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如是评论该电影“四个大学生为了偷书被判住了7年牢……””应该叫美国蠢货吧,给他们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消停了,还是太闲了。
”作为一个关注”自我探索“,同时也仍在探索的泥沼中蹉跎前进的人,很难不对这些论调嗤之以鼻。
影片讲述的是4个青少年策划抢劫校图书馆珍藏的稀有图册及书籍,并实施抢劫,最终被逮捕的事件。
相比将之判定为一次简单的青少年犯罪事件,我更愿意将之美化为青少年的一次误入歧途的自我探索的过程。
第一个提出这个idea的是画画颇有天分的Spenser,他认为那些著名的画家都是遭遇过生活的激荡的人,如割掉耳朵的梵高和锒铛入狱后画出不俗作品的奥杜邦。
当他无意间瞥见图书馆珍藏的画作时,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如果他毫无波澜的生活就此发生变革应该也会有比现在更丰富的灵感,生活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烟火吧。
他将想法告诉了好朋友Warren,Warren似乎比他对生活有更多的厌恶和偏见,此刻家庭发生变故的他比Spenser更需要这次行动。
可能当人处于一桩自己制造的重大事件中就能脱离对现实不知所措的窘迫感。
虽然是仍在校园的大学生却好像洞察了生活的真谛般,认为将来只不过是坐在办公室做着一些别人吩咐的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另一个被找来的同谋Eric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当被问到:How’s college的时候,他却神奇般地同意了。
我只能猜测,操蛋的大学生活真的不如一场抢劫来的真实刺激。
电影中将主人公的心情和心理过程刻画地十分细腻,是十七八岁的少年该有的慌慌张张、偏执、对疯狂想法的浅尝辄止、对现实的抗拒、对想象的未来的憧憬和努力地跳跃、计划被打乱后的退缩和临时起意的一鼓作气。
当第一次计划宣告失败时,Spenser突然重拾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以前不曾关注到的阳光与微笑突然间变得鲜活了。
就像自己在犯罪(盗窃与杀人)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做梦时的长舒一口气。
原本这场意外的cosplay已经对Spenser起到了警醒作用,那些不该触犯的底线已经愈发清晰。
他告诉Warren他要退出,他害怕自己家人受伤害,担心将来被毁灭。
然而泥足深陷的Warren的一段对”将来“的灵魂拷问又让他却步了……”你说的future究竟是哪个将来?
是那个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的将来?
在那个将来你忙成狗,就是为了得到那些别人告诉你你该得到的狗屁东西?
而这些傻逼会告诉你一旦你得到了你就是成功的?“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对啊,将来到底是哪个将来?
话说Warren真的适合做领导,自带画饼属性,煽动能力极强。
想要退缩却反被说服的Spenser在回家的路上狂奔,彷佛想让掷地有声的激烈步伐帮忙坚定自己的内心。
然而当自己将路上的鸵鸟误以为是画册上的奇时,Spenser知道自己已经打消了放弃的念头。
第二次实施的是从简的计划,过程及结果自然不能期望太高,毕竟这不是一部烧脑的犯罪片,只是4个荷尔蒙乱窜、以盗窃形式来探索自我的楞头小子。
计划被打破的慌乱、场面失控时的满头大汗、破罐破摔的孤注一掷、强作镇定的梳洗打扮、预料到后果将至时的躁动和泪水,以及最后被捕时的顺从和安心……一场犯罪经历结束了,然而犯罪的起因是什么呢?
以下是影片中的原话“you are taught your entire life that what you do matters and that you are special. And that,there are things you can point towards that which will show you that you are special, that shows you are different. Well in reality, those things don not matter. And you are not special. ”隐隐有种感觉,这个电影是政治正确的反青少年犯罪的宣传片。
传递的是,想要犯罪好像是正常的想法,能不能成功呢?
结局你看到了吧?
