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Kind Rewind》——《小心倒带》,也叫《王牌制片人》,Jack Black的新作。
早些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介绍的时候,很是期待了一把。
然后今天下午就在学校的网站上看了这片。
虽然jack那张胖脸没有丝毫俊朗,那一身肥肉更加放肆,一个很ugly的男人,脑子里住着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男孩,基于这点,我也会喜欢这部电影。
导演冈瑞的男主角好像都是表里不一,外表是个男人,内里是个男孩,稀奇古怪的想法,从《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到《科学睡眠》,直至今日《小心倒带》。
似乎导演本人也是个这样的Kidult。
肥jack受磁化开始,就注定这是一次梦里的故事。
然后翻拍那些很古老的录像带(录像带之所以被淘汰,也是因为曾经有个被磁化的人把一家存绝版VHS的所有带子洗掉,老板痛下决心要做出来不怕磁化的存储器来,于是诞生了DVD!
)虽然第一部电影只有20分钟,但却是一炮而红,随后FANS络绎不绝(鲜有导演这样成功)之后翻拍队伍浩浩荡荡,重塑了一部又一部经典,很叼吧?
《金刚》、《阿里》、《巴黎最后的探戈》,肥JACK越来越入戏,原来电影可以这样简单!
就是这样一部从头到尾无厘头的喜剧片,到最后还是让我感动一下下。
为什么?
因为电影的魅力无人可挡,因为电影无国界,这样高深的主题怎能不感动一个电影迷呢?
最后那点黑白有声片的感染力情节很像《天堂电影院》里在墙上看电影的一幕。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肥jack所有的片子都是喜剧片,所以把《指环王》也放进了喜剧片。
就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来了一帮扫黄打非官员,在路中间把所有作品来回碾了三遍。
说回来还是盗版好,只是拒绝枪版。
我知道一家某大学附近的碟店,常有老外去淘,老板跟我说有次几个老外买了1000多的碟走了,他那一张d5就6块,而且很多片子我都能找到。
我就说电影的魅力无法阻挡,最好的吸食方法是把自己融入进去。
整个小镇的人都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独立电影中去,多亏了那个叫fats的jazz歌手。
风扇切割出的老胶片效果,洗液粉雪花,手指钢琴,画板车,鞭炮枪声……电影的乐趣无以伦比,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也能自给自足。
尽管最后也许老店被拆,那又怎样?
好吧,其实这并算不上什么音乐电影,但是非常喜欢其中浓浓的南方布鲁斯风味,何况还有那么多恶搞(嘿!难道这不是独立精神吗?
)而结局又异常温馨。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会喜欢这部影片,觉得它是有趣的、富于灵感的,甚至是感人的。
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一段没有真实感的梦呓,一个过家家式的幻想。
导演米歇尔·甘德瑞这次玩得过了头,终于显露出冰山底下空空如也的基石。
米歇尔·甘德瑞一直以拍摄MV式的电影著称,他的《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科学睡眠》都是充满幻想性和音乐性的、飘逸的、非叙事性的作品。
这部《王牌制片家》,单看情节介绍,你会觉得很有趣:迈克在一家老旧的录像带出租店工作,他和杰里是一对死党。
在老板出去的几天里,电厂上班的杰里无意中身上带了磁性,把店里的录像带全都消了磁!
无奈之下,他们想出了用DV重拍电影租给顾客的主意,结果竟生意红火。
没想到影响大了之后,电影公司找上他们打官司,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
于是,几个人下了决心,要拍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和这个小镇的影片……挺有意思,不是么?
然而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可信的故事,他似乎就用这个大纲开始了拍摄。
《王牌制片家》里杰克·布莱克重拍的那些经典电影,简直就像是小孩玩过家家,甚至比不上youtube里随便找的一段DV作品。
难道真有人会满心欢喜地花上20美元租来只有20分钟的录像带,看里面满身垃圾和废铁的杰克·布莱克演机械战警?
并要求他们一部一部拍下去?
