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惊叹这部电影的配音与场景,二人漫步于五彩的衣雨之下,代表的是解放与自由,或是发泄吧。
等待了如此之久的相遇。
最后男主角剪短了头发,没有抹口红,他说反正都是劳伦斯,是因为心爱的她说需要一个男人的缘故吗?
为你可以牺牲的我性别吧。
我一直在意女主角的发型,从红色染成了黑色,最后剪成了短发,颜色是一种最直接的情绪表现,也许他们都真正变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男主最后眨的是左眼,而之前异装时是右眼。
双面的我吧。
在与女记者聊天的时候,玻璃窗外的男人一回头,原来是之前学校里的那个老师,当男主就要被开除时,还不断说着好话。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吧,压抑的、被歧视的他们。
爱真的与性别有关系吗?
如果你是homo,你就要变性吗?
他们说,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想转变自己的性别,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识,也许只是遇上了一个与自己恰巧同性的爱人罢了。
就像剧中的那个女人说的,她是lesbian,但她不在乎她的爱人已经变成了男人,因为心的感受,她不在乎她的爱人是否有dick。
但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吗?
你的男友说他想变成女的,但他还是爱你的。
他开始异装之后,你们还做爱。
也许有时我们只是认识不清自己,我们在混淆自我,什么是爱呢?
什么是性别呢?
你想变成女人,可你还爱女人。
你们都是在违背自然的规律啊,也许吧,可是这样的时代,千禧年的过后,有些东西不该如此了。
如果说《我杀了我妈妈》是白色,《幻想之爱》是红色,那《双面劳伦斯》就一定是紫色。
如果说前两部是对画面和声音的不错的尝试和突破,这次对于叙事的保守地浅尝也绝不能说失败,腼腆的泽维尔•多兰坦言自己要追随《泰坦尼克号》,而他放射着奇异光芒的野心也正如他还在找寻的“冰山”,正悄悄浮出水面。
他有的是坚定而非自信,他在一步一步地探寻自身的潜力,而非一味地玩弄和颠覆。
自编自导自演的前两部作品,让泽维尔•多兰显得很自恋,这一次,他却自恋的更加隐晦和深沉,159分钟“舍不得”剪的片长就足以说明,同时他渴望探索的触角也伸得更长,他从单纯地关注成长、性取向及两性关系问题到开始尝试消解性别,消解正常人和边缘人之间的灰色地带。
他真诚地、自传性很强的独特风格更好地服务于他的叙事中,他不再受制于23岁这个过于轻浮的年龄,他开始尝试从周围的人身上找故事,虽然是并不怎么新鲜的甚至有点烂俗的“变性人”的故事,但他确实做到了用与众不同的、让人惊叹的、辨识度高的方式来讲述,这着实令人欣喜。
大饱和的五彩斑斓,明艳清新的色调,大色块单色的运用,讲究对称的封闭式构图,反常戏谑的声音游戏,这些个人化元素在该片中有增无减,同时泽维尔•多兰也开始使用少量走出去式的开放构图,纵深感很强的大景深镜头等等。
他毫无章法的“胡乱”剪辑,连续特写镜头的堆积,神经质般的手持摄影,突然就产生了某种效力,激烈碰撞的虐恋情绪外溢出来,仿佛一滴滴迷人的紫色迷幻液体。
泽维尔•多兰在色彩、服装、音乐方面的品位自然没得说,但令人欣喜的是,这次在对话幽默感的拿捏上他也有了新的突破,优雅的歇斯底里,知识分子式的调侃,精准到位的少言寡语,当然总会有人觉得都是胡言乱语瞎扯淡。
演员方面,男主角梅尔维尔•珀波(Melvil Poupaud)从以往单纯的“坏男人”变为肆无忌惮的“变性人”,女主角苏珊娜•克莱蒙(Suzanne Clément)渐入佳境,女配角莫妮亚•乔柯里(《幻想之爱》的女主角)更是不动声色地用同一种表情表现完全不同的情绪,泽维尔•多兰自己也只是在派对上若隐若现了一下,充满野心的样子。
