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侯麦,一个是幽默俏皮的,在午后的河岸边、咖啡馆里,面带狡黠的微笑,观看那些整洁苍白的巴黎小中产阶级们,在意欲越轨和保持优雅体面之间小心翼翼地试探、并最终警醒地回归;另一个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是艰难晦涩、令人望而却步的历史文学剧的大胆试验者和先锋。
前者更多的出现在《四季》和《六个道德故事》中,后者是《贵妇与公爵》的创作者。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大抵要属于后者。
这部根据17世纪田园小说改编的爱情小品很可能是侯麦的封镜之作,影片中,牧羊人、牧羊女、林泽仙女和牧笛声在青草地上轻盈地掠过,羽翼交织的焦点依然是道德戒律: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相爱,一次误会让阿斯特蕾伤心欲绝,发誓永不与可怜的牧羊人相见,瑟拉多决定跳河自尽,被一个林泽仙女救起来,她将这个迷人的年轻人关在金笼子里,宣布他归自己所有。
瑟拉多在牧师的帮助下逃跑,为了不打破誓言,只好男扮女装与阿斯特蕾相见……影片宛若古典田园颂歌的梦幻片断,但无论是其工整优美,还是缠绕其中的道德挣扎大概都是当今的时尚小青年们所无法理解的。
倘若没有那些无休止的精神思辨和讨论,观众们可能还能静下心来观赏一下影片中清爽的田园风光和面容姣好的演员们。
但有什么办法呢,在如此严格的教条之下,他的角色可以放纵的也只有口舌而已。
埃里克•侯麦,这位87岁的老导演的趣味已经无法为现代人所消化,但无论如何,他也许认为,古典之美起码需要坚守一个小小的阵地,而泛滥银幕的露骨情色,也总应该有所管教。
在某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在塞纳河左岸,或许步履蹒跚的戈达尔会遇见比自己更老迈的侯麦,希望他能够代我问候一句:午安,侯麦先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这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不是爱情动作片),和走出中世纪的所有城堡一样,青年的生活中只剩下了爱情:《十日谈》、《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实,这部爱情片真的很简单。
观众仿佛在阅读童话《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与其说他们是喜欢其中的简单而又纯粹,不如说艳羡其中美丽的大自然。
人类真的很强大——人类可以发明那么多东西;人类真的很渺小——人类可以被那么多东西毁灭。
开始看见介绍,不由得YY了一遍,貌似非常美好的故事开端:)等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着实被那巨烂的字幕翻译结结实实雷了一把!
男主的确貌美撩人,但是故事内容跟什么神啊啥的完全不搭,我美好的幻想顿时崩塌。。。。。
剧情发展下去,越看越觉得不像电影,时不时插入如默片时代的解说字幕演员出入镜头的感觉就像在排练一部苍白的舞台剧,哭!!!
枉费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哦~~~对了,说起苍白,极大程度是因为翻译版本的问题,前言不答后语,我得费力去猜剧中人物到底想说什么~~真崩溃。
最后有情人终于团聚相认,还没怎么渲染呢,片子突然就完了~~~无语有个问题,男人怎么掩饰他天天都得长出来的胡子?
刮?
总有胡渣吧。。
看见瑟拉多的女装,我实在忍不住笑了:)哇哈哈哈哈!!
“我可以欺骗自己尽管我的爱情挚烈耸肩 摊摊双手假装我的爱是空可是要我假意爱上别人眼里闪烁的光芒就像爱你的眼睛一般这是比天还大的谎若非得如此那比死亡还痛苦就让我安息在幸福中吧”——————————————“哦 塞拉东 原谅我!
原谅我一点儿都不相信你你的话语像锋利的剑 刺入我的灵魂怀疑你坚贞的代价 竟如此惨重啊天上的父啊请赐予我勇气 让我和他在死荫之地相会···”——发现湖边树上爱人铭刻的诗后,牧羊女伤心的哭泣.实在是太可爱了。
怎么可以这么可爱呢?