这个支柱一塌,整个故事都变成了一出闹剧。
当甘德瑞的灵性试图与现实结合,它就变得既不沉稳又不飘逸。
当这个法国导演想要拍一部美式喜剧,就好比用法式蜗牛配了美式热狗,怎么吃都不对味儿。
前半部影片里,导演似乎在借着全民自拍的DV风潮大肆赞美Low -Fi(与高保真对应)、赞美自娱自乐、赞美民众阶层的自我表达、赞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并把电影公司塑造成了邪恶黑手的形象--天啊,那段销毁录像带的戏都快把人煽乎哭了。
但是别忙,甘德瑞似乎觉得还不够份量,于是在影片后面部分急转直下,改走了励志温情的路线,借老房改造之由又讲述了一个爵士歌手的故事,拍电影成了小镇居民(尤其是老店主)找回自信,重燃梦想的契机。
在这样一个看似创意闪光不断的影片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经典的好莱坞的煽情的大团圆的结局:所有小镇居民都沉浸在他们自拍电影的怀旧和温情之中,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境之中;金钱有了,拆迁办的官员被感动了,迈克和杰里被追捧了,老人的梦想实现了。
也许只有我,在深深的失望之余怀疑着:到底是我们观众不够真诚,以至全无感觉,还是导演不够真诚,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
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无视权威的青春。
在平静和略带戏虐的语气中讲述一个关于美好过去的故事。
手法简单甚至粗糙,但最终仍然让人感动,非常不错。
她說 是對VHS的衷號說的也是,老套地,確實感覺像齣控訴科技走得太急的電影。
我想說 是冷飯菜汁扮溫暖便當雖然我像個粉絲般從心喜歡他的點子,但這裡凌亂的碎片,就像是隨手拿起Michel Gondry的任何一本草稿,拿掉幾頁就開拍一樣,對他毫無難度,對觀眾亦似是個騙局。
您看過他們重拍的作品了嗎?
他sweded自已sweded的預告片已經夠過癮,何時會有別人sweded自己的一生,其實個個都在sweded,「人人扮我、我扮人人」。
沒所謂衷號悲鳴,文明就是要這種代價。
何況我都不是那個年代,除了《警察故事》和《孔雀王子》,其實我對VHS沒甚印象,LD是比較來得有感覺。
我最喜歡的部份都在網上看過了,而這次實情我大可不到戲院改為安坐家中觀看DVD,那可能感覺會更加有趣。
誰是這個年頭的磁鐵?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html
当我一下意识到杰克布莱克把所有录像带消磁的瞬间 心里念念 介俩倒霉孩子呀 往后拍着拍着竟拍出一片盎然的春天了 到电影的最后 温情脉脉的一段纪实片放完 再从这小楼里走出去 外面是熙熙攘攘鼓掌欢呼的人群 即使这些温情拯救不了世界末日 我还是愿意在某次地球毁灭之前欣赏它们 这两个二百五倒霉孩子翻拍了很多电影 要了命的搞笑 有什么《捉鬼敢死队》《尖峰时刻2》《机械战警》《街区男孩》《狮子王》《一代拳王》《魔女嘉莉》《黑超特警组》《为戴茜小姐开车》《金刚》最要命的是库布里克的经典《2001太空漫游》杰瑞不是说了么 再造电影好过于原版 因为它们只有区区二十分钟 它们几乎没成本 再是提溜到现实里 我都想去老式的破旧的租赁录像带的店 回味一下那些并未发霉的小时光 翻拍这些电影 像是在现实里真切的做场白日梦一般 大摇大摆的表示了自己对电影的喜爱 鼓励了平淡生活与常迸发的胡思乱想之间的缝隙 我们喜爱电影 无缘无故的喜悦忧伤 有时内心世界偏爱自编自导 偷偷上映 杰克布莱克和莫斯迪夫的国际脸儿让有幻想的人敢于面对去自己选择的机会 那些我们深深眷恋的事情 那些我们眷恋了却失落于它在现实里变得模糊的事情 多多少少我们是能为之去付出努力的当我们能摸到自己梦想的某一个瞬间 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不平凡 有幻想的人便是有机会体验到这般销魂一刻 没有幻想的人大概从最初就放弃了 而当你摸到梦想的那一瞬间 我相信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无比神圣值得的一刻
在导演Michel Gondry的故事里,总充满着令人伤感却温馨的乡愁,这里的乡却并非故乡,而或许是每个人心底曾经的逝去的梦乡。
《Be Kind Rewind》的片尾曲叫《Fletcher先生之歌》,内容仿佛村头老人送别出走子女的寄语,学着小明那样随便意译一下好了: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打包好梦想赶紧去探险吧,别想太多,计划远没变化快。
你可以浪迹天涯,或者落地生根,穿上我的老靴子,我就在你的身边。
你会面对花花世界,新人新面孔,但别忘了这曲老调子;咱们乡下没啥了不起,不是你待的地方,不过好歹也是个地方,甭操心了。
要记得,回家后跟我们好好说说外边的故事,看看你说的有没有我唱得好听……你可以浪迹天涯,或者落地生根,穿上我的老靴子,我就在你的身边。
不知为何,总能在这歌中听出一种希望,也是自己现在最缺乏最需要的东西。
有人说结局太好莱坞了,我倒觉得还是很应该那么“好莱坞”的。
哪怕梦想到最后并不能确实的改变什么,甚至终归破灭,但至少很应该换回一些父老乡亲的掌声吧?
