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Ⅰ 剧情分析开篇即是第一重的久别重逢。
丧失创作兴趣,被抑郁困扰的中年苏升华与重病在身的中年夏文萱,在医院重逢。
二人原是彼此青春之海上的钻石,行将捅破窗户纸之时,苏升华家庭破裂,与母亲一同移民他乡,二人相忘于江湖。
这些年来,苏独身一人,夏相夫教女。
久别在花样年华,重逢于脆弱不堪,何其唏嘘。
夏因术后并发症离世,女儿登门拜访邀请苏前往日本,伴其把亡母骨灰撒向大海。
此处设有叙事诡计,意在误导summer的身份为夏女儿,但是由于summer与年轻时的夏均由许恩怡扮演,设计效果不佳,不难猜到有穿越之类的奇幻设定。
(我原先猜想铃声是梦境的标记,但未有呼应,下文日本的夏均用“summer”指代)。
单车、焦糖布丁、弹唱,夏在验证曾与苏共通的密码,苏却不在状态,呵斥起summer的轻浮。
直到summer终于忍不住自我揭穿,在神社上与火焰一同消失。
日本之行当中的几场戏拍得很有味道,二人传球似的踢路边碎石,似是《海边的曼彻斯特》行至尾声时李和帕特里克互相扔球;二人反方向荡秋千的短暂欢愉,也像是冬日的一抹暖阳,温暖着同行的短暂旅途。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
《海边的曼彻斯特》尾声的场景奇幻的日本之旅后,苏去夏家证实summer身份即为年轻时的夏,也在此时得到夏的遗物,穿越到从前,在海边完成第二重,即苏与年轻自我的久别重逢。
平行时空中,夏选择更换疗法,改变逝于术后并发症的走向,与苏完成第三重久别重逢(此处依然有细节埋藏,钢琴上缺失的白键回归,但奏不响,预示着夏的故事线发生变动。
缺失对应死亡,不响对应活着,但病未除的状态。
是否久别有待商榷)。
电影落幕。
PART Ⅱ 勘景选取位于香港西南角的长洲岛进行拍摄。
昼夜不息的海浪,错落有致的房屋,狭窄干净的街道,三两同行的学生,与日本县城气质高度吻合。
佐以清冷的滤镜,竟也真在香港调配出一碟形神皆似的日式风味料汁。
全片因而能在多国摄制中保有质感上的一致性。
影片的美术总监麦国强先生在某书分享了该片的诸多设计,自行前往查看即可。
昵称为“麦国强”。
长洲岛上的风景PART Ⅲ 奶奶奶奶在二人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夏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由奶奶抚养长大,培养出音乐与阅读的爱好,也因此能与苏初次搭讪;奶奶的焦糖布丁,是二人生活中的小甜蜜,她的开明与亲和使得二人的关系有进展的空间;苏移居后,相信也是奶奶给夏以依靠,助她走出无疾而终的失落。
甚至推动拯救的项链,也来自奶奶的赠予(?
)PART Ⅳ 杂思年轻片段中最喜欢的一场戏,来自夏苏分别前并肩走在一起,夏反复尝试后蜻蜓点水式的握手。
少女明知无法挽留,却也不敢确认心意,握紧也许就会不舍得,轻轻一握的告别就够。
初看会在意设定引入是否冲突,但文艺影片更像是情绪的传达,因此不需要太去以合理性进行论断,自问是否有情感共鸣即可。
PART Ⅴ 演员自《燃野少年的天空》中的小黄起就在关注许恩怡,夏文萱应当是她近年接到的较为核心的角色。
偏幼态的长相,辨识度依然很高,年龄的合衬以及成长环境的纯净,使得她身上洋溢着未经雕琢的灵气,驾驭学生少女角色味道正。
少数片段稍微演过头。
陈卓贤虽然真实年龄偏大,但依然很有学长气质,扮学生不违和,设定中大许恩怡两岁,说得过去,初涉情网的生涩与腼腆演得很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他比中年夏文萱的扮演者蔡思韵还要大一岁)PART Ⅵ 插曲《Diamonds On The Sea》贯穿全片的一支歌。
平缓的曲调抚慰心灵,歌名意即“海上的钻石”,二人彼此为长洲岛青春生活中的钻石。
《我的歌》中年苏升华饰演者郑伊健的一首曲目,暗合苏的人物底色,对音乐创作有自己的坚持。
“要是声线亦耗损,就以五指奏下去指尖一旦亦擦穿,就以记忆唱下去”《久别重逢》两代苏升华同唱,苏重逢过去自我后,找回心底无觅处生火的自己,找回生活的勇气。
“曲谱已既定,而不探问为何弹出新一种 快乐难过”PART Ⅶ 批评在地性的缺失。
虽然爱情奇幻的类别在人文关怀深度上天然难以匹敌现实主义题材,但文化延展的缺乏依然是极为遗憾的。
全片有极浓厚的轻小说风味,去除年少故事发生在香港的设定,音轨从粤语替换成日语大概也不会违和(没看清买的国语版……)。
有几场戏初看就很适合改编为动漫,大概也是因为看过的一些轻改作品中有类似的段落。
夏文萱的工具化。
虽然角色的发挥空间很大,但在本质上,夏文萱依然是工具化的。
她的任务不是促成苏与夏的异时空相遇,了却当年未能一起的遗憾,而是启发苏重逢过往救赎自己,多少显得有些陈词滥调(虽然前者也较为过时)。
尤其还引入一段关于喜欢与爱的分别的老套台词,非但没能升华,更坐实了故事基点的落后。
情节设计过满。
影片前半段,主创埋下半首歌以及夏文萱的书中表白两处悬念,以便后段编织多次久别重逢,层层推进情感。
但在summer随火焰消失之后的部分处理得稍显拖沓,为完善结构,牺牲一定的剧作节奏,留白一些或许会更好。
意象空洞。
达摩太阳,是影片一处意象,是夏的挂牵。
但之后的情节中,summer 与苏未能看见该奇观,主创也没有设计台词,对该意象进行剖析,使得其更像是空洞的美学符号,缺乏向内的引申。
若砍去summer 消失后的部分情节,改为苏再度赴日,见到达摩太阳,唱起二人的歌,即使只取意象的美学价值,或许也会更完善一些。
“达摩太阳”概念图
缺点可能是套路化了,一开始就重逢,一重逢就死人了,这个故事的展开真是没预料到,其实前一个小时感觉都还挺不错的,无论是摄影、构图、用光都挺不错的,特别适合大银幕观看。
这样的电影基本上就是一个日式纯爱故事的香港版,但后半段的穿越和奇幻元素插入以后就有些不太行了,主要是故事的逻辑出现问题了,有点莫名其妙的走向,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点不懂,是另一个平行世界吗?