遥远的纯粹的时代,遥远的纯粹的爱情。
侯麦爷爷的电影我行我素,乐在自我中.我看他的东西不多,而且几乎没有看全过一部,最后一次看的是<贵妇与公爵>,那个版本翻译得相当糟糕,完全是猜内容,好在历史部分还算知道一点,多少对上了号.对于法国电影絮叨的本性,就无能为力了.不过,我喜欢侯麦的光影细腻.非常富有美感,为着这个看电影,也是乐趣之一.<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的内容放在现在几乎是一种滑稽了,那个年代的关于誓言和忠贞近乎说教的滑稽.我买到的中文版本叫做<爱情誓言>,是在看到关于模特Andy Gillet的介绍后就一直期待的.无所谓电影,无所谓内容,Andy Gillet太帅了.为了这个帅而期待这部电影.唔,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委屈了侯麦爷爷,不过,说实话,这电影不也是把Andy的脸蛋做卖点的?侯麦说工业发展太快,原著中描述的风景地已经遭到破坏,所以他重新选择了新的,符合原著情节的地方.青山绿水,巴洛克时期歌颂的田园风光,贵妇男女穿着时装打扮出来的牧羊男女,那是贵族游戏而已.而借牧羊人之口大肆发表爱情的忠贞与严肃,说教意味如此之浓以至于近乎虚伪.牧羊女误会了情人,于是发誓永远不见情人.情人绝望自杀未遂,为了不违反恋人的誓言,他装扮成女人和恋人相会.而以为他已经死去的牧羊女,在悲伤中,从这个和情人模样相似的"女人"亲密相处里得到慰籍.似乎是爱情说教,实际上成为那个年代贵族调情中的香艳和偷窥刺激.男主偷窥女主的裸露睡姿,扮成女人,和女主亲吻爱抚,把之前的清纯故事变得充满肉欲.Andy漂亮,真的太漂亮了.现实中他看着尚不觉得如何,但是放在镜头中,就那么美丽.他一出现,就把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比下去了.不过,就算这么一个中性的美人,真的打扮成女人,还是五雷轰顶的效果.特别是,梳着两条辫子与女主亲热的时候,真是雷得我眼泪哗哗.好吧,我真的不能相信一个成熟男人,可以打扮成女人了,就是脸上的线条也足以成为女人的噩梦.何况Andy还长着个罗马下巴.所以,我还是相信麦卡洛的吧.当俄底修斯他们去找阿喀琉斯时,阿喀琉斯打扮成女人,因为他如此俊美以至于没人看得出哪个女人是他.麦卡洛解释,当时阿喀琉斯把全身都包裹着躲藏着,因此没人认出来.至少,麦卡洛也不相信,一个"下巴已经生出最初的绒毛"的大男人,可以真的打扮成让人认不出来的女人,哪怕是"俊美如女人".
从小我就喜欢看有神话气息的爱情故事。
其实我已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丧失对侯麦的兴趣了。
本片的爱情观点很神圣。
两个人相爱,爱到毫无保留。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个美男子,因爱情受挫的美男子,我宁可他一直意志消沉,在森林中游荡。
而之后他为了接近他的牧女,男扮女装,证明了,一个美男子,他得到女人的青睐,是因为他的美是中性的。
类似于,男人太过优秀,有可能成为同志。
庆幸,美男子是爱牧女的。
我知道侯麦的电影一般是没什么性交镜头的,但由于这对神仙眷侣的美轮美奂,倒让我忍不住遐想。
牧女的乳房很美。
我从来就不喜欢硕大的乳房,我就是喜欢这样圆润雪白,大小适中,有灵气的乳房。
另外,在电影中,看到了现在流行到泛滥的罗马鞋。
可惜这种鞋并不太适合个子矮小的东方人。
而片中宽大的服饰很对我目前的胃口。
那种棉麻的质地,包裹着身体,意兴阑珊的样子。
这周看了“爱情誓言” 第一次看侯麦的电影。
据说这本片子是封刀之作?
第一次看就看了封刀了@ @ 几个星期前忽然通过链接的链接道听途说了这个大导演,并且只冲了这个名字就加入小组,想看他的片子。
对他不了解,对他的电影不了解,但就是感兴趣,是不是我对名字也有第六感或者偏好?
