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部《黑色面包》!
孩子眼中触目惊心的西班牙战后浇漓世道,出色的小演员,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白丝带》,不知是不是其续集。
细致的背景铺垫及多线条结构处理,没有了《白》的晦涩压抑。
真相大白前,对每个观影者都是一次价值思考,真相大白后,一轮新的道德拷问开始。
结尾对白足够坚强!
但仅仅是成年人眼中的理所应当的坚强,政治、生活、理想都只是阴谋和迫害,对于孩子而言,即使坚强,也是畸形的,而这些所谓的“价值”“品质”,无疑都只是对父辈的复制。
这应该就是西方社会教育的弊端。
在中国恰恰是隐藏事实,等到明白真相都是暧昧不清时,各种事实已让你措手不及。
于是就像木心说的,眼看着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
黑色面包不可怕,从黑色面包到白色面包的路途最是危险。
理想不可怕,别人为你铺垫强加的理想才可怕, 尤其是血路铺出来的那种。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8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二战 1939 9 1日开始西班牙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满,长期下来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
西班牙内战也以交战双方虐杀战俘闻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杀害。
1939年4月,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所有右翼组织合并,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独裁统治,进入佛朗哥统治时期,而波旁王朝复辟(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王直至去世。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975年11月20日逝世战后佛朗哥残酷镇压共和派,近10万人被屠杀,上百万人遭受终身歧视。
这倒不是说,倘若共和派取胜就会心慈手软。
对待内部分歧,共和派尚且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敌人有多冷酷自不待言。
寓意丑恶真相的黑面包,如同黑色的养料,除了催生人格扭曲、趋炎附势的小人,还能造就愈挫愈勇、鉴往知来的精英:左翼阵营的自相残杀让乔治•奥威尔痛定思痛,1938年出版西班牙内战的经典文献《向加泰罗尼亚致敬》,1946年跑到荒凉的朱拉岛,于凄风苦雨中写下终结乌托邦神话的巨著《1984》;汲取了无数血的教训,站在国际纵队、奥威尔、萨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进,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阻止人道主义灾难,科索沃战争、联合国1793号决议、空袭利比亚都能看见新左派的强硬立场对联合国和北约的影响力。
所谓物极必反,情况坏到无法更坏,就只能一步步好起来。
没有德、意法西斯的血和黄金,佛朗哥的叛军不可能赢得内战的胜利。
没想到二战爆发,佛朗哥过河拆桥,与法西斯阵营经济上眉来眼去、军事上老死不相往来,气得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大骂佛朗哥:“这个忘恩负义的懦夫!
他的一切都是靠我们得来的,而现在却不愿同我们合作。
”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爆料,丘吉尔曾向佛朗哥手下的将军行贿数百万美圆,说服佛朗哥保持中立。
也许吧。
也许,正是内战这一极其血腥的黑色面包,促使佛朗哥明智地选择了隔岸观火。
满目疮痍的西班牙,伤不起啊。
(新民周刊) 弗拉门戈艺术于吉普赛、安塔路西亚、阿拉伯还有西班牙犹太人的民间歌舞1425年,吉普赛人从印度来到安达卢西亚,也带来了带有浓郁印度风格的歌舞。
那时的安达卢西亚仍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还聚居着犹太人、摩尔人。
不久,作为异教徒的吉普赛人遭到了天主教宗教法庭的迫害。
摩尔人也被迫改信天主教,否则就被驱逐出西班牙,犹太人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而吉普赛人的经历最为恐怖:统治当局试图将吉普赛人全部种族灭绝,还通过了很多法律限制吉普赛人的行动。
吉普赛服装和语言都遭到禁止。
当局禁止吉普赛人流浪,要求他们寻找固定的工作,但又不准从事卖马、在集市上摆摊和巫术等传统的吉普赛谋生方式。
种种的法律约束和限制使得一些吉普赛人、摩尔人和犹太人不得不躲藏到地形险峻的山区生活,以逃脱当局的追踪。
很多年之后,不同文化在这里融合、滋长,便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弗拉门戈。
在弗拉门戈的演出中,我们常常看见歌手紧皱眉头,面部表情忧郁、愤懑、歌声嘶哑,这是其他演出中很少见到的,人们感到奇怪,但如果了解了弗拉门戈产生的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了。
弗拉门戈艺术反映了吉卜赛人贫穷、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并通过诗歌、音乐和舞蹈来表现它。
15世纪西班牙统一后,君主及天主教会强迫犹太人、阿拉伯人改宗,强迫吉卜赛人改变生活方式,他们为了逃避迫害,被迫离家出走,流离失所,逃往偏僻的山区,他们过着同样的苦难生活,是吉卜赛人用他们的歌喉、舞步、乐器诉说了这一切18世纪时,人们对吉普赛人的态度大为改观,因此很多吉普赛人走出山区,回到了以往的村子和城镇生活,并带来了神秘伤感、豪放泼辣的弗拉门戈。
又是这样,看的一知半解,看了影评才明白其中隐喻,印象中还看过一部西班牙的片子叫《潘神的迷宫》,也是看了影评才明白的。
唉 o(╯□╰)o 善良聪明的安德鲁最后变成心机男了,有些心酸,也有些无奈,这样的环境,能有健康的心理才怪了!
