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材、国家开头就能看出沙特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学校穿黑鞋、带头巾、不能出现在男性看得见自己的地方等等这些约束,所有女性外出戴头巾一身黑衣服,只能露出一双眼睛,不能唱歌让男人听到,不能骑自行车因为会影响生育……所有的所有对女性的不合理的封建愚昧要求,都在潜移默化宗教背景加持下合理化正常化,而瓦嘉达只是想要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我羡慕她只要想做就会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弃,一旦下定决心就一定要达到目标的性格是我没有的,也是我亟需的,没有钱自己挣,被校长批评但仍坚持自己的想法💡,让朋友教她骑自行车等等她在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参加古兰经知识竞赛想用奖金购买自信车,一旦决定做便做到极致,从中也能看出来她的母亲一开始仍是封建思想,不让她骑自行车,认为不能和男性一起工作,去医院看到朋友不带面莎很惊讶,但之后她的转变也让我感动,不能所有事情全依靠丈夫,丈夫娶了别的女人也让她更加支持女儿买自行车的做法最后送给瓦嘉达一辆自信车,不把嫁给他人得到男性认可当作自己的价值,女儿和母亲相拥烟花为贺礼,骑自行车和朋友比赛自由骑行于宽广的马路上,追求自由吧瓦嘉达!
我住在沙特的首都利雅德近郊的一栋别墅里,对,漂亮的海蓝色大门、能骑自行车的天台的那一栋。
我丈夫是个远近闻名的帅哥,他很有钱,他的朋友爱吃我做的手抓饭,他以此为豪,但是他已经几周没有回家了。
我有个12岁的女儿,孩子们到了这个年龄谁也阻止不了他们锁上房门,但是她很听话,数学不错,真主保佑。
沙特女人婚后很少会工作,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多,毕竟婚后还抛头露面免不了被其他男人看到,实在有损家族的名誉,我们除了料理家务和侍奉丈夫、抚养孩子,好像也不被社会的其他人所需要。
但我仍然坚持一份工作,除了每天需要那个该死的不开空调的司机开3小时车送我,但是,即使要求换班,我也不想失去工作机会。
原因?
婚后我一直担心我的身材,毕竟外面那些女人可不是吃素的,再加上有个总想给我老公娶妾的婆婆,生活总不能太完美,对吗?
好在,我还有个好朋友——莱拉,她就像是一块厚厚的涂了蜂蜜奶黄酱的哈瓦尔,除了需要担心体脂过高压迫心脏以外,她总是那么自得其乐。
从她那把不住门的嘴里总能得到一些众所周知的八卦,比如玛利亚姆的女儿跟野男人跑了,后来被宗教警察抓回来,要我说,有个这么丢脸的女儿不如趁早嫁了。
最近我的丈夫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我是不是该去换个发型?
我的女儿瓦嘉达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她居然想和男孩一样上街去骑自行车!
这和赤身裸体地站在大街上有什么区别?
难道她不知道爸爸就要娶别的女人,离开这个家,离开我们?
除了能生儿子那个女人还有什么?
他爱她吗?
难道她也会在做饭的时候为他唱情歌?
瓦嘉达说学校里的老师要求她蒙上面纱,女儿是不是也可以嫁人了?
我帮她戴上我的面纱,顺便翻了翻衣柜,过两天小叔要结婚,我决定在family day去top shop逛一逛。
中国有句话叫:女为悦己者容。
在老公被勾走前刷爆他的卡这个主意好像不错。
一大早校长就叫我去趟办公室,当我看到桌子上那些摇滚磁带和足球俱乐部的手链,我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开除?
不,您不能开除瓦嘉达,她学习一直很好……嫁人?
我没想过让女儿这么早离开我……她还撒谎?
我知道了,我会好好教育她的。
可她呢?
摆出一副我不想听你讲话我只要自行车的样子,即使是我告诉她骑自行车不能怀孕也不能阻止她这种疯狂的想法。
天知道其他国家的妈妈是怎么和12岁的女儿沟通的?
放任她们自由渡过青春期的叛逆?
