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上映的第二个周末,周五单日票房已降至第8名,排在《毒舌律师》《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流浪地球2》《满江红》《深海》《熊出没》《无名》之后。
排片比例只有3.3%,票房占比3.1%,可以被列入“其他”分类了。
电影票房惨淡无非几个原因:先是“技术原因”错过大年初一“发令枪”;再是比起其他春节档影片,《中国乒乓》卖点不明确,体育励志类型的成功案例较少;加上邓超和俞白眉组合用几部烂片透支了信用;而自身的品质又确实没硬到可以无视档期的地步。
而且现在的电影观众看到的都是中国乒乓碾压对手的比赛,虽然之前有过艰难的时刻,但观众们对“绝地反击”的概念并不认可。
还有一个很多人忽视的原因,体育题材是对抗性越激烈才越精彩,比如拳击、足球、篮球、橄榄球、冰球……《中国乒乓》虽然是沿着成熟体育题材电影的节奏在推进,但因为对抗性不强,可看性上其实大打折扣。
至于片方无奈推迟档期,反而是最无关紧要的错误。
因为《中国乒乓》大年初四上映第二天票房才805万,被上映了41天的《阿凡达:水之道》以875万反超,与暴死无异。
继续坚持上映和后撤其实都无法左右大局。
截至目前,影片累计票房8586万,其中大年初三首日上映成绩占到3321万。
最终票房预计在1亿出头,片方分账4000万左右,大概宣发费用都赚不回来。
今后邓超俞白眉这对导演组合怎么进化?
邓超如何打个翻身仗?
苏莫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俞白眉和邓超不一定要散伙资本最现实,评价影人的唯一标准就是赚不赚钱。
两人2014年导演的《分手大师》取得6.65亿票房,《恶棍天使》6.49亿,《银河补习班》8.78亿,都是赚了不少钱的。
而且别忘了他们执导了《我和我的家乡》的一个段落,最终票房可是高达28.29亿元。
《中国乒乓》固然亏了不少,但“技术原因”没赶上大年初一可能要负一部分责任,甚至可能要负担一半以上的责任。
而且我们看到,《银河补习班》要比他们之前的作品好上一些,《中国乒乓》的表现又进步了一些。
说实话,《中国乒乓》值得更高的票房,但口碑的积累是有滞后性的。
两人之前的几部电影拉低了观众对《中国乒乓》的预期。
但影片的表现,也许会让一些观众对他们下一部作品的表现有更多的期待。
可以看出来邓超对于导演的执著,也看得到他的成长,谁知道他的下一部作品会不会一飞冲天?
吴京的《战狼》也没有多好,可《战狼2》简直像换了一部电影,一下打开了局面。
谁敢说邓超的下一部电影不会大爆呢?
我更倾向于认为,未来资本会再给他们机会。
不过他们的下一部电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豆瓣至少7.5分,甚至要8分以上才能确保打一个翻身仗。
要是再出一部烂片,可能真的就很难翻身了。
二、远离综艺一部成功的综艺,可能会毁掉一位甚至是几位好演员。
《极限挑战》之后,再看孙红雷和黄渤的戏就会时常出戏。
不是他们演技变差了,而是两种形象会彼此影响,观感就不那么纯粹了。
像黄磊、李晨、黄晓明甘愿偶尔在电影里打个酱油倒是可以。
但若还想当一线演员、做严肃的表演,那就千难万难了。
同理,邓超在《奔跑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的《哈哈哈哈哈》《创造营2021》,甚至是各种晚会的表演,都进一步坐实了他欢脱的人设。
综艺赚钱快,他的性格和才艺又比较吃得开,确实难以舍弃。
这最终就是抉择问题了,因为两种发展方向确实互相制约。
要么减少曝光,专心做个演员;要么干脆做综艺咖,电影什么的也别想有大的发展了。
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他自己选了。
三、稳定输出类型多样的表演邓超的可惜之处,在于他真的有演技代表作。
2015年的《烈日灼心》,他与段奕宏和郭涛飙戏,在几位演技派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本来我已经把他当做严肃的演员了,他却逐渐将积攒下的好印象逐渐消耗殆尽。
偶然出一部《美人鱼》《影》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大多数却毫无波澜。
而且深度绑定孙俪不是个好策略。
也许这在宣传上算是一个卖点,而且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两人的组合太没有新鲜感,会让电影丧失应有的吸引力。
如果邓超想要强势重返电影界,只能依靠持续稳定地输出优秀表演。
不一定非得当主角,因为主角要担票房,现在要得到这种机会必定承受巨大压力。
但凭借圈内资源,在大导演的电影作品里混个男配角应该不难。
如果连续在几部口碑作品里演好男配角,口碑有望得到扭转。
之后再做导演也许观众会给更容易接受。
虽说一部电影是很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但邓超作为《中国乒乓》的导演和主演,票房失利难辞其咎。
《中国乒乓》的票房失败不一定就是坏事,算是对他之前导演烂片的迟到的惩罚。
好在1979年出生的超哥,未来的职业生涯还很长。
而且他有过票房大作,有过演技巅峰,已经站在了很高的平台上。
只希望他能珍惜这些试错机会。
相信一部电影的失败不会定义邓超的事业,他的“绝地反击”也许才刚刚开始。
首先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他敢在大年初三上,前两天的口碑已经发酵出来了,满江红领跑敢和流浪地球打,他大年初一上已经是炮灰了,他还敢挑在大年初三。
但是我看完之后,我觉得,他凭什么不敢呢!