你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好意思,我要敲打一下你天真的小脑袋瓜了……电影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很丰富,一句句台词和一个个画面都有其深意,以上只是我匆匆一瞥之后的想法,推荐自己观影,Discover more……
American Animals
一开始看这电影,感觉这么些个学生模仿电影,成群结队,甚至还制定计划,伪装成老头想去抢价值连城的古书卖钱,感觉很幼稚很愚蠢甚至很搞笑,但越看越有感触,现实不是电影,不会像电影中的主角抢劫价值连城的东西后还能潇洒自如,一时兴起,为了证明自己很特别,想要做点惊天动地的事情就去抢劫,听起来很傻逼,但反观自己,我们很多人其实多多少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像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觉得自己很特殊,生活没意思,经常在学校惹祸,十分的叛逆,其中也不乏一些很严重的事情,也是一时兴起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开始的心情觉得很牛逼,但做完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挺严重的事情,就很慌张,心里很恐惧很惶恐,但是我很庆幸我爸妈从来没打过我,只是冷静的教导我,不然我不知道后来我会惹出什么大麻烦,说不定现在不是在读大学而是成为社会上的混混,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我给它五星,现在我们随处都能看见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成群结队在街上吊儿郎当的,其实很多人都是像电影中被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带坏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敲诈勒索,欺负学弟学妹甚至拿砍刀砍人等更恶劣的行为,在电影中主角几个出狱后都还有自己的生活,但那是在国外,在中国如果坐牢犯错这一生可能就真的被毁了,没什么出头之日,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青春期的孩子看看,对于纠正价值观有点作用,家长也该看看,重视对孩子三观的树立!
我在家里已经待了一个半月了,每天什么正事都不用干,除了看电影就是看电视剧,间插着做做即将出发的旅游攻略。
每天凌晨六点睡,下午四点起,和正常作息完美错过。
截至上次出门已经有十四天,这十四天除了下楼倒垃圾以外没出过家门。
下楼倒垃圾都要等到半夜,因为穿着睡衣素面朝天的我实在是不想碰到小区里其他穿着整齐的人。
下次自己想出门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出去估计也是为了看狗十三。
bytheway上次出门是为了看无名之辈。
事实上我挺慌的,可是我还是蛮开心的。
我开心的点是,我六点睡四点起,我和正常人不一样。
我开心自己这点儿与众不同。
这个学期的任务量早完成了,我身边的人在忙关于明年他们这个时候会在哪儿的事,他们有时候也会问我,你打算怎么样。
我不考研,不出国,不找工作。
可事实上我会换一种正面一点委婉一点的表达:可能考研或者出国或者工作吧,我没想好。
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顿一下好像不知道回答什么,他们可能觉得我是在隐瞒一些胸有成竹的伟大前程或者真的只是觉得我在三分钟热度的胡诌,我很想发誓我真的没有,我是在很含蓄的表达我的迷茫。
当然我的朋友们还是很善意的,一般接下来他们会自主的开始帮我分析,会和我说如果你想干点什么你真正想干的你可以先去相关的地方实习blabla。
电影里沃伦说:我从五岁起就开始为加入球队而努力了,而且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
谁不是呢。
幼儿园培养爱好,小学学奥数,初中报课外班,高中上市重点,和所有人一样从小到大也学一个特长,大学也是选择了更迂回、更保险的专业。
和“加入球队”这种感觉差不多吧,都是一条在外围打转没有靠近核心需求的路,走这条路就只是为了不在起点干站着。
当人生走到一个瓶颈,发现预设道路无法满足自我期许时,怎么办。
偷书蠢蛋组用了一种极其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真的傻气的冒烟。
其实我能get他们的思维逻辑——认不清自己也认不清世界那就认钱呗。
