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段时间了,看完这部电影后它就替代天使爱美丽荣升为我最爱的一部电影……不谈真人传记是否属实,我就电影本身而言。
面对弗里达我自愧不如,她正告诉了我们什么才叫真正的活着。
她是一朵在苦难上开出的奇葩,没有这些痛苦就无法造就弗里达。
她是这么灿烂鲜活的存在,纵使每时每刻身体都在饱受疼痛的折磨,她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的美人鱼,依旧优雅美丽。
我想活着至少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许对弗里达来说这一切开始的时候并未预知,从人生的开始一步一步才渐渐清晰。
她坚强,不为世俗所牵绊,在经历了生死边缘的徘徊,才能理解生命和人生的深度,将生活琐事与世俗伦理看淡,而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来说,生活没有这样的惨烈,我们循规蹈矩一生都生活在画好线的网格之中,这也正是我们人生悲哀之所在。
当你死后你能在人世间留下一些什么呢?
有没有人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也许弗里达会想既然来一遭就绚烂的燃烧一场,死也要像一场华美的盛宴。
物质终究是会随着时间消失转变,我们的肉体也终将腐败,一代又一代人们会渐渐的忘记你,但是不会忘记你用激情与精神的创造。
当身陷一个牢笼,失去了自由我该如何是好……对弗里达来说肉体是最大的牢笼,一生都困住她,给她的生命抹上悲情的色彩,而相反的是身体的痛苦困不住思想的自由,热烈,奔放。
我们的精神上的激情和力量总需要一个出口,不需要这个出口的人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的思考和精神的创造。
对弗里达来说这个出口正是画笔和色彩,热情燃烧在画布之上……怎么定义一个艺术家呢?
名称总是虚幻的,看完这部电影我想真正拥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应该从来都未曾因为名气或者虚荣心进行创作,就像弗里达所说她从不认为自己是画家,她认为自己的画只对自己有意义。
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那些创造是贮藏宣泄感情的一个通道,谈不上伟大,而所谓伟大都是他人经过主观诠释给予的定义,而对我来说并不是艺术界的名人并不一定都是艺术家。
真正动人的艺术家不一定都出名了,但他们一定都真正的活着。
海报中弗里达的眼神如此坚定,大胆,执着,还带着些许冷笑,骄傲与挑衅,我脑海中总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审视着我,时时刻刻提醒我要找到生命的意义,要知道如何真正的活着。
毕加索说,你我都画不出像她这么好的自画像。
说这话时他正看着弗里达自画像的眼睛。
这让弗里达的丈夫、墨西哥立体派画家迭戈热泪盈眶。
时年1939,格尔尼卡完成后的第二年,毕加索五十八岁,名震天下,一画万金。
这一年,弗里达仍旧画弗里达,两个弗里达,心脏裸呈可见。
蓝衣弗里达的心脏完好,手持迭戈画像;白衣弗里达心脏破碎,手中剪刀剪断血管,血在白裙上怒放。
这一年,她征服了巴黎,挎着毕加索,出席杜尚的聚会。
回到墨西哥城时,她和迭戈离婚了。
1940年,他们复了婚。
于是,她画被藤蔓围绕的弗里达,扎根大地的弗里达,盛装的弗里达,背景是温柔的绿叶,和长着蜻蜓与蝴蝶翅膀的花朵。
其中一幅,迭戈的脸出现在她额头正中,那幅画叫with Diego on my mind.弗里达的一生都在画弗里达。
流泪的弗里达,流血的弗里达,以残裂的大理石柱为脊椎的弗里达 -- 少女时那场车祸还弄碎了她的骨盆,于是她画流产的弗里达,血污的床单,破损的花,婴儿升上天空。
她画男装的弗里达,弄粗自己的眉毛,加重唇上的胡须;她画长发的弗里达,色彩浓丽,发簪鲜花。
她画自己的婚礼,在高大的迭戈身边,像个小姑娘一样歪着头。
