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的很文艺,首先在形式上,布景运镜都好好看,而且女演员格什菲也太好看了,她出现的每一个场面我都想截图!
不管她背后是多普通的背景,只要有她我就觉得好美的画面!
也许在阿里眼中的她也是这样。
其次在内容上关于爱。
让我想起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合适和喜欢哪个更重要?
从两位女士的角度来看。
如果选择“合适”,那就是艾琳最后的选择,嫁给了父亲满意的看中的一名军官,表面生活光鲜亮丽,但是在背后偷偷哭泣怀念昔日的爱人。
如果选择喜欢,法瑞吉斯从小就喜欢阿里,最后成功嫁给阿里并为他生了孩子,即使阿里并不爱他。
她的生活就是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丈夫什么也帮不上忙,致使她在吵架中摔了丈夫的小提琴,过得也并不快乐。
第二个问题,生活与艺术该如何选择?从艺术家阿里的角度来看,他的经历与《月亮与六便士》是有相似之处的。
如果选择艺术,那他就是像现在这般生活,放弃艾琳,娶一个自己不喜欢但是能够养活自己的妻子,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术,并且在对艾琳爱而不得的伤感中让艺术登峰造极,但结果是代表艺术世界的小提琴被现实的妻子摔坏。
如果选择生活,那阿里就应该放弃自己的纯艺术理想而去忙工作赚钱,去努力娶艾琳。
正向他当初对艾琳父亲承诺的那样,也许要用艺术去赚钱,而且这样的话他势必没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
这两个问题我都想不到好的解决方法。
关于死亡。
应该每个人都想过的。
主人公想过的自杀方法我也有想过,其实我觉得安眠药那个就挺好的,只不过我没打算用塑料袋,我觉得找个亲朋好友短时间内找不到的地方吃大量的就可以了……免得中间被救活还要去洗胃……Anyway,不管普通人还是艺术家,应该都会考虑到这件事。
但是世界这么大还有这么多精彩的地方等我去探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我还没有体会过,想一想还是挺舍不得死的。
毕竟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活着就很难了。
关于生命。
我觉得是让自己不后悔就好了。
毕竟谁又能有权威给谁关于生命的建议呢。
所以要勇敢!
要多去尝试!
如果生命的长度是命定的有限的,那我们起码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
有些电影,你不知道它到底想说什么,你也不想知道,因为这一点点也不妨碍它成为一个诱人的故事,那种无法准确描摹的氛围代替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当然,如果真的可以吃到Poulet aux Prunes就更好艺术家是什么,就是那个无病呻吟孤芳自赏不屑一顾的家伙,他可以冷漠无情不负责任,庸常的人们可能也会说句“太不像话”,可是心里却在默默的赞叹艺术家的每一个行为举止都那么有艺术风范,他们豁免艺术家的一切行为,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这些家伙,自己的生活也会黯淡无光,艺术家满足了懦弱胆怯的凡人对冒险精神和诗意生活的向往,欣赏艺术家的行为,就仿佛自己的生活也沾染了一点艺术气质,而且没有任何风险。
梅子鸡是什么滋味?
