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看的剧了,给五颗星,满分好评。
谈到历史剧,或者准确的来讲历史正剧的话,脑海里浮现《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等。
但是这又是一部特别的历史剧,如果说其他历史剧有的是历史的厚重感,那么这部剧除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带有一些诙谐的气息,可能是和电视剧本身是讲关于粮田有关吧,民以食为天,而粮食,是最底层不过的事情了,在电视剧里,很难登大雅之堂。
观以往的历史剧,无非是讲人物的一生,其间由一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历史事件组成。
而这部剧,则聚焦粮食。
几起大案,也均与粮食息息相关,这个切入点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了。
从最开始的粥场由于‘筷子浮起,人头落地’而让刘统勋怒杀沈石,到后来的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杀李忠,再到后面的一系列事件,无时无刻不感受导演的良苦用心。
相比于其他的一些历史剧,这部剧抛开了人物的脸谱化,使得一些关键人物鲜活饱满,粥场沈石咬下自己的肉喂母亲, "茧手为官" 的浙江巡抚 卢焯 为了自己的盲女儿卢蝉儿能安稳度日,向商人借出一万二千两纹银而犯了索贿罪,按律斩首 。
还有 谨小慎微 、一生俭朴的米汝成管理大清粮仓二十余年,却是“空心粮仓”的一手缔造者!
他的所作所为,为的是儿子米河有朝一日揭发他而谋取仕途上的巨大回馈!
一生与刘统勋为政敌的元老田文镜死后,刘统勋依然亲自赴添加吊唁 。
还有“阴兵借粮”的清河知县李忠,不惜违反大清律私自开仓救民的官粮。
李忠与手下被斩首于河畔,纸钱纷扬洒落如雪飞。
所有的这些情节,都塑造了那个时代饱满的人物性格,有忠臣,有直臣,也有乱臣。
看剧的时候我就猜想,本剧的编剧和导演大概是个古龙迷,也还是王家卫的铁粉。
台词、对白无不充斥着满满的古龙小说的气息。
以记录的一段台词为例,觉得写得真好。
“小梳子告诉过我,你小时候在自己怀里孵过一只鸟,后来这只鸟飞走了,是吗”“是”“这只鸟飞走了,可是这只鸟,却让你记住了"这是什么神仙台词啊,简直不能再好了好吗?
大爱之。
看完《天下长河》,发现有很多人提到《天下粮仓》。
抱着极大的期待看《天下粮仓》,越往后看越发现这是当年断断续续看过的剧,只是大多数剧情都忘了。
看完,不得不纳闷,这剧怎么能和《天下长河》相提并论呢?
《天下粮仓》里不连贯的剧情一个接一个,并不能很好地串联。
弄半天最大的贪官,是看上去的清官、男主的爸爸。
田文镜构陷刘统勋的那一段剧情,更是无头无尾。
如果这类电视剧在20年前算得上“经典”,那么20年后,是真真极差的。
和《天下长河》相比,更是粗制滥造、不值一提。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看到三十集婵儿还要把自己熏瞎,谁咋对不起她了这么作践自己?
真踏马矫情!
父亲脑袋贪了12000两都白贪了,再说了,借商人12000两也是死罪那何苦打个借条?
脑袋都锈逗了?
另外,在以农为生的年代,包括八十年代以前,江浙遇灾很多都逃荒到东北,那时东北人都善待他们,从没有骂他们穷鬼,如今靠商业富裕了也别得志便猖狂,浅薄!
