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啊等,终于等到影院复工,与电影阔别重逢,大家的快乐都回来了。
可惜的是,目前放映的影片大多是老片重映,又有多少人跟小鉴一样想看新片想疯了?
首批上映的数部新片,风格多样,种类繁多。
但在其中最抢眼、最特别的就要数这部《白云之下》(7月31日全国公映)!
用一颗匠人之心精心打磨而成,也是首批新片里最独特、最文艺、最养眼的片子。
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一个厌倦了单调的草原生活、想要逃离到遥远的现代城市里去,甚至多次不告而别;一个沉浸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规律的草原生活里。
两人因追求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白云之下》是唯一入围2019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最终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也是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 开幕影片的唯一华语片代表。
如梦境般的视觉盛宴,风情又明亮如果你去过草原,那么《白云之下》就是你回忆的重现,是一望无际的翠色欲流。
如果你还未来得及去草原,那它就是你想象里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影片里成群结队的羊群,犹如草原的点缀,安静沉默;
又有大批的劲马,用漂亮的马蹄在草原上掀起一层又一层尘埃。
遥远的镜头里,是大片的绿色还团团围绕的云,仿佛世界的镜头也不过是这明亮的美丽。
每一帧都如壁画般的静谧美好。
有逆光而来的大片云雾,在湛蓝的天空里,透露出岁月静好的安稳;
有天边盛开的、斑斓的彩虹,象征着生活里即将绽放的未来;
黄昏下,温柔的日光,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是镜头在寻找景色,而是镜头,攀附在这亦真亦幻的草原风情里。
无需刻意寻找,便能在画面里拥有浑然天成的留白。
四季轮转,电影用镜头把这风光用墨线勾勒,尽收眼底。
春的生机、夏的躁动、秋的沉寂、冬的璀璨,草原里四季的变幻与这“不安分”的故事咬合在一起,一起被镜头留住。
每一个季节都是枯燥无味的劳作,每一天又是蠢蠢欲动的逃离情绪在男主人的身体里生根、发芽,像一日日在草原里渐渐长大的羊羔。
两人互相牵扯,又固执地不肯退让,从一个四季走向另一个四季,最终仍旧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人生不同追求的精神困境里去。
还有声音。
温柔的风声吹拂的是女人的秀发,磅礴流淌的雨声是男人与女人之间无言的战争。
对于很久没有出远门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牵引着你的眼睛与灵魂的绳子,带着你领略草原的风情万种。
这也绝不仅仅是一次眼球的净化,更是一场心灵的滋养,是炎炎夏日里树荫下吹来的一阵凉风。
理想与现实,诗与远方的挣扎妥协《白云之下》又不只是在讲男人逃离草原的故事。
要知道,草原并不是贫瘠荒凉的地方,它风景如画、肆意又自由,就连空气里都是香甜的泥土和洒脱的味道。
可这个男人,仍然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放弃自己的家庭也要逃离这个地方。
为什么?
是原始生活向往都市化生活,还是个人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
《白云之下》的导演王瑞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些看似在电影中呈现矛盾化的问题,都不过是电影的表象。
他想探讨的,更多的是引起这个事件发生的核心——欲望。
人的生命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买房、买车,甚至是想要看一部电影。
但同样的,人也有规则、有牵挂,有社会性的“束缚”。
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欲望会被周围的环境阻拦或干涉”。
就像这个故事里的男人,他的欲望是想要走出去,去到草原千里之外的地方,无论那个地方是否比草原更富裕或者更贫瘠——他只是单纯想要离开草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他已经成家,他的亲人、朋友、妻子都并不想让他离开,妻子的欲望是让他放弃想要走出去的心,与大家一起留在草原里,度过安稳平凡的生活,随着日出日落劳作生息。
这就构成了矛盾,一个想走,一个想留。
没有人是错的,可惜,结果却一定有一方是遗憾的。
电影最特别的是,没有选择配音,而是采用了演员原本的语言,蒙古语。
画面上大片大片的草原再加上听起来颇有陌生感的蒙古语,反而让坐在银幕前、早已习惯的都市化生活的观众有种莫名的抽离感。