西班牙的战争时期真是这样阴暗么,孩子都不像孩子,语言处处是污秽的讥讽和谩骂,大人们也是,简直就是黑吃黑,基本没好人了,不过电影还是不错的,题材相当大胆,国产电影啥时候也不敢这么拍吧!
PS:对于西方历史知道的太少,尤其二战呀,法西斯什么的,要抽空去了解一下了。
奥古斯汀·维拉罗伽是西班牙著名cult导演,曾执导同志惊悚片《玻璃笼》,2000年的《海》曾入围柏林电影节,本年是他10年来首部独立执导的作品,也可以称为最为主流的一部作品。
影片根据卡塔尼亚作家Emili Teixidor的小说改编,内战创伤也是维拉罗伽作品中一贯的主题,本片则通过少年同成年人的世界形成对比,展示了一幅成长和纯真失去的画卷。
这段历史不熟悉 看不起劲
一开头,我就觉得这怎么有点惊悚加耽美的feel,皮特乌利尔本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一个有点刺激有点猎奇甚至有点恐怖的传说,纵使这个传说的故事真正如何,至少在安德鲁心里它只是一个传说,当传说变成了事实,并与他朝夕生活的现实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传说就只剩下无尽的悲痛和恐怖。
说来说去,这个故事起因就是一些落后愚昧之人对他人感情的亵玩导致的。
皮特乌利尔与佩雷是一对同性恋人,由于在当地受人指责奚落而被迫只能在山洞里面相会,然而就是那一帮愚昧的村民的过火行为,导致这段悲剧的发生,而悲剧的延续又是富有心计的纽约本的姐姐为得到财富而叫人去偷其弟弟的结婚证,那个人就是那个片头的马车夫,贪婪的马车夫为了勒索富婆,而被富婆叫人铲除了,而那个人确是安德鲁的父亲,一个从小在安德鲁心中树立了光辉正义形象的人,竟然对一个孩子也不放过,而同龄人的惨死看在安德鲁的眼睛里,怎能不掀起他原本简单的内心一场恐惧呢?
当安德鲁亲自看见戴奥尼斯的事故时,已经对这个原本平凡乖巧安分的他来说已经产生了道德上的不安,当他发现这个事故竟是父亲如此残忍造成的时候他的道德观已经颠覆了。
这就是为什么造成了他后来种种让人心痛的表现。
安德鲁內心唯一的陽光就是那個美少年了,河邊初見,美少年的奇幻和朝氣已經深深地迷上了安德魯,那就是他爲什麽在選擇的三岔路口時想選擇跟美少年走,因為那是唯一能夠讓他遠離謊言和了無希望的生活的人。
黑色面包在片里是个象征,即是安德鲁的生活的转化,也是他内心从天真善良淳朴到绝望,冷漠,背叛的转化,而黑色的面包毕竟是他从小果腹的必需品,这也必定会长时间的对他的内心进行折磨和提醒他,尤其是他放弃了他的母亲和背叛那个女孩。
结局着实让我愣住了,久久才回过神来,我为他母亲动容,无论自己的父母犯下什么滔天的罪孽,如果是为了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们呢,他们也饱受道德的煎熬,还要受自己至爱的冷漠和抛弃。
我宁可相信安德鲁只是在利用纽约本的同时伺机等待报仇的机会。
一部简单的因敲诈引起的雇凶杀人案竟然被拍成两个多小时。
演员演的还不错,尤其小演员们。
但故事情节真的很悲催。
第一眼看到这个身上长有翅膀的男孩子的时候, 我就觉得,真的好帅气,真的好像一个天使一样,然后好感爆棚。
觉得这整部电视剧里面,其实就是人性的险恶,你觉得别人险恶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是很险恶的,大家彼此彼此,到底不知道谁的能耐更高几何?