主创们是有能力将这样一个故事浓缩成一首散文诗的能力的,但做得不好。
某种程度上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首散文诗,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散文。
淡淡的忧伤,遗憾的是戏里的重头戏的歌太简单了,缺少动人的旋律,直击心灵的韵味。
确实有点像《不能说的秘密》,但是这部电影整体质量还是不如歌手周杰伦完票性质的大银幕处女作的质量。
当然,硬说优点也是有的。
这样的节奏和情绪做得不错,剧情在前面淡淡地铺垫,铺到最后有几处感人的点的。
【娛事者】《久別重逢》:一鳴驚人的許恩怡Yahoo 娛樂圈更新日期: 2024年12月19日1. 我的朋友告訴我,要看《久別重逢》。
說老實,近日好看的港片不少,單看牌面,《久別重逢》未必是一般觀眾的首選。
結果,我真的去看。
看過後,我會直接對身邊朋友說,「單是為了許恩怡的演出,也值得入戲院看這部戲!
」2. 許恩怡在《久別重逢》的好,令我想起《星願》的張柏芝,和《新不了情》的袁詠儀,都是很新的演員,演過的戲極少,但在電影的演出是極出色,每當有她們出現的場面,觀眾都忍不住留意她,而她們的演技極其自然,很難相信她們是經驗尚淺的新演員,她們的存在,彷彿告訴觀眾這世界是有天才演員這回事。
《久別重逢》劇照3. 許恩怡是柏安妮的大女兒,今年20歲,三年前出道,演過一部《燃野少年的天空》,跟著接連在幾部港片出現,包括《但願人長久》、《爆裂點》和《焚城》,《但》是袁澧林的少女版,《焚》則做劉德華的女兒,她在這幾部港片都是配角,不似今趟在《久別重逢》擔正任女主角,戲份由頭帶到尾。
4. 《久別重逢》由新導演梁禮彥執導,他之前幫葉偉信和Juno的戲寫劇本,《久》是他首部執導的作品,電影的穿越橋段和男女愛情關係,很容易令人聯想起日本的純愛電影,甚至是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
王家衛《一代宗師》的對白,「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可算是這電影的最佳註腳。
《久別重逢》海報5. 純愛電影,最重要是男女主角間的默契,同場能否有化學作用。
《久別重逢》的演員配搭是好看的,鄭伊健演的落魄音樂人,lan做的純品中學生,無論外型和演出都是恰如其份。
導演很懂得捕捉二人特質,尤其是久違銀幕的鄭伊健,昔日陳浩南古惑仔味已蕩然無存,他演一個愛情事業都不如意的中年人,眉宇間的滄桑失意,伊健都掌握得很好。
Ian的本色演出亦很稱職,尤其是彈琴和彈結他的時候,顯現他獨有的文質彬彬魅力。
6. 演得更好的,是20歲的新人許恩怡。
她的對手戲圍繞着鄭伊健和Ian,明顯導演在拍攝期間已知她演得極好,故很多場戲都是一個鏡頭讓她演下去,不用靠剪接去幫助。
許恩怡在戲中的角色極重要,負責連結鄭伊健、Ian和蔡思韵的情節,她有好幾場戲都演得極好,由初戀傾通宵電話,到知道Ian要離開去外國讀書,和在酒吧激勵鄭伊健的幾場戲,她演得很有感染力,連一些微表情也演得到,這麼厲害的演出,除用天份去解釋外,已想不出其他原因。
明年的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入圍名單,相信要預許恩怡一份。
7. 電影有很多場面都在長洲取景,拍得尤如在日本,其美術風格,令我想起新海誠的電影,戲中經常出現的街景,如電線桿、燈柱、車站、單車、斜路、樓梯,以及lan和許恩怡的房間擺設,很有新海誠電影味道。
而幾場重要的戲份,更是在日本取景。
8. 《久別重逢》最難得之處,是它超越了一般純愛故事,導演想講的,不只是單純一個愛情故事,電影用鄭伊健和蔡思韵的年長角色,去說記憶、初心和堅持。
當失去生命重要的東西,我們仍可有回憶。
戲中鄭伊健返回過去,就是尋找初心。
蔡思韵在病床慶幸自己仍然沒忘記,要記得的都在心中。
《久別重逢》即是年青人的純愛電影,也是中年人的療傷電影,電影是說遺憾,人生的錯失,唯有回憶,選擇不忘記。
許恩怡是柏安妮的大女兒,今年20歲作者:郭靖言做過唱片公司,做過電影公司,做過報紙雜誌,如是者,現在全職睇娛樂,正經寫娛樂。
上篇文章介绍了郑伊健的新作《久别·重逢》,主要是从两性心理这个角度去谈的。
(郑伊健回归之作:两性心理学典范)要我说,从“电影”的角度讲,它就是郑伊健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虽然内地票房只有可怜巴巴的100多万(香港则有1000多万并荣获金像奖七项提名)。
而郑伊健也贡献了他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细腻、准确、动人。
我不知道金像奖为何没给他影帝提名,这绝对是个错误。
(《九龙冰室》当年还为郑伊健带来金马影帝的提名)
《九龙冰室》前天的文章较长,今天我将花较少篇幅来“怀旧”。
因为《久别·重逢》除了电影本身,还给我凭添了些额外的感慨:郑伊健在片中饰演的是个落魄潦倒、已经过气的音乐家:一个不想活又不会爱的男人(当然影片最后,在夏文萱的帮助下,郑伊健学会了去爱,内心得到了救赎)——这对他来说,绝对是最“颠覆形象”的一次。
因为曾几何时,他可是最帅最阳光、最会爱的那个人。
郑伊健与黎姿在80后影迷的记忆中,郑伊健是仅次于甚至不亚于四大天王的“情圣”,这主要来自他在银幕中的形象。
银幕里,他是唱着《甘心替代你》将身中数枪、奄奄一息的“小结巴”轻搂怀中,无声啜泣的男人;
《古惑仔3只手遮天》他是丰神俊朗、内心温柔,与“不哭死神”步惊云截然不同的聂风,面对背叛他又即将逝去的孔慈,只是强忍悲痛询问她:“你有没有爱过我”;
《风云雄霸天下》他是“命犯天煞孤星”的华英雄,因妻子洁瑜的死而彻悟,为了不再连累一双子女,主动销声匿迹、隐姓埋名。
《中华英雄》他还是《蜀山传》中的玄天宗,眼看师父+爱人孤月大师(张柏芝)的脸像瓷娃娃一般逐片破碎,他的心也跟着一并碎去。
哪怕到了2010年的《飞砂风中转》,郑伊健虽然不再去爱,但依然“自爱”——他否定的只是“古惑仔”式的烂人生,不像《久别·重逢》一上来就否定整个人生。
《飞砂风中转》总之,郑伊健的过往角色深情、内敛、勇毅、重责任、有担当,守诺言,加上其长发飘飘、帅气逼人的形象,演的又多是漫画英雄和武侠电影,这让他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再看银幕之外:年龄稍长的观众应该还记得“双琪夺面”这个八卦,我对孰是孰非压根不在意,因为感情这个东西,没人说得清。
我只知道:梁咏琪和邵美琪,可都不是一般的女人。
当年邵美琪被指堕胎而消瘦,郑伊健驳斥到:“如果找话题可以说我卖白粉、赌博什么都行,但我最恨人乱写我女朋友。
”——能当众说出这种话的男人很难不让人爱。
可惜两人聚少离多,嫌隙渐生。
当这段持续七年的感情无疾而终时,郑伊健将4000万港币的地产赠与了邵美琪(这年头,对女人来说,这点太重要了......)而认同“缘分已尽”的邵美琪虽然伤心,但对郑伊健也并无更多怨言。
郑伊健与邵美琪对这类事情,我的意见一贯是:爱情中不论男女,“变心”是可以的。
关键是“变心”之后你的行为和你怎么评价你的前任。
如果摊上那种能把前任贬的一无是处的人,赶紧远离。
2013年,当郑伊健终于选择蒙嘉慧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时,邵美琪和梁咏琪都第一时间为其送上祝福——做男人做到这个份儿上,夫复何求。
郑伊健与梁咏琪这个人,女生喜欢、男生羡慕,“男女通吃”的结果就是提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最红的华语男星,郑伊健的名字当仁不让。
我曾经就很喜欢他。
试问:哪个青春期男生没看过《古惑仔》,又有哪个男生不希望自己像郑伊健一样“酷”、一样招女孩儿喜欢呢?
