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影舞者/文 国产战争题材影片《夜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769团在23岁的陈锡联团长率领下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故事。
其中炸毁日军全部的24架飞机,消灭敌人200余名。
从日本战机的轰炸开始,到我军直捣日军“机窝”、炸毁敌人24架飞机结束,整部影片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和不甘被欺辱的顽强精神。
《夜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享受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历史。
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真实。
它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的重大牺牲和努力,当我看到青天白日旗的标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荧幕时,我便相信这部电影的诚意满满。
在影片中,我更多地看到对国军晋绥军(国民党部队的分支武装)正面的描写,剧中的女主角居然还是国民党方面报社的记者。
这是以往主旋律影片中非常罕见的角色设定。
在主角的选择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革命形象。
他并不高大威猛,而是一个黑瘦的模样。
在外型上可以说是颠覆了以往。
在内在刻画上,更多的情感纠葛也出现了,对于部下的关爱,和国民党方面女记者若有若无的爱情也让角色变得饱满而圆润。
在反派势力的刻画上,我想如果敌人或者反面角色没有得到一个合理和令人信服的描写和展示,那么在观众观影的过程中,便不会得到剧情原本该展现出的戏剧张力。
影片中对日本人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没有了以往类似作品中为了表现残忍和愚笨而无视整体剧情安排的情况。
战争离不开人,只有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打动观众。
本片一改之前国产战争片的说教模式,导演安澜加入许多人情味在影片角色的塑造上,陈锡联不再是纯粹的爱党爱国的高大形象,他爱嚼草根、说话干净利落、做事粗中有细,在郭家明求军火未果便用计偷走军火的这一情节设置上更充分表现了他农民式的狡黠。
特别是那条与战地女记者郭晓娟的淡淡的感情线,使得陈锡联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
感情元素的加入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缕温情、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特殊的暖色。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
对于电影,伟大并不需要刻意表现,展现真实的细节,往往能打动人心。
影片中陈锡联挑选敢死队这一片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战士们站成几列,陈锡联庄重地走到每一名战士前面,家里有亲人需要照顾的,一律退出敢死队。
他给每人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下深深的拍肩,没有太多言语,却让我看得热血沸腾,内心生出万分的敬佩来。
影片在描绘机场夜战这一战争场面时花了大心思,展现了其辉煌和壮丽感;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爆炸场面增强了本片的观赏效果。
虽然影片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充满诚意而且拥有足够突破的《夜袭》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并反思的优秀的主旋律影片!
你们打了就走,郭家庄的百姓就要遭殃了去雁门关“牵制敌人”“3000多名弟兄,都是长征过来的,是党的宝贵财富,可不能让他们牺牲在我们的手上啊!
” ——政委随着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渐渐懂事,他都会明白到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
抗日战争,假如没有美国人加入战局,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国民党军人对战争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真正应该赞扬的是谁?
完全的真相恐怕再也没人知道。
不过《夜袭》所叙述的,绝对不属于真相。
到底谁在对付小日本的优势兵力?
请注意日军当时采取的政策是海军军部所倡导的南进方针,意图切断重庆政府西南方向的陆上交通,然后再慢慢收拾。
日军精锐部队投入在哪儿,就显而易见了。
让我们缅怀那些牺牲在淞沪战场的中国军人,缅怀那些战死在异乡的中国远征军。
国产战争题材影片《夜袭》从日本战机的轰炸开始,到我军直捣日军“机窝”、炸毁敌人24架飞机结束,整部影片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和不甘被欺辱的顽强精神。
《夜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享受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历史。
本片前一个小时主要描写我军夜袭前的行动,他们有条不紊地推进影片的情节发展,战前的紧张气氛被不断加强,后半个小时则完全是我军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争场面。
整部电影叙事流畅、情节紧凑,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又展现了其辉煌和壮丽感;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爆炸场面增强了本片的观赏效果;电影配乐不过不失,基本起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
战争离不开人,只有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打动观众。
本片一改之前国产战争片的说教模式,导演安澜加入许多人情味在影片角色的塑造上,陈锡联不再是纯粹的爱党爱国的高大形象,他爱嚼草根、说话干净利落、做事粗中有细,在郭家明求军火未果便用计偷走军火的这一情节设置上更充分表现了他农民式的狡黠。
特别是那条与战地女记者郭晓娟的淡淡的感情线,使得陈锡联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
感情元素的加入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缕温情、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特殊的暖色。
尽管这一情节的加入颇有些好莱坞的味道,但无疑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式战争片来说是个进步。
本片也有一些不足,如前半部分铺垫过多,稍显拖沓;镜头的近景、特写太多,中远景太少,让人觉得单调;陈锡联的扮演者的形象实在与片中所说的“22岁”差距太大等等。
但瑕不掩瑜,充满诚意而且拥有足够突破的《夜袭》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并反思的优秀的主旋律影片!