对于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来说,梅子鸡是味蕾唯一的慰藉,是彼此孤立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的交集,是维系紧绷夫妻关系的一根微妙的稻草。
直至,连这份味觉都失去存在的意义。
如同诸多狗血的情感故事一般,她爱慕他,但他不爱她。
她等待多年满怀期待的嫁给他,却沦陷于现实的冷落、寂寞与痛苦之中,直至这求不得的爱之苦果越酿越酸涩,膨胀成一颗随时会爆破的气球,成为伤害彼此的利器,所有的兴致、乐趣、滋味都被其扼杀并摧毁的一干二净。
懂得与理解、心灵的互通、精神上的同频共振等等这些形而上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有致命的影响力,也不具备任何现实性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被定义为“天资聪颖、敏感易怒、诙谐风趣、还忧郁到不行”具备艺术家特质的人来说,恰恰是这些抽象得不着边际的词汇,是宛如呼吸的生之养分。
而他们往往需要的只是一个永远触不到却时刻萦绕于内心的“Soulmate”,一曲用生命全部的激情与光芒发出的咏叹调,以此绵延不绝的喂养艺术上的灵感与造诣。
而想要与这样的艺术家在现实中共同生活,所需具备的觉悟是成为他的翼下之风,这包含着永久的崇拜、完全的自我牺牲、无条件的体恤与包容。
电影中比之艺术家与心爱之人相遇又分离的情感遭遇,更让人如鲠在喉的却是这样一段一厢情愿的感情,一个没有做好觉悟的女人,一位艺术家与一位数学老师共筑的婚姻,一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拉锯战,一幕注定从不幸走向毁灭的悲剧。
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与场景颇具法式风情,倒叙、插叙、闪回等多种剪辑手法的运用将多个时间轴上的故事拼贴在一起,顺畅的衔接了积极乐观与消极悲观迥然不同的叙事情绪。
母亲坟墓上的烟云、可爱的死神这些桥段的设置以及穿插其中的动画小短片,为本片压抑的底色增添了几分黑色幽默。
而流畅的游走于明快与阴暗之间的色调转换,巧妙的展示了性格与命运之间玄妙且紧密的关联。
叙述女儿成年后的经历时,红唇与红指甲醒目的呈现在大块的黑色背景之中,强烈的色彩张力彰显了女儿与父亲相似的戏剧化性格以及弥漫传奇经历的悲剧人生。
叙述兄弟之间情谊与性格差异的片段时,运用画面中光影的明暗对比割裂出了二人迥异的人生轨迹。
最有趣的是叙述儿子成年后的片段时,大量夸张的粉色系梦幻色调的运用好似一出爆米花剧,及其戏谑。
最后一段碎片式的串联,色调由柔和渐变为鲜艳又转为忧郁的蓝直至最终由灰走向黑,补叙出完整故事的同时,也让艺术家攥在音符中的呼吸与叹息变成了绝望的暗哑,一切都重新归于静默,唯有自我终结才能成全灵魂的永生。
相比同类型描述“艺术家之死”的其他剧作,《梅子鸡之味》细腻雅致且独具特色,好似是让-皮埃尔·热内的经典之作《天使爱美丽》与《黑店狂想曲》的结合。
好诗好词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如是,好电影亦如此。
一如电影中所述:“技巧每个人都能学会,重要的是艺术,透过艺术才能了解生命……”而关于生命,观完此片,莫名想起的是另一段法式情缘,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Matilda问Leon:“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
”Leon回答她:“Always like this.。
” 写于28周岁来临之际,人生至此,悲苦多欢乐少。
莞尔微情里,伤之亦哂之,如此而已。
电影名叫做梅子鸡之味,其实被这部电影吸引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在pulp fiction里痴迷maria29岁时的颜值(虽然在这里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年龄的增长)另一部分就是因为片名。
朋友觉得是“有趣的译名”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翻译后的名字有艺术加工,殊不知在法语里,它也叫做《梅子鸡之味》我一直在好奇,究竟梅子鸡在影片里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但看到结尾,才发现梅子鸡在全篇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maria为了向丈夫道歉时做了他最爱吃的梅子鸡,那也是maria向观众交代自己一直暗恋着阿里的开端。
随着剧情往后,鸡毛蒜皮的争吵,以及依兰的出场,愈发让我认为maria的人生太过于教条,死板,让我选,我也一定会选择那个在钟表店里莞尔一笑的美人。
我突然明白,maria就是梅子鸡。
她没有美好的外表,没有有趣的灵魂,她不像圣诞姜饼是节日限定,她也不像黑松露那样昂贵奢华。
她顶着不那么美丽的外表,存在于任何时刻,普通,但又真实。
梅子鸡之味,亦是生活之味,生活就是这样,平凡,灰暗,真实。
很多人都已经提到了电影中艺术和生活的冲突,梅子鸡和小提琴,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象,要怎样才能相处融洽?
