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这种反映社会的电影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人家韩国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 但是中国不行 中国除了抗日神剧就不能再拍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吗 就连之前好不容易拍的迷失北京也被迫一再的删减连名字也要改 真搞不懂广电一天限制这个一天限制那个是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吗 不懂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人家勇于拍出素媛 熔炉 甚至由于一部电影人家立了一部法律 ...
当小心的绚烂绽放试图抹去过往的不堪之时,无奈现实的残酷却是注定强大的。
一直以来都喜欢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而这一部,又不同于以往的《素媛》、《熔炉》,好就好在,它不煽情。
导演异常克制,沉得住气,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期盼重获新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韩国的小城密阳,这个地名很熟悉,因李沧东的那部《密阳》而想起,那是一个在亡夫的故乡失去儿子想要重获新生的故事,很巧合,这部也是。
无法带着怜悯的目光对公主说些什么,一直相信这世间没有什么感同身受这回事。
都说这片是积极的,因为公主想重获新生,因为清唱团同学的美好,但,结尾那一刻,镜头被湛蓝的海水覆盖之时,我却觉得,公主也许在一开始,就决定这样纵身一跃了。
恩熙曾经问过公主,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学习游泳。
公主说怕自己改变主意。
也就是,怕改变想要活下去的主意,怕自己像好朋友那样跳下河被水吞噬放弃活下去的机会。
尽管嘴上这样说,可公主只能坚持二十五米。
二十五米,不算远。
如果那些家长和亲生父母不步步紧逼,也许对于她来说,二十五米是新生的距离,但是呢。
但是,公主从那件事之后,根本就没有好起来过,根本就一点也没有忘记。
上厕所时会想起。
去做检查时面对男医生如同待在地狱。
走在路上会幻想死去的好友在道歉。
一个人在游泳馆里听到开门声会想起那个噩梦般的晚上。
还有很多,在每当公主竭尽全力的和恩熙这群新朋友待在一起时,在公主住在老师母亲家时,每一个温馨的场面包围她时,那些肮脏污秽的记忆会像巨石一样猝不及防地向她袭来,打破美好的宁静。
在蓝色铁丝门里,恩熙说,出来,那边没有路的。
无疑是自喻了公主的处境。
想学游泳的那一刻,她是想走出来的吧。
可是,母亲的嫌弃,父亲的抛弃。
想走出来的那一点点火苗都熄灭了。
就像很多人说导演把故事剪得太碎,一会是美好的现实,一会是噩梦般的过去。
现实与回忆一直交织到结尾,也许,这不是导演的失误,而是公主,一直都没有忘记,从未放下她血淋淋的过去。
直到那些家长来围堵她,直到父母都抛弃她,她再想忘记,再想摆脱,也得不到救赎了。
公主对警察说,我又没错,为什么要逃啊。
明明知道自己没错不用逃,最后还是纵身一跃。
这是结尾,却让人想起开头,有一个画面,很多小小的海豚雕塑。
公主还是没能像那些海豚一样,跃于水面。
也许当初就想过活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游二十五米。
“我没做错什么……”韩宫菊一开始说道。
也许她更想说:“我想重新开始!
”但是却怎么也没法重新开始。
二十五米,宫菊只能游二十五米;二十五米,很近但却怎么也无法游上岸。
导演用异常克制和平静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故事,在暖色调的衬托下,其实悲剧的色彩更加浓郁。
一次次被转学,母亲为新生活抛弃了她,父亲为了现实利益妥协了。
给她贴上了一个标签,一个价格。
所有人都认为,她只是一个价格!
打击每一次都在动摇她,她似乎挺了下去,至少心中还有一丝期望;可以和老师妈妈平静地生活下去;可以有恩熙作伴,去她那里住上一晚;可以再唱唱歌,可以有机会去娱乐公司面试;可这些都是她最后的期望。
她曾经有一个梦想。
为了梦想,去打工买一台钢琴。
她至今仍有一个梦魇,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梦魇。
“这是光明的季节,亦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亦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我们直落地狱。
”查尔斯·狄更斯如是说。
其实对于韩宫菊,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都在眼前,都在一瞬间,狄更斯的那句话真的一语成谶。
一瞬间,一群家长爱子心切,疯一般的冲进了教室,质问她的“价格”。
恩熙电脑前的惨状,终于明白片中为何宫菊如此反感拍摄视频了。
《韩公主》的片名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翻译,这是个莫大的讽刺,我喜欢这个翻译。
但我更喜欢叫主角韩宫菊。
菊花,没有牡丹那样富丽堂皇,没有兰花那般名贵端庄,却傲霜抗寒,高洁优雅,似乎象征着宫菊心中那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但菊花终究只能独立于世,孤芳自赏。
众人眼中,菊永远不能齐肩牡丹,不是因为菊花本身而是因为牡丹深入人心。
此般意境正如同那个标签,那个价格,那个众人心中的印象,“没有做错为什么要自杀呢?
