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
燈火闌珊,A Light Never Goes Out,消えゆく燈火
导演:曾宪宁
主演:张艾嘉,任达华,蔡思韵,周汉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2
简介:中年丧偶的美香(张艾嘉 饰)自丈夫镳(任达华 饰)去世后一直无眠。一天她在亡夫遗物中拾到一条锁匙,这让她发掘出丈夫的秘密霓虹工场,更在工场碰上丈夫的少年徒弟Leo(周汉宁 饰)。 从Leo口中,她得知镳的未圆遗愿是重建一个已被拆卸的经典霓虹招牌。在Leo帮助下,美香尝试找出招牌背后的故事并学习亲手制作霓虹灯。更在..详细 >
原来你这么喜欢被英国殖民啊,去英国嘛
7/10 香港的黃金時代啊⋯⋯(於哥本哈根到波士頓的飛機上)…
很过气的霓虹灯,导演像是想借此隐喻点什么东西又没把故事说好。为了张艾嘉看的,片子很难看。“对着霓虹灯许愿”这种话编剧都写得出来,我不信你是情怀,我只觉得你发癫哦。
只要拍了它就不可避免的是明喻了。
题材就很香港的故事,切入点用平凡人的生死交别也很香港,冲突做的也不差,只是当矛盾被点点逼入绝境后,化解的方式,与其说太老旧不如说来的过于直接,潦草而快速,毫无滋味。这样一个几乎专属于香港的题材,片尾又致敬了如此多行业人员,如果以群体做为主体的传记片,交融时代的发展,从他们的星火之势再到最繁盛再到如今的没落,我觉得会更有吸引力。
2.5 极为平庸,因故事,也因时代凋敝。“我本不属于这里”,因为我的家乡再也没有霓虹灯了。
怎么说呢 这几年躺在想看list里的港片大多都不好看
拖了这么久才看,真的挺不好看的。
切入点本来挺好的,灯,牌,工厂,也可对应饭戏攻心中的招牌保护计划,那是属于香港的logo,但霓虹的梦幻也让这个故事落进光影虚妄。
演员、题材确实不错,不过电影没有叙事性、情感性怎么讲得好故事呢?
*因为香港电影广东展映周而去看的,我这种极易流眼泪的人,精准地在每个泪点流眼泪,电影院里面的人不多,好似就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夸张*其实理解张艾嘉这个角色,很爱丈夫,丈夫去世之后突然变成一个人孤孤单单,只能从丈夫留下的工场和手艺工作里面寻找寄托,最后女儿说要结婚、要移居澳洲的时候,就真的只剩下她一个了,所以她跟亡夫的徒弟Leo说,以后他去拜外婆时,能不能顺道也去拜一下她和她老公。虽则每个人处理悲痛的方式不一样,但蔡思韵这个角色的表现多少有点无法共情,或者是无法面对父亲的去世,所以才会尽量避免谈及、将父亲的遗物扔掉,也不会流泪,幸好最后还是陪母亲一起完成了妙丽霓虹灯牌,俩人终于也和解了*霓虹灯牌手工制造这个话题还是很小众很新颖的,导演能够在那么多选题里面聚焦到这个即将消亡的话题拍成电影,很棒
中规中矩的家庭片。香港,一座明明存在,却引无数人争相为其写追悼文和墓志铭的城市。
台词隐喻(甚至明喻吧…)无限多。曾宪宁值得期待。在endroll那首《灯火阑珊处》里止不住地落泪。qa环节日本人问创作自由度和片中是否有控诉意味,可惜日翻英翻都翻少了一句:她是承认了这一部有相当的自由度,但也强调了“仅仅这一部”,以及“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很长镜头构图电影化 但整个剧本、结构太糟糕 故事糊里糊涂地讲完了 可惜了张艾嘉符合水准的演技
直到片尾字幕才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对一个人的怀念牵引至对霓虹灯以及那个年代的怀念和致敬。但整体拍得太中规中矩和无趣了……
糟糕的电影 糟糕的表演,为了给而给的影后真的没有必要,不如空缺体面
眼泪哗哗流 晚上决定去午夜深水埗找灯牌
在国泰航空从香港回上海的航班上看的(国泰航班上的电影有很多港片),从看张艾嘉演《阿郎的故事》那会算起,30多年过去了。美人沧桑,就像电影的主题,怀念一些被时代抛弃的旧日审美。从20年前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至今,这个世界和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头的霓虹灯不在了,想起谭校长当年的歌词: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记得最后还有,像我这样的朋友。
借物抒怀,曾经那些满大街可见的老物件老手艺,随着时代变化成为历史,是有些伤感的。
六歲幼稚園畢業非典,計算可得—— 劇情上不想解讀了 那張ps痕跡過於明顯的合照竟然給了兩次真的讓人有點惱火 攝影很好 入股一下Leo好了(。 但是蔡思韻小姐真的三部裡面每一部都是她自己(。 這部裡靠比較肉酸的哭戲突出了有限的重圍(。 還有一句吐槽我一定要加上!! 即係一家人一起整光管搞牌照嗰出! 實在太電視廣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