在《命运》交响曲下漫天飞舞的人造雪花,从屋顶垂直落下的、浇醒梦中人的一头冷水和没有表情的哭泣,在明媚黑岛上惹眼的紫色风衣和从天而降的五颜六色,为抒情而扬起的漫天落叶,从嘴里飞出的黑色蝴蝶,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上涂上保尔•艾吕雅的“自由”,幸运的泽维尔•多兰有太多的大师可以学习和继承,但幸运的他却能找到最符合自身电影气质的“邪门歪道”。
男女主人公在汽车内封闭空间的几个段落我很喜欢,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内,男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通过影像语言外溢释放出来,随性肆意,真不像出自一个23岁的年轻小gay之手,这种激烈冲突的情绪张力是他上两部电影里没能做到的。
男主人公劳伦斯相识几个歌伶的段落让我有点担心这个年轻人会过早地坠入奢靡的黑洞中,那毕竟都是大师功成名就后玩的奢侈把戏,泽维尔•多兰离那儿还太远,二三十年后再玩也来得及。
看了三部就觉得苍白无力已经腻歪的人请尽快放手吧,泽维尔•多兰显然不是你的菜。
不管故事讲得好不好,不管用怎样锋芒毕露的方式讲,我就是能记住他,他就是能抓住我,反正,他就是泽维尔•多兰,他就帅帅的、才华横溢的在那儿,你爱喜欢不喜欢。
节奏和方向毁掉了这部电影!
“他们相逢于微时,他用一个曲别针做成的小物件初次俘获了她的心,他给她念诗,彼此写下不能容忍的事——这个单子在长长的甜蜜里被拉长,那时的爱情,像她的红头发一样热情似火。
直到有一天,他说:其实,我想变成女人,但是,对于你的爱不变。
一切就有了变化,她开始守护他,看着他变化,他们的关系也在变化;他们后来分开,他出版诗集,里面全是她她她,她嫁给了她想要的男人,住在一栋白房子里,他偷偷地在她房子外的一块白砖上涂上了属于她的红色;他们又在一起,又分开,争吵,纠缠,几年后,曾经梦想里的黑岛,成为了伤心地……几年后,他们再见面了,互道:你真美,像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般,但话腔一开,情人间的介怀迎面扑来……从他女装上身的那一刻起,怎么都回不去了;只记得多年前的那个下午,他们在片场的门口相遇,他说他赢了20块钱,10块钱加油,10块钱用来给她买杯喝的,说这话时,他挑起了眉毛,意味丰富,她呢,那时还没染成火红的头发,看着眼前这个头发修剪得像小男孩儿的男人,羞涩而明媚得笑了……”这是一个从立意上让人动容的故事,多兰在探讨爱的道路上,再进一步:“什么才是纯粹的爱?
如果爱也有性别之分,那改变了性别的爱还成立吗?
”但他勇敢地走向了一条“表现主义”的不归路,在所有对于关系挖掘的路上,都铺上了华丽的地毯和意向明丽且不明所以的铺陈,唧唧复唧唧,到最后,便成为了视觉摇滚MV大串连。
情感的推动力被无休止的自我陶醉和让人眩晕的镜头稀释了,所以,看完,这股爱的力量并没有被传递出来。
电影里,最好的片段,除了女主角在餐厅里痛骂嚼舌老妇的那段,便是结尾处,初相识的青涩美好,用曲别针俘获一颗情窦初开的心,两个人浅笑在一片漩涡里,让人直想起这么一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真的是太匆匆,唯一这么一处用情最深的镜头,便是电影的Ending。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作品,再加上独特的视角和拍摄手法,让电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时间会改变一切,尤其是价值观。