直到昨天才看了侯老爷的第一个片子。
片名爱情誓言也有翻译为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爱情或者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情简单得很,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细节心理表现,甚至没有配乐 取材自17世纪的一个作家杜尔菲写下的五世纪一群高卢牧羊人的故事。
他们置外于罗马文明快乐的生活。
在充满野趣诗情和牧歌风光的乡村,阿丝特雷与塞拉东彼此相爱,却出现误会。
因为爱人的怀疑与呵斥,塞拉东投河自杀了。
阿丝特蕾之后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塞拉东并悲痛欲绝地以为他已经死去。
事实上塞拉东投河后被女神救起并被女神爱上,软禁。
幸而在某个女神的帮助下塞拉东逃脱了出来。
但是由于被爱人抛弃,心灰意冷,塞拉东只是整日游荡茶饭不思。
晚春的时候牧羊人们赶赴祭司城堡祭拜,于是两个相爱的人再次见面了塞拉东假装祭司的女儿以不同的身份与阿丝特蕾相处。。。
这样听上去这个故事貌似有点情节。
但事实上,整部片子里只有空旷的田园,简单的建筑还有并不华丽的服装,加上并不夸张的表演。
镜头简单极了。
没有细节的捕捉。
色彩饱满但不丰富。
但是镜头里阳光很充沛。
乍看来真的是有舞台剧的错觉。
只是这个舞台搬到了大自然里。
角色之间很多对白。
间或悲伤,快乐地唱歌。
对白都是一本正经地被角色们说出来。
没有含糊也没有其他元素干扰。。
所以我听得特别清楚。
没有看之前的某些晦涩电影时候出现的头大症状。
角色们还要唱歌。
哀歌或者行吟。
这令我联想起前几日看“王贵与安娜”,王贵的老娘因媳妇太厉害,心里一难过就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她开始唱歌。。
这是一首即兴作词的哀歌。。
直接将我雷倒了。
后来我又想了想,有到雷人的程度么歌由心生,难道不对?
歌曲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在感情每一个曲折的时刻直接涌到心上的,而不是用来集中在KTV发泄和表演的。。。
有道理么 - -!! 现代人某些方面越来越开放某些方面越来越拘谨了。
当然这个开放和拘谨是泛意的。
是除去文明和高雅随身携带的标准尺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感觉,一群浪漫的牧羊人,一群穿着柔软白衣的女神,大片的绿色。
蛮好的一个童话故事被简洁地拍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平淡。
平淡得我没有为面容姣好的演员们心动。
我就直接在他们身上感到强烈的平凡生活。
但是这种平凡生活并不琐碎。
我不想出一个形容来就痛苦。
这是这样一部电影。。
在一个没有太多变化和干扰的空间里,用舞台剧对白, 通过, 普通人生活里的表情以及视角, 讲述, 一段纯粹的古典爱情。
这不像一个故事,因为每个人的来龙去脉都未交代。
但是它是个事儿。。。
因为里面有让你咋舌的。。
纯粹到投河还有不能打破一个我们可以认为不是誓言的誓言的。。
爱情。。
这种爱情也和我们的有限体验以及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类似的古典爱情应该也包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类的冲破世仇却阴错阳差地错过,最后两个人都入了天堂这两个故事比较一下是什么感觉?
啊。。。
侯老爷你给我说了一个这么平淡的故事!
“爱情誓言”就是一群现代人在导演地有效控制下平淡地演绎了一场古人的爱情。。
巴洛克原来这样不华丽。
古典爱情原来这样别扭。
但是我为什么还是一本正经饶有兴致地看了下来。
最后还费力地寻找动机。
我就是莫名喜欢你。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是艺术与大自然的结合,凡人可以变成神明,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受病痛折磨的侯麦,听到鸟儿鸣唱,指导录音师采集它们的声音。
作品纵然有时间顺序,青春年华却在每个阶段开始。
爱人被多少事物隔开?
