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Coraline去了一次又一次另一个世界,越来越迷恋那里,直到另一个妈妈让她缝上扣子眼睛才忽然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世界时,我在想,如果,另一个妈妈只是一直这样温柔对她,不做任何要求,也许,Coraline很快就不会再想回现实世界了.每个人都容易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直到对方对自己提出了要求,才会开始考虑,原来自己也要付出,才会开始考虑,要不要接受.没有要求的付出,是很难有人拒绝的.孩子,是最能表现人的本性的.自私,自我,真实.而真正的爱,也许无法做到想方设法每天哄着你开心.也许有时候会忽略你,却不会因为你的自私任性不愿意回报而离开你.一如天下的父母.
谁都有过卡洛琳一样的青春期,对父母满腹怨气:他们那么俗气,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争吵,从来不肯费心思把生活变好一点。
他们又太抠门,不肯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和可口的零食,还不肯多匀出一点时间听自己讲话。
他们甚至缺乏天底下父母显然都应该具备的技艺,比如烧一手好菜,把房屋打扫干净……如果,有一对完美的父母该多好?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卡洛琳居然得到了选择的机会。
她在新家发现一扇通往异世界的门,那里的环境与现实一模一样,但一切都宛如天堂。
妈妈会做好吃的披萨和布丁,爸爸会把花园修剪成她喜爱的模样,他们在她睡前温柔讲着故事,再印上甜甜的吻。
每一个细节,每一份礼物,都显示出他们多么地爱她。
爱,多么珍贵又多么诱人的感情。
当自己成为世界的中心,那感觉如此美好,即便知道是幻觉,也忍不住贪心地说:请多给我一点。
卡洛琳简直不想回真实世界去了,她得知,只需答应一个条件——放弃自己的灵魂,永远听爱她的人的话。
等等,这好像是个熟悉的话题。
远的不说,另一部奥斯卡提名电影《成长教育》讲述的故事也差不多。
这个故事回到真人版的成年社会:聪明美貌的女高中生遇上成熟风趣的大叔,从校园生活迅速转到纸醉金迷的社交场合,每天出入于艺术品拍卖会、展览、画廊、酒吧,她过得无比快乐。
他向她求婚,要她辍学,她同意了,理由是:即便你辛辛苦苦考上牛津,到最后也不就是想遇到这么一个人过多彩的生活吗?
如果人生能有捷径实现理想,那还需要自己奋斗吗?
幸福还是自由,若只能二选一?
仿佛文学艺术里一直没放弃这样的探讨,由此也可见人们对于幸福的抵抗能力多么脆弱,从古至今都担忧自己因幸福而丧失独立品格。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大法官指责上帝只知道给穷人信仰却不管他们疾苦,莫如先把人喂饱了再谈美德。
现实是人们跪在法官面前说:“宁愿做牛做马,但让我们丰衣足食。
”陈冠中最新的小说《盛世》也有相仿假设,社会一天比一天发达,人们时时因幸福而感动流泪,这时的你,愿不愿为这盛大的美好而放弃一点点得知真相的自由?
自由是需要一生坚守的底线,还是追求幸福的途径?
我们步履维艰的斗争,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还是仅只为保持痛苦的清醒?
再说下去,这要演变成选择做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的老套话题了。
鬼妈妈也好,艺术大叔也好,一个有力的政权也好,给予的固然是完美图景,但有一点令人忐忑:这理想能否长久?