这种微妙的感觉,让电影中所表达的情绪放大,显得更加有冲击力: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于是眼睛便牢牢的被画面抓紧,他们的表演便显得格外有力。
让这种冲击达到高潮的是电影的最后,一场关于视频电话的戏。
男人回到蒙古包,装上了WIFI,于是两个曾相濡以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夫妻”,最终却用了让两人分开的现代化设施,进行了最后一场视频对话。
在这场对话里,两人别开生面地谈论起往日从不肯对对方说出口的话,那些纠结和隔膜、矛盾和歉疚、情感和亏欠……让旁观者也长久地陷入怅然若失的情绪里。
章子怡就曾在与导演的交流中表明,她喜欢这个部分。
小鉴想,她喜欢的缘由,恐怕也是因为这段情节太过真实,也太过悲哀。
在这个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符号,堆砌出了这张绵密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世界里肆意欢腾。
我们用表情包代替语言,用活络的语气表示亲昵,用露骨的语言表达善意。
我们在电子屏幕前相谈甚欢,再相见时却几乎相对两无言。
高口碑+优秀制作团队,这部“美”片稳了感知到这部电影美好的人,也绝不止小鉴一个。
有人在电影里看出了诗意,有人记住了几处画面,还有人被镜头里的草原打动。
日本著名导演广木隆一在看完电影后也曾称赞:“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充分思考在人生中所处的状态的电影。
”
这样的电影,逃不脱优秀的主创团队。
电影的导演,是执导近三十年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王瑞,曾获得过华表奖、白玉兰奖。
早在十多年前,在第一次看到电影的原著小说《放羊的女人》时,王瑞就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吸引。
可惜那个年代,商业片盛行,这样文艺的电影实在是拉不到投资,便一再搁浅。
09年王瑞导演的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他开始更加渴望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机缘巧合下谈成了一笔投资,这部电影才终于有幸问世。
可想而知,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改编,导演王瑞将付出怎样的心血。
举个例子,在拍摄的那段时间里,草原上本来雨水就很少,却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原本计划中,并没有雨中的戏份,可那样的景色太过恢弘,导演立刻便被吸引了,在下雨的瞬间想好了新的一部分雨中的戏,整个剧组便疯了一样的搬灯、准备。
因为可能一个来不及,雨就停了。
除导演外,这部电影的编剧陈枰,是曾创作出家喻户晓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及“一世挣扎叹戏痴”的《青衣》。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放羊的女人》,就是由他推荐给王瑞导演的,可谓是眼光独到。
另外影片还有金马奖影帝涂们;
金爵奖、金鸡奖、华表奖三大影后艾丽娅的加盟。
每一个实力派的加盟,对影片来说,都犹如一剂有力的强心剂。
至于影片里那些,跟随着草原的律动响彻苍芎的呼麦音乐(民间音乐的一种,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一种歌唱方式),来自于恒哈图乐队,他们成立25年,走过了世界各地,被誉为是“深入灵魂最自然的声音”。
小鉴说了这么多,也足以看出,在复工后首批上映的新片里《白云之下》绝对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试着去感受一下吧,美轮美奂的草原风光以及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声音。
再次提醒一下大家,《白云之下》7月24日起点映3天,7月31日正式上映哦
作为2019东京国际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唯一中国影片,这部《白云之下》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可见该片也是有两把刷子。
且作为2020年电影院复工的第一批新片之一,这部历经十余年匠心打磨,一次“教科书级”的艺术碰撞,一部极具情怀的“中国式电影”,更加值得关注。
该片有着一个完美的切入点: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传统的蒙古族牧民,是几乎被历史遗忘、现实面目也逐渐模糊的民族,草原也是消亡中的草原,在这个充满历史忧虑感的背景之下,又是牧民们坚守的家园和文化之地。
该片从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生活困境这个角度入手,用牧民的双眼和感受来寻找一个已经日渐消亡的民族文化以及生活理念,影片的叙事环境设计得可谓是精巧玲珑。
