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间谍》,也就是间谍史上最著名的“剑桥五杰”,电视剧里选取了其中四人的故事。
电视剧以五杰中后来名气最大的Kim Philby为主角,从他被苏联间谍机构看中招募开始说起,直到五杰中的一员Donald Maclean因美国原子物理泄密事件被暴露,由另一位间谍Guy Burgess护送至苏联止。
四个小时,四集电视剧,从30年代到60年代,几十年,人在变,世界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剑桥教堂传来的那首赞美诗,第一集开篇,苏联方面联络人在教堂联络Guy Burgess时就在唱它,60年代,Guy和Donald离开后,五杰中唯一的那位暴露又没有离开英国的Anthony Blunt回到剑桥时,依然是它在空气中飘散。
刚看完剑桥间谍,插曲很好听。
不知为什么哭了,觉得他们好不容易,剑桥五杰,不过,我还是不知道第五个人是谁。
他们为了信仰,为了友情工作着,不曾出卖朋友,他们虽然帮苏联,但他们没有出卖英国的情报。
在那样的年代,真不容易。
很震撼,很震撼。
影片本身很棒,不过与史实或许有些差异。
我认为他们早年出于无知和冲动,投身间谍工作,但他们都是聪明人,在获得了大量政治情报之后,他们不难得出客观的结论。
但是已经骑虎难下了。
英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片子并没有把他们拍成十恶不赦的卖国贼,而是把他们描绘成一群忠于朋友的人。
聪明理性,充满感情。
很难想象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另外,字幕的翻译有些问题,还好大多能看懂。
Two actors played Guy Burgess brilliantly: Rupert Everet (Another Country)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7147/The movie ends with a lonely and much older Guy in a cold USSR apartment far away from home, missing his old friends and long-gone school days terribly. Tom Hollander (Cambridge Spies)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41871/Guy's last scene was on deck with Donald Maclean, watching the land of England fading into the horizon, on their way to USSR and never to see their country again.
金•菲尔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间谍,他活了76岁。
这名出生在印度的英国人毕业于剑桥,他和另外四人是历史上著名的”Cambridge Spies”,他们的经历在2003年被BBC演绎成四集连续剧。
现实生活中的金•菲尔比在苏联去世,作为苏联人的英雄,他成了克格勃的训练顾问,菲尔比的晚年可说是过得不错的。
他的同伴们并未像他这样成功地融入苏维埃社会,同样逃亡到苏联的两个人基本都郁郁而终,另一个留在英国的也没能拥有幸福的垂暮之年。
剑桥出身的四个男子,如老话所说,“共同的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为理想而成为间谍或者说叛国者,究竟该算一种高尚的行为还是应被指责,没人能给出答案。
西方世界的间谍史上因此有了带着沉重分量的一个词,“剑桥五杰”。
BBC的诠释虽然不尽如史实,也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重演了二战前后所发生的那些往事,片中只涉及了五杰中的四人。
金•菲尔比曾在英国秘密情报局(SIS)工作,该部门就是军情六处的前身。
他曾被派驻华盛顿,并把同样供职于SIS的盖•伯吉斯也安插到华盛顿,从剑桥时代他就熟悉盖的放浪形骸:酒与性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充斥着这个剑桥生的生活。
BBC电视剧中有一段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盖在毕业那天脱光衣服站在康桥上大喊:“向旧日子告别!
”随即“嗵”一声跳入水中。
接着,另外三个年轻人也仿效他裸身一跃而下,四个人乍看狂放的行为背后有某种热血的躁动。
其余三人正是安东尼•布兰特、唐纳德•马克林,以及金•菲尔比,构成克格勃历史上最优秀间谍的剑桥成员们。
在真实生活中而非电影里当一名间谍,意味着在危险中工作,心力交瘁并不得不保持最灵敏的警觉性。
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去见心理医生。
盖被调到华盛顿的根本原因是菲尔比必须照看酗酒日益严重的他。
唐纳德也同样陷入了精神危机——他在二战期间驻法国工作,闪电般和一个美国姑娘结了婚。
1944年,他携妻子到了华盛顿,作为使馆的第一秘书,他所过目的许多机要文件都被克格勃知悉殆尽。
乍看最为幸福踏实的这一位,却因为间谍工作的副作用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并且他不幸最早身份败露,要不是身居高位的金获知了拘捕消息,唐纳德将不可避免成为自己信仰的殉道者。
不幸之后的幸运在于他成功逃离,和盖一起到了苏联。
那之后盖在苏联害着严重的思乡病,小情小调的同性恋男子盖,余生仍然从伦敦的裁缝店定制西装。
唐纳德的妻子离开了他跟了菲尔比,在BBC系列里这段移情别恋被描写得哀婉动人,至于真实生活是怎样情形,我们无从得知。
唐纳德终身相信社会主义,终身耿直,说话不畏权贵,在苏联是个不完全受欢迎的人物。
最后暴露身份并始终不曾离开英国的安东尼是王室的一员。
他在菲尔比们逃往苏联后很多年仍然默默地担任着皇家收藏品管理人的角色,并对所有抨击盖的人毫不客气地予以还击。
他说盖“不仅是一个我所打过交道的、在智力上最发达的人。
而且还是一个勉力十足的活生生的人。
”盖当年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打动安东尼加入他的理想:“你的行为以某种方式与你的言语相一致的时刻到了。
这就是所谓的‘真情时刻’。
” 在那个时代,间谍们更多地为信仰踏入遍布深渊的世界。
今天的间谍信奉的是理想还是金钱呢?
