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壓抑的故事,說不上來是這裡的一直被媽媽帶在身邊流浪的周平更可憐還是無人知曉裡被媽媽拋棄在家的孩子們更可憐。
因為太愛媽媽而無法主動離開媽媽,因為媽媽無法獨立生活。
小小年紀要幫媽媽買啤酒,半夜去便利店幫媽媽帶回家的男人買泡麵,一個人在家一個禮拜,沒有煤氣燒熱水只能干吃方便麵,晚上打遊戲機打到家裡斷電,小小的臉孔在黑暗中就著手機的暗光漸漸崩潰。
淋著大雨幫媽媽去討錢,偷錢,被媽媽羞辱說自己身上很臭。
最後聽媽媽的話把外公外婆殺死去坐牢。
坐牢可以說救了自己也救了妹妹,而外公外婆的冷漠不負責也可以說死有餘辜了。
像這種沒有吸毒也能墮落到這種地步的女兒到底是怎麼教育成這樣的,又或者說要怎麼才能讓她變好呢?
最後周平對社工說,到了牢裡反而是最舒服的,因為可以按時吃飯洗澡還可以看書,得到了另一種自由。
長澤雅美近幾年演技進步很大,但是對這個角色來說確實有點太漂亮了,流浪那麼多年還那麼漂亮。
最後,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是寶貝,所有的寶貝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2014年,“川口市祖父母杀害事件”震惊日本。
埼玉县川口市,17岁少年为了长辈的巨额遗产,竟持刀杀害自己的祖父母。
案件一出,媒体、大众便开始讨论惨案的成因:到底是什么,让少年做出此等惨绝人寰的事来?
一时间,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那个教唆亲生儿子杀害祖父母的母亲身上。
电影《母亲》便改编自这一案件。
不同于对杀人回忆的直观视觉呈现,本片更多将焦点放在对母子畸形关系的展示上。
01 寄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其根本,都与寄生有关。
先来看母亲秋子(长泽雅美 饰),无所事事,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这样还以翘班享乐为荣。
身为无业游民,不想着如何赚钱养家,成天就泡在游戏厅,玩柏青哥。
想靠博彩天上掉馅饼,几率只能是万分之一。
于是,身无分文的她只好厚着脸皮跑回娘家,找父母要钱。
这便建立起秋子的第一层寄生关系——与家庭间的怨恨。
来看借钱这场戏,秋子先是气急败坏地使劲敲门,全然一副讨债鬼上门的德行。
动态的敲门动作后,配合一家人围在桌子前,但沉默无言的静态尴尬场面。
接着,便是秋子的抱怨:觉得母亲一直不喜欢自己;觉得母亲偏袒妹妹;觉得找家人借钱不过是理所应当的事。
不知是不是原生家庭的阴影,导致了秋子这种无爱且不负责任的心理。
但这种无休止的啃老行为,的确令人嗤之以鼻。
在求得家庭帮助的努力失败后,秋子开始展现她的第二层寄生关系——与男性间的暧昧。
对于男性,秋子有依恋,但正如张爱玲所言,多数时候更像是“讨一张长期饭票”。
跟帮儿子拿到儿童抚养费的职员不清不楚,只为让对方在自己享乐时照顾孩子。
跟前夫也没有完全断干净。
尽管对方每个月给秋子五万日元,秋子仍时不时让儿子去找亲爹要生活费。
甚至跟旅馆服务员发生关系,也是为了能有一个栖身之所。
在秋子眼中,没有什么道德约束,有的只是骗取钱财后带来的短暂安稳。
在秋子对男性的一次次利用,以及渣男辽(阿部隆史 饰)对她的背叛后,第三层寄生关系——与社会间的欺骗——浮出水面。
她仍旧没有努力工作,而是假装在找工作,然后骗取救济金。
在家庭、两性、社会三方寄生关系的彻底垮塌下,秋子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与儿子周平(奥平大兼 饰)的寄生关系中。
母亲对儿子,一如既往地利用;可儿子对母亲,我更想用“情感依附”来形容周平对于秋子的态度。
从小,周平的身边就只有母亲。
电影开场,周平的腿受伤了,秋子以“舔舐”的动作,完成全片唯一母爱的佐证。
舔这一行为,属于兽性范畴。
所以《母亲》中,孩子对于母亲的依附,以及母亲对孩子爱搭不理的态度,更多是兽性本能,而不涉及人类情感的升华。
秋子离开周平,还能依靠其他男人。
但周平离开母亲,则根本不知道如何立足于这个世间。
从小辍学,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只能打点零工,贴补家用。
零工打不来的钱,就直接用偷的,之后再由母亲拿去变卖。
或许你会说:这样的妈不要也罢,直接离开岂不更好?