这里是阿拉伯,妇女们拥有少的可怜的视野去看世界,我绝不能让我的女儿误入歧途。
最近我和丈夫吵架越来越频繁了,每次面对他摔门而去的身影,我很想大哭一场,但是我有什么办法呢?
就因为我生不出儿子?
为了生瓦嘉达我差点死在手术室里,有时候我在想,她是不是真主送来考验我的?
之前和我一起乘车上班的姐妹们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放弃了工作,莱拉也换了份新工作,在医院里和男人们一起,她疯了?
她的丈夫怎么允许她抛头露面的?
有一次我还看到她甚至没有蒙纱就和一个陌生男子交谈,实在有损妇德,我是不是该离她远一点?
他说我是他夜空中最亮的星。
我就这么没出息地融化在他的甜言蜜语里了,男人心海底针,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男人在口口声声说你是他的挚爱之后又找了别的女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而全世界女人脑子一定进过水,即使他找了别的女人,只要他回来抱着你的腿,诉说衷肠,你又会轻易地将头枕在他的臂弯里,自欺欺人自己才是他的一生所爱,毕竟他虽找了别人,她可不是他嘴里的小蜜糖。
这时候女人总要不惜一切代价挽回他,对于他也是其他女人嚼过的口香糖这件事丝毫不在乎。
这件红色真丝的晚礼服怎么样?
可以刚好展示出我的窈窕曲线,领口会不会太低?
他不喜欢我穿着暴露,不如剪个时髦的发型?
可他说我留长发很温柔,还是让老板改一改领口,也不过1000里亚尔,不领政府补贴我也赚的回来。
瓦嘉达要参加学校里的古兰经背诵比赛,我每天帮她复习、纠正发音,当我们坐在天台上,也许是古兰经的音韵太美妙,能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遥想,瓦嘉达问我是不是爱着隔壁的男人——那个二流子,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是我的初恋,非常英俊潇洒,就是小说里浑身闪着非女主不娶的杰克苏的光芒那种,我就是幸运的女主角。
然而我没有告诉瓦嘉达,我们没能在一起是因为我没的选,在我还没明白爱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把我嫁掉了。
我没有告诉瓦嘉达,也许……我的女儿可以有的选。
我没有去参加小叔的婚礼,小叔的婚礼……多么可笑,我是多么愚蠢!
这个男人就这样抛弃了我和女儿……抛弃了我们的家。
一想到他和他的母亲一直以来对我的种种指责、种种冷漠、种种欺骗,我就恶心地想亲手为他点上一支烟!
然而最终我没有这样做,我还有瓦嘉达,她在古兰经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只为了拿到奖金买一辆她心心念念的自行车。
我的女儿瓦嘉达、我的天使、带刺的乌丹玫瑰,她固执时亦如少时的我,然而她比我勇敢,对自己想要的总会一往无前。
我有什么理由剪断她的翅膀?
我不会让她重蹈我的覆辙。
可是我首先要让她经历,让她明白,努力打怪兽也不一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装备,但是总会得到些什么。
看看她眼角的泪痕,她努力地擦干,不让我发现,这个可怜的小傻瓜!