这给我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相似感,但我认为阿里较之斯特里克兰,自私有余但勇气不足。
他如果能做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下一切,花上那么些天的煎熬,重新钻研琴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生活宛如叹息】这句话出自阿里的老师,他教导阿里弹琴要先抓住“叹息”。
直到阿里失去了依兰,那种由剧烈的创痛引发的情感震颤,让他抓住了“叹息”。
叹息=破碎=遗憾=美 最近流行“be美学”是否就代表着叹息的美?
《红楼梦》里最后一幕,贾政在船上看见白茫茫的雪原上有个和尚,走近,人影弥散,徒留一串脚印被白雪模糊。
太美了,那种空荡,那种破碎,那种百景凋敝处的哽咽,那种盛世落幕后的冷冽。
这是叹息。
九王夺嫡,先太子胤礽被废后禁足于寿安宫,靠近御花园。
祝勇在《故宫的隐秘角落》里为他写的楔子我很喜欢:“年年芳候是薰风。
”御花园的薰风吹来,一年又一年,光阴在芬芳中流淌。
美,一种堕落的、在绝望处萌芽的美。
依兰与阿里的故事,止于那句“不认识”,转角后的呜咽,这才是美的。
想象依兰与阿里婚后的场景,又如何能够逃避“梅子鸡”的命运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物质生活里苟延残喘的我们,又怎样去圆满一个艺术的灵魂。
一声叹息,至少还留下了一座海市蜃楼,让人们去相信,自己与美好只是错过了,而并非看清生活的真相本就如此。
在叹息的瞬间,那些美的终被铭记,那些遗憾的都将被释怀。
于是人们拍拍身上的泥土,终于又敢抬起头看向火一般烧着的晚霞,感叹一句:好黄昏。
第七第八天是精髓,这里才开始是正叙:男主一开始练小提琴但不得其道,(白发老头的对话中体现)那段时间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就是开头街上偶遇的妇女,见过家长后女主的父亲不认可男主,并且强行安排了女儿的婚姻。
在极度失意之后男主的悲愤化为了音乐方面的才华,这时候白发老人满意地点头,将自己的珍藏小提琴赠给男主。
因为男主的才华横溢他的仰慕者(妻子)成为了他的妻子,并对他照顾备至,一切家务活一切生活上的事务都是妻子在扛。
然而妻子发现丈夫从来就不曾真正感激过自己的付出从来不曾真正接纳过自己的爱,她最仰慕丈夫的提琴技艺最终竟然是丈夫对初恋从未断绝的思念,恼怒成羞受到极大挫败的妻子摔碎了丈夫的提琴(对应片头换琴,但永远找不回曾经的琴音了到最后故事把男主自杀的原因如数串联起来了:始终摆脱不去对初恋的思念+对现有的家庭丝毫没有温暖和爱的感觉+自己的精神寄托提琴已碎+母亲离世+长时间的积郁成疾…… 原本其实男主离自杀还差一步,因为儿子的祈祷,也因为他始终不忍就这么抛弃年幼的子女但当街头重逢被那个妇女拒认之后,男主的最后一丝求生欲望已经彻底断了。
特别悲的一个故事,那个妇女其实心里也还记着男主。
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面对彼此。
昨天刚看完这部片,以上是和友人聊天时我自己的看法。
先贴上来占个坑,放假了补上影评嗯!
短评:7.8。
这是一部需要你静下心来认真看完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把自己给坑死了的艺术家的临终心理活动,告诉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永恒不变真理。
些许零乱些许空泛的基调正是濒死艺术家回味爱、回味生活、回味生命的真实写照。
终了告诫各位一句:“嫁给艺术家,你吃什么啊?
