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看完觉得挺好看的,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的剧情其实表现的是画家为艺术执着的一生,这份执着波澜壮阔,包含着悲欢离合无可奈何一意孤行等等。
有一些细节也很耐人寻味。
传奇画家的女儿的生活也只是平常的生活。
整部电影是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小故事拼凑起来的,亲情、绘画、鬼怪……像是连看了几集tv动画,但是很难说该在哪里分集,有种奇怪的连续性,最后莫名其妙地就结束了。
但私心很喜欢,可能是我半年内动画电影No.1了。
生活中很多片段你以为有意义,但却只是像水一样流过。
是啊,桥是个有趣的地方。
音效和小细节都不错,值得看一看。
从父亲铁藏一直不去探望失明的小女儿阿犹,到阿犹病重时铁藏终于回心转意,顺着这条线,关于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也就是铁藏的那些看似散乱的故事,就被串了起来。
简而言之是两个部分:一是对作画的热情,二是对家人的亲情。
先说对作画的热情。
首先是不停地画。
为了专心画画,铁藏从家里搬了出来,和同样以画画为业的女儿阿荣住在专门的画室里,不烧饭,不打扫卫生,垃圾装不下就换下一个地方,简直是清教徒一般的自律。
其次是有好奇心。
为了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铁藏做到了这一点。
听说请阿荣帮忙画像的花魁半夜里脖子会变长,又或者斗酒赢了以后可以看某个女子背部了不起的纹身,铁藏想都不想就去了。
保持好奇心绝非易事,特别是人成年后建立起了一套价值体系,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得到解释,好奇心也就丧失了。
以画龙的故事为例,按照科学的说法,同住在画室里的池田善次郎无疑是对的,“这世上哪里有龙,不过是龙卷风”。
但是铁藏坚持认为可以从云里清楚地看到爪子和鳞片,善次郎反驳说那只是看起来像,铁藏教训道:就是因为这样你才画不好。
怎么才能画好龙?
片中讲了一个唐朝流传的画龙诀窍:龙和其他生物不同,捕捉的方式也不同,要默默等待龙的降临,等它到来,一口气下笔完成。
如果不信,这完全就是胡扯,如果相信,阿荣就是这样才画出了一条精彩的龙。
在保持好奇心这点上,阿荣也很出色,每有火灾她必赶到现场去看,看“无处可去的大火凝成一团一下子消散”这难以言表的景象。
再次是有大局观。
热情因为有“热”,往往让人误以为是一种癫狂的状态,但其实不是这样。
如果有机会看看画家们的底稿就会明白,哪怕再抽象的画作,都是不断尝试谋篇布局的结果。
如果要给这个过程一个命名,我想可以称为“大局观”。
在这个大局观下,需要解决的一个最简单又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才叫把一幅画画完了?
电影里关于地狱画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阿荣受客户委托画了一幅地狱画,客户很是满意。
但不曾想,女主人从此却有了癔症,甚至差点引发了火灾。
当大家以为这是阿荣画功太好、画得太像所致时,铁藏不以为然:会带来麻烦的画,就是画功不好的证明。
看了底稿后,铁藏指出了问题所在:画得痛快,却不懂得收尾。
所谓收尾,就是在画最尾部一群苦苦哀求的人们面前,立了一尊菩萨。
再来说对家人的亲情。
铁藏与家人的相处方式的确令人称奇,但他并没有因为追求艺术而对家人不管不顾,首先当然是经济上的支持,铁藏和阿荣用两支笔,养活了铁藏的妻子和女儿阿犹。
关于阿荣对阿犹的感情,影片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其实这也是阿荣重新理解父亲铁藏的过程。
与之相比,关于铁藏对女儿们感情的描述则比较间接。
先说阿荣。
前面提到阿荣画龙,其实这幅画最早是铁藏受人委托画的,阿荣在旁边抽烟边观摩,当铁藏大功告成题写落款时,阿荣一个不小心,让火星掉在了画纸上,当下额头就冒出汗来。
铁藏手头的笔顿了顿,沿着对角线画了一条黑线,一声不吭地就出门了。
出去干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阿城接受采访时说侯孝贤人很好,从不在工作人员面前发脾气,拍得不顺自己走出去找个地方锤墙。
铁藏拙于言语,但不代表他没有感情。
再说阿犹。
阿荣一直以为惜命的父亲固执地不愿意见到病人,以至于不愿意看到失明且体弱的阿犹,阿犹也一直因此自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阿犹病重后,铁藏连夜为她画了一幅画僻邪。
得知阿犹去世后,铁藏呆坐在台阶上,望着天空自言自语:那家伙的眼睛和性命,或许都是被我偷走的呢——电影关于阿犹去世这一段故事的处理非常好,非常轻盈。
可惜的是,这最深的自责,阿犹不知道,阿荣也不知道。
虽然叫《百日红》,但铁藏终究没能敌过“花无百日红”的自然规律。
影片末尾,阿荣交代铁藏的结局时说:“虽然铁藏想活过百岁,却死在了九十岁,就在他死的瞬间,他也在说,只要再活十年,不,只要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
”但是,正如影片一开头,阿荣对着一树灿烂的百日红花所言——拼命绽放,欣然凋谢,这不已经足够了么?