”。
比起这些,宫菊的那句“明明不是我的错,但是为什么要离开的却是我?
”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多么“孤芳自赏”。
结尾如同宫菊一开始的那句话:“虽然有力量但在现实中无用。
”既冷静务实却更惨烈悲痛,期望的默哀更大于绝望的心死,平静真实的故事更甚激烈对冲的叙述。
事实,才永远是最真实,最细腻的,最冷酷的。
有些影片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有些故事怎样的开头就注定怎样的结局。
她爱海豚般自由,期盼能在水中重新上岸;二十五米,很近,但也是宫菊的极限,可每次仰起头颅时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她按下去,让她永远上不了岸,只能去彼岸寻觅那份心中期待已久的欢呼喝彩。
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
救人者众众,弑人者亦众众。
东允的性格太懦弱,可能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关。
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父母有很大的责任。
宫菊的母亲也许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但做为人母不应该推卸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
她的父亲也是一个怯懦之徒,没有全力为女儿争取正义,还责怪宫菊的母亲失职。
如果说宫菊母亲是置之不理,宫菊父亲则是火上浇油,收了钱就写请愿书,没钱的就不写,留下烂摊子给宫菊,自己却挥霍着收买正义的钱。
一边吐槽法律是有钱人的法律,一边拿着脏钱买醉消愁愤世嫉俗。
这样的人活该就是这样的人。
与宫菊称为老师妈妈相好的交警,也是个懦弱的老男人。
三个时期的懦弱男人的形态,少时是东允,中年是东允他爹和宫菊他爹,老来就是这只敢只能在床上证明自己未老的老男人。
这样说可能对男人太严厉,要求太高。
可这个社会就是给男人的机会多,背负的责任自然会多些。
短发女孩橘色的毛衣是片中最温暖的颜色了。
小孩犯得错家长是脱不了关系,家长又曾经是小孩,就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最初是谁错了。
“错的不是我,为什么我要逃呢?
”2016.9.6分割线-时间久远,写影评那会儿尚未毕业,看法较不成熟。
只觉东允就是太懦弱、胆小、怕事、无血性,只想着眼前如何自保,未曾想如何脱离现状,总之看着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至于你提到的良知,良知的觉醒可能需要意识到自我与外部的联系,而东允的懦弱导致他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处境。
这样的人比较适合在桃源生存,一辈子不被人欺,怡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但放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东允走上犯罪道路,还需要一些推动,需要经历能对他自己造成更大的冲击的事件,他便有可能成为新的恃强凌弱者。
1、优秀的导演寻求对于文本的深层潜文本的阐释。
《韩公主》确实是改编自韩国的真实事件。
但是导演却没有固执的去探究故事的究竟,而是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阐释了针对于这一事件自己的深层次理解。
故事很多景物剪影的拍摄。
而不是赤裸裸的事实。
李秀镇导演在叙事上面有自己的套路。
2、对于人物和叙事充满激情。
开篇的前30分钟,几乎不知道故事如何的演下去,而仅仅是对一些细节的详细阐述。
从故事的开篇到始终导演对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刻画得很丰满的。
因为人物本身性格和所处环境所担当的角色从而引发叙事上的冲突。
3、他会用特定的潜文本改编叙事的意义。
他并不仅仅的去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
而是他把叙事转化成了一种认识方式,从别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和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
4、在故事的始终永远充斥着传统和变革直接的冲突。
变革的思维渐渐的在受众的脑海里产生。
传统的思维渐渐的被摒弃,这也是给受众的选择和沉思。
没有对和错,而是我们所谓的担当和人性的择决。
5、肯.丹西格说机位的多变、力度的视觉表现,戏剧的强度,营造的张力,叙事的复杂性、多层次的故事讲述、发现的乐趣都是回位故事增色。
但是在本片中身为观众的我认为,对于细节的阐述应该更加直接而不是含蓄的去表达,诚然在表达自己的“声音”的时候应该坚不可摧。
而不是为了叙事和画面或者情节去妥协。
6、我们想看见的电影,是一个优秀导演对于叙事的完美把控,是对于深层次思维的探索,是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能完整的引起大众的反思。
而他的思维必须是脉络清晰,坚决而纯粹的。
又一次要谈到韩国电影,再武媚娘被剪成大头贴的今天,韩国那些能改变国家的改编题材形式的电影已经不止甩国产剧五条街的距离了!