”我们都以为自己不懂艺术家的心灵。
他们的精神世界似乎总是充满了灵异的火花,指引他们创造出“艺术”。
而我们只能欣赏。
艺术家里悲天悯人的大有人在。
自认为才华横溢超凡脱俗,或许事实也如此,却为生活琐碎所困,不能全身心投入。
本心有所爱两情相悦,却不能终成眷属,与“糟糠之妻”守着一双儿女,苟且过活。
本以为可以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徜徉“艺术世界”,才发现柴米油盐过完飘蓬,各个不是从天而降,需要双手去赚。
妻子深爱着他,终日劳苦支撑全家,他却不为所动还相当不满。
是的,没有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那样被包养,是一种遗憾。
儿女夜夜祈祷希望他恢复安康,他却毫不领情自以为小屁孩不“成人之美”。
似乎万念俱灰,失去活下去的动力,选择结束自己“生不逢时”“生不缝运”的生命,直到太迟时才恍悟死去从来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且不提将会发生的未知,往日的美好,现今的安详,足矣让你日日微笑。
“没有比一个男人放弃他的生命更糟糕的事情了”。
“我不向命运之轮鞠躬,我将毁灭它,如果它不按照我的意愿旋转。
” 死神面前你扑通一声跪地: ”你赢了,我投降。
“ ”请原谅我。
“ ”我请求宽恕。
“ 死神嘿嘿一笑: “sorry。
” “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谁走,谁就一直走下去。
” “遗憾,你只有一次生命。
” 或许真的有些事情是只有临死合眼那一霎那你才会想明白的。
于是晚矣,天真的艺术家不情愿地挂了。
临死的一刹那,艺术家们一定在狂后悔地骂自己是个傻B。
私以为自杀的艺术家都是这样死的。
别羡慕那些自己把自己坑死的艺术家了。
永远别以为死是一件很值得得意,很让别人羡慕佩服的事情。
“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谁走,谁就一直走下去。
” “遗憾——你只有一次生命。
” 亲,没有比一个人放弃他的生命更糟糕,更愚蠢的事儿了。
纳沙阿里,一个音乐家,一个小提琴手,一个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手,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最终选择了自己认为最体面的死法——躺在床上饿死,这也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回味自己的一生,女儿、自己和弟弟、儿子、母亲、妻子法兰姬,以及他深爱着的女人,伊兰。
第一天,他回忆起了女儿。
妻子法兰姬是个严厉的数学老师,对女儿的要求十分严格,考试考了90分依然不满足,说她的学生可以每次都考100分。
他回想起了一次带女儿去看木偶戏,女儿说想要一个会说话的木偶,结果阿里带着她到了幕后,告诉她没有会说话的木偶,有的只是破布和人。
他早早的抹杀了女儿的纯真,带她认识了这个真实而又残酷的世界。
阿里对女儿充满了愧疚。
第二天, 阿里回忆起了自己的弟弟。
小时候的阿里学习成绩不好,很不讨老师的喜欢。
而他的弟弟则学习成绩优越,深受老师的喜爱。
有一次,学校的玻璃被打破了,老师坚定的认为一定是阿里打破的,并把他的弟弟叫了上来,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对弟弟大加赞赏,对阿里则报以嘘声。
但是阿里和弟弟的感情依旧很好,他拜托弟弟在他死后要照顾他的孩子。
第三天, 阿里回忆起了儿子。
儿子是个调皮的孩子,吵闹、话多、贪吃。
有一次阿里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他说想开杂货铺。
作为音乐家的父亲,儿子的梦想却仅仅是想开杂货铺,阿里对儿子的充满了担忧。
第四天,阿里回忆起了妻子法兰姬。
第四天晚上,法兰姬感到心慌意乱,她做了阿里最喜欢吃的梅子鸡,阿里也只有在吃梅子鸡的时候才会露出笑容,并且会说出称赞她的话。
法兰姬自小就暗恋阿里,最终在阿里四十一岁,法兰姬三十岁的时候,在阿里母亲的要求下,法兰姬嫁给了阿里。
结婚前阿里说我不爱她,母亲却说,结婚了,时间久了,就会爱上她。
可惜的是,阿里到死也没有爱过法兰姬。
