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仿佛发生在每个要面临离别问题的普通人身上。
你即将要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大学要离开谈了几年的男友去美国念PHD要因为工作外派而离开祖父祖母前方是你充满希望之光的大学殿堂或者是实现理想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可是你不知道父母内心无法向你倾诉的孤独你不知道你男票抑制自己近水解渴的内心独白你无法预计哪天是你对祖父母最后的一次拥抱有时候没有选择是痛苦有选择也会痛苦选择没有对错请对每个选择负责
如果人真的拥有灵魂,我想灵魂会不会时不时的溜出我们的身体游荡一番。
有人说当你睡觉的时候,你的灵魂就离开了你的身体,你可以看到一些你平时注意不到的事情,甚至可以经历一番奇趣惊险的冒险,只是在你感受到紧张与威胁的时候,身体会突然惊醒,灵魂复位,你就会重新睁开眼睛享受灵魂游历带给你的记忆与刺激。
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仿佛很多起死回生的人们都能给我们答案,当他们陷入沉睡与昏迷的时候,好像都在做一个永远走不完路的梦,有一扇门,更有一束光在那里等待着人们,是选择走进那门还是等待回音把你叫醒,都在你灵魂去留的记忆选择上留下了一个深深地印记。
这部电影就是为我们讲述灵魂出窍的故事,只是故事夹杂着诸多回忆与细节,夹杂着诸多关怀牵挂与放手,过多的被细腻的情感与杂乱的往事冲淡了灵魂选择去留上的那种意念与决定,无法串联起来的感情主线让整个电影情节都显得那么平庸,导演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氛围太过刻意与张扬,难以让人融入其中而无法感受那种在情感上失去亲人的痛苦,虽然用不断铺垫的手法来营造家庭和睦与爱情美满的细腻感情,可是采用隔离叙事的模式已经将整个感情主线割离的零零碎碎,机械僵硬的拼接在一起的剧情丝毫没有一点连续感,齐头并进双线推进始终不能摆脱枯燥乏味感觉,也许心思细腻的女人们更能容易被其中的细节所感动,可是在男人们看来这无疑是一部凄凄惨惨戚戚的毫无逻辑之作。
电影由小说改编,能够运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很难用表演进行全面的表达,由其是一部青少年电影,在感情的把握上已经很难将我们读到的和看到的联系在一起,这也让电影在感情的酝酿上带来了难处。
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叙事性不强的作品,主要内容完全体现在字里行间上的感情氛围上,这也加重了演员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这样一份感情的突出。
导演也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将感情酝酿的整个过程完全用回忆去进行聚拢与营造,让人们不断的将看到的以前的美好来牵引对整个事件整个人物的同情,电影在不同角度去选择刻画出一份具有浓厚感情底蕴的事件与矛盾,并突出了在悲剧发生后能够有足够的理由去进行对电影剧情的渲染,以及对感情主线的升华,只是这一切对于一个观众来说并没有感受到导演的那份心意与良苦用心,我们体会不到电影所存在的情感甚至被导演过多选择杂乱的叙事而折磨的心烦意乱。
电影交叉进行的两条故事主线根本就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甚至有时让人感觉电影跳戏的情节太过严重,不知不觉的就被带出了戏,而重新融入剧情的时候又完全找不到了感觉。
电影在走一种小清新的路线,而且不断的营造泪点来加深观众对于电影的印象,可是本该泪点十足的电影让人却哭不出来,只是因为导演将情感宣泄的泪点设计的太过随意而无法集中,因为没有感情推进的烘托,我们甚至找不到最后主角被唤醒的理由,根本就感受不到是什么能够让她继续支撑下去?
是爱情?
电影对于这方面的诠释太过弱化,是亲情?
可是祖父母在电影里根本就是酱油角色的体现,是对父母期望的延续,这一点着实是唯一让人们可以相信的理由。
对于科洛.莫瑞滋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如同她在《魔女嘉莉》般的生硬而没有特色,可是她却是烘托起整部电影整体氛围,她的表演支撑着整部电影所带给人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却又带给我们对角色那种吃紧与乏力的诠释。
电影里的她感情始终没有得到爆发,甚至没有放声大哭一场来感染整部电影的情绪,一味的迷茫与无助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旁观者一样的毫无关联,让人既找不到同情她的勇气又找不到对电影用情太深的借口,这也不能怪她,是导演没有合理的安排剧情而导致的结果。
这是一部给女人看的电影,感情细腻重在内心体会,男人们无法融入对电影感情的理解,甚至看不懂这部电影,而电影也完全是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来进行拍摄的。
电影里其实有很多泪点,只是让我们发现的几率却少之又少,有时你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哭,为什么哭,以至于电影想让我们哭什么都不知道。
电影丝毫没有什么新意可言,故事甚至没有什么可信度,不知不觉中电影里面的角色仿佛都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活力与生命力,不禁让人止不住的为之可惜。
因为看过西语版本的小说兴致勃勃跑来看了翻拍的电影,可能是因为已经仔细阅读了原著,看电影时居然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像是沿着一条breadcrumb一点点拾掇着原著里的情节。
总体来说,可能画面注定没有文字与生俱来的细腻感,再加上时间限制,电影里的心理活动相比起原著里丝丝入扣的描写明显平淡许多。
然而原著里突出的情节在电影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还原,比如年轻时代朋克风的爸爸妈妈,热爱iggy pop的泰迪小弟,摇滚风的亚当和大提琴家米娅。
正如米娅自己说的,是大提琴造就了自己,虽然让她觉得与家庭成员毫不一致,但是也让她感受到了爸爸无私的爱,为了米娅极高的天赋,他选择放弃了乐队。
正如他说,有时候,牺牲是必要的。
最后米娅还是在挣扎中醒来,或许是爷爷的释然,或许是好友的鼓励,又或许是亚当的挽留和吉他,总之,醒来后的生活确实是大变样,不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是吗?