当然在国内现在一个以打胎为荣的电影时代仿佛我们真的思考的太少,或者说上面那些人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太小。
我不太愿意过多的去解读一部电影的剧情,但是有些画面和语言确实是震撼心灵, 当韩公主重复唱着 so give me a smile 的时候你会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同时让我想起 熔炉里海边的那一幕 同样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却还是悲剧收场。
父亲的变态,老师的无奈,还有那43只猩猩的凌辱,一个受到这么大伤害的女孩子是承受不了的,原以为恩熙告诉公主那是一条死路可以拯救公主,却又在得知真相后不敢接起公主的电话,这大概就是压死公主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最后韩公主像花玉一样跳入河里,很多乐观的人愿意认为公主最后凭借着只能游25米的能力游了回来,并且把最后韩公主的呼唤当成歌迷对她的喜爱。
而我觉得公主没有必要回来,游回来的是她的灵魂,我也更希望最后那些呼喊是对公主这青春年华所受的不平与伤害的呐喊跟斗争,是所有人觉醒的声音!
其实所有的电影都是一种形式,而内在的东西才是真正完美该去思考的。
一部电影最可怕之处是它的真实。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虚假,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抉择,而这些抉择正是描绘出了人性。
冬允递药的那一瞬间,手颤抖着,还是残忍着看宫菊喝下了全部,宫菊在为他敷药时,他温柔的笑容不是虚伪的,而害怕暴力同学的殴打,使他内心的天平偏向了自己。
老师妈妈没有阻拦宫菊的离开,其实她又怎么会不明白宫菊哪有可去之处呢,可是害怕闲事上身,使她内心的天平偏向了自己。
冬允的爸爸进家门的时候,也只是带走了儿子,而那个躺在地上还在受人虐待的可怜女孩,他明明看见了,也视而不见。
短发的女孩,当初对宫菊那么好,也无法接通那个电话。
宫菊的妈妈和爸爸,心里也是爱着女儿的,而在那考虑利益的一瞬间,也许世上真的没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吧。
而更可悲的,在面临这种抉择时,我们的心竟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向自己。
我总是怀着一种很不好的心态,我觉得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好人,我从来都不相信,所以总是感觉自己很冷淡,是啊,我也不是一个好人。
芸芸众生里,不被世界的冷漠和残酷伤害,才是真正的自保啊。
宫菊所有的挣扎,不是在控诉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在思考,为什么,我还要活着。
所以,宫菊面临着最沉重的抉择,生活中的一些温暖,美丽的音乐,有可能的前途,活着去见证;痛苦的回忆,无情的社会,死亡,放下一切。
我也无法参透这个抉择的结果,游完25米,世界真的会改变么?
这部电影之前就有听别人推荐,这次会看的契机是看一个林奕含的采访视频时,她的一个读者提到的。
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素媛和熔炉,当时看素媛时,哭的停不下来,在看这部电影反而比较平静。
看时觉得韩公主表现的很冷淡,如果不是我提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我压根不会想到韩公主遭遇过轮奸,这让我想到了林奕含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当林奕含拿着医院开的证明去学校请假时,老师不相信她得了抑郁症,林奕含说:“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
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
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
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然后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对比一下,我是不是对于被强奸的受害者也有期待呢,这些受害者都是要死要活,玻璃心,动不动抑郁,生活的很糟糕,这样才符合我对受害者的想象?