但一生都被困在囚笼里,我们眼中的黑暗,俨然成了周平眼中的光明。
秋子看上的那个男人,辽,无耻到一定程度。
跟秋子一样,辽也是个游手好闲的家伙。
平日没什么梦想,只知道好吃懒做,时不时还家暴秋子和周平。
但这种无耻,仍体现出一种难以逃脱的依附关系。
因秋子怀孕,不愿担责,辽一走就是五年。
结果五年后,再次落魄的辽厚着脸皮跑回秋子身边,直接往简易房的榻榻米上一趟,当作自己家。
任凭秋子怎么赶,辽都死皮赖脸地呆在这儿。
这种看似毫无道德底线,实则又饱含着依附关系的依赖,恰恰体现出片中人物动物性的本能。
02杀生弗洛伊德认为,社会文明的建构是由个体精神的压抑创造而成的。
但个体总是遵循快乐原则,无限地发展自己的欲望,这就会让人越发靠近死亡。
这便是人类的死亡本能。
在电影《母亲》中,秋子的性格对于周遭的人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秋子没有工作,就是对社会规则的一种蔑视。
她没有人伦常理中的感恩之心。
别人给周平提供学习的机会,还送来许多学习的书。
但这些能够改变命运的书籍,直接被秋子甩到走廊。
她不需要这种外来文明的事物,她只需要活在自己的山洞里,如野兽般陪在幼崽身边。
关于性态度,她也极为开放。
在她眼里没有什么爱情,有的只是填补内心空洞的性行为。
被家人抛弃后,她看上了辽;被辽抛弃后,她看上了宾馆小职员;不能维持生计时,她又跟周平的老板不清不楚。
对社会情感人伦的蔑视,更多填补了秋子内心的空虚。
甚至对于自己,秋子也毫无原则。
这边跟妹妹闹成一团,那边还能腆着脸,让孩子去找小姨借钱。
相比于生存,尊严、伦理在秋子心中,一文不名。
都说母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秋子对于周平,也并没有那么上心。
跟辽打得火热,直接把周平丢给倾慕自己的陌生大叔,自己则快活逍遥去了。
也是她教唆周平去偷窃,甚至杀害自己的父母,以窃取遗产。
而在警方的审讯中,她每次都矢口否认,并把锅全甩给周平。
内心邪恶,却又利用最亲的人干着最卑劣的事情,秋子对周平更多是一种利用。
就像社会赋予“母亲”的定义一样:它可以是散发着圣光的情感神话,也可以是囚禁孩子的情感牢笼。
秋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都行!