终于找到一部我最喜欢的日本动画了!!!
宫崎骏的片子也不是不好看,可能是我从小的缘故,实在是理解不了,而且也没有特别大的感触。
到这部,虽然看上去是情节松散,但是那一个个情节之间,有着一份执念串起来,那些是真是幻的故事和生活,都能直接落到我心里,让我感觉那么熟悉,仿佛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一般!!
还有画面的美,仿佛都是我日夜所见。
画家总是对生活里各种奇怪的、容易忽视的东西很有关注,这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实在是太棒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对生活的感受,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熟悉的感受,真是太舒服了!
豆瓣上的人对这片的评价不高,不知是否因此导致我观看前期待值放得很低的缘故,看后也无所谓失望。
当然我承认这片的确有一些缺点,最明显的是它不像一部完整的电影,更像是几集独立的TV动画连着一起播放,中途的切割感很强。
另一个缺点是中间有好几个有头无尾的鬼怪故事,而且又与主线剧情似乎没太大关系。
漫画版的评价很高,但我没看过,不知是不是原惠一没能把原作的各个独立的篇章融合起来,才产生以上两个缺陷。
不过影片优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对江户气息的还原非常棒,如果你喜欢江户时代题材的话,我想这片是不可以错过的,至少看风景也可以一饱眼福。
本片讲述的正是大画家葛饰北斋一家的故事,就算是国人对北斋的画恐怕也是熟悉得不能更熟悉,他画的那幅《神奈川的冲浪》是堪比李白的《静夜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CCTV的《西游记》一般的精神污染,不管你爱看不看,反正你会在哪个时间段被动地被它们洗脑过。
这片的某个镜头(阿荣和妹妹划船)也致敬了这幅名画。
很多人说这片的剧情很生涩之类,但我看过后却觉得并不难懂。
故事的主线其实只有一条,就是葛饰北斋一家子的家庭恩怨。
而这其中,又可以分成三条支线。
其一是葛饰北斋(铁藏)和女儿阿荣在画技方面的暗中较劲。
准确地说是阿荣单方面对父亲的竞争心理。
片中有好几个莫明其妙的独立故事,其作用都是用来反映阿荣的这一心理,特别是贵妇人因阿荣的画而做恶梦的那段,北斋在画上修改了一下就解决了问题,父女俩高下立判。
而之后阿荣的春宫图被客户退回的情节,同样是这一心理的表现,只不过这次阿荣的竞争对手不单是父亲,也包括了善次郎。
这条支线的主题就是阿荣绘画心态上的成长,阿荣画技虽好,却只是父亲的跟班,而片尾一幅她画的妹妹在玩耍的彩画,正是她告别了自己作为父亲影子的象征。
其二是阿荣和妹妹阿犹的亲情,这也是全片最出彩的内容之一。
这条支线与上一条是互相独立的,彼此互不干涉,但看到后边就会明白,有个人物把这两条支线串连了起来,这个人就是她们的父亲北斋。
阿荣在小吃店看着妹妹和小男孩在雪地上玩耍的场景,令她想起了自己和父亲以前在雪地上发生的事,而北斋在阿荣的回忆中正是一个视绘画如生命的父亲。
其三是北斋和阿犹的关系。
这条线表现得很隐晦,就连它的结局——阿犹的死亡也很含蓄,而在全片,北斋和小女儿的见面仅有一次。
阿犹从小体弱多病,但北斋一直没怎么去看望女儿,对此阿荣作了若干种解释,而从最后的情况来看,北斋的心态,应该和《Air》里观铃的母亲晴子、《Kanon》里小刊的姐姐香里是一个心态的,身边有一个随时会死的亲人,对他们心理上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有人承受得住,有人无法,而在这部影片中,阿荣和北斋分别代表了这两种心态。