她画被大地母亲和宇宙洪荒拥抱的弗里达,自己怀中的巨婴长着迭戈的脸。
她画化身为鹿的弗里达,身上插满箭簇。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卧床不起,于是她画与骷髅一起漂浮的,荆棘纠结的床,画床上面色平静的弗里达。
她的一生都在流血,小儿麻痹,车祸,手术,流产,暴风雨之爱,背叛。
于是画中的弗里达也一直流血。
迭戈说她的画冷硬如钢铁,精巧如蝶翼,酸苦如生活。
她是那些替全世界喊痛的人里面一个。
是的,血淋淋的,痛给你看。
渴时就喝水,困时就睡觉,痛苦时就画画。
毕加索无法画出这样的自画像。
你必须对自己非常诚实,这对男人来说太难了。
只有一个人的自画像同样不加掩饰。
他的名字叫文森特凡高,住了一年疯人院,然后向自己开了一枪。
我就知道看了会失望的 女主角除了某一角度定眼看有点相似其实不过都是刻意模仿罢了 所以怎么能演绎得出弗里达真正的感情和气质呢。。
但值得安慰的是 让我重新看待了弗里达和迭戈的爱情真正明白和感动与此 当弗里达只剩被切的脚趾没用的背感染的肺不能生育的身体而只会抽烟喝酒诅咒别人时 迭戈没有将计就计抛弃弗里达 而重新向她求婚回来她身边陪她度过最后的日子 这两个人不管一生是多么糜烂不忠的爱情但他们注定永生不能离开抛弃彼此的他们的的确确是爱了 而且爱得时那样的伟大不是肉体的专一 精神的忠贞 而是灵魂的忠诚 简而化之就是当肉体怎样的腐烂 精神如何的堕落时 彼此都永远不离不弃
整部片子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如下:优点:1.地域特色浓郁。
主角的发型,配饰,妆容,服装,弗拉明戈舞,猴子,种满仙人掌的庭院,鬼节,西班牙抒情歌.......这样的背景设定在电影界绝对是令人眼前一亮。
电影做到了成为了解异国文化的绝佳窗口2.布光,美术和配乐极其高级,和女主角身份、情绪完美融合3.转场巧妙。
开头躺着的弗里达切换到学生时代,以及无数的从细节开始的后推揭示4.运镜流畅恰当。
女主角躺在床上画画,宴会跳弗拉明戈,登上遗址的老头的感慨等缺点:1.!!!
全片最关键的,也是对于女主角最重要的议题——疼痛与创作的矛盾关系——没有得到深刻表达,这也是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车祸的痛苦是伴随一生的,无法形容的灾难,这也是她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地方,本应重点刻画,但电影竟然在车祸戏10分钟以内就让女主自己站了起来,且用一种不怎么艰辛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后一直到结尾十五分钟前都是行走自如——那么疼痛对主角的重要影响在哪里??
全篇只有寥寥几场戏讲述了她的疼痛,但却是让女主角很不自然地说出来。
太可惜了!!
这种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是导演描绘的重头戏啊!
2.对主角心理状态刻画力度不够。
得知戈达出轨,得知亲人去世,夜晚窗边拒绝戈达和好等戏,镜头本可以停留久一些,或者缓缓前推至大特写,但全部着急地切换到了下一场,观众还没来得及走进主角内心就又要接受新信息。
那请问主角究竟有多悲伤?
她坚强的意志从何体现?
还怎么展现出她的了不起?
3.某些戏份莫名其妙。
女主角开头与男友做爱,以及与老头的感情戏不知用意在何处。
前者在我看来只是为了交代“车祸前女主有交往对象且很幸福”的信息。
但这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
比如:逛街时女主拥抱男友,露出幸福的表情——何必非要通过做爱!
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没有说服力和情感张力,也最随意的方式。
而与老头的感情戏更是无用,如果不想删,也可以选择之后戏份里交代女主和老头最后的结局,给个交代,有个着落,而不是两个人热吻一阵子就完事儿了,此后女主好像忘了这个人的存在一样!