在各自的环境中,劳伦斯和弗雷德最后的结局虽然悲伤却也难以避免。
有人说电影太长,拍得太“温吞”,我不同意,爱情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琐碎组成,那么多美丽的细节和台词,才能将劳伦斯和弗雷德的爱情一点一点深入观众的心。
我觉得这本片子更应叫“双面弗雷德”。
劳伦斯一直坚持着他变装的一面勇敢向前,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自信”,他只是“坚定”。
真正在不断拉扯自己内心的其实是弗雷德。
最后,弗雷德讨厌听到“社会”二字,足以证明她的无奈,“脚踏实地”并不是她做出的选择,而是她惟一的选向。
劳伦斯在寻找自我的同时,弗雷德其实也在争取着自我,她不是拉拉,她要的是一个男人。
就好像人类生存首先要的是水,水纯不纯净那是第二层次的追求。
而她对劳伦斯的爱建立在第一个层级上慢慢超越了好几个层级后,却发现第一层坍塌了。
弗雷德要的爱很宽广,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爱缺一不可,就如同她给劳伦斯的一般。
弗雷德的人生可以说比劳伦斯更挣扎,她不是自己要变性,却因为爱,不得不帮助着劳伦斯。
事实上她一直试着按照自己内心来生活,按照她觉得会快乐的方式在努力尝试,但是很明显,无论是过正常的生活还是待在劳伦斯身边,她都无法快乐。
这世上没有人比劳伦斯更理解弗雷德,弗雷德以为自己对劳伦斯的爱已经可以超越外表,可是这毕竟很难做到。
这是个聪明的姑娘,她知道她读i劳伦斯的爱走不通,想放弃甚至和别人结了婚,可是她这一生始终都走不出对劳伦斯的爱。
电影中有许多有象征性的场景都令人影响深刻。
比如,弗雷德涂完劳伦斯寄给她的诗歌集后,沙发上的那场瀑布,象征了一种澎湃和清醒和淹没。
同时还令人人联想起影片一开始他们在床上交谈的那些诗句。
还有最后弗雷德从酒吧后门走出来时的大风和卷起的尘土落叶,象征了这个社会的大环境。
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么真实感动的电影了。
目光,一个接一个;近景,回头,错愕。
景象影片里还出现了两次:劳伦斯第一天女装教课,下课去食堂时路过形色各异的学生;劳伦斯在酒吧与人斗殴,带着伤口在雪里向路人祈讨硬币打电话。
可只有在学校那一次是目光是平等的,有轻松的音乐。
三十五岁时,劳伦斯决定要成为女人,应该说是回到女人的身份。
母亲不意外,起初只是以为他是同志。
女友芙蕾得因爱伤心,却决定面对,陪他化妆,送他假发。
到底她还是需要一个男人,尽管彼时的劳伦斯生理上还是一个男人。
分开了,劳伦斯的嘴里飞出一只蝴蝶。
芙蕾得轻易得到了一个男人,与他结婚生子。
可劳伦斯一直在她心里,哪怕与儿子的游戏都是他们的回忆。
一天,芙蕾得收到了劳伦斯的书,明白她在跟踪她。
挣扎后芙蕾得翻开了题为《她们》的书,写的是她们的爱情。
回忆像潮水般淹没了她。
于是她们重逢,又决定一起去向往已久的黑岛。
一切看上去都美,不是不爱,她们只是回不去了。
劳伦斯去了美国,多年后再回蒙特利尔,还是要见见芙蕾得。
看《幻爱》,只觉二十出头的导演有意思。
《左右劳伦斯》则让人钦佩其导演和编剧实力。
题材看似荒诞却源自真人真事,个中情感的细腻和承转处理得恰到好处。
导演的年纪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就像剧中的劳伦斯。
难怪导演说每部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劳伦斯的选择注定艰辛,可如芙蕾得所说,他一直活在云端。
对,人怎能没有自己的世界?
