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音乐会

Le Concert,非常爱乐乐团(港),交响人生(台),音乐厅,The Concert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语言:法语,俄语年份:2009

《音乐会》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音乐会》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尼帕病毒摸金爵之卧龙诡阵爱很美邻家大贱谍灵异女仆第三季唐人街小炮2勇闯墨尔本杰米·德梅特里:小品人生三次元女友第一季木偶奇遇记我们回家吧有招没招之爱情达人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左拉爱国还是爱我魔力蕾丝垫冠军只道再见爱就爱了冲动间谍过家家第一季Part.2少林寺十八罗汉冠与锚美丽的叛逆神秘病毒大门至尊对决新人类!男友会漏电给您带来不便梦断紫禁城加盖春光

《音乐会》长篇影评

 1 ) 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音乐会》是一部将政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这也是一部俄国沧桑加法国幽默的影片,再加上前后30年的时间维度,让影片的立体感顿现。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扭曲和变态,只能用常态和理性来回击并加以嘲笑。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隔阂和仇恨,只能用人类的共同语言—音乐来弥合与化解。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日列涅夫,从来没有缺乏过政治运动、政治迫害、政治大清洗。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纳粹,极权的丑恶让所有善良的人厌恶。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些匪夷所思的一幕幕迫害,其实并不陌生,非常理解。

文革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被迫害致死?

人性又发生了多大的扭曲?

政治运动造成的迫害和混乱让各种丑恶泛滥。

终于回归常态,中国改革开放了。

终于回归常态,苏联解体了。

然而那些教训、那些伤痕、那些人性的丑恶、那些极权下的暴力不应被麻木地淡忘。

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把这些伤痛当做一种“不可承受之重”,它以一种法国式的幽默来尽情嘲讽过去的荒谬时代,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音乐是最伟大的语言,它可以瞬间沟通差异最大的人。

当苏俄帝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啻于一个怪物的时候,音乐却可以很快地让鸿沟两边的人沟通、理解和尊重。

尽管俄国暂时贫穷,尽管俄国在20世纪末输给了西方,但俄国还是不能被轻视的,他们有他们的尊严,他们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

影片中,那个俄国指挥选择了演奏本国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内心的骄傲,在这群可称为“褴褛”的被迫害的俄国音乐家演奏的音乐中能听到俄国人的骄傲,和俄国人的脊梁。

当乐团、乐团指挥和女音乐家合奏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强音的时候,政治带来的扭曲回归了常态。

当女音乐家最终得知了自己的最终身世的时候,政治带来的人性创伤得到了愈合。

是的,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2 ) 一起重温旧梦吧,哪怕仅有几分钟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迟迟没有关上电脑,愣住了。

既震撼于最终大协奏表演的辉煌,又沉醉于群体追梦的伟力,感慨于崇高的艺术与卑微的生活之间略显荒诞的连接。

从男主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预感到这部绝不会缺少幽默气质。

但我心目中的幽默,绝不是贯穿这部电影的,有些烂俗的搞笑,而是蕴藏在角色的一次次不经意的言语中,举动中的充满智慧的打趣(因此我也没太有欣赏喜剧的能力)。

但这部电影竟然使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法式幽默”?

抱歉,我没法欣赏。

因此到了中间的那场无厘头枪战,我的忍耐已经几乎到了极限。

但这次,我又选择了坚持看下去,因为豆瓣在强烈暗示最后十五分钟的精彩结局,而我相信豆友们的眼光。

事实证明,选择没有错。

我一直都非常欣赏那些在遭受苦难后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默默忍耐,没有放弃梦想的人。

而男主就正好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但这一次使我无比满意的正是电影对配角的设计,终于不再是主角或是小团体的孤军奋战,而是塑造了一个50多人的管弦乐队的集体形象,50多个和男主和救护车司机萨曼怀揣着同样梦想,遭受过同样痛苦,经历过同样的困厄,而同样没有沉沦的人。

因为比较喜欢音乐,也曾经对音乐电影有过一种执念,但又逐渐在千篇一律的追梦主题中迷失,颇感觉有些烂俗,渐渐也失去了热枕。

但梦想这个主题我想我是不会厌烦的,只是希望它可以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展现出来。