当然,如今回头看,那都是些小孩子的想法......
这么多年过去了。
曾经的“漫画脸”终于熬成了年近六旬的大叔。
而曾经的少男少女,也都人到中年。
看《久别·重逢》前,单凭剧情简介,我就猜到这片的大概方向和“路数”,但我没想到它这么“狠”:一上来就是两个“半死不活”的人。
第一个镜头就是病床上一脸颓废、目光涣散的郑伊健跟医生摊牌:“随便吧。
”记忆中的“英雄”表示:如今他不想活了——那可是曾唱出“英雄路远掌声近,莫问苍生问星辰”的人;他关心的应该是“平地一声惹风云,谁是结局谁是因”;问的是“门外雪,各自扫,难道会更好?
”;叹的是“人未老,爱易老,离别却太早”......
就这么个银幕内神一样的男人,如今却在银幕内不想活了。
这真令人唏嘘。
当然,你也不要误会,《久别·重逢》是一部很治愈的电影。
它并不消极,它的真正主题是:人要如何在漫长时光中完成自我救赎。
我只是说郑伊健此番饰演的这个角色,与他过往“情比金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相比,差距大了去了。
本片中,你能看到这个男人最脆弱,甚至最自私的一面。
大概,这就是人生吧。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57岁已然过气,已然“无人问津”的郑伊健(恰与他的角色、这部电影的票房相同)用这部电影告诉你:纵使青春不再,还是要在寻常生活中发现惊喜、试着去重拾那颗少年心。
就像如今回头重看《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这类风靡一时的电脑特效“武侠”大片,你会发现一件事:它们“幼稚”是“幼稚”了点,但有两点,如今的电影做不到。
一是流畅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好。
这个取决于一个剧组是否把要说的事情全盘考虑清楚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讲好一个故事”都成了对一部电影的期待。
你说一年到头不讲故事的真·文艺片又没几部,对不对?
二是演员的情感投入度和真诚度。
要知道:不论《风云》、《中华英雄》还是《古惑仔》,这都是漫画。
漫画世界相较真实世界,等于是要再创个新世界出来——这是很难的。
打造一个正邪分明、简单热血、对人性高度简化和提纯的超现实世界并让人信服,其实很难。
但郑伊健、郭富城、杨恭如、千叶真一......这些人就是有能耐让你相信这个世界、相信片中人物流露的情感。
哪怕它是“不现实的”、幼稚的——那么“假”的人物,他们演来就像真的;而如今很多“现实题材”,演员的表现就是假、就是在装腔作势。
就像以下《风云》中这三场戏,我压根不相信现在有人能做出来,他们大概一看剧本就会想:“这什么鬼......”
这不全是演员的问题。
也跟前互联时代的人心单纯和移动互联时代的专业度下降和注意力稀缺有关。
就比如《风云》中杨恭如这个角色,如今的演员没法演:她首先会质疑这个角色是不是“绿茶婊”,内心先给出一个道德评判(那还怎么演?
),觉得这个人既喜欢风师兄,又喜欢云师兄,实在太傻、太不符合女性主义了......但这么想是不对的。
孔慈是个深闺中长大的小女孩,她就分不清“爱”、“欲望”和“着迷”的区别。
就像她爱收集各种各样的彩色石头,她对“风云”都产生爱慕心理,恰恰证明她的单纯可爱,毫无心机。
如今的演员做不到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太“成熟”、思维太“发散”:二十几岁的女演员根本演不了小女孩;而三十几岁的男演员更演不了漫画中的英雄。
那样单纯的“超现实”——童年时代过掉了。
我今天看完新片《久别·重逢》,想起王家卫的电影里说过:“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郑伊健、陈卓贤领衔主演的《久别·重逢》让我久久无法释怀,这部爱情奇幻片打破传统叙事思路,通过不同时空的交叉重叠,让一对情侣穿越时空遇见曾经的自己。
人到中年,事业生活两不顺,他们看到曾经阳光快乐无畏的少年时代,能否重新激起生活的信心?
音乐是《久别·重逢》的重要元素,主人公苏升华是一名音乐创作人,他在每个阶段创作的音乐作品,流露出他的内心声音。
郑伊健作为一名歌手,在片中弹唱自如,他的歌声中唱出了角色对生活感受、对恋人的不舍。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一位演技纯熟的郑伊健,他不再是过去黑帮片中的青年大佬,他在《久别·重逢》中呈现出角色的复杂、深沉。
郑伊健依旧很帅,但帅出了内涵。
《久别·重逢》以清新自然的格调、构思奇妙的故事营造出优美的叙事氛围,是一部有诚意且有创意的港产电影,我很庆幸在影院中欣赏了它。
这片子看的人非常抑郁。
全片一直在奇幻设定商业爱情片,和文艺逼格爱情哲理片中摇摆。
前1小时属于后者,后1小时逐渐走向前者。
这种摇摆造成了文艺小清新不成,商业爱情片不就的两头不沾。
节奏缓慢,尤其在前1小时1个人到中年怀才不遇事业失败的loser各种失眠嗑药抑郁一直丧,真的有观众要看这种东西吗?