如果你是穷人家的孩子,故事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是这里是阿拉伯,你妈我很有钱,你不需要愁穷,看,只要我高兴,我就能给你买辆自行车,让你自由的飞翔在那遥远的边疆。
瓦嘉达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她喜欢穿匡威牛仔裤,喜欢听摇滚乐,想要骑上单车和男孩比赛,但是这些统统都是不被允许的,于是她把匡威涂黑,为了攒钱偷偷编手链卖,甚至参加学校的古兰经诵读大赛,只为赢取高额奖金。
妈妈因为没能给爸爸生个儿子,不得不忍受爸爸长时间的离家,还未离婚却过着被迫分居的生活,她想买一条低胸的红裙子讨好爸爸留住自己的男人,却没有买。
瓦嘉达在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却因为发表获奖感言时心直口快说出了自己想要买自行车的梦想,于是奖金被迫捐给了巴基斯坦。
拿着第一名的奖状回到家,看见了难得一见的爸爸,爸爸开心得笑了,祝贺瓦嘉达,瓦嘉达却留下了眼泪,爸爸不关心瓦嘉达的眼泪,他更加关心自己的家族,从来不允许瓦嘉达名字出现在爸爸家族的家族树上,因为她不是儿子。
最终爸爸还是要娶新老婆,妈妈一颗心已经死了,她不再需要去讨好男人了,决心跟女儿一起度过余生,她把希望传承给了女儿,打开门,点亮灯,瓦嘉达梦寐以求的自行车就在门后。
瓦嘉达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大路上,连男孩也比不过她,前方是更宽的路,更大的世界,更大的梦想。
在沙特这样一个电影本身就是违法的国度里,在这样一个女性没有权力独自出门打电话处处都需要男人监控的国度里,却出现这样伟大的一位女导演,她把镜头瞄准了沙特的女性,给世人们讲述了当下沙特女性的生活现状,她们依旧挣扎在男权和传统思想的淫威下(妈妈),却出现了新思潮,出现了像瓦嘉达这样勇敢自主的新女性,虽然她会面对很多失败和阻碍,但自由的火种却早已在她们的心里种下,世界大同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尽管这需要很多年很多代女性的共同努力和牺牲,但她们一定会迎来一个新世界,是她们的前辈们无法想象的新世界。
海报上的瓦嘉达,黑色的袍子随风飘起,像披风一样潇洒帅气,眼睛看着远方,充满了好奇。
姑娘,你一定会走很远。
太伟大的一部电影,太伟大。
第一次见到这种类型的沙特电影,接触过的沙特电影都是歌舞片,全在棚里拍的,男的唱男的,女的唱女的。
如此生活化的电影还是第一次看到,不知怎么通过沙特文化部门的审查。
沙特在海湾六国里是最大的经济体,虽然人均数要排倒数。
沙特还是伊斯兰世界的圣域,有多个圣城。
沙特还有宗教警察,更加严格地执行每日五次的礼拜。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宗教势力有极大的力量,即便是Saudi王室也不得不让其三分。
尽管如此,沙特毕竟是一个相对理性的国家,相对于伊朗而言。
原因也简单,沙特接受了太多西方的东西,Amerco,皇家陆军的M-1A1坦克,皇家空军的飞机,都来自西方。
这种军事交流导致每年有大批沙特人在美国、英国、西欧接受培训,大量西方人常年居住在沙特(尽管他们住在相对封闭的”营地/compound“里)。
这种交流或多或少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文明。
伊朗却决然不同。
现在能看到的伊朗电影,更多的是流亡在西方的伊朗人,特别是居住在加拿大的伊朗人拍摄的电影。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必担心会有原教旨主义政府会因为一部电影而公开/秘密审判。
沙特也在变化中,整个伊斯兰世界也在变化,有些国家已经走得不慢了。
GCC六国中已经有些国家建立了议会,政教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可分。
中东是美丽的,不同的,富有历史的。
中东也会现代,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社会上。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瓦德·穆罕默德 Waad Mohammed 饰),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
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
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Abdullrahman Al Gohani 饰)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
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跟阿布杜拉来一场比赛。
然而瓦嘉达的妈妈(黎姆·阿杜拉 Reem Abdullah 饰)却极力反对这件事。
因为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
倔强的瓦嘉达只得偷偷的想办法自己筹钱。
她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又报名参加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然而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却始终阻碍着瓦嘉达,难道她就只能屈服于现实么?
