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露丝·贝克尔曼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语言:德语,土耳其语年份:2024
简介:「无论何物,出于自然的创造,都是好的,一经人手,便弄坏了。」不管有否读过《爱弥儿》,当镜头对准尚未被「污染」的孩子,随着和师长的互动、孩子间的交流,观众可会领略纯真的无限可能?露芙柏克曼继《好色情荼毒室》再施展直接图像魔法,被拍者不再排排坐,而是跳跳扎,出入各式课堂——算术、劳作、宗教、游泳、性教育……不一而足。..详细 >
很温暖!爱的教育!学到了很多东西!
不错不错
#48HKIFF# 因为还没看巴赫曼先生那部,直接看的这部,题材上稍微有点撞,但整体上还是能把人抓住的,也在这群小孩子中稍微抓住了个别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导演对于素材的组织能力还是有想法的。最后分别的场面很动人,三星半。
#74th Berlinale#Encounters 拥有与素材完全相悖的方法论:取名Favoriten至少意味着需要以全景式的关照处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运作机制(怀斯曼的方法),即便大量课外活动的跟拍与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看的趣味性,并且加入了一些媒介层面的反思(他拍与自拍、相机与手机),但镜头显然只聚焦于2-4年纪的二代移民学生,并依旧是以中心(班主任、班级)串联的方法整合人物,拍摄者与孩童们丧失距离感的同时,放大了某些场景中略带表演性质的瞬间。这当然是《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之所以好过这部的原因。
老师是很棒的引导者,陪伴者。课上的知识与讨论并不仅是老师讲授,还更多地让大家都发表各自的认识,不强制要求孩子们统一思想。
Berlinale encounters
-,有点想念克莱尔·西蒙
hkiff#07
这部片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奥地利都绿了
#74th Berlinale# 7.5/10 相当有趣,移民班级课堂窥见奥地利教育体制的一角,不去命令式的说教,而是以引导的姿态建立观念,同时将镜头交由学生,以外延的视角重新审视系统,平等的相待。(St.Stephan的部分很亲切)
25.3.2傍晚看一半看不下去了,纪录片果然还是不适合我。移民用德语教移民,观念也并非穆斯林教旨,一时难以判断是非。孩子成长除了阶级还有文化、血缘的壁垒,况且并非聪明。
耐心细腻的教育!
#Berlinale74 7/10 可惜了,前有巴赫曼。巴赫曼>本片>Claire Simon的Apprendre
#10287. 74th Berlinale-奇遇。这部片没去Generation K的唯一理由应该就是导演前作拿了奇遇单元大奖。跟《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从立意到手法都完全同题作文,连结尾煽情都很像……虽说片子本身真的很不错(四星可以有)但这俩理由也就只能送三星了。跟《巴》相同的都是以德语为中心的公民教育,只不过本片是小学2-4年级。本片还包含了数学、宗教(这条线拍得特别好尤其两次参观和相关讨论)及性别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唯一可能翻出点花样的是孩子们经老师指导而拿手机拍摄的视频,但导演也没怎么在这些材料上面下功夫……
4.5 HKIFF 英皇戏院尖沙咀i square
很喜歡這種課堂實錄,因為一直在講差異性教學,那麼從一個移民教室切入再好不過,來自敘利亞俄羅斯烏克蘭阿爾巴尼亞土耳其⋯⋯的難民子弟,直面很多話題而不帶評判,談論父母的工作,家庭婦女也是同等重要的工作,信仰伊斯蘭教也去基督教的大教堂參觀,女生沒有選擇衣服的權利?不游泳?不露肚皮?然後就是游泳課。老師不會告訴學生對錯,而是不斷問問題,學生們互相拍攝和問問題有趣,開班會開誠布公地討論各種問題,民主端倪初發。最觸動莫過於學生和老師把討論、班會、報告看作人生大事,因此鄭重去做去哭去笑。譬如說,考試再不過就不能去Gymnasium(走學術道路的中學),老師問學生,你要再進步一點點,你可以嗎?學生說,我會嘗試。老師說,嘗試不行,你說過很多次了。沈默,沈默之後,學生鄭重其事地說,我會做到。那種講話是有份量的。
Berlinale
好可爱好珍贵的成长影像。虽然男孩子们也蛮有趣的,但说家庭主妇也是重要工作的女老师、做水循环presentation的女孩、以及才三年级就知道未来人生想把时间留给自己的女孩等等,通通太酷了啦!#HKIFF48
不需要剧本,每一天真实的生活无时无刻就在反应当下的问题和现象。在孩子最纯真的表达里,蕴含了太多背后文化的冲突、现实的困难和困境,宗教和文明的碰撞,国家文化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搅教育本身,作为学校和老师的力量,带来是无形的。我相信每一次老师对于人权或者女权表达的每一个思想都会在未来孩子们的心中产生作用,每一个让孩子表达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也是让他们有勇气茁壮长大的机会。
羡慕这种能关注到个人的教育方式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很温暖!爱的教育!学到了很多东西!
