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基层民警的片子这几年并不多!
没有cp没有小生!
我安静的看完了!
一直不错,只是后面的案件举例有些多,衔接不是特别好。
总的说还是值得推荐,也希望多一些平凡的世界的电影题材………不知道说什么,反正还是比较欣赏,难道非要让我凑够140个字吗?
还是有些难度哟,因为这个时候没有灵感啊,不可能才思泉涌啊!
一贯主流又相对公允的豆瓣都只有这个评分 可以想象现在国人对国产电影偏见到何种地步 平心而论 电影完全值四星 最后 作为国产电影再加一星鼓励下
首先,不觉得是翻拍白银案~案情细节,破案过程,凶手刻画都太不一样了~白银案凶手内心封闭,不是影片最后滔滔不绝的,警察也没有最后放羊或者被杀~其次,更加不是杀人回忆,不能所有拍连环杀手杀害女性的,都说是仿照杀人回忆~最后,觉得剧情写的太弱了,不知道定位在哪里…连环杀人案,19年破案过程太弱了,有写到一点专业性东西吗?
还是想写兄弟情,那也写的不细致,除了那首代表歌一直放,还有什么其他刻画?
还是想宣扬我国公安干警的努力奉献,那为什么不好好写破案过程,如何团队协作,而不是一个二愣子因为妻子离家,就完全放任自己,哪里有坚韧不拔?
根本是家也没顾好,工作也没干好的反面教材!
现实中,白银案的警察在案件破获后貌似还和妻子复婚了~这个案件之所以19年后能破获,一个是公安干警的坚持不懈,另一个就是DNA技术的发展和利用Y染色体亲缘关系追溯在刑侦中应用,电影一句没说~根本原因就是剧本一般专业性太差~
国产电影的原创力真是匮乏。
昨天看了两场电影《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结果前者翻拍,后者融梗。
《你是凶手》翻拍自韩国2013年的犯罪片《蒙太奇》。
起初看,我还没意识到这点。
直到看到一处情节,大雨天,警察追踪嫌疑人到一家餐馆,看见墙边立着一把正在滴水的黑色雨伞,于是辨认出凶手。
心想,这不是《蒙太奇》里的情节吗?
连镜头调度都完全一样。
这时我才把两部电影彻底对应起来。
由于急着赶场,没看完片尾字幕,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提到“翻拍”。
回来后,我特意去查了豆瓣条目、百度词条、购票网站、官方的宣传物料以及主创采访,无一例外,都没有提及“翻拍”一事。
我无心猜测片方的主观动机,我只想说,翻拍这么重要的信息,应该事先明确地告知观众,这是个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
买本书,我还得知道一手二手呢?
对不对。
电影也是,我掏钱买票,我得知道我买的是什么。
当然,我也清楚片方的担心,怕大家知道是翻拍,就去找原版资源来看,不进影院了。
这个风险确实存在。
但没办法,你选择了翻拍,从立项那天你就该意识到这个风险。
不能反过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靠隐瞒消费者来规避。
结果翻拍的好处,你都占了,又对原作绝口不提,这就有点不地道了吧。
我们更进一步讲,什么是好的翻拍?
就是能把一个“二手题材”拍出“八成新”的效果来。
但凡你真的做到了,你也不必讳言,还能特有底气地告诉大家:我就是翻拍啊,但我拍出了和原作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多牛啊。
当然了,《你是凶手》绝没这个底气。
据我目测,顶多一成新。
再说《追凶十九年》。
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挺期待。
我喜欢看极致的故事,比如讲一个人,短至一天,长达一生,都很能吸引我。
追凶十九年,时间跨度足够,又讲的是追凶的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就很容易出彩。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就想:借鉴《杀人回忆》可以,咱能不能别这么明目张胆啊。
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几乎照搬。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双警察的配置,一个是小地方警察,吊儿郎当,凭直觉办案;一个是从市局调过来的警察,思维严密,处事谨慎,讲求证据。
这和《杀人回忆》大致一样吧。
还有这两个警察的相识,都因为一场误会,错把对方当做嫌疑犯,不打不相识。
而且台词都差不多:“连好人坏人都分不出来,你当什么警察?