于是“实现自我”和“大捞一笔”这两码事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对接起来了。
和微博上“有钱真好”的段子一个逻辑:我&&&&的不幸是因为没钱,别人%%%%的幸福是因为有钱。
但凡有这种想法的人,没搞清楚幸福也没搞清楚自己,真的给了一个亿吃吃喝喝花上天去也不会真的幸福的。
所以偷书失败了。
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根本不是钱。
自我反思下,我和他们还不太一样。
其实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我不敢。
我是怂,他们是蠢。
我也没比他们好到哪去。
想要与众不同其实就是实现自我,老说找自己找自己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为了生活的稳妥起见都互相靠拢逐渐变得相同。
人生真的应该抱持着证明“不同”的劲头活着,即使证明这点对生活(生存)本身毫无用处,但是认命的活着真的没劲。
我的人生观不太普世,且暂时我也不想被世界“普”。
一辈子真的很长,没有点不同我真的活不起劲,就算我暂时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实现与众不同,所以哪怕六点睡四点起,有这点不同我至少还觉得生活有点劲。
虽然这点不同的方式有点怂。
同样是展现动物性,偷书蠢蛋小组人家是“动物凶猛”,我这算是“动物懦弱”。
其实我觉得我该学点他们的凶猛。
不是偷书。
欢迎光临
这不是什么好看的电影,一点不刺激。
现在电影里哪里还有这么挫的劫匪,不都满天飞,各种强悍,杀人不眨眼,弄个国库如同探囊取物。
你看这几个年轻娃,偷个书都这么费劲。
还不如我和表弟当年啊。
不过看这片,真心捏一把汗。
生活啊,有一团迷雾,迷雾中有个讲经说法的大喇叭,向我们每个人喊话,告诉我们说: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该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
因为大喇叭后面的魔鬼知道,我们最怕就是平庸,所以那首歌会火啊,没啥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作为一个抢劫类型的娱乐电影,这部片肯定不及格。
没有火爆的场面,缠绵悱恻的浪漫,也没有段子,更没有大团圆的结局。
有的是什么呢,生活的窘迫,对无聊的抗争,对平庸自己不服不忿但也没辙的怨念。
没有这个电影,我们日常需要面对的不就是这些。
幸亏不是买票去看,有时候照镜子很难堪的。
何况是花钱找痛苦。
这是一个没开美化滤镜的生活写照。
触及了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从小你就被教育,你和别人不同,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天选之子,早晚会碰到一个机遇一飞冲天。
现实里,都这么编故事让自己开心不是吗?
这个电影就是狠狠心给你提个醒。
没什么太大的不同,追求不同又真心没有什么条件咋办?
为了不同,变成giaogiao哥和摩擦滑板鞋,就是个笑话。
只能供别人排泄压力啊,真的有人为了成就不同,变了态。
这个电影里四条友就是这样。
为了不想和别人一样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对重复能遇见的日子感到恐惧。
所以干一票大的,成就非凡人生,就成了魔鬼的召唤。
但魔鬼召唤了你,就得付出代价。
那就是备受煎熬的等待惩罚的降临,明知道伤害别人不对,却不得不干。
自己成了一个自己都看不起的家伙。
和一个普通的自己相处,其实好难。
承认自己没有才华,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
有可能也不会发财。
承认这个才能正常点,该干啥干啥。
不敢承认?
只能对自己撒谎,就会去表演一些夸张的东西让自己相信,自己最终与众不同。
对别人没有价值,或者说不是通过对别人产生价值而积累的财富,都不靠谱,早晚是浮云。
别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没有人真傻。
去做个普通人,而不是躁动的动物。
用近似平常访谈的形式讲述完了这个故事,在这部电影里,你会看到真实人物在镜头前回忆当年。
而回忆,有时候会出差错。
我们活在自己认为真实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阅读虚构的故事,看别人的故事,然后观察自己。
如果有一天,当你意识到触手可及,几乎毫无戒备的校园图书馆内藏着价值几千万的原版书籍;然而虽然自己家境完全不至于铤而走险,好友却在不断蹿火给你讲这一切有多轻松,你会动心吗?