现实里已经很loser很丧了,没必要来电影院再看一遍这种失败的人生吧。
主线剧情很弱,极其简单。
除了两位主角的2次穿越互相拯救就基本没有真正的故事,更多的是情感漫溢和生活琐事。
这样的讲故事方法决定了,人物远重于故事。
但很不幸,人物很糟糕。
郑伊健的人设充满抑郁颓丧,写不出歌喝酒嗑药,面对少年时代的女友无礼甚至无视,一把年纪靠十几岁小女孩引导教育人生选择,活生生一个中年巨婴,魅力全无。
女主则努力走向精灵跳脱方向,但演员演技支持不住,努力演但硬凹不成,难以取信。
在核心设定上,没有好好锤炼穿越逻辑。
穿越本身设定已经不够新鲜,但玩出新意就是主创的本领。
但很可惜,这次还是很失望。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如女孩在男孩离开前就说过看过了男孩的未来,但那会还没穿,她是怎么未卜先知的?类似问题很多,基本浪费了设定。
郑伊健太多年没有成功作品上映,主流受众早已更新换代。
而由于年龄问题老态毕现,看完只在感叹岁月就如杀猪刀,帅如伊健终也免不了面对这一天。
女主貌似资源咖,各种一番二番担当,让彭昱畅、郑伊健这样的咖来配戏,但真的就是普普通通一个小姑娘,颜值在这个圈里普普通通,表演在这个圈里普普通通,这样能行吗?
浪费时间。
其实预告完全不能把这部电影的好讲出来。
可能因为如果真的概括剧情就是几句话的事情,但是啊这就是电影啊,很多东西内心,不是小说浓缩的1百多分钟里,一个人的半辈子,关于电影本身的画面有惊艳到我,女主家里的小房子,大大小小的书可爱的奶奶突然觉得这个女孩子成长痕迹就展开了,想到了宫崎骏的漫画世界里的家。
男主这边爷爷留下的旧船厂?
也很漂亮,伴随着海风海边。
剧情要是在丰富一点就好了。
成年的苏升华想看他讲更多,解锁更多场景,今天看到影评里讲到这个电影的可爱之处是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女主角形象,很讨喜的女孩,然后伊面饰演的中年男主角也完全不扮靓仔,记得以前有人说他是漫画特型演员……其实通透如打动得到他,他就会接。
有人诟病中年女主自己病殃殃还想着拯救别人,其实呢大可不必在这里上高度,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帮助另一个不是证明她的强大吗?
至少我觉得少女夏文萱很强大,中年夏文萱也有大爱。
少年苏升华最开始对感情处理不成熟但是进步的很快,中年苏升华很忧郁但是解除忧郁的起点竟然是转念,而这个念头导演的答案是,“歌写出来就是你的,没人能拿走”别人的评价是影响这个作品的完成度,只有自己,只有音乐这毕竟不是现实题材,现实题材是冷酷的现实会让我们反思,这是纯爱电影,有时候想现在拍纯爱电影就是和现实作对,而且还是文艺港片。
但是爱也会让人反思以一种温暖的方式,我们知道我们身边或许都没有夏文萱,但是自己可不可以做自己的夏文萱最后提一下作为伊面粉丝真的受不了他哭鼻子,有的人真的当演员就是往哪里一站就是质感。
这种人就是演员啊!
最后少一分是觉得剧情上面我还没有完全过瘾,但是到哪种程度算过瘾我也很难讲。
荣获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七项提名的《久别·重逢》是近来院线难得一见的佳作。
不要理会豆瓣短评。
这个奇幻爱情故事的真正主题是:时间和救赎。
它跟《不能说的秘密》不是一回事——虽然那也是部不错的电影、也在频繁的“穿越”,可它只是部青春爱情片,对时间本身是没过多思考的。
《久别·重逢》不一样。
它说的不仅是阔别多年的恋人再度重逢,还是现在的你与过去的你重逢;它表达的“救赎”是先去救你自己、找回你自己。
在此基础上,你才有可能去救别人、去救一段被时间洗去的真情。
电影呈现的“救赎”顺序是:成年夏文萱以少女夏文萱(夏文萱女儿)的身份试着去救成年苏升华——成年苏升华在后者的点醒下自救——成年夏文萱也凭这段经历完成自救——少女夏文萱与少年苏升华的命运就此改写。
这让它的结尾一幕变得极为动人:少男、少女、成年男人、成年女性共处一室。
两两四目相对,阳光洒进琴房。
一时间,恍兮惚兮,今夕何夕。
原来,“重新来过”是可能的;原来,战胜时间的爱是存在的、能战胜时间的人也真的有。
我没想到: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人在做这种根本“不可能”也没人信的表达。
这还不是最大的惊喜。
与大多数迎合“时代情绪”的电影相比,“超越时代”或“回到过去”的电影本来就有,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
《久别·重逢》最厉害的地方是:它简直可以作为一部两性心理的教科书。
片中郑伊健-蔡思韵(成年苏升华与夏文萱)、郑伊健-许恩怡(成年苏升华与少女夏文萱)、陈卓贤-许恩怡(少年苏升华与少女夏文萱)的每场对手戏,几乎都体现出恋爱中男女双方或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心理。
这些表达普适、准确且真诚。
影片刻画的是“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郑伊健扮演的苏升华已经算是最好的那类男人,可跟最好的女人——夏文萱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差距”这个词会让一些人不舒服的话,那我改一下:差别。
接下来的文字,我将重点去谈这种“差别”。
鉴于眼下“男女”或“女权”的话题实在太多太扯,我必须要事先声明:本人不算“女权主义者”也无意去营造性别对立。
我讲的不一定对,但我希望不论男女读者,都能基于自己独立、客观的评判去准确理解我接下来要讲的话。
譬如,正文中多次出现的“男人”、“女人”措辞,你心里最好加个“一般情况下”或“最好的那类”的前缀,因为我要频繁这么表述,文章就没法看了。
以及:正文7000字。
无耐心者不建议往下看。
正文电影一上来呈现的是:一对曾经爱过但后来分开的男女时隔多年后......都躺在医院、都不想活了。
不过这其中有点区别。
苏升华是因为失去了事业——其实都不算“失去”,他只是过气了:作为曾经成功的音乐人,他的创作陷入了瓶颈,作品也不再被市场和大众接受。
而夏文萱是因为得了癌症,时日无多。
即使现在做手术,也会面临重大风险。
这让我想到:一个男人如果失去了事业,沦为社会和他人眼中的“废物”,他便会产生不想活的想法;而一个女人即便真到了一无所有的地步,只要她还确信有一个人爱她,她都愿意继续活下去——除非,就连活着本身,都成了奢望。
大家不妨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认知想想:大概率是不是这么回事。
在对死亡的态度上,两个人也有些细微差别,虽然他们对医生说的话都一样:“随便吧。
”男人是因为抑郁症安眠药吃太多,医生提醒他下回还这么做当心醒不过来时,他说的这句话。
这里有种“破罐破摔”的消沉心理。
女人是因为医生提醒她这个手术对她至关重要后她说的这句话。
医生听到她的回答后笑道:“还能开玩笑,不错啊”——也就是说夏文萱哪怕在身患绝症时还保有一丝乐观和幽默,她是用“听天由命”的态度来为自己减压。
她最终决定接受这个手术,试图去延长自己的生命,可惜事与愿违。
面对生活的困厄和突如其来的命运打击,男人其实更易感觉到消沉和沮丧,可爱他的女人很怕见到男人这种心理。
大家不妨凭借自己的经验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之后的一幕,失联多年的昔日恋人在医院大厅偶然重逢。
夏文萱是感到惊喜并主动搭讪的一方,苏升华是感到震惊并随即流露出逃避姿态的一方。
“苏升华。
你还认识我么?