好不好看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用心是绝对所有人都能看的出来的,这已经是主创最大的诚意了。
中间的很多细节还有镜头语言,说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1.孙俪看到邓超拿出发的奖金之后,她直接关门,然后放到抽屉里面,就这种小心还有藏富,这就是中国人的习惯。
很真实。
2.最后决赛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他的镜头是怎么带入到那个决赛场的,他是一个小孩子拿着乒乓球拍,跑过那个走廊,然后进入到主赛场,中间那个小孩还对着另外一个小孩略略略了一下,就是小孩子很淘气啊,很真实。
那个拿着乒乓球拍穿着校服的小孩,他就是未来。
代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鼓励。
3.孙俪没有去主赛场,她只是站外面问别人。
她不敢看。
我真的觉得你稍微偷一点懒,流水线的电影,那孙俪就是老老实实做的观众席喊加油了。
4.那个乒乓球滑过红旗中间那颗星啊。
😭5.中间那个慢镜头配置解说的球赛,处理的很到位。
6.最后的转场,他的结束,他在影片的高潮前就埋了一个伏笔,他到底说了什么?
结尾拿他的话来做旁白,画面是无数被打烂了的拍子,训练的日常,就是这个电影在最后就直接告诉你,不是冠军,而是拿冠军的这一条路。
这当然是所有体育片的主题,但他这样处理就很好。
7.最后是拿什么结尾?
拿那个没有有上场的年轻人,他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8.他并没有忘记刻画那个所谓的垫脚石。
虽然我不理解,为什么两个人打架要开除他。
但就像他说的,有些人他就是没有冠军的命运。
但他们也值得被歌颂啊,他们在卖烧烤,那又怎么样?
电影里还是要记得他啊。
所以我真的觉得这是就是主创团队最大的诚意了,那既然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大年初三又怎么样,什么时候上场不是上场呢。
比赛的结果重要吗?
这一路已经走的很好了。
那么一切才刚刚开始。
观后不得不感慨,果然无论二次元还是三次元,关于青春和赛场的故事永远是最好看的。
进电影院本就想图个轻松愉快,于是选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没想到是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热血燃片。
在此之前一直以为中国乒乓自始至终是全世界绝对的王者,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曾经的中国男乒在当年还有过这么一段在低谷中挣扎的时期。
想想也是,有句话叫——“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
对比当时的瑞典运动员,人家有更强壮的高大体格、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更充足的资金投入,甚至连国际规则都更偏爱他们,同场竞技,失利在所难免。
而我们,只有心中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玩儿命练”。
如片中戴教练所说,我们的国家队员每天六点十分起床,六点半开始投入训练,瑞典人在悠闲地吃早餐时,我们在练;瑞典人在轻松地喝下午茶时,我们在练;瑞典人去度假去滑雪去享受生活,我们都在练。
他们如果练了一千次,那我们一定会练到一万次。
可能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田径选手吧,看到训练的部分差点跟着哭出来。
上世纪职业选手们的运动生涯有多么艰辛和痛苦,影片中描述得很真实。
那时的运动员还不是“体育明星”,即使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也很难拥有如今的商业价值。
一个家庭但凡有别的选择都不会让小孩去搞体育,就因为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并且根本看不清前途的荆棘之路。
顺便一说刚好最近在补《blue lock》(足球动画),片中最初传递的“职业比赛说到底只是一门生意,世界一流的选手就是要踩在倒下的队友身上登顶”这个观点,属实震撼三观。