而本片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对梦想进行展开和挖掘,必定是十分上乘的。

常看电影的人,不知不觉中对时间的感觉都会或多或少得有些淡漠。

镜头的一个切换,不知道多少年就过去了,而故事还在继续。

但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有强调过去了三十年,而仅仅就是依靠男主填满演奏座次表时的蒙太奇镜头实现的。

曾经的乐手,如今却混迹于街头巷尾;曾经的意气风发,却被如今的窘迫洗刷得一干二净。

你不禁从另一个角度深切地体验到时间的流逝。

而我这里所说的空间,指的是人心的范围。

如同开头所说,这次的追梦不再是一个人,而当梦想属于一群人时,这里的梦想就化为了一个符号,一种仪式感。

正如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曾经的犹太乐手们,为了法郎而同意了演出,而追寻着“和谐”的指挥,渴望着党会的经理,又何尝不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呢?

但是,当“为了莱亚”的信息出现在“业务繁忙”的同僚手机上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的赚钱机会。

可是,这真的是为了莱亚吗?

是,又不是。

莱亚和丈夫的悲惨遭遇,是全乐队人心底的痛。

但这又何尝不是乐队中每个人心中共同的痛?

是梦想破灭,追寻之物烟消云散的最为彻骨的痛苦。

三十年的苦难,乐手们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变得有些世俗,有些平庸。

但是,三十年前的意气风发,三十年前的辉煌,是没有人能忘记的。

所以,请不要嘲笑老一代的高谈阔论,因为当他们真正重操旧业时,可能真的如同他们所“吹捧”的那般厉害。

也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骨髓,汇入血液”。

三十年没有练习过音乐,没有关系;如此宏大的场面前没有排练,没有关系;女主并不擅长柴小协,也没有关系。

一切在只要身处舞台,手持乐器时,必然会被激发。

因为,这些都是刻在灵魂里的东西,而对于女主而言,则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而他们需要的,就只是一个重温旧梦的机会。

莱亚,已经是三十年前的辉煌,三十年后的落魄的象征,这里的为了莱亚,恰恰就是为了他们那不曾褪色的梦想。

一直都非常羡慕艺术家,羡慕他们的那种对自己事业的倔强和热枕。

而这部电影,正满足了我对梦想与追梦的一切幻想。

音乐会是短暂的,男主所谓的“共和”其实也只是一瞬,它不能抹去过去,也不能为这些垂垂老矣的乐手们带来太多的未来。

但是,在短短十五分钟的绽放,已经足够耀眼。

这次音乐会,是一次圆梦,也是一次传承。

对于老乐手们,这是三十年前那场被打断的美梦的延续;而对女主而言,她接替了母亲的位置,在明白身世的同时帮助了母亲圆梦,她是乐队的唯一变数,但这个变化,也是新老交接的一个缩影,而他们对和谐的追求,最终得以传承。

但更重要的是,这是所有乐手的一次释放,对三十年间所有苦难重压的一次释放。

他们每个人都有过去,而过去是不会变同情的(就像女主根本不愿听男主和萨曼的故事),过去是无法被抹去的,但是,这恰恰也是“过去”的力量。

在过去积攒的苦闷,伤痛,都会化作一个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发自灵魂的,是无法复刻的,亦是无法阻挡的。

因此,最后十五分钟的成功,在我看来,反倒没有那么惊艳,却更像是水到渠成。

末了,其实全篇我最喜欢的镜头并不是最后的恢弘场面,而是三十年未见的老友,同僚,穿着破旧的衣衫,背着乐器(有些甚至没有乐器),一同向着梦想走去的镜头,那一刻,仿佛时间退回到三十年前,大家还意气风发。

可能他们的容颜已经不再年轻,但是逐梦的那颗赤诚的心,却是永不改变的。

 3 ) 矫情之作

不知道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在俄罗斯应该说的是俄语吧,但我怎么觉得象法语。

看电影的名字,Le,应该是法语,那电影制作方应该是法国。

Concert是音乐会的意思,concerto是协奏曲的意思,电影的主线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英文是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完整翻译过来是D大调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而电影中文名翻译成《交响人生》显然欠妥,交响乐是symphony,译者应该对古典音乐的形式知之不多。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三个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个个都是古典音乐里的永恒精品,俺最爱门德尔松的E小调。

