火灾的地方又是一片安静祥和的茂密森林。
他说,前几年国家终于承认当初的决定是个错误。
在这个事情里,从我的浅显角度看来,戴乌纱帽的人宁愿相信人为干涉的直观作用,而不敢承担自然规律的风险,他们的责任感显然不是首先从自然环境和地球出发。
Tony Mendez说“当问题发生时,总得有人负起责任,杰克。
我要对他们负责任。
我要带他们出去”当这句底气都不够足的话说出来的时候,我是被触动了。
也许就是对待责任不同的理解,才会成就不同的方向,有的人对责任的看法是去做对的事情,即使它有很大的风险,但那是值得的是正确的,有的人对责任的看法是服从和自保。
于是,有的人成了默默无闻的美国队长,有的人成了丑闻里的中国砖家。
看完这部片最大的感觉是,过分渲染了营救过程中紧张的戏剧气氛,而影片中被救的六名沦为道具,其余在押人员更惨,整个的沦为背景,伊朗被完全刻画成暴民涌动的罪恶国度,除了拿人工资的伊朗小保姆,其他全部伊朗群众全部是不讲道理的法西斯,吵个架就能掏出枪把人给崩了。
乍看之下,黑白分明,体现了美国投资方举贤不避亲的立场。
但是再一琢磨,又觉得这种一根筋的描写方式恰恰对美帝和CIA正面形象的塑造都无益,伊朗人质解救过程反而是反组织化的个人决定,大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作风。
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荣誉属于国家,倒霉事个人去背,解救出6个人变成影片重点,其他一直扣押在伊朗的人质可算倒了血霉,每天坐黑牢不说,还得被头戴黑帽,体验模拟枪毙的真人游戏,足足关了一年多,全部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美国人,因为他们的国家庇护了一个亲美派的独裁分子。
美国政府拒不移交前伊朗国王非常的具有官僚主义的作风,一是则众目睽睽之下,被独裁国家的暴民一要挟就服软,国家面子上过不去,是对恐怖主义的投降,与美国一贯自诩的人权至上泱泱大国形象不符,二则想扶植自己人当伊朗的一把手,方便美国人发大财的愿望就得落空,美国财团不答应。
所以个人生命荣辱什么的得服从国家大局。
国家这种词汇最具有迷惑性,和什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一绑,就叫人忘乎所以的把政府等同于国家。
伊朗人质危机这事情的来龙去脉很简单,国家连累了个人,后来国家派个人去营救,最后救出六个人再拉出来当做国家胜利的业绩进行展览,安抚大众。
还有好几十号人关着呢,得转移大众的注意力,人民暂且沉醉于美国式感动中,也好稍微缓解一下执政压力。
还关押着的无名氏们,美国政府看起来也没卖多大的力。
影片里不是表现的重点,政治里也不没有作秀的本钱。
什么国家利益,还不就是某届总统能不能连任,政党利益能不能续命,说白了,还是政党背后大财团真金白银的流水账在作祟,吵的欢的都是没捞着切实好处的屁民们和虎视眈眈的在野党,媒体们为了个人扬名立万,抢新闻,威胁人质安全的报道得白宫压着不让发。
反而是国家的结成,衍生出官僚主义,人人有责任又人人没责任,以国家这个名义去拍板决定一些个人的生死,被决定的人没有发言权,万一国家做错了决定,黑锅还有恐怖分子背,民众的怒火,国际舆论的哗然,都一股脑倒到伊朗去,要是私下营救失败,可只能被人耻笑执政党的愚蠢了。
美国在这里面可是兵不血刃啊。
只要一个不是太傻的领导者都会在关键时候果断的牺牲掉个人,反正不是自己家人。
遇上这些棘手的国家矛盾,权衡的东西太多,事关当权者名声,而他们的名声等于权力、金钱,当然不会像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草根们容易大脑充血了。
所以正义自由这些词汇太美好太抽象,落到个人头上就很容易被组织给挤压掉了。
我们看到影片里最感人的反而是与官僚主义格格不入的个人,他们没有被组织给脸谱化,保留着个人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最伟大的人,其实就是没有被组织给同化掉的,他们没有把自己变成组织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在某些时候,变成了让组织棘手的一个钉子户。
所以作为生活在权力笼罩之下的个人,千万别被组织给迷了眼,千万别干被人给卖了还帮人数钞票的傻事,千万被指望组织上领导上,只有自己是最靠得住的。
天下政治一般黑,美帝筐里也有烂桃子,但最后毕竟人质都释放出来了。
搁咱国家,估计被抓被杀从头到尾都没人知道。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有一句名言:电影制作室是一个男孩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玩具。
早已不是小男孩的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是一个有主见的成年人,一个特性鲜明的演员。
最近几年,他执导了《失踪的宝贝》(Gone Baby Gone)《城中大盗》(The Town)这两部中型制作的影片,并因此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影人。