陈锡联此人不简单,值得深究.55年上将,1959年10月-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党委第1书记。
1960年10月-1967年8月任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8年5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
1970年3月-1971年1月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1月-1973年12月任辽宁省委第1书记。
文革十年,陈锡联主政东北五载。
当其时(文革中及文革后),能进入中央核心圈子长达十年以上,连任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未包括候补委员)而屹立不倒者,仅为五人,即两位元帅─叶剑英、刘伯承,两位上将─陈锡联、许世友,加上一位李先念而已(后三人同为出身于鄂豫皖红四方面军而文革中又长期得主席庇护,主席用人之道奥妙之处,确值得后人好生揣摸)。
陈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1书记。
1975年2月-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这正是十年文革峰回路转的年代.陈取代叶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主掌北京军区,深得主席信任.文革后期的重大历史时间都有参与.从其经历来看,似乎文革后也没有立刻受到正面冲击.
有很多废话一样的情节。
就像小时候小学生写作文,想把很多好看的句子都写进去一样,根本不管合不合适。
搞了什么女的在里面,几乎没有用处,只会带来弱智的情节发生。
战争电影就应该拍得血性、直接,很难吗?
不知道是不是时间太久了就自然而然的生出一种怀恋这样的片子甚至不如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诚然那些片子和这个片子一样有很假的地方,但那些远去的片子自有一种纯朴和清新在里头。
看到"夜袭"片名推出就忍不住冲上来说了........看了开头几分钟就已经集中了所有国产近代战争片的狗血要素套路的人物性格和对白以及冲突从镜头使用到人物的小动作无一不狗血狗血中的狗血,狗血大集合还有不时的不忘损国军两下,再给自己刷两刷子白漆我就准备看女记者的感情戏了,可惜肯定不会有OOXX的戏唉其实话说回来,国内军队里面女兵啊女记者啊要长的好还真是一件麻烦事儿呢,也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已经发生了.不知道这些年是不是好了些.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男兵青春献给党,女兵青春献首长.还是那句话:都是打鬼子我们崇敬的是每一个向鬼子开枪的战士,他们是没有分别的.至于立场啊理念啊意识形态啊那些JB玩意儿太他妈复杂了,我们搞不懂,让将军们自己去弄吧!
自从05年的《太行山上》之后,就再没看过国产新出的所谓“大片”,主要还是我的口味比较挑剔,不但要求有火爆的场面,还要求有较深刻的精神内涵。
恰好最近CCTV6吹的很凶的《夜袭》上映,为防止浪费我宝贵的硬盘空间和网络带宽,我还是选择了在线观看,结果……果然不出所料……影片一开始,八路军和晋绥军为了抢火车皮打了起来,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德军呢,还好MG42没出来,不知道是渲染国军火力强,还是衬托土八路的寒酸。
再往后,女记者出现了,不知道这位女记者手中的相机是什么牌子的,能变焦那么远,还这么薄(卡片机)?
那么远都能咔嚓的一清二楚,不得不佩服的说一声牛叉,居然可以胜过足球比赛场边的长枪短炮,按照国产“大片”的惯性思维,一般在战争中出现的女性(尤其是外表过得去的),结果无非都是一个:死,只是死法不同算了,结果导演果然没让我失望,残念……紧接着,主人公陈锡联出场了,让车皮,被日本的飞机扫(37年的时候鬼子就有零式了?