对比之下,如果说“自我主义至上”的理念是运动作品中的“邪道”,那么《中国乒乓》必须是王道中的王道——队员们在汗水和泪水中共同成长;主角经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多重考验;团结一致互相扶持的训练;写做“敌人”读成“朋友”的强大对手;和充满速度感和跃动感的比赛画面,很好的平衡了【友情·努力·劲敌·牺牲·胜利】这五边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牺牲”这一片段。
片中的陈文做为男乒队里弧圈第二人,明明自己也一样是天才,也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出类拔萃,却一直是团队“秘密武器”龚枫的陪练,极少上场比赛。
所以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没有什么大家手拉着手齐头并进,第一名的位置永远只有一个。
陈文就是千千万万名日夜辛苦训练,却最终没能收获至高的荣誉,也没能得到万众瞩目的运动员们的一个缩影。
他们同样为团队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始终默默无名。
“只要乒乓整盘棋能盘活,哪颗子都不重要”这句话的背后,又有多少冠军垫脚石在怅然若失。
看到他离开球队那一瞬间,我的心中满是怅然。
他热爱的,他为之献上了全部青春的,可能从此与他无关了。
多年后已经成为烧烤店老板的陈文边忙活生意边在电视上看到曾经的队友赢得比赛,忍不住当着家人和客人的面失声痛哭,大喊:“我也赢了!
”然而除了妻子并没有人能理解他。
所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事例平时听上去那么的假大空,但在陈文这几个镜头里却如此真切,如此悲壮。
电影表达得有血有肉又相当细腻,周围人都在悄悄抹眼泪。
片中饱含戏剧冲突的情节还有很多。
有关平衡事业与家庭,有关承担责任和处理同事关系,有关队友之间的竞争与矛盾,还有一点点恋爱的小插曲……总之全程没有低潮,节奏急缓有度。
并且,因为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所以看的时候玩一下现实角色连连看也超级有意思。
我对乒乓宇宙了解得不算多,基本上只知道最知名的几位选手,但也能一眼看出来刘国梁、孔令辉谁是谁。
如果之前就了解这段历史,知道原型的故事,我想观影体验肯定还能再上一层。
真心推荐去看看《中国乒乓》,去看看那时的豪情壮志和飒爽英姿,感受一把热血沸腾的感觉,给自己今年的工作生活鼓鼓劲。
纯纯的白描式电影,90%以上的还原历史,演员都找的是跟真实人物很像的,最像的是两位领导——神还原徐寅生 李富荣。
马文革当的技术指导,把扮演他的许魏洲涂成了“包公”,突出一个黑。
其他刘国梁的贼,孔令辉的帅,王涛的胖,丁松的“瞎”都很传神。
人物名字也索性按真的来,梁超演的晓东教练就是李晓东,找胶水的飙教练对应的是黄飙,俞灏明演的削球手王遥对应的是王浩(不是后来的王皓,是当时的秘密武器王浩)。
小彩蛋也有不少,比如一个矮小梳小辫的女乒队员跟一个叫志刚的男乒队员搭讪,这明显指的就是邓亚萍和林志刚这对情侣,申雪赵宏博和他们的女儿赵雪儿也友情客串一小下,等等。
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卡尔松,赛弗。。。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些名字想必都记忆犹新。
王涛95年世乒赛最后扔拍倒地那一下,是中国体育史上的名场面,经典性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那个激动得滑倒的小伙有一拼,电影里也如实还原了。
总之,这是邓超俞白眉电影里故事讲得最好的一部,因为不用他们编剧,照着历史拍就完了。
三个彩蛋:1. 片中人物姓名应该是想用真名来着,后来不知因为什么改了。
孙俪在怒斥来调查的领导时,说你们上哪儿再找一个戴敏佳,口型很明显说的是蔡振华。
2. 主角原型蔡振华,有个儿子叫蔡宜达,就是片中学说话很晚的那个小孩的原型。
他现在当演员了,在本片中饰演丁松的原型,近视一千度的削球手龚枫。
3. 如今因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而大火的小婉管乐,拍本片时还不太出名,演了两个出场五秒钟的小角色,就是韩国啦啦队员。
确实是邓超和俞白眉历史最佳。
平心而论,是一部还值得一看的体育电影。
体育电影要见事见人,《中国乒乓》把事儿说明白了,人也说了个七七八八,在体育电影的维度是及格了。