(芷宁写于2014年6月2日) 沙特电影《瓦嘉达(Wadjda)》是一部看似温和却十分具有力量的影片,整体叙事风格于温暖舒缓中带着淡淡的哀伤,其主题直指现代沙特社会中女性被宗教、被族规、被约定俗成所制约、所束缚、所控制的现实境况,尽管主题看似激昂尖锐,但它的表达形式却克制而隐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情愫和女性讲述者的委婉。
这是女导演兼本片编剧海法·曼苏尔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也是真正属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一部电影,从故事架构、表述节奏、演员表演到主旨立意都有着符合它特殊身份的优点,有成为该国电影里程碑的资质。
和很多以小见大的影片一样,《瓦嘉达》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再现了沙特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困局和不断暗涌着的对自我、对自由的追求意识。
故事中有压抑的一面,如小姑娘目睹或耳闻的学姐们的不幸遭遇,整体却不失乐观积极。
影片有两条想而易见的线,这两条线一主一辅,有详有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内里都是关注女性的自身和需求的,关于小姑娘瓦嘉达对梦想的执着,为篇幅稍多的详写,而她母亲对婚姻的捍卫则属相对的略写。
瓦嘉达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她想法多主意大,这样的姑娘生活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度里,必定会尝到比温顺乖巧者更多的苦涩滋味,成长也更为艰难。
一次和小伙伴阿杜拉比于街头比赛的失利,让瓦嘉达有了想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单车的梦想。
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被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因为这项运动会“威胁她们的妇德”,我们的小主人公恰恰是个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人,她用各种方式经营着自己梦想,当买卖小饰品的交易被遏止后,她采用了柔软顺从的方式,作为老师眼中的“麻烦”和“另类”,她居然开始向规矩和教义“俯首称臣”了,她要参加诵经比赛,因为第一名的奖金可观,为了单车,瓦嘉达第一次和教义来了个亲密接触。
和叛逆的女儿不同,妈妈一直恪守传统,一切都以丈夫和家庭为中心,她的言行举止乃至对工作的选择都符合妇德,但是,因为她无法再给丈夫生育一个男孩,她便面临着婆婆怂恿丈夫再娶的局面,虽然她和丈夫青梅竹马、因相爱而结合……毋庸置疑,沙特社会中,出门必黑纱遮体的女性属弱势群体,而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影片则通过瓦嘉达发现家谱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便主动添上一笔最终却被拿掉这一细节,做了有点酸楚的解说。
其实,瓦嘉达的爸爸不是不爱这个女儿,也不是不爱妻子,且他常常以妻子出众的厨艺为荣,可这一切都挡不住整个家族需要他延续子嗣的需求。
影片用柔和低缓的调子讲述着,却无处不默默表述着对女性歧视的小小抗议,片中很少有激烈冲突的语言,却总在细节处给予观众重要的信息。
如,片中女老师对于不好管束的瓦嘉达总用一句话训斥:“回到你的位置上去”,瓦嘉达穿帆布鞋、不好好系头巾、总爱跑来跑去的举止,在老师眼中都仿佛是一种出位,老师责令瓦嘉达回到位置上,是力图让一匹不安分的小马驹将来不至于脱缰。
而校方将瓦嘉达获得的奖金擅自捐赠的行为,则完全忽视了一个孩子内心期许,只因瓦嘉达诚实地说她想用奖金买单车。
人们都在不断地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只是被硬性设定的,往往是有悖于心灵的意愿,在这样滞闷保守压抑的环境下,女孩的位置,往往是没有位置。
观众可以预见的是,瓦嘉达最终会拥有一辆单车,因为这部影片自始自终都留有点点的希望,只是她将以何种方式获得,这吸引着观众的思绪一直到影片终结。
片尾,爸爸已离去,偌大的家里只留下瓦嘉达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继续维系三口之家的梦破灭了,而瓦嘉达关于单车的梦却实现,一直恪守规矩的妈妈给瓦嘉达买了她心心念念的单车,这仿佛一种希望的专递,代表着主创的美好愿望。
片中,有几场群像戏显得颇有意思,如,和瓦嘉达一起参加诵读学习的女孩们代表着各种层面,有的被束缚的根深蒂固,是好学生的标本,是好女儿好媳妇的样板,她们中大多很小就有了婚约,仿佛一出生就决定了她这辈子的生活模式,从她们现在的模样,一下子就预见到她们中年后的疲态,而从她们现在安于现状并引以为豪的脸上,观众看到了一种固有的束缚力量的强大,强大到可怕。
所幸,可爱又有想法的瓦嘉达和她们不同,她应该比她们走得更远,她的未来是不可预见的,也是不可设定的,虽然叶芝说过:“奈何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
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
”但影片赋予了瓦嘉达一丝希望,希望她有个不一样的未来,当她在街头奋力踩着单车如风般过街时,观众难免为她多了些期许和祈福。
(杂志约稿)
赞!
