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属于一个老人的故事。
他,足足四十年,把自己困在一个荒凉的屋子一只驴子,一张椅子,一张女孩的照片他的内心比谁都孤独,他的苍老无人能了解在神父面前,他抱怨自己甚至连怎么抱孩子都不知道他,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洞慢慢往深处走,我们能看见那里闪烁着宝石一个人,建起了一座教堂一个人,守护着一片森林一个人,制作属于自己的棺木他,在全部人眼里都是恶魔、怪人因为谁都不曾主动接近他,了解他他,会说冷笑话,会在树林里找到治病的野草,他,以最简单的方式和别人交流最后,一个男孩的真诚打动了他活着的人,办了一场葬礼,全城轰动他,在最后说出了那个属于他的故事他,背后是一段悲凉的爱情爱上了不应该爱的人,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其他人如果向上帝忏悔,向别人忏悔,就可以得到原谅他,选择了把愧疚永生负在身上这样,才能永远不会忘记最后,他活着在葬礼派对上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他,看见那个曾经深爱的女孩向自己走来他,终于可以平静地躺在自己做的棺木里,旁边是两条至亲的爱犬所有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除了他自己。
A man pays his 40 years for atonement, which reveals a secret affair 40 years ago. The same type of man like Wawoski in Gran Toranto, or the same type of man who is spoken highly in US.
烧掉了房子烧掉了蓝色的心因为没有了你只好为自己盖一座监狱——电影《Get Low》镇子里关于布什老头的谣言总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年轻时的布什赤手空拳地杀过好些人;也有人说,他跟魔鬼交换了灵魂,变成了一个与魔鬼为伍的冷血动物。
调皮的孩子对付怪老头的方式便是远远地对着窗子投石头,而老头的脸总是掩映在背光的黑暗里,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呢!
是否会比《现代启示录》里马龙·白兰度的脸还要魔鬼几分,尖锐几倍。
镜头从落满叶子的树林滑向这张满是皱褶苍老的脸,他半眯着眼睛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眼神半是爱怜,半是孤独了很久的冷漠,面孔与那些同样老去的脸别无二致。
或许慢慢老去的生活离我们还很远,不足以体会!
但是每个噩梦醒来时的境况,都是一样的。
老人梦里的那个白衣女子,在路的尽头等待着,诡异无比。
孤独的老人在噩梦醒来后满头大汗,巍巍颤颤地下了床,拿起闪烁的油灯,走到牲畜棚里,对着一只骡子絮絮叨叨后,在角落里裹着被子再度睡去,这只骡子是老人身边唯一的活物。
噩梦让布什老头生出想要为自己举办一场葬礼的念头,在跟殡仪馆协商葬礼事宜时,布什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
他要为活着的自己举行葬礼,还要方圆四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派对,只要每一个人出五块钱,就有机会获得老人的价值不菲的房产以及树林的继承权。
这时布什年轻时的情人马蒂回到了镇上,和马蒂走在一起的布什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一样,健谈而又风趣,只是步履蹒跚以及迟暮之年的一头白发提醒二人,美好时光早已不在。
过世之人的名单越来越长,所剩的生活就只是等待持有者的名字哪一天也被填上去。
曾经的恋人再度回忆从前,那颗生来就脆弱的心随着年龄只是变得惊恐无助。
年龄告诉自己“已经不能再等什么了?
”,惟有闭上眼睛,屏住呼吸,才能体验自己还活着,从短暂而又蒙昧的时间里缓过神来,身边的人已经远行。
布什纵然一生都呆在同样的地方,但还是在前行,一步步的老去,一步步的一无所有,陪伴自己的狗一只只老死,回首只有无人而又冗长颓废的小道。
周围的世界里,没有人在等待!
人们总以为很多事可以被忘记,然后重新开始,但这只是一种以为,失败而又自欺欺人的以为。
忘掉的只是一点点,露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部分,还有八分之七还藏在记忆的深处。
夜深人静时还有梦魇提醒自己曾经失去的,无法再弥补。
还有贴在床头的黑白照片提醒自己,那个人还笑面如靥地凝视着。
没有什么可以被完全忘记,亦如老人偶尔手贴照片,呢喃地问道:“你还会在那儿吗……”,40年他还在念着她。
照片上的人并不是马蒂,所以当马蒂看到相片后,便扭头走了。
老人在见过牧师查理之后,突然改变了心意,他不再那确实,自己还有勇气说出年轻时那段的故事,纵然过去这么久。
他在这座自己造的监狱里,呆了40年,没有结婚,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朋友,没有孙子,什么也没有。
他又建了一座教堂,把灵魂都装了进去,可是他始终都没有跨出一步,去救赎。
陈述事实并不难,难就难在陈述的同时是否能原谅自己。
每件事情并非如眼睛所看到的,一只狗会梦见什么!