在看这部电影时,能感觉到韩公主很努力的想要继续生活下去,学游泳就是希望自己在想不开时也能有挽救的机会。
但,过去的遭遇总是如影随形,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就跳出来,提醒着你,而跳出来的契机是那些强奸者的家长,打破了韩公主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想法,交到的小伙伴知道韩公主的遭遇后也远离了她,韩公主的朋友是受不了强奸自杀,而韩公主则是受不了强奸之后的事情而自杀,明明是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的😔。
韩国导演最近都迷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真可谓是兵行险招,又是出奇制胜,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家的导演貌似都有些沉默。
我们所谓的好电影,一般都暗含着导演深邃的思考,有其主观意识,但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之中,这一点非但不是必须,往往也会成为致命伤,因为,一切见解都容易偏向误读,而现实主义题材的力量,就来自于“客观”本身。
这部片子,显然是属于改编较多的那一类,虽然将故事变得更具有可看性,但也把争论点扩大,乃至分散了。
许多人都在谴责“对受害人的歧视,保护不力”,“周围人的冷漠”,“罪犯家属的嚣张气焰”,“儒家文化的罪与罚”,“警察的不作为”,“对家庭与朋友的反思”,“校园暴力与教育上的缺失”……但其实,无论是发生在韩国的这次事件,还是改编自这一事件的电影,这里面一切的症结,还是“重男轻女”的人权问题。
正是因为对女人的物化和轻视,才会让被性侵的受害人遭遇冷漠和嘲笑,有人将这归结为韩国曾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失贞观念,但其实,这是一种可笑的推卸。
就像之前看报道,说越南某些地方有将养不起的女儿卖给妓院的风气,当地人认为,这符合圣人的教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何等荒唐可笑。
且不说失贞失节本就不是“妇女专有”,就算是强调妇女守贞的那一面,也是为了让妇女在面对性暴力时,不能屈服软弱(虽然某些人倡导,常备避孕套,面对强奸保命要紧。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行为很容易使对方脱罪,因为女性的行为有主观顺从迹象的话,就难以判定是被强迫),而不是为了让受害人遭受更严重的二次暴力:嘲笑歧视。
也就是说,无论罪犯得逞与否,女性的奋力抗争都应该被视为一种守贞的行为,而那些在主观上甘愿顺从(享受“强奸”)的人,才因被视作失贞。
很多人都会说,中国压根没有这种观念,被强奸的也是破鞋。
我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的确确是在歧视被性侵的女性,但在韩国,显而易见,无论是男性女性,都将此视为耻辱,被性侵,假如不改名换姓就会在他们的社会一辈子抬不起头,甚至在遭受伤害后,连报警也不敢。
事实上,根据报道,在这次真实事件:密阳群体暴力事件之中,不但强奸犯的家属不以为耻,反而辱骂威胁受害者,就连办案警察甚至都公然将受害者称作“蔚山市的耻辱”,但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本身才是韩国的国耻。
就是因为太过于“重男轻女”,性犯罪者甚至可以大摇大摆的以自己的罪行来威胁受害者,而受害女性甚至连寻求帮助都不敢,事实上,除了“更要面子”顾及国际声誉的韩国政府之外,无论是学校里的校长教师和同学,还是警察乃至是围观群众,都打心底的认为“被强奸是受害者的错”!
在中国以往关注的“重男轻女”现象,主要就是国策之下的生男生女问题(溺婴、扎针、差别待遇),而在韩国,则已经上升到,女性受性侵,得不到帮助,反而遭受冷遇的情况了,这真是令人心寒。
许多人都会感慨,导演有直面深渊而不晕眩的勇气与毅力,但他的改编,其实还是为自己国人遮了羞的,甚至将那些办案警察当时遭受抨击,乃至因此被处分的某些恶劣事迹,都归给了一个替死鬼,算是不那么得罪警方了。
改编一:根据新闻报道,受害者有三人,是表姐妹,分别才十三岁,十四岁和十六岁。
起因是,十四岁的A在给一个女同学打电话时,误拨给了另一个城市的一个男生,而此人正是一个由一帮中学生构成的“黑社会性质团伙”,密阳联盟的成员。
此次事件,并非这个团伙唯一一次犯案,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专门勾引女生,进以性侵的暴徒。
而在电影里,韩宫菊与花玉是同学,因为韩公主的父母离异,且家境贫寒,她与花玉租住在外,她们都是十七岁左右。
花玉的男友东允,经常被绰号疯狗的男生带领的另一帮学生欺负,花玉想要帮助自己男友摆脱他们的伤害,就在家里请他们吃饭喝酒。
结果,韩宫菊回来后,因为在言语上惹恼了疯狗,疯狗见色起意,竟带着东允他们轮奸了韩宫菊和花玉。
很明显,在现实事件里,受害者年幼无知,十分无辜,而犯罪者简直是十恶不赦,但改编之后,韩宫菊和花雨,竟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了。
一个是她们的遇人不淑,为一个懦弱的男友,竟幼稚到引狼入室,片中还有韩宫菊当面打电话叫警察来,被抢掉手机,接着,在东允近乎胁迫的要求下,喝了掺药的果汁等情节,反而在逼着观众产生,”韩宫菊与花玉,假如不是喜欢东允这样的窝囊废,又怎么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的联想。
果然是不会挑男友的错吗?