”再来,排除其中一个嫌疑犯的原因,都是因为对方的手有疾病,没法做太精细的操作;以及,都有一个旁观的智力缺陷者,被误以为杀手。
还有几乎同样的情节,饭馆里,酒客们嘲笑警方无能,结果警察大打出手,被对方把腿打瘸。
更不用提,影片大量的运用“麦田”这一意象,来表达底层社会的蛮荒、真相的扑朔迷离以及人性的深不见底。
这种赤裸裸的效仿,不一而足。
每当有一个和《杀人回忆》相似的设计出现,我都心里一沉。
心想:何必呢?
明明是个挺好的题材,干嘛不拍得更自我一点?
公平点儿说,《追凶十九年》还是拍出了一些味道的。
它表面像《杀人回忆》,但内核上更贴近《十二宫》,它想要讲的是:因为一桩无头案件,两个警察的人生被彻底拖进了灰暗里。
而这桩案件之所以无法告破,有刑侦技术落后的问题,有人性阴暗的问题,但更本质上,它是个体制问题,是底层社会的粗粝和暴虐,本身已成为制造戾气与隐藏罪恶的土壤。
这样的电影如果拍得好,应该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可是,在具体的拍摄方式上,导演却显得畏首畏尾。
有几点让我深感惋惜。
第一,独白。
最受不了的就是影片的独白。
口吻一律是文青似的自怨自艾,语调透着故作深沉的颓丧。
这还都在其次,最关键的问题是,干嘛非要说出来呢?
如果表意都靠说的话,还拍什么电影,直接诗朗诵不好吗?
说,其实反映的是导演的不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导演技法,更不相信观众有那个智商,可以从影像中直接看懂表达。
第二,结尾。
从前,我以为只有国产爱情片会在结尾来一通重要时刻的闪回,再配上煽情音乐,达到催泪效果。
没想到,犯罪片也可以这么滥情,把两个警察的相识、相知、相离来个狗血的大复盘。
这种所谓的“回味”,真的毫无必要。
回味应该在观众的心里发生,不是你直接拍出来让观众再看一遍。
那样反而挤占了回味的空间,成了生硬的拼盘。
影片最理想的收尾,就是幸存的警察走在闹市里,看见卖花人推着花车经过(花在片中是个重要的道具),他愣在当场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远去,消失在茫茫人群里。
那种往事如烟又怅然若失的味道,就都有了。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最不满的,就是真凶落网这件事。
按照影片的剧作逻辑来看,最后应该抓不到真凶才对,只有真凶彻底逃脱,那种“被浪费的时间”以及“被毁掉的人生”,才能彰显出余味。
我知道,我这么说,一定有人反驳:你不知道有审查这件事吗?
真凶要是不落网,过得了审吗?
OK,可以,真凶可以落网。
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有的。
是什么?