母亲本应对孩子起到引导的作用,而现在,秋子所做的仅仅是无休止的控制和利用。
在她的教管体系内,没有正确与否,有的只是自己肆无忌惮的权威。
母亲秋子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秋子教给周平的不是成长,而是在子宫中永久的隐蔽。
在杀害祖父母后,周平被捕,监狱里的他说:我不想从这里出去。
只要我留在这里,就能按时吃饭,还可以看书。
我爱我的母亲。
此处监狱作为一个隐蔽的封闭环境,象征母亲子宫的荫蔽。
一直活在母亲精神笼罩下的周平,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看似偏袒爱护母亲,实则失去正常人爱的能力。
看似是爱母,实则已经在畸形的情爱下发烂发臭。
《母亲》最大的悲剧,不是母亲教唆孩子杀害祖父母,而是持续输出兽性,没有把孩子由兽性向人性作出转变。
03求生日本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家庭的描绘,并总透露着极端化的残缺美。
有不少网友评论,看《母亲》,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的两部作品,《无人知晓》与《小偷家族》。
《无人知晓》讲述的也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她与不同的男人在一起,生下四个孩子。
而在某一天,母亲突然“消失”,只留下一点积蓄与一张字条,让哥哥带着弟弟妹妹过生活。
这部电影没有过多的控诉,反而是呈现遗孤们的生活状况。
直至最终,小妹因营养不良,加上夏天中暑,脉搏停止跳动。
不称职的母亲,催促着孩子长大,同时也催促着他们的死亡。
到了《小偷家族》,虽说是非亲父母教唆孩子盗窃,但是枝裕和的控诉意味更强。
片中,小女孩由里的亲生父母对她不管不顾,而在非亲家庭的关怀下,由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血缘内流淌着无情,非亲非故中却能体味有情,这才是电影《小偷家族》最意味深长的地方。
而那句对生育和养育概念的反思,也是对母亲“德不配位”的有力控诉。
是枝裕和的片子,描述的多是残缺的家庭。
但最终呈现的,或者说试图唤起的,还是人性的光辉。
可在电影《母亲》中,观众看到的更多是一丧到底的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像笼子里的野兽,只有欲望,只有求生的本能。
至于人伦,一概不顾。
在利用儿子杀害自己的父母后,秋子脸上的表情异常淡定。
拿到钱的他们,平躺在旅店的榻榻米上。
或许周平在等待末日的审判,而秋子还平躺在欲望的洪流中,漫无目的地过日子。
2017年,现实生活中的少年在狱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其实我并不是真的想犯罪,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他逃不出母亲的控制,就像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母亲的爱,强烈地、自私地、狂热地占据着我们整个人的心灵。
对于母亲,我们憧憬,但也请对得起这份憧憬。
或许有人会说,秋子也是有苦衷的,但条姐不想从反向加以分析。
每个人都苦,那谁来担责?
白纸一张的孩子们,谁又将给予他们希望?
开头半个小时看得我不停在心里骂秋子人渣,看到一半发现她其实是个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能力的人。
她几乎一无所有,没有金钱,没有亲情,她不想再经历失去了,所以她不允许儿子离开她,也不允许别人把儿子从她身边“抢走”,所以她拒绝那些帮助;辽是唯一一个除了孩子以外需要她的人,能让她感觉到人生的价值,所以她不愿意让辽离开她,辽向她求助的时候她也无论如何都要帮他。
而且因为她无法控制自己人生的走向,就像她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目的地是哪里一样,所以她用尽全力去控制她唯一能控制的“东西”——她自己的孩子。
她总在说“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怎么养就怎么养”,或许当她命令周平去做这做那的时候,她才能有一点“人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感觉。
周平也算是成功被秋子洗脑,习惯了对秋子言听计从,再加上他从小就和秋子相依为命,他的人生中没有朋友这样的存在,他只有妈妈和妹妹,因此他对妈妈的爱也不难理解。
结局看得还挺难过的。
周平不想再过居无定所的生活了,12年可以不再颠沛流离或许对他来讲是件好事吧。
秋子曾经那么努力地留住周平,留住辽,可是最后她还是失去了他们,她终究还是孤身一人活在这世上,秋子真得非常孤独了。
2014年,“川口市祖父母杀害事件”震惊日本,案件一出,媒体、大众纷纷开始讨论惨案的成因,不少人把目光投向那个那个17岁孩子的母亲身上,这部电影,就是由这起真实案件改编。
电影将焦点放在这对母子畸形关系的展示上,从孩子年幼时开始讲述,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孩子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为杀人凶手。
毫无疑问,周平最后的悲剧,是母亲秋子造成的,对她来说,周平只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供自己发泄情绪以及骗取钱财的工具。
作为周平的母亲,秋子总是义正言辞地控制着周平的一切,在她眼里,周平是他生下来的,她想怎么养都可以,于是她把周平变成另一个自己。
周平从小在母亲的控制下活着,小时候母亲让他去诬陷别人,他没有反对,长大后他已经对母亲的话习惯性地服从,就算叫他去杀了祖父母,他也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周平曾有机会摆脱母亲,小时候,父亲询问过是否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他拒绝了,说想要与母亲待在一起。
长大后,社工愿意帮助他开始新生活,但迫于母亲的压力,他再一次拒绝。
他为什么不逃呢?
