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因为自己很喜欢间谍题材的电影,所以看的很顺畅。
只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主角都不是个间谍的料:不够自制,感情用事——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也许他没有伯恩一样撼人心魄的间谍魅力,不过却是个有情有义的间谍男人……有缺陷才使得角色生动!
无数影视作品,都是这样诠释的!
这个片子里让人最欣赏的细节:就是敲打键盘时候的那种实实在在!
不是其他片子里,从来都不敢对敲键盘的手做特写……只是敲打的成功率也高的骇人,这可能是所有片子里都有的致命缺陷吧?
比较失败的细节:大概没有多少观众能够明白那些命令行所代表的含义。
于是很多线索就不能组织起来……也许我也需要好好的再看一次?
情节当然是有硬伤的,可能过程整个就是架空的!
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能成为特工,更不觉得数据部的内勤人员需要做特工级别的训练……不过还是要理解:no one could trust,everything is fake.
一部典型的好莱坞间谍片,毫不拖泥带水,让人大乎过瘾快的节奏,而且随时都充满了悬念,而解开这个悬念的是下一个悬念。
天才间的故事,迸发出炫目的火花,而观众直到最后才发现不是伯乐带着千里马闯荡江湖,而是牧羊人与待宰的羔羊间的博弈。
而这次自以为是的牧羊人 被最值钱的羔羊踹翻,牧羊人玩脱了。
世界上相信的人只有自己,最痛苦的就是被自己相信的人玩弄,要不是男主有主角光环,换做一般人,各种花式掉坑 。
一些人习惯了伪装,早已忘了自己是谁。
观众提前看到了结局,导演过早放出了信号,Al Pacino有句抱怨的台词就已经剧透了。
这可能是大多人给打低分的原因。
但是我觉的结局有一些大部分人没有讨论,最后带男主上车的那个长官是不是双面间谍。
我觉得有两个地方有这个倾向: 1. 当Al Pacino 对着CIA的枪口侃侃而谈,说出我就是内鬼的时候,这个长官说:Jesus(我靠,你怎么自己招供了) 2. 长官说:目标是伯克(干掉他,要不然就把我暴露了) 3. 最后长官在车上说:“你天生就是干这个的。
你注定是干这个的。
”此时此刻诡异的音效响起。
天生干双面间谍?
大家觉得呢?
一些有才质的高学历的年轻人参加了中情局的选拔训练.教官是帕西诺扮演的伯克,学员中有法瑞尔扮演的詹姆斯.詹接受了一个又一个严峻的考验,最后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挖出另一位学员蕾拉的联系人.这是一对情侣呀,正当我们为詹的不顾儿女情而嗟叹不已的时候,真正的罪犯出现了:他竟然是教官伯克.他以“考验”为借口,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就是“报复”他服务了二十多年的中情局。
影片中,伯克的死,场面宏大。
无数枪口对着他,无数光柱对着他,他发表了“大义凛然”的演说,最后饮弹自尽。
尽管他也是因为私欲未满足,但那气势是很震摄的。
其实他不是教育过自己的学生吗?
他们的工作是无人知晓的,只是在纪念碑上增加一颗小星星。
星星不好当呀。
刚看了某个人的评论,发觉某些人似乎都想太多了。
也许电影的深度味道都是要自己去品尝而不是人云亦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没有必要去争执谁对谁错。
也许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对的,按照考卷答案上的一句言之有理即可。
呵呵,也许你可以得满分,也许你只得了一半,但那不也是你的见解吗。
好了。
这部片子给我一句话EVERYTHING IS A TEST。
豆瓣首评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因为是老电影所以现在看不免有些俗套,虽然也有靠杯子藏优盘就能带出机密、大师为了几百万美金就背叛的看似不合理的漏洞,可是其套中套的设计会让你不自觉的想到:如果是我会怎么样?
它更多的是让你产生怀疑,对男主所遇到的事情产生怀疑,对他所做的选择产生怀疑,作为观众我们也只能选择慢慢看,随着男主的选择和视角不断的看到一个又一个套路从而产生意料之外或意料之内的惊喜。
部分观众在导演一直的套路中可能习惯了怀疑,接受了不断套路的这个设定,从而在看到2/3就产生大师就是大Boss的怀疑,到了结尾老手一个阴沟里翻船暴露自己,证实自己猜想后会觉得自我满足。
然而如果没有进度条,这部分观众可能会继续怀疑,这最后的事件会不会也是一个套,是对他更加高级的考验,毕竟到最后大师突然智商下线自我暴露的冲动不太符合一贯的人设,仅仅符合一般反派到最后气急败坏的形象。
可是再结合它只是个老电影的认知,自己又知道不会是这样的,留给观众一个开放的结局近乎循环,近年来逐渐流行起这样的电影模式,才更符合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you decide who you are.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人们总是问我是谁?