”,夏文萱发现了他,主动上前询问。
苏升华愣了一会儿,随即从趴着的钢琴上起身:“夏文萱”。
他的笑容更多展现的是“人生无常”的无奈而不是“故人重逢”的喜悦。
之后的对话,一直是夏文萱问得多,苏升华答得少。
苏升华很怕向昔日恋人透露更多的信息,因为曾为当红音乐人的他深知:眼下关于自己的新闻都不好(酒后机场闹事),自己如今的样子也不好,此刻还出现在医院里......他的确想跟夏文萱说点儿什么,可他不知从何说起,他更想逃。
因此当他听到夏文萱“我一直在听你的音乐,好听!
”的鼓励时,他原地呆立怔住,之后面露愧色、不置可否地黯然离去......建议所有人都去看看这场“久别重逢”的戏,它把曾经爱过的男人女人的不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要是苏升华,哪怕当时内心再翻江倒海、感慨万千,也不会忘问夏文萱一句:“你为什么也会在医院?
”——这并非在批评苏升华“冷漠”,他能在昔日爱人面前表现出如此克制兼得体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相信有些男人遇到这种情况的表现可能会这样:“竟能在这遇见你!
可见老天还算有眼......这么多年你怎么样啊?
(内心:随便吧)......我跟你说:这些年来我......我......我......不如咱们找个地方聚一下?
我跟你说,我就快活不下去了!
”所以,奉劝广大女性:对那些轻易能对你说出“我不想活了”、“我想自杀”的伴侣,千万不要心软。
真正有自杀之念且在乎你、尊重你的人,不会这么跟你讲话的。
他的反应会像苏升华那样。
然而,夏文萱看出来了:他想自杀。
她为他感到深深的难过。
那我们能否据此去说:苏升华这个人实在过于自我甚至自私,不太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也不尽然,这么说太轻佻了。
苏升华算艺术家,而艺术家,最不缺的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但理解归理解,会不会表达是另外一回事。
这就要从影片呈现的苏升华的青年岁月、他和夏文萱的相恋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电影给了个比较老套的设定:苏升华的原生家庭很不幸,父母整日争吵,父亲还有外遇。
家人没在童年时期教会苏生华如何去爱,这和夏文萱起码有个爱她的奶奶是不同的。
可偏偏,苏升华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这使他过早地仰仗艺术投入(逃避)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能将父亲弃置不用的旧船厂物件改造成自己的私密乐园,就可见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地富足。
恰如他几十年后在医院重遇夏文萱时话不多一样,早在两人开始相恋时,苏升华就不爱说话。
那时他就跟夏文萱讲:“我不太会说话,音乐就是我的语言。
”诚然如此,所以当他因迟到被考官拒绝后,愣是凭自己独特的“语言”——音乐打动了考官,得以参加面试。
对女人来说,爱上这样“闷骚”的男人其实是件不幸的事——不是说苏升华这个人不好、不善良、不优秀,而是这种从小到大都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他的“自我”会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中越滚越大、终于大到一个女人无法想象也很难忍受的程度。
要说这种“大大的自我”本质上还是“自私”,大概是吧,可它是情有可原的。
一个人的总体心灵能量是有限的,当他过多用来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无法分给别人多少。
这直接反应在电影的情节中:少年苏升华之所以会对少女夏文萱产生好感,是因为夏文萱同样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力兼善解人意。
他能猜对苏生华弹奏的音乐的“颜色”(蓝色)和“季节”(秋天)。
一个长年不被家庭关爱、同学都不理解他爱好的男孩碰到这样的女孩,怎能不动心?
这一心理轨迹可表述为:“我——我的音乐——懂我音乐的女孩儿”。
苏升华的“自我”从青年时代起就是这样不断往“壮大”的方向延申的。
然而,少女夏文萱爱上少年苏升华的原因并不源自音乐本身,她是爱他懂音乐的才华,更爱他的单纯善良。
也就是说,相较苏升华,夏文萱更多的是爱上他“这个人”而不是“他(她)理解我”。
——苏升华恰好相反。
有一场戏最能说明这点:成年苏升华向夏文萱的“女儿”(其实就是穿越回来的夏文萱)袒露心扉说:“你妈妈才是我的第一任监制,我作了什么新歌都是第一时间拿给她听,跟她在一起,我感觉我好棒!
”听到苏升华的回答,夏文萱的“女儿”(夏文萱)立即追问道:那你爱她吗?
结果苏生华笑而不答。
他不是对夏文萱没有感情,他是无法启齿。
甚至:他都无法确定自己对夏文萱的这份感情是不是爱,他也害怕去承认夏文萱是爱他的。
因此在他出发日本前才会对夏文萱的“女儿”(夏文萱)说:“你妈妈记得的那个人不是我。
”“是你啦!
”
即便如此,苏升华也算是“最好的那类”男人了——他不会爱,不敢爱,但他起码不会骗,他不会明明心里没底嘴上却言之凿凿。
这是个很诚实的人。
而早从他少年时起就是这个样子了:那会儿他就没想过和夏文萱的相处算不算“爱”,他就没有(敢)去承认这份“爱”的存在。
还记得那场深夜电话戏么?