劳伦斯还鼓励母亲走出单调无趣的夫妻生活,重新拿起画笔。
母亲画了一个孤立山头的女性送给劳伦斯,称劳伦斯女儿,漂亮的女儿。
和父亲的关系让人会心一笑:父亲不转头地守在电视机前,回了一句你好。
之后世界安静到只听得见电视机的声音。
关于演员,劳伦斯、芙蕾得和母亲都异常出色,配角如五朵玫瑰也属锦上添花。
据说一开始找的是Louis Garrel演劳伦斯,想来没有Melvil Poupaud好。
Louis 太理所当然,却少了Melvil身上的平凡和冲突。
音乐和摄影也是不多说的好。
想起近日读的蒋勋:知识越多,成见越多。
回到电影标题,左右都是劳伦斯,为什么要在乎是左还是右呢?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很巧的,Qs 作者 blur 也寫了這部電影,可見這部作品的精彩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焉。
底下也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看「雙面勞倫斯」,很難不想起「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2005. 舊文)。
一樣是MTF(Male to Female,男跨女)的跨性別者,冥王星裡的Partick,愛的是男人,他的命運與愛爾蘭交織在一起,死亡的意外、華麗視覺所交織而成的強烈衝擊,伴隨70年代的流行樂曲,在腦海裡炸成碎碎花火。
A wild and fabulous story.至於勞倫斯,他在一段熱烈的男女情愛裡,同樣MTF的身份,卻處在不同的生活條件之中——在大學教授外國文學,也是剛得文學獎的新秀。
年過三十五,他告訴女友,靈魂一直裝在錯的身體裡。
於是這部片注定,除了跨性別者出櫃後,所必定遭受的歧視與奇蹟——被家長抗議、丟掉工作;莫名被人毆打;餐廳裡,不時有人過來進行言語的嘲弄騷擾;而就在一切最低落的時候,得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溫暖。
導演更深刻細膩地處理勞倫斯與女友、家人之間的關係。
深愛勞倫斯的Fred,決心支持他。
然而,原本瘋狂笑鬧的生活,瞬間必須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與歧視,壓力讓Fred染上憂鬱症,也失去導演工作。
和MTF在一起,既考驗她對身體的接受度,也粉碎原本主流關係的想像與保護傘。
在關係的分合與拉扯中,勞倫斯越走越遠了。
生活中經受的歧視,讓她越來越堅強、腦袋明晰,即便仍深愛著 Fred。
但那樣的守候、等待、復和、努力追求的生活,最後卻也看清,Fred跟不上她了——即便待在她不愛的丈夫身邊,但舒適安全的中產階級生活,屏蔽了任何歧視的可能。
即便,Fred並不快樂。
所謂「社會結構性歧視」在當事人周遭的效應,以撲天蓋地、無比具體的方式展現著。
我們看到,一位才氣縱橫、生活無憂瘋狂的作家,如何被鍛鍊為一名戰士——Laurence 讓那位(曾經害他丟失工作的報紙單位)採訪女士,從一開始的不瞧一次正眼,從容說出新一年的篤定;也如同一開始對她尖銳的 Fred 姊姊,給她電話與擁抱的接納。
而導演的細膩,則呈現在Laurence的母親身上,關係中的冷落,讓她點出愛情自私傷人的獨白。
華麗的場景、炫目的調度、運用大量獨立音樂與古典樂的相互刺激、配樂與劇情之間一氣呵成的連貫。
這是我第一次看加拿大魁北克導演 Xavier Dolan 的作品。
年僅24歲的他,曾在19歲時以自編自導自演「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 2009),一鳴驚人。
而從這支預告片,看得出他很愛「很特別」這個梗——一句標示出對他人不友善的形容詞。
Xavier的作品幾乎都跟性別議題有關。
我想,導演自身默默如同Larence,以電影作為他的藝術武器吧。
Blogger http://pbear6150.blogspot.tw/2012/12/laurence-anyways-2012.html新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21210101689r.html