缺了这一块安全感的拼图,你始终无法踏下心来享受。
将自身的幸福建筑于对他人的倚赖之上,总归有巨大的风险。
当对方心意转变,幸福瞬间消逝,而你已无力把握。
理论上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也许真的可以从此天长地久迎接happyending,但无数现实验证,一旦你选择依附,距离破碎的时间已不会很久。
毕竟,人是善变又贪心的。
依靠自身努力取得的点滴幸福,才可以安心享用。
这其实是人人皆知的简单道理,如同《成长教育》里小美女最终得出的结论:人生没有捷径可走。
怪只怪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
好在有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不断虚拟情境,让我们有机会一遍遍考验自己,坚定内心。
独立的路是苦一点,但好歹是自己说了算的。
在鬼妈妈变身的瞬间我也有点吓到了(本人没有看原著)Coraline坚定的眼神丝毫没有畏惧……我大爱这个女孩,充满好奇心却又勇敢无比成长的路上难免孤独当自己好奇的迈进门槛时候,也能战胜困难毫发无伤的出来并且学会了最难得的“珍惜”
刚才妈妈打电话来,问我晚上吃什么,我说“不知道,那你说呢?
”,她貌似股票又跌了吧。
很没好气的说,“我怎么知道,我在问你,你问我干什么,!
”哎,我是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只是想她建议一下。
给我些提议,我好选择下。。。。。。
妈妈就是妈妈。
因为她并不知道,房间里另一个门的背后,还会有另一个妈妈,蓄势待发的去做他们孩子的妈妈。
如果知道了,请问,说话还能这个口吻吗?
她们不想做饭就不做,或者是想草率的解决晚饭,就象coraline的妈妈,当然也包括刚才在电话里给我摆了臭脾气的妈妈,那OK的,因为你不想做,还是有位妈妈在房间的那一端准备了上好的烤鸡,急于的想表现给你们的孩子看,然后着急的想往她们的脸上盯纽扣,占为己有。
很巧合的是前一天晚上看了文字小说,然后今天就找到了电影版,,上来写之前,看了些评论,似乎这部动画变成了教育片,父母给的爱,骄惯孩子的,孩子们多余的要求,被定义为是错误的,有人要娇惯你,那就是陷阱。
最后,大家在大彻大悟,还是自己的妈妈好啊。
妈妈只有一个啊。
我到是有了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不对孩子,不对妈妈。
只针对人,为什么妈妈会不陪小卡罗兰游戏,?
为什么只是叫她烦怪邻居,?
为什么只在乎自己的事,不关心孩子的想法。?
为什么只想着学校的灰外套,而忽略绿手套,?
为什么当小卡兴奋的说着那扇门遇到的事,做的梦,妈妈是不屑的给予她嗤之以鼻。
为什么小卡一开始只是自己玩耍,孤单的去数门数窗子,为什么小卡知道有另个妈妈的存在的时候开始觉得另一个妈妈更好,为什么小卡知道了另个妈妈后,就开始想尽办法要去找那一个妈妈,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有妈妈,都认定了,因为只有那么一个,不管是好是坏,只有那么一个。
妈妈认为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妈,孩子说怎么着我也是你的孩子。
妈妈对待孩子,是耐心还是不耐烦。
情绪好还是坏,无所谓,因为孩子只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妈妈,没的选择。
不担心她会去找她别的妈妈,孩子也是,只有一个妈妈的时候,小卡很无奈吧,只能自己找乐子,当她知道那道门里有个为她做烤鸡,为她做梦幻花园的妈妈。
她是不是兴奋了,想着法的去投奔另个妈妈的怀抱里,当她妈妈不给她买绿手套的时候,小家伙怎么愤恨的说的?
“另一个妈妈一定为我准备的”接着,她的真妈妈怎么说的,“那你就去找你另个妈妈买啊”因为她认定小卡没有另个妈妈,只有她一个,我不就给你这孩子买了,杂了,你还真能跟我急了,去认别人当妈?
于是矛盾出现了。
电影的高潮起伏才出现了,如果小卡和妈妈是亲相相爱,母女二人同游花园探险。
其乐融融,另个妈妈也没得手的机会,也诱惑不了小卡去找她!