线条看起来跟《小鞋子》一样,但主旨不同,《瓦嘉达》褒扬的是挑战传统保守思想的勇气。
瓦嘉达作为主角当然是其中的反抗典型,而学校里的那对拉拉同学、医院工作的莱拉阿姨、赞许瓦嘉达买自行车的小伙伴阿卜杜勒和商店老板也都在挑战保守思想。
当父亲为了添儿子而决定娶第二个妻子,妈妈把原本想买裙子取悦父亲的钱给瓦嘉达买了心爱的自行车--这里我都看哭了,一直是保守传统派的妈妈最后理解和认可了瓦嘉达的勇气。
女校长自然又成为伪善的代表,既深夜与情人幽会,又擅自决定把瓦嘉达的竞赛奖金捐给巴勒斯坦--只是为了避免瓦嘉达用奖金买自行车。
瓦嘉达真是个厉害姑娘,为了买自行车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为此从头学习古兰经参加竞赛获胜--用古兰经知识竞赛的奖金买不允许女性骑的自行车--她真是太有想法了。
影片还是努力找些平衡,也可以说是中肯的态度吧,那就是古兰经诵读真的很动听,很美,同时又以两个小孩戏谑的口吻谈了谈献身真主的人肉炸弹们的荒谬。
瓦嘉达,是一个沙特阿拉伯的女孩。
沙特阿拉伯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为幸福的沙漠,在这片沙漠上,男人穿白袍,女人穿黑袍,如同阳光与阴影一样泾渭分明却又相依相存。
只是,阳光越加热烈、明亮,阴影就越加深邃、暗淡,而阴影,是没资格拥有色彩的。
就像阴影只能附属于阳光,沙特阿拉伯的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的名字不能被写入家谱,她们当中的大多数信仰和服从男权社会的规则,在成年后不用真面目示兄弟父子以外的男人,出门穿戴头巾和面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眼睛甚至连眼睛都要遮住。
美貌和才华仅供家人欣赏,自觉的自我隔离才是社会推崇的女性守则。
瓦嘉达就在这样传统、压抑的环境里长大。
她的母亲长得很漂亮,唱歌很好听,做饭很好吃,但因为生养的是女孩,所以就算不情不愿也要接受丈夫的再婚;她的父亲对她是喜欢的,但更倾向于一种立足于亲情的怜悯和爱惜,并坚决遏制她在自己家谱中寻找地位的企图;她的老师力求为所有女孩套上行为和思想的枷锁,大声笑语是缺乏修养的表现,涂指甲油更是违反道德的大过。
可瓦嘉达的性格棱角从未被磨灭,她有自己的反抗方式。
在穿着清一色白袜子黑皮鞋的女校学生之中,唯独她穿着一双系鞋带的帆布鞋,这双帆布鞋在黑袍之下,透露出她对约定俗成的生活的忤逆;在男女界限严格的世界里,她有一颗欲与男子争输赢的心,显得既勇敢又坚强,不仅跟男孩一起玩耍,还因此对男性专属的自行车念念不忘;在因循守旧的众人间,她假装听话乖巧,认真研读原本一窍不通的《古兰经》参加比赛夺得头魁,再公开宣称要把奖金用作于离经叛道的事情。
最后,她没有拿到比赛的奖金,却在父亲再婚的晚上,得到了母亲赠送的自行车。
女儿对自行车的向往是导火索,丈夫对生男孩的二心是点火器,使得母亲以前兢兢业业操持家务、一心一意侍奉丈夫的所有努力都灰飞烟灭,明明循规蹈矩做好合格女人的本分,为什么无法带来幸福?