对于一个从小就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来说,说服自己并且鼓起勇气逃离是一件困难的事。
当他杀了人被抓后,只要他说出这一切都是母亲指使,他就可以可以减免刑罚,但他还是把所有罪行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对他而言,监狱里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不想离开这里,只要我留在这里,我就能按时吃饭,我还能看书。
秋子和周平的母子关系是畸形的,即使明知互相不能友好相处,但依旧无法摆脱,甚至彼此依恋。
在利用儿子杀害自己的父母后,秋子脸上的表情异常淡定,拿到钱的他们,平躺在旅店的榻榻米上,周平在等待着末日的审判,而秋子却躺在欲望的洪流中,漫无目的地过日子。
首先想到了《无人知晓》和《小偷家族》。
除了日本,不会再有第二个国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但是绝对不排除其他国家发生了这样的事。
日本人行事的确有其特殊奇葩民族性的一面,但就像剖腹一样,他们对待一切事物也是赤裸裸的坦诚。
诺,你想看,扒拉开肠子,你看吧。
秋子,精神有点失常,或者说完全回到了动物性。
她对爱的需求像一个黑洞,永远无法被填满,这个黑洞的成因恰恰可能是由于最开始一点点爱的缺失,母爱缺一块,父爱缺一块,情爱缺一块,后来就再也补不起来。
秋子对辽的依赖在于,辽这种人的彻底性,给的彻底,爱的彻底,去偷去抢都可以,得来的毫无保留,全给你。
秋子想要的就是这样一种,看似能填满她黑洞的爱。
但是,这种人的感情就像一把野火,轰轰烈烈来的快,去的也快。
反观,工厂老板,虽然可能会对秋子有长久利益,但ml之后冷漠离场,这种缺乏最纯真动物性的爱,是秋子所不能接受的。
周平算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吧,虽然最近这个词用到烂,但真没什么更好的解释。
奇怪的是电影没有一次演秋子对周平施予母爱,很难相信这是真的,一定有母爱的对不对?
只是编剧和导演没有获取到信息,难道是故意屏蔽了?
否则秋子那么一个人怎么养出周平这样的孩子,我说这样的孩子全是褒义,这份褒义在她对妹妹身上可见一斑。
秋子多次强调自己的孩子,想怎么养就怎么养,我甚至没有理由反驳,人首先是动物,当秋子回到纯粹的动物性时,她错了吗?
她让周平去杀自己的母亲这个”老巫婆”,母亲曾经对她做过什么?
这一点真是好奇。
为了要钱杀自己的母亲,明知是饮鸩止渴却还是要做,她的心里,根本没有明天。
母亲—秋子—周平,秋子这么烂的母亲可以成就如此挚爱母亲、妹妹的周平,那是什么样的母亲造就了秋子呢?
仅有的只言片语太过潦草。
对于她,爱是没有,恨也恨不起来。
就像看动物世界里一只母狮子,成年后被赶出来,被公狮子播种,自己仔独自带着幼师生存———“我,想怎么养就怎么养”。
每一个给到冬冬的镜头都很窝心,最后被送去寄宿。
能多想吗?