看了一下百科说到原作中阿犹的戏份并不多,为了让影片有明确的主线,原惠一才特别把阿犹提升为主角级别的人物。
这个改动应该是很好的,阿犹死的时候我还看得有点伤心。
总的来说,《百日红》还是承袭了《河童之夏》、《幸运签》那种家庭为主、神话为辅的风格,片中所有副线都是为完善父女的人物形象和侧面表现他们的家庭而存在的。
虽然它没有带给我《河童之夏》和《幸运签》的惊喜,却也让我觉得以后还能继续期待原惠一的作品。
落雪那段是导演在原来漫画基础上添加的故事, 超级有有趣味的互动.好喜欢姐姐给妹妹描述世界的段落, 配乐很是动人与细致入微. Ringo的歌穿插在片中时感觉太现代了. 最后才发现配音都是腕儿啊.光影画面做得好漂亮, 水墨画般的雨天, 昏黄霞光映照下的脸, 用色艳丽丰富的鬼怪图... 剧本写出了生活的平实温情也不乏想象力和奇诡, 很有层次感. 可惜最后收得有点loose草草. Miss Hokusai爱家人爱工作做人做事坦坦荡荡, 好想活成那样.
有没有觉得女主角眉毛似曾相识。
因为导演是《蜡笔小新》的导演原惠一。
这部电影在预告片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一阵小骚动。
预告片里面介绍了大量江户时代后期著名画家葛饰北斋创作后来流芳百世的浮世绘名画的心路历程。
让大家对着部作品期待万分。
制作精良的海报也给这部动画片加分不少。
终于资源出来。
这部《百日红》揭开了神秘面纱。
或许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老规矩先说说观感,感觉这部电影被肢解了,有些四不像,电影以主角阿荣的视角推进剧情的发展,里面穿插着葛饰北斋大师创作画作的经历,中间还阐述了这一家子的一些生活细节,比如葛饰北斋的小盲女儿阿陇和阿荣的亲密关系,以及葛饰北斋怪异的家庭观和生活习惯等等。
如果电影拍成电视剧形式,更长的时间和剧情,应该会成为一部很经典的动画长片,但这仅是一部电影,主线分支得过多造成的后果就是支离破碎。
如果电影只说葛饰北斋的家庭,那就只说家庭,如果只说阿荣和妹妹的感情,以及她父亲的关系,那么就着重阐述这条故事线,如果想说葛饰北斋后期创作一些经典名画的心路历程,那么就请放更多的时间让观众了解。
电影配乐也是很多人吐槽的一个点。
有些不和谐,本人也有些出戏,但这更像是一次实验。
并没有太差。
因此这部电影翻了一个不小的错误,没有认真说好一个故事。
想面面俱到,最后面面未到。
当然了,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有的,整体画风尽量向葛饰北斋大师的画风靠近。
难怪导演原惠一采访时说到,唯有动画才能很好的体现葛饰北斋画作的精髓。
接下来咱们来聊一些干货。
说说真实的画家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 1760年10月31日-1849年5月10日),本名中岛时太郎,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浮世绘师。
他14岁学雕版印刷,18岁便和另一位浮世绘师盛川春章学画,开始了自己漫长且多产的画画生涯——但葛饰却是等到了60岁以后才开始出名的。
葛饰北斋的自画像1826年,为了配合当时的日本内地旅游业的发展,北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样貌为题,创作了《富岳三十六景》一系列的风景画,因而远近驰名,其中以《赤富士》和《神奈川沖浪里》最为知名。
相信大家肯定看过这两幅画作。
凯风快晴(赤富士)
神奈川沖浪里葛饰北斋从19对开始作画,道90岁一共有3万5千多幅作品,基本上算是每天2幅作品呢!