),接过,身经百战的团级指挥员不但不指挥部队疏散,反而扎堆集中轻火力射击,于是我们又见熟悉的不用换弹夹版的无限子弹,又见7.92口径的轻火力都可以打出曳光弹,又见机炮打在人身上只是个小小的洞……那位晋绥军郭团长和陈团长并肩扫敌机,想必会成为此片国共合作主题永恒的经典……紧接着,陈团长这位日后的上将军阶拥有者,被导演彻底塑造成了一名莽夫,中间还穿插了国片中屡见不鲜的感情戏,女记者向首长告白未遂,而且首长还挺封建……于是心里一阵念头闪过:这女的最后是挂定了。
一线天,陈团长勾引鬼子飞机撞山的时候,只见敌机子弹在密集的两路纵队身后掀起烟柱,却不见有人倒下,更好笑的是,几次和这支土八路作对的居然都是一个长相极其萎缩的飞行员,再次无言。
然后,女记者发烧,陈团长命手下给美女做点汤喝,指明了不准点火把暴露目标,君不见脸前就是马灯,两者差不太多吧?
女记者的军服又是掉到河里又是发烧生病,依然笔挺如新,敢问,这是XX狼纳米材料做的吗?
赶明儿咱也弄一件穿……中间的戏份硬伤不表了,无伤大局,直接跳到后面战斗场面。
身为堂堂一团之长,居然都能堕落到亲自带敢死队冲锋陷阵的地步(《太行山上》也有类似镜头,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也太过火了吧?
军事主官不是敢死队长,强烈建议本片导演多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免得大家喷饭,玷污我军光辉形象。
团长又是拼刺刀又是擒拿格斗,果然是兰博的前世,史泰龙见了绝对该称呼一声师父了。
值得讴歌的还有我勇猛的八路军战士,据说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日军士兵单兵拼刺功夫甚是了得,我军三个人都近不了一个人的身,电影里却翻了个儿,三个鬼子也砍翻不了一个八路军战士,爆强。
炸飞机的时候,一颗木柄手榴弹丢进去居然会引起那么大的爆炸,强,果然是强,有了手榴弹,还要什么重武器,木柄手榴弹也许就是电影中传说的终极武器吧。
飞机爆炸的火焰那么大,在旁边几米的战士却没有被冲击波和弹片所伤,我军战士的素质果然个个堪称铁汉了……当然,最搞的还是那句经典台词:用油桶做掩体……无语ing…本年度战争片最佳台词由此诞生,我不由得想起当年玩COD的时候专打油桶的情节,看来鬼子果然是不开窍啊……最后,政委一声令下,火力掩护兰博团长撤离,只见瞬间机场变为一片火海,看来八路军缺少炮弹并不是事实,这场面唯有盟军轰炸东京能够媲美,一点都看不出土八路每门迫击炮只有7发炮弹,难道是有几百门迫击炮?
幻觉,绝对是幻觉!
影片结尾,女记者为掩护兰博团长,还是挂掉了,死的时候脸部依然是那么干净,看不见任何战场留下的痕迹,这妆补的可真够及时,强烈建议MM们研究到底是怎么画的妆能有如此功效。
不知道这结尾是否是导演为宣扬国共合作大义安排的场景,国军女记者为掩护八路团长壮烈殉国,可歌可泣……除了这些,陈团长的部队第一次打鬼子,行军的队伍就有了鬼子的92式重机枪这类小毛病就不提了,太多太多了。
烂片不可怕,可怕的这部片子的导演居然会大言不惭的说,此片是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里程碑之作,真是把广大军事爱好者当白痴了,史诗题材烂片的风潮暂时过去以后,革命战争题材烂片的时代到来了!
,一个字:干!
