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家
Sieranevada,耐人寻味的追悼晚餐(港),失控的晚餐(台),Sier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米密·布勒内斯库,朱迪思·斯泰特,博格丹·杜米特拉克,达娜·多加鲁,索兰·梅代莱尼,安娜·琼泰亚,罗兰多·马特桑格斯,卡特琳娜·莫加,马林·格里戈利,塔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简介:巴黎《查理周刊》袭击三天后,也是父亲去世40天,拉里,四十岁的医学博士要在周六参加一次家庭聚会,共同纪念亡者。然而,事情的展开却与预料中不同。被迫面对恐惧与过去,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开始讲述自己那部分真相。详细 >
开场即是远景、摇镜,再次印证“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远处”的现实主义准则;这一大家子人啊!逼仄空间内的镜头调度可谓匠心,小场景的调度已然出神入化,几乎再度展示了“真实时间”,大量台词涉及罗马尼亚社会百景,下足了功夫;一句话“还让不让人吃饭了?”有着丰富潜文本的对话对外国观众要求过高,却在本国观众那里几乎成了爆笑喜剧。群戏难写,何况是这种没有大动作的“自然主义”戏。这样极致的戏真是喜欢的喜欢死,不爱看的烦死。你是哪一种?
幽灵视角
難得看到IMDB和豆瓣評分差這麼多的。技術上很厲害,可對觀眾實在不友好,晦澀,從電影院出來感覺像搭了三小時飛機……
一地鸡毛🪶
真不太喜欢。不是把所有对话堆砌起来就是家庭吧,完全可以剪到2小时,要么向山田洋次取取经吧?谁能告诉最后饭吃上了吗,最后还差10分钟,实在不耐烦退场了(着急上厕所去了……)
罗马尼亚人喜欢随地吐痰
【普优真好啊,下次不看了】被小场景的调度震惊,在我的观影记录里可以封神了。但是真的好长好鸡零狗碎,说的是电影,更是生活。#上影节预习系列 || 这两天补习八分半,电影看少了。今天去看胡德夫,真好听啊。(没品用户在短评写日记系列)
自从《冬眠》之后,发觉自己还是很喜欢看话唠片的
说是戛纳看走眼也太过了 全世界中产阶级撕逼都是一个样
戛纳马克
家庭聚会只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载体,911、 PNAC、七宗罪、查理周刊事件、东京海湾、WMD等等的政治集合才是凌驾叙事之上的政治母题,符号式的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场家庭聚会上,政治、信仰、伦理、家庭在现实主义的摄影下传达出现代主义的意味。群戏甚是精彩,自由主义者、保守派、共产党人轮番登场,体现了苏联解体后罗马尼亚政治思想混杂的现状,在逼仄的家庭空间里的调度也很是舒服。只可惜整体观感还是过于琐碎,剧本还没有臻于无瑕,节奏有些拖沓,算是较大的缺陷。无法开始的宴席就像无法进入的城堡,小家庭折射出了大社会。
HKIFF特别加映场,原本看的电影结束刚好看到别的厅在放就进去了。感觉东欧电影都有一种特别的调调,导演调度能力一流,几乎全部长镜头,里里外外十多个人物。不过我真的是受不了全程家长里短话唠叨逼叨了,看了一个半小时忍不住离场,出来查了下原来全片3h,幸亏果断出来了。
封闭空间的调度确实厉害,但如果进入不了对话内容,三个小时便如坐针毡。现场的罗马尼亚友人们从头笑到尾,我这边黑人问号脸。
分了几次才看完,话痨片耳朵都要磨破了。导演一开始的长镜头真任性!
惨烈的话唠片
开场即是远景、摇镜,再次印证“最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远处”的现实主义准则;逼仄空间内的镜头调度可谓匠心,大量台词涉及罗马尼亚社会百景,也是下足了功夫;冗长,琐碎。
3/5 --- 2016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入圍 / 2016年金馬影展 / 家族聚會上所發生的一齣大鬧劇, 將信仰、政治以及情感觀點赤裸探討和批判, 以似舞台劇方式密閉式空間鏡頭調度, 誠厲害可惜吵雜又冗長令人昏昏欲睡、屁股無法安靜. 可謂平庸之作。
镜头和演员的调度纯熟精致,情节画面的衔接和无时无刻的动态令人难忘,摄影机似主动又似被动地干预着“现实”。日常的琐碎与宗教的神圣相回荡相冲撞的荒诞而现实感,政治历史与家庭故事交错展开,平凡家庭并不平静的半天浓缩着罗马尼亚尘封的动荡不安的历史与民族性,一如片名,冰雪覆盖的山脉。
为历史与当下赋予具体而微的肉身,普优在逼仄窄小的公寓里展开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叙事。而他的高明之处,则是将冷眼旁边有效地提升为一种介入的方式,“跟踪者”美学赋予观众咀嚼与评判的权力,而导演超强的场面控制力与编剧水准则让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充满趣味与张力。
在狭小空间内的调度还算精彩,但少了一些流动感,所以感觉人物之间的矛盾是闷响的,不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