改编二:加入了一个正面形象:老师的母亲,提供了一个暂时宁静的环境,而之所以签下和解的合意书是被父亲随口说了说,就签了。
事实上,报道中说,受害者除了受到强奸犯家属的骚扰威胁,还受到了来自亲戚乃至父亲的压力,他们为了得到赔偿金,不停的劝说受害者,才导致当时仍年幼,而且身心受创的受害者,签署了合意书。
在这里,导演给了韩国人一块遮羞布,让人看到一点希望,但却把受害者家庭本身的丑陋也遮去了。
影片里的”父亲“,的确可怜可恨,但却远没有那个现实里与亲戚分掉赔款,强迫受害者放弃心理治疗的男人那么肮脏无耻。
可以说,正是这个不把自己女儿当人看的家庭,以及那四十几个,儿子犯法却毫无羞耻之心,恍如禽兽一般的家庭,才是酿成这一场悲剧的根源。
但在影片里,韩宫菊签下合意书,却是因为她父亲让她不用仔细看,签了就行,而韩宫菊没怎么看就照做了。
错误又往韩宫菊身上推了一点,因为在电影一开始,老师带着她去吃饭时,就说过,连她父亲的电话也不要接。
改编三:报道说,受害者在事件曝光后,多次转学都遭受欺凌,乃至最后离家出走。
在电影中,韩宫菊在之前学校的校长的帮助下,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因为音乐天赋,结交了几个普通朋友。
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遮掩,他故意没有揭露普通学生的丑恶,只是让那个校长说了句,”这儿(学校)也是个神圣的地方,暂时小心在家待着吧“,来让人感觉到校长的道貌岸然。
当然,这样一个改动,包括另一个学游泳的情节,都是为了体现导演关于,”自我拯救,重获新生“的主题,但却将真正的韩宫菊,遭遇的苦难,减少了许多。
有人看了会指责韩宫菊的新朋友们很虚伪,但在我看来,这里其实还是在讲韩宫菊不会挑朋友,也不会与人相处,让人一次又一次的触犯了底线(的确是因为心理创伤)。
事实上,有一个画面被很多人都忽略了,在那群强奸犯的家属冲进教室侮辱韩宫菊时,恩熙的确吓傻了没动,但在韩宫菊跑出来时,是她拉住了后面追的人,这才让韩宫菊有机会跑掉。
之所以不接韩宫菊的电话,是因为恩熙她们也是普通的韩国女生,在知道韩宫菊的遭遇后,她们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只有这里的矛盾,其实是在含蓄的表现现实事件里的受害者,在学校里的遭遇。
改编四:据报道,警察在处理这个案件时,不但没有顾及受害者的感受,也没有对受害者进行保护,甚至还泄露了受害者的信息,导致她遭受了更多的伤害。
许多强奸犯的家属,使用了多种手段,对办案警察进行了胁迫,甚至警方声称受害者是”蔚山的耻辱“,由此招来了政府高层的调查和处分,也受到了媒体与相关团体的谴责和抗议。
而在电影里,导演显然是淡化了这些重要的内容,除了那个像审问犯人一样问话的粗鲁警察,就只是让一个连脸都看不清楚的便衣警察,说了句,”小丫头让这儿(蔚山广域市)都跟着丢脸“。
对于警察的描述,重点放在了那个老警察身上。
他是”老师的母亲“(赵女士)的情人,可却在面对情人被(联系后面情节,推测是其原配及亲属)围殴的情况下,慌忙逃走,又在赵女士面前,说花玉,”没做错为什么自杀呀“这样荒谬可笑的话(表现了警察内部,将被性侵犯的受害者视为犯错的观点)。
他甚至还跑到韩宫菊面前,让她去签能让强奸犯脱罪的合意书,将警察的不作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这里,警方的失误被掩盖了过去,暴露韩宫菊信息的,变成了为她建立粉丝网站的那班同学朋友。
可以说,导演回避了这个事件之中,最让韩国民众愤慨的事情,正是因为警察的歧视,让受害者丧失了最后的防线,遭受了随之而来的所有打击,甚至立了一个坏榜样,让更多的被性侵的受害者,再也不敢相信警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一点,纵容了性犯罪。
导演的轻描淡写,就是想让观众在谴责这个老警察的时候,相信这样的警察,只是极少数,也算是保全了警方的颜面。
因为我所能知道的,只是媒体的一些报道,所以,影片更多的改编之处,就不清楚了。