最后表白男主,青涩的脸庞简直是少女心扑通,玩音乐果真是大大的魅力加分项。
电影进行到一家人出车祸的场景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从濒死体验为切入点思考人生的片子。
联想到另一个类似的片子是Lovely Bone,充满亲情,回忆。
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支撑我们活下来?
我们的过去,还是我们的未来?
还是那些我们爱的人?
活着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拥有着如此多的东西:爱我们的爸妈、男友、弟弟、闺蜜、爷爷奶奶;还有全力去追求的爱好。
当我们要失去他们的时候,我们回忆起他们的点点滴滴,会不会全力的与命运生死抗争去留在他们身边呢。
当女主知道父母弟弟全都死了之后,她一度放弃了求生的意志。
虽然waiting room里面坐满了满脸悲痛、疲惫又虔诚期盼女孩醒过来的亲朋好友;虽然他外公在病床旁,强忍住刻骨的悲痛对女孩说:我想让你活下来...但是如果太难,你累了,想放弃,我也理解;虽然知道自己离开会让男友痛不欲生;虽然。。。。
但是,如果生死边缘挣扎一遭醒过来,发现自己成了孤儿,这残酷的现实也许比死去更加痛苦吧。
有的时候,选择生反而比选择死更需要勇气。
结尾的时候,女主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男主及时放出大招,用一首提琴曲、一封录取信、一首吉他曲终于把女主唤醒。
她终于明白自己依然可以背负着那生活的十字架活下去,那些痛苦或温暖的回忆,都是爱。
ps:至少通过这片子还知道了一个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百度了一下,啧啧,了不得啊。
第一次纯粹因为trailer去看了这部电影,脑子里忘不掉trailer里面的那首Say Something,结果电影里一点这首歌的影子都没有。
可惜了这么好的乐队。
不过气氛是染的很好,所以就去看了。
还算对得起五点场的电影票,最好的地方居然是结尾,那种蜻蜓点水的轻盈,不留痕迹的感觉最可贵。
第二好的地方是故事发生在Portland OR,是目前为止全美国我最喜欢的城市,而且本身有一种dusky的忧郁气质(还有很多hipster...)。
Columbia River的柔美, Hawthorne bridge的灯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松,没有纽约的繁华,没有LA的妖娆,没有中西部的荒凉壮阔,但却是心灵所安家的地方。
女主脚选的不咋地。。。
太特么甜美了(挺像杨幂。。。
),所以非常distracting,没有办法让人注意到她的演技。
同样是大提琴手,Jackie & Hilary里面的Jackie就更符合一个classic musician的形象。
他们内心卑微,他们也许并不漂亮但是眼神丰富,或锐利或忧郁。
没有办法把Chloe和这些联系起来,何况她真的不会拉大提琴。
男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长得略着急,不过符合人物早熟的特质,而且里面的表演也都是他自己真人演的,所以脚着比较真实。
情节还好吧,略简单,看trailer的时候我还以为女主昏迷太久,然后男主和女主闺蜜好上了,被女主的ghost看到。。。。
唉。。。
我想太多了。
关于relationship中的东西海岸异地恋,来美国之前真的没有感觉,可能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部吧,来了美国,在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飘荡,才知道那从东到西的三个小时时差是多么大的challenge。
真!
的!
够!
远!