母亲从一开始反对女儿骑自行车到后来亲自为女儿买自行车的转变,正是女性思想解放的萌芽。
那晚的烟花,不再单纯是为了庆祝某个男人的再婚,更是为了两代沙特阿拉伯女人的觉醒而绽放。
当瓦嘉达终于骑着心仪的自行车在路上向前奔跑,她的笑容仿佛是从阴影中漏出的阳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一个女人,在禁止女人抛头露面的国家,她拍摄了这样一部极具叛逆色彩的电影,实属不易。
瓦嘉达想来是导演本人的投射,正如最终瓦嘉达拥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导演也拍出了属于沙特阿拉伯的女性电影,而这部电影,将被载入史册。
该片讲述了一名12岁的沙特女孩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但根据当地教义,未婚女性不允许骑车,由此展开了一个现代世俗与宗教传统对抗的家庭故事。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
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
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
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跟阿布杜拉来一场比赛。
然而瓦嘉达的妈妈却极力反对这件事。
因为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
倔强的瓦嘉达只得偷偷的想办法自己筹钱。
她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又报名参加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父亲家族树上只有男性的名字,瓦嘉达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贴在家族树上。
瓦嘉达在朗诵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她想用这笔钱买一辆自行车,可是学校认为那是违背妇德的行为,所以强制她将奖金做出捐献。
而她的母亲一辈子都遵从妇德,依赖男人,守着那狗屁的规矩,可结果依然没能改变丈夫再娶第二个妻子的命运。
幸好,醒悟过来的母亲放弃了买红裙来取悦丈夫,而是买下了自行车送给她做礼物,希望她今后的人生都是快乐的。
1、什么狗屁的“妇德”,怎么不制定“夫德”、“男德”?
有时候,女性对女性的苛刻甚至比男性对女性的傲慢还要多。
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千年媳妇熬成婆之后也不能让别人好过?
还是我很惨,只有看着你比我更惨才能心理平衡?
正是这样扭曲变态的心理,才让女性一代一代地一直沦为第二性。
自己不努力,不争取,跪的时间久形成习惯就不会站直了,自甘低下,那就永远都不会有昂首挺胸、自信自立的一天。
内部都不团结,更会让别人嘲笑瞧不起。
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不要做拖后腿的叛徒,不要做向命运低头的懦夫。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谁也没比谁高贵,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2、女性自己要更努力,在各行各业都占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和重要位置,这样才有机会发声,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在相关事件中尽量争取公平公正。
自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3、任何人都不要置身事外,沉默是变相的纵容,不能总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用血汗抗争得来的成果。
太祖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正确的。
4、女性要真正可以掌控和决定自己成年之后的人生。
而不是随便被父母兄弟嫁掉,或是自己拼命努力却为他人做嫁衣裳,可惜别人不但不感激涕零,还会当你是拖油瓶、累赘,说不定人家还想着多卖你几次换点钱。
5、不想被物化,就让自己活得像个人。
不是取悦别人,而是取悦自己。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更需努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之前中东电影基本看的都是伊朗的,因此对伊朗电影有相当的好感。
但其它几个国家似乎没什么出品电影的能力,至今也未看到除伊朗外的优秀的中东电影。