想起电影刚刚开局的部分,男主的爸爸让男主的妈妈离开,但是男主的妈妈不愿意走,因为他爱男主,因为爱,所以可以卑微,可以卑躬屈膝。
当时我觉得很羡慕他们这样的爱情,除了这个男主不是我的菜以外,就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人陪着我,就算他不爱我,但是我爱他就足够了。
是的,我就是这样破釜沉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
奶奶说的有一句话真是贯穿全剧,奶奶说:“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也活的好好的。
”
然后联想到现在:虽然我一无所有,但是被biao哥哄骗的日子也还是很开心的,希望biao哥天天骗我,骗我一辈子。
男主的父亲也有一句话是很经典的,当男孩子发现自己的父亲时,父亲说:“这只鸟,他们是鸟类里面最活跃的,总是想着逃跑,我把它关在笼子里面,在这铁笼子里面它伤了自己的嘴巴还有翅膀,跟我一样。
鸟类生来就是为了自由跟飞翔,像天使,他们想飞哪里就飞哪里,我们可以关住他们,但是无法改变它们的本质。
人类的理想,热爱的事情,想要到达的地方,为了理想人类可以变成恶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为理想而战。
” 一语成谶,儿子也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家庭。
如果他现在年幼的时候就可以放弃这些,不认这些贫穷的亲人,那我真的难以想象,等到男孩老去的时候,他也是如此吗?
忘记自己的家人,忘记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贫苦的生活,要知道“人穷志不短”,不好意思,我也没有资格批判你们,因为我也是一个人穷志短的人。
然后儿子成为了别人的儿子,走向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
细节好评:儿子到房东家喝热巧克力的时候,手指甲盖上面藏得黑黑的脏东西,真的很好很好地证明了男孩子的本质是一个穷苦的小孩子,和上流社会优雅地人物不一样。
天使和男孩说:“因为总有一天我会展开双翅,羽翼丰满。
” 整部剧看的人都很压抑,但是男孩的模样好像带给了我一点点的阳光。
大人的世界并不全都是好的事情,这些全部都是等待我成为一个大人以后才最终明白的,男孩子提前认识了这一切,然后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但是我不是,我是长大了才逐渐一点一点明白这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包括一切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也有一点点的难过,难过我明白的太晚,但是又有一点点的庆幸,庆幸我毕竟这么晚才明白。
整部电影就是非常现实的人生写照,我们的父母也会有我们不知道的一面,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阴暗面,不为人知,但是我并不觉得应该因为男孩子的选择而责怪他,也并不觉得要因为男孩子父母的选择而责怪他的父母,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自己的不得已,自己的为难,体谅别人的为难,才是我们每个人伟大的地方。
说西班牙的电影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未免太绝对了。
但是确实西班牙拍了许多第一流的电影。
“黑面包”这部电影在我来看是精品中的精品。
十一, 二岁左右的主人公目睹了一个男人和他的儿子被谋杀, 而警方却怀疑他的父亲是凶手。
最后他的父亲以“赤色”(西班牙内战时期称思想自由的人为赤(红)色)被处以死刑。
故事情节复杂, 但是使这部电影能脱颖而出的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刻画。
主人公的父亲是无辜, 是被诬陷, 还是凶手?
他是主人公一直认为的榜样, 是为自己的理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还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不顾一切的冷血动物?