别想了吧……毕竟世界上并不全都是日本人……
生于1970年的大森立嗣导演,此前曾凭借《濑户内海》《日日是好日》等作品积攒了一定知名度。
他今年的新作《母亲》也已于七月登陆日本院线,随后被网飞购入;仅仅四个月的窗口期后,便与世界各地的观众正式见面。
这部作品根据“2014年日本埼玉县川口市的一对高龄老人被杀且财产被盗”的真实事件改编。
最终警方查出,犯案者竟然是被害者年仅十七岁的孙子;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少年之所以这样做是受到了母亲的教唆。
因此《母亲》被视作导演大森立嗣的一次巨大挑战。
而在卡司方面,编剧由曾经写出《啊,荒野》《从宫本到你》的港岳彦与大森立嗣联手操刀。
作为主人公的母亲角色三隅秋子,则由国民女神“麻酱”长泽雅美担当。
于是,这部影片也被视作她的一次大胆转型;早在面世之前,就被很多影迷寄予厚望。
这样一个堪称精品的主创阵容,最终却意外遭遇了观众口碑的滑铁卢。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仅6.1,IMDB评分也仅有6.6。
我们不妨仔细地分析一下这部影片为何没有收获预期的成功,或许能够得出一定的答案。
根据真实犯罪案件改编,其实是比较讨巧、而且发挥空间也比较大的一种思路。
纵观整个日本影坛,最先让人想到的必然是园子温,他的一系列犯罪题材影片均取材于现实。
但他为什么能够屡次收获高口碑,还是取决于他深刻的社会剖析,以及得天独厚的作者风格。
园子温初看完《母亲》时,我们会发现,影片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风格,只是以较为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拍摄。
而结合以母子两个角色为主轴的情节来推断,导演在创作上的主要参照对象可能是是枝裕和名作《无人知晓》《小偷家族》等片。
但本片与是枝裕和作品的最大差距正在于,对人物塑造的不足以及内心关照的缺失。
如果单看故事情节,本片尚且是完整自洽的,以独身母亲与年幼孩子在外的一系列遭遇为主轴,并最终引向注定发生的惨剧,从而引人深思。
因此,最致命的问题便在于人物。
首先是长泽雅美饰演的离异母亲这一角色。
直接点说,观众们显然无法理解这一角色在性格上的狂放与黑暗。
就故事层面来看,编导并未给出任何具体的解释,而仅仅是呈现了一些家庭上、爱情上的各种隐患而已,就显得非常缺乏动机。
在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当我们面对一个出乎寻常的角色时,往往都会去寻找立足点,否则便很难轻易接受。
而《母亲》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观众们无法真正理解角色的举动,因而更不能指望与角色共情。
这里或许可以对比去年的《小丑》。
在《小丑》中,影片始终围绕着角色的遭遇及其内在的演化,因而让我们充分理解了该角色。
即使角色之后的举动是让人恐惧的,我们在观看时却完全可以共情,甚至暗暗叫好。
《小丑》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儿子周平;尽管他在整个故事中的位置并不是最中心,但这个角色的变化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他作为关键动作的执行者,剧作上理应聚焦于他的心路历程。
影片中的确呈现出了这个角色的变化过程,但似乎有些过度变化之嫌,而并没有一条足够完整而有序的人生的弧线。
他显然更像是一个按需出现的工具型人物,却没有真正的个性。
最后当母亲的角色要求他去犯罪时,他也只是非常木讷地就去执行。
当他最后在监狱中说出“爱母亲也有错吗”这句话时,原本理应受到震撼的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蕴含的能量,正因为我们看不到人物真正的内心。
影片的着力点似乎总是局限在底层的残酷上,以反复的跟人要钱、偷东西、搬家,以及来自外部的伤痛等等来填满影片。
且不说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导致的碎片化,更遗憾的是,尽管类似情节被大量注入,却却无法让观众看到明确的效用。
在是枝导演的《小偷家族》里,每一次小情节都在进一步加强全家人的紧密联系,因而才使得最后的破灭更加让人震撼。
但在《母亲》中,角色之间终究太缺乏化学反应,真的是除了惨和黑暗,似乎别无其他;更不要说像是枝裕和那样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
由此,影片的主题便也显得不够明确。
究竟是想要关注社会现象呢,还是想聚焦亲情里的控制关系,或是单纯的探究社会边缘个体如何被异化?