有没有想过,你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最重要的人。
you come here, not for money, not for fame and not for sex...you come here because your belief. You believe and you choose the right thing.尽管结局是老特工背叛了自己的信条。
我自己还是认为,人应该为信仰而活着。
当然不是迷信。
谍战片看过很多,对《谍海计中计》一直情有独钟。
其实《谍海计中计》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谍战片,划为悬疑片比较合适,斗来斗去都是CIA人民内部矛盾,结局虽有反转,但是对于如今见过大阵仗的观众来说也在意料之内。
这部片子最吸引我或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阿尔·帕西诺给新学员上第一课时说的那段话:“Our failures are known.Our successes are not.So it ain’t money,it ain’t sex,it ain’t fame.What is it?Because we believe in good and evil,and we choose good.We believe in right and wrong ,and we choose right.Our cause is just.”虽然老爷子在影片的最后背叛了自己的座右铭,但是并不妨碍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能热泪盈眶!
这些年来,这段话一直支撑着我走到现在,换成自己的话就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是对事业的经典写照!
也许没有一辈子的事业,但是我相信有一辈子的信仰。
PS,因为这部片子喜欢上了科林·法瑞尔,陆续看了他主演、参演的《哈特的战争》、《少数派报告》、《迈阿密风云》。
你所看到的,你所听到的,都不是它们呈现出来的样子初中时在电视上看过这部片子,当时还无法理解其中的尔虞我诈,后来闲着没事翻网页,又看见了这个名字,又看了一遍,看了看外面的评论,感觉更多的人关注的还是感情戏,对于整个背景几乎无视掉了Cia每年薪酬是7w5真的是伯克变节的根本原因吗?
肯定不是,还记得伯克在吉姆被“农场”开除后重新招募时讲的自己的故事吗:刚从大学毕业两年,在冷战时期爱上了任务目标,但是为了套取情报没有提醒对方危险,结局可想而知,伯克失去了最爱的人,所以“这是个恶心的活儿对吧”,他的信仰死了从开头给大家演讲开始,伯克就提了信仰,然而到最后从头到尾都是骗局,他唯一说过的真话就是:你所听到的,你所看到的,都不是它们呈现出来的样子,甚至他不认识吉姆的父亲豆瓣的总体评分感觉有点低了,这部电影的整体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尤其在于时不时透露伯克的变节倾向言论,最后的两处反转处理的也很好,一个是吉姆的软件出了毛病,故意出卖自己的位置制造和兰利直播的假象骗伯克认为CIA是来抓自己的,另一个在于吉姆上车后的最后一段对话你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料,你有这样的血统还记得1990年星号的后面什么也没有吗,那些非官方外勤,为国捐躯得到的就是这个待遇至于导演被米国爸爸请去喝茶的理由,也是因为“给敌人透露了太多我们的情报”,仅仅因为这部电影,可想而知这是个多么恶心的活儿,是吧,没有碟中谍的帅,没有007的酷,这就是真实的间谍,饱受内心煎熬做出选择,是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欺骗所有人,还是逃避信仰反水变节,真是够恶心的活儿啊
怕看到最后是怀疑,没个结局,没个定理,结果还好。
科林法瑞尔原来不只是个帅哥,年轻的时候动作还蛮利索的。
所以徒增好感。
不过女主角不怎么样。
好吧我一向看中男主角。
除了像DUNST那样的美女。
=,=Al Pacino演的是老鸟,不过是个大反派,为什么他念台词总是那么好听呢。
铿锵有力、字正腔圆的。
这片几乎可以重看练听力了。
ZAK死的太可惜。
-----------------------老鸟一直在说颇有深意的词,比如一切看到的都不是你看到的样子,反正呢我觉得几乎可以不予理睬,干嘛故弄玄虚嘛。
这世界没那么多不确定和怀疑。
为了CIA故弄一下就算了,表影响大家的价值观。。
总之,为了法瑞尔年轻的时候是可以看下的,比In Bruges是聪明多拉。
但是如果为了Pacino还是看他其他的片子吧。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