就当成一个被稍微童话了的现实好了,或者一个挺现实无奈的童话,和《科学睡眠》《永恒阳光》在这层感觉上还是很一致的,就像回到了当年那个只属于玩具小兵的世界;无论这种玩具小兵对导演说来是铁甲威龙尖锋时刻、纸皮城市皮影大马,还是那个围困着情感的记忆消除器。
Mr. Fletcher's SongMoe Holmes http://www.songtaste.com/song/401337/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this old place, hey Put your dreams in suitcase Go to explore another land Stand in a spot you never planned Chorus: You can scoot Or put down roots Use my boot, i'll be there too You can scoot Or put down roots Use my boot, i'll be there too You'll meet new folks And listen close This song hits brand-new notes Our town's not great But nothin' wrong Far from the world where you belong Chorus2: You can scoot Or put down roots Use my boot, i'll be there too You can scoot Put down roots Use my boot, they'll be there too Sit before me, tell your story Now here i'm close to you Pocket a book Of letters you got I'll tell it better than you thought (Chorus2)
我還以為只是Jack Black招牌式搞爛gag, 想不到電影還有後著, 當我聽到主角大叫回憶是可以集體塑造起來的時候, 我還以為電影為什麼突然文藝起來, 雖然電影最後仍以爛到令人不知如何回應的態度作結, 但因為主角的一句, 我覺得電影整體還可以, 儘管我而開始對jack black那種怪演繹感到煩厭.
该片很好 很后现代 是纽约一个逐渐被边缘化的社区文化(哈莱姆区或称哈林区)面临被地产大亨后铲平而自发的自救行为 由偶然事件开始而一发不可收拾 追寻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 上世纪30年代的哈林区是当时纽约的艺术中心 尤其以黑人爵士乐的崛起(以片中爵士乐大师为代表)和大批黑人诗人的出现为代表 时称哈莱姆“文艺复兴”。
当时就像影片中黑白纪录片里的那样 周末纽约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来这里听音乐和戏剧。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1.在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尊心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一些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 并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塑造 “新黑人”的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2.在报刊上广泛开展了“是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大多数作家都认为必须加强黑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这一运动的主要领袖艾兰·洛克曾说:“美是最好的牧师,赞美诗比布道更有效果。
”结果,有一些黑人作家在运动中趋向极端,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也有少数作家强调“黑人艺术”的特点,用自然主义笔触宣扬哈莱姆区黑人“特殊情调”的生活,他们就被称为哈莱姆派。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提高了黑人文学艺术的水平,从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小说家,对促进黑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黑人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片的主角(就是触电后把录影带洗白)好像是个独立电影人。
美国电影就是有这样的人才好看。
看过他制作的一些电影。
结尾字幕放完后有他的网址。
该片实际是戏中戏。
他们自己拍的版本颠覆了经典(后现代的意义就在于此),所以赢得大批好评。
结尾“捉鬼敢死队”的女主角现身,这就好似一个象征,为的是重新确定正版(正统)无可动摇的地位。
说明历史事实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拿它做什么。
寻找自身的结果无法改变被商业利益产铲除的命运,但文化的记忆是任何力量铲除不了的。
北京不就是这个社区的放大版吗?
地产商一面乱炒自己楼盘有什么文化概念一面用推土机铲除本土文化,恨不得炸平城市重新盖房。
谁真正关心胡同里的人想什么?
如何用硬紙板、鋼絲和棉花爲道具作出尖峰時刻、2001太空漫游、金剛和獅子王?