4.女主角前后行为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双标”是角色塑造最致命的缺陷之一。
她一方面要求丈夫忠贞,另一方面又在婚内与同性及异性暧昧。
这两者必须删掉一个,否则观众会困惑,且无法更好地与角色共情
弗里达 (2002)8.72002 / 美国 墨西哥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传记 / 朱丽·泰莫 / 萨尔玛·海耶克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电影始自、终至弗里达·卡洛去世前一年(1953年)墨西哥为她举办的个展。
盛装的她,被连人带床一起运到现场。
看过她的传记、她的画作再看她的传记影片,很惊异导演朱莉·泰莫“演画”的能力。
弗里达的一幅幅画作或者照片被幻化成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与她的生平推进无缝贴合。
这些演出来的画作或照片,有如一个个点,把传主的一生连成线、铺成面。
弗里达的画作多半表达淋漓的痛苦。
但如果据此认为她的人生黯淡无光、无色,那可大错特错了。
她像一把火,炽热猛烈;像一朵花,明艳灿烂。
她多情、多才、多好,爱男人、爱女人、爱艺术、爱政治。
只是再丰满的才情也消减不了她的痛苦,再多的爱也改写不了她多舛的命运。
18岁的她热情奔放,任性快乐,一场惨烈的车祸却是命运送她的成人礼。
脊椎被折成三段,右腿严重骨折,右脚粉碎性骨折,一根金属扶手插入身体,撕裂子宫,从会阴穿出——她竟然可以拿这个来开玩笑,“是那根扶手夺去了我的贞操。
”一生经历过30多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最终失去右腿和生育能力。
“我曾经被打断、重接、再重新矫正,很多很多次,我就像个拼图玩具。
而这些,远比那场车祸对我的伤害大。
”但她又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能忍受的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但肉体之痛成了她一生的死对头。
磕不过绵绵无绝期的痛,她依赖上了酒精、混合麻醉剂、毒品。
她将痛苦移植到绘画里,遗世的全部作品中一半以上画的都是支离破碎的自己。
“我画自己是因为我总是一个人独处,我是我最了解和熟悉的事物。
”器官分离、浑身钉满钢钉,肉体被打开,身上被戳满了洞、流产、生育……血腥是她作品中最不缺的元素,还有眼泪。
就连那些头像,额头上也嵌着丈夫的头像或者骷髅头,即便什么也不嵌,那连成一线的浓眉,忧伤犀利的眼神,唇上的薄髭,也绝对与柔美温和无缘。
但它们充满了力量!
毕加索在写给弗里达的丈夫、墨西哥著名画家狄亚哥·利弗拉的信中说:“不管是德朗还是你还是我,都不能画出弗里达·卡洛画的那么好的头像来。
”弗里达所承受的痛苦远不止肉体,“我今生遭遇到两个意外。
一个是被电车撞倒,一个是狄亚哥。
”21岁时,她嫁给了42岁、离过两次婚的狄亚哥。
弗里达的母亲对这桩婚事非常不满,称他们是“大象和鸽子”——除去年龄上的差异,狄亚哥是个体重130多公斤的大胖子,弗里达体重还不到50公斤。
狄亚哥风流成性,从不把性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和弗里达的妹妹私通(电影里是姐姐,女人味十足的克里斯蒂娜)。
这一双重背叛令弗里达痛不欲生,她绘下了一生中最为血腥的作品《稍稍掐了几下》。
电影中,她这样解释这幅画的创作动机:“一个男人捅了他妻子22刀,被抓住后,警察问他原因,他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呀,不过轻轻戳了她几下。
’”其实画中那个浑身刀伤,赤裸着躺在血泊中的女人更像她自己。
“狄亚哥不是任何人的丈夫,而且永远也不会是,但是他是伟大的伙伴”。
两人离婚后不到一年又复婚,在弗里达与伤痛对恃,且节节败退的暴燥的生命尾声里,狄亚哥成为一个宽厚和无比容忍的好丈夫。
1954年7月13日弗里达病故(有说法认为她是自杀),她在最后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希望死是愉快的,我愿永远不再回到这世界。
”弗里达也非感情专一之人,她情人甚多,并且是双性恋,但影片中却将她的纵情缩减为与流亡墨西哥的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的短暂恋情,而且是出于对狄亚哥的报复。
传记电影美化传主看来是难以避免的通病。
弗里达还是墨西哥社会运动的支持者,托洛斯基被斯大林驱逐出境,流亡到墨西哥,曾住在弗里达家中。
托洛斯基遇刺后不久,弗里达转而支持斯大林的苏联政权。
1949年之后她对毛赞誉有加,称毛领导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希望”。
弗里达的故居“蓝房子”现已是她和狄亚哥的博物馆。