但如果跳出来说,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人物刻画有问题,群像模糊,拿体育比赛的情绪点做电影最后的情绪点,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线都没实质完成;过度着墨于比赛本身,对于社会环境、各方博弈、民众声音都浮皮潦草带过,导致电影分明处于那样一个有很多话题可讨论的历史年代,却自我阉割了。
还有一个显然的优点:虽是主旋律,却并未周旋于鸡汤、口号、煽情,尽管仍然有那么几句类似的台词在,但是对人之努力的描写,却始终大于浪里淘沙的残酷体制。
这其实是基本要求,这是电影区别于宣传之所在,但现在反而成为优点了。
更远来说,这部电影在电影外遭遇的那些事情:更名、删改、调角色名和配音、调整档期、紧急下映、小范围点映、票房危机。
恰恰正与电影中:明明拿了亚军,却被视为打了败仗;明明全国第二,却被当做垫脚石;明明苦练多年,却因为被敌人研究了而雪藏。
戏里戏外形成了有趣而悲情的的互文。
1.娘娘可能是甄嬛塑造的过于成功,导致戏路极窄,即使我没看过。
2.老郭说,如果一个字删掉不影响整句话叙述的完整性,那这个字就是废话。
看完整片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时是怎样一个背景,怎样一个环境,让老邓头抛弃所有荣华富贵都要报效国家?
哪怕只是一帧文字PPT都应该有,起码开片的段落有理论支撑。
另外一个不解的逻辑点在于老白的回归。
是不是应该有其他教练或者师母的说和看着才合理些?
就像梁超回教练组就完全不违和。
都已经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了,该说透的还是没说透,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网版的阉割掉很多细节。。
3.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哥德堡失利,团队解散,很好,绝地有了,反击呢?
最关键写在题目里的反击呢?
让谁吃了?
反击的爽感全无。
整部片两个多小时,在看到哥德堡那里我都觉得有四星水准。
拍一个伪纪录片类影片,过程和结果都是人尽皆知的,所以浓墨重彩的应该是人物的刻画。
(就类似于画龙点睛,就差那么一口气。
)无论是描绘群像或是个体,都应该有所体现。
比如,削球手雪藏四年,出手必胜就结束了,那这四年都经历了什么?
就经历了一个队员的退出?
肯定不止。
作为另外一个国之重器,在反击这么重要的节点里,上没上场我竟已经没印象了。
总之我觉得,这部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励志方向,考虑怎么燃就完事了。
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方向过多,导致没有突出。
远了不说,攀登者都可以算个榜样了。
起码反转的有理有据,也有燃点。
这是我目前为止字数最多的一篇短评。。
本来不想写的。
真是越想越气。。
其实本就没什么期待,结果不光是失望😞难怪一直调整档期。
看来自己也没报什么希望。
都说这部剧多好多好,实际上一看才知道,问题这么严重一部以教练为视角的体育题材那不就是夺冠的兄弟篇吗?
横向对比就能发现夺冠是真的抓住了郎平这个人,这个视角,这个教练而乒乓这边的人物弧光几乎没有,除了吹牛放大炮我对这个教练没有任何印象可言油腻腻的装比,不但没有气势,反而显得怪异拍摄水平上,更是差距明显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详细拍,关键的地方,却又不拍了举个例子:两名队员被放到欧洲,偷学人家的技术前期压抑,拍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不说了,你要拍就拍然后呢,关键在哪呢?
关键不是技术如何到手的反转,来一扫前面的压抑吗?
结果导演完全省略掉了这一部分该爽的地方不拍了,你可真是个人才啊,俞白眉影片里,出现过两段训练画面,每个画面都超长咱就说这种画面是不是出现一次,渲染一下决战气氛就够了为什么有两次,还这么长呢再看最终决战简直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快镜头白姓的队长,前面铺垫他肩膀有伤,多么多么不容易结果呢,他决战连镜头都没有那你前面铺垫个蛋呢!
唯一给了高光的,一个削球手,一个拍到最后我才知道是主角的人再说回视角问题,这部剧是以教练为视角的啊所以教练人呢?
就在场外做表情,一点卵用感觉不到反观夺冠里的郎平,那才是挥斥方遒,指挥若定这才叫把主题抓住了抓稳了啊不然你前面拍那么教练干啥?
就为了在决战看他做猴脸?
削球手几分钟就没了主角最后来了个超级慢镜头其余的激烈追分环节,怎么奠定胜利的过程,全都不拍你拍个蛋呢!