如今,作为《逃离德黑兰》(Argo)的导演和主演,他把一个电影制作公司的全部资源融进了一个本身就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部政治惊悚片具备了一切:围绕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身处险境的美国人展开的富有悬念的情节,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策划的帮助这些美国人逃跑的、比小说还离奇的次要情节,以及电影中的电影,后者因为本身就是假的而更加有趣。
危机从伊斯兰革命者冲进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并劫持了超过50名美国人质开始。
然而在恐怖和混乱达到高潮时,六人从使馆逃到了街上,并来到加拿大驻伊朗大使家中避难。
这部电影叙述的是这六个人的故事,并非这个长达444天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后果。
(真实情形于1997年由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解密,克里斯·泰瑞欧(Chris Terrio)以乔舒亚·比尔曼(Joshua Bearman)在《连线》(Wired)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为基础,把这一事件出色地融入了剧本中。
)为了在这六个人被发现之前拯救他们,中情局策划营救行动的高级特工托尼·门德斯(Tony Mendez)──由阿弗莱克(Ben Affleck)扮演,现实生活中有原型──设计了一个虚构的电影拍摄计划。
他潜入伊朗,让这些被困的美国人假装成加拿大籍拍电影的人,目的是到伊朗为一部名为《阿尔戈号》的科幻电影取景,最后通过德黑兰国际机场搭乘一个普通的商务航班将这些人带出伊朗。
人们常说,那些让人难以置信但又无比真实的事是虚构不出来的。
实际上,你当然可以这么做,在神奇的电影世界,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但是如果不是植根于现实,你就别编这样的故事,因为门德斯的计划首先是反常的、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是极其大胆的:他的上司杰克·奥唐奈(Jack O'Donnell)(布莱恩·克兰斯顿(Bryan Cranston)饰)在兰利的总部对中情局局长说,先生,这是我们所有的坏主意中最好的一个。
让整件事变得有意思的是中央情报局真的得到了好莱坞的帮助,创建了一个假的电影公司,给中情局的假电影披上了真实的外衣。
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将他的滑稽风趣带到了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这个角色中。
钱伯斯这个虚构的好莱坞艺术家实际上是门德斯的朋友和共同策划者。
艾伦·阿金(Alan Arkin)饰演假导演莱斯特·西格尔(Lester Siegel),这个尖酸刻薄的过气制片人常常开着金色劳斯莱斯亮相。
阿金的台词是最出彩的──其中的精辟妙语举不胜举,他将一个小角色演绎成了一部惊悚片中的滑稽灵魂人物。
作为这部影片的英雄,阿弗莱克还不是很让人信服,然而他提供了足够的明星效应,帮助支撑这样一部毕竟是部主流题材的影片。
作为这样一部由人数众多、背景各异的演员出演的影片的导演,他的表现足以让自己感到骄傲:《逃离德黑兰》集合了众多优秀演员──均非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他们的表演浑然天成,毫无表演的痕迹。
维克多·加伯(Victor Garber)饰演加拿大大使,他的六位不速之客分别由泰特·多诺万(Tate Donovan)、斯库特·麦克纳里(Scoot McNairy)、克里·比谢(Kerry Bishe)、克里斯托弗·德纳姆(Christopher Denham)、克利·杜瓦尔(Clea DuVall)和罗里·科克拉内(Rory Cochrane)饰演。
作为制作一部半纪录片式鸿篇巨制影片的电影人,阿弗莱克坚定地克服了一个个挑战。
(在电影摄影师罗德里戈·普列托(Rodrigo Prieto)、艺术指导沙伦·西摩(Sharon Seymour)、编剧威廉·戈登堡(William Goldenberg)和原创音乐亚历山大·德普拉(Alexandre Desplat)等合作者的帮助下。
)托尼给六位吓坏了的假演员讲解各自角色的速成课给人感觉可信且鲜活。
影片中的假科幻片剧本为方便好莱坞行业新闻报道而被称为“宇宙大火”。
影片中的动作场景(在一场大火中横冲直撞的革命者)综合运用了取自归档信息来源的新闻剪报──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和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的画面,加上一个一贯乐观的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和意在使其看起来有一定年代感而巧妙拍摄的片段。
发现但凡本•阿弗莱克牛B时刻,就在电影媒体上可以看到类似的话,本•阿弗莱克是下一个伊斯特伍德吗?