——夏文萱不是第一次问苏升华是否爱她了。
当时少女夏文萱正在睡觉,少年苏升华一个电话打来,他这电话来的“真是时候”,直接把夏文萱吵醒,因为他看了夏文萱送给他的书,“感觉就是在说自己”,激动得灵光乍现谱好了新曲,希望夏文萱能给他一点“意见”。
——苏升华是个不自信的人,他需要反复从夏文萱那确定自己“好棒”(片中两次夏文萱夸苏升华音乐时,他都是开心地反问:“真的吗”?
)。
夏文萱对此毫不介意,只是打断他谈性正浓的话头,直抛给他一个问题:“等等等......你能不能先告诉我,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些呢?
”说完这句“恳请示爱”的冒昧话后,少女夏文萱脸色绯红,在床上紧张得“捶胸顿足”,而电话那头却是短暂的沉默。
她在等,他希望苏升华把那句话说出来——“因为我喜欢你。
”可她等来的却是:“因为......我没有别的人聊了。
哎,其他同学都不懂的。
”行吧......这回答虽让夏文萱略感失望可大体还算满意,在夏文萱心中,这已经是“次优”的答案。
所以夏文萱说:“明白啦,现在听你弹通宵都没问题!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苏升华这句貌似不解风情的直男回答其实是七拐八绕地承认了“我喜欢你”——只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夏文萱get到了。
“我没别的人聊了”的回答可以概括成四个字“我需要你”——而这种心理就接近成年夏文萱定义的“喜欢”。
“我妈妈跟我说:喜欢和爱是不同的。
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好;而爱一个人是当他不好时,你也希望他变好。
”一直活在自己精神世界、孤独自卑的苏升华感觉自己“不好”,所以他需要更“好”的夏文萱来让自己感觉很“好”。
从影片呈现的内容看,苏升华对夏文萱一直是喜欢;而夏文萱对苏升华是爱。
直到成年苏升华得知夏文萱为了救他穿越回来、而自己也决心穿越回去找夏文萱的那一刻,他才终于学会去爱。
那场刺激到成年苏升华发觉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原来都不懂爱”的酒吧戏拍的实在漂亮、实在动人。
因此,我要将郑伊健的台词全文复述。
当时,他正在跟夏文萱的“女儿”(就是穿越回他身边的少女夏文萱)吐露心声——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苏升华都不会流露出如此脆弱的一面:“我不玩了,我要转行。
我感觉音乐离我好远、好远......我合伙人说得对啊,你又没有市场,又没有人要听你的歌,你又不能赚到钱......我最接受不了的事是因为:我没有理由写首歌是只给我自己欣赏的。
小时候说坚持,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在你控制之内。
当你长大了,再说坚持,是不是太执着了呢?
当你不再执着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了自己呢?
我都说这个世界变得很快,对啊,为什么忽然又会得了抑郁症呢?
又不知道为什么会触发到它,又治不了。
你又控制不了它......”夏文萱的脸色从震惊、失望到伤心,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她打断苏升华:“你有抑郁症啊?
”一向自认坚强的苏升华(某种程度上说也确实是)以为自己此刻收获了少女的“同情”,还在自顾自地往下说:“那天我在医院,医生跟我说......”——你都能猜到他接下来要讲的话,无非是在夏文萱“女儿”面前“卖惨”,诉说自己多么地不容易、差点就死了......于是夏文萱果断选择不听,反给了他当头一棒:“我知道啊!
......我妈在医院见到你,你是不是想放弃自己?
”苏升华愣住了。
他压根没想到在医院萍水相逢的夏文萱一直都在关注自己。
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和脆弱。
这场戏,让我想到《滚滚红尘》中林青霞跟秦汉的争吵。
当时二人也是久别重逢,潦倒落魄、已沦为汉奸的章能才轻轻将沈韶华的手放在自己脸上说:“原来我还活着......”听闻此话的沈韶华勃然大怒:“你一开口总是先想到你自己,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我们是怎么活过来的!
月凤(张曼玉)她死了!
”
虽然苏升华“一根筋”的人格要比花花公子章能才强得多,可他在最脆弱的那一刻:“只谈自己”、“无视最爱”的“样子”是一样的。
夏文萱只是因为太爱这个人所以才没像沈韶华那样质问他:你连说了那么多个“我”、“我”、“我”......你有没有想过夏文萱?
这么多年她是怎么活过来的!
她死了!
相反夏文萱对爱人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你可以讨厌这个世界,你也可以质疑你自己,但你一旦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那首歌写完就是你的了。
”——即便被苏升华“抑郁症”的长篇大论伤透了心,夏文萱依旧希望:这个目前过得很“不好”的男人能变“好”。
之后,她默默坐到钢琴前,强忍啜泣、重新弹起那首苏升华二十多年都没写完的歌——那是他当初因夏文萱而创作的。
(此歌为现实中郑伊健1996年所唱歌曲)让夏文萱生气的是苏升华“我”个没完,而她伤心的是:她当初爱上的,是一个对音乐有着纯粹热情和真诚感受的男孩子。
所谓:情之所至,心有所感,不明所以,指尖流露——就这么简单。
这是世间最动人的音乐,也是夏文萱会爱上苏升华的理由。
这种发自肺腑的心曲是毫无功利心的,也不需要跟人分享。
正如当年夏文萱的奶奶启发苏升华的那样:“村口一个老大爷,平日就那么一个人兀自地唱,他不在乎有没有人要听。
”——当年的苏升华听到这话后若有所思,他原本是懂这个道理的。
或许正是凭借这样的纯粹,他才成为了日后的著名音乐人苏升华。
可如今的苏升华只是深深愤懑于自己的“过气”、自己不再有“知音”,说什么“我没有理由写首歌是给我自己欣赏的”,甚至因为不再成功就想要放弃自己——“这不是我认识的苏升华”才是最让夏文萱感到伤心的地方,而不是他没有认出眼前的自己。
夏文萱的真正心声是:“苏生华你忘记了曾经的初心、忘记了曾跟我说过的话。
怎么,难道说后来名声大了、地位变尊贵了,你那越变越大的“自我”终至大到要将整个世界都包裹其中了?
——所以你说这首音乐“可笑”,评判那首音乐“垃圾”。
我早跟你说过‘不用理会其他人,自己喜欢就行了’。
你全忘了?
还是说:骨子里自卑的你从需要我一个人的肯定发展到需要整个世界都必须肯定你?
”唱毕,夏文萱向苏升华发出了灵魂拷问:“苏升华,难道你还认不出我是谁么?