真的很忍不住想骂人为什么能把电影拍成这个鸟样啊就观众想看的部分,他全都不拍,观众不想看的地方,他拍得一屁股劲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这部分拍与不拍,都没什么区别真的拉胯啊,这导演我不知道是邓超主导,还是俞白眉主导但你俩的导演水平,剪片水平,是真的拉胯啊!
票房差不要怪排片,不要怪上映时间,不要怪营销,就是片子垃圾。
毋庸置疑,超哥就是国内一流的演员,但既然走在综艺的道路上,就别挣电影的钱了。
从奔跑吧兄弟到五哈,超哥过渡曝光,过渡败了观众缘,票房差理所应当。
这就告诉我们,挣了那头的钱,就别挣这头的钱了,老天是公平的。
说说电影,中国乒乓球在老百姓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追溯历史上的低谷,不如意,简直就是挑战观众心中固化印象,任何的困难,不如意,失败,在观众看来都不是问题,犹如隔靴搔痒,挑战失败。
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试图挑战观众(消费者)心目中固化形象。
再说说谁也赢不了的中国乒乓队,把奥运会当对内训练来打的中国乒乓球队,自信无比。
但一旦涉及到了人际关系,涉及到了对内文化,中国乒乓就不在自信。
全程用化名,看得简直难受。
要猜谁是丁松,谁是王涛,谁是不懂球的胖子,谁是孔令辉……毫无代入感,在视频网站花6元看的,都觉得亏,还好不是进电影院。
从排球的夺冠,到乒乓球,不敢用真名的,以后都别拍了,大大方方拍出来的,还要偷偷摸摸告诉观众。
最后再说说,国内体育题材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拼搏,努力。
就从来没人说体育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对人的改造对性格的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永远都是苦大仇深的练练练。
不知看了这些电影的孩子家长,有多少人愿意把孩子送去走专业路线。
还是杨振宁老先生说得好:学海无涯乐作舟。
愿正在起步的中国体育电影,未来腾飞,如果都是中国乒乓这样,那就祝你们不要拍了。
带着全家人一起看电影,在今年神仙打架的春节档里选择了《中国乒乓》。
一来国球运动老少皆宜,二来邓超的国民度也够高。
观影时,家人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叹息,仿佛看的不是一场电影,而是世界级的直播比赛。
果然,这个电影选对了。
影片开头是意大利的街头,邓超饰演的兵乒球教练戴敏佳被抢劫。
这段戏紧张又戏谑。
紧张在于异国的夜晚,偷袭的不法分子,荷枪实弹却不辨是非的警察,戏谑在于这些不辨是非的警察抓的是一个足够让他们登报道歉的人。
然而这微妙的尊重只是让戴敏佳更加想念自己的国家了。
与此同时的中国,吴京饰演的大李悲愤卸任中国乒乓男队主教练,交出证件,转身走进雨里。
雨水浇熄了内心的不甘,只剩下遍地的无可奈何。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乒乓男队的至暗时刻。
彼时中国的传统打法被封禁,连制作球拍的胶水都未能幸免,男乒在国际大赛上屡屡折戟,1991年的男团比赛甚至只得了第七。
“中国人根本无法抵挡欧洲人的力量”,此类说法甚嚣尘上。
满场的倒彩,媒体的诘问,成为了国人心中隐隐作痛的倒刺。
就在这个时候,戴敏佳背负着他的使命感回国了。
然而只有使命感是不够的。
他竞争主教练,言简意赅,放话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
他搞千人大选,全国各地四处搜罗队员,组建新的国家队。
可他自己连男单冠军都没有拿到过,实力被质疑,豪言壮志也沦为笑柄。
又有各种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资历深的教练员被气跑了怎么办?
没有资金购买先进的摄影记录设备怎么办?
傲娇队员不守规矩怎么办?
队员肩伤发作了怎么办?
秘密武器被提前暴露了又要怎么办?
当上主教练的戴敏佳一路见招拆招,坎坷前行。
再来看看他的队员们——肩伤不愈,苦苦支撑的球队主力;年近三十准备出国的失意老将;左眼一千度,右眼一千二,只会削球的邮局打工人;初露头角,尚不成熟的懵懂小将。
用旁人的话讲,“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一帮残兵败将如何在两年内夺回斯韦思林杯?