前两天突发奇想,把天下粮仓翻出来看了一遍,上次看到时候我才十四五岁,内容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结尾曲刘欢那气魄雄浑的嗓音。
我跟我姐姐提起,她说我记得,那个渣男。
我那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姐姐可不是无知妇孺,虽算不上才高八斗,可也能说是博古通今了。
她的评价想来不会有大错。
米河刚出现是被父亲锁与书楼之上,楼梯被锯掉了,他只能和自己的壁上同年说话。
我想起了高考前的我们,被锁于学校,处在近疯的边缘。
只是米河比我们疯得更彻底罢了。
逃出书楼,走向广阔的天空,米河带着他的状元策,就像我们带着满腔的雄心壮志走向广阔的天空。
他想去见皇帝,把天下不平之事告诉他,协助他一起创建一个清平盛世。
就像刚出学校的少年,想给马云写封信,说我们一起去改变世界吧。
走出象牙塔,米河的世界将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
和我们一样,米河要接受他的父亲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一个有错点会犯错的普通人。
他要接受信仰的坍塌,茧手为官的卢焯是贪官,他引以为傲的父亲也是贪官。
有些信仰和他一起走下去,刘统勋还是那个一身正气的刘延清。
有的信仰如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好似先天地而生,明灯法师永远都是那个明灯法师。
不管是看电视的我们,还是米河,都不会去怀疑。
他会主动做一些不想做但是应该去做的事情。
他面对人品有望的李忠,必然是心有恻隐之心。
但能从情感在剥离出理性。
他知道如果这样一个官德无存的好官不死,会遗患无穷。
他会有如高斌那样的忘年交,能力不如他,眼界不如他,但是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顶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受人敬重,是个可以深交的朋友。
他会遇到爱情,对卢蝉儿,对柳含月,对小梳子,他可能都动过心。
但他决算不上一个渣男。
人心是自由的,是不可控制的,只要他没有做出行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指责他。
他旁边有一群狗头军师告诉他你是喜欢谁的,你应该喜欢谁,谁对你多好多好。
有可能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
但他自始至终只对蝉儿提出过共度一生的邀约。
就像现实中的人,今天喜欢苍井空,明天喜欢大幂幂,后天又喜欢周冬雨。
思想自由,行为克制。
丧心病狂,人性泯灭的王士俊被乱民打死,行若狐属的宵小之辈王凤林死于鼠爷的弹弓之下。
老迈昏庸的顾琮真的只是老迈了而已,该站起来的时候他不比任何人怂,他真的只是老了糊涂了,真不是刻意给您使绊子。
这一切想来其实都是畅快而美妙的,各归其位,恰到好处。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样子,坏得脚底长疮头顶流脓的人很少。
大部分的都是要和我们一起走下去的同路之人。
是我们长长的一生中要面对的,要经历的,要携手的,要舍弃的,要分离的。
只是可惜了白爷这个自带BGM的老大叔了,就喜欢了两个女人,一个头发剪了当姑子去了。
一个婚礼当天跑了,其实白爷人还不错的。
7.5 剧作也就6.3,在情节的编织上有其形而无实,处处看得出笔力不逮的露怯(和同时期的剧作相比),台词也分裂,多用上下重复衔接,故弄玄虚,失之简洁有力,有一些大情绪的对白倒看得出有些文字功底,但在文学性上无甚可圈点处。
导演8.5,吴子牛总让我想起李贺,挥洒间有潇洒的鬼气,谁人都学不来;导演擅长大场面重场戏的调度,用情绪叙事的本领我实在挑不出还有谁更胜一筹,只看片头片尾的那些场面,每一场都是精心雕琢的恢宏,少年时看得似懂非懂心惊肉跳,但却时隔二十年还历历在目缠绕心头不去,便知道这是好戏了。
音乐也无比加分,明明讲得是暗无天日沆瀣一气,音乐确是煌煌天朝气象万千,中国人心里还是向往圆满的大结局,还是盼着有救世主下凡。
演员方面,年轻一代被老一代吊打,现出五花八门的尴尬和对人物的理解,偏偏又能搅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观感。
小的里面最好的是聂远和李倩,少年天子清澈而又坚毅的目光和要大干一番的决心,在一群老戏骨里真是不落下风。
小梳子的机灵劲是天生的,这是只属于她的角色。
老一辈里总的来说发挥得都差不多,杜志国因为人物空间大,比王庆祥要略胜一筹。
这个剧难得在一是题材,且不说找不到同题材的对手(天下粮田除外,但粮田的品质也可看出没有吴子牛的导演加成,文本本身的单薄),只看前些年中央调查组下基层再上演的“火龙烧仓”便也是头一份了,写实里带着些隐喻,隐喻中还有讽刺,就很绝。
二在写实,就在一些不经意的群像戏里,在龙套演员带着口音的质问台词里,颇叫人后怕,再加上导演在画面上带来的冲击感,真的叫我记了二十年,不骗人。
这戏最值得玩味的不是带着点玄乎的情节,而是最终人物的命运——一生谨小慎微致力于反腐的米汝成自己是惊天巨贪,还让儿子给反腐了,尸骨无存;愿意为老百姓去死的卢焯最后被皇帝砍了头;一心为民,给治下百姓偷粮食的知县李墨也难逃一死;有良心有本事有正义感的高斌连降三级。
其背后所传达出的价值观简直呼之欲出,官场到头来还是打不过就加入,大家一起做恶龙。
米河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我很好奇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塑造出来的,他有点疯又有点痴,嘴上说要为百姓干点事,但你细看会发现他终究是嘴上说说而已,承了父亲和岳父的政治遗产给自己镀上一层金身,细看每一粒金沙上都是鲜血,他简直比那些贪官污吏更可恨,满口仁义道德,跟个丧门星一样克死身边所有人,然后自己扶摇直上,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怕、不令人胆寒?