”,之后夺门离去。
苏升华这才恍然想起少年时夏文萱在海边跟他说过的那句古怪话:“我见过将来的你”,于是奋起直追。
在海边消失前,夏文萱手捧烟花留给苏升华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知道你是不想记得,还是真的不记得从前的事。
我只是想你记住:就算我不在你身边,你永远都是最棒的那个!
”其实夏文萱怀疑苏升华忘记了从前,也有点误会了他。
苏升华一直都将夏文萱放在心上,就像当他看到夏文萱“女儿”偷偷将自己二十年前为夏文萱写的半首曲子用手机发给自己合伙人时会勃然大怒:“你有没有尊重过你妈!
我陪你来,是为了你妈!
不是来陪你玩儿的。
”——这里又牵涉到男女思维的不同:不能说男人没有感情,可他们的感情,往往更多指向过去或面向未来——正如苏升华小时候会好奇人三五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人到中年后又一味凭吊过去。
男人最易忽略的,往往是此时此刻的当下。
正因苏升华沉浸在对夏文萱的逝去和自己失败的哀愁中,整个旅日期间,他都魂不守舍、心不在焉,所以忽略掉了眼前活生生、穿越而来的夏文萱留给自己的诸多信息暗示(如焦糖布丁),他愣是没看出眼前这个年轻女孩儿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爱人。
这是“内倾反省型”人的特点,他们对情感的触觉非常敏锐,但他们对“流露情感的当下”的反应则非常迟钝,乃至会有一丝恐惧。
结合先前讲过的道理:一个人的总体心灵能量是有限的,当他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创作、回忆或展望当中,他能分给当下、分给此时此刻眼前人的精力就越少。
所以你会观察到,一些事业心过强、心事过重的男人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不在场”的状态(可惜这是个悖论:女人又往往喜欢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男人......)如果这人是个艺术家,那情况就会更糟,因为伴随创作的是精神的高压和紧张状态(就像苏升华因“才思不畅”会一个人在家失声怒吼),那么在“回归生活”后,他剩下的就只是疲惫和“不耐烦”,他只想休息——这将与心思敏感细腻的女性无比看重的“当下”发生严重冲突。
福楼拜的母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你的心早已枯死在对文字狂热的执着里”。
意即福楼拜“厌倦生活”。
的确有“厌倦生活”的男人,但真有“厌倦生活”的女人么?
这是最大的问题。
苏升华也一样,他的心“早已枯死在对音乐狂热的执着里”,所以其才会在刚开始对“夏文轩的女儿”嫌烦并声称:“你能不能给我留点私人空间啊”——他不是有意要忽略别人的感受,是他自己的感受实在太多,别人的装不下了。
他的自我太大、太沉。
然而,苏升华毕竟又是“最好的那类”男人,当他听到夏文萱“女儿”话里“你自私又怯懦”的弦外之音时,立刻就从上一秒的自怜自艾中缓过神儿来,他感到自己错了,总不“在场”他终于被拉回现实状态,即刻追了出去......这已经非常值得表扬了。
生活中肯向另一半“低头”认错的男人,有几个?
多的是绝不认错的渣男和禽兽。
就像:一个曾向抑郁症妻子咆哮过的男人,事发后就不认错,反而发四千字向大众“解释”,这算是渣;而一个害死别人的人,事发后就不认错,反而发一万字向大众“解释”,这是禽兽。
当意识到“我错了”的苏升华选择直面错误、弥补错误的时候,他就知道了一切真相。
之后他也果断选择了穿越——在那一刻,他总算对得起夏文萱为他付出的所有爱(这点和《不能说的秘密》倒是一样)。
他见到了曾经的夏文萱和曾经的自己。
也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再也做不出触动人心的音乐了:成年苏升华:“每次作曲时,你在想什么?
”少年苏升华:“我真的没想什么,我只是很专注地去听,旋律自然就会出来。
”
苏升华笑了。
致使他事业陷入瓶颈的原因原来如此简单,那就是他忘记了爱上音乐时的初心。
如今他“说”的太多,而“听”的却太少——也就是夏文萱老早就告诉过他的:“自己喜欢就行了,理会别人干什么。
”退一步说,即便你重拾初心你的时代也过去了、大众也依然不买账,可为什么:你有夏文萱这一个知音还不够,还需要“其他人”成为你的知音?
夏文萱,和那些来自外界的认可,究竟孰轻孰重?
现在请你再翻回头去看苏升华酒后那番长篇大论,你会注意到:他连说了两次“控制”:“小时候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在你控制之内”、“抑郁症你又控制不了它”。
这年头,“控制”这词一出,怕是都会让很多女性毛骨悚然。
当然,一直孤独且独自生活的苏升华只是想要“控制”事情、“控制”抑郁症,不像渣男或禽兽那样变着花样想控制女人,这是两码事。
但“控制”本身,的确是男人更易产生的心态。
因为男人对世界和外物有着更多的索求,这大概是两性生理和基因决定的。
你很少听到女人去说“控制”这个词吧?
而男人酒喝高了就能下意识的连说两遍。
——能不能不控制?
能不能不管别人和“世界”?
苏升华之前说“这个世界变得好快”,是的,但变得更多的是他自己。
男人还是要学会“放低”世界、珍惜眼前人。
否则,男人向世界(外物)求索太多,女人又向男人求索太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当苏升华看清自己的那一刻,他获得了解脱。
在夏文萱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救。
他这时才向夏文萱问出了那个他早该去问的问题:“重新穿越回去的话,你的命运又是否会改变?
”
答案是:改变了。
夏文萱没有选择去做那个导致并发症的手术。
她活下来了。
一个是精神上涅槃,一个是肉体上重生,二十年不见、彼此深深牵挂的两个人决定见面。
他们将携手更改这二十年中发生的一切,直到两个人的不幸命运都被彻底改写......看到这里,我是真有点感动。
还是那句话,这部影片告诉我们:“重新活过”是可能的;战胜时间的爱也是可能的。
但前提是:人要学会像苏升华一样诚实面对自己。
并且,有一个你心甘情愿为其改变的人。
本来想去看《还有明天》遭遇密钥没到临时换片,看了看是音乐题材,卖票的一直忽悠说该片放映仅此一次机不可失,也想让生活多经历些偶然,所以去看了(村里居然公映日前一天就放上了)。
一定意义上不是一部“好”电影,《你好,之华》、《情书》的影子、不加理性克制的泛滥表达、不伦不类的香港日系风画面和故事、混乱的节奏、并不高明的立意、失意中年男人的意淫,甚至和我大学时期拍的一个学生作业构思很像……但另一种层面,个人越来越不喜欢所谓“好”电影,怕经典模式怕套路化怕结构太过精巧让人觉得望尘莫及怕题材太会讨人欢心,所以这一部也可以是非常好的电影,真诚、天马行空的想法涌现、构图、光影、美好的主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它强烈地调动起了人的情绪与记忆,明艳的少女喜欢男孩时的雀跃、微表情、按捺不住的小心思、第一次打电话聊到凌晨天空泛起鱼肚白、而男主人公和女主女儿一起在日本海边悼亡逝者的那一幕,第一次让我思索关于永恒,关于生命中那些永恒的爱,关于死亡前夕那些纷乱乱的画面……我对长久的爱没有信心,相信人不一次也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信时间绝对运动(一定意义上我很像《东邪西毒》的主人公),但这一次,我忽然慢慢回忆那些我过往人生的每一个人,在死亡那一刻,我还会记得谁?