看似主题丰富,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做好。
当然,影片还是有一些优点的,比如长泽雅美的表演。
我相信在接下这个角色之前,她就已经做好准备,最终也成功地完成极具颠覆性的表演。
尽管这个人物缺少必要的、更贴近内心的塑造,但在演员需要执行的工作内,麻酱已然将每一场戏所需要的状态都成功地演绎到位了,也有一些此前未曾有过的突破性时刻。
而在拍摄上,大森立嗣导演确实足够克制,至少没有运用一些极具煽动性的手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能在有限的时刻带给观众们些许思考。
总而言之,在这个被迫片荒的2020年末,如果你对麻酱钟爱有加,或者喜欢看偏向现实主义的电影,那么《母亲》依然还是值得观看的一部作品。
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麻酱的演技转型之作,有一说一,作为偶像出身的她这次的表演让人还是很惊艳的。
把三隅秋子的颓还是演的挺逼真的。
之前我还觉得她这次的表演是这种颓废母亲中天花板级别的,但一直到我喜欢上全度妍,才发现麻酱的表演跟她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唉,虽然把麻酱跟戛纳影后比有点不讲武德,但大前辈的优点还是可以借鉴下。
比如全度妍在《生日》中饰演因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中丧子的母亲,在儿子去世后终日如行尸走肉般活着,郁郁寡欢,情绪暴躁敏感。
其中有一场戏,她前一秒还很温柔地问小女儿吃不吃鱼,下一秒在得到否定回答后立刻垂下筷子,大发雷霆,把女儿赶出家门。
只因女儿让她想起去世的儿子已经无法吃饭,结果女儿还挑食,心生悲凉。
全度妍在温柔与暴怒间的切换是有预兆的,因为她原本微笑的表情突然僵住,随即观众能很明显感受到有一层阴影从她脸上划过。
这样再过渡到发怒,就会显得更自然且合理了。
而麻酱的表演貌似就缺少这种“预兆“,她为了表现出秋子那种变态的喜怒无常,而全程板着脸,看似她好像真的很冷漠,实则让人觉得有刻意为之的嫌隙。
anyway,人还是该跟自己比较嘛,麻酱这次是首次出演这种略微高难度的角色,而全度妍貌似从一开始演电影后就全是这种角色,所以小麻想继续在演技派女优的路上走的更稳的话,还是要多积累经验啊!
(拜托,别再演夸张日剧式电影了好吗,行骗很好看很搞笑麻酱很美OK没问题,但这样演下去对演技提升一点用都没有啊!
接点正剧OK吗长泽女士,不然你的高光时刻就永远停留在21年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上了!!!!!!
)
长泽雅美 2020年《母亲》饰演淫荡放纵教唆儿子杀人的变态母亲
全度妍 2019年《生日》饰演因世越号丧子的母亲朴顺楠
题材很震撼、很揪心、很残酷,触及这个人性的黑暗面,也会有很多争议。
炒这盘菜,导演要充分准备,显然,导演基本是浪费了材料,也浪费了观众的时间。
拖沓冗长,至少片长可以先剪掉一个小时。
故事不复杂,来源于一个真实案件:17岁的少年杀了自己的外公外婆。
影片就是抽丝剥茧,探究案件背后的那些罪犯的动机和人物内心,主题就是一个贪图物欲的人渣母亲带着两个娃,仗着有点姿色,不务正业,吃喝嫖赌,骗吃骗喝,在社会漂泊浪荡,人渣母亲以母爱的名义彻底掌控着两个娃,最终,唆使儿子杀掉了自己的父母,也彻底毁掉了两个娃的童年。
导演的态度是认真的,立场是客观的,并没有把母亲脸谱化成一个天生的人渣。
这个态度很可贵,但是,立场客观不代表没有态度,没有节奏。
跨度多年的一段故事,可选择的素材很多,但必须要剧情和人物服务,必须有轻重,可惜导演拍成了流水帐。
女主一次次的在男人身下叉开腿,一次次唆使儿子去骗钱财、做坏事、一次次被迫流浪迁徙,这些情节完全可以大幅度剪裁压缩,或者加快推进节奏。
谋杀外公外婆是本片高潮,是重点,之前都是铺垫,这一段必须浓墨重彩,可是又被拍的平淡无奇。
片中还穿插了几场社会救助的戏,显然救助是失败的。
如果父母不称职,子女被虐待,日本法律是否允许政府直接介入,政府收养?
这个问题影片也没有探讨清楚。
影片最失败的就是母亲蜕变成人渣的内外因素,导演基本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开拍了。
虎毒不食子,何况一个基本正常的母亲。
个人猜测,和女主青少年时父母的教育关系极大,可惜导演完全忽略。
这也导致女主再卖力表演,也是浮在表面。
此类犯罪片其实有常规套路,就是开篇案发,然后抽丝剥茧,随着案件调查深入,罪犯的内心和蜕变成因逐步浮出水面。
但是导演也没用。
故事背景:女猪脚,好吃懒做偷盗贪玩赌欢乐豆,酗酒滥交牛郎服务员连老头都不放过,六亲不认啃老坑老公坑儿女。
这电影没法拍啊,导演于是找了个忒漂亮的女明星来演。
这就太恶心了,好比过生日的时候,多漂亮的生日蛋糕的巧克力其实是一大坨粑粑。
问题是有人吃,还抱着不放。
导演安排她儿子干这事。
女猪脚跟儿子说:咱们没钱了,外婆有钱,把她砍死把钱拿走,你去干?