所以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草原上,如潺潺流水的故事娓娓道来,唱着民歌的牧民,套马的汉子、羊群与奶茶,以及草原尽头仿佛低矮的天际这里的一切让人沉醉,光是大银幕效果下的美景,都能值回票价了。
所以该片在风格上,可以带领着观众达到洗涤心灵,净化内心的目的。
然而,恍惚之间抬头望去,高楼林立的城市已经与草原接壤,哪里有着令人向往的物质生活,也对坚守文化传统和追求心灵净土的萨格拉部落的牧民来说,是一次难以抉择的考验。
比如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
无论丈夫朝克图将外面的世界描绘得多么美好,都无法说服妻子一同走出草原。
禁锢的不甘、焦虑让他屡次不告而别,哪怕付出他意想不到的代价……静谧的草原与熙攘的城市,牧民悠远的牧歌与嘈杂的KTV,简单与繁华,宁静与急躁,电影在两种风格下来回切换,正是代表了该片的主题,不偏不倚的呈现,完全冷静的视角,去呈现历史车轮与文明进程下,有些一直在坚持却要注定消亡的无言结局,以及躺在历史车轮下的困惑青年。
就像男主角的心态一样,前一秒还和老婆热炕头,与故友欢聚一堂,后一秒就跟故友在KTV大打出手,回家与妻子发生争执,甚至无意中还导致妻子流产。
看这一个个远走他乡的伙伴,望着卖掉草原后、一身名牌的邻居,甚至还有忘了乡音的亲戚,他无法理解一些自己的伙伴为何会变得浮躁,同样无法理解为何自己也拥有一颗按耐不住的躁动的心。
导演王瑞,堪称第六代导演们的导师,在电影的大命题之下,显然非常善于利用隐喻性意象:草原退化、文明入侵,一辆汽车呼啸而过超越了他们的马和骆驼,结尾处男主角走向草原的深处,结果一抬头,高楼林立;以前是草场的围栏挡住了游牧民族的脚步,如今围栏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及蔓延到草原的城市文明,草原游牧与城市化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些意味深长的意象,以及整部影片的影像把控,包括对于两位蒙古族演员的调教,都可以看出导演王瑞的电影美学造诣和出色的导演能力。
意象和可延伸性的丰富,是该片最大的特色,尤其是建立在之上的民族性,影片从头到尾都可以看到对蒙古族牧民的人文关怀。
但本片并没有一味的强化人文主义,反而是角度不偏不倚的中立,将矛盾冲突,放置在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选择和妥协”之上。
然环境的削损背后,呼唤着一种更大的古老文明的全然溃败,没有草原,没有马背上的民族,没了历史,没了未来。
乡愁式的虚无追溯,是不需要作出抵抗姿态的,极大程度是因为做不出。
所以,正如结尾处,妻子再度怀孕,并去往了城镇中,恰恰代表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田园牧歌式生活,最终在孕育生命中和解,也就证明了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栖息生命的源泉。
这才是这部《白云之下》最动人之处,一部极具情怀的“中国式电影”,一次“教科书级”的艺术碰撞,让草原人在时代变迁下真实的生活态度、精神困境和追求,显得那样生动可观。
夏季望悬崖,冬季尽风雪。
人总是期冀着破局的可行性:高居庙堂,渴望田园;身处草原,总想撒野。
全片就是一个心灵飘忽远方的丈夫和软硬兼施企图挽留丈夫在家的妻子间的猫鼠游戏。
比起展示冲突营造高潮,着墨多诉诸冲突后的无可奈何。
对于野不知何起的丈夫而言,走出去是唯一的渴望。
但他却没有想过,如果不出去,看到的是自然景色;一旦出去,只剩人文景观。
围栏不在眼前,唯在心中。
当白色客运车行驶在茫茫雪地上,短焦纵拍的手法让丈夫的一切行径都显得可笑。
斯人已逝,丈夫却将自己自觉关进了羊圈场。
通篇看来,家庭与婚姻、禁锢和孤独、传统与科技等等命题都是老旧的,不具吸引力的故事架构也没有得到学院派技法的补益。
弱情节下的多数台词均显多余,留于浅表和浮泛的宣泄;试图起到点睛作用的穿透第四堵墙镜头也反而让节奏更加断裂。
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是色调和配乐,成为找不到主题的呻吟中唯二的豪放色彩。
对于文艺片而言,一个不具典型性的人物让影片只能留下的是不够创新的独特尔尔。
ps:济南雷阵雨最暴的时候恰在赶路,让看到暴风雪夜里连滚带爬的夫妻俩生出股不合时宜的共情,怪有意思的。
电影应该叫做白云之下一个男人的无脑无能与自私。
座我旁边的妹纸,看完流产部分后迈着沉重而生气的脚步离场。
我也想离场,然后想了下,我得看看这个男人到底有多渣,然后让大家避雷。
8月7号8号各大公众号疯狂推文说片子这好那好,然后我从淘票票上看全北京只有9家电影院排片,我当时想既然那么好,我抓紧时间看吧,不然很可能下周就下线了。
顺便算一笔账,都是小厅,都按天幕新彩云4号厅算,60*30*0.3*9*13=63180,全北京7天的票房。
是的大家没看错,就是不到7万,要知道《撞死了一只羊》4天突破500万票房都依然赔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票房如此差?