但至少从这几点上来看,就可以发现,导演在反省与呼吁之中,也选择性的将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淡化了,却强调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只有在一句,”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之中,才隐晦的表明了这个社会的责任。
事实上,一个受害者,只能选择自我拯救,本就是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黑暗。
但更多的人,则是分散的纠结于:韩宫菊的父母不负责任,在女儿需要帮助时,不但没有给与任何帮助,还落井下石,借此赚了一笔。
而她自己也不懂分辨好坏,结交了”这样“的两个朋友,才导致自己遭受了性侵。
她之后结交的朋友,一样是泛泛之交,不但在危难之际,不肯接电话,给她安慰,甚至也因为她们的鲁莽,才把自己暴露了出来。
至于校长,也是道貌岸然,完全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将韩宫菊赶出了学校。
最最可恶的则是警察,非但不保护受害人,还将她的悲惨遭遇视为她自己的错,甚至在助纣为虐!
还有那些暴露受害者信息,甚至公布照片的媒体与个人,同样只是为了取悦大众的好奇心,全然不顾对受害者的伤害。
但这些情况都指向一个观念:“重男轻女”,蔑视女性的合法权益,歧视受性侵的女性。
假如这种情况不改变,被性侵犯的女性依然会觉得自己”脏了“,在被性侵时,她们还是不敢反抗与开口,并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可这种羞耻,是围观的群众强加给她们的,真正羞愧的该是漠视她们的人,而无耻的则是犯罪者。
其实,老师的母亲”赵女士“,除了是一个正面角色,给与了韩宫菊关怀之外,也是一个与韩宫菊相对照,表现着无奈的女性角色,这在她被殴打之后,躺在床上与韩宫菊的对话里可以看出。
赵女士其实是想要与怯懦的老警察分手的,但是不想继续单身的她,还是选择了这个想与她结婚的老警察,因为,在这个社会上,谁又真的比他好多少呢?
导演用学游泳以及最后一个在海里游泳的镜头,来表现他希望,受性侵的女性,“坚强的活下去,自我拯救,走出阴霾”的想法。
但这个真实事件本身所感染的绝望气息,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就像韩宫菊身处大海,毫无依靠一样。
所以,很多人看完之后,感觉沉甸甸的,想要去咒骂,去反思,去鼓励……我在一开始也存了很多疑惑,很多想不通,但我把整个事件里所有人的表现联系起来,才真的发现这个事件背后,一切问题的根源:家庭的漠视,是因为韩宫菊是女孩。
那些强奸犯的家属,之所以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的嚣张,不是因为有钱有势,而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儿子,而受害者是女孩。
能将被强奸的女性视为失贞,进而歧视她们,真是匪夷所思的观念,而对于妓女的同情,无论是否被迫,都是如此泛滥,更是让我哭笑不得。
或许吧,自以为“重男轻女”依然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的中国人,是不能感同身受,日韩社会之中,女性的遭遇是如何之痛的。
我们更多的是从任何作品里都看到,腐败,专制,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污染,道德缺失,人心冷漠,数典忘祖……导演的手法其实很不错,先按下了作为背景的暴力事件,直接描述韩宫菊如何开始新生活,而对事件的揭露,则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让人看了,就真的像是在跟着韩宫菊做一场噩梦一样,而她的遭遇,也因此变得格外触目惊心。
当然,最棒的还是女主角千禹熙的表演,她将一个彷徨又不够坚强,显得内向孤僻,却始终不肯放弃,而又情窦初开的女生,表演得恰如其分,让人不得不为之心碎。
可是,这一切都把真实事件背后的真凶,重男轻女的观念,淡化了,除非你问,他们包括警察在内,为什么要歧视受害者,而强奸犯的家属又为何能如畜生一般无耻?