同时阿里也想起了小时候,阿里小时候只对音乐感兴趣,母亲送他去音乐学院,并且拜在了当代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门下。
但是大师却说阿里的技法很完美,但是没有感情,没有灵魂。
就在阿里坐在路面思考大师说的灵魂是什么的时候,他碰到了一生的挚爱,伊兰。
第五天,阿里回忆起了母亲。
母亲是一个很喜欢抽烟的人,她说香烟是灵魂的食量。
母亲卧病在床的时候对阿里说,不要这么自私,不要再为自己祈祷了,自己到了该走的时候,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的痛苦。
于是阿里不再为母亲祈祷,死神阿兹莱尔也如期的收走的母亲的生命。
在母亲葬礼上,有一团烟雾飘在她的墓碑之上,久久不散。
大家对此奇异的景象众说纷纭,但是有个流浪汉却对阿里的说,这是母亲的灵魂。
流浪汉对阿里的过往如数家珍,他对阿里说,你伤得很重,不带一丝生命气息(这也是后来阿里能成为小提琴大师的原因),你放弃了生命,但是你不该这样,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晚上阿里躺在床上苦苦等待死神的到来,但是死神迟迟不来,于是他想到了是有人再为他祈祷,就像当初他为母亲起到一样。
令人意外的是不是爱他的妻子,也不是他喜爱的女儿,而是一直让他头痛的儿子在为他暗暗祈祷。
第六天,阿里如愿见到了死神阿兹莱尔。
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当阿里苦苦等待的死神终于到来的时候,阿里还是感觉到了恐惧。
死神给阿里讲了个故事,告知他一切都已成定局,阿里的死亡不可避免,阿里的生命无可挽回,所有他先来打个招呼,正好也有时间。
第七天,阿里已经神志不清,恍惚之间,他看了弟弟,儿子和女儿,还有妻子。
阿里决定自杀的原因之一就是妻子摔碎了大师传给他的小提琴,第四天的时候妻子法兰姬哀求阿里的原谅,阿里说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我也重来没有爱过你。
但是在临终之际,面对坐在床边默默流泪的妻子,阿里把手放到了法兰姬的脸上为她轻轻擦去泪水。
阿里最终还是原来了法兰姬。
第八天,阿里死了。
临终前,阿里露出了笑容,因为他想到了伊兰,这个他曾经爱过,并且一直都爱着的女人。
当初阿里第一次遇到伊兰的时候,就对她一见钟情。
经过阿里的苦苦追求,伊兰最终是回应了阿里的爱意,可惜就在阿里打算向伊兰的父亲请求他把伊兰嫁给自己的时候,却遭到了伊兰父亲的反对。
伊兰的父亲不满阿里只是个穷苦的音乐人,最终把伊兰许配给了大她很多的军官。
自此,阿里的心碎了,也让阿里的音乐有了灵魂,他把他失去的一切都化作音符传递给人们。
二十年后阿里,回到了家乡,并在母亲的要求下与爱着阿里,但阿里却不爱的女人法兰姬结婚。
有一天,法兰姬在门外听着阿里演奏小提琴,她听出了阿里的音乐里没有她,于是悲愤的法兰姬与阿里大吵一架,并把他珍爱的小提琴摔碎了,同时也把阿里的灵魂抹掉了一半。
阿里却琴行买了新的小提琴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许久未见的伊兰,此时的伊兰早已白发苍苍,曾经美丽朝气的脸上,如今却满是生活所带来的凿痕。
她的两眼早已没有了当时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
阿里如当年第一次见到伊兰一样,呼唤她的名字叫住了她,可是伊兰却说你是谁。
阿里不敢置信的问道,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吗。
伊兰双眼无神的盯着阿里说,抱歉,说真的,我真的一点都不记得。
这是伊兰牵着的小孩叫了一声奶奶。
阿里只好抱歉的说到自己认错了人了。
可惜当伊兰走的拐角的时候,她再也没办法站稳,只能靠着墙,一遍又一遍的流着泪呢喃道,纳沙阿里,我的爱。
阿里的另一半灵魂也被抹杀了,最终阿里决定了自杀。
在纳沙阿里的葬礼,所有爱着他的人都来了。
他爱着的人,也在远处默默地看着。
梅子鸡是阿里妻子在一起时唯一能露出笑容的时候,代表着阿里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代表着音乐,代表着小提琴,代表着伊兰。
当阿里的生活连梅子鸡都没有,对于阿里而言,生命还有任何的意义吗?