王牌製作人給出了一個範本。
只需要逼上梁山的勇氣+無釐頭鬍搞+最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對高高在上金光閃閃的好萊屋大片竪起中指。
王牌製片人給我們解釋了電影本質的兩層意思:一是狂歡,意思就是去你×的好萊塢;二是抗爭,意思就是去你×的現代化。
故事開始于隂錯陽差,Jerry洗掉了錄像店所有的錄像帶,Mike在老闆回來之前要應付所有難纏的顧客,兩個小人物决定自己重拍所有的影片,而離奇的是這些重拍電影居然大受社區居民的歡迎;于是,二人像涂了印度神油般自我膨脹要搞完所有好萊屋電影,和拍大片八杆子打不到一起一干人竟鬼使神差地上了電影的賊船。
You named it, we shoot it!向B級名作《捉鬼敢死队》致敬后,他們拍出的是超B級片,就是比B級電影更沒科技含量的片子,完全到了鬍搞一氣的境界:驚人得用紙板技術顛覆黑衣人解搆2001太空漫游。
當社區里的青年婦孺老弱病殘全部加入到電影製作中時,所有人都像打了鶏血瘋狂地想要從電影中挖到一個角色;這已經不是電影了,是狂歡。
這個被遺忘被拋弃被漠視被侮辱的貧民社區突然爆發出駭人的野性和張狂的活力,百鬼夜游;用電影訴說著他們的存在。
錄像店應爲侵權盜版等一系列罪責被查封,老Fletcher被判賠款幾十億坐牢幾百年,所有的盒帶被碾碎;這些荒唐的刑罰和野牛般的壓路機并沒有摧毀居民們已經點燃的熱情,他們又一次爆發了,他們想要拍一部自己的電影:關于爵士樂手胖子Waller的傳奇一生。
胖子并沒有出生于老Fletcher的錄像店,只是老Fletcher捍衛自己微不足道生活的一個噱頭;Falewicz小姐說了一句很馬裏安巴的話(她就像一個隱沒于市井的女巫):我們自己的記憶,我們有權力改變。
于是這群人再接再厲,用紙板和鋼絲,用風扇和下水管,造出了管風琴和蒸汽機車、造出了爵士樂和扭屁股舞、造出了一個人的誕生和死亡。
誰也阻擋不了連鎖超市和推土機,但被電影激情點燃的精力旺盛的居民,用一段虛構的記憶,用B級片的頑冥不化和草根精神,上演了狸猫式的幻境。
他們不肉搏,不流血,沒有英雄遲暮的悲壯,沒有日薄西山的華麗,但他們并不乖乖的滅絕,只是向風車竪起只有一層銀幕厚的盾牌。
拆遷前的最後一小時,所有人都看這部電影,都屏住呼吸默默相互致意,片子投射到廣場,所有人著魔一樣駐足觀賞;熱烈的笑聲是一種致敬,也是一次布道;這是一個米蘭奇迹式飛翔的結局。
記憶和信仰無從分辨,你們把一切都滅絕吧,我們還有電影。
PS:Jack Black不太適合這個電影,丫太鬼馬太人來瘋表現欲强,演得太冒了,格格不入!
倒是Mos Def不錯,又溫順又木訥,所以看起來自然。
A movie about shooting movies... Interesting...
电影宅人的美丽时光,昆汀同志,你看看人家哥俩怎么就那么温馨?
小恶搞 大温馨
满cult的=_,= 三星半嘛。
笑点全在低成本和不靠谱队友上,导演拍MV起家节奏把握很欢乐,最后却小感动一把,真正热爱电影怀揣拍片梦的观众会特别有共鸣
垃圾中的垃圾。浪费了我两个小时。
中规中矩中也有灵光闪现,冈德瑞用爵士乐,老电影做主料,加上一点点恶趣味的配菜弄出的一盘还算不错的大杂烩;中间那些"重制"电影的段子真不错,结局虽然太好莱坞了点,不过我喜欢。
很恶搞,很聪明
高期待,大失望
它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显而易见。纵使人物模糊、内容松散,但对电影制作艺术充满热情与想象力的展现,使得它的优势具有了压倒性的力量。最后一幕的动情俨然天堂电影院的Swede版。
好贱……为啥不能给三星半……
傻逼
看到模仿抓鬼特攻隊時整個就開心了起來
男人装上看介绍看的
~~(╯﹏╰)b
搞~怀旧~怀旧啊..
又要恶搞,又要找意义。这电影得有多没劲,你能想像出来吧。嗯哼
点子挺不错的,具有讽刺意味!但感觉深意没有更好挖掘出来
开头铺垫太长,结尾很俗很好莱坞,中间有些创意,但很混乱~~
温情又搞笑。大爱杰克·布莱克~\(≧▽≦)/~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