先别急着回答,显然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市的四个小伙子在2004年替你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于是这一场“史上最蠢抢劫案”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公式般地拉开了帷幕:阶段1:同舟共济将四个小伙子聚集在一起的显然不仅仅是金钱的因素。
最早发现这一切的斯宾塞不过是个懵懵懂懂走进大学的少年,家庭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苦恼于的是好像永远无法成就的艺术理想,而仅是留意这一点也不过是他有贼心没贼胆的谈资。
不过这种谈资进入好朋友沃伦耳中便是另一番情形,深受原生家庭矛盾折磨的他天赋异禀却放荡不羁,他眼中这不该只是谈资,是突破社会阶层唯一触得到的敲门砖。
一拍即合后这个行动仍缺少足够的执行力,于是梦想加入FBI却有点自闭的天才学霸艾瑞克为了巩固友情加入了,12岁便成立公司的富家男孩儿听到有这种简单的挣钱方法也加入了。
四个少年身上带着的是这一代美国青年的心理通病,在一个愈发稳固的社会阶层中,努力的意义大打折扣,只有背叛法律积累财富才能成就自己。
中产阶级也会遇到这种层面的“成长烦恼”,物质的富足感并没有打消心灵上的困惑,导演巴特雷顿敏锐的关注到这个案例与当今社会矛盾之间的共通点。
这种矛盾如同《佛罗里达乐园》那些无法通过正规劳动而蜗居在汽车旅馆的穷人们一样,只有用同理心而不是逻辑才能讲清楚的社会伤疤。
阶段2:同床异梦谋划阶段从来会是这种抢劫片的重头好戏,文的比如《11/12/13罗汉》,比如《神偷联盟》,比如电影中一闪而过库布里克的《杀手》;武的比如《城中大盗》,比如《速度与激情5》,这些类型片总是不会吝惜自己疯狂不切实际的想象来为故事打通一切脉络。
而在《美国动物》中这四个男孩儿可从来不是法外之徒来的,虽然想象中有一场华丽至极一镜到底的爆窃计划,距离千万美元的唯一阻碍只是一个中年大妈;而实际操作起来这一切就像是场噩梦,除了沃伦所有人都处在积极的对立面,为了保全自己对一切可能引起的麻烦避而远之。
也许大家也会特别注意,纪录片式现实里的主人公的自述在整部电影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有点“偷懒”的写作方式在这些年可不算少见,比如前段时间的《徒劳愚蠢的手势》(如果你对美国几十年的喜剧史感兴趣那可千万不要错过),东木大叔干脆找本人来演的《15点17分,启程巴黎》……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在影片中打破第三堵墙来和观众对话强化事实临场感的电影作品。
在我看来这在局部的确可以为影片赢来更轻松更活泼的情感脉络,但是看多了只会觉得编剧在偷懒用另一种形式的旁白来推动故事,难道我在看的是《逐梦演艺圈》那种ppt讲解吗?
阶段3:同室操戈没有完善的谋划肯定更架不住瞬息万变的生活状况,影片中的抢劫现场和现实一样一塌糊涂,本该体面搞定的抢劫不得不动手绑住看门大妈,而更加糟糕的是要面对事后销赃以及心里负罪感等一切消极后果,恐惧折磨住四人组引发了关系的崩溃与决裂。
影片末尾更多的还是主人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后悔和十多年后仍然怀疑当初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了什么,也就是大家戏称的“走进电影院进行普法教学”。
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像《萨利机长》或是《勇往直前》里那些骄傲的现实主人公走进电影里为给大家打最后一剂催泪剂。
而在《美国动物》里则是回归初心,回到影片最开始的地方,以达尔文的语气告别这些盲目过,吃过青春亏现在过着被该写的成年人。
Fall out boy歌里唱过的那些American Beauty / American Psycho一样,这些美国精神病吃够了美国梦的亏,他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同梦想遥望活过的少年时代。
200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抢劫案…犯案人员是四个在校学生,包括艺术生、体育生、甚至还有成绩优异的学霸!