儿子说:有必要吗?
女猪脚说干不干?
少年就去把外婆砍死了,还连本带利把外公也砍死了。
结尾,儿子质问:有错吗?
昨天看了部:占有者,女猪脚突突突把自己儿子杀了,多乖的娃娃啊,说突突突就突突突。
最近咋的了?
看的几部电影,都是这类恶心得不能再恶心的玩意。
唉,我得罪谁了?
需要这样惩罚我!
你们如果不怕恶心,看完寄个刀片把导演也砍了吧。
咦,都被电影传染了。
影片开头,放浪不负责的母亲秋子,和逆来顺受成熟懂事的儿子周平,再来个三不着调四处惹事的混混阿部,演绎着锵锵三人行。
他们的生存伎俩无非是巧取豪夺偷鸡摸狗,用不劳而获的钱去满足低俗的欲望。
寒风冷雨中,儿子周平向已成路人的父亲讨要生活费,而没有赡养能力的母亲就在一旁等候,即便这样,儿子也不离开将他当做工具的母亲。
混混阿部得知秋子怀孕后,马上逃离。
这种始乱终弃导致秋子失去生活来源,而她却依然要生下这个不知父亲是谁的孩子。
因为她想完全地占有自己的孩子。
冷漠的社会,冷漠的人们,在虚伪礼节下,是冷酷的法则和冷酷的心。
夺取秋子肉体的情人旅馆老板,也不会用赚钱的空房间给秋子母子一个家,只会搭一个冷兮兮的帐篷安置秋子。
除了社会的鄙视唾弃,还有家人的指责抛弃,秋子一直活在无人知晓的生死边缘。
此片有意思的是,导演越是要表现秋子的舐犊之情,这样普通而感人的母爱则越是显得冷酷另类,可从小男孩周平的言行看出,是不管母亲如何堕落,如何利用他,他的依恋却与日俱增,这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这种边缘人的生活,在《盲女阿玲》,《无人知晓》和《小偷家族》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社会的冷漠残酷,人们的自我放逐,边缘地带里所隐藏的自由和诱惑,都是这种生活的展现和揭露。
而周平和妹妹冬华的相依为命,又令人仿佛看见了《萤火虫之墓》里的凄冷世界。
获得救助后,正当一家人生活变得幸福安稳时,那个无处可去的混混阿部,又加入了秋子一家,于是秋子再次变得凌乱堕落。
成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以学到许多许多东西。
不再走母亲的老路,去学会爱和宽恕,学会打开内心,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所接纳。
这就是孤儿院长大的社会救助者亚矢告诉周平要学会的东西。
她说,即便身处黑暗,也不放弃希望,去摸索出口,去拼尽全力寻找光明所在的方向,所谓成长,不就是这样一件事吗?
可阿部又搅乱了回归正轨的进程,一家4口,为了躲债,重新躲进黑暗之中,像吉普赛人那样流浪。
逃避着责任,逃避着光明。
而无法抹去的血肉亲情,值得赞美的同时,也值得诅咒。
因为血肉之情已成为了某种枷锁,锁住了秋子一家通往光明的步伐,让他们始终生活在痛苦、慌张和逃亡泥淖中。
与其在黑暗中抱怨命运,无力振作,不如直面现实,奋发有为。
因为黑暗中流泪,是谁也看不见的。
这深重而隐秘的悲伤,流血不止的创伤,一直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秋子一家的悲剧,电影似乎没有答案。
但个人和社会的疏离,以及平庸中愈加渺茫的幸福,让人看见边缘人存在的原因。
无疑,秋子一生都在寻找家庭的温暖,寻找秩序中残存的自由,但原生家庭没有给她。
和混混阿部在一起,也只是片刻的欢愉和幻灭的幸福。
最终只剩下对周平和冬华的母爱在支撑着她,他们只能相依为命。
搞笑的是,大言不惭的周平上司,教训了不劳而获的秋子后,还是被秋子的美貌征服,主动接纳了秋子一家。
看来,尽管嘴硬,男人还是过不了美人这一关。
秋子,像一条变色龙,不停的适应接踵而来的各种环境。
在新环境中,她搔首弄姿,欲言又止,这哪像工作的样子,哪像母亲的样子。
她先用肉体征服上司,然后再偷上司的钱去救前男友阿部,这,就是秋子的逻辑。
她始终无法与过去一刀两断,始终不信任任何稳定的社会秩序。
她有行动的自由,却没有生存的保障,有爱的渴求,却又不断脱离主流秩序,在边缘地带中一次次滑向深渊。
这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恰恰相反的流浪生涯揭示出,究竟谁才是真正困在笼中的鸟?