纵然作者没有摆脱自己男性创作者和时代的局限,但我还是想夸夸他对笔下的女性人物,是怀着敬意下笔的。
婵儿和含月,未必不能做平妻两头大,只是这个选择一定得男主来做,男主就是选不出来,所以两个姑娘都注定悲剧,但她们又都能因此看清米河的本质,毅然决然地离开他,这就是作者有格局的体现了。
在那个没有退路的时代,女人宁可抱团而死也绝不踩在对方的尸体上而活,对彼此的那份敬意、那份感动、那份愧疚,哪一条都比对米河的爱来得汹涌,男作者能写到这个份上,真的很值得夸。
含月的才智多还是停留在旁人的夸赞上,只有救米汝成和迎流民进城两个情节上有所体现,落点都在“米券”上,如果不是作者故意打压含月的智力,那就是作者本身谋略有限,也不好意思说他了。
含月、婵儿、品月、小梳子,几个女性都十分生动,虽说三个姑娘对米河没有原因的爱令人费解,但她们最终遵循自己心的选择离开米河,确实是生花妙笔了,如果她们有选择,四个女人在一起,一定能非常精彩,真是时代的结构性压迫和悲剧,她们终究从来处来,往去处而去了。
收尾补一句现在好像只能看到31集的删减版,小时候记得刘统勋有一条线专门去查米汝成的双层仓,那一段非常有力度,地方上官官相护、刘统勋层层剥茧,真相查明的时候当时带给我的冲击力是超出认知的,只可惜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雍正十三年,清河县涝灾,因为没有朝廷赈灾粮食,饿死人口超过三万六千,几乎是全县的三分之一,逼得县令李忠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迫于无奈,乾隆元年,阴兵借粮,补充官仓不足,引起乾隆雷霆震怒,对于李忠没有丝毫怜悯,下令斩立决。
阴兵借粮一方面意味着雍正的新装已经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等于是利用鬼神等神秘力量对抗朝廷,从意识形态方面直接威胁皇权,又是在地方灾年之后,新君登基之初,容易诱导民意,更加危险。
所以,乾隆强硬处理,目的是以儆效尤,防范于未然。
简单地说,乾隆真正最关心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死活,而是自己的权力,所谓的天下粮仓,只是乾隆进行政治清洗的契机而已,因为雍正朝最大的内政工程是摊丁入亩,当然也就成为利益集团最庞大,贪官污吏最集中的领域,终于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最佳突破口。
老戏精田文镜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最大功臣,也就是雍正朝利益集团、贪官污吏的最大后台,敏锐地意识到了乾隆的杀机,不但进献《千里嘉禾图》、五谷树,而且,张嘴闭嘴都是“先帝”,个中三昧,昭然若揭。
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在耕藉大典上的难堪遭遇很可能也是田文镜等人搞的事情,通过警告乾隆,想要达到的是反对乾隆政治清洗的目的。
乾隆只是封锁《千里饿殍图》,而不是焚毁,说明只是暂时妥协,而不是改弦更张,于是,调整策略,从地方包围中央,用基层撬动中枢。
浙江也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重点地方,由雍正心腹李卫主持,与河南平分秋色,不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在雍正朝末年就已经暗流涌动。
因为上万言折而被田文镜搞得罢官的宋大秤就是喊出雍正一丝不挂的小孩子,连剃头老板都知道宋大秤上万言折等于是骂雍正不公,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雍正的新装的牺牲品,却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关键人物。
用钱塘县令王干炬、杭州知府孙敬山等浙江官吏,牵出仓场总督苗宗舒、漕运总督潘世贵等中央权贵,剪除的是田文镜的外围党羽。
在这个过程中,乾隆批示,钦差巡视,贪官污吏,忏悔哭泣;经典的套路,熟悉的味道,在浙江有效,到河南也管用。
因为河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所以,乾隆对于河南官吏也就更加不留情面,纵容刘统勋、米河等人发动群众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暴打河南巡抚王士俊致死,在河南彻底肃清田文镜流毒,从而在中央正式瓦解田文镜集团,逼得田文镜差点服毒自杀,宣告乾隆政治清洗获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在事实上实现改朝换代的政治局面。