电影一开始,阿斯特蕾和瑟拉多,这对主角就被隔开在两个地方。
父母的反对,不信任的作祟,犹如漫长的夜晚,都是对爱情的阻挠,乃至她们(我将以男性为主体的“他们”换做“她们”)各自的身体,也是灵魂无法合二为一的躯壳。
但“爱与被爱成为一体”,这句理论激励着她们向对方运动。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菲莉司和利西达斯,电影里的这些年轻人,都保持着对对方的忠诚,彼此互补而改变自己,向对方靠近同时变化自身,最极端的就是瑟拉多的女装。
而另一个少年海勒斯,他崇尚肉欲而轻蔑爱情,唱着背德的歌词,又活蹦乱跳地跑开,他的活动演绎着他的理论。
大家对立的爱情观,激发着对立的表演,在这不安的青春世界里,对立也是对自己的考验。
海勒斯的动作越是无规则,其法则越是固定。
而瑟拉多和阿斯特蕾,一个死心眼地不肯复活,一个不相信对方还活着,看似非常顽固,但这种立足点延伸出了无限的变幻。
信仰相同者互助互惠,信仰相反者却也同行于山野之中。
德鲁伊教员提出了高卢的一神论:一个神统领着更多的神。
高卢人认为,过多的主神会使神的形象混淆。
不能说这就是侯麦的主张,或者说绝对不是,正如有些作品遵守统一的主旨,有的则主题多元,但二者总是相互偏离或转换。
于尔菲的原著小说写在17世纪,电影则用到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时代的混乱里就有很多事物的协调。
再比如,瑟拉多自杀的上游与下游是不同的两条河流,河水湍急而无法拍摄跳河的画面,所以我们只看到一条白色急流,而他丢下的草帽,似是他生命的碎片,被送还到阿斯特蕾手里。
这部看似空间单一的影片,总是在整理空间,比如牧羊女阿斯特蕾身后,那几只肥滚滚的绵羊,它们并非是简单的“捕捉自然”,而是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画面。
一如背影与正面,在这部电影中总是有拍摄走路背影的镜头,比如穿着华贵的仙女该拉忒亚和莱奥尼德,并排走在城堡的树廊之间时,分别有正对和背对两个机位,拍她们说着话经过一个个树廊,随着镜头的切换,恍然又来到了一片新的树廊(或者是重复行走),但对话始终是连贯的,镜头是对移动的对话空间的再拼贴。
看似重复的场面却有丰富的层次。
这或许可以阐释电影的外观为何如此“贫乏”,场景就是一片又一片山坡,人们在山上无休无止地信仰爱情。
在电影被信息学劫持的当下,我们需要为这种贫乏辩护,无论是达尼埃尔·于伊耶和让-马里·斯特劳布的贫乏,还是《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的贫乏,前者在场面中保持唯一的位置,后者不戴璀璨的饰物,万物却总是在互补。
河流的一块小流域,就记载着人类创造的秘密。
瑟拉多投河以后,阿斯特蕾来到牧场后的河边,看到他刻在树干上的铭文,跌倒在地,她请求上天赐予力量,让自己与瑟拉多同去,这时太阳光忽然穿透了树荫,继而又阴了下去。
她的身体反映出自然的变幻,自然的运动与演员的表演,有时各自独立,有时相互结合,就像画家观察云的规律而作画,电影人观察一棵树一棵草以组织场面。
又比如莱奥尼德帮助瑟拉多逃出了宫殿,场景里刮着大风,吹乱了大树的枝干,瑟拉多却后退着不肯去见阿斯特蕾,一枝树叶的茂密阴影,有一刻遮住了他的脸,显得他单薄而忧愁。
一如纷杂的声部。
根据《侯麦传》记载,整部影片都采用现场收声,个别镜头添加了鸟叫声。
当该拉忒亚和瑟拉多在灌木廊道间争执,说话声随着离镜头的远近而变化轻重,在回环的树道里仿佛几何。
这些场景都加上了鸟儿啁啾的音轨,后来瑟拉多自我流放莱奥尼德带他来到一个木棚屋,第一次来到时添加了布谷鸟的啼声,后来则是蜂蚊的嗡嗡,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动物,让他们口中的“草莓、树根、豆瓣菜”在树林里变得更加可信。