这就是我们的唯一感。
相当于说,在家庭中,我们缺乏竞争,没有对比,失去比较后。
无法去衡量好和坏。
导致我们的爱有所欠缺,有些随意。
有些无所顾及,不及后果了。
(多个孩子的家庭。
孩子对父母的唯一感就少很多,所以说孩子多了,孩子就需要对父母表现,争父母更爱谁,因为父母不是只有唯一你一个孩子了。
你变坏变的让父母讨厌了,父母不是说不要你,但是可以不去更疼爱你了)这样的观点,还可以隐射到多少地方,比如更多的人际关系中去。
特别是恋爱和婚姻关系。
所以,不要把自己想成对方的唯一,如果当我不在是唯一了,要去和另个妈妈,另个爸爸,另个朋友,另个爱人,另个孩子去竞争,去表现,去表达爱的时候,看你是不是还那么无所谓。
华丽,诡异,随便什么形容词,不足以说明定格动画魅力魅力之万一。
那双灵巧的手,无生气的布偶,瞬间将周遭世界隔绝,带我进入Coraline的世界。
同《僵尸新娘》一样,Coraline生活的现实灰暗无趣一片阴霾。
而门那一端的异界却有阳光花朵,还有她梦寐以求的,所有人的关注和爱。
谁不想要爱呢?
童话就是这样,它比梦想更远,却比现实更贴近心灵。
而当梦寐以求的一切似乎唾手可得,你是不是真的要得到?
不去想付出的代价?
灵魂深处的渴望,宛如天堂,却一瞬间化为梦魇。
童话、科幻、奇幻,一而再再而三重复接近这一主题:We're humans. We are pathetic. We don't get what we want. And when we get it, we won't like it. 面对生活的狰狞与无奈,是童话用温馨的方式,教我们勇敢。
不喜欢“鬼妈妈”这个译名。
它让人一望而即知电影的走势与结局。
如此迷人的影片,怎么可以这样呢?
我一直都很喜换看这样的动画电影,这部影片绝对没有让我失望,很早就期待欣赏它了,端午节的这个清晨,我终于如愿了呵呵!
我始终不认为这片子是把卡若林表现的多么勇敢/多么机智/,这不是看点,我个人觉得真不是这么简简单单,但它又并不复杂。
你知道“现实世界”是多么残酷无情,就影片中描绘的那样,冷清灰色充斥的世界!
小卡只是不希望再这样下去了,父母并非不爱她,只是世俗的工作完全凝结了生活,它不该是那个样子。
她被引诱去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她想要/我们大家都想要的世界,在那里你知道的,我们愿望/欲望会得到最大的满足,但是你也要付出代价。
两个桥段让我挥之不去,那是种愿望/感动/遗憾/心痛。
现实中的B先生被认为是个酗酒的疯子,但他其实是个马戏团演员,时代变迁他的光辉早已抹去。
但是在那个世界中他再次闪闪发亮,他是马戏团的团长,那些可爱的跳跳鼠,任意由他指挥着,那个世界让他再度复活了。
住在地下室的SHOWGIRL姐妹花,曾经是那么的迷人,谁说她们俩不是大明星?
我想她们依旧对于自己年轻风光十分痴迷,岁月的魔爪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但它难以融化于情感!
架子上那些曾经的宠物,时间久远却那么的难以割舍,宁愿让它以另一种方式陪伴,也不能失去!
姐妹俩早已不再美艳,甚至有些可笑滑稽。
但在那个世界中,她们俩的愿望得意还原,她们俩依旧光彩照人,身手矫捷。
SHOWTIME上她们俩的宝贝们全部出席,没有离去只有永远的相伴!
我想那种对曾经美好的痴迷实在让人难以自拔!
美好的事物停留短暂,美好的事物并不一定真实,真实/现实/实际/一次又一次无情伤害着我们的心灵!
影片进入后半段,女巫显形一切化为泡影,一切的一切原来都有自私的目的,难道追求美好与梦想的代价那么高昂?
再你还没回味过来时,它早已被击的粉碎!
小卡真的很机智/勇敢/,这是很多人想说的,她救回了她的父母,她真正的父母。
她更是解放了那三个可怜的孩子,一切又恢复了原样!