不管他导演之路如何,似乎我们已经可以下个定论:不会。
这不是挤兑他的未来,而是因为伊斯特伍德演员之路实在屌爆,而阿弗莱克的演员之路实在一路衰爆,作为金酸梅奖常客更在2010年金酸梅“十年最差男演员”提名中凭借六部影片提名。
到了这个份上,显然,业界对其表演已经有些情绪化反应,励志的看,他要么死磕到底表演上一飞冲天,要么永远籍籍无名。
但是,他竟然选择了导演之路,而且一飞冲天,到第三部《逃离德黑兰》就已经赞誉一片,在颁奖季势如破竹,虽然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未能入围,但是拿下本作为奥斯卡导演奖项最佳前哨奖的导演工会荣誉还是让他扬眉吐气。
在我看来,《逃离德黑兰》在影片主题、底蕴和深度上还难称杰作,但是已经非常优秀,而作为导演的本•阿弗莱克在其中确实表现了不俗的导演功底。
《逃离德黑兰》的故事听上去有些离奇,谍报工作,拯救人质,怎么看都是要正襟危坐,严肃对待的事儿,结果倒好,专家们竟然想出炮制一部电影的诡异招数,而且还在国家层面得以通过。
所以说,阿弗莱克选题材比他当演员时选剧本好多了,这个题材首先够新颖,同时,它更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前段时间读《外交政策》杂志,有一篇美国企业研究所外交与防务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丹妮尔•普莱特卡的文章,在我看来鹰派的一塌糊涂,把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的无作为与无能批判的毫不留情,又对里根政府推崇有加。
这种声音其实不占少数,美国及其盟国舆论对奥巴马政府外交上的无作为指责一直不断,伊朗问题便是老生常谈的攻击点,而当年卡特总统未能连任便与其在伊朗人质危机上的脓包表现紧密相连,而接任他的里根则在外交上表现的更加彪悍,至今被美国鹰派认为是战胜苏联邪恶帝国的重要人物。
于是,《逃离德黑兰》这样一部电影就有看头了,只见伊朗人质危机中,最高层要么犹豫不决,要么草率行事,只剩下极具责任感的特工和两个神经质的电影工业界人士极力拯救六位随时可能被处决的美国公民,两相比较,美国政府还有神马脸面。
当然,主题如何正确都无法让影片必然成功,阿弗莱克在本片上的线索编排和节奏感掌握极佳。
在大环境和主线上,阿弗莱克一上来就渲染了伊朗国内一种狂躁危险的气氛,之后则不再过度去放大这种气氛,只是在如集市、机场以局部窥全貌的继续展示这种气氛,这点表现了他的成熟,很多导演拍摄此类题材一不小心就过于关注历史事件背景,猛拍故事背景如何波澜壮阔,让背景喧宾夺主。
阿弗莱克在影片开头后,主要通过电视画面、报纸等来侧面烘托,主要精力依然关注主线,特别是美国国内营救行动的推动和伊朗的美国公民危机感的加强两线交织。
有趣的是,两条主线的节奏感是不同的,美国国内的影片准备过程可谓有条不紊,而德黑兰美国六位公民的局势则是岌岌可危,这样的对比恰恰逐步抬升了影片的紧张感,让观众看着德黑兰几位的处境着急,看着美国国内慢悠悠的节奏,更加重这种着急,哪怕作为历史事件,结果很多人已经知道,但是也依然被影片的氛围渲染。
影片最后逃出德黑兰一段实在拍的惊心动魄,这个过程没有暴走、没有飞车、没有枪火,但是紧张感却让人急不可耐。
从男主犹豫是否继续行动而“迟到”开始,到瑞士航空班机最终飞出伊朗领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整个“剧组”如同打怪过关一般,突破了一个危险节点,马上导演又接上下一个,不给观众喘息空间,特别在机场哨兵怀疑逃亡者身份向远在美国的制片厂打电话,而两位“制片人”又离制片厂几步之遥,加上德黑兰追兵正赶往机场,几条线同步推进,制造的焦灼和紧张感实在刺激。
最后,当班机终于逃离德黑兰,已经被代入的观众也会体会到逃亡者的一份放松。
而整个过程中,对美国官僚的讽刺和挤兑也伴随始终,官僚主义下的政府部门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范,于是,前方特工忙着应付伊朗人,后方同僚忙着对付缺乏想象力和只在乎“国家荣誉”的官僚,当然,这点上似乎可以理解,毕竟,有几个人不会觉得这营救计划实在离谱呢?