请注意影片开头的那段音乐,它流转在很多地方。
瑟拉多坐在树枝上,吹奏的一串笛音,就是那段音乐的调子,它标记着爱情的一个节点。
当瑟拉多跳河之后,阿斯特蕾来到牧场后的河边,找到了他刻在树干上的誓言,于是她坐在山坡上,将这段话念诵了多少次成了歌曲,歌声被泪水哽阻却无法停止。
相爱的人被同一个神驱使,他们发乎自身地创作音乐,曲子向对方流去,或者倒流回自己,当中却隔着身体的距离。
后来瑟拉多自我放逐山林,将那串笛音改编成了一首诗。
他唱着此诗沿河径而走,行走的身影叠化出河谷晨曦,太阳的金光叠映出阿斯特蕾的笑容,她轻轻摆动的姿态像是对诗歌的参与,她的笑又叠映出他忧伤的脚步。
在这里,蒙太奇的使用并非是为了将人与大自然对位,而是实现人与大自然的比兴——那种不禁的关联。
看见云层,而想到爱人被遮蔽的面孔;而声音的蒙太奇,歌声和脚踩在青草上的声音,和鸟鸣声,这些发音者互不打扰,也可以是音乐的不禁关联。
瑟拉多独自走过树林,而他对面的草地上,是他们相爱时那些理想的影像,他们在河边漫游,在石头边幽会,这些闪回并非是情境的倒流,只是这片草地和那一片之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也是身体的相距。
瑟拉多跳河以后,被三位山泽仙女——该拉忒亚、莱奥尼德和希吕维——所救,他在她们的宫殿里醒来,眼前有两幅画,都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西蒙·乌埃的作品。
一幅从下往上被观看,是《农神萨图努斯受扼于爱神、维纳斯和希望》,源于杀父的农神萨图努斯,后来死于他的第六个孩子朱庇特的故事,画中上方的女神吹响了号角,众神向农神发起进攻,一位女神和丘比特在拉扯他的翅膀,而头戴花环的维纳斯拖拽着他的头发;另一幅则被固定机位观看,是普绪克向睡梦中的丘比特滴下滚烫的油,三位仙女走到瑟拉多面前,背后就是这幅画,她们向他展示自己的身份。
该拉忒亚还在这幅画前向他表白,而莱奥尼德在这幅画前为瑟拉多换上女子的装束。
就像丘比特被自己的箭刺到,爱上了美丽的普绪克,该拉忒亚也是以德鲁伊的指引为名,爱上了瑟拉多,命运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名义”。
画作,作为文明的遗迹,它们标志着现世的所在,画作中男神女神凝固的姿态,和电影角色们形成了流动的对照。
在希腊神话里,爱神厄洛斯是个美少年,英语词根erot-来源于此,意为性欲和爱欲;而普绪克是词根psycho-的来源,意为精神的或灵魂的。
但是经过人们的改编,爱神顽皮的特点被凸显,后来到罗马神话,就把爱神丘比特想象为一个小孩。
电影里有三幅关于丘比特的画作,普绪克执灯的那幅画里,他示现少年模样,另两幅则是小孩子,其中一幅是两个小丘比特紧挨着拉弓。
而原著里瑟拉多扮演帕里斯的故事,由于过于奇观化没有拍摄,而是德鲁伊教员和莱奥尼德对着一幅画问答,图画画的是“帕里斯的判决”,是被牧羊人抚养长大的帕里斯王子,将金苹果判给三女神之中的维纳斯的故事。
对着这幅画,德鲁伊讲解着瑟拉多和阿斯特蕾的相遇,瑟拉多曾男扮女装化作帕里斯,以看到扮演维纳斯的阿斯特蕾。
美术作品是一个想象的范本,德鲁伊的解说则对应着绘画的各部分及其整体,我们观看静止的画中形象,能同时想象他所说的民间故事,所以瑟拉多早已成为过女孩,而阿斯特蕾早已成为过女神,这或许就是神像与凡人的关联。
而且电影里也有三个女神,但这幅画恰恰不会放在她们的宫殿里。
角色或许以神话为原型,但个体之间千变万化,相似而差异。
人们走进一片片森林,探讨世间奥秘,树立旧的和新的神像。
如何在无数生灵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人们如何在许多树木中找到唯一的一棵树?