看了这个电影就会使你认识到, 人具有多重性, 有好的, 也有坏的一面。
不要轻易的给人下结论。
欢迎批评,只是我2011年4月的作业简介:影片背景设在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的艰难时期,在卡塔尼亚地区的乡间,有位名叫安德鲁的男孩,在森林中发现父亲朋友和他儿子的尸体。
当局把罪名加到他父亲头上,深爱着父亲的母亲带着安德鲁到处乞求别人的同情,包括当地的名流马努本斯夫人。
最终父亲被杀害,但是没有孩子的马努本斯家答应收下安德鲁,以便他能够继续上学,获得学位,也减轻母亲的负担。
就在安德鲁犹豫是留在家里还是去马努本斯家,或者和表姐一起出逃时,意外获知事件真相。
马努斯本夫人的哥哥是名同性恋者,多年前为了保全家族名誉,马努斯本家族强迫他娶了个女人,到法国去了。
而哥哥的同性恋恋人彼多利瓦,则被以安德鲁的父亲与森林中父亲死去的朋友迪奥尼斯为首,加上一群村民给阉割了。
而去年马努斯本夫人的哥哥去世,为了保住财产不被外人继承,马努斯本夫人让迪奥尼斯偷走了哥哥结婚证书,让此段婚姻无效。
而迪奥尼斯勒索马努斯本太太,最终也被马努斯本太太雇佣安德鲁的父亲法里奥,杀人灭口了。
而安德鲁的父亲做这一切,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完成他儿子的心愿——继续读书,以便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
安德鲁迷茫了,他选择了去马努斯本家,继续学业,和自己的父母也再无关系。
创造与毁灭很久没有看西班牙电影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为之,约莫去年看的太多了。
清明节去南大附近的“新浪潮”,老板竟然还记得我,连忙推荐西班牙电影。
“横扫2011年戈雅奖最佳影片等9项大奖”——《黑色面包》的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市侩的话,但是对我很有效。
我承认我盲目崇拜戈雅奖。
整部影片的色调灰暗,也难怪,电影发生在西班牙内战刚刚结束的特殊时期。
我一直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国民思想多元化的毁灭是惊人相似的。
在国际各类电影奖项中,这类对历史反思题材的电影特别受青睐。
从剧情上讲,安德鲁和父亲的亲情是主线,但是在大背景下,社会问题渗透到各个地方,当然包括父子之情。
父亲自认为是一正义人士,他是儿子心中的英雄,但是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也干了不少龌龊之事。
儿子最终没有原谅父亲,因为在这人人只求自保的特殊时期,一个单纯的孩子也必定要成长为充满心机的成人。
影片的结尾处,安德鲁的妈妈给安德鲁送东西,妈妈反复强调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靠爸爸的死换来的,安德鲁是哭着回去的,但是当同学问起那女人是谁时,安德鲁却擦干眼泪说是老乡。
那眼泪怕是安德鲁对父母的最后一点留恋了,就像母亲回去的时候,一个人走在走廊的通道,手绢掉了,母亲的泪也流干了。
对于每个男孩来说,父亲的存在就是一座坚毅的大山,是偶像,是目标。
安德鲁曾经深信不疑彼多利瓦是受政治迫害才住在山里,因为他的父亲这样告诉他,但是当现实一点一点打破父亲的谎言,信任开始受到质疑,父子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大山倒了,没有遮护的安德鲁愤怒了。
他杀死了父亲所有心爱的鸟儿,因为他一厢情愿的信任被背叛了。
父亲曾经创造的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瞬间被毁灭。
对于每位父亲来说,孩子的存在就是山顶上的一颗小苗,他不会像母亲一样为你遮风挡雨,但他时刻陪伴着你,用自己的身躯让你更加高大。
法里奥至始至终都是把安德鲁放在首位的,可以说他为安德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们缺乏沟通,儿子最终也知道父亲是为自己的将来而牺牲的,但父亲重来没有与儿子商量过,他没有让儿子自己选择谁更重要,继续学习,以便有机会成为医生,或者,继续拥有一个爱自己的父亲。
这种必要的沟通,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往往被忽略了。