音乐很棒,然而电影远不象网上评论的那么好。

豆瓣里,此片得分是8.4,很高了,居然有43%的人给了5星的评价。

然而观影过后,还是觉得豆瓣上一个唱反调的哥们说出了俺的心声: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两个朋友大力推荐八月迷情,俺在带着极大期待看了之后,也是失望。

令人惊喜的成功和转变总是需要合理的铺垫的,《Le Concert》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而刻意让艺术家们在巴黎打工挣钱,甚至连一次排练都没有,演出却十分成功。。。

臆想着音乐瞬间改变一切,那是对人生和音乐的意淫。

 4 ) 想去听听交响乐

之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是看到微博上有在推荐,说是让人嚎啕大哭的一部片子。

好吧,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点不一样,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剧情略显拖沓和荒谬,怪不得是定义为喜剧片……不过不得不承认,像我这么个跟交响乐绝缘的旁观者,看完后都确实有被震撼到,希望去好好听一听这些交响乐,希望以后可以学样乐器甚至。

最让我喜爱的其实是指挥家与妻子的感情。

好喜欢他妻子,可以牛逼哄哄地持家,抽着烟,打着电话,家里就有了进项。

可以在老公征询意见时很拽地说,你要是不去巴黎我就跟你离婚。

可以在那个改革狂热分子面前说,你不去搞定这事老娘我就*****!

这种女人才帅气。

不管交响乐也好,流行也好,什么都好。

音乐总能穿透种族、宗教,跨越一切,让人感到平等和生命的力量。

音乐真好。

 5 ) 梦想如何实现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变了色,飘荡在克里姆林宫近达70年的红旗黯然褪下。

那个世界过去了,新的世界开始了。

有些人爆发了,更多的人落魄了。

安德烈,曾经Bolchoï音乐团的指挥,因不愿解除同小提琴手——犹太人的合作演出,在一次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上,被当局当众掰断指挥棒,从此告别乐坛,沦为清洁工。

同样下场的还有乐团的其他人:有人当上了救护车司机、有人做起小贩、卖水果的、搬运工、博物馆看门人、出租车司机、流浪者……人真是奇妙的动物,世界变了,人就能也跟着变了。

只是人的惯性有所差异,有人变的快,有人变不过来。

安德烈每天都在回想着那个没有继续下去的柴可夫斯基,于是常常借机蹭听音乐排练;伊万一直怀抱着心中cent pour cent的共产主义梦想,并在现实中不惜花费金钱一次次地组织活动。

巴黎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安德烈召集大家,他就像病毒一样,一时间感染了几乎所有人,参加到前往巴黎的行列。

称之为“病毒”,是因为这样的疯狂,只有病毒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能力——他们都是被“去巴黎”而感染了,各自心怀鬼胎。

在苏联,有激情,催生了一批批纯粹的艺术家;在巴黎,有金钱,培养了一批批懂艺术的听众。

两者的结合,却诞生出了异型。

当安德烈向安娜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安娜说他疯了,如果参加这样必然失败的演出,那她是在和他一起发疯。

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

是靠安娜,凭借自己的实力,才重新唤起了那些昔日乐团们的灵魂。

也正是在安娜的影响下,貌合神离的乐团才真正被“感染”,演出才能取得成功。

她的确是那个把乐团带入云霄的精灵。

影片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感,间或对共产理想和真诚表现得又爱又恨,对资本主义现实同样表现得又恨又爱。

但电影还有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真才实学。

虽然他们此事只是落魄的救护车司机,还是流浪人,或是犹太老滑头,其貌不扬,贪图蝇头小利,但他们骨子里却是莫斯科大乐团的队员,演出最后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感动,而是实力。

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大捞国难财的暴发户那样拿艺术做装饰,这场音乐会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ps:看影片时,总忍不住想起去年一部电影:《钢的琴》

 6 )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是一部关于理想(或梦想)的电影:落魄的音乐大师想重拾尊严;刻薄的乐团经理高举革命理想,要与法国的同志重建联络、再振辉煌;已痴肥如屠夫的大提琴家莎夏失却一切、只待这疯狂的演出重燃生活的希望;号手父子行走巴黎搞推销以贴补家用(儿子竟然叫摩西)……六十多人集合出发时的场面让我感动:如多年离散流落各地的家人重聚、互吻脸颊,三十年不见,卿已白发染霜,然后一群老人家浩浩汤汤徒步奔赴飞机场——经理你够狠!

