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候我开始对冰岛感兴趣。
莫明其妙的。
听着Sigur Ros和Bjork,似乎想着想着就觉得大雪弥漫起来了。
或许是在北京待得太闷,走也走不开,冬天去很多地方又不是时候,只能在心里偷偷策划着逃离,不可能的出走。
看这个电影也是因为冰岛。
果然有漂亮的冰天雪地,冷得发蓝的色调。
雪是厚实严密的,能埋过半个屋子,对着冰山打一枪便能掉下大块冰凌,甚至会出现一道跨越冰洋的彩虹。
连语调也是斯堪的纳维亚语支一贯的硬朗冷峻。
我裹在被子里觉得真是过瘾,前两天北京刚下了所谓的第一场雪,又小又薄,简直像哄小孩一样骗人。
主角Noi一出场就是我喜欢的样子,聪明却又叛逆。
迟到,翘课,顶撞老师,直到被开除。
他躲在地下室里看西洋镜,里面水清沙白椰林树影。
和女孩闯进博物馆的角落,按下按钮的时候,夏威夷的名字在地图那端闪闪发亮,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也许我对北欧的向往和他的厌倦不过都是一样的,一样关于远走高飞的幻想,尽管也许仅仅是幻想。
我喜欢关于逃离的故事,比如《The Truman Show》,可Truman最终还是走出了虚假的环境。
而Noi,他穿着西装开着偷的车来到女孩面前说,我们走吧,神情自若地仿佛只是去隔壁串门。
而女孩的表情那么难以置信,似乎一开始不是她想离开这里。
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能在电视看到曾经亲近的人的死讯,还是留在这里,还是在地下室里独自看着夏威夷的西洋镜。
海水慢慢涌动起来,椰子树轻轻摇晃,像温暖的梦境,像不曾有过任何悲伤。
我想起所有梦想中的路,梦想中的远方,不知道怎么才能到达的地方。
其实,就算梦想没有被雪崩埋葬,出走还是没用的。
旅行只是旅行,不管走多远,走到哪里,都总要有个尽头的。
而逃不掉的是生活,是即使孙悟空也跳不出的如来五指山。
每个人都有逃离现状的梦想,男孩怀揣着两张热带照片,蜷缩在冰冷的地下室,当他鼓起勇气,为了自己,为了女孩,但突然间一切都离他而去,留下他一个人,照片中海浪涌来,他拥有的是自由还是孤独。。。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孤独与逃离的东西,已然太多了点,这部产生于03年的片子收获这么大的反响,出我意料。
说到片名,飞越雪乡情纯粹扯淡,而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则贴切的不得了。
总有一些人选择逃离,作为其生活的关键词。
其实,逃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存在,只是浓度高低而已。
而逃离的根本,大多缘自孤独。
对于角色的塑造,成功的让人讨厌,拒绝一切不是本应的生活态度。
听说这部电影口碑不错,于是上映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去电影院看了。
这部电影还算对得起我的电影票,比较精彩。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
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
411 01:05:17,640 --> 01:05:23,636 - 怎么了?
- 没什么,和平时一样觉得厌倦 412 01:05:23,760 --> 01:05:27,673 - 你会过来吗?
- 我得去见吉尔菲 413 01:05:27,800 --> 01:05:29,358 吉尔菲,是谁?
414 01:05:29,480 --> 01:05:31,038 一个算命的 415 01:05:31,160 --> 01:05:33,913 吉尔菲?
算命的?
416 01:05:34,040 --> 01:05:35,439 为什么要见他?
417 01:05:35,560 --> 01:05:38,028 我祖母说他知道我的未来 418 01:05:38,160 --> 01:05:39,957 不可能,不会的 419 01:05:40,360 --> 01:05:41,793 你什么意思?
420 01:05:41,920 --> 01:05:45,708 来我这儿吧,我告诉你他算命会算出些什么 421 01:05:45,840 --> 01:05:47,034 你也知道人的未来?
422 01:05:47,160 --> 01:05:48,275 当然不知道了 423 01:05:48,400 --> 01:05:52,632 只是算命者实际上 424 01:05:52,760 --> 01:05:54,159 总是将同样一幢事情 425 01:05:54,360 --> 01:05:56,112 什么?