馆藏的她的遗物中,包括杭州刺绣厂出品的马恩列斯毛绣像,和一幅在画架上尚未完成的毛画像。
电影中,她的卧室里就挂有毛的画像,我截了个屏,在这: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753093028/她的绘画作品在这: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8583590/(请勿转载)
在电影方面我不是专家,我不会从电影拍摄等专业方面去分析,但是我喜欢从个人感受去评论我所看到的电影。
这是一部在家里存放了3年的电影,在今夜我才认真的看了第一遍。
其实我对电影了解并不多,但是我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感受。
它是去我看过的最有生活气息的电影,过去我曾经热爱一部名叫《清水湾的孩子》的电影,同样的生活味十足,没有那些虚伪的,刻意的痕迹,但是《清水湾的孩子》更加理想化,而《弗里达》更加生活,更加现实,更加激情。
这个从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挥洒激情》就能够略知一二。
整部片子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奋斗,充满了现实,充满了爱,它更能让我体会到活着的感觉。
从卡蜜尔到波伏娃到弗里达到汉娜……女性至美,在于她能让智慧与天真并存,刚毅与温柔共生。
她们独立,她们勇敢,她们特别,她们充满了生命和灵魂的张力……即便身边的男人是大师,也不能掩盖她们自身耀眼的光芒。
一个天才男人最大的幸运在于他身边的女人也具有同等的智慧——她能真正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当然随之,这个女人也有可能成为他生活最大的挑战。
而同时,这样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就在于她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附属”——当别人听到她的名字时,想到的就是她本身,而并非她身边的人——不过这在历史中更多的,不是悲剧,就是冷暖自知的人生。
看着Frida的画,想起她对Diago说的那句:我生命里有过两次大灾难,一次是车祸,还有一次是你。
抱着较大的期待来看,尽管影像的呈现过程、传记人物自身性格和超现实主义拼贴手法足够赚足眼球和噱头,而得天独厚的“女性视角”和强烈色彩感知力更是完整、动情地展现出弗里达的成长与幻灭,但到底吸引我的还是对第三世界的、异国文化的刻奇心理。
不知是否因为受限于传记题材限制,或是特殊形式下的折中求全,全片搬演痕迹较重,对人物的真实性格阐述及其婚姻、价值观的呈现也不免沦于好莱坞的庸俗形式。
弗里达依旧被塑造成“受尽磨难的女性、被错误对待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原始欲望的集合体,一个天使/魔鬼形象的他者。
除了公共汽车中简短的、带有政治意味的思辨对话以外,弗里达的生命进程都是极其被动的,她的意识形态性被泯灭,在被突出的身体欲望中消解掉了其“政治英雄、革命战士”的身份和任何政治立场。
传记中的弗里达无疑是放荡而自由的女人,是追寻着女性意识、拥有主体性的、肆意妄为的女人,在片中却被弱化成爱情的牺牲品,这无疑是消减了影像的表现力度。
艺术家对情感的态度绝不是受困于传统伦理人性的定论,自由家庭的复杂与困顿更不能简单用无血无肉的政治机器、以及和不同的男人女人疯狂交媾来呈现的。
在不断的噱头与迎合之余,留下的却是再扁形不过的人物罢了。
“弗里达表明了导演所处的女性主义的立场,即用爱与性的力量去嘲笑男性创造的所谓的代表文明与进步的国家机器,然而这种女性主义的立场却并没有贯彻在影片的始终,它一味地展现着女性的身体、欲望,过分地暴露使之满足观众的窥视。
”不论影像如何用画作拼贴出弗里达的伟大艺术光芒,或是用分分合合、藕断丝连、相濡以沫的包容大爱去塑造伟大,此时此刻的弗里达仍旧是被窥淫的对象,是幻想中的女性他者。
在画作的表现中,也只是将弗里达置于附属地位——“简化了女主人公作为艺术家的一面,尤其没有突出弗里达艺术世界中更为深沉更为悠远的思想境界,而只是流于表面上的身体的痛苦与爱情生活中不幸的遭际。
”于是画作变成了简单的孤独的女人的肖像画,而她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生死哲学的表达、原始意识的构建则全被置于脑后。
“将印第安神话与她的个人神话,墨西哥民族的历史和她个人的现实全部融进色彩斑斓的颜料中”,这才是真正的弗里达,而不只是被爱情流弹冲昏头脑的放荡女孩。
“艺术创作与生活经历的联系虽密不可分,但之间的关系终究是错综复杂的,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形式上的震撼、叙事上的戏剧化和过分凸显的文化刻奇总是会冲昏观者头脑,带来前所未有的激情观影体验,但是这种激情永远是疏离状态的,艺术的原始动力、艺术被创造的错综复杂的环境,才是重点的表达部分。
女性主义电影?