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本文已刊载于《开啦》,请勿转载,谢谢。
Through the first epidode we've experienced the beautiful life in Cambridge and the four roles' typical personalities.And we have to capture their mainly hearted theme through the dialogues of their daily life.They are living a life for finding a job outside the Cambridge world,what's that should be like?In this period of time,any conspiracies?
多么令人震撼的一部英剧,无法用语言形容。
看了一次便不敢看第二次。
一次看毕便久久不能自拔,脑海中萦绕的只有一句话:人的一生有的时候真的是一个玩笑--虽然并不好笑。
我看的英剧不多,但如果非要排个座次,那么这部就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第一集Burgess从剑桥毕业时站在桥上的speech:"I love this country, this scepter'd fucking isle, this wonderful, foolish England."摘自Richard II 第二幕第一场John of Gaunt:This royal throne of kings, this scepter'd isle,This earth of majesty, this seat of Mars,This other Eden, demi-paradise,This fortress built by Nature for herselfAgainst infection and the hand of war,This happy breed of men, this little world,This precious stone set in the silver sea,Which serves it in the office of a wall,Or as a moat defensive to a house,Against the envy of less happier lands,This blessed plot, this earth, this realm, this England.[最著名的赞美英格兰的文学段落之一]第四集Philby背诵的段落:(摘自Henry V Act IV Prologue. 阿金库尔战役前夜)The poor condemnèd English,Like sacrifices, by their watchful firesSit patiently and inly ruminateThe morning’s danger; and their gesture sad,Investing lank-lean cheeks and war-worn coats,Presenteth them unto the gazing moonSo many horrid ghosts.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两部),亨利五世。
第一集和第四集分别摘录了第一部和第四部的段落,奇妙地呼应起来了。
印象深刻的片段:Philby在公园长椅上对着Litzi Friedman的背影一遍遍重复“I don't love you.” 与其是拒绝,不如说是自我说服。
(Philby可以为了信仰放弃家庭,但是Maclean却很难过这个坎儿。
四个人的特点非常鲜明,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
Philby老辣沉稳,Maclean则受情感控制,Blunt行事谨慎,悄然抽身,Burgess则放浪形骸,被命运推到了莫斯科。
)Blunt提出要帮Burgess买一件大衣,暗示他去的地方将会很冷。
用一段亨利五世在阿金库尔战役前夕发表的讲话来概括这四个人的friendship(comradeship):St Crispin's Day SpeechHe that shall live this day, and see old age,Will yearly on the vigil feast his neighbours,And say "To-morrow is Saint Crispian."Then will he strip his sleeve and show his scars,And say "These wounds I had on Crispin's day."And Crispin Crispian shall ne'er go by,From this day to the ending of the world,But we in it shall be remembered-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For he to-day that sheds his blood with meShall be my brother; be he ne'er so vile,This day shall gentle his condition;And gentlemen in England now a-bedShall think themselves accurs'd they were not here,And hold their manhoods cheap whiles any speaksThat fought with us upon Saint Crispin's day.P.S. Philby的美国学徒是Endeavour试播集里面的Special Branch Agent,长了一张特工脸==
对于政治和战争的感觉就是,老年人谈话,年轻人流血。
这是偶然看见的一句话,转过来。
我很喜欢那个英国人在窗口凝望时候的那种忧愁,没有家恨,却有国仇,或者说国愁。
他看着大英帝国的腐化堕落,觉得新兴的苏联是可以带领世界走向光明的力量,或者说,他只是希望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的使用者或者说,创造者。
当他渴望新的力量冉冉而生的时候,我想,这就是少年的通病了:天地微尘,我将使得星辰逆转。
贺衷寒何尝不是想 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山川和大地 近藤勇带着众家儿郎在黑夜中逆风拔刀,他们何尝不是想 我以我血荐轩辕 呢 金乌沉暗,我们有的是炽热滚烫的鲜血染红他!