德鲁伊教员将一株参天大树比作他们“唯一的神”。
在城堡窗口,阿斯特蕾从一片树林里指出一株最高的树,那里就是神祠的位置。
或许这部电影的时代错乱,其最鲜明的例子,是那张阿斯特蕾的照片,这个二十世纪的造物,被放在五世纪时代背景里,挂在瑟拉多脖子上。
但是,一位爱人想要最忠诚地保存所爱的容颜,哪怕这只是“一个虚假的你”,又有什么错呢?
照片在这里,是奇迹的存在,一种凝固的奇迹。
正是这凝固的形象,使阿斯特蕾女神的画像诞生,那张怀抱绵羊的牧羊女像,现在怎么也查不出作者,电影藏起了关于它来源的秘密,为它虚构了一个民间神话。
又如淡出淡入的绿色间幕,写着原著的话语,转换着电影的场景,这是一种遵从,但是从侯麦电影的特征来看,未免也显得像一个个小圈套,一种对命运的巧妙模仿。
一个镜头淡入,瑟拉多与工匠们把长长的枝条压弯,搭成神祠的圆顶,一个建筑正在被完成,一幅画像也正在绘成,这些工作都将带来作品。
两个丘比特的弓相互缠结,奇迹与计谋总是相伴而生。
阿斯特雷的画像,如计谋般在等待前来的牧羊人们,当大家认出画像上的她,这就是一种奇迹的诞生。
白色石板上的神谕,它超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间幕。
因此,即将成为阿丽克西的瑟拉多,也在等待计谋对他的改造。
牧羊人们穿着各色的衣服,睡在草地上,如画作一般,而瑟拉多走走停停路过此处,看到了熟睡的阿斯特蕾。
他在一个全景镜头里走到她跟前,然后有个从上往下的镜头,观赏阿斯特蕾的睡态,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男导演这样拍摄。
但重要的是,当瑟拉多试图亲吻阿斯特蕾,近景镜头随着他挪动,菲莉司则睡在阿斯特蕾的旁边,由于人物姿态的优美,这很像一幅画的局部,或者说我们一开始看到的那幅画始终在变化着,它是下一幅画的前提,画家仍然在等待着时机。
突然阿斯特蕾醒来,瑟拉多赶忙逃走,那个全景镜头里的某一瞬,完全是一幅美术作品,它凝结了角色们的动势,勾住阿斯特蕾头发的藤蔓是其中的细节,当然我们没有那么清晰的目光可以辨认它是否被摄影机拍到。
然后,切到菲莉司帮她摘掉藤蔓的特写,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画作里的重要一员,它就像调皮的命运,是大地葳蕤的结构。
其实那画一般的瞬间只保持了一秒,之后都是记忆的延伸,这让人想起巴赞对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的描写。
而且无论是雷诺阿的电影,还是侯麦,镜头都不是为了变成美术而设计的,我们确实欣赏到稍纵即逝的绘画,而那些恰恰不是画作的场面,才证明了电影已经理解美术,而它要维持自己的奇迹——那些无穷无尽的互补。
一个新神生成,而一个新的女性也降临了,那就是阿丽克西。
瑟拉多穿着德鲁伊之女洁白的衣服走来,他华美的下巴被包住了,计谋与奇迹的融合,转化出了这个形象,一种承载着灵魂奥秘的形式。
通过阿丽克西和阿斯特蕾的对视,我们观察着她们的面孔,比之前更仔细地看她们瞳孔的色彩,她们被对方的脚步带动,前进或后退。
演员与角色稍有偏移,阿丽克西的脸庞上,时而浮现瑟拉多那粗拙的妩媚,这也令我们感到有趣。
男神像和女神像,都寄托了人们的理想,人们希望能选择自己的性别,能把男孩变成女孩,女性的身体既是瑟拉多的囚笼,也是形式对演员的扩宽,我们甚至希望她永远保持这个样子。
信奉爱情的人,都站在阿斯特蕾的寺祠前,唱出木牌上的字句,上面写着瑟拉多对阿斯特蕾的忠贞,这也是大家的爱情守则。
凡躯与神灵形成了互补,作为牧羊女的阿斯特蕾,将她的形象献给了同名的女神,而女神则给予她圣洁的力量,就像人们站立在罗马神像的周围,通过歌颂他们的爱情来强壮自己的信心。
夜晚城堡,阿丽克西穿着女性的睡衣,和衣衫不整的女孩们不分彼此,更是和阿斯特蕾互相亲吻。