所以,个人英雄主义依然弥漫于这部电影之中,卡特政府在片中算是被进一步埋汰的一把,尽管最关键的机票还是他批准的。
《逃离德黑兰》是部主题上严肃而又有趣的电影,包括影片风格上,有严肃紧张的主线,又有两位电影届人士插科打诨,约翰•古德曼,艾伦•阿金这两位老不正经的表演实在是本片的亮点,宛若迪斯尼动画中那种必备的在严肃主题外搞怪的角色。
本•阿弗莱克的表演也显得淡定很多,作为男主,他演了一个很冷静,甚至沉静的角色,本来嘛,作为长的比较帅但是还没有帅出特点,声线不沙不磁的普普通通,又缺乏特别的气场的演员,这样一个内敛低调的角色倒是演的更加到位。
事实上,本•阿弗莱克也无需做什么第二个伊斯特伍德,或许在导演路上,年轻的他甚至可能干出比伊斯特伍德更大的事业来,保持这种状态,在我看来,奥斯卡最佳导演或者影片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在他的导演生涯中,应该不止一个小金人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d4a8d09dd5599cf0291647d4
逃离德黑兰,二星。
烂片模式。
孤胆英雄只身犯险,救几个美国人回家。
从ET到拯救大兵瑞恩,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go home,就泪点。
结尾也是以前忙于事业的英雄回到自己家。
模式都用了一百次了。
事件是真,与加拿大基情也真,但史实是机场那里没有高潮,5点半早机,伊朗机场没人查,很容易就飞走。
1979年美国大使馆事件,最后僵持到最后,伊朗放了所有的人质。
一帮人死吹这片子多牛,美国人自摸的片子,你们也跟屁股后面捧。
切。
都不让伊朗人说话,用波斯语把他们塑造成蛮人。
惟一的那个女佣还安排她去伊拉克,扯淡,挑衅。
木阿弗莱克至今执导的最烂的片子。
显示了他偏颇而自大的世界观。
中东史学成这样,白修了。
还不如猜情寻那样,有点儿独立小众的见解。
讨好美国主流价值观,连事情的缘起也不讲了。
1979年发生了什么事?
美国在伊朗干了些什么?
我曾经问过伊朗年轻人,1979年怎么会选择原教旨主义。
她说她也曾经问过她妈,她妈说,不知道。
历史往往是这样,亲历历史的人们,其实并不知道历史是怎么一点点演变的。
历史,发生了。
BUT,不要把伊朗人当成野蛮人。
伊朗五千年历史灿灿发光的时候,美国人还不知道在哪呢。
全片惟一可以看看的就是土耳其的蓝色清真寺。
主旋律电影,不过美国的主旋律最后总是落在美国人的人性和个体上,而且这部还提到了政治和竞选的肮脏,虽然最后还是给总统留了点脸面,另外很明显的,他们把国家和政府区分对待了。
豆瓣分高的可怕 小本无疑是年青一代演而优则导的最佳代表 目标直指东木 城中大盗拍的有板有眼 这次argo又秀了一把 前戏充足 后劲却不够 作为商业片来说的话 闯关过程太过轻松 你不把它当商业片看 故事构架模式化又太重 总之我挺看好ben导 但是。
加拿大人民伟大的白求恩精神,以及美国人民上帝保佑美国的主旋律,相映成趣。小本比《城中大盗》又进步啦!
太高估的作品,完全是选题上得当,政治上正确的投机之作。值得肯定的是道具部和服装部很下功夫,对70年代的历史还原真实,细节考究。内容上,贴了个暗讽电影圈的边,“最后一分钟营救”用到没边,结尾个人英雄主义意淫味十十足。
四个字,非常好看!~节奏紧凑,几乎从头到尾都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但并不让人疲倦~在“制造令人信服的戏剧效果”方面做得不错,以至于微妙地具有真实感,让人有些分不清到底这部电影所述说故事有几成真~再加上各种隐藏的致敬,算是好莱坞和“政治”的完美结合,很出色的类型片,虽然也就止于类型片~
呵呵,应该在我们学院放一下。
沒原著精彩,但是還是不錯的諜報電影。
故事讲的不错,但叙述略平庸,毕竟是我喜欢过的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的片子,水准还是可以的!
能打六星么!节奏把握得太好了,剧情有张有弛,剧终所有人鼓掌,然后驻足看彩蛋。
BEN FUCKING AFFLECK ! ! ! 太好看了
超棒,五星大推荐。 冷静精细,丝丝入扣,相当有分寸感,拿奥斯卡最佳导演都当之无愧,身兼主演也很克制。不了解历史的前提下,看这个片子紧张到手心捏汗,节奏控制精准,这种紧张不是戏剧内在结构互相牵制完成,而是类似伪纪录片真实还原历史的在场感造成,希望是明年奥斯卡的黑马。
لعنت به تو، امریکا
挺平淡的。。。除了最后半小时
主旋律,没深度,巧合多,服化棒
雷声大雨点小
无感。单纯不喜欢。
argo fuck yourself.小本这片子没拿到提名也怪可惜的。还以为学院派那群老头子喜欢伪纪录片呢。
真的也就是完全不出乎意料的规范之作。完全是借了题材的光,虽然也就是个很没有点的政治笑话。
3.5
美国的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