和咱们的齐白石大师作品量相当呀。
咱们的齐白石老先生一辈子只有两次10天不画画,一次是大病不起画不了,一次是母亲去世悲伤过度十天不画画。
葛饰北斋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传说他一生迁居了93次,有着广泛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绘画天地非常广阔,题材十分丰富,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所不画,尤其擅长描绘日本秀丽的山川景色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与爱好。
他既善工笔,又善写意。
他既从胜川春章那里学来了以工笔细致地描绘人物的技巧,又从俵屋宗理那里学来了重彩渲染花草等自然景物的功力.但他不局限于这些.而足不断地吸收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艺术长处,使自己的绘画表现手法多样化,或以工带写,或以写带工,或最墨淡彩相映成趣,或淡墨淡彩清新隽永,或浓彩色染浑厚有力,显示了独特的艺术才能。
江户日本桥
东海道冈崎矢はぎのはし
摄洲天满桥2000年,美国杂志《生活》把葛饰北斎列入“百位世界千禧名人”,赞扬他一生都在力求进步,想办法让自己的画更加完美的精神。
虽然一生中作了无数的名画,名声响亮,葛饰大师却是一个谦卑踏实的人。
在他74岁那年,葛饰惋惜自己对画画还不够天分。
在《富岳百景·初编》里,他说:“说实在的,我70岁之前所画过的东西都不怎么样,也不值得一提。
我想,我还得继续努力,才能在100岁的时候画出一些比较了不起的东西。
”遗憾的是,葛饰大师没活过百岁。
临死前,他感叹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还能再活多五年,这样子我才有时间尝试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这和本部动画片《百日红》结尾处介绍相同。
葛饰北斋还十分喜爱中国小说《西游记》《水浒传》。
为了把中国小说介绍给日本人民,他在创作浮世绘的同时,还亲自为中国小说绘制了大量插图,印成《绘本西游记》《新编水浒画传》等。
葛饰北斋笔下的孙悟空葛饰北斋不止只有动画里的两个女儿,真实的葛饰北斋一共有6个儿女,分别是长女-长男-次女-次男-三女-四女。
动画片里面的女主角阿蓉是葛饰北斋的三女儿,是他的绘画助手,而小女儿阿拢则是他的最小的孩子四女儿。
*(部分资料整理自维基百科)
没有看过原作漫画,纯粹是被电影名称吸引过来的。
乍一看,以为一个绚烂过后寂寞满地的故事,毕竟花无百日红嘛;真正看过之后,却感受到其中传达出丝丝缕缕的“幽玄的妙花风”。
电影的细节非常吸引人,不单反应在动画制作的技术细节上,江户时代民风民俗上也颇下功夫。
阿荣奔跑时内八的双脚,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女性的步伐特点。
阿荣对火焰有着特殊的热爱,因此危险的火灾在阿荣眼中也绽放出了如烟花一般绚丽的光彩,救火时推到墙壁的是一位背后满是精美刺青的大力士,在跃动的火光中,一闪而过的刺青也仿佛活了一般。
妖艳的花魁为了保持发型睡觉只能用颈枕,而阿荣则把一个小木块枕到了头下(突然想到了司马光的“警枕”)。
欢场之中,既有盛装的女子,也有变装的男人;不论男女,眼角眉梢那一抹鲜红风情尽显,令人观之难忘。
而阿荣虽然尚未出阁,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春宫图上不断摸索,不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印刷厂的老板都给她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她甚至去进行了实地考察(……),江户民风也借此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阿尤体弱眼盲,电影在表现她的眼盲时并未过多着眼于“盲目”,而是重在刻画“耳聪”和来自双手的接触。
阿尤在阿荣的引导下第一次接触江水时猛地收手,阿尤在桥上时周围的声响被刻意放大(车轮声、叫卖声等等),阿尤和阿荣坐船经过桥底时桥面上的吱嘎声尤为明显。
点点滴滴,不仅体现出阿尤的眼盲,更反映出了阿尤的心细如发和敏锐的感触。
阿尤离世的前一晚,阿尤“看到”帐子上有东西,阿荣提灯去看,昏黄的灯光映出一只双目猩红的碧绿螳螂,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收割者吧。
整部电影是由好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有的人觉得这样一来电影结构松散,没有核心;而我却恰恰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正如浮世绘一般,只记录一刹那的情形,此后过往再不挂心。
于百般克制之中,抓住一瞬间的爆发,譬如翻腾的海浪,譬如一鳞一爪的巨龙,譬如看似冷漠的父亲亲手绘制的钟馗,譬如扮作小贩为阿尤放生祈福的父亲。
身为当时最出色的画家,他们看中的不正是瞬间的感触吗?