模糊掉凶手的动机。
影片在这点上处理很拙劣,非要给凶手找一个具体实在的动机。
这一点完全没有必要。
更好的做法,是凶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杀人,或者说,他杀人的原因不是个体原因,而是一种被底层社会逼出来的无名之恶。
只有这样,那种恐惧的味道才能出来。
也只有这样,两个警察的悲剧才有一种宿命感。
说到底,如果一个社会的恶,能靠抓住一个人就解决,那其实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整个土壤已经坏掉了,抓一个人,根本没用。
于是,才有那么多人的人生被一并毁掉,无论他们代表正义,还是代表善良。
把《你是凶手》和《追凶十九年》放在一起看,多少能看到国产片的现状。
特别是犯罪片,十部里得有六部是东野圭吾,三部是《杀人回忆》,还有一部,是《白日焰火》。
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缺好的编剧,更缺好的作者型的导演。
这不是审查造成的,是观念、意识,是创作能力的差距所致。
别指望着没有审查就能一揽子地解决问题,不可能的,如果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出不来杰作,那么任环境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总能找出另一个搪塞失败的客观因素。
经过了很糟糕的一周之后,我决定翘班去看个电影,在所有的电影里选了悬疑推理的《追凶十九年》,无他,悬疑的气氛可以让我更加投入一点,忘掉身边的世界。
电影确实很吸引人,一部分是因为悬疑推理的类型片,一部分是因为双男主的看点,两个人与电影以及角色特别契合,刘一波的张扬,何晨的深沉,两个人的性格互补与变化,两个人的互相成就,都诠释得不错,导演的镜头感很好,那一段何晨走进理发店暴打别人的长镜头一气呵成,设计得也很好,看得出导演的野心,色调与配乐都很喜欢,《当年情》、《少年壮志不言愁》一柔一刚,却都能在恰当的时候响起。
从电影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不会是一个能够马上追到凶手的故事,可是还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漫长,漫长到毛皮厂变成了皮草城,漫长到为了姐姐的死想要自杀的小姑娘去做了小姐,漫长到妻子怀孕流产一颗心从期待到离开,漫长到早生华发,可是即使如此漫长的十九年,刘一波与搭档何晨竟然就是无法从案件中走出来,还越来越深地陷入其中,其中的酸楚无助与愤懑可想而知,刘一波是弘州市警察中的老油条,他圆滑而懂得利用规则,他盼望的是成为“副局”功成名就,可是没想到这样的小地方也会发生凶残的杀人案,志得意满的刘一波满以为可以一战成名,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命运分配给他的搭档,以及无尽的痛苦挣扎。
何晨是连环杀人案中一位受害者的哥哥,他与刘一波截然相反,他沉默而坚忍,用超凡的毅力进入了公安队伍,又坚持不懈地追寻每一个线索,排查每一个地方,追寻每一个嫌疑犯,他是个轻易不展露情感的人,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何晨对于姐姐被害自责得想要自杀的小姑娘说:你这样做,只不过是杀死你家的另一个孩子!
这句话无疑也是想要说给自己听的,他的每一天是多么惨痛,又是多么深的痛切让他毫无转移地坚守了这么多年,即使刘一波来来回回,他却如磐石一般一直坚守着,这份坚守令人动容。
19年的坚守总让人想起白银案,28年间,多少警察们为之努力,但直到去世,也没能抓到真凶,应该说看过了太多痛快的警匪片,这一部却让人开始关注普通的人民警察,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亲人,他们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痛苦,他们也会无助,可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责任。
刘一波最初应该是被何晨的坚忍所打动吧,所以才会坚持在跟这个案子,可是渐渐的,在目睹一次次的凶残后,他陷入到这个案子中,满心是不甘与挫败,这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这也是男人之间的角力,做为一名警察,做为一个男人,他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内心又被牵系无法放手,就这样轮回反复,这罪恶太大了,他被这罪恶降住了,也被这罪恶所控制。
让他烦躁,寝食难安,影片拍得很好的地方,就是将这种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让观众同样感受到那种痛苦与无力,片子讲的是破案追凶,却又不单单是这么简单,也是讲述人们如何陷入到一种情绪与困境之中,无法自拔的感受,就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无力的时刻,有那么多不甘心的爱情,有那么多想战胜的敌人,有那么多讨厌的上司与同事,有那么多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可是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人生啊,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身不由己地深陷其中。
我们愤怒、无助,最后多数时候会屈服,少数时候会反抗,无论怎样,生活会向前,我们可以选择坚守或者逃避,可是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内心。
最后影片定格于何晨的双眼,那双眼睛透露出的是满足还是不舍?
是欣慰还是失落?
何晨在影片开始时说想回到十九年前,也许他想问问十九年前的自己:如果知道是这样艰难、这样痛苦,如果提前预知了这样的结局,还会这么做吗?
值得吗?