这种配置的团队,在观众看来,可能颇有些少林足球的味道。
但在真实的故事里,没有武功,没有特效。
靠的唯有练。
六点半起床,看门大爷开门的那一刻,队伍奔跑着出去。
雪地里,穿简单的运动服,用热血抵抗寒冷,偶尔经过的路人裹着厚厚的冬装侧目。
训练室里的乒乓球飞来飞去,落了满地,人在乒乓球间穿梭,累并成长着。
一副副打烂的球拍,一双双穿破的球鞋。
像在看热血少年漫,在办公室里久坐的身体也跟着沸腾起来。
按照一般励志片的套路,克服了如此多的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到约定之期的哥德堡应该就要大杀四方赢得最终胜利了。
这部片子却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哥德堡的世乒赛他们依然输了。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也就更具备现实意义。
现在的人大多焦虑,怕失败,怕得不到,怕被人嘲笑。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你可能经历了九十九次失败,第一百次的时候依然会失败。
你可能努力到了极致,也依然达不到目标。
你可能建立了坚不可摧的自信之后,也会一朝坍圮。
不用焦虑,不用害怕,你是可以失败的。
关键是失败了之后,依旧要奋起努力,依然要做好绝地反击的准备。
像大李说的,如果生命走到了尽头,依然没有达成目标,那至少可以安心地闭眼。
木心说过,滋味最浓的胜,是反败为胜的胜。
这句话适用于竞技体育,也适用于我们不断乘风破浪的一生。
电影的结局足够令人欢欣鼓舞,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中国男乒在主教练戴敏佳(原型蔡振华)的带领下,3比2打赢了强大的瑞典队,时隔8年,重新站上了世界乒坛之巅。
中国队也继1981年世乒赛后第二次包揽全部七项冠军,在主场书写了一段恢弘的历史。
说是结局其实也不是结局,小将侯卓翔答记者关于他未上场的提问时,歪嘴一笑说,这才刚刚开始。
当你知道他的原型是刘国梁时,这话的分量可就太重了。
这份胜利不是昙花一现,自此中国男乒走出了低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影片除了主线的宏大叙事外,还穿插着一些细腻的情感戏,时不时地揉搓着观众的心口。
人们只看见了天降奇兵龚枫,他背后的陈文却鲜少有人问津。
因为弧圈打得好,成为龚枫削球的陪练。
可谁愿意一直当“垫脚石”,谁不想成为主力首发呢?
陈文内心积攒的愤懑爆发,打了畅快的一架。
违纪退役,是他的解脱。
他说要下海经商,不想再让小董翻跟头拉赞助了。
他和队友打架,可他最心疼的还是他的队友们。
他和师父道别,师父没理他,却在他离开的时候,托人送来了他的队服。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但人心是温热的。
天津世乒赛夺冠的那个夜晚,有一个烧烤店的老板哭得撕心裂肺,这也是他的胜利啊。
中国乒乓的冠军不仅仅属于场上的队员、教练,也属于许许多多为中国乒乓作出贡献的幕后英雄。
大多数的人都成为不了龚枫,我们可能是陈文,可能是其他都没进过国家队的选手。
我们共情他的那一份酸楚,销售部的第二名,没拿到奖学金的大学生,舞台上的B角,那些光环以外的人都将与他产生神秘的情感联结。
队友之间的情感戏份饱满,夫妻之间更是亦然。
孙俪饰演的王盈,是戴敏佳的妻子。
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也十分令人动容。
老戴被调查时,她先是高姿态地阴阳怪气了一番随后又忍不住啜泣。
她替她家老戴委屈,成为了观众们的嘴替。
老戴手术时,小孩子不知道爸爸正面临什么样的危险还在跑来跑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盈,坐在手术室外一动不动埋首等待。
因为紧张和担心,已经没办法去管跑来跑去的幼子。
虽然观众看不到她此刻的表情,但已然能体会到她此刻的心情。
冠军背后的队友、家人,这些主线外的笔墨让整个故事更有温情,更打动人心。
总之这是一部燃但不鸡汤,有笑点但不低俗,有泪点但不煽情的合家欢影片,带家人去看绝对不亏。
也别被邓超+俞白眉的组合劝退,他俩这回真可以!