结尾总要给人一些希望,所有人都在花园中忙碌,现实世界中美好也要我们去自己创造经营,相信你自己时那就回实现。
片子制作的也是精美绝伦,两个世界真真假假,让观众们在两种视觉环境里游离。
推荐没看过的朋友看一看,寻找一下那不经意的感动,保护好那份梦想与美好,让它永远陪伴你闪闪发光!
会看《鬼妈妈》,被名字吸引。
如果是一部真人片,我也鲜有兴趣。
但它是一部动画片,这样的名字和题材对于动画片来说很怪。
逼真的效果,离奇的情节不足以概括其特殊,关键是,这像一则现实世界的黑寓言。
其实不恐怖,但片子始终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诡谲,暗示有什么事将发生。
鬼妈妈的出现是由于卡罗琳的不满,这不满像一颗种子,渐渐发芽,是鬼妈妈接近孩子们的契机。
鬼妈妈对你好,样样顺你的意,是为了吃掉你的灵魂。
而大多的孩子往往不能分辨这一点。
孩子易相信人,孩子单纯,故事因此才可怕起来。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又有谁不是或多或少住着一个孩子呢?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孤独寂寞时出现,挤掉我们的理性。
鬼妈妈是这世界的暗物质,她有备而来,瞄准你的需求,有目的的掠夺。
当传销组织找上怀才不遇的年轻人,当行贿者为官员高考失误孩子准备好名校的名额,当骗财骗色的花花公子对年轻寂寞的少妇展现体贴风度,他们之中能有几个能像卡罗琳一样,拆穿鬼妈妈的真面目。
就像海报上说的“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可怕的其实不是鬼妈妈,是我们自己的贪婪与软弱。
假使你因工作,家事,情感困惑,生理期,更年期``````而不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么自会有人来"替你"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代价就是--那个孩子不再是你的孩子.有一天,你看着他/她,奇怪怎么那么不顺眼,忍不住说一句"怎么变这样?"他/她一句话就可以丢瘪你:"在我成长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关心过,那么在我成形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说三道四!"陪着孩子长大从来不是额外的自我牺牲,那也是你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要想自我快活,忽视孩子,籍口俯首可拾.父母自省必看影片。
你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很少的时间会同你说话,偶尔说话的时候还是敷衍你,只是为了不让你打扰他们的工作。
你想要的衣服你妈妈不会给你买,却总是按照她的意愿打扮你自己。
你发现了奇妙的东西激动地告诉了他们,然而他们只是叫你晚上好好睡觉,不要再做梦了。
于是你失望了,你内心开始渴望有新的父母,给你好吃的好玩的,让你尽情的享乐,说不定还不用学习。
这样的好事还真的是被你碰上了。
你的另一个妈妈满足了你,你的另一个爸爸给你修建了美丽的花园。
可是有一天终于你发现了她可不是什么好的妈妈,她在对你好的外表下竟然想要吞噬你的生命,你终于想到自己的妈妈了。
是啊。
你妈妈再不好,她也会最后送你想要的手套。
她得把你的衣服洗了顺便给你做饭。
在饭桌上,她会给你的小表弟多夹些肉,却会呵斥你多吃点胡萝卜。
她会让你的表妹玩电脑玩到尽性,然而却只允许你玩一个小时。
她总是夸奖别的孩子,却当着别人的面说你是怎么的不听话。
你心里喊着凭什么呢。
凭什么这么对我。
客气、生分。
她对别的孩子都很客气,但是对你从来不客气。
每天絮絮叨叨的对你说话,因为和你不生分,所以可以不梳头不洗脸的对着你,甚至穿着你去年的短袖在家里和你聊天。
谁让你妈妈是心思简单的父母,她知道随时纠正你的错误,让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以总觉得别人的父母是最好的。
然而她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
在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会掩着嘴嗤嗤的笑,然后说着没有啦,哪有啊,还是你们家的孩子最好的。
最后心满意足的回家。
给你做饭洗衣服,等你回家。
你羡慕别人的父母光鲜亮丽,偶尔内心会有些愤愤不平的看着自己的父母。
然而当有一天要离开的时候还一样的会心痛,虽然在一起的时候嘴上叫嚷着,一定要离开,不要再让我看到你们。
“钱够不够花。
”“恩,恩。
够了够了。
“你嗓子怎么啦?