-众生相电影中出现了许多的脸,无关情节。
开篇,一首“If I had a heart”响起便开始出现各种街上的人物的脸部,多年后的街头,劳伦斯只转身露出小半侧脸,她一身浅蓝西装裙,消失在烟雾中。
教室里,劳伦斯把别针夹在五指上静静观察讲台下学生的脸部。
劳伦斯生日这天,冒着雨回家路上经过粉色发廊几个烫发女人的脸部,以及避雨处婴儿少妇的脸部,以及生日派对上人们的脸部。
周六上午的餐厅,小佛爆发前爆发后用餐的人们的面部。
劳伦斯第一次穿女装走在学校走廊学生老师们的脸部。
变装舞会上的各种人物们的脸部(这里还有一幕多兰的出镜)。
也许这些都是劳伦斯的主观镜头,用形形色色的人脸和他们的面部表情来表达众生相,代表着大众的社会和被边缘化的人物,劳伦斯的害怕与渴望。
(虽然没什么关系)联想到卅一派对被下架的人头剪切画的海报/披头士的花椒军曹与寂寞芳心俱乐部。
-“我以你为荣”-“我以我们为荣”劳伦斯和小佛之间,电影将浪漫处浪漫到了极致,不管在劳伦斯改变前还是改变后。
他们在车上聊天的种种,以及两人走在漫天的彩色衣服的黑岛上,肆无忌惮携手和大笑的样子。
有一个镜头是小佛回过头来看接着劳伦斯回眸,接着两人再转回去画面中只留下一蓝一紫的背影,像是在和日常说再见,尤其是小佛,她的转身带着迟疑和不忍。
这一段真的美得惊人。
Juno有首歌《酷儿》,词是根据西方解构主义中的酷儿理论吧,歌词中“方知世上存在某种爱要够酷,诚实就可以,要是诞生唯有活一次”,仿佛在讲劳伦斯,也有这样一句像极了在描写小佛,“我愿陪着你挡今天的冷酷”。
小佛当然爱劳伦斯,不管是他改变前改变后,就像住在黑岛上那对情侣说的,小佛爱的是劳伦斯这个人。
可她害怕的是面对这个社会,害怕与改变后的劳伦斯站在一起去面对整个世界。
小佛说都怪夏洛特毁了这一切,这一段在孤岛上难得的远离社会与平凡的时光。
小佛对姐姐和母亲说,“我得在他身边醒来”。
小佛几近崩溃地对劳伦斯说,“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的孩子”。
-Determined.劳伦斯很爱很爱小佛,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小佛是一个“from A to Z” 的女人,她去偷窥小佛,在白砖墙上涂上一块红色的暗示,给小佛寄书。
可最终,也是劳伦斯先明白“我们成为边缘人前,就已在边缘”。
在一间餐厅里他们分手,当劳伦斯不再挽留而是张开嘴吐出一只黑蝴蝶来,当她眨眨眼的时候,也许注定了无法厮守。
改变后的劳伦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她心甘情愿远离这星球,并再也不要回到地面。
采访时的她是一种完全自信以及由心而生的优雅。
小佛也慢慢明白不再挣扎,她从窗里看着街上的丈夫儿子,也流露出满足的笑容。
即使无法厮守,小佛和劳伦斯的爱情就在那里,A.Z.自始自终。
-555-1987-你是我的女儿小佛的姐姐和劳伦斯的母亲,关于亲情的内容描写得也很饱满,而非脸谱化。
亲情是目前看过的每一部多兰都少不了的主题。
-It’s Laurence,anyways.故事的尾声也是故事的起点,不悲。
能让你扬起温暖的笑容。
如果要说这部片的genre,一定能算上爱情片。
越来越不习惯给一部电影的分类是同性或者是变性。
几个月前看的迷恋荷尔蒙好像是第一次给我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仿佛是,爱情不仅是男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或女人与女人,更是人与人。
“confiante? Non. Mais déterminée.”特别喜欢laurence和fred最后在小酒馆见面的那次,两个人最后分别都提前离开了。
他们已经不再合适,是时候放手啦。
很喜欢laurence,刚开始的时候真的觉得fred超级勇敢,超级爱他,但是其实fred并不能接受laurence变性,她自己都一直觉得这不对或是奇怪、不正常,她认为一直以来她只是在骗自己接受,内心深处其实她无法接受。
而对于我来说,那回他们在黑岛遇见的那一对夫妻,是我心里的理想状态。