我想答案依然是值得。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人到中年,很适合看这种片子,缓慢,平静,淡然接受剧中人的生活、变故、命运;也很不适合看,看完多少还是难受,生活本就不易,看点开心的不好吗。
初衷是看王泷正,看报道说导演认为刘一波最初是油滑的,但王泷正的眼神可能太干净,我没感受到刘一波的油滑,从头到尾都挺纯粹,演技台词旁白都没得说。
宋宁峰的感觉像一个日本演员织田裕二,外型和气质有特点,演这种执着一根筋话不多的角色挺合适的,旁白的台词弱了点。
另外,刚出狱又杀人的那个角色,一脸凶相,让人不寒而栗,演员叫王超北,不错。
黄璐的戏份不多。
导演在刘一波的思想转变、夫妻关系变化的刻画方面是不是可以更细一点?
过程中会想到段奕宏的《暴雪将至》,那里面男主的挣扎、命运的转折刻画得很深刻,人生的绝望感非常强烈。
比较无聊的时候随便打开了一个片子,然而竟然出乎意料还不错。
能让人一口气把片子看完。
毕竟这是一个之前没听过的片子,而且豆瓣评分也非常低,所以有点出乎意料。
这个片子的故事以一种比较沉静的方式讲述出来,就像是导演领着观众看一本长篇小说一样的感觉。
整个片子的叙事方法,颇符合它的名字: 追凶19年。
在19年里,王泷正饰演的主人公刘一波从年轻干练雄心勃勃的警察,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与妻子离散的瘸着腿买菜的半百之人。
另一个主人公何晨,在家破人亡之后,把抓住真凶作为一种执念,直至离开人世。
甚至王泷正饰演的主人公,被这个案子彻底改变了人生之后,已经放弃了对真凶的追逐。
这19年里,城市发生了变化。
城市里的人也发生了变化。
甚至主人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有真凶竟然一直没有变化,持续不断的犯案。
而刘一波和何晨的工作方式其实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很相像。
他们不是什么神探,没有老天爷的眷顾,也没有特别神奇的高精尖技术可以依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排查。
把这个城市从头到尾、由粗到细,一遍又一遍的过筛。
两个主人公就是普通的一线民警,他们的工作方式也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厌其烦。
观众看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无能为力或者漫漫无期的感觉。
也不知道他们对这个案子一遍又一遍的排查,从各个角度进行筛查,到底有用没用。
就还蛮能感受到19年是如何的漫长。
虽然这个故事体现出了命运的无常,主人公的人生会因为一个连续的案件而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但是作为观众,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
那就是虽然命运中存在着各种变换莫测,虽然很多事情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控制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会带着执念去寻找真相。
虽然这个电影的结尾看起来不够文艺,或者不够深沉。
但是这个电影貌似不是作为文艺电影来拍摄的,而是作为一种商业电影,虽然他拍摄手法看起来有点文艺,但是它所表达的是普世价值观,所以必然会设置一个光明向的结尾。
同时这个电影有着一个比较让人纠结的点,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和他的故事类型存在着一种矛盾。
就是导演讲述故事的手法,确实有着一点儿文艺片的风范;故事里面又掺杂着很多文艺片的喜欢的宿命感。
但是这个故事从它的整体走向和结局设置以及结尾的感谢,又表明它是一个弘扬主旋律的商业片。
所以这种矛盾导致这个电影两头不靠岸。
还有导演很喜欢用旁白,两个主人公分别进行大量的旁白。
但是事实上没有这些旁白,也不影响观众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不知道导演大量使用旁白的初衷是什么,但是个人感觉这个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与其用大量的旁白还莫不如多设计镜头语言来表示导演的意图,能让影片更具质感。
整体而言,故事还是一个好故事的,导演拍的也比较流畅。
但是,感觉这个电影定位不是很清晰,不知道什么样的观众才是它的目标观众。
昨天看的是中午场,没什么人,稀稀拉拉几个男生。
豆瓣评分这么低,看完觉得挺出乎意料的,个人认为算是一部合格的影片,影片是现实主义题材,无限贴近生活。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韩国电影,我觉得一点都不像。
韩影目前在国内被吹捧得也太高了,其实要说到悬疑电影,西班牙电影明明更胜一筹好不好?
《谜一样的双眼》、《黑暗面》、《无声言证》和《吾栖之肤》等等才是好看又深邃吧。
以下评论有剧透!!