怕还只是蒙蔽的老套路。
在各种美术评论和南美历史书里弗里达·卡罗已经被塑造成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和共产革命的符号。
连眉女人的疯狂奇异的自画像和墨西哥民族风。
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在图书馆里翻她的画集有种难以言喻的恐惧,不仅是画面中直观的那些赤裸的物象,还有每幅画里都出现的望着看画者的弗里达千篇一律的脸孔,迭戈说:我画我看到的,而你画你心里的。
客观描写视网膜记载过的图像和剖开内心,画我说给你听的好听的话和画我想说的话。
真实总是难以令人接受。
迭戈画站在他面前的裸女,曼妙的身段,赏心悦目的姿态,而卡罗车祸之后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她最爱的亚历克斯送来了一束花,她是那么开心,随后她心爱的人突然告诉她他要离开她,她突然开始在包裹着自己全身的石膏上画蝴蝶,叫他在画完之前离开。
在接受了脊椎矫正之后的她说“我就像一个拼图,隔一阵子就要被医生拆了重新装一遍。
”然后她画断裂的脊椎,被绷带缠绕的身体。
都是真实呈现的画面,一些裸露的器官,一个没有表情的美丽女人。
卡罗的画里流淌的鲜血,生长的蔓藤,死去的婴儿,压在床上的魔鬼。
她画自己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是那么轻易地感染到看画者。
卡罗个迭戈都是无神论者,但是却有着自己的精神领袖。
年轻时候的卡罗疯狂崇拜迷恋迭戈的绘画造诣,将自己的绘画技艺成败完全取决于迭戈的评价。
并在后者一番甜言蜜语的轰炸和冲昏头脑的革命热情驱动下嫁给了他,之后迭戈的多番欺骗出轨俨然变成了婚姻生活的全部。
就像他们的朋友缇娜说的,两个知道婚姻是人生悲剧的人还是毅然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卡罗一生全部的感情都给了迭戈,爱和恨,痛苦和纠缠。
她痛苦地剪短了头发,画被刺杀的妻子,喝酒,和歌女交欢,然而她在遥远的巴黎写信给迭戈:“这里很好,只是少了你,什么都不重要”。
每个艺术家的传记里多少都有对他们影响很大的感情史,无论篇幅长短它们都仅仅是他们个人成就的一些点缀,相比而言,卡罗与迭戈的羁绊却是卡罗的全部人生。
她对迭戈说:我的人生有两个灾难,车祸和你。
把这部片子翻出来,是因为翻到了过去的博客,看到06年的自己在深夜写下的这篇东西。
在那个恰当的时刻,我遇到这片子,全身心沉浸在里面,然后在凌晨写下这些感受。
文字当然稚嫩,心思也未必深,但重新把这篇东西贴出来,为纪念一次六年前的时光、灵感,不遏制的情绪,和至今不曾消褪的对艺术的爱。
2006年10月16日: 我又[能]看电影了。
这个能,说的不是客观,是主观。
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看电影,也不喜欢跟人一起看电影,完全不耐烦。
除非是特定的环境,比如影院,才基本不能让我分心。
心思游离在外。
我想快速的跑,想急速的远离,不是坐着看。
我恨自己不能在天色变暗之前想起一些事情。
可是我明明是一直坐着,看得越多越加重了这种不耐烦。
把肖申克复习了一遍。
已经快十二点。
无睡意。
电脑里翻了翻,翻到下了很久的《Frida》。
深夜两点看完。
真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片子。
我放了在电脑里大概有半年之久,也完全没动它,看电影跟读书一样,不要勉强,某天突然动了心思,跟它完完整整渡过的时光才叫正经。
一开始写不出来,我要表达的十分之一。
我最近一直无法写。
甚至失去了写点儿什么的欲望。
不过我知道这是一个好事。
我希望越写越少,越写越简单,慢慢摈弃掉该消失的东西。
很多事情有着同样的表面,却有着根本的分别。
我在两点十八分又重新开始看。
在刚过去的的两个小时内它让我痛哭了数次。
这是直抵内心的震动,片子里每一处都闪耀着痛苦与诗意叫人惊叹的光芒。
弗里达。
看片子之前我不查找任何相关讯息,不去看任何评论,甚至连演职名单也看不太明白,都是南美的名字我猜想。
说实话,在这之前除了她的画,我对她的人生一无所知。
尽管我知道她在少女时期因为一场车祸导致脊椎和盆骨裂开,骨折,一根钢管掉下来直接刺穿身体,割破了她的子宫,这些使她终身都在忍受剧痛。