还会和谁的生命有牵绊,会不会有那个所谓的Exactly love陪在身边,我不知道,也说不上话来,只是呆若木鸡,静静看着影院灯重新亮起,我们一个个个体从黑暗中的自处,回到人头攒动的现实世界,听完主题曲、钢琴曲、看着字幕缓缓消失、打扫的人进来又离开,我站不起身,像呆住了一样,年轻风骚的阿姨们说: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两个中老年大叔说:这片子挺好的……,嗯,挺好的,我们在同一空间观看这同一方寸的银幕里表现的光影,试图共融,但意义空间不会完全相通,这应该就是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之所以爱电影应该有的感觉。
而我们该如何承受岁月流水的侵蚀,该如何去承受这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爱之重呢,一切都未可知,但应该时刻对生命馈赠的一切悲欢欣然接受,爱是快乐的事情,爱是礼物,生命是一曲盛大的交响乐,生命是赞歌!
(PS:看完好想吃电影里的焦糖布丁,只能在村里没关门的小超市买了几根奶酪棒和液体冰激凌,嗯,我还需要一点酒精,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仍然在呆若木鸡,后劲蛮大)
久别重逢的穿越剧情并不是需要脑洞有多大,毕竟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中间想到后面的结局。
整个电影的镜头更多是描绘一个人面对过去事的心里反应。
对于中年后的人,假如可以有如果再来一次的机会,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就是电影该给我们讲的故事。
所有的剧情最终还是要回到最简单的生活态度:做过,没有什么再后悔了。
好雷人的影片……女主活到40岁唯一遗憾的事是没有和高中喜欢的男生在一起??且愿意以自己的牺牲帮助男主度过中年事业危机?? 两分给的都是音乐,不能再多了,看得我眼睛好辛苦,无名火一下子上来了
愿我这一曲不风流也精彩有点像i人不想被e人打扰ᖰ⌯'▾'⌯ᖳ看了之后突然好想学习钢琴和吉他,哈哈,我这个家伙 粤语歌词真的好文艺啊 好喜欢(〃ω〃)五指若亦耗损 就用记忆弹奏 延续下去我只想你记住,就算我不在你身边,你永远都是最棒的那个!!!这个穿越的构想也很有创意啦 虽然真的很假 黑洞和平行时空真的是存在的东西吗 设想这个概念的人太伟大了由衷感慨 灵感转瞬即逝 真的需要被及时记录下来男主角的演技非常自然 韶华易逝 风流尚存 难能可贵你创作的时候都在想什么呢?我只是很专注地听旋律,然后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来。(我想这也会帮助我编舞 我希望能编出自己喜欢的舞蹈 并且将这份快乐感染给别人 )日照西山 夕阳西下 真的很美。那些暑天 无忧无愁
+0.5 雜糅past lives的开头,《花束般戀愛》相遇,《青春18*2》列车片段,《情书》的结尾的长洲纯爱。结尾摄影还不错。一點點看著許恩怡成長的感覺。两个主角选的都不错。看完想再去一次长洲。@goldenscene
电影很好看,郑伊健虽然沧桑了,但依然很帅
又老土又尴尬。最后只记得我张飞110hkd。
港版不能说的秘密 许恩怡长得像超感猎杀里那个Daniela 长洲的景色不错
可以 把我弄哭了
我晤在你身邊,你都係最叻d
我对这种港产纯爱片无法拒绝~有点「二月廿九」的感觉,许恩怡演的夏文萱太美好了!“缘尽了会有下次,再下次下次!”
許恩怡真的亮得太誇張,年底三部港片,最後我覺得這部最好看。
谁能拒绝这奇幻爱情片,真的哭死了
我必須承認… 我進場是為了看我喜歡的男人的❤️
纯爱、唯美、青春、浪漫的文艺音乐爱情片浪漫文艺的电影氛围塑造很好,跨越两条时空的故事线穿梭,温暖治愈的人物关系,美妙的风景,动听的音乐,享受属于文艺青春故事的纯甄。演员选角特别好,中年文艺音乐人+雅致纯净的初恋,演员郑伊健与搭档留下幸福而遗憾的银幕记忆。摄影风格令人陶醉,不想错过镜头。珍爱属于文艺浪漫的时刻。
久别重逢,
人生的每一场际遇都是久别重逢
其实比想象好一点,看的时候不时姨母笑,但不妨碍我打三星,而且三星几乎全部是许恩怡的,人美,演技自然灵动。故事多少有点平平且糖水了,至于蔡思韵,我真的觉得是最大败笔了…
自立,自勉,自强。
久别重逢,个人比较期待郑伊健得新作,但观看完整部电影,觉得就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爱情片,后加入穿越的戏码,整体的感觉很像许光汉的《想见你》,显得没有新意了,这一类题材感觉真的已经形成了一种疲劳,穿越到以前看自己的校园生活,看待学生时期那段青涩的爱情故事,另外个人还有一点不喜欢,前半段其实还算OK,但是将男女主苏升华和夏文萱的爱情故事回忆讲的有些过于拖沓了一些,到穿越,一切来的不太切合实际,很无聊很尴尬,该有的泪点成了笑点和无语点,给电影5分
20250322 看的比较晚,查了一下已经没有多少粤语排片且票价并不白菜。看评论都在吐槽,让我一度犹豫到底还要不要跑个大老远花40块钱。不过最后觉得不管大家怎么说还是自己去看一下最直接。看了以后知道大家的槽点在哪里了,这种偏日式风格的抒情叙事可能的确是喜欢的受众才会喜欢,虽然剧情后半可能如果追求逻辑也许会在时空循环上有bug,但是看的当下是能接受这种设定的,而且对于情绪的调动还挺关键的,看哭了好几次。有人吐槽年龄差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看起来还都能接受。
镜头太写真感,前半部分有些地方感觉多余了,咳咳但是不妨碍面面好看斯哈斯哈prprprprprppr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