又或者,你仔细去思考了,恩熙她们为何在短信中说了鼓励的话,后来却在知道真相后又不敢接电话,或许,才知道,遭到轮奸的韩宫菊得不到安慰与保护,只是因为,她是女人,而一个女人被侵犯,在韩国,他们认为这是女人的错。
或许,你想说韩国的电视剧都将女主捧上天了,无论如何,要啥有啥,让每个女人都有了一个韩剧梦,他们怎么可能如此重男轻女。
又或许,你想说,你以为中国不是如此吗?
那导演的反省,于你来说只是消遣而已。
当然,我也知道,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的这些改编,除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实也是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尽量减少电影的局限性。
可是,我还是难以对此表示欣赏,因为,我始终认为,对于事件本身的忠实,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假如你也歧视遭受性侵的女性,甚至就是歧视女性,不尊重女性,任由这样的风气弥漫,你的家人将不会受到任何保护,你也将失去你的家庭。
别让她们,只能选择自我拯救。
对于她来说,事情过去22年,当她觉得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时候,还是会浮上来。
曾经自由的切换状态,自己告诉自己没事的,还可以享受美好。
实际上,只是埋了一点点,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
只有一点--施暴者,他也会有家庭。
也会有孩子,他就能这样相安无事的继续生活下去吗?
,他能!
应该是所有的施暴者,都能。
选择隐瞒了很久,才会说,是因为不想让家里唯一的男性知道。
在受害人角度,他们在一瞬间变成了同类人群。
我害怕,害怕被再盖上其他的语言。
(你不可以留长发,你不可以穿裙子,你不可以那么白。。。
)-(我,,,我没有。。。
)受害者多久才能走出来?
不会的,没有走出来,只是装作过去了,不在乎了。
而实际上,真的只能是装作啊。
电影里,她可以跳下去。
而实际上,她不能,她不能告诉任何人,她还要穿好衣服去上学。
(只能这样,才能保护自己。
)真的!
真的。
真的。。。
就这样,过了22年,这事情发生了22年。。。
很久前看的…印象中喜欢那首歌 听起来不谙世事单单纯纯的,剧情当时是看不下去,手法太隐晦了冲击力不很大(个人看法
好闷,好难看,虽说剪辑下了功夫,现实与回忆不断交错转换,还是觉得剧情平铺直叙如一通流水账,看得昏昏欲睡。
不怎么好
身边看不到的事情 不代表不会发生
我觉得这部处理的比素媛好,我也喜欢这种处理方式压抑沉闷,但我喜欢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点到为止,让观众自己慢慢去体会。(比熔炉那种用力过猛的片子好太多,但你看这评分……)用充满悬念的倒叙手法缓缓揭开青春少女的隐秘伤痛,再轻快的旋律也只听出悲伤。看到这群疯狗般的家长,立马就明白其后代何以像无人看管的牲口一般肆无忌惮,狗娘养的少年犯逍遥法外,而受害者反而像肮脏的垃圾一般被抛弃,无知的大众和龌龊的舆论更是像大海一般将其吞噬。更虐心的是,这一切都是真的。
片子为什么要剪成这个鬼样子?
很多可怕的意外来了,权贵的人只手遮天,穷人只能以死去维护自己仅存的尊严。
浑身的力量都好像被抽空了。忍无可忍,逃无可逃。
南片的人还真敢什么都拍,你们那太乱了……我们和北片的这边风气独好!(如果不是叙述太乱那你必是5星)韩公主好样的
妈蛋!
明明很完整的一个故事,为何观影过程如此凌乱,摸不到头绪
比电影更难受的是:真实事件改编
过去总是过不去
校园暴力在韩国更严重吧
没那么好。气氛还可以,过去和当下两条线索无缝交织的结构也还可以。气氛及格。女主太丑,对于这类片子是拉分的。故事没惊喜。残忍度不够。
我就想知道你拍的这是啥???女主动不动就对主动对你好的女同学们横挑眉毛竖挑眼,你装啥呢我就想知道???你被男的强奸了为啥对人家对你好的女孩儿发火???我看见女主这张欠揍的脸我就想吐。
甚至,不敢细看,因为,这是被抛弃的感觉
公主对不起,这世界这样对你
结尾和鸟人异曲同工,做一条自由的鱼吧。
女主演得不像受过伤的人,神经质的表情动作像个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