我知道她活了下来,流产,有同性恋传闻,一生都纠缠在跟她的丈夫,画家diego的爱中。
我几乎看过她每一张画,尽管是印刷的。
不过这根本不算数,这些平常资料完全是在了解一个画家和欣赏她的作品之时要做的基本功课。
读过这种印在平面书本上的介绍文字跟了解某个人立体的人生根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
美术史或者美术鉴赏这种东西,其实就是好一场八卦同乐会。
你需要了解一切,从源头到它的流变,从广义到狭义,从一个画家母亲的职业到它的第二任妻子的癖好……每一个关于艺术家本人的小八卦都可以帮助你理解它的作品。
所谓艺术家思想的转变或者革新都是需要事件的发生和体现,所以批评家们努力从艺术的历史和个人的历史中寻找事件,来评判和定位他们眼中的作品。
有时候,这些奇怪地变成了跟个人喜好无关的东西。
回过来说这部片子。
用了很多特殊的表达方式,使用了佛里达的作品跟画面交织在一起,为了更贴近一点核心努力的做着尝试。
色彩热情明亮,音乐直至人心,精彩万分。
女主角非常优秀,表达丝丝入扣,在细节处毫不让人失望,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想这部分原因于她所饰演的弗里达本人。
这部片子从女性的角度切入,所呈现的弗里达只是一部分的弗里达,作为一个女人的佛里达,关于她政治性的身份、墨西哥文化的身份只是简单的叙述,并不浓墨重彩。
这使得如果你在看之前根本不认识弗里达也毫不影响这片子的表达力。
弗里达,这个墨西哥的女画家,我真的并不特别喜欢她的画,我热衷过的是像奥基芙那样的女人,用的色调柔和丰富,线条优雅妩媚,后期的冥想主题充满了简洁、内敛的平静气息,像一颗温和却有力地跳动着的色泽饱满的心脏。
而弗里达不,完全不。
她看见她自己,她以无尽的力量去忍受爱和命运赋予的一切痛苦。
是的,几乎所有的女性艺术家都善于从内来理解世界,来理解她所生存的意义,而生理和心理构造与女性完全不同的男人们是进攻的,外在的,他们征服性地来理解和诠释他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
弗里达特殊的人生使她这种自我感受更加深刻绝望,她的画全是充满了苦难,长期压抑后的痛苦释放。
无法描述这样一种感染力,当你作为局外人看见时,感到震惊,她用一种冷静的调子描述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疼痛,她使用最简单的平涂,绘上大量离奇荒诞的幻想,来解释和隐藏她无止尽的痛苦和伤口。
如果痛而隐忍不发称为悲伤的话,那么奥基芙是个悲伤的画家。
而弗里达的画里则充满了眼泪和鲜血,悲伤在这里已不足以解释她精神上的无助和荒凉。
片子中的她,既是个忠诚的妻子,又是贞洁的情人。
还是最具挑逗性的女同性伴侣。
而我清楚感觉,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diego从来不属于她的。
也不是任何女人的。
你能否了解这样一种绝望。
只有摧毁自己才可以被止疼。
唯有放荡自己,包括身体和才华,才能从那些伤痛里暂时得到一点点的解救。
只有把自己往下拉一点,再拉一点,才会从负罪里得到一点点麻醉。
而才华的放荡,激起了最伟大的灵感和天赋,它们被运用来作为安慰剂。
我常常想,伤痛的记忆这种东西是否是创作里相当重要的驱动力,有毒而如此甜美,对贫瘠的心灵频频招手。
她太勇敢,太忠于自己的伤口。
所以我害怕看她的画,我并不是害怕看见痛苦的真相。
只是又一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被拯救。
爱,婚姻,天赋,热情,革命。
理想。
眼泪。
都不是。
唯有死亡。
那么多的荆棘鲜艳,血,骷髅。
小猴子,美丽的湛蓝天空,巨型的仙人掌。
焚烧。
人类总是只在死亡面前才如此真诚。
这多多少少让我有点儿厌倦。
我崇拜她她的画像钢铁一样的坚硬。
像蝴蝶翅膀那样的自由。
像微笑那样动人。
残酷的。。
如同生活的苦难。
——diego
片中的两个共产党员都被描绘成了纵欲出轨份子 | 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五星,作为传记片,和《玫瑰人生》相比,似乎差了许多,不知道缺了些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对弗里达的画无感吧......