电影一开场就死了人。
北方破破烂烂的小城市,冬天枯矮的枝丫指向灰色的天空,河边的芦苇荡萧条而败落,历经20年了也没怎么发展起来的北方城市弘州(胡诌)市,1999年时是破破烂烂的房子,2019年了依然是破败的房子,永远是两三层的低矮楼房,毫无美感的装饰,整个城市的发展似乎已经停滞,显得苍凉而破败。
在最后倒数几场戏份中,也就是男二何晨撕扯第二个案件受害人的妹妹时,听到了旁边的警察大声地喊着东北话,忽然觉得挺真实的,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东北,应该是合理的吧,就像是双雪涛笔下那条永远破破烂烂的艳粉街,还有班宇笔下那个充满了下岗职工的东北小城,破败而犯罪丛生。
看电影前没有查过任何资料,也没什么期待,一直以为这是个讲破案的故事,看了前面一小半,看到男二何晨以警察身份出来的时候,又以为这会是一个双侦探破案的故事,有点类似《真探》第一季那种调调,然而剧情一直都克制平缓,破案毫无任何进展,仿佛死水一潭,我等待着,期待着最后的惊天大反转,然而结局并没有想象中的反转,反而是剧情断崖式的旋转直下,看完有点吃惊。
看完了整部片子,回头过来再想一想,才回味过来这并不是一部讲破案的片子,这部电影实际上要讲的是两个警察如何因为一桩持续了十九年的连环谋杀案而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的故事。
故事有两条主线,两个警察因为破案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生活和工作,暗藏的一条线才是案犯作案的那条线。
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警察,因为案件的关系,把彼此的生活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了一起,两人个性迥异,办案手法也截然不同,两人最后也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可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惨,一个失去了生命,一个失去了生活。
A面人生:刘一波
男主刘一波一出来的时候,觉得有点眼熟,然后想一想,这不是就是《白夜追凶》里的那个周巡嘛,王泷正真是演警察专业户了,一直都是警察,《心理罪》第一季里也是警察。
1999年,第一个案件发生的时候,警察刘一波还是意气风发的,大言不惭地跟妻子说他一个星期就可以破案,还心心念地想着破了这个案子后可以提升为副局,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一生会因为这个案子而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2019年,在菜市场中神情疲惫的刘一波眼神呆滞地看着一辆装满了菊花的三轮车在他眼前经过,姹紫嫣红的万朵菊花背后掠过的是他为了追寻尸体上被抠掉的那朵人皮菊花而溃败的一生,当他跛着脚一瘸一拐地走向远处的时候,他是否还能会回忆起20年前那个曾经发扬蹈厉的自己。
刘一波对办案充满了热情,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他的办案能力确实不算上出众,事情的判断分析能力也不是很强,而且他性情暴躁,情绪难以控制,这一点电影中多处都有所刻画,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案件的时候,他助理在他身后,跟着他一边说话一边喝可乐,他一急了,一回身就直接把助理正喝着的可乐瓶打到地上了;晚上回到家里,睡觉前他老婆让他吃药,他就把药瓶直接砸在地上,砸出了一地的碎玻璃渣子;还有一次跟老婆争吵,就直接掐了老婆的脖子。
第一次在河边芦苇荡看见何晨时,也是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直接扑人,最后抓错了人被局长骂,仍是不以为意。