我们以为是为别人好,于是改变别人的生活,但是别人真正需要的,不一定是你所给予的,反之,你的好心,可能成为别人的负担。
除去这段让人揪心的父子关系,电影中另外一个特殊人物努莉娅也值得我们好好赏析。
她是个脑袋时刻充满古怪想法的姑娘,她算的上是最信任安德鲁的人了,但安德鲁最后也违背了两人的共同约定。
你相信谁都可以,但不要要求谁都相信你,所以你最好也谁都别信。
努莉娅的存在,揭示了那段特殊时期的生存法则。
还有那个光着身子在树林里奔跑的男孩,恐怕就是彼多利瓦。
安德鲁在答应了努莉娅的约定后也曾想和彼多利瓦一起走,但是被拒绝了,他说安德鲁飞的太低了,而自己,总有一天会完全伸张开翅膀。
彼多利瓦已经不太相信人了,但他还是拥抱了安德鲁。
安德鲁也终于明白马努斯本太太说的:他的翅膀还没有长硬。
他去了高中,也许经历个多少年的寒窗苦读,再加上资本原始积累,若干年后安德鲁也成为一位名流,他现在卧薪尝胆,是为厚积薄发,他终于可以去为父亲报仇了。
但这一切都是后话了,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安德鲁更可能成为马努斯本太太二。
因为历史的巨变,偏僻的小山村也会或多或少的改变,几个人在雄壮的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都是这样,积水成渊,于是无数个小人类聚集在一起,创造了大历史。
若干年以后,别的小人物也许会将这些毁灭,但是那时,世界的历史又更丰富了。
这部影片还是打动了我。
我之前一直认为优秀的影片要博大宽容慈悲,这部影片是我目前唯一认为优秀而无慈悲的。
从常识来说,它是从恶的那一方来写,但这么说也不对。
这部影片就没有善,所以也无所谓恶。
总之,它不反英雄反乌托邦,也不是像白夜行一样的对常识的恶概念的颠覆,它不想颠覆观众的认识,它直接给观众看一个翻转的世界。
我说不好,我只能说我看到了一个像斯内普一样的导演,他表达出来的东西是自我颠覆的。
评论里说他影片缺乏批判和反思,但它也没赞同啊。
我们可以同情某个人,我们可以同情一个世界吗?
《三体》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说这部影片的不滥情、不伤感、不评价的基调是准确的。
ps.我突然理解了列宁。
“都是为你好!”——他们说漂亮话,干恶心事
儿童视角的影片,摄影美!小盆友们的演技都非常棒!不过还是看歪了><!私以为主角小男孩最终的心理形成多少和半裸美少年对他说的话有相当关系吧,另外基情戏分量不够。。。。小失望
╮( ̄▽ ̄")╭。。现在小孩很早熟
孩子也是受害者,这都是谁造成的
你的血液已被面包染黑,不在乎。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
这他妈是柯南真人版么?我不明白人物是怎么构架的,不他妈渲染空间,你挑两个地方干嘛?把故事剪的满目狼藉,小男孩的角色根本立不住,为什么他如此的牛逼,能嗅到各种性荷尔蒙?凭几个简单悬疑点设计就能自然了?结尾前夕,弄的那么冷酷,本来有点味道了,他妈的最后你又要模棱两可。
西班牙电影 ……这部让我失望 ……
成长的过程里会越发觉得,生活比你以前认识的要复杂多了
战争最糟糕的是让人失去希望。西班牙的调调
大人们企图用大片的死亡来成全一个孩子的未来,可是有没有人愿意去问一问:孩子,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或者,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衣食足才能知荣辱。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是无法谈及愿望的。
终于变成了腹黑小男孩,但是不够给力啊,比白丝带差多了,胜在油画质感,仙境一样的小山村
叙事很飘忽哪(=@__@=) 西班牙和意大利一样,人都长得各种好看
+
最赞的镜头出现在影片快结束时,A的妈妈独自离去那段,呵气中的背影。@MEGA欧盟影展
故事性,值得看完。最后女孩埋鸟,母亲来学校看望已被人收养的儿子,弯腰捡手帕,玻璃门上的哈气。一些向观众解说的台词由角色之间的对话完成,很好接受。
期望太高,太一般。
没太看懂具体的剧情 不过能隐约感觉到想要说的
看得我一直走神……
涉及的元素真的很强大,人性的丑恶,许多很抽象的隐喻。很另类。很诡异。很晦涩。很压抑。不过在好的片子,闷的想让人死是很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