"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Frida的人生像一首诗,一支舞,或者像她自己的画那样,“硬如钢铁,美如蝶翼,欢欣如笑颜,残酷如生之苦难”。色彩明丽野性,背景音乐好听得不行,车祸、剪发、燃烧的床段感动到流泪。2013.1.7
因为前女友也叫Frida所以才看的,但真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
没想到这么落伍,镜头、剪辑、特效…完全没深入到画家的灵魂里(至少给我的观感是这样),是一部从里到外都做作得不行的片子。还有,这部电影就像它本身说的那样,只是因为有异国情调而吸引人,它唯一的优点可能也是拍出了一些有异国情调的画面吧。
色彩浓艳,画作的展示很新颖。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浅显又套路的“艺术家解读”视角。弗里达成为艺术家是因为她旺盛的情欲、出轨、双性恋和丈夫的纠葛吗?说实在的很莫名其妙,特意去勾画她这些“艺术家”的表象,却忽视了她艺术家的内在。这种东西和故意吸引人眼球的杀马特没有区别。我相信弗里达是个复杂、有魅力的女艺术家,但是从电影里我看不出。
看不懂,除了画面,拍的没让我看出来女主到底多理智,或者什么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倒是让我看到,男主的魅力实在是掩盖不住?是不是主次搞混了?
1、一群住在墨西哥的人日常讲的都是英语2、为什么这些女性视角的片还要把女性塑造得如此孬弱呀,我指的就是她不离开丈夫这一点,但这毕竟是传记片3、果然西方电影带红色的基本都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流行文化产品,然后还要狠狠地抨击斯大林4、好歹用画作与现实交接这部分挺有创意的5、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以为海耶克是印度裔,原来她是拉丁裔6、感觉就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凑在一起一样,我想这是改编自传记小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吧
我喜欢电影绚烂的色彩和配乐。但是绘画真的是理性主义分析出来的么,因为有了什么事件,所以出现了什么心情,所以画了这样的画。。。不敢苟同。
frida是最绚烂的龙舌兰,最热烈的墨西哥酒,最肆意的画。色彩配乐表演都完美的电影,惊艳的一生。“我生命中有过两次事故,一个是车祸,一个是你,后者是最糟糕的。”画儿流下眼泪,画儿在火中微笑。
人物故事被表面的时尚大片般的服化道以及镜头语言掩盖,人物的性格、动力、所处时代的独特影响、情感全都轻轻带过,浪漫化的处理并没有让人物变得更加“高大”,相反变得极其空洞,每个人物都只是拍时尚片的棋子。如果是这样,弗里达所受到的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困扰,以及她的画作中独特的想象力和力量,都变得不成立。
一位女导演把一位女画家的传记片拍成这样不觉得可耻么?有多少篇幅在演“管不住下半身还理直气壮的男人以及气急败坏受伤发疯的女人”,既然frida结婚前就接受了loyalty而非fidelity那她是不是该反应淡定点才合理。对frida的政治抱负、情感探索反而没有展开。我还以为是哪个老白男导演的意淫呢。女主的表演、鲜艳的色彩、室内设计、配乐和画本身都很不错~ wa
She married Francois-Henri Pinault, that's all it matters.
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Panzon “Your paintings express what everyone feels that they are alone in pain.”“I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I love her in red and myself in her. 若有一天我要嫁人,便要如Frida一样绝不穿繁稠的白裙,着一身蓝裙、惊艳四座。电影超现实与蒙太奇效果极美!M
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应该有如此好评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片子叫迭戈传,男凝成这样也是不容易。浪费了大好的视听语言。看到一半实在忍不住弃了。
还原度真高啊……不过未免太过于关注两人关系,也有些流于表面了。有些遗憾没能把弗里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展现。
整部电影只是浮光掠影地描画了Frida的一生。她的痛苦,举重若轻。三颗星开外,一颗加给配乐的动容流转与画面的奇妙切换,一颗加给Frida。电影外的Frida。
行为艺术家。虽然女主很美,遭遇可怜,满屏欧派,但整个故事比呕吐物还呕
艳丽激昂节奏好,不过对人物的刻画多少有点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