文艺片受众少,疫情30%上座率,全蒙语很多人听不懂等等,但电影核心难道不是是你交出一个像样的作品吗?
电影的优点是摄像牛逼,关于白云的好多帧都是内蒙古宣传片的效果。
缺点显而易见。
故事主线特别简单,但是还有很多逻辑不通顺地方(就因为别人羊去哥们家草场吃草,哥们把别人家羊扣下了,就要跟哥们打架吗?
这事跟你有什么直接关系?
为什么不能好好沟通一定要打架,然后又莫名奇妙的和好);片中女主就是端茶倒水依附男人生存的角色,现在是2020年这种脸谱化的角色定位,真,不敢苟同;通稿都说导演是北影导演系主任,可是作为普通观众,真不关心导演title,看好的能让人思考的电影才是王道;男主,你可以有去闯荡的梦想,你既然结婚了,那么跟爱人好好沟通,她支持,你们就干脆利落的走,她不支持,你要么离婚要么为了家的完整待在草原上好好挣钱活着,天天跟那儿作死矫情算怎么回事?
男主无脑,性生活如此频繁,不知道女人会怀孕吗?
要不你就采取措施,要不你就多关注她。
流产了然后一副不知道的表情给谁看啊?
买车,买一辆破到开都开不起来的二手车是什么目的?
出去看世界没错,但是能不能带上脑子?
出门之前看或听天气预报,尤其是在牧区天气瞬息万变难道不是常识吗?
无能,爱人担心他的安全,暴风雪夜去找他,但凡他有点儿原则不打女人,她都不会变成那样,但凡他买一辆正常的二手车,也不会让她冻成那样,然后流产。
总说去大城市看过的傻子也比待在家里的聪明人强,话不错,但是无论在哪生活都是离不开柴米油盐的,没有柴米油盐,请问如何生活?
自私,从头到尾,除了她流产,其他都只想自己,不顾及爱人,这样的男人要他何用?
大男子主义你tm到是疼媳妇啊,你不心疼体谅她的大男子主义就是个渣男啊!
还有8月9日周日下午小厅都没满座,请问8月10-12日周一二三下午6点场是如何全部满座的?
哎。。。
《白云之下》围绕着一对草原夫妻来展开故事,丈夫朝克图是个闲不住的人,卖羊、买车、卖车,他的心里只有对外面世界探寻的渴望;而妻子萨如拉则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放羊、给奶牛挤奶、给心上人做饭,仿佛这样的生活就是她的全部。
由于生活理念的不同,原本恩爱的夫妻心生间隙,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朝克图和萨如拉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白云之下》初看起来,不过是当代草原人生活的直观体现,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影片的与众不同,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城市的新鲜神秘与草原的安静祥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在冲击着所有草原人。
老人们还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与草原安度一生;而年轻一代早已开始憧憬新的生活,有人将草场转卖他人,有人将草场租给别人,转身就投入到城市的怀抱之中,这种源于现实生活的迷惘、彷徨和无助,这种当代草原人所面临的难题与困惑,也是影片亮点之所在。
非专业人士的观后感,望大家多多包涵。
我很庆幸这部没有口号的电影。
这部电影很现实,现实的让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束手无策。
进城亦或留在草原的主题被很多作家描述过也批评过对与错,算是一个大众话题。
但是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电影的言外之意。
男主角朝克图在多次镜头中望着天空发呆,还看到直升机和军队后认为恐怖分子来了,而且他还无缘无故卖羊又买回来,大冬天低价卖15头羊,买皮卡车,最后买了个二手车还自己修。
从这些镜头不难看出男主角的很多行为缺乏说服力,我认为这正是电影的言外之意。
朝克图环游世界,进城的想法不是无中生有,一是常年生活在围栏里闷的慌。
二是大草原不再以前的大草原,她以伤痕累累。
朝克图骑马到认为破坏的大坑面前停下的特写,渐渐拉远的镜头让我看着心酸。
因此朝克图想进城,去环游世界,而他的妻子萨茹拉不愿进城,她一直坚定。
如果我用一句话概括朝克图的行为的话就是异想天开。
原因是:他常常劝妻子出走,看世界,进城生活,还说“进了城,我干什么都能养活你”。
其实,他从来没有计划未来,只是异想天开。
该电影并没有从表面上刻画社会矛盾,而是让观众深思。
不得不思考,只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了吗?