可以编个故事说它在追一只兔子,但是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有兔子在那里,它也无法告诉你!
没有多少人能毫无保留地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所以表面能了解到的不比了解一只狗的梦境多的多!
正如人们对于布什的了解多于误解。
镜头的每一次推进都在剥去包裹于一个人身上如洋葱般的外壳。
布什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另一个糟糕的状态,便是这样,一个呼吸急促,一个突然转身都伴随着死亡来临前的折磨。
殡仪馆的老板在请来牧师查理后,这个滑稽的葬礼派对如期举行。
那天,去往布什家的路上车水马龙,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乐队也摆起架势奏着欢快的曲子。
老人站在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述了背负40余年的包袱,他爱上了马蒂的姐姐,一个有夫之妇,二人在准备私奔时被她丈夫发现,这导致相片上的人儿直接惨死。
虽然错不在自己,可是却因自己而起。
如果不发生那样的事,她现在也应该是一头白发了吧!
在音效上将人群的噪音处理掉,只剩下舒缓的音乐,老人的心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一份宁静。
马蒂也在无言的拥抱里,原谅了离死亡不远的布什。
葬礼再度来临,而不再是像之前如预演般的彩排,一切趋于平静,白衣女子在路的尽头静默不语地等待,老人缓步踩在“吱吱”作响的小径上,一路向前。
灵魂终于安息,了无牵挂。
纵然百般美好,却透着无比的凄凉。
谁能把情感裹胁在孤独与内疚里这般久,40年的每分每秒!
我们都做不到,所以才美好。
一份感情不管对与错,不管有无结果,不管是悲伤多于欢喜,不管是一厢情愿还是你情我愿,掏过心的,都是美好的。
纵然失去你是为自己盖一座监狱,那又如何
《自己的葬礼》 平和的优雅。
清新的乡村小调。
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费利克斯用四十年去赎罪,他有什么错呢,只是爱上了一个结了婚的女人,然后发生了一场悲剧。
他本可以活得更好吧,可是在世俗的眼光下、也许是在内心的谴责下,用了四十年也没有明白,怎么控制自己的心去爱上谁。
好在最后,得到了救赎,四十年才迈过心中的那道坎。
一个被众人误解多年的独居隐士因害怕自己死后无人安葬,而在生前为自己筹备葬礼的故事。
可能是此类影片看多了,也可能是最后突然揭示的秘密太过老套,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疑团,因此丝毫没觉得出人意料,甚至还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
影片的良好口碑应该还是因为几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尤其是罗伯特·杜瓦尔,将一个背负多年黑锅,为众人误解唾弃的老者那种欲辩无言,极度敏感和自我保护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木然不屑的表情使得面部神经的每一次抽动都有了格外的深义,僵硬的肢体动作则显示着这个老人的倔强和无奈。
影片的音乐悠长而舒缓,风格与另一部描写垂暮老者的影片《Mr Straight》颇为相似,朴素的木吉他旋律透着岁月的苍凉。
而影片中的许多台词是也着实深彻,仿若一首首临终安魂曲。
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与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鼓励人们竭力追寻生时的意义和欢乐,而不要去多考虑身后事,他的本义一定要人们善待生活,善待生命,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对死亡的避忌却增添了人们心里对它的无比惧怕,生之欲念越是强烈,生之享乐越是充盈,就越是忧虑于生之丧灭,越是恐惧于死之来临。
想想小时候,无意的一个“死”字出口,一定是会被老人家用“呸呸呸”给骂回去的。
而西方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人一出生便知死亡是唯一的归宿,一段完整的生命旅程理应包括死亡,死亡是一种回归,不管相不相信所谓的灵魂,鬼魅,你总是要离开,离开你所不舍的一切,所以,还是宁可相信有天堂,如此才不会对生时有太多的贪嗔,才会对死有一种认可和坦然。
喜欢片中的老隐士为自己筹备葬礼时的那份冷静和理智,为自己定棺材,做寿衣,拍遗照,面对死亡,平和淡定,在与这个世界从容告别后,安然离开,留给他人的,也不再是哀伤,而是思念。
这个场面与《非2》中李香山办生前告别会又如出一辙。
中国人也早有做寿衣、置棺木、定墓地的传统,但目的多是为了压邪延寿或比富摆阔,依然是建立在为生者服务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心理下,对于死之恐惧又在无形中增添了一些。
能筹备自己的葬礼,乐观释然地迎接自己的死亡,是对生命一种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PS:观影于2011年4月3日
人类的转变程度,用什么形容词都不足以描述。
不知道从前的我与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该有多大的天差地别?