莱奥尼德面带不满,她态度的转变,让人想起《秋天的故事》结尾时,伊莎贝拉的表情,她们有时候自相矛盾,维持着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清晨到来,鸟儿们发出各种鸣叫。
阿丽克西穿上了阿斯特蕾的衣服,变成了一个牧羊女,蹲在她床前。
那句”相爱之人成为对方“的设想,在这时达到极致的实践,如果我们信任奇迹,就会觉得她们的确很相像。
她们来到窗边拼命拥吻,无论从男女还是女女角度来看,都是在突破肉体的阻隔,二人几乎成为一个整体,可异装者平坦的胸部,仍然显示出身体的有限。
但那一刻,阿斯特蕾得到爱情的准许,令瑟拉多复活了。
影片结束,瑟拉多的那首诗又成了一支吉他曲,计谋与奇迹仍在交融,绿色的春天流淌。
如果参考《神枪手之死》的译法,这部电影就该翻成《牧羊人之爱》。
当然还有更BT的翻法,可参考《牧牛班的春天》及八竿子打不着的《放牛班的冬天》……囧rz。
这样的话就可以翻成《爱的牧歌》,不知情的人会以为是戈达尔给《爱的挽歌》拍了姐妹片……这个笑话好冷。
言归正传,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豆瓣上对这个片子的评价普遍是偏低的。
再一想也对,连《夏天的故事》都可以被我打上了三星,凭什么大家就要对侯麦传说中的封镜之作给面子呢?
像我这种一见到古装就激动,一听到戏剧腔就兴奋的BT到底是不多的呀。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无聊,我恰恰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不一定得是多么复杂惊世的故事才能成为电影啊,爱情与嫉妒,忠贞与背叛,误会与和解,这难道不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令我感到心头热起来的是Celadon扮作女子,慢慢再次接近Astree的情节。
这是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再次认识,并且命定般再次相爱。
也是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重新认识的过程,同为“女子”,不再有身体上的距离感,正是呼应了电影中段关于“身体”和“灵魂”的讨论。
而到最后Astree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眼前的人和自己的性别,只是狂热地与其拥吻,更是让我动容。
牧歌一样纯粹又自然的爱啊。
和侯总以前一直纠结的主题相承,这部电影同样讨论的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也许同时还讨论了女孩子的。
因为一个误会而走远,而偏激,而产生裂缝。
然后他,或者说他们,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情感回归过程。
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在现代背景下会显得很荒谬,但解读一个寓言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照搬情节来对照现实生活的。
写于08年5月25日
男主塞拉冬之兄菲利斯与他的配偶女牧羊人
左搂右抱的海拉斯菲利斯:如果你学我,你将只会为一人而哭泣。
海拉斯:如果你学我,你根本不会哭泣菲利斯:此话出于无力恋爱者之口。
海拉斯:何出此言菲利斯:爱情无所求,仅求于自己,爱是自身的中心。
因此,爱情在其自己的领域里,寻求自身的满足。
它处处可始,处处可终,始与斯也终与斯。
海拉斯:漂亮的演讲!
但对我而言,你的话就像寓言,女人用来安抚粗心人的寓言。
你说的“爱情仅求于自己”?