走出去就好了吗?
进城了就没问题了吗?
我们该何去何从?
走出去后不是所有人能有所成就,但是大多数人靠什么生活?
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美,但是如果有美中不足的话电影语言太直接:朝克图的劝说和萨茹拉的拒绝。
影院已经复工,上映的电影如洪水一般之多,十分引人关注。
而值得关注的,感觉还是偏文艺的电影。
因为最近上映的文艺电影《白云之下》,因为获得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而更是备受关注。
该电影单单从风景海报就是已经吸引大众眼球的了,该海报写实又唯美,高海拔下直压头顶的白云让人仿佛置身于草原之巅。
该电影是根据小说《放羊的女人》改编的,电影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不断反转的戏剧矛盾冲突,几乎就是讲述发生在草原上夫妻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故事。
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不同而产生某种生活分支,尽管夫妻两人表面上过着日复一日宁静祥和的生活,但在心灵层面上,两人却始终保持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一次次不告而别。
故事到了结尾,男主角朝克图走向草原的深处,结果一抬头看到的是高楼林立。
导演王瑞的高深在于,一开始是一条线地讲述草原夫妻的人各有志的矛盾,然后通过男主角的这样场景作为结束,一方面淡化了夫妻间琐碎的生活的戏剧矛盾,而将这份草原家庭戏剧矛盾升华到城市与草原之间的发展矛盾,以及揭露草原退化、文明入侵的客观事实。
以至于该片的艺术魅力就散发强大的感染力。
难怪日本著名导演广木隆一也点赞道:“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充分思考在人生中所处的状态的电影。
”说到导演王瑞,一直被誉为第六代导演的老师,这也不无道理的。
要知道他代表作就有如由韩雪、窦智孔、杨若兮联袂主演的历史题材剧《北平往事》等,其中还有就是2003年由李亚鹏、周迅主演的内地版《射雕英雄传》的精彩的豪迈的蒙古部分,就是出自王瑞的手笔。
请注意,从《射雕英雄传》的电视剧里,让你看到不一样的草原风情,就是出自王瑞的镜头。
而这次电影的坐标也是发生在蒙古大草原的呼伦贝尔。
于是,经验老道的导演王瑞,继续拿出拍出草原好效果的看家本地,去为世界观众呈现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即使在这部片长达110分钟的片子里,你也是没有尿点的。
首先片子几乎全程蒙语,选角也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原汁原味地实地实景实人地去呈现马背上的游牧人们的生活场景。
然后,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我们一睹了呼伦贝尔草原四季更迭场景,导演就是这样用墨线勾勒,将草原上春天的青翠生机、夏天的躁动不安、秋天的沉寂静好、冬天的雪白和冷的璀璨,都一一完美无瑕地展现出来了,几乎每一帧都拍出了如壁画般的静谧美好。
同时,这些视觉上的震撼感随着画面中人物的出场而变得更加饱满。
此外,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拍摄,导演也是非常到位和专业的。
从套马的汉子,使得一大批大批的劲马,用矫健漂亮的马蹄在草原上掀起一层又一层尘埃。
再到唱着充满苍茫奔放气息民歌的牧民,放牧羊牛群的女主角,再到于彩虹那梦幻而又震撼的布景下,草原牧民们盘坐于草地上奶茶聊天。
那种人景的巧妙结合,都是给人带来了一种草原上美好生活的呈现,也反映充满神秘感的草原的特色,这无疑是人与自然生活交相辉映的和谐和畅快状态。
但再美丽的草原却留不住男主角他要去远方的心,于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草原上的小家庭就会发生家庭暴力,各种矛盾。
一开始虽然主角两人都意图说服彼此,但无论男主角朝克图将外面的城市的世界说得缤纷多彩,都无法说服女主角一同走出草原。
而女主角也无法将男主角那颗想要奔赴远方的心锁在大草原上。
这样的矛盾,无疑是一种城市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
导演就是用干净且纯粹的镜头,不但将草原的美好风光,草原游牧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入地展现得一览无遗,而且随着景而展开到讲人的故事,导演就突出那种游牧人们的真挚感情,也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而隐喻出草原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以及揭露草原退化、文明入侵的客观事实的大主题。
此片充满时代印记与人文精神,它富含着草原牧民世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男女主角到底是去还是留?