片中的老头孤僻、怪异、用“疯”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群居生存的人类中偏偏冒出了一个独活的他。
怪哉老头长了一张严肃起来甚至有些可怕的脸孔,让我心惊肉掉以为会有惊悚悬疑出现,幸好,心融化在老头驾马车来到小镇中,与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尴尬得打了声招呼。
女士喊的是他的名,而非大家嘴里哪些不堪的污言秽语。
女士穿着高贵、举止优雅,当她略带讶异的脸喊出他的名字时,老头在我心中“可怕”的形象瞬间落地。
唔,是个有故事有血肉有盛情的老头呢!
一份爱可以保存多久?
人类的记忆可以出现谬误,容貌会面目全非,但胸中的盛情会不断敲击你的心灵,反反复复啃食你的心脏。
当你做完所有繁琐外事后,在寂静的夜,一个人放空脑袋时,“情”便幽幽滋生出来,在你不曾发觉之际吞噬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被困在这股“温柔情”中。
直到,外物的残酷破坏。
不是男主与老板踏入他的土地,而是优雅的女士深夜造访,两人观光了他的马圈他的花园他的小屋,她与他聊起只有两个人明白的话题、词语。
直到,直到优雅的她失态,几乎是忍着哭泣转身离开。
像一把锋利的锤子,在一块坚硬如铁的冰块上砸出的一条缝。
老头驱车找曾经的老友,在那座他亲手打造出来的教堂中。
老友不愿为他承担他自己的责任,并且有些苛刻的指责了他。
这是一泼水,在老头这块冰块上浇上滚烫一盆,热得他只能融化。
最后的外力,大概是老头的身体抗议,他已不再年轻不再健康。
外力转化为内在因素,促动了老头在众人面前,不,最重要的是在他自己心灵面前向逃避了多年的自己,说一说理一理。
真爱没有错,谁辜负了谁,谁有痴等了谁,这些问题都不要紧,重点是老头心中的愧疚,深深的自责与歉意。
百转千回该如何调节释放。
幸好,命中遇到女主的姐姐,幸好,命中遇到呆萌的男主。
然后,使得老头的一生了无遗憾、坦坦荡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犯错。
有的也许无伤大雅,有的却让人后悔一生。
我们在自己的错误中成长成熟,也会在错误中自责忏悔。
选择遗忘也许是最好的方式,那样可以让我们的心里不留下阴影。
最可怕的是想忘却忘不了的那些事,纠结在心中,将我们牢牢困住。
那就是自己营造的心灵囚牢。
浪费了这个题材。
多年以来,每当提及隐遁在偏僻的森林地带的费利克斯·布什的名字时,当地小镇的居民都会露出一脸倍受惊吓的表情,因为大家都听闻过有关他的传言,认为他做尽了各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可怕的事情,不仅变成了一个冷血动物,甚至不惜与恶魔为伍,用灵魂来交换古怪的能力……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都像躲避瘟疫一样对他退避三舍。
然而,突然有一天,费利克斯出现在了小镇上,拿着一支散弹枪和一袋子现金,声称自己将要举办一场葬礼——毫无疑问的是,虽然上了年纪,但费利克斯的身体非常地健康,他想要的显然不是那种寻常情况下人死之后举行的告别仪式……与之相反的是,他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眼见证这一切。
一时之间,费利克斯出人意表的举动制造了极大的轰动,每一个知道的人都在不断地谈论着这件事。
意识到可以借着费利克斯的“活体葬礼”大捞一笔,极尽花言巧语之能事的殡仪馆老板弗兰克·奎恩,特别找来了他的那位很有绅士派头的年轻学徒巴迪·罗宾逊把生意拦了下来。
随后他很快就发现,原来隐藏在费利克斯那过于超现实的计划背后的,是一个非常真实且被长久地渴望着的秘密,这一次,费利克斯将站在所有人的面前,向大家说明自己为什么一直都躲藏在森林里。
2016年3月28日摄于成都文殊院4月12日的下午,打开朋友圈都是纪念王小波的文章,我给槽叔发了封面的那张照片。
照片是我3月28日去文殊院的时候拍的。
当时我正准备从文殊院出来,转身看到那个人,就那样在对着大殿的佛像焚香祭拜。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我停下来,站在文殊院门口的檐下,静静的看着那个人花了十分钟做完了漫长的祭拜活动。
也许是因为自己多少也深陷在对生活的茫然和无措中,不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个从背后看上去那么安静和虔诚的身影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了他内心的焦虑、困惑和恐惧,一种对现在生活和自身的疑惑。
这种强烈的感觉让我快速的逃离了那里。
我记得在20岁的时候,如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的那样,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从20岁往后的五年,我每天都在焦虑和惊恐中度过,我用尽一切来抵抗生命的庸常和平淡,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耷拉着耳朵向生活俯首称臣。
可能那五年,在你们看上去,大多数时刻可能我表现冷静、自信和有逻辑,但事实就是在讲话和行为的过程中我没有一点点的底气,生怕被人一下子就拆穿,然后狼狈的将自己裸露在你们面前。
转眼27。
在后来的两年中,为了摆脱焦虑和对外在的恐惧,我主动的向生活伸出手,试着和它和解,和自己和解。
我以为一切都要开始步上正轨,我要坦荡的迎接整个生活了。
但文殊院的状态让我发现,自己内心依然如同像个容易受到惊吓的小孩。
我害怕自己穷困潦倒、孤独终老,害怕皮肉松弛、满脸皱纹,害怕死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活过的痕迹。
我害怕每个别人都要比自己优秀和有力量,害怕茫然无措的状态再一次袭击而来将我打趴下。
这种状态持续的与我较劲,直到前两天断断续续的看了《自己的葬礼》。
老头bush先生眼神犀利、行动果敢,无所畏惧的出现在被所有人指指点点的小镇上,用一根棍子就可以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拿石子打他的马的年轻家伙弯下腰,然后帅气的离开。
你以为他无所畏惧?