最终,凄怆中愈发浓郁的母爱成为了杀戮的动机,成为了无法摆脱的枷锁。
尽管母亲会说谎,会无比残忍,但,母爱成为了儿子无法抵抗的意志,必须完全服从,完全依赖。
儿子已成为母亲的一个分身,成了母亲意志的复制品。
母爱从爱变成了精神控制,从善变成了恶。
而即便犯下反人伦大罪,儿子却依然维护着母亲。
这种盲目之爱渗透进他的灵魂,丝毫不觉的母爱已经完全背离了社会的道德。
周平承担所有的罪行,这么做的唯一的理由,就是爱自己的母亲。
也许他也想摆脱这种极端的精神控制,摆脱这种令他难以承受的母爱之恶。
当爱变成了占有,爱变成了盲从。
爱就失去了芬芳,失去了光彩,变得可怕而恶毒。
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不就是因为这种变质之爱吗?
同岩下志麻的《盲女阿玲》一样,这部长泽雅美的转型之作相当成功。
亦正亦邪的母亲成为了银幕上一个复杂深邃的形象,从偶像派到演技派乃至封后,也是实至名归。
很做作的壓抑,大森這部不太行呀⋯
一个吸血鬼一样的女人,毁了整个家庭,长泽雅美还演过这样的角色,挺厉害的
长泽雅美的气质还不够堕落。情感突兀了点,塑造母亲的过多。
无法理解周平和他母亲的自虐行为,他们明明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理解为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和朝不保夕的生活造成了其人格的巨大缺陷,可惜影片并未好好挖掘这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反而弄巧成拙般地突出母子之情,真是玷污了“母亲”这个伟大的称呼。
长泽雅美美得不像话《让儿子杀掉自己的爸妈》这件事,我真的不能共情,难以理解。
实力不足,野心补上。能感受到导演想传递的信息和输出的力量,但所有的呈现都太差了。
大森立嗣不要再拍惨片了!根本不适合!越惨越不适合!快滚去拍轻松好笑的嘴炮电影!长泽雅美也不要再演疯批了!越疯越不适合!去演美女吧!都不要总想着突破自己好吗?做自己就可以了,谢谢你们!
少年握起的拳……长泽雅美不适合。
这样的父母真是太多了
看的人极其不适
秋子pua儿子 秋子男人pua秋子 所以感受不到爱的情感 要了它作甚
我真的。。。。长泽雅美拉入观影黑名单
观感极不舒服
以后都要避开这个导演的作品,又长又臭,只有后面20分钟有看头也是重点,故事不会讲,时间线跨度乱七八糟,简单的叙事枯燥乏味,浪费了演员。长泽雅美真不适合这个角色,废物颓丧烂人,她的长相外形都不符合。真实故事改编的看完后也觉得,荒谬,一点共情感都没拍出来。
塑造出这样的角色,看的气到想穿过屏幕扇长泽雅美几巴掌。比《百元之恋》安藤樱还废材,人家至少是个励志走向,到这完全就是让人生厌,看完难以让观众进行更宽泛的思考,《无人知晓》中的母子关系才是理智的塑造。
最后两场对话是败笔,感觉有点太想把意思表达清,就少了点美感和意蕴。
长得再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飞机上看的,长泽雅美和男主演得都很好,但是电影本身的剧情太薄弱,以至于撑不起整部影片,全靠长泽雅美的神经质硬抗,以至我数次睡着。
看得有点浑身发冷,身为废人,又何必害了自己孩子半生,一步步紧逼,确实有种窒息感。作为母亲,不配。作为人,不像。如何活到现在,让人匪夷所思。
5.5不够好,不够惊悚,不够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