感冒啦?
” “没有啦。
上火了,有点哑,不要管我啦。
好啦好啦我去上课了,不说啦。
”“噢。
多喝点水,吃药啊……”你挂断了电话,可恶诶。
居然会在打电话的时候有想哭的冲动。
——好啦。
我承认啦。
我有点想你们了。
因为感觉到男性话语对女人的歪曲和弱化,所以我最近看电影都看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但是这类电影还是由男性为主导演,所以本质上对女性还是有些弱化。
另外,附上一则说明:我去书店里找女性写的小说,比较有名的竟然是《理智与情感》,讨论“婚姻和爱”的,我觉得“婚姻和爱压根不是一回事”这种事实0202年了竟然还是不被发现,非常可笑。
我总感觉我是身在大清。
《鬼妈妈》这部电影让我很愤怒。
因为最后小女孩没有选择拯救鬼妈妈,而是选择了压抑这种欲望,把可以打开与鬼妈妈沟通的钥匙扔进了深井里,(值得注意的是鬼妈妈的手是一个男孩砸碎的)鬼妈妈是小女孩的一个心理人格。
这个人格认为要让人爱她就必须让所有人听她的话,同时她要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不能有任何的人格特征。
这是很典型的家庭主妇的人格写照,而且是很典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全能全部奉献自己且没脾气。
完全奉献自己却没有被尊重的可能,最后女性人格就会表现出鬼妈妈后来的样子——歇斯底里,通过控制别人来获得人家的注意。
但是鬼妈妈是需要被掩藏甚至毁灭的吗?
不。
人的人格是自然生成的,因为环境生成的。
鬼妈妈的人格很明显就是小女孩在当时的男权环境下对她那个疲惫的母亲生出来的幻想。
那是她的一部分。
如果她毁掉了鬼妈妈,也是毁掉了这部分的自己。
那个需要人爱的女孩就这样被她自己砸碎在了那扇小门里,被压抑。
值得注意的是,打碎和压抑是男权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面对。
女性对于问题更容易选择理解和尊重。
但是对于女人“软弱”的引导让很多女人丧失了这项能力。
我对这部电影愤怒的另一个点就是,这部电影承认了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忽视,你要忍受,因为现实比幻想好。
那些对你好的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鬼妈妈”,都是想要控制你的。
但是其实,这个逻辑很扯淡。
首先,一个妈妈对孩子好,完全可以因为孩子本身就值得被好好对待。
卡洛琳在电影想要的并不过分,一双不太贵的手套,和父母在园子里修剪花草。
吃到像样的晚饭。
这三件事并不难做。
但是在电影里却被夸大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
我不得不怀疑这又是男权普遍的“恐惧,软弱”心理在作祟。
男权恐爱,这又一次证明了。
一个孩子没有被好好对待,她应该要求她可以被好好对待。
她有这个权利。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别要求“敝帚自珍”。
也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仅不应该去解决问题,你还应该爱上麻烦本身。
不用说,这又是软弱的男权在给人下蛊。
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我如坐针毡。
女孩的勇敢的确表现出来了。
但是每次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她的都是男性,这让我更感觉到了一种被威胁的险恶。
更别说他们教会她的就是欺骗,怀疑和掩埋。
人的力量一点点被软弱侵蚀,我感觉到不好受。
翻开人的力量的,我比较欣赏《海洋奇缘》,《冰雪奇缘》里再讲到姐妹情深的时候,男性的侵蚀还是无处不在。
那只石头做的老鼠让人觉得神神叨叨。
我总结一下,男性崇拜一种他们无法抵抗的力量,而且喜欢用这种力量压制人。
女性力量是本来就有的,是渐渐被发现的生命的力量,是不被压制就可以生长出来的。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