谬论!
其反意却显而易见:我们欲求我们所没有的。
菲利斯:如果你能理解爱情无边的魔力能使两个人合为一,使一个人分为二,你就会知到爱人索取的是知己。
如果你能理解爱与被爱如何相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而其依然保持着爱与被爱的个体。
因此这两个人就能抓住超越各自本体的东西,你将会认同爱他深爱的人并被爱着,这样的爱人同时也在爱其自己。
海拉斯(大笑):你刚刚证明了两个谬误不能凑成一个真理,为了试图说服我,你甚至编出更荒谬的观点。
“爱人变成他人所爱”?
你做到了吗,菲利斯?
菲利斯(深情的看自己的爱人):是的,因为我爱她所以我变成了她。
海拉斯(起哄并大笑):你是菲利斯,你为何不穿她的裙子?
举止优雅的女牧人可不会穿的像个男人。
菲利斯:让我来点醒你吧,当我们相爱时,我们爱的是灵魂不是肉体,我们的灵魂变成了对方的。
海拉斯:但我爱肉体也爱灵魂!灵魂是我最不关心的东西,。
菲利斯:肉体只是工具。
海拉斯(唱歌并舞动):让我们看看谁更快乐,是你还是我。
愚蠢离我千万里,因它只带来悲伤见过太多人为情所困,故我永远无拘无束,就算他们称我用情不专,我也丝毫不介意。
现代人不懂的古典主义。我们可以学会穿越却还是找不到爱。
哦,有豆友说是古典之美。好吧,我同意是古典的。
寓意和操作都太精妙了 通篇探究愛慾與責任、肉體愉悅與靈魂結合間的衝突 對構凱爾特神話與羅馬多神教間的張力 結果公元前82年的故事以文藝復興的風格被重現出來 雖說少了點靈戾之氣 這是我頭次感覺伊利亞德的影子投到了候麥的身上 有時候吧感覺不管這幫老爺子多大歲數 只要他們同意我就能跟他們結婚。
久违了的,世间难寻的古典田园式的爱情。
拉快进最后被他俩小辫雷的不轻 \( ⊙ o ⊙ )/
古戏剧电影化,有点奇怪。
拍的啥玩意,老气横秋的
颜不错。
这部电影好像是侯麦遗作,肯定是他晚年在忏悔自己年轻时拍的作品
侯麦的戏总是耐人寻味。第一场戏,就是Céladon因Astrée的嫉妒而死……呵呵。关于嫉妒的片子,让人想起他的《女收藏家》。侯麦说:“最无耻的事,莫过于善变。”最后的台词也太搞了点吧?——“我活了!”??!!……
这么老了,仍然这么浪漫。带着洁净的善意。古典专一的爱情确实成了神话。 08-02 17:26 时分秒成为重要的事。
遗作气韵。拍了一辈子世俗男女爱情的侯麦,在遗作中将探讨的爱情定义到了更久远的时间,在神话与传说的边界处,展现了某种更纯粹更抽象的爱情,这种爱情超脱了肉身性别的限定,指向了无性别的神性,可看成是对爱情起源的探讨。
您对大自然法则的学习有所欠缺,让我来教您不足的部分吧!∠( ᐛ 」∠)_
“最终”的侯麦。
完全。。不知所谓。。。
亲吻别的女孩就说是女朋友同意的,女朋友不高兴了我比她更不高兴我跳河去,我不乐意回去牧羊了因为我女朋友说过禁止靠近,我不乐意吃东西你干嘛还给我送呀真是烦恼好吧我吃行了吧,我每天就在树林里晃荡写诗累了就躺窝棚里,然后,男扮女装就能和三个姑娘睡一屋…若问为啥塞拉冬当游民混世理直气壮还挺上瘾,因为一切都听从Astrea的命令。
两星半
哈哈哈哈哈 好傻好天真
天底下再沒有那麼堅定的誓言 那麼緩慢的日子 她只在侯麥的時光裡
看不下去,大段大段演讲一样的台词去讨论爱情和神明,很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