不论是巨幅的龙,还是袖珍的鸟,纠缠的人,亦或是看金鱼的小女孩,都是长久等待、细心观察后的一挥而就;此前种种,皆为铺垫,无需细说;此后种种,皆为尾声,不说也罢。
影片中的几个伏笔和呼应也有些意思。
第一个是佛的形象。
阿荣的一幅画只有恶鬼而无超度,为主人家带来了不少麻烦,父亲的解决之道就是“收尾”-在画幅最后画上佛陀,度化众鬼。
而阿荣在春宫画的“实地考察”时,梦到了踏众生而去的佛陀;二者之间,颇耐人寻味。
第二个是百日红,这是阿荣最喜欢的花,也是她亲手放到阿尤袖中的花(温暖而热烈的红色);阿尤死后,她的灵魂将枯萎却依然鲜红的百日红带至父亲那里,是否意味着生命虽然枯萎,但温暖不曾离开呢?
说到配乐,自从看了《混沌武士》以后,突然觉得和江户时代最配的就是爵士乐,所以本片的配乐听起来还是挺顺耳的。
看意外艺术讲葛饰北斋那一期时出现了电影《百日红》几秒的剪辑,抱着想看看这位浮世绘大师的更多信息的心态,而去看了这部电影。
首先想谈一下为何这部电影为何叫《百日红》。
百日红,作为一种千屈菜科,紫薇属的植物,又唤痒痒花、痒痒树、紫金花、紫兰花、蚊子花、西洋水杨梅等名。
看电影名时还不识百日红是何种植物,查阅后豁然开朗,原来是痒痒树啊。
百日红的花期很长,可从夏天一直开放到秋天,关于它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从前在美丽的大海边有一对相爱的恋人,他们幸福的生活着。
后来海上有怪兽出没,男子为了人们的安宁生活率众出海与海怪搏斗。
临行前给了姑娘一面镜子,告诉她镜子里的桅杆是白色的意味着他胜利了,镜子里的桅杆是红色则失败了。
姑娘后来在镜子里看到桅杆的颜色变红,伤心离世了,不久在她坟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红花,一百天后男子回来了,原来是海蟒的血把桅杆染红了,造成的悲剧。
随着男子的痛哭,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开过百日才败,不知名的美丽红花称为百日红。
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白日红盛放的场景,都很美。
我不知道这种花期很长的植物,是否也隐喻了葛饰北斋很长的创作生涯。
他用他的不竭创造力,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浮世绘画作。
有世俗生活的卷轴,充满纵情声色的享乐,也有自然的风光的呈现,还有晚年所画的苍劲古朴的龙。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画风,有一种世俗画的感觉,你很容易就能跟着画面,去那个时代游览一番。
电影中阿荣和阿犹(葛饰北斋两个女儿)在桥上看风景的场景,桥上行人熙攘,桥下船只络绎不绝。
仿佛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感觉,不管何时何地,安稳、富足的时代总让人留念,各自忙着营生的人,桥下的船只,以及在阿犹身旁远去的红蜻蜓…… 阿犹年纪轻轻便离世了,葛饰北斋活了九十多岁,阿荣嫁了一次人,又回来和父亲住了。
电影看完了,就像收起的画卷,对那美丽的天空,热闹的桥,和开的热闹的白日红,意犹未尽。
整部电影是由好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有的人觉得这样一来电影结构松散,没有核心;而我却恰恰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正如浮世绘一般,只记录一刹那的情形,此后过往再不挂心。
于百般克制之中,抓住一瞬间的爆发,譬如翻腾的海浪,譬如一鳞一爪的巨龙,譬如看似冷漠的父亲亲手绘制的钟馗,譬如扮作小贩为阿尤放生祈福的父亲。
身为当时最出色的画家,他们看中的不正是瞬间的感触吗?