不错不错
#48HKIFF# 因为还没看巴赫曼先生那部,直接看的这部,题材上稍微有点撞,但整体上还是能把人抓住的,也在这群小孩子中稍微抓住了个别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导演对于素材的组织能力还是有想法的。最后分别的场面很动人,三星半。
#74th Berlinale#Encounters 拥有与素材完全相悖的方法论:取名Favoriten至少意味着需要以全景式的关照处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运作机制(怀斯曼的方法),即便大量课外活动的跟拍与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看的趣味性,并且加入了一些媒介层面的反思(他拍与自拍、相机与手机),但镜头显然只聚焦于2-4年纪的二代移民学生,并依旧是以中心(班主任、班级)串联的方法整合人物,拍摄者与孩童们丧失距离感的同时,放大了某些场景中略带表演性质的瞬间。这当然是《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之所以好过这部的原因。
老师是很棒的引导者,陪伴者。课上的知识与讨论并不仅是老师讲授,还更多地让大家都发表各自的认识,不强制要求孩子们统一思想。
Berlinale encounters
-,有点想念克莱尔·西蒙
hkiff#07
这部片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奥地利都绿了
#74th Berlinale# 7.5/10 相当有趣,移民班级课堂窥见奥地利教育体制的一角,不去命令式的说教,而是以引导的姿态建立观念,同时将镜头交由学生,以外延的视角重新审视系统,平等的相待。(St.Stephan的部分很亲切)
25.3.2傍晚看一半看不下去了,纪录片果然还是不适合我。移民用德语教移民,观念也并非穆斯林教旨,一时难以判断是非。孩子成长除了阶级还有文化、血缘的壁垒,况且并非聪明。
耐心细腻的教育!
#Berlinale74 7/10 可惜了,前有巴赫曼。巴赫曼>本片>Claire Simon的Apprendre
#10287. 74th Berlinale-奇遇。这部片没去Generation K的唯一理由应该就是导演前作拿了奇遇单元大奖。跟《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从立意到手法都完全同题作文,连结尾煽情都很像……虽说片子本身真的很不错(四星可以有)但这俩理由也就只能送三星了。跟《巴》相同的都是以德语为中心的公民教育,只不过本片是小学2-4年级。本片还包含了数学、宗教(这条线拍得特别好尤其两次参观和相关讨论)及性别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唯一可能翻出点花样的是孩子们经老师指导而拿手机拍摄的视频,但导演也没怎么在这些材料上面下功夫……
4.5 HKIFF 英皇戏院尖沙咀i square
很喜歡這種課堂實錄,因為一直在講差異性教學,那麼從一個移民教室切入再好不過,來自敘利亞俄羅斯烏克蘭阿爾巴尼亞土耳其⋯⋯的難民子弟,直面很多話題而不帶評判,談論父母的工作,家庭婦女也是同等重要的工作,信仰伊斯蘭教也去基督教的大教堂參觀,女生沒有選擇衣服的權利?不游泳?不露肚皮?然後就是游泳課。老師不會告訴學生對錯,而是不斷問問題,學生們互相拍攝和問問題有趣,開班會開誠布公地討論各種問題,民主端倪初發。最觸動莫過於學生和老師把討論、班會、報告看作人生大事,因此鄭重去做去哭去笑。譬如說,考試再不過就不能去Gymnasium(走學術道路的中學),老師問學生,你要再進步一點點,你可以嗎?學生說,我會嘗試。老師說,嘗試不行,你說過很多次了。沈默,沈默之後,學生鄭重其事地說,我會做到。那種講話是有份量的。
Berlinale
好可爱好珍贵的成长影像。虽然男孩子们也蛮有趣的,但说家庭主妇也是重要工作的女老师、做水循环presentation的女孩、以及才三年级就知道未来人生想把时间留给自己的女孩等等,通通太酷了啦!#HKIFF48
不需要剧本,每一天真实的生活无时无刻就在反应当下的问题和现象。在孩子最纯真的表达里,蕴含了太多背后文化的冲突、现实的困难和困境,宗教和文明的碰撞,国家文化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搅教育本身,作为学校和老师的力量,带来是无形的。我相信每一次老师对于人权或者女权表达的每一个思想都会在未来孩子们的心中产生作用,每一个让孩子表达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也是让他们有勇气茁壮长大的机会。
羡慕这种能关注到个人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