而他们的抢劫目标竟然只是——一本书。
不抢钱、不劫色,只偷书…这波文化人的骚操作,快搜君只能表示佩服——《美国动物》
影片在开头信誓旦旦地铺上了一排字幕:这并非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就是个真实故事。
美国,肯塔基洲。
斯宾塞,一个十分有天赋的艺术生,在图书馆中看到了一本名为《美洲鸟类》的画册。
和朋友沃伦提及了此事,谈话间萌生出了将其偷走卖钱的计划。
斯宾塞萌生这个念头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于艺术的迷茫。
他发现曾经那些著名的艺术家,都历过不同程度的苦难,而他的生活则顺风顺水,甚至有一点“幸福”。
另一方面,则是青春的迷惘和冲动。
不喜欢一成不变,想搞点事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斯宾塞或许只是随口一说,沃伦却上了心。
先是在谷歌上搜索怎样策划一场完美的抢劫案。
再是看经典犯罪电影,学习前辈们的先进经验。
按照电影中的套路:他们绘制了图书馆的平面图,踩点记录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时间。
还制定了全套计划,包括进入图书馆,控制管理员,逃跑路线及销赃方式。
发现人手不足后又拉了两个人入伙,一人接车,三人抢劫,安排妥妥的。
看看他们幻想中的盗窃计划,颇有《碟中谍》的行云流水和潇洒恣意。
但当一切准备完成,他们乔装打扮进入图书馆后,却发现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次抢劫时,他们遇上了图书馆开会,满满一屋子人。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他们,只好狼狈收场。
首战失败后,四个人显然没了自信…第二次行动也不再搞变装花样,直接上场硬抢!
一切如计划进行,先绑了管理员;再开始抢画册。
但当他们准备撤退时,意外又发生了,他们不小心按错电梯层,将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下。
好不容易到达地下一层,却发现这里是个死胡同!
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丢下画册,仓皇逃路。
最终,最有价值的画册没拿到,只拿了2本书,但这2本书也价值上百万了。
更蠢的还在后面,在沃伦和斯宾塞找拍卖行估价时,两人还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号码…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要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电影用了很严肃、严谨的方式表现了这一切。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想讲述的不是抢劫,而是成长本身。
除了他们为这次偷窃做的准备,它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迷茫,以及被身边人不断怂恿,推动着向前走的命运。
幻想犯罪,每个人都有过。
但能否坚守住这些信念和规则,从而不让自己为一时快感和利益所驱使,不让犯罪的兽性所驱使,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我想,这也是电影命名为《美国动物》的原因之一吧。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忍不住联想到《新警察故事》(沃伦的某些侧颜有点像阿祖,🙊)我觉得不能用蠢来形容他们,如果电影是80-90%还原真实的话,他们只是活的太认真,有的事情就是没头脑的开始了。
沃伦在绑住管理员之后一直试图安抚她,他的本性是不坏的。
我很喜欢三段抢劫的片段,在自己预想的计划里一切都是潇洒快意的(不得不说真的很痞帅啊(•͈˽•͈))可事实是总有很多不听安排的插曲打乱你的计划。
影片的这种慌乱和节奏感很真实,现实如果真的有计划犯罪,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个人觉得《天才枪手》拍的更电影化一点,《美国动物》的人物心态捕捉的更好。
周末,阴雨天,在家看,正合适。
博马舍笔下的丑角说过:“人是不饮而渴,四季有(性)欲的动物”。
有人背地里释放着他们的欲,有人却将这欲望搬到了台面上。
整部片子看下来,直接讲述了几位野心大于年纪的大学在校生,策划的一起失败的盗窃案。
可实则我看并不完全是这样,若说他们是因为想实现自我理想而行动的话,不如说这其实是在这人情寡淡的社会中寻求疼痛和刺激感。
影片一开始,导演用一次面试就交代了Spencer的人物性格,面试官一开始想要了解他的人物性格,他却认为是在询问自己的家庭状况,这就像是搬出了自己的庇护所去搪塞面试官的提问,而对于“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却眼神空洞一脸迷茫状,导演在此处插入了Spencer在大学期间和同学在一起的表现,很明显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完全可以体现出个人性格和主见的问题,而他却像照搬辞书一样把标准答案给说了出来并遭到唾弃。