每个出生在草原上的人都有各自的修行,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这部电影值得观看和富有艺术气息的,发人深思的文艺电影。
关于,走出去与留守,片子夫妻代表着这两种价值观或者说选择。
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总想着走出去。
可能我们并不清楚走出去能得到什么,但总会有这种冲动,凭着一腔热血。
但出走也会丢失故乡,丢失对亲人的陪伴,看看古往今来多少关于归乡情结,所以像片子舅舅那样最后还是想回到草原。
男主太符号化了或者说内心描写太少了,我们像妻子一样不懂男主,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他在想什么,就很难带入这个人物。
对着镜头的微妙距离感可以相互诉说平时无法表达的心意。
救妻子时左右割裂风雪夜色的手电筒。
配乐很棒。
(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小地方的映后见面会,我买票的时候还以为标错了,因为这几周都是我包场,这场也是。
but入场之后我的座位竟然有人而且几乎坐满了没有隔座,似乎大家都是赠票来的,就怎么说,体会到了上一次零零后的观影地狱,屏摄打电话大声交谈小孩子吵闹开外放玩王者荣耀…真的想避开这种影后见面会了,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表达的东西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主创们只言片语的交流也很片面)
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等待,电影院终于复工了,虽然新片不多,还有上座率的限制,毕竟可以重新走进影院,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更开心的是,在上映的第一拔电影里面,有一部值得静下心来认真刷上几遍的国产好片,它就是由王瑞执导,吉日木图、塔娜主演,影帝涂们和影后艾丽娅助阵,去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的《白云之下》,好看又有品味,可以满足大家对好电影的所有期待。
首先必须说明,这不是一部常规意义上好看的电影,假如你想看那些激烈的打斗,华丽的颜值和肤浅的浪漫,那么直接可以绕路了,《白云之下》具有独特的视觉美学,一望无际的风吹草低,游动的羊群和骏马,质朴无华的牧民日出而牧,日落而息,完全过滤掉了都市的喧嚣和浮华,甚至连一丁点多余的色彩和噪音都没有。
白云之下,美景之上,一对草原夫妇登场了,丈夫朝克图厌倦草原人生,总是偷偷的离家出走,妻子萨如拉总是追在后边找丈夫,为此陷入苦恼,围绕这样的家庭矛盾,景片深入探讨了在都市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人们在故土与远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左右徘徊,有心改变又无所适从的微妙处境。
从第一幅画面开始,就让观者有了已经置身于草原的身临其境感,除了影像带来的冲击,更多是一连串来自原生态的生活场景的真实还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汉子们放下酒碗玩起套马的彪悍,喝着喝着打起架来出了派出所又抱在一起的真性情,还有草原夫妇在夕阳下嬉戏拥吻的真情流露,莫不让人感受到人际之间久违的真实。
当然,还有受到章子怡强烈称赞的“我特别喜欢两个人视频通话的部分”,这场戏经过两位演员高度生活化的表演,通过已经被用滥的视频聊天,提炼出夫妻之间简单却又饱满的对话,女演员发自内心的笑声,形成了强大的感染力。
看着这些情景,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油然而生的活力,恨不得立刻买张机票飞去草原,感受这天苍苍野茫茫的美景,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的交流,可是,影片却没有一味的营造美景,而是画风一转,朝克图终于还是又走了,走时是盛夏的晚风,回来是草原上已经披上了纯白的雪色。
这就是人生,夏去秋来,冬去春回,不可能一成不变。
一个要自由和远方,一个要厮守和家园,朝克图和萨如拉的问题,不单单是一对夫妻的问题,整个呼伦贝尔上所有的牧民之家,都在遥望着热火朝天的都市,一边在试着迈出脚步与现代接轨,一边又故土难离,无法割舍内心对草原的眷恋,甚至所有生活在都市或城镇、乡村的人们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唱了好几十年,精彩后面依然是无奈,怎样选择,依然是一个问题。