426 01:05:56,240 --> 01:06:01,678 他们看到未来有很多钱 427 01:06:01,800 --> 01:06:05,588 还有到充满异国影调的地方去旅行 428 01:06:05,720 --> 01:06:09,235 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人,他们会带给你爱情和幸福 429 01:06:09,360 --> 01:06:12,113 听起来很好 430 01:06:12,480 --> 01:06:16,473 这就是所有人都爱听的东西,白痴 431 01:06:17,520 --> 01:06:20,990 我听起来就像现实一样 432 01:06:21,120 --> 01:06:22,269 什么意思?
433 01:06:22,400 --> 01:06:25,597 这个新出现的人也许就是你 434 01:06:25,720 --> 01:06:29,235 我们策划逃离到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 435 01:06:29,360 --> 01:06:32,397 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些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36 01:06:32,520 --> 01:06:34,476 在你梦里 这段对白时候放的音乐http://music.163.com/#/m/song?id=3413509Love On The Phone
noi最后回到了祖母家的地窖,拿出了万花筒,里面的幻灯是有很多椰子树的热带白色海滩,蓝色的海水低声地起落。
冰天雪地的冰岛,noi穿的始终是一件浅灰色的夹克。
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遇到的那个瘦削的男人,类似的灰白色夹克,同样把拉链拉到最高的穿法。
比晚饭点稍迟一些,当时我坐在汉堡王二楼靠窗的位置吃大号套餐,那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坐到我对面,拿着笔和活页本,问我能不能给他画点东西。
这个人很像《真探》中的马修麦康纳,但看起来很不整洁,加上稍慢且低沉的英文吐词让我心生戒备。
虽然在哥本哈根的中心区,但北欧工作日时早早落下的夜幕让外国人毫无安全感。
我看了眼二楼的其他几个食客,暗忖如果有意外我是不是能顺利脱身,然后故作镇定地答应了他。
他放好纸笔,回到旁桌拿来了黑色背包和一个一次性纸杯,里面是红酒。
wired,creep,是我对这个看起来并不整洁的男人的第一印象,我担心他会有那种锐利的短刀,对着他深陷的眼窝我表示大脑一片空白想不到任何东西可以画出来,我也不擅长绘画。
他否认自己是丹麦人,问我喜不喜欢这里。
我赶紧说,我简直讨厌这个国家,这个号称最幸福国度的冰冷的地方。
他说他讨厌所有的东西,也不关心任何东西。
我试图建立有效友好的沟通,问他是否受什么人或者什么作品影响很大,有没有喜欢的电影,音乐和书,我都已经把莫尔索准备好了。
他只是说什么都没有,后来讲了一个作家,大概是个欧洲人,我不记得了。
我草草画了一个穿7号球衣的背影,说这个高举双手庆祝的人是我最喜欢的球员,来自捷克。
你喜欢足球吗,或者喜欢任何运动吗?
不,我对运动不感兴趣。
你来自哪里。
于是他拿起笔开始画,让我猜。
相当蜿蜒的曲线像中学地理题的等高线绕了一圈,我以为是国旗上的红龙,于是说威尔士,结果不是,他把等高线似的曲线再稍作修改,说,是冰岛。
啊,冰岛,当然,就是冰岛,我说。
入冬前我恰好去过冰岛,同伴临时买的雨衣背后印有冰岛的等高线图,当时我觉得黑色雨衣后面密集的白线很不好看。
交谈中他有时会阴沉地激动,我的不安全感也始终没有消除,期间不知是谁还碰倒了那个软软的纸杯把不知成色的红酒洒了出来。
他说没人在意他,他也不在意任何人,他问我为什么要问这个,你关心我吗。
我说我也是这样,在这里每个人都互不关心,但是现在我们正在交谈,我们处在某种关系中,我现在关心你。
回忆这些时好像只能想起一些无害的对白,但至今我还记得自己最终还是紧张地逃离了,骑着自行车往半小时里程外的住所赶去。
noi逃学时会去加油站的便利店,先用小伎俩从老虎机里偷钱,再就地买一瓶啤酒。
当新店员女孩iris问他是否想在这儿喝,他愣住了。
“你想要我在这儿喝?
”“不,不一定”“那你为什么要问”“因为有两种方式: 或者你在这儿喝,然后把瓶子还给我;或者你额外把瓶子的钱付掉,然后就可以带走。
”“就这个原因?