几天前在一本飞机上的杂志看到有人说《夜袭》是一部好电影,讲抗日战争中著名的阳明堡机场战役。
我因最近抗日战争怀旧情怀风起云涌,所以称周末在办公室加班的闲暇看了此片。
夜袭阳明堡也算是抗日战争中著名战役之一,是小米+步枪战胜鬼子飞机的实证。
领导战役的是当时八路军769团团长陈锡联,该部队在前往雁门关途中发现日军空军所在的阳明堡机场。
团长率六百多战士冲进机场,在机群中与日军士兵展开白刃战,炸毁机场上的全部24架作战飞机,歼灭日军二百多人。
如果根据史实,战斗场面应该是非常惨烈壮观的,看的出电影为表现这种效果做了非常努力的尝试。
看完之后总的感觉:拍的还真是--粗糙。
我指的不仅是场景,更多是情节,人物包括表演。
电影开篇是我军与友军在一火车站台争车皮,一队要向南,一队要向北,没说两句就动起手来,场面一片混乱,然后就看不远处一友军装扮的姑娘拿一相机猛拍,脸上带着狗仔队发现明星隐私的兴奋,后来知道她是友军的记者,来我军随队采访的。
两边的团长出面后,我军大度的把车皮让给了对方,可还没来得及走小鬼子的飞机就来了。
小鬼子飞行员脸部一个大特写,带着那种非常标准的侵略者的奸笑,子弹一通扫射搞的我军和友军都非常狼狈。
接下来的镜头应该是导演用来表现我军和友军联合顽抗的,包括两方团长在内的6、7个国共双方的战士,背朝里一个挨一个排成一圈,抡起手里的枪同时向半空射击,镜头从下方向上仰拍,还慢慢旋转,效果基本上就象那种一圈人拿着扇子有顺序自下而上移动并同时转圈的舞蹈。
这片子上映之前有宣传语说什么与《兄弟连》媲美,就这一开头我就知道那是胡扯,《兄弟连》我看过,而且欣赏,里面绝对没人跳圆圈舞。
飞机上看到的文章说,这电影好,好在与一般战争片歌颂英雄方式不一样,没有豪言壮语,人物都很朴实。
看完之后我就想,这电影的人物还真是朴实(事实上仅限于次要人物),朴实到在看电影前半部时我一直在琢磨,这电影是在赞美我军还是在戏弄我军。
朴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一小战士,他第一次朴实是在女记者随队出发之后,因女记者脚受伤,团长命令营长抬她,营长不快,团长就骂,那你把她仍河里去。
当营长命令小战士抬记者时,小战士认真的说,团长不是让我们把她扔河里去吗?
后来在部队行进期间,他对天上的飞机个头和声音时大时小产生疑问,一个善使飞刀的同伴告诉他那是因为飞机长的不一样,此论点遭到美女记者嘲讽,说那是因为机场在附近,飞机要降落飞的低才显得个大声音响。
这个这个,距离和物体大小以及声音的关系应该是属于物理范畴吧,所以战士不懂情有可原,但是有必要在电影中这么赤裸裸的表现吗?
还是关于飞机,团长曾鼓励飞刀战士说把小鬼子的飞机扎下来,飞刀战士痛快答应,那个小战士就又有了疑问,说飞机不是铁做的吗,飞刀能扎透吗?
飞刀战士说,团长说能就一定能,还让小战士到时候自己摸摸飞机是什么做的。
这个建议后来送了小战士的命。
在战斗之前的侦察中,小战士真的跑到飞机跟前摸去了,结果飞机里面的日军突然冒出来,小战士大惊,拿起大刀用力砸机翼,嘴里念念叨叨:砸断你的翅膀看你还怎么飞。
很快,小战士毫无悬念的被乱枪打成了筛子。
飞刀战士在向团长汇报时说,没想到飞机肚子里也有人。
这个片断结束,我甚至不知道应该让自己保持什么样的情绪,这样无畏的牺牲让我看到的只有可悲,没有朴实,没有勇敢,不知道放在电影里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相信这样的情节很可能是当时我军战士的实际情况,一群穷苦出身的孩子,不谙世事,电影里好几次都通过战士与美女记者的尴尬接触试图体现战士的纯朴。
但是这种纯朴要适可而止,尤其在电影里,恰到好处可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强调过头就适得其反,要知道,纯朴有时候和愚钝仅一步之遥。
剧情粗糙另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美女记者,这姑娘在电影里跑起来甩屁股扭腰,不知道怎么在战场上保命的。
她先是不理解我军牵制敌人战略转移的意图,阴阳怪气的嘲讽我军逃跑,后来又看上了团长有事没事瞪着大眼抛桃花,到最后虽然算是牺牲了,但之前已经连累了好几位战士丢掉性命。