爱一个人不是只爱他的外貌、身材等等,而是内心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确实很难遇到两个人都这么想,并且能够在一起那么久。
laurence没有错,变性没有错,我们可以成为任何我们想成为的人。
那些无法接受的人,我能理解,但是那些伤害别人的人,那是他们的错。
laurence和fred,即使内心上的分歧这么大,也一直在尝试在一起,他们真的很相爱。
可是,相爱也不一定适合在一起呀。
能够看到fred是真的很痛苦。
“合适”真是一件复杂的事,但“相爱”,什么东西也无法阻挡。
看了4个月才看完,多兰有没有考虑过找个人来帮他剪辑。
剪辑得太细琐,片长吃不消。
自信我没有,我只是坚定。
弯的直的,边缘题材。
真好!影片雖長但是勞倫斯化蛹成蝶的一生真的太有戲劇性了。看他第一次穿女裝時緊張地不敢大聲呼吸,看著走廊里的步伐越發堅定為他開心。他們倆私奔去黑島的畫面真的好美,天上掉下的衣服都是重逢的喜悅,是深藏在內心多時而迸發的情感。比起男主我更喜歡Fred,敢愛又敢恨。沒有誰的人生會是完美的,可能擁有遺憾才更值得銘記。片尾的《Let's Go Out Tonight》好美5555
nonono,受不了这种new wave
Melvil Poupaud女性装扮真心丑啊!可能对于“各种不同的爱”抱有怀疑的人更多~~~虽然我不知怎样解释~~~反正我深信它存在!“喂 。。。 喂。。。那个沾上就甩也甩不掉的人”
为什么觉得我会给这个打五星……真是误会大发了。长的没完没了。
本届电影节最后一场。传说中的加拿大王家卫,画面音乐美极艳极,那种故意的over the top我还蛮喜欢的。文艺青年就是作!在你的白墙砖上涂上一抹粉神马的。。。有句吵架台词是"I'm not your groupie!" 全场就我,赤脚和恰恰狂笑三声。。
一直喜欢不起来多兰,整个电影像……一个小丑的表演……你们还有一种叫多兰美学的东西?
單純欣賞Melvil Poupaud和Nathalie Baye恰如其分的表演。導演還是太自溺,善於描繪強烈的慾望和激情,情緒的由來卻都沒有道理,不懂如何表現人的複雜性。如果要講一個正經嚴肅的故事,就別出現嘴裡吐出蝴蝶,雨水從客廳天花板澆落,彩色衣衫漫天飛舞這種玩爛的招數。
红色和发型变化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左耳的羽毛耳坠、为取悦她而戴假发之情感隐患、分手时餐馆爆发与口吐蝴蝶、母亲举起电视机、戴耳机写作隔绝新女友的沟通、千里迢迢过门不入漆一块粉砖、桃花源Isle of black裙衫从天而降、紫风衣背影。精致布景空虚内涵。So artificial. 凌晨令他空着我的星空裙。
你是勇士,只是我看不下去了
有惊喜也有无趣,剧情上时间跨度较大,叙事有些零散。不知道为什么,苏珊娜·克莱蒙很吸引我眼球。从电影看来,性取向和生活品味真的是有很大关系呢。
题材太劲爆,艺术太有深度,还不会欣赏
此君还不行啊,仍得修炼
创作起点非常棒,不过如果他的目标是泰坦尼克号的话,恐怕导演也没拍出他想要的效果吧,画面再美,从头至尾也没感受到多少感情
一如既往惊艳的意象,片子的价值观和爱情观算是连贯统一的,戏有点过
画面和音乐确实很绝。
许多人都无法面对伴侣真实的那一面,因为往往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没想到自己也会这么丑陋。两个人走着走着,就忘了第一次遇见彼此时的怦然心动,是有多么珍贵。积攒的复杂情绪,愤怒、恨、心疼、感动,在影片结尾回到最初的那个时刻,倾泻而出。劳伦斯刚开始变装处在尴尬期的时候,小寸头看着真挺别扭。长直发的时候开始帅气迷人。到了后期,一头黑长卷发,一身蓝粉西裙套装,擦着精致指甲油的手夹着一根烟,整个人像大明星一样闪闪发光,倾国倾城。他说他不自信,只是笃定,微笑中隐隐透着志得意满。是的,这就是他,一个人真实的样子魔法般美丽动人。按照所有人一样的模式结婚生子工作生活,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那它对你来说就是虚伪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