身为被社会排挤的弱势群体的心酸,以种种幽默的方式挥洒:为A片配乐、与蔬菜为伍、看大门……,无论干什么,也不妨碍我们抄起家伙奏上一段儿;到巴黎演奏是OK滴,但也不耽误我们干点儿零活赚欧元,搬运工、开计程车、给葬礼奏哀乐——如果艺术家可以不用吃饭就轻松多了。

斯拉夫人大条的性格难免为人贯以头脑简单之誉,但窃以为愈是简单才愈容易感受更纯粹的悲喜,挥洒奔放的热情。

这种在谨慎性格的民族看来疯狂的草台班子,也只有在他们才能成行。

好吧,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挺过前三分钟就保证能进入状态,实至名归。

 7 ) 我喜欢充斥在身边的白噪音

写这篇短文和看这部电影之间隔了一个晚上,早上一睁开眼开始打字,想起的电影中第一个声音元素并不是最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优美的小提琴乐声,而是演奏会开始前掌声的处理,躁动,刺耳,不和谐。

我觉得似乎这段盖过了所有声音的,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掌声可以作为对整部电影声音分析的突破口,也是整部电影气质的体现,即最后的音乐会有多华丽奢靡,现实就有多破碎现实。

影片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日常空间中展开的,普通的厕所,喧闹的公路,廉价的快餐厅,在展现这些空间时录音对于声唱的把控我认为做的很到位。

如厕所小空间中,受隔间墙壁的影响两人的对话会有轻微的回声。

在小房间打电话时,电话两头不同的空间(一边闭塞一边开阔)做出了细微的分别。

以及在快餐店配合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这场戏的唏嘘了幽默,可以放大了挤番茄酱时类似“噗呲”的声音。

这些戏份每一场单拎出来作用都较为微小,但影片的大部分时长放在了这样的空间,这也符合影片故事的走向,一群草台班子要前往巴黎演奏,千辛万苦到了巴黎一群人又找不到这样的荒诞事件。

而故事越是荒诞。

为了让观众相信,摄影,声音上的真实感就尤为重要,我认为要点在于突出空间感,那些区别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之外的,不被刻意捕捉就不会注意到的声音,或许是撑起整部电影录音方面的关键。

配乐方面,我认为做的很好的一点是有声源音乐克制,跟着剧情的需要出现,重点都放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而无声源音乐可以紧跟角色的处境和内心,如不刻意去听,察觉不到音乐是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结束的。

 一场戏在地铁上,主角正因不知道跑去哪里的演奏团焦头烂额时,这帮人在对面的地铁上出现,这帮人出现前,声音上强调了地铁的喧闹,机械运作的声音,两人争吵时音乐声先于演奏团进入,等两辆地铁都停下来时,管弦乐队的声音渐渐清晰,但始终隔着一层类是玻璃质感的物体,观众看来空间关系就很明确。

 影片进行到后面,主角的朋友去找女主求情时,除了台词上的递进(即男人的恳求和女人的命令拒绝),音乐上铺着小提琴的音乐声,观众结合剧情的信息知道女人的职位是小提琴手,这样台词和音乐上的冲突更能丰富情感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画面里,在女主拿到柴小协的乐谱时,背景里也铺着柴小协,这样用配乐传达人物内心的矛盾或坚定,我认为是配乐的妙用。

 在接近尾声时,导演在剪辑上紧接着展现了演讲厅和音乐厅两个宽阔场景,但在声场上做了严格的区分,展现政治演讲场所时,回声重,整个空间在声音上给人不正式,人少的直觉,而到音乐厅会场,回声小,人声杂,在环境声的处理上给人好戏即将上演的预告。

整部电影的声音整体气质都是现实的,着重强调真实环境的,越是平凡甚至有些窘迫的现实生活,越能突出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伟大。