故事依旧发生在伊朗这是看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第二部作品之前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动画作品而这部真人作品却带着动画版的幻想漫画式的叙事风格色调真是直戳我心每个布景都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一个艺术家在妻子砸坏了自己琴后选择自杀八天之内对之前生活的回顾和生命的思考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继续存在的形态他爱的和娶的并不是一个人却还有可爱的女儿和儿子最后故事闪回了年轻时期的爱情那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情已逝,琴亦死故事虽不如前一部但是这种真人+动画的尝试也很好看特别是中间一段纯动画以为又看到了《我在》最后一段回忆的闪回令人动容说回来是一部从海报到场景都很美的电影带着伊朗特有的神秘气息让你相信那里真的存在魔法
很多人看完一部电影都会到豆瓣上找找同类,我没找到有大面积写纳沙阿里和依兰的爱情的,于是我又来用上我拙劣的文笔了。
这个寒假我家的电视新装了一个某猫的盒子,可以连上WiFi,给免费试用三天。
我一看,卧槽这么多电影!
于是我在沙发上卧了一整天,收藏了几部片子,看了三部电影《玻璃兔》、《幸运卢克西行记》,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感情点开了《梅子鸡之味》,一些零碎的就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大力水手菲力猫兔八哥(啊被发现了我喜欢看动画片在开头,纳沙阿里在路上叫住了一个灰白头发的女人,这段开始让我有些不解,但也不以为意。
全片色彩偏暗,而依兰的回眸一笑则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色中的一抹,更衬托出这一画面的惊艳:深邃水灵的一双眼睛,洁白整齐的牙齿,是真的美,尤其是笑起来从两边鼻翼到嘴角有弧度的两条线,使脸庞有层次而立体。
是真正的第一次心动的感觉话说纳沙阿里这一见钟情还真挺神奇,先听见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还没看到脸的情况下,便追了上去,这样来说,这是对依兰的腿一见钟情,又或者,是对依兰走路的节奏。
到了片尾,我明白了那个灰白头发的人就是依兰,她的故作冷漠,她一转过身就忍不住的泪水,她背靠墙哭泣,都让我心疼。
她拉着的外孙没在镜头内,但他或许觉得很奇怪,吓坏了,不停地拉着外婆的衣襟,不停的说,说外婆,外婆,你怎么哭了呀。
她真的心碎到了疲惫到了无法分出心来安抚外孙。
我可以相信,这部电影所改编的原作绘本作者是真实经历过纳沙阿里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譬如孤独,譬如无人理解,导演也很好的呈现了这种感觉,从事演艺、导演这类艺术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同身受,所以情感表现的很真实。
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梅子鸡之味”呢?
本片更重点的不是与依兰的爱情吗?