虽然2001年世锦赛刘国正和金泽洙的七个赛点是乒乓球之于我的最大单场记忆,但如果说到集体印象,自然是九五年的天津世乒赛。
九五年我刚上初中,彼时天津铺天盖地的世乒赛气氛记忆犹新,几乎全民乒乓热,大伙茶余饭后的谈资全是世乒赛。
所以这个团队对于天津人几乎是被印在脑子里的。
邓超出场的气质不知道是不是蔡振华的真实面貌,但基本上和《中国合伙人》里的孟晓骏如出一辙。
看惯了他逗比的一面,多少会觉得有些装。
但邓超还是有一种魅力,就是装也并不让人讨厌。
电影从兵败千叶开始,大半时间用于备战哥德堡,反而从哥德堡到天津几乎毫无过度。
这多少也对人物弧光的完备产生局限。
黄昭两届比赛都是遇到大场面紧张,毫无变化;白民和一直以来的肩伤,到天津用一句治愈了就一笔带过;龚枫胜利的太过轻松,这让上一届的临时变阵显得仓促;而两小将后面笔墨就少了。
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比赛拍的毫无激情,特效感明显,并且所有的紧张点都被错过,哪个球是决胜球完全靠解说事后告知,观众用尽全力都无法和运动员保持同步。
甚至让人觉得,就是把当年回放剪辑一下重放,都更扣人心弦。
全片最让人心中一紧的居然是陈文在烧烤摊前的痛哭,这对一部体育电影来说有些讽刺了。
按说,在不懂球的胖子的推广下,国乒已经算是和文艺界联系作为紧密的运动团体之一了,这样的电影找几个退役的运动员来出演应该也并不难,至少在比赛场面上可以真实一点。
而解说,你就真请来韩乔生、孙正平又怎样。
《中国女排》不还请宋世雄么。
以乒乓球的规模,还原比赛可比大球类的容易得多。
别怕观众看不清,真实感可不是用景深和特效能带来的。
演员造型上,黄昭和王涛的相似只是发型上,而白民和故意涂黑太明显了,这让人只看海报就知道谁是马文革。
两个小将除了在韩国露了把脸,几乎都聚焦在孔令辉的帅和刘国梁的贼上,基本没有比赛任务。
人物没弧光,比赛没重点。
即便在体育类电影里本片也的确不算上乘。
有的或许只是能让人们重新回顾一下,当年重新崛起的中国乒乓而已。
太业余了,配乐慢镜头滥用,尽管有所节制但煽情鸡汤还是直接说出,邓超就这么想说教吗?人物众多,没几个刻画的深刻和有魅力,教练和球员分不清谁是主体,最后只剩下毫无特点硬装超级英雄的邓超在那哗众取宠。故事更乏善可陈,还原了很多场球赛,但根本没有任何专业的调度,过于业余了,很多点都只浮于表面未深入。看得出主创的态度想拍一部好电影,但自身审美水平的业务能力真的不行,导致自己无法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功夫。
用经典或者说老套的结构讲了一个毫无悬念的故事,所幸不尬。不尬,是我对“这类”片子的最高褒扬了…
指望这个组合能拍出什么好片来,实比登天还难。要故事没故事,要人物没人物,实在搞不清这剧本是咋写的!也不知道它到底想讲什么!想讲中国乒乓球队的拼搏精神吧,镜头却一直对着邓超。那就讲邓超,也没讲清楚邓超到底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受到了多大的阻挠,又是怎么克服的。感觉一切都挺顺利,吹了个大牛,坐上了主教练,虽然经历了一次失败依然夺了冠。就冲着夺冠这一点就一定有特别牛的故事可以讲,可是啥故事也没有!还有这个音乐和声效是谁弄的,垃圾!