 8 ) 最后的结尾是一场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的结尾是——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么《音乐会》的结尾便是——许多年后,面对观众时,安妮在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中看到了西伯利亚冰原上父母的悲恸而孤独的死亡。

看到那个在西伯利亚空弹琴的“疯女人”莱亚,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一场百年的孤独,一场魔幻现实主义。

这部电影定位是一部喜剧,可是作为一个亚裔中国人,无法理解法国式随意的笑点(乐队成员的过于随意),但是被绑住的负责人,男男的亲吻,未彩排便上演的成功……都是何等的浪漫,不知道能不能称作魔幻现实主义。

圆了安德烈的梦,圆了安妮的梦。

一切我只想引用《两小无猜》底下的一句影评——

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法国。

 9 ) 那些有关音乐的记忆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没有之一。

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真的为这部协奏曲拍了一部电影。

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不朽的音乐时,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是无可比拟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巨大的力量,控制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古典音乐,在这些没有歌词的旋律里,竟能仅仅通过旋律就传达出种种的情感,出自人类之手,却仿佛上帝的声音,给人无限的启发。

音乐在任何时代代表的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国界、民族、语言,让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借由艺术的力量寻求梦想。

但正因为此,音乐往往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而音乐家,作为传播音乐的媒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遭到了迫害。

但是,世界的规律是无法抗衡与逆转的,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美好的食物,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也许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可能会毁灭,但是音乐也许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窃听风暴》的电影,影片中的那位特工先生,被窃听器中传来的音乐声与诗歌吸引了,从而拯救了艺术家,可见音乐的力量。

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永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它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成为了疗伤的灵药,成为了抗争的武器。

我想,柴可夫斯基,甚至是所有的音乐大师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音乐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

有时候,当我聆听这些音乐,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在这些音乐大师的灵魂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百转千回的世界,这些旋律,怎样能如此凭空产生,并无时无刻的震颤的我们的心灵。

在影片中,在这部伟大协奏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故事。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伤,是一个国家的悲伤,也是那段历史的悲伤。

被庞大无情的国家机器打压,想象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折断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音乐戛然而止,这不速之客,不仅折断了指挥棒,终止了音乐,也折断了所有人灵魂的翅膀。

而三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已垂垂老矣。

为了重温昨日的旧梦,当年的那群少年重又踏上寻梦的道路。

从一场闹剧,四处拼凑的民间艺术家,杂乱无章的安排,通过忽悠得来的演奏机会,这场梦,真的只是一场梦吗?

这场音乐会,真的能够成功吗?

直到音乐声响起,迟到的演奏家,嘈杂的音乐声,一片哗然的观众,仍然让我们觉得,啊,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闹剧。

然而协奏曲的奇妙或许就在于此,除却乐团的绝对领导者指挥,还有首席小提琴带领着所有的演奏者,不由自主的走进这段音乐的梦境中。

从长达三十年的梦里重新醒来,把自己的身体,心灵,还有整个灵魂,都交给音乐,沉入到这旋律中去,不止作为演奏者,也作为一名听众,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名历史的经历者与回顾者,沉浸到音乐中,我始终遗憾,自己无法成为一名演奏家。

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与我一起听音乐会的时候,对我讲:“作为一名观众,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的。

”想象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在长久岁月中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

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向台上抛上玫瑰花。

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从来都不是演奏技巧的堆砌,在这些被写在纸上的音符里,饱含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会是干巴巴的几个和弦,永远无法称之为音乐。

关于柴可夫斯基,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太多了,伟大的音乐巨匠,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的这部协奏曲在刚刚诞生时,屡屡被拒绝,所以,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超越了时代。

而超越时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孤独,不仅不被接受,甚至等待他的是毁谤。

世人把注意力从音乐中抽离出来,开始''关心“艺术家的生活,世人竭尽所能去挖掘,音乐被远远地抛弃在一旁,任何伟大的篇章也无法与一条八卦花边新闻相媲美。

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情史,他是一个同性恋,他爱上了自己的外甥,而不去欣赏他的音乐。

这是音乐家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

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如泣如诉,也听到了无比的激昂,音乐家可能正是借由旋律,抒发着在长久的悲伤压抑情绪中,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所得以抒发的剧烈的情感。