看的时候我一直有这疑问,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其实,本片的根本是在表现艺术家们的生活,不为人所理解的心灵,自古艺术家多没好下场。
这次的“梅子鸡之味”不是纳沙阿里心情好时喜欢吃的、妻子做的梅子鸡味道,而是他躺在床上时,妻子端来的那盘梅子鸡的味道,他没有吃。
他已对生活几乎失望,但梅子鸡的味道对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梅子鸡之味也在诱惑着他,但死的决心是大于这种诱惑的,哀莫大于心死啊。
梅子鸡的味道,是一种无奈、苦涩、绝望的味道。
2024观影|10|电影现在越来越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传播思想、政治、文化的载体,一个是赚钱的工具,或者说就是同一个方向,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而不再去继续研究发展“电影”这个事物本身。
《梅子鸡之味》里却能看出导演在探寻电影的边界,和与其他影视、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关联。
《梅》的故事很丰满,以男主角死前七天的走马灯来串联他的一生的故事设计很有意思。
尤其是死前第六天男主躺在床上,看着担心他的妻子、来看病的医生这个视角真的非常有趣。
不过整部电影的各种镜头设计更为吸引人。
|探索电影的包容度| 全片用了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各个阶段的故事讲述,我看出来的有,绘本、剪纸动画、定格动画、情景剧。
导演似乎在测试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兼容性。
如果说大部分电影像故事性很强的小说,那《梅》更像是一篇散文或是一首长诗,不用刻意的去铺垫讲述,就能把男主的一生完整的用100分钟展现出来。
|转场| 全片设计了非常多有趣的转场,从男主带着儿子去买小提琴,天花板落下来的金色亮片,到父女俩吐出的烟…都是既好看又不突兀的转场。
不过弟弟去看望生病的男主,一路回忆着两人的童年,经过一扇窗户,用窗户打破来转达两个童年的画面。
这个设计真的非常的惊艳!
是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转场设计。
|灯光| 还是男主和弟弟的童年时期的回忆画面,被老师夸奖的弟弟和羞辱的男主,导演设计的场景里,老师脸上是没有光的。
这样既表现了压抑的环境,也体现出男主在这一生中大概一直都是和弟弟这么被比较来的,不是一个老师,和他们在求学阶段遇到的所有上位置的代指。
在男主妻子的回忆里,男主唯一开心的时候就是吃到她做的梅子鸡。
法兰姬记忆里的丈夫画面,有柔和的背光,宛如天使。
在这个画面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灰蒙蒙的暗色调。
总得来说,整个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极美,是导演精心设计布局的精致。
故事饱满,画面精致以及一些黑色幽默,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咀嚼,有必要时可以详细拉片分析的电影。
对于视频、艺术类从业者来说是提高审美,获取灵感的好片。
法国电影
看不下去 不喜欢故作姿态的艺术家
反正我是看不进去。
元素好多,画面什么的都很出色。爱情这条线看到最后觉得有点失望,没觉得伊琏对男主怎么就爱的那么深。
法国电影万岁!!!
睡不着可以看这片,治疗效果不错
难以想象是女导演的作品,还拍过《我在伊朗长大》。从头到尾的男性视角🌚
30min弃,里面的男角色都挺讨人厌的,喜欢《大鱼》的人应该会喜欢
非常漫画风格的叙事方法,想必原作一定很可爱。“多年后,你已不识我,我便再无继续在尘世漂泊的理由。”
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很奇特,很幽默。至于男主角,我觉得他死得挺好,还可以死得更早一点。
单纯喜欢表现形式
文青之死,但他至少还获得过爱情和遗憾,我永远同情他身旁的配角,成为他的注脚,被他伤害。一个艺术家技巧是廉价的,只有感情最为珍贵,失去的东西最终会成为他的音符,从他的琴弦中走向他自己,这样的音乐才叫艺术。我说他妈就是个屁。
跟看预告片后想象的不对等~~
典型的法式小清新爱情片,跟一个不爱的人结婚时是什么感受。拍摄手法不错,但是故事太平淡太散了。6分。
布光真心好,结尾一气呵成。
绘本原作。抖机灵过头,故事松散。大叔太萌有加分,女主一点也不像范冰冰好么,美得不像话,第八天的故事好心痛。包办婚姻要不得。
男人为什么能为自己不在家庭中尽责编出这么多故事呢,不结婚不行吗
他的生命是她和艺术。她不爱了,一半的他死了,成就了他的艺术。后来当他不能再次演奏时,艺术死在被爱里,于是他选择消失。依恋,在生命最后八天的回忆。最后那段闪回好感人,影片的海报也是一副美丽的艺术品。
无聊
为艺术,为浪漫爱情悲剧,为孤傲的灵魂,为那一声叹息,牺牲几个女人又算得上什么呢?到最后,她们还是要在转过街的墙角为我黯然落泪默念爱我,还是要做我最爱的梅子鸡来挽回我,史诗吗伟大吗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