在此之外对于沙特阿拉伯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君主专制、富豪王室、石油大国、沙漠绿洲、中东战争、清真大国、对女性严苛、转播体育比赛打马赛克……因为这些,不自觉的就自动屏蔽掉这个国家因为石油而跻身“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这个事实。
当看到他们也有拍电影并且还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奖项的时候,是忍不住要去看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且与伊朗电影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看完后感觉很不错,干净利落又暖心。
这部电影拍摄模式、氛围和表演与伊朗电影大同小异,可能之前出名的伊朗电影大多都与儿童+贫困有关,所以看《瓦嘉达》时一开始瓦嘉达为了自行车一点一点存钱时,第一反应竟是她们家是“买不起自行车的”,看到后面时才恍然大悟是因为女性不准骑车才不给买的。
小学的教材里一直都包括着《社会》这样一本书籍,它属于边缘性课本,老师不会认真教,学生自然也不会认真看,但奇怪的是黄小姐偏偏最喜欢这一本书。
每一年级、每一学年的都认认真真看完。
印象很深的便是有一章节是介绍外国不同的文化,说近年来埃及的妇女可以骑摩托车,但是面上要罩着黑纱。
那时候还没有宗教的概念,对埃及模模糊糊的印象不过是法老金字塔之类的原始神教,不知道世界上会有那么一个对女性要求极其严厉的伊斯兰教,也不知道埃及早在中国唐朝时期就开始被绿化,所以看到书上特意强调的这一点感到十分不理解也摸不着头脑。
骑个车怎么了,吃你家大米了。
后来一个亲戚把放了一辆自行车在我们家,很久都没来认领。
我们便轮换着骑出去,在跌跌撞撞中总算学会掌控着它平稳穿过街道。
而我们那里是处于西南地区很偏远的一个小镇——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在中国不能骑自行车只能是因为买不起,而不是因为你是女性。
【二】电影里的利雅得看起来干净整洁漂亮,瓦嘉达家里有庭院,铺着华丽地毯,有大电视游戏机,父母都有工作——在沙特阿拉伯不知道算作中产还是普通家庭,总之跟贫穷毫无瓜葛。
瓦嘉达是一个12岁少女,聪明漂亮有主见有勇有谋。
她不愿遵循死板的校规,执着的穿着老师不喜欢的帆布鞋,听摇滚乐穿牛仔裤,戴了黑纱也不要蒙着面,东西被男生抢了也会去抢回来,看到男生骑自行车自己便存钱要去买,即使校长、母亲都强调过女性是不能骑自行车的,仍旧偷偷去学,听古兰经时走神,帮同学传递小纸条(那同学随后便与那男子私奔)……这些事情在阿拉伯世界、在利雅得、在瓦嘉达生活的环境里虽然不至于要遭刑法,但总归是长辈们所不喜欢的,于是瓦嘉达被老师打上离经叛道的标签——幸好瓦嘉达发现古兰经知识竞赛第一名的奖金能够买一辆自行车,在报名参赛后收敛了一段时间,这才没能让女校长有机会发作对她的不满。
瓦嘉达的父母都很疼爱她,但是父亲常常不在家,而母亲为了取悦父亲也时常心不在焉。
两个大人好像是相爱的,但又存在着某种隔阂。
因为母亲没能生一个儿子,所以瓦嘉达的奶奶一直张罗着给父亲再找一位媳妇,父亲不承认也不否认,母亲表面装得满不在乎私下却和瓦嘉达去商店挑选漂亮的衣服想以此增添自己的魅力、认认真真做家务、小心翼翼照顾父亲及其朋友,想以此留住父亲。
女校长各种针对瓦嘉达,然而看到瓦嘉达对古兰经上心后态度也缓和下来;学校传闻她让情人装成小偷潜入家里,但她又对两位看杂志(好像在打闹中还相互把手伸进裙子摸了对方的腿还是怎么的)全校通报,说她们做了羞耻的事;当瓦嘉达获得第一名要拿奖金去买一辆自行车时,她又迅速恢复不近人情的模样私自将瓦嘉达的奖金捐去了巴勒斯坦。
影片里阿拉伯的男人们出现的镜头特别少,几乎都是在描述女人,瓦嘉达的母亲、母亲的朋友、瓦嘉达、瓦嘉达的同学、老师清一色的都是女性,她们大都遵循着阿拉伯世界的规矩,不敢逾矩半分,也限制其她女性逾矩。
都不需要男性出现便可以维持她们世界的正常运转。
偏偏瓦嘉达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她的不安分不传统来得坦坦荡荡大大方方。
她敢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穿衣服,敢去商店告诉老板说给她留一辆自行车,敢从阿卜杜拉手里抢回自己的头巾,也敢与阿卜杜拉单独在天台上玩耍谈心,敢把自己的名字贴在家族树上,敢在赢得第一名后大声地说出想要去买一辆自行车的愿望,最后更是敢于骑着自行车穿过利雅得大街小巷。
其中和自称是自己表哥但实则是男朋友的人私奔的女同学、让情人伪装成小偷偷偷见面的女校长、对司机感到不适只好换一个地方工作的母亲的朋友、想表现洒脱但又难以放手的母亲……她们或多或少都想要打破教规打破传统,可她们只敢悄悄的、私下的、小心翼翼的在边缘徘徊,不敢和瓦嘉达一样站在明面上抗争。
那么多人明明都不喜欢的东西,却不敢去挑战它打破它,因此才会一直被束缚被囚禁。
对比之下瓦嘉达这个勇敢的小女孩就显得尤其动人。
她开朗活泼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但她又能够温柔的小心的冷静的大方的去抗争。
又俗世又超然,相当可爱。