”“你反应迟钝?
还是什么的?
”“不,只是开个玩笑。
”之前的大妈店员从来没有问过这个,事实上看起来高大的noi甚至是不被允许买酒的,后面就有他被扔出酒吧的桥段,真是个冰冷的地方。
还有一个冷常识,据说冰岛人周末时也很爱玩很爱喝酒,但是酒价太贵,都是在家里喝出一些醉意再出门。
我没去过冬天的冰岛,雷克雅未克色彩起伏的街景,我写明信片的洗衣店咖啡馆,造型奇特的教堂,风雨中停车钻进去游览半个钟头的教堂(碎玻璃漂亮得绚烂,还有超棒的感觉像瓷砖壁画的超大基督像),白天的瀑布以及一个把我误认为他基友和我讲话的华人,晚上的瀑布(前面的蓝幽幽的灯光和后面可以通行的空间),间歇泉,冰川和对面山上很低很低的云,矿物味的自来水,北大西洋的海岸与港口,黑石滩,归途中飘动的极光,广阔的草地和点点的羊,温泉。。。
实在是喜欢这个地方,不管是这个电影还是这个地方,竟然懒得再写下去了。
比如接电话前noi坐着看电视的那个场面很像一幅很有名的油画,画中右侧坐着的是画家的母亲,但《艺术的故事》不在身边,实在也想不起来了。
最后想到那个沮丧的法语课。
法语老师说要教大家做真正的蛋黄酱“不要换手,不要换其他的方式,不要停。
”然后校长敲门进来把noi叫走了,继续演示的老师说别停, 但随即沮丧地慢慢停下搅拌,”噢,不,半途而废了。
”
第十八观影日黑眼圈为我们带来冰岛影片《飞越雪乡情》,很显然这又是一个被糟糕的片名翻译耽误的好片子,不说《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这个翻译,甚至《白化病的诺伊》都比这个什么情要好。
影片整体色调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荧光绿之中,有一种病态的宁静感。
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暖意洋洋,两种温度,一种感觉,让人难以忍受的安静,乏味,沉闷。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高纬度地区人自杀率很高的原因吧,啥都不缺就是闷的心慌。
要不北欧极端金属音乐这么发达呢,各种自杀黑,抑郁黑,氛围黑,厄运黑,动不动还都是双人甚至单人乐队,整点儿交响黑和旋死都算阳光明媚的了。
影片故事非常简单就是17岁的诺伊的无聊生活以及他的一段小小的爱情。
每个人的青春都各不相同,但其实又有着极其的相似,好的青春片就是能通过描写不同人的差异性的青春岁月来引起观众对青春的相同的共鸣。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情绪片,观感好坏取决于观众能否对这种生活有共鸣。
片中的诺伊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坏孩子,只是有点儿“葛”的怪孩子,他的小女朋友也是。
片中有几处的安排很有意思,诺伊奶奶开枪叫他起床,生日礼物是个小“拉洋片”机,做肠子的血撒了诺伊爸爸奶奶一身,以及我认为为本片增色不少的,在几十分钟沉闷平静之后的,非常有力量的,最后的,雪崩。
平常多见的安排是平静生活下的细微的潜藏的危机最后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这个该换到了平静生活之上,极具宿命感的,轰然而下。
是啊,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之上,是否存在那么一场,貌似有些征兆,但确又突如其来的,轰然而下呢。
我很难像你解释Noi the Albino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不过至少今晚是我第二次完完整整的看这个片,而且自从三年前第一次看开始我就是那么喜欢它,所以我还是稍微唠叨一下吧。
喜欢那种冷调的,负冲过的颜色,像照片的底片,隐藏的,温和的,冷调的室外的蓝,古老的屋内的黄绿。
slowblow的配音,酷似sigar ros和mum那种。
喜欢那个很瘦的男孩,光头,几乎看不见的淡眉毛。
放空的,羞涩的,无聊的,又有点张扬的。