期待OST。
不管发生什么,好好过下去。
大提琴与吉他的相遇,那是怦然心动的难以忘怀的美丽的爱情。
沉静的温柔是种让人放下所有戒备和不安的向往,那一刻,他知道他一直在等她,因而真正见到的时候,他一眼便认出,那就是她。
既是欢喜心动的,也是踏实舒畅的。
传统保守的大提琴总是把自己抑制的像一潭不起波澜的湖水,蓝蓝的沉郁,在演奏中也是把琴弦当做命弦一般紧紧把握着,张弛有力,不容分毫的瑕疵。
吉他有他的狂放不羁,当然也会那般柔情;大提琴有她的沉稳执着,当然也会那般激情。
爱从来不是被习惯和爱好所界开的。
爱的是你,无论你的衣装与头发的颜色。
你在我心里始终是被我深深爱着,我们彼此了解到那一点就已足够。
没有一对相处的情侣能够避免争执,也在争执的过程中相互伤害,因为我们是在生活,不存在乌托邦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爱情也只是假设中所呈现的。
痛苦的爱情就像玫瑰一样鲜艳和强有力。
想起了前几年看过的那部,可爱的骨头。
好像也是相似的视角,但故事太不一样。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下一个镜头也许男主就变渣男了,结果一直没有= =确实是很纯爱的电影,亲情 爱情 友情一切都温暖美好得不可思议,爱情中唯一的挫折也只是因两人的梦想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其实作为书里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拍成电影可能注定没那么有特点了。
本来车祸这种就略狗血,很多情节太过理想化,故事的发展也几乎都能猜得出。
我觉得是一部主线不怎么样但有些细节却还不错的电影。
比如有些亲情的场景,爷爷在昏迷的Mia床边对她说的那番话,比如小提琴和吉他的手链(男生真是够了…),比如一家人围坐在篝火旁一起演奏一起唱歌的场景,都很打动人。
这种电影没深度也没新意,但是看起来却很舒服。
整个电影的基调很忧郁,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大提琴的声音,很好听。
我是为了科洛看的,即使看之前就觉得应该没惊喜,太喜欢她的颜!
男主的颜也很不错咯~这个如果中国拍应该是妥妥的烂片,可是美国拍出来的还是有种情节在里面,一种很自然很舒服的感觉。
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虽然总体来讲拍得挺乱的……
可能是因為燒腦科幻片看噠太多反而對這種純愛電影沒太大感覺。
但實在是太喜歡Chloë所以居然還是看哭暸....不過和The Fault Of Our Stars相比感人程度還是弱暸那麼一截兒...這種青少年愛情也祇可能發生在Portland這種人煙稀少噠地區暸吧...在大城市應該就不是這種故事暸...另外因為一直在追Grimm。
看著看著總是跳戲...總覺得一會兒會有甚麼Wesen跑出來殺個人然後Nick和隊友們去破案打怪...總之呢。
給Chloë噠純美噠五分兒...流口水ing!
电影业发展到现在还要把关于爱情的电影拍出新意比天马行空的科幻片难多了,我们什么样的爱情没看到过经历过,所以关于爱情电影的想象力全在形式和叙述的不同手法了。
《If I Stay》是关于一个学古典乐拉大提琴的女孩和摇滚乐队主唱/吉它之间的爱情,是不是好嗲,反正哥觉得超嗲,看完电影你们肯定读哥的英文id时不会读错和不知所云了。
帅哥美女谈琴说爱蛮爽心悦耳的,穿插着一个因交通事故会不会家庭破碎的悬念,还有那些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西方鸡汤,对于爱情电影我们不能要求更多了。
这个故事也许看起来一切都还OK,但是深入进去,发现这一切都像崩塌了一样。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我是留下还是结束这一切呢。
我预测不了这个结果,只知道,胆怯如我,一定会选择逃避。
喜欢女孩为了梦想而活,也感激男孩勇敢的表白。
如果留下,要更感激生命。
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每一天都有太阳升起。
我们应该快乐。
emmm给女神加一星
如果没有穿插其间那些俗的要死的谈恋爱片段或许会还不错 但正片就是让人想快进 家人都死光了你还stay个啥 一看和这小哥就没前途
【20180108-Chengdu-Amsterdam-十小时第五部】如果不是科洛我肯定不看的,不过有这么一个朋克的家庭不要幸福太多,高中生恋情都能搞得这么郑重其事决定生死,啧啧啧。
Review: 2019.2.18 2014.11.16 - 11.22@ Home
题材和情节都比较一般,但是能打动人的就是好电影!确实,有时候选择生比选择死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理由。
一个温情片搞得那么惨..80%都是男女主在腻歪,男主最后堪比大祭司了
本来想给三星 但是和TFIOS相比 真的是太平淡了;PS 难怪眼熟 Badass的Hit Girl长大了!
拖沓到不行
Chole prprprpr
配音超好听
当所有亲人瞬间惨遭不测时,你是否还有勇气独自存活于世?这部片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述了这个艰难的选择
科洛很美,生活很美,爱情很美,but life is a bitch,love is a bitch...
好一部迎金秋庆开学的青春大片.........
看小说没觉得有这么美国小言啊...
有专著小说诶!而且还有两部,作家同时还是一名记者。电影的剪辑手法是回忆与现实穿插,是一部非常感人温馨的纯爱电影,虽然电影大篇幅叙述的是男女主的爱情线,但不多的亲情线画面却达到了百分之一百二的效果😭,让人能够切实的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爱。这是一个以徘徊于生死为切入点思考人生的电影,有的时候,选择生反而比选择死更需要勇气。结尾处,女主意识到那些痛苦或温暖的回忆,是爱,也是幸福,她将带着这一切选择活下去🥰。
煽情过度就是矫情。
很老套但也很感人 音乐很不错
和stay相似的题材 但是远比不上stay 片尾Tom Odell加一星
音乐赞爆了٩(˃̶͈̀௰˂̶͈́)و
三星给电影,一星加给女神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