刘一波的妻子郭静由演员黄璐饰演,她也算是很不错的演技派了。
两人的婚姻生活琐碎且日常,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细节,所以真实。
两人一直都住在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破旧二居室里,简易的饭桌,工薪家庭里常见的简易沙发,都让人知道这个家庭并不富裕。
而且刘一波身体有恙,两人多年想要孩子而不得。
刘一波沉迷办案,对菊花连环杀人案变得魔怔后,妻子郭静过着的是几乎丧偶式的婚姻,就算偶尔老公回家,叫他吃药,还会被吼叫;杀人犯在案潜逃时,自己孤身下班回家也无人接送,担惊受怕,这样的婚姻一过十几年,任谁都会崩溃,所以一旦期待多年的孩子流产之后,郭静十几年积攒的怨愤就会爆发,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了刘一波。
对案件魔怔的刘一波,多年苦苦追寻始终找不到案犯,自尊心很强的他因为自己身体不行而暗自自卑,性格是自负与自卑的矛盾结合体,妻子怀孕之后很开心,没想到意外地失去了孩子,紧接着妻子又离开了自己,而奸杀案依然一桩桩的发生,案犯仍然没抓到,生活无望且无助,无数件事情堆积在一起的绝望终于重重地击跨了这个要强的男人。
他辞去了警职,酗酒赌博,在农村养羊,对一切变得麻木,眼神呆滞,从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警察变成了一个一事无成的落魄中年男子。
B面的人生:何晨
与热情暴躁、莽撞粗心的刘一波相反,何晨冷静,心思缜密,做事认真,有毅力。
1999年妹妹被奸杀后,他立志做警察,就去考公务员,最后成为刑警,2002年成功调到了妹妹案件的办案警局,亲手接管第二桩奸杀案件。
第二个奸杀案件发生时,他通过询问受害人妹妹,套出了嫌疑人屠夫,在刘一波想抢功去殴打逼问屠夫时,他又拿出来了屠夫证据链完整的不在场证明。
对于多具尸体上的菊花图案,他会绘制多幅素描试图来清查图案背后的秘密。
在他死后,刘一波去收拾他的东西时,他的整个房间里全是为了破案收集的各种案件信息,内容庞杂而排列有序。
何晨并非文质彬彬,他打人也特别狠,妹妹死了之后在发廊痛殴妹妹男朋友那段就特别狠,拼命往死里打,被刘一波扯走的时候还不忘狠狠地扔下铁板手砸在妹妹男友身上。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就算冷静心思缜密,分析能力强,会打架,案件仍是一件件地发生,年复一年,案件就是毫无头绪,因为无差别的连环杀人案件,找不到最初的源头案件解锁,受害人与案犯之间始终都是没有社会关系的人,无从找寻。
可就算是这样的无望案件,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在刘一波离开之后,他一个人坚持着。
十九年后,一个偶然,与助理靠边停车发现了路边摩托车维修店前放着的一辆蓝色摩托车,车上有一朵白色的菊花,他心念一动,上楼找寻,没想到辛辛苦苦找寻多年未果,最后来得却不费工夫,他一进屋没多久案犯就回来了,他本想通过找寻证据,层层筛查真凶,没想到案犯穷凶恶极,手起刀落,毫不犹豫地把他从窗户推下了楼,当场殒命。
有能力的何晨不但会干活,肯干活,有毅力能坚持,更何况他还有能偶然发现案犯的狗屎运气,只可惜现实离完美始终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距离,在被推下楼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霎那,他是否也曾有过后悔,后悔这一生对这个案件的魔怔和执着,后悔他因为这一案件而从未有过自己真正的人生。
刘一波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失去了生命,生活的B面就一定比A面好吗?