更何况他觉得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精神痛苦和悲伤之上的,在这些伟人的影子中,他并没有看见他们真正创作的灵感源泉,是一潭死水中偶然发现落籽莲花,是搁浅的蝌蚪绝望后被水波牵出的恩念,是生活在不堪的现实中,人才会更珍惜这些微小零星的美好。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拥有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或许这种极为平淡无奇的舒适感能将所有的灵感都扼杀在还未迸发的火花中。
我个人做一个大胆的猜想,Spencer第一时间对这幅画产生的窃取的念头,不是因为这幅画的价值(沃伦才是真正在意价值的那个人呢)他所呈现给大家的并不是对金钱的欲望,而是在这幅画中看到了自己,火烈鸟喜欢群居,而此画中唯有一只在离群体较远的地方饮水。
导演并没有给这幅画完整的特写,可是却有意地刻画了Spencer的肢体语言,他渴望。
于是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本片的男主沃伦,现实生活中的沃伦我猜是一个敢爱敢恨的逗比,看看他本人身上的纹身吧,我想他就是纹身上的那只霸王龙,想要试图关掉这象征着按部就班的人生历程的风扇。
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带着正义感去盗窃食物,他也能在父母突如其来的离婚时只对他父亲愤骂了一句“are you fucking crying”。
但这敢爱敢恨的性格,直接把毫无主见的Spencer和其他人拉入这下水道中。
这部片子四人之一的时间都在讲他们如何策划这一起盗窃案,以及内心对这次行动的挣扎。
而片子里最能让人觉得是bug的地方就是盗窃时,在藏有世界上最珍稀的奥杜班版画的图书馆中,只有一个老阿姨在兼职着解说员和管理员,而在图书管理员被袭击痛喊挣扎绑住后,以及男生们花费了大半时间寻找钥匙,搬书,砸碎玻璃期间,却无一人来询问。
看似是本片中最不合理的地方,可我相信这是导演玩的一个小手段,因为这毫不影响观众们在观影时的紧张心跳,并且还加剧了这种恐惧感,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鬼,这空荡荡无人上来询问的空间,就是导演给观众埋下的一颗不会引爆却还在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却把人们心中的鬼,无形中逼了出来,将恐惧和想象空间留给了观众自己。
(ps在看着一部分时因为太恐惧而快进了一下,这明明不是恐怖片啊T-T)片子中最让我震惊的是,这几个孩子们在对伤害图书管理员这件事情上的挣扎。
试想在中国,别说仅仅只是绑住这么简单,情急之下杀人都有可能。
可见人权意识别的国家比我们真是强太多了。
而在最后,我们看到了这些人出狱后的归属,彷佛看见了这个社会的宽容度。
最后想说导演运用了半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这只片子,很新颖,但不聊了,很多影评都说了,我就是补充一下嘻嘻
我不太懂朋友的定义是什么,我想我有过朋友。
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孤独很难受。
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很难受,做着一份不太好的工作,眼睛痛,身体痛。
我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为此你做了什么努力。
亲爱的,大多数人都只是你身边的一个过客,不要为他们的看法所左右,即使关心你的人也可能会做不那么好的事。
最近看了《美国动物》,讲了一群年轻人因为谋划并盗窃大学图书馆中的珍贵图书而入狱的故事。
这是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当时的年轻人都一出狱并开始新的生活,在影片中他们和演员一起试图还原当时真实发生的情况。
电影的讲述方式很有意思,这是2004年发生的案件,2018年拍摄的电影,当时发生的很多细节那群年轻人已经记不清了,他们和扮演他们的演员一起坐在车里看那些发生过的故事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不推荐你看这个,因为即使最后亲身经历这件事图书管理员讲述了她对这件事和这些年轻人的看法,“改变生活的状态应该通过帮助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来实现而不是伤害他人,谋划犯罪。
” 因为,面对未来时,并不需要真的自己去走一段弯路来明白正确地选择的重要性。
你可以选择更好的路,因为不需要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因为……希望你活的容易一点。
为啥第二次不用原来的方法了?