另外一点很好的是,影片描述的是抗争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克制的,也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能在这白描似的的叙述结构里感受到属于沙特阿拉伯、属于利雅得平常人家的真实之美。
愈是平淡愈是动人,愈是直白愈是真实。
【三】最后想说的是伊斯兰教。
不可否认的是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对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贡献,统一阿拉伯世界,修建寺庙学校传播知识文化,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打破了两边的固有认知,扩大版图的征战生涯中加深了各地文明的交流,曾经建造的智慧宫、发起的百年翻译运动、建立起的强大帝国都是极其伟大的。
一个宗教能够存在上千年且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他们重文化、重信仰,无论生活富裕或贫穷,都是这样。
伊朗的很多电影也是因为刻画了这样的虔诚打动无数观影人的心。
你要说每个社会都能发生这样暖心的故事,中东也不例外没什么稀奇。
可加了伊斯兰教滤镜的,确实有细微差别,别有一番风味在里头。
所以黄小姐丝毫不怀疑伊斯兰教下的世界存有许多的美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女性权益这一点是真的不大行。
婚事由父母商定自己不能做主、要身着只露眼睛的黑袍、禁止与男性接触、未婚先孕可能会被打死、不准骑车、不准拍照、不准露脸……伊斯兰教本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去粗存精的极具生命力的宗教,在女性权益上不仅不进步反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挺不好的。
这样一部在任何非穆斯林区基本毫无意义的电影,却因为诞生在阿拉伯国家而获得世界瞩目;仅仅是一个小女孩骑上了自行车我们就能感动不已。
我们不能够因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就接受那样的世界,私认为电影的意义是你要透过它描述的东西看到它背后所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只希望女性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男女平权有新发展,因此希望那些地方能涌现更多的瓦嘉达以及一直支持着她们的阿拉伯罕小男子汉们。
真得佩服民国政府啊,才几年的工夫就扫清了几千年来特别是针对女性的诸如缠足等等的文化压迫和旧俗。看来伊斯兰主义和文化正在加速瓦解,当前频发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可能只是他们最后的绝望挣扎罢了。
阿拉伯女孩都好美!
还是差点。
虽然我不在沙特阿拉伯,也没有在伊朗长大,但每次看见这样的剧本,就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只要坚持追求,不合理的传统就能一点一点打破,权利和自由就可以一点一点争取到,再小的一步也是前进。
瓦嘉达代表了受伊教守旧思想教化未深的那部分女性,她们是伊斯兰妇女拜托男权束缚及物化的火种,最后骑车甩男伴而去,喻义显而易见,而单车的给予者母亲,正是导演这一代女性。保守主义的女性视角,简洁质朴,阿拉伯小萝莉也那么萌啊啊啊。
不错
同样是伊斯兰国家的电影,这部沙特的片子就没有伊朗的片子那么感人。但是这部片子却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一个小女孩儿的角度看学校和社会。女性不能暴露自己的面孔或者身体甚至声音给别的男人。但是男性可以娶几个妻子,即使女性还未成年。瓦嘉达其实还是没有赢。
看不懂 看不下 懂不
你
沙特第一个女导演拍的片子?play with stereotype,也就那样吧,小姑娘演得真好
还是老一套
作为一个5岁就拥有自己自行车的幸运儿 ,为小女孩儿今后的人生贺个彩!我有一辆自行车,我要征服全世界!
温馨而可爱的沙特电影。由于是这个国家的第一部电影,给人感觉向西方传输信息的目的大过直接进行批判。演员表演都非常出色,只是象征意义还是大于实际意义。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电影来展示真实的穆斯林世界。
两星半
我算是看过沙特阿拉伯里程碑电影的er了!渴望自由 独立的女性阶层,线条很单一,容易犯困
勇敢坚强的小女孩,正因为有你们这个社会才会进步,固执的执行男权社会规则永远都是停滞不前的。
若果说因为比赛的奖金便有了宗教信仰 那这样的信仰有什么意义 还好结局不是这样
小姑娘倔强要强,不过好在遇到了尊重她的小男孩和爱她的妈妈。虽然题材很好,但故事有点boring
三星半。小女孩蛮可爱但演技比较一般,电影也是现实意义大于实际文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