没有人可以回答。
C面的人生:案犯本来以为案犯是这部电影的重点,看到最后才发现他不过是笼罩在刘一波和何晨生活上的一抹暗影。
电影对他描述不多,直到最后电影结束了,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对于他的犯罪动机,只能猜测他是因为母亲遗照上穿的衣服上面布满了菊花,所以他才执念地在所有自己奸杀的女子身上都抠掉一个菊花形的人皮,第一个案件是菊花在背部,第二个案件菊花是在腹部,第三个案件菊花在大腿。
他一直都是狠角色,杀人毫不手软,一进门就立刻警醒,意识到警察闯入。
此时何晨还不知道他就是连环杀人案的案犯,但是案犯立刻明白,即使这次侥幸何晨走了,自己也难以逃脱了,所以他随即杀机顿起,用扳手砸开了窗户,把这个追踪了他十几年、尚未意识到他就是案犯的警察从三层楼的窗户直接摔了下去,当场毙命,手法干净利索,心狠手辣,这大概就是他十几年犯案而从未被发现的原因吧。
而关于他心思缜密,从何晨进入楼道时就开始刻画了,楼道里堆放各种杂物,全是破败的,到处破破烂烂,就连案犯房间的门帘都是脏兮兮的,可是一进入房间就会发现房间里异常地整洁,各种东西摆放有序,整整齐齐,不难看出来房间的主人有点强迫症。
何晨只问了他有菊花花纹的摩托车是谁的,他就立刻警醒到自己被发现了,所以手起刀落,毫不犹豫地把何晨扔下了楼房。
现实生活中案犯这种与受害人没有生活上的直接关联的无差别连环杀人案件,实际上是很难破案的,例如我国的白银案,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这两个案件最后破案都是因为偶然,警察们拼了命地去找寻,即使穷尽一生也找寻不到,反而把自己的一生都搭了进去,可惜可叹。
整部影片完成度还不错,个人认为可以值3.5星,况且导演竟然才二十多岁,这么年轻,又是第一次拍长片就给4星鼓励吧,希望以后可以拍出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影片穿帮镜头太多,像99年的那个桥上居然出现了吉利博越SUV,很多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车型都出现了,2019居然警察还在开捷达?
还有大排档上的好多电话号码。
情节一般化,各个细节比较零散,没有打伏笔,何晨死的还是有些突然,警察死的太简单,警察和家属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一部就是警察的悲剧
是我喜欢的类型,剧情我觉得比很多要现实,警察也是人,人就会有黑白两面,不喜欢一片赞扬的,弹幕一直说抄袭杀回,如果这也算抄袭,那么杀回的也是抄袭香港80年的电影,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能看出导演还是很用心的,有瑕疵,有亮点,还可以进步,如果片子是流量或是知名演员,分肯定比这个要高,还是值得推荐。
比南方车站的聚会要好,平淡真实才是诛心。
网剧水平,两个毫无用处的警察,也是两个很杯具的人间过客
导演懂视听语言,但懂得不多,故事不错,但失败的不只是人物塑造还有美术和摄影。一部拿《当年情》做主题曲的电影,却无法让观众区分当年和现在——无论人或物,这是很可笑的,就像决胜全面建成xk社会的大标语出现在剧中的2005年。另额外吐槽下,您见过一个视频app把凶手的大脸放在一部悬疑刑侦电影播放界面当封面吗?如此弱智的行为你猜猜发生在哪家app?
抄袭杀人回忆,还抄袭的不像
视角有新意,但情节说服力实在不够。无论是哥哥为复仇考上警察,刘一波老婆流产和离婚还是最后老何摔死,都太刻意,无法代入。
放过《杀人回忆》吧。
前面感觉还行,可后面莫名其妙的虎头蛇尾,结局什么玩意。好好多看几部韩国悬疑片儿再拍吧,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弘州版《杀人回忆》,整体一般吧,节奏有点差,时间节点混沌不清。
我很喜欢。
豆瓣评分又一次不可信。很合喜欢悬疑片人的胃口
我感觉还不错啊,评分低了
剧情实在是平淡 但是平淡又恰恰是导演的追求 演员很好 一点都不出戏 王泷正这么硬气的气质能把窝窝囊囊的底层人物演活 真的潜力无穷 他和王阳一起合作应该有惊喜
当成gay片看我能给五星......
剧情平淡残酷,好像是看到了真实的案情
看到很多人评价都感觉歪了,这本来就不是一部描述案情和推理的片子,这片子明显在塑造两个被案情“折磨”了十九年的警察生活,王泷正和宋宁峰塑造的两个警察在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方面都很好。
能看出想得挺好,但表现出来实在是太差了
惊讶的看到有些人批评片子粗糙,我反倒最喜欢这点,那种粗砺感配上片子的主题,倒挺有年轻导演的质朴和勇气的。能从新人导演身上看到这种克制,实属难得。当然了问题也不少,但冲着这个方向和态度,未来可期,专门来鼓励一下哈哈
深刻地展示了警察的无奈。
整体上不太够劲
就不该给烂片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