天下兴亡,从1999年的《雍正王朝》到2002年的《天下粮仓》,百姓呼唤的总是皇帝,于是,河南百姓山呼万岁,打死雍正皇帝的王士俊之后,终于等到了乾隆皇帝。
粗略看了这部《天下粮仓》的电视剧,尽管里面的情节缺乏逻辑性和未完全展现我们这个物种的复杂性,多变性,但仍是一部可具观赏性的影视剧,是有所作用的,里面人物形象并未像近年来影视剧展现的单一化,片面化,是黑白分明,永不改变的。
是可以给予人思考的,而非这个社会正在做的将我们变成不用思考的使用品。
电视剧里遇饥荒年,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易子而食,以人做菜是在几千年历史里从未间断过的,正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绅跟纪晓岚说的在大灾里,灾民,也不能称之为人了,为了生存,也可以是锅里的一块肉,三斤喂猪的糟糠可比一斤人吃的大米,更能让人活下去。
也是在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幅提升后,才基本消灭了此种情况的发生,但即使是已经可以让全球人都吃饱的今天,仍有部分人无法填饱肚子,今天部分富人人群用蔬菜,水果和粗粮填饱肚子,关心健康和长寿,穷人则用油炸食品和高热量的食品,先填饱自己然后毒害自己。
但若是让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吃有穿有住,那还有谁愿意干活。
若人都没有作用,那我们又有何意义,又有何高贵性,那么多一些我们还是少一些我们都无所谓了。
可归根结底我们不过都是时光的影子,只要生存的够久我们都会抛弃我们本身,变成另外的东西,若是那样过往的自己,我们还会怎样评价,也不过是生存的过程和价值最大化的选择而已罢了。
若是最终消亡灭绝,不曾存在,那这过往的一切意义又如何了,不过是星辰间的一个怪梦而已,但谁又能说这星辰未尝不是一个不曾存在的怪梦了。
但之所以我们这些生物仍连绵不绝,不过是我们懦弱而又惧死求生的本能罢了,但无论是黄河之砂的贪官,还是凤毛麟角的清官,万世繁荣昌盛,还是寂静灭亡,最终都不过验证那句一切有为法,终化梦幻烟云罢了。
我是从《发明王朝》《走向共和》小组过来的,这几年看了不少优秀的历史剧,清朝这边比较经典的《雍正王朝》《康熙帝国》都看过了,说下对这部剧的看法。
先说优点:反贪剧情优秀,老戏骨们卖力,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这部剧的最大原因。
再说弱点:让人忍不住吐槽的就是这部剧的男一号和那帮不清不楚的女配们,比日漫角色定位还幼稚。
米河,半个疯子附有妄想症,居然一路高升还屡破大案;小梳子,就是个二百五,说话做事和幼儿园的差不多;瞎子女,更奇怪了,瞎了后拥有比雷达还牛逼的定位技能,且5句话就托付了自己终身给陌生人;柳含月,就是个bug,一方面比孔明还能掐会算,另一面却连自己的退路都看不出来。
确实蛮可惜的,一部好剧,被这些乱七八糟和主题不搭嘎的角色给废了。
编剧明明只擅长官场刻画,偏要塞些爱情戏份,塞就塞吧,结果整的4不像了。
粤菜做的好,就做好粤菜,不一定非得看别人川菜做的好也自己夹带着做,最后不伦不类。
编剧,要是坚持自己的擅长点,说不定又是一个如《大明王朝》样的经典。
可惜,可叹!
这个剧持续到第九集都是高开状态,败笔在于男主的故事前后不一,编剧前期想要写一个被父亲控制的囚禁在阁楼读书,只有考取功名的工具人儿子,他在阁楼里没有人可以说话,没有人聊天解闷,没有人答疑解惑,他的人生只剩下一堆的大道理,而这些道理根本无法解释他对人生的疑惑,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作为父子关系中子,在封建家长制度下天然处于权力的下位者,他的疯狂痛苦是可以被观众共情的,他也曾经尝试过逃跑,也曾经试过和管教毒打他的仆人辩论,这都是人物底色中的闪光点,这个尚且懵懂不知的年轻人一边忍受痛苦,一边尝试寻找生命的出口,然后他就被一个年轻姑娘救走了,得到了自由,自己从前不会轻易得到的自由。