不论是巨幅的龙,还是袖珍的鸟,纠缠的人,亦或是看金鱼的小女孩,都是长久等待、细心观察后的一挥而就;此前种种,皆为铺垫,无需细说;此后种种,皆为尾声,不说也罢。
一幅北斋之女绘就的《江户上河图》,阿荣是执笔者 也是景中人。适合讲述风流韵事、民俗怪谈、风土人情的隽永和生活化的节奏…好《幸运签》太多了
三星半。画面很好看,江户风情和浮世绘题材融合的很好,缺点是故事很零散,一会是捉鬼敢死队,一会是亲情羁绊,应为和葛饰北斋的刻画都很弱
两星给画风
大江户真好
不太喜欢,凌乱感。一在声优,二在配乐,三,可能在江户这个时代。
除了诡异的鬼怪场面和鬼畜的音乐偶尔引起观看时的情绪变化,其他地方几乎可以毫无情绪起伏地看完。就是这样一部动画电影【维笑脸: )
几段梦境都挺好的。小故事单元也很好。不过后面草草结束了,可惜了。如果做成连续番剧应该很好。0210看完小说来更新。还是小说好,动画真的瞎画。富士越龙图也瞎画。妹妹也瞎画。
我没料到我会这么喜欢这片子,喜欢到想要尖叫的地步。叙事、美术风格、配乐,无一不正中我的好球带。阿荣也成功成为我最喜欢的电影女主之一,她太酷了,冷静而又执拗,有温柔一面但也有不近人情之处,我心神荡漾。不知道这样说好不好,但我愿意相信这就是历史上葛饰应为曾经活过的样子。
不太好懂,也比较碎,但是其中几个传说的演绎还不错~
江户怪谈,非常奇幻。
An odd mix of incredible tender, well written, subtle human relationships, some out of surrealist scenes that don’t contribute much to the plot or disclose.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sister is reverting, the animation is lovely, the unpatronizing script writing is fantastic, but I was left with this feeling of inclusiveness,wonder why I watched it.
啊这部竟然没有标……应该是16还是17的北影节,那届我看的第一部片子...之后还看过真人版宫崎葵演的阿荣,可能那部的大小姐和印象里的北斋之女形象更吻合,这部回忆起来就有些嘛嘛....啊北影节......
又是一部想讲的太多结果屁也没讲清楚的片子,琐碎小品,传记类没气场太败笔
嗯……
最近痴迷研究浮世绘,尤其崇拜葛饰北斋,也曾因「吉原格子里之图」很是喜欢葛饰应为。动画版较宫崎葵的SP真人版在叙事上弱了许多,但好处是那些“异象”,无论是真龙腾空,抑或花魁深夜头颅脱离,几个情节点过于分散其实倒也还好,只是故事要说什么甚为模糊,尤其主线似乎又在讲阿荣与失明早逝的妹妹的故事,再加上副线中和三个北斋学生的若有似无的情愫。最遗憾的还是故事很是男性视点(即使主创皆为女性),譬如阿荣被定性为年轻貌美且有才华,但真正的阿荣(应为)却近乎于丑,因下巴特别大被父亲戏称为“阿颚”,且不事梳妆,也因此她比北斋更似画狂人,因这必须抛却社会对性别的要求。情节中最有趣的是阿荣为画春宫绘去“下生活”,可惜这段只是被八卦提及,不了了之。故事结尾,她暗恋无果,貌似才振奋觉得从此专注画画,这就更男凝了。
这部是我凭眼缘挑选的电影,我不谈剧情啦,我就是被画风和日本江户时代的风情吸引过来的,喜欢的是一种难以言述的感觉,被我感受到的、日本古时候一座小城里人家漫长美妙的夏日、四季——!
我荣姐帅没边儿了。
关于大师的小品级动画,人设太丑爱不起来啊,特别是阿荣那2撇鬓角,始终觉得像络腮胡
呃。。。盛名之下。。。
花魁是女鬼?未经人事却能画春宫画的姐姐很有耐心,给视障妹妹讲解周围风景。鬼怪画得太像。下雨了,被男人揽入怀里。被百合了。画家二三事,散文一样。太短。片尾林檎椎名唱得不错。父亲对妹妹一直很冷淡,大概是缺钱的缘故吧。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