我实在看不懂安排这么个角色干嘛使,做记者做的象小报记者,说是军人除了抛媚眼就剩贱兮兮的乱笑。
快到结尾的时候跟团长那胡扯什么山鹰最显英勇的时候不是飞翔,而是在悬崖上挂着,然后神秘兮兮的说,我喜欢鹰。
她说这话时露齿一笑,我浑身一激灵。
电影的大主角团长是个英勇,睿智,果敢同时又充满人情的指挥官,从情节设计到演员表演都把这些特质表现的很明显,太明显了,基本相当于写成汉字摆我眼前。
表现英勇,团长挺胸抬头,直视前方,瞪眼;表现矛盾,团长蹲在路边看山景,然后突然起身,瞪眼;表现对牺牲战士的不舍,团长背对镜头沉默,然后猛一转身,瞪眼;表现果断,团长低头深思,最后一抬头,瞪眼。
所以,基本上夜袭机场就在团长一会儿一瞪眼中完成了侦察,制订方案到拼死肉搏。
尤其是最后的战斗场面,团长一直瞪着双眼,直至最后充血。
我不是说瞪眼不好,英雄显示气概的时候通常都瞪眼,但是就象团长瞪眼一样,电影中的小鬼子一路奸笑,参谋长带圆圈眼镜,政委先优柔后坚定,战士们既纯朴又忘我,女记者既刻薄又美丽到最后柔情泛滥,一切的一切都毫不出奇,一切的一切都和多年来你印象中这些人物应该表现的样子一模一样。
如果你脑子里对八路和日军没概念,那么请你看《小兵张嘎》,里面的八路和日军形象就是这电影里的八路和日军形象。
坦白讲,最后的战斗场面看的出花了些工夫,至少炸点没少做,但我还是感觉象在看话剧布景,如果弘大是电影对最后场面的追求,我想说的是,我没看出来。
结尾处战士们牺牲,我按照剧情要求感动了一下,同时多少有些庆幸电影终于结束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看国产电影,因为从情节到表演我只能看到两个字,刻意。
《夜袭》象一部连续播放的小人书,一页翻一页,留下的是固定画面却没有感觉,我能够100%理解影片要讲的道理,我却无法接受它讲给我听的故事。
看这样一部电影,感觉和看一座英雄群体雕像没太大差别,所有部分都尽力雕刻,但毫无惊喜。
哦,电影中还是有一处让我吃惊,美女记者问营长他们团长的岁数,营长说他自己20,团长比他大两岁,22。
这个的确出乎意料,我不是说事实,我是说演员形象,现实中的陈锡联打阳明堡时确实只有22,可电影中演团长的演员王挺........这么说吧,演营长的演员是《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的老魏,有谁觉的老魏象20吗?
虽然不咋的,不过总算是在某些方面有点进步不过里边那女人不得不说,该片的一大败笔,演技奇烂,化装奇假,配音奇差整一个垃圾,真想把她XX了,越看越不是滋味,现在的女艺人还真是花瓶居多
还能他妈的在白痴一些吗?
电影频道看的,还差不多
从没见过这么差的战争片。穿帮镜头与错误数不胜数,编剧低能更惨不忍睹
把观众当SB的导演,也会被观众当SB。
我爹在隔壁看……
夜袭敌人的飞机场。
我真的很喜欢这类型题材的战争电影,尤其是国产的。围绕发现机场、制定偷袭计划的表现不错,侦查的情节再多点就好了。莫名奇妙地在镇上得到了弹药补充,在日军占领区偷别人家里好多箱弹药居然没被发现?男主角陈团长确实长得丑,没气质没韵味,反正里面的表演和台词和一些都有点弱智。
在学校放映室看的。还记得里面连长对警卫说让他负责那个女记者的吃喝拉撒。前面一对情侣男的笑着对女的说“从今天开始,你负责我的吃喝拉撒。”那个甜蜜呀!哎呦!09年
10——2分。还不如80年代国产战争片!这2分完全是因为我买了张正版来的!中国电影不容易,可要是都跟它这么烂的话谁还可能买正版呀?!
对小日本的讨厌已经20多年了,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个大烂片
童年记忆加成
半神剧,但永远忘不掉当年那个回家吃饭看此片看的不想回校的中午
陈锡联夜袭阳明堡
中国大陆
整体勉强看得过去,但是仍然有大量可吐槽的。毕竟还是有些神剧化,仍然会用轻机枪扫射战斗机,并且能命中
上什么课看的。。
学校组织看的,那时候小,只能靠着感觉评价
没点开这个条目时,还以为是个很冷门的电影。都不想加进看过里面,见到女的喂药吻太苏了
也不是说不能拍抗日,但是把,拍这么粗制滥造肯定不行啊!
拍的很好。场面激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