可是呢。
这里我要提一下我非常喜欢那个他们之前的苏联方面的联络人: Marcel Iures,完全陌生的演员,但我觉得他有那么种文艺气质,可以演洛丽塔里那个孱弱的作家,可以演流亡华沙的钢琴家,岁月已经完全洗去了他的火气,只留下了沧桑变成一种嘲笑的遗迹。
我随意搜索了一下,我不佩服自己都不行了,果然,他就是《战略专家》里那个钢琴家。
那是个美国沙文主义可笑到极点的片子,可是他在开头演了一个钢琴家,演一个被美国人炸得一片废墟失去家人的钢琴家,有个细节,他教授钢琴的时候,说: 你要弹出艺术的感觉就一定要懂得忧伤,那种非常沉重的忧伤。
这个里面,当某人兴奋地说要为苏联人打倒希特勒做什么的事情,他微微摇着头流露出不为人知的苦笑,之后他怯懦于刺杀弗朗哥的任务的时候,他惆怅地说: 你我都知道被召回莫斯科意味着什么?
那个任务是可笑的,不过,别去想他了,总得有人为之承担后果。
跳看了结尾,只看了上半部,看着三个少年跳入冰冷的河流,他们的身体里咆哮着烈火战车。
这个是个男同片,大把白花花的男人屁股,玩女人的部分拍的很简略,诅咒这个有同性恋传统的学府啊,不过好像类似这种集团:三青团,新选组都是男风炽烈 的地方,为什么不玩女人呢,女人多好玩。
首先我建议没看的同学,上下部分开一段时间看。
这片的上部实在是生猛的可以,白花花的生鲜,让我的眼睛接受不了。
特别是如我这样传统的“淑女”,G片看得少的,终于领教了一下BBC的“厉害”。
怕怕得只好关了D机。
本来想要放弃,心又有点不甘,毕竟剑桥的哥们,思想水准还是很进步的。
过了段时间,听说下半部(故园风雨后)的美男要登场上演,这下我更是舍不得了,做好了被“生鲜”刺伤的准备,准备再次登陆大不列颠。
没想到,没被刺伤,还被同化了。
下半部绝对是我喜欢的类型,隐忍、含蓄,连最最~的金和盖都收敛了很多。
节奏也一步步加快,对理想的追求也由青年时代的一腔激情,慢慢地被生活和现实改变。
也许正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酵,我才可以慢慢地体会,20世纪30年代,英伦一部分贵族青年对苏维埃的想往,想往一个新的世界,得以摆脱欧洲贵族们身上潮湿的腐朽,让心灵有所寄托。
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来辅佐的剧集,不要着急慢慢看,看他们脸部细小的变化,看外面大世界的改变。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四个人得知苏联和希特勒结盟的消息时,那失魂落魄的四张脸。
难忘!
多拍几集就好了,最后升华的太快。Tom Hollander好评。
对于剑桥控的人来说这剧不得不爱啊
火车上看完了,好得惊人。四个人的塑造都可圈可点,Athony对被苏联人的怀疑的应对,Kim明白A想退出抓住他咆哮“你把两个baby留给我”,Guy的放纵和他埋葬Bell的深情,即便是剧情稍弱的Donald,也极其出色的诠释了上流出身软弱温存的贵族形象。PS:除了Guy,三位都很英俊啊XDD
吸引我的是剑桥的历史,但是剧本身和我想象中有比较大的差别
有点看不进。。卷福为毛总要在gay剧情中掺一脚。。
没看完
还行,可能是因为是半传记片,情节并不是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的那种,不过总体还是不错的
为啥分数这么高?表示欣赏不了英剧,与期望差别有点大
2014.3.16在看“你必须要选择,是法西斯主义还是共产主义”,丘吉尔哭了。|格尔尼卡|前三集各种流水帐,第四集剧情突然发力,判若两剧。大衣、秋千、校园、英格兰。
据说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get无能
真心觉得此剧应该改名叫《剑桥四傻》,居然还有这么白痴的优等生会选择效忠斯大林的!不过这个剧制作实在精良,而且剧本有些法式的慢条斯理,结尾也很有余韵。
Guy和T.R.Knight长得好像啊
如此dramatic的现实题材无论拍成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太合适了,可惜此片实在乏善可陈,篇幅太短了,还想看后续Philby和MI6大战三百回合啊!
如果锅匠是第三部,同窗之爱是第一部,这毕毕西出品的这