【主动求剧透,没看过的人别看哈】大家啊,来帮帮忙。
6.17在上海百丽宫影城下午的场,放到关键段落卡了,然后放映方给倒回去再放,到同样的地方继续卡。
于是放映方直接给跳到了十几分钟后……段落是卡在 Spensor 与 Warren 在第一次Heist行动失败后的争论处的,然后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下一幕就是他们第二次行动的尾声了,只见管理员大妈被绑了……那么问题来了:1. 中间发生了什么?
2. 为什么他们不用易容这一招了?
路过的来看看啦,比心。
并不复杂的故事,却说得有声有色,张力十足。直到字幕出现,我都坚持认为那些所谓的原型人物,不过是叙事的花招,虽然脸都不熟,个个的演技倒是炉火纯青。可见本片叙事之成功。
这电影好蠢 说教也太多了点 喜剧不喜剧 正剧也不够正经严肃,勉强看个脸
妈的,太屌了,观影时候的紧张感与焦灼感完全和去年的《天才抢手》媲美,演员和真实人物原型共同出演的点子也真的是太cool了,剪辑酷炫,顺便致敬《落水狗》和《黑暗骑士》,导演对于视听的把握真的娴熟到了一定地步。
55/100 无论导演这drama混搭一点documentary元素的风格有多么花哨,都无法说服我这是一个值得拍成电影的故事。
法制节目+电影的结合体 BGM超级带感随着四位主犯的回忆随时更改电影画面也蛮有意思四个年轻人看着电影学抢劫把一切想的不费吹灰之力不戴面具 手套 不伪装他们到底哪里来的自信事后不会东窗事发简直太异想天开了庆幸的是坐完7年牢出来的他们还是各有所长四个男演员演的很好啊 我都替他们精神崩溃影片要把一个故事讲清楚是需要时间的只是太过平淡就会觉得乏味如果能再缩短点 可能就给4⭐了
观影过程很沉闷,尤其看到圣鹿里的Barry Keoghan永远那副讨打的模样,更加烦躁…感觉主要是剧情太一目了然,拼命东拼西凑拖延时间完成整部戏,画外音旁边更加败笔…想加入些荒诞又离不开既定剧本,拍得很学院,看得很无聊…
应该叫美国蠢货吧,给他们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消停了,还是太闲了。
真实事件+真人评述,就是法制节目采访+场景重现的高配版。人要是蠢起来还真是可怕。。6
偷东西没有好下场
第一,我特别讨厌这种不停穿插采访,仿佛像个纪录片的剪辑模式,跟渣的手法,第二,一群煞笔的故事没有丝毫搬上银幕的价值,看这样的片子浪费生命,2分
北美村里大学生口语手册:1.我要离开这破地方;2.我的生活不能一尘不变;3.我们一定要找点刺激不然一辈子就这样了。
如果国内的贪官忏悔录也能这么拍大概还蛮受欢迎的?
虽然导演努力拍得很有躁动感了,但从计划到实施到打劫内容再到最后的销账,这就是美国史上最白痴的抢劫案啊!真人口述部分太说教了,像失足人口在写回忆录,一开始流露出来的踩线精神反而更真实些...
又臭又长
犯错的少年,回不去的阿姆斯特丹。不能想象,这特么是个纪录片。
叙事手法很有趣,特别是大家各自的回忆里那些出入的细节,策划和实施犯罪的成功真的是鸿沟……青春就是这样啊~觉得自己会遇到一些什么事,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如果谈了恋爱不知道会不会降低“干大事”的欲望~
七年牢狱流出的眼泪,都是青春期脑子里进的水。
是啦,实验电影探索是都有点蠢的,大多数人也都是平凡人,但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就挺奇怪——大家看好!我要拿蠢人来做实验电影探索了喔!
失望。从剧作到表演没一个地方讨喜,只剩昙花一现的(笨重)机灵劲儿。
D+/ 尽管承认叙述过程是有趣的,但整体还是太倚重类型了。对人物的心理情境呈现以及其他细节刻画非常欠缺,只是依赖情节推进的刺激、纪录片的文本式补充以及到位但程式化的表演,中后段愈加拖沓乏力。到头来更像一期美式青年法治在线,缺乏创作预期中的情感复杂性与社会纵深——说到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平庸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