这或许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经历漫长的道路之后,由绝望的边缘重生,又面向希望;这或许正是我眼含热泪的原因,说是自虐心里也罢,在漫长的蛰伏期里,百折不挠,誓死捍卫自己的梦想,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或许才是最为吸引人的,才是最为释放的,最令人欣慰的。

或许音乐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坎坷,这些压迫而更显得无比强大,无比崇高。

影片随着乐声的结束而结束,让我们将目光穿透历史,要看那个留着胡子的音乐家,要看那个身在遥远俄国的伟大音乐家。

让我们凝视他,看到他所有的灵感,所有的才华,也看到他所背负的巨大的情感的重担,看到他内心中的梦魇,看到那些挣扎。

看到他坎坷的一生,寂寞的死去,同时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再一次细细地聆听他的音乐,或许,就会在这音乐中听到些许的不同,听到我们从未听到的旋律与情感。

音乐,最为无比美好的存在,却往往并不诞生于美好之中。

除却柴可夫斯基,让我们在内心中默念那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在那些传媒无比落后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着,挥洒着自己的灵感。

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不仅为追逐名利的演奏家们致敬,是他们让那些音符有了生命,是他们让音乐充满了生命。

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才让音乐不只是宫廷人的玩物,音乐被释放出来,在广大的人类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你我mp3里,电脑中所留存的永远的美好记忆。

但同时,在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时,也不要忘记,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会远远超过通过媒介聆听音乐,那种力量与情感,通过光线,声音,气氛,动作传递到我们的身体中,浸入到我们的心中。

最后,让我们抛弃这无聊甚至有些多余的感想与评论,重回音乐中,因为能够诠释音乐真正力量的,只有音乐本身。

灯光渐暗,人声渐渐沉寂,音乐声起,世界在眼前铺陈开来。

 10 )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音乐会》(Le Concert) 说的是勃捏日列夫时代俄国著名的乐团 Bolchoï 借故政治清洗运动,想把'异己'的犹太艺术家踢出门。

指挥 Andrei Filipov 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大小提琴手等艺术家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斯文扫地,罚去当乐团的清洁工,同事朋友小提琴手被发配西伯利亚。

后来苏联变修成俄国,乐团恢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ndrei 和其他音乐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成天为油烟柴米奔波,过去的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吹小号的电影院当领坐等等,Andrei本性难移,时常把扫帚当指挥棒,重温旧梦。

有一天他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无意见传真机受到一份来自巴黎有名的 Chatelet 音乐厅给 Bolchoï 演出的邀请,脑袋一发昏,顺手把传真带走,开始和过去的同事合谋,自组乐队,准备冒名前往巴黎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在吉普塞人的帮助下顺利办了假护照签证来到巴黎显身手。

柴可夫斯基借 Andrei把一群貌似乌合之众的落魄的优秀艺术家重新聚集起来,通过音乐,找回失去的尊严。

Radu Mihaileanu 镜头下的音乐家们个个其貌不扬,常常酒醉不醒,犹太音乐家到巴黎演出时还不忘捎私货赚钱,结果发现俄国鱼子酱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奢侈品,直后悔说: "早知还不如带一堆中国产的手机来巴黎卖呢!" 他们蹩脚的法语错误让人笑破肚子,喝醉酒忘了排练时间,最逗的是乐队的经济人,到巴黎后直奔法共的总部找同志。

俄国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天赋的音乐才能和巴黎人的拿腔拿调,装模做样对比,整个电影充满滑稽,嘲弄但又是善意的幽默。

这才是观众喜欢Mihaileanu 的最大原因之一,善意而非刻薄的讽刺讥笑是幽默里最不容易掌握的。

Woody Allen 拿别人开心时常先拿自己开涮,省得被误会,而且他的幽默多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市人的个人主义的幽默,Mihaileanu 的人物的悲剧,嬉笑哀怒是集体的,大伙一块担着的,和某个时代的悲剧紧密相关,笑完之后不定还有眼泪. Mihaileanu 的电影里常有吉普塞人的影子,《音乐会》也不例外,记叙吉普塞人和犹太人的友谊,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集权的藐视。

这使我想到一个犹太朋友的玩笑, 咱们Ashkenazi, 出的是爱因斯坦,托马斯曼,李斯特,塞林格,马克斯,而 Sephardic呢,除了falafel (北非三明治),首饰店,他们有啥?