在这段后人物设定就出现明显的逻辑断裂,少爷的逃跑是因为他不能理解常年读书就为了考取功名,考取功名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变成家族里的官员画像,功成名就的价值是什么,他也不能清楚自己逃跑想要自由有什么错,所以人物本身应该是倾向解构宏观叙事的,我反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对我的捆绑,我反对圣贤道理四书五经对人性的禁锢,这样的人物就算逃跑初期还带上状元册,我也只会理解成是他回应家庭期待的一种习惯使然,结果编剧来一个急转弯,给男主与高僧交谈,树立一个没有状元名义但是有状元光环的标准儒生形象,让人始料未及,他终于逃出来囚禁他两年的阁楼,精神却永远困在了阁楼之中,他缺乏拯救自我寻找自我的能力,却被编剧安排了拯救苍生的使命,男主在自我解放道路误入歧途,从疯狂到了自恋,再没有正常过。
即便是以前只知剧名,没有好好追剧,都知道“火烧粮仓”这个梗,太有名了,历史在不断重复,不定期就来上演一次。
这就是我跑来补剧的原因。
看了,第一反应,这导演真敢拍啊!如今怕是过不了审,耕牛哭田,火龙烧仓,阴兵借粮,啧啧。。
而且最后还来个大反转,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人物不脸谱化,震惊你一脸。
倘若是以前,我可能只会觉得第一集饿殍遍野,百姓太惨了。
但现如今自己也成了社畜,深感基层一线人员的艰辛不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令不通,执行起来太难了,最后还要背锅。
黄河称水,这段看得津津有味,古人的智慧,不知道为什么很少见到提及这段。
这剧是现场收音,很考演员的台词功底。
没想到聂远这么早就演过乾隆,当时青涩有点紧张放不开,《延禧攻略》里面是第二次演,感觉成熟不少。
几位大官殿前斋戒围绕着一个饼子的文戏也很有趣。
秤大斛大脚大,五谷树的争论,粮仓中粮食掺水掺沙造假,丈量土地的鸿门宴,剪官袍分发给众饥民。
都是令我记忆深刻的点。
不明白剧中女人们为啥都喜欢米河?
柳含月,小梳子,卢蝉儿,哪个不是聪慧有个性的女子?
柳含月的大眼睛太漂亮了,后面有一个造型特别像清朝画上的仕女。
小梳子机灵古怪,卢蝉儿眼盲心不盲。
一放感情戏,我就不爱看,感觉尴尬,导致后半段的剧情看起来疙疙瘩瘩的。
群众演员找得真棒啊,现在还能找到这么面黄肌瘦的老弱病残吗?
比这剧更孱弱的一吹就倒的群演,我只在老发头的电影里见过,某片子开头祈雨的老头,瘦得皮包骨头。
喜欢运粮船行船时候的音乐,江面开阔,一艘连着一艘,气势浩荡,大气磅礴,是赵季平的手笔,听着像是片尾曲的纯音乐版本。
片尾曲刘欢的《热天热地热太阳》,童声伴着悲情的男声,听过一次就很难忘怀。
总结:剧情,四星。
拍了如今不敢拍的题材,加半星。
音乐,加半星。
其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可惜不太红
米河对国无忠,对父无孝,对爱他的女人无情,对救他的人无义。看似清官棺中藏银,看似大贪良犬相伴,皇帝杀良臣,管家人不如狗,才女成蜡烛,四无之人守粮仓。刘统勋太爱秀,演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还做什么官?做官做到连家都没有,何谈胸有王气?何谈百姓?黑的白的都踏马一样,无非看谁先翻谁后翻,先做个人吧。
小学的时候播的,很喜欢看
认识了聂远
聂远好看在哪呢。
看了2/3。本质上是反腐剧,能看出编剧很想写成寓言、史诗,但实际效果刻意、生硬,剧情、台词都神神叨叨,甚至有猎奇之嫌。
米田共一出来,这剧就废了,可惜了一帮老戏骨给这B配戏咯
看了三遍
这么说这编剧是个写寓言故事出身的,事先想好一个要说明的道理,再来编故事,所有人讲话都是一个德行,这些角色都是编剧自己
很久之前看过的,没想到一翻居然还是 吴子牛作品……唯二全集看完的电视剧——《天下粮仓》《贞观长歌》,很棒很棒。我虽然爱挑贞观的穿帮镜头……可是真的很喜欢的。
一群不同程度上偷看过剧本的人在自嗨,然后顾影自怜
我爸当年还看哭了…… p.s 聂远现在在干嘛……
主旋律电视剧
觉得没有楼梯的书房很可爱。
算贴合原著的了 那时候清宫剧还没这么狗血和泛滥 也不是恶俗的爱情 清宫剧蛮好的 就是后来被老鼠屎了
像极了当前的金融市场。
早忘了,就记得有个叫小梳子的总是哭哭咧咧的~然后里面的演员都干瘦干瘦的,还很悲情。。。
小时候跟姥姥姥爷看的 感觉挺无聊 最后女的变成一个硕大的白蜡烛了 想想怪惊悚
回忆向。为民请命的清官侠客,纷繁乱世儿女情。
看了第一集就不想看了,古装片的通病,瞎编乱造,横空出世一不识官场烟火的大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