锹开博物馆的大门跟女朋友约会,因为旷课被校长赶走,跟人打架永远输,偷了西装和汽车想跟女朋友一起消失,拿着气枪去抢劫银行却被银行的人赶出去,或者一整天待在自己的小地洞里,看祖母生日时候送的西洋镜,里面只有两张夏威夷的照片。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吧,结束前他待在小地洞里看着那个西洋镜,他所有的亲人朋友女孩都在地上的雪崩中丧命。
我两次看下来都想不出有什么哲理,只是在这片被营造的淡蓝色伤感中流下了眼泪。
转载注明作者JEUCE,http://jeuceh.spaces.live.com/
我承认让我耐着性子看我这种“中二电影”的动力绝对不是主人公的各种没头脑不高兴耍性子闹别扭,而纯粹是对北极圈神秘国的猎奇。
就像老外更喜欢看老谋子的红高粱,对四娘的小时代兴味索然。
全篇的时间概念有些模糊,时而大白天干着夜生活,时而黑灯瞎火干着日常营生。
都说极夜月份中抑郁自杀人数激增,但没日没夜的大白天让人也很崩溃呀。
结局是本篇少有的亮点,一个调皮捣蛋的未成年躲到地下室吸烟却逃过了致命的雪崩。
那些兢兢业业生活的左邻右里却不幸罹难。
包括她的女友。
想当初如果答应那场虽然荒唐,但颇有番说走就走气概的旅行的话,或许命运将被重写。
当然在我看来,主人公想逃离的,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家乡,而是各种禁锢他旺盛生命力的约束力,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
如今,他自由了,但,孑然一身。
喜欢冰岛和泛蓝的白色。每个人都会有电影中人物一样的痛苦和孤单吧。
人生是一次特别冰冷寂寞的旅行
在常態現實下,平庸成了社會的行為守則,而逆反則因偏離主流價值取向而被視為離經叛道進而遭遇擠壓和否決,所以,現實就是一種牢籠囚禁下的困頓,俗眾的惰性鑄成堅固的藩籬,慣性的暗長漸漸消解個體的反抗,關於外面世界的幻夢支離破碎,偶或想起,已是銹蝕不堪。我們在平庸中幻想著另一種可能的平庸。
冰雪的世界带来视觉的冲击
电影名好妙 剧情简介写得好好 本来觉得致郁 最后一想 那就去看大海吧 无依无靠 无忧无虑
囚禁感,蓝色感比白色还强
满眼尽是孤独。
@2012-02-23 22:35:49
即使面临毁灭,还是梦想着前往世界的另一端。
冲着冰天雪地的致命吸引力来看这个片子,谁知这冰岛的少年却向往着和心爱的女孩向热带岛屿逃离,纯净的冰原在片子里显得僵硬冷酷完全不是想像中的样子,看来哪个地方的人都一样,只不过是想逃走而已。不过便利店的女孩学抽烟的那一段着实把我萌翻了~
冰岛与热带的距离是寒冷现实与温暖梦乡的距离,满目的冰川雪地,似乎有猎猎寒风扑面而来,生活寂寞如雪残酷如雪崩,最后通过万花筒所见的热带,和《情枭的黎明》的悲情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开空调看效果极佳。
浅浅淡淡的调子。没有什么感情的爆发。所有画面都是阴冷的蓝色,讲述的是一种青春期的孤寂感。
最后整个世界只有了寂寞,而少年在孤独的享受着
没看完
在绝望之地不懂得安置自己的青春,孤独的少年无奈成为了孤儿。
音乐、老奶奶、男主角的光头和黑眼圈好
充满温度的理想在梦里燃烧,醒来却是原地打转的冰冷现实。虚无…最后雪崩那段加分。
生活在别处已经不是一个先锋的题材了 百尺冰寒是融不掉的寂寞逃不出冰天雪地的失望 青春的冲动在这个仿佛永远没有阳光的地方被内耗 被消弥 被殆尽 终于迎来第一次反叛 他想逃他想使自己在云云中免于平庸 不想和其他人一样碌碌地过完一生 在北欧这个神奇的国家 这场灾难是戏剧性的但也不无缘由 依然没能逃出仍然原地踏步 虽幸免于难但可悲的是最后徒留他一人 独自对抗剩下的所有
他是天才抑或白痴?患有白血病的十七岁少年诺尔自觉比谁都聪明,不甘于平凡渺小屈从大多数人的规律;冬天的冰岛有如一座白色监狱,冰封的河川雪藏著他的青春热情,更增他内心的孤寂感。
这个电影是处女作,但有众多惊人的死亡隐喻和美好的幽默感,看这个故事像在看看一个寓言传说,叫启示录,主角是被神选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