《音乐会》短评

不懂音乐的人,感受不到他们的激情,里面搞笑成分非常的多,一个失意的指挥家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梦想的实现,不是靠脚踏实地,而是机缘巧合。虽然这音乐家是因为不愿违背自己良心而失意,但以这种胡搅蛮缠,荒诞无稽的方式,却是不能认同的。赞同他们灵感来源生活,但不能认同他们如此放荡。

9分钟前
  • 净心禅缘
  • 还行

演奏者们不接电话也不排练,没见过这么不敬业的真是气得我不行!指挥家对小提琴家好像有意思似的,年纪相差这么多有点恶心。电影节奏不行,一般全面为后面的高潮铺垫,但电影开头就开始打鸡血了,整个电影没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10分钟前
  • 梦游者
  • 较差

老年艺术家们集合起来再度表演的励志喜剧。笑点有些还是不错的比如那对到处投机的犹太父子。

12分钟前
  • 九棒歪打
  • 还行

其实拍的很不高明啊我觉得

14分钟前
  • 黄柑柑
  • 较差

电影某种时候跟那啥一样,想要达到高潮必要经过前戏(文明点可以改为铺垫),就像本片一样,不断或轻或重地挠我痒痒、轻抚我面颊、发丝搔我脖子后,终于在柴可夫斯基那里让我爆出来。呃,我是不是又露出我下流的嘴脸了?

19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推荐

弄成MV更好...★★★☆

20分钟前
  • bigfish
  • 还行

影片没有太多新鲜的地方,尽管也描写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惨宿命,但打动人的也只有最后的那场音乐会,这种靠结尾hold住全片的电影,过程往往比较乏味,好在结尾并没有让人失望~

21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26分钟前
  • RIC
  • 推荐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30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颇为好看的电影类型,为了梦想而奋斗,同时又有大量法国式的轻松和幽默。片末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非常的棒,可惜找不到这个版本的OST。

31分钟前
  • 沉默的导航
  • 力荐

我想来喜欢和两种东西有关的电影。音乐,和梦想。

33分钟前
  • 暂引樱桃破
  • 力荐

够催泪够励志,虽然桥段很老套,但有柴小协就是不一样。好听。

35分钟前
  • 容安
  • 还行

最后这个调调升的太高了,音乐就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38分钟前
  • 一杯小啤酒
  • 较差

一部饱含“疯狂”但又“和谐”的罗马尼亚导演作品。里面所有的人都有那么点疯狂,缺少了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这疯狂有时近乎癫狂,有时近乎狂躁;和谐本身一个乐团所必需的,在那样的社会构成中寻找和谐真的很难。

39分钟前
  • Chanson™
  • 推荐

每一个音符都在寻找它的和弦,听着高潮部分的音乐我眼中竟然泛起了泪光,纯粹被音乐所感动!

41分钟前
  • LoCo
  • 力荐

音乐果然是无国界的语言,整部戏其实情节简单甚至闹哄哄乱糟糟,但却也真实也悲痛,最后的柴小协将所有的杂乱忙活不专业全部收束,15分钟绝对高潮。超喜欢他们步行去机场那段,笑着流泪。还有几场的现场“签证”、大提琴小提琴的随性演奏、最后演奏中丽萨和安娜的镜头切换,哎,震撼哪!

43分钟前
  • 喵~嗷
  • 力荐

电影毫无章法,但最后柴可夫斯基还是让我哽咽了,这是音乐的力量

44分钟前
  • 百慕大扣扣
  • 还行

情节有点糙,颇具俄罗斯人粗枝大叶的豪放作风,却是法国人拍的,跟国王的演讲之类的精致英伦风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梦想,音乐,这种永不过时的主题仍旧令人心潮澎湃。最打动我的并不是最后情理之中的高潮,而是两段对话——萨沙在安娜门前,和安德烈阻止经纪人离开的对话,音乐才是真正的共产!

47分钟前
  • 推荐

但是演员没有带我入戏,虽然这真是一个我喜欢的剧本。

48分钟前
  • 2046
  • 还行

看不懂背景。

52分钟前
  • 小葡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