但他害怕的却是四个镇子的人对他的谣传将在他死后还永流传,他还害怕自己孤独终老死后也没人陪伴,所以早早的将生前唯一的好友charlie牧师的墓碑也做好了,立在他给自己选定的墓碑的旁边;他还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有妇之夫并且因为自己让对方命丧于一把锤子和一场火灾,不要任何人靠近自己建立起来的那座牢笼。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拿起了自己的枪,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己能看到的葬礼,向在场的乌压压的一波人证明自己的善良和深情,以及曾经热情的活过,哪怕现在是一个讨人厌的古怪的老头。
不要以为只有老头和我对生活满是恐惧。
还有,多少人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害怕被误解;多少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害怕被拒绝;多少人在外表现的光鲜亮丽而实际上每日只能以馒头充饥,就是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多少人想要表现的和别人一样,哪怕别人粗俗无礼,只是因为害怕被排斥在圈子之外;多少人,拼命的做一份自己讨厌的工作,只为了不要被公司开除而好应付一日三餐、房贷、车贷;还有多少人,为了逃避填满生活的虚无,而以酒精和毒药麻醉自己。
就是这么小的恐惧,压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让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步履维艰、小心谨慎。
别害臊,步履维艰、小心谨慎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
王小波让我们领教着作为人所能发挥出来的对生活最大的反抗力量。
可是,那是年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王小波们,那是那个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的年轻气盛的王小波。
你看,过了三十的王小波则会发出无奈的叹息,看着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消失,最后变的象是等着骟的牛一样,活在受苦受难的生活中。
面对这一切,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像bush老头那样,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起搏器,戴上我们的帽子,在庸常中对抗生活带来的无妄、荒诞和恐惧,强忍悲痛艰难,倔强的活在这个世上。
马上就是马尔克斯的祭奠日了,最后就用他的话结束吧:只有曼努埃拉知道他的大大咧咧不是因为他的无知和轻率,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宿命论者,而是因为他忧伤地坚信,他将来必定会穷愁潦倒赤身裸体地在自己的床上死去,而且得不到民众的谅解。
睡了半小时,太闷了
要有多孤独才会借由给自己举办葬礼向别人诉说心里的秘密。情绪气氛还蛮统一的,但是总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最后的结尾没有达到前半段辛苦铺垫的效果。
好看。
放手……
8成时间在做铺垫,但真相简直让人瞌睡
真心,不怎么样,特别是故事,注定被遗忘的电影
老实说我是被海报吸引的,电影只看了一半,无权评论
救赎
看完整个片儿,“原来就这么点儿B事儿啊”。就是这种感觉,只能说我不喜欢。
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对葬礼、隐士、传说和资本主义这些话题心存太多预设,所以才觉得这部电影好浅薄。。两颗星给音乐和树林。
有点意思,又缺点什么.....头重脚轻
悬念做的很足
他娘的,做了这么多铺垫,我还以为丫到底是干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结果……(为了不剧透,就不说了,想知道,自己看去吧,哈哈)
我大概还太年轻,没法体会这位老人
老头子好有气势
在被烈焰燃尽的时光尽头,我独自一人,我爱你。
一流的演技,一流的铺垫,高潮部分的处理却远低于期望值,故事整体头重脚轻令人遗憾!
尽然是美国电影。。。。。。
好像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两个寡居的老头或是老太,伴随着的都是真真假假的各种传闻。本片试图深入其中,长片处女作能拍得这么稳倒很难得。影片并没有想象的精彩,好在有罗伯特·杜瓦尔,这个已经八十的老头,又一次精彩演出。
演员没的说,故事的铺垫也很好,但是高潮部分太平淡了,之前渲染的万众期待的葬礼,结果几句话就收尾了,没挖出什么必然的感染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