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拍的片子,所以也避免了夺冠的种种问题,一切都是尽可能的简单直接粗暴戏剧化,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深度。如果不是最后把成功归功于体制之功,三从一大,它本可以获得一个及格分。蔡振华身上有值得挖掘的地方,譬如可以将他的成功归功为改革派的成功,但电影只是想打爱国主义鸡血,并由此去拼命矮化丑化外国人。
南京点映+邓超映后。体育题材能到这个完成度,已经很超出预期了,结尾邓超和段博文的对话很感人。
还行吧,就是不明白申赵俩口子带着孩子上来干嘛,有病吗
这个片,肯定很多人会有苛刻的评价。有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看这个片就明白一个道理:乒乓小技本身没啥意思,但是这群人把它打成了国球,他们活出了人生的意义。
为啥不燃呢,这可是中国乒乓啊
整体感觉尚可,也不难看,而且对这段国乒历史的影视话,也让更多人更加了解我们的国球,我也特地百度查了下真实的人物及事件原型。但还是要说的是电影中后段的高潮大戏感觉还是稳不住,不够燃,比赛的戏份也没什么紧张刺激的感觉,而且靠着慢动作的回放反而观感上略微不舒服。
仿佛踩到了体育电影能踩到所有的雷点,还要搞一出反高潮:让你嗨,但永远不够尽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被原型人物挑剔;融入时代背景与时局,但卖惨不够;总归虚伪地讲几句「享受而不是输赢」,可标题和氛围都不够烘托到励志…孙俪很棒。
看完觉得非常舒适,且从中学到了团队管理的心得。演员们的演技非常好,全片没有违和感。好几段的发言都很值得琢磨。
作为看着邓亚萍、孔令辉、王涛还有那个直板横打并且一看就不懂球的胖子比赛长大的人,我还蛮喜欢这片子,色调和分镜都比较鲜明,并且一看演员就知道是认真选过了,缺点就是片子的起伏比较小,像看纪录片。很多人打低分多半是因为邓超和俞白眉的组合太抽象,前几年种的恶因,现在长成了恶果,俞白眉以前和尚敬英达合作都挺好,自从和邓超就一直没擦火花,反倒快火化,早像这部乒乓这么拍不结了吗?打低分的有三种人,一种是厌恶邓俞顺便跟风,一种是年纪小不清楚历史,第三就是不看球的云观众,天天被营销号洗脑中国乒乓比地狱难度还地狱,你们是不知道当年老瓦实力多恐怖
类似纪录片
反映男乒从91兵败少帅蔡振华走马上任,经历93哥德堡功败垂成,直到95年天津世锦赛家门口夺冠的故事。最精彩的永远是这段真实的历史,影片还原得不错,有队里队外的人物轶事,也有赛前的排兵布阵、赛中的紧张场面。蔡指导、马文革、王涛、孔令辉、刘国梁、丁松、老瓦都是伴随我童年时代的名字,95年天津世锦赛是我最早的体育赛事记忆。最遗憾也是最膈应的是真实人物名字被改得面目全非,影片立项到拍摄隔了整整五年,立项正好是17年623罢赛事件之时,或许也因此没有获得刘国梁的正面支持,很期待的真实影像重放没有实现。浮夸、不专业的技术动作,过重的表演痕迹,也让人出戏。
低端的导演手法。观众不仅可以知道下一步的剧情,连下一步的摄影机运动也基本可以猜个十拿九稳(然而观众为什么会去关注摄影机的运动呢?当然是因为剧情太无聊太意料之中)。摘取比赛中似乎更加精彩的片段进行影像复现,恰恰忽视了比赛这些片段之所以精彩的原因。而教练组/观众/球员亲属此时的状态并不重要,若强行加入作为节奏调整的过场,至少也要保证比赛本身拍得足够精彩。“过臀镜头”的神奇机位让观众以莫名其妙的方式亲历比赛,诡异的慢镜头竟然持续了整个回合。文戏的部分也足够无聊,吴京的两次客串都很出戏。(另外,已经上映又选择撤档推迟的操作属实是第一次见,但推迟到二月中旬和蚁人等好莱坞电影的档期重合,估计依旧票房扑街。)0.6
一个政治色彩浓郁的小众运动,一个按部就班的刻板故事
不带乱七八糟的想法,只沉浸在这个故事里,很有意思,慢动作镜头什么的我还蛮喜欢
其实已经很给刘国梁面子了吧,简直是戴着孔令辉滤镜在拍他啊!(偷偷嗑一口刘孔)
比想象还是好看很多的,有笑有成长有热血,作为一个体育题材最好的元素都在了。演刘国梁的演员太逗了,贡献了全场太多笑点hhh。为了邓超加一星吧,这些年他在创作上多少有些撞墙和瓶颈,这部作品多少还是算交了个不差的答卷的,又赶上很莫名其妙的宣发操作,今天超哥映后还说了句“感谢观众们耐着性子来看我们这个劝退组合的电影。”让我私心希望这部多少能有些好的成绩。就像他在电影里说的,别在意输赢,享受比赛就好。别在意太多,享受拍电影就好。
邓超原型上映的时候进去了,所以不敢宣传。人没事出来了又。总体是大制作,场面,特效,年代感花了功夫,原型对应也好,就是主线就是组局,输,赢,一切顺利,没有体育片那种热血挫败和特写定格。人都没记住多少,就邓超和孙俪在家里靠墙哽咽的段落。以及赢了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