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写的那样,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有些人喜欢城市的繁华,有些人热爱草原的辽阔,行动上的进来和出去很容易,抬抬脚就能做到,搭个车转眼间就能越过千山万水,但是心里的目标不一致,就会造成人生的困惑。
通过《白云之下》,王瑞导演解读了当代人的困惑,也展现了自身的艺术功底,既有大银幕的凝练与大气,也散发着生活的芬芳,人情世故,娓娓道来,写实主义的魅力尽显无疑,王瑞曾经是中国影坛的中流砥柱,执导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冬日细雨》等佳作,近年凭《有你才幸福》等生活剧深得观众的喜爱,在这个在艰难中起步的后疫情时代,老导演卷土重来,用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复苏的脚步已经在奋马扬鞭。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乡。。。。。。
喜欢这首歌的人,多半已经离开家乡。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美丽的草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美丽的景色比不上绚烂多姿的世界,当草原上的人被涌入的信息所淹没时,迷失便成了一个必然,蓝蓝的天,漂浮的云,绵延的草,蜿蜒的河,不再是唯一的世界。
悠扬的歌声变成艺术,草原变成方格,骏马变成摩托,牧民的心也会随风而起。
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地域、环境、牛羊、放牧、蓝天、旅游、、、虽然很多的人依旧向往草原,但只是如游览游乐场一样的心态:那是个美丽而且有趣的地方,我要去体验一下。
至于真实的草原生活,曾经草原人的态度、想法、梦想、人生,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失去。
四顾之下必有围栏、一条条尘土飞扬的车辙代替了牛羊的脚印。
曾经每一个清晨都可以平静的醒来,平静的制作饭食,平静的放牧牛羊、平静的看着太阳落山的牧人已经失去,留下坚守的只有回忆。
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很多美好的东西会消逝,我们并非万股不前,只是想保留这份美好,让萨如拉可以心如草原般美丽。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大草原很棒,多开发旅游吧。男主脑子不灵,女主也一样。难道不可以城里草原各住半年吗。
挺好的,别有一番风味的电影
主题与摄影都极力讨巧,艺术表达却显生涩。
老师对主题、表演肯定是很棒的,人物表演都挺好的,但剧本放在今天节奏慢了,因为现代的人都很急。摄影和调色很厉害,但拍摄上少了很多很细腻的镜头,妻子的视点描述比较少,两个人的内外部冲突不够大!特别是中点孩子的出现,应该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碰撞,后期剪辑的逻辑也是比较东方叙事的,基本每一场都是一个远景空镜开始,在时空的切换上很纪录片。
非常好的影片,既有蓝天白云,又有大量的社会冲突。白云之下的草原,是男人的束缚,是女人的宿命。很喜欢套马那一段,拍出了男人的英勇,女人的痴情。
又一个“围城”罢辽。(苦难,得去勇敢面对,并非逃避。)
D+
他被困在他的世界,我被困在我的世界。
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路,当地面被划出了路,好像选择就变少了。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看了这部,很喜欢。电影画面每一帧都很美,用大荧幕诠释出了草原的辽阔静谧与美丽
从来都不好意思说的话,在手机屏幕的那一端,也就说出来了。
女主好美~
画面优秀程度大于故事。唯美的画面,苍凉的人生。故事在往前放10年可能都更有说服力。
景儿一绝啊,构图很舒服,还有用光,弱情节也可以让人看下去,看完就很舒服,年纪越大越喜欢这样的电影。在共情中找回忆,在回忆中找自己。
为最后的字幕…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执的想去做的事…
说这个片子陈腐的可能是完全没看懂这个电影,很少见的讨喜渣男形象,认识到自己婚姻问题也要忠实于自己,敢于面对真实的人性的导演不多,大家都在给你塞糖呢。
一个很好的命题。
Saryglarlar 在开阔的草原生活也会觉得被困住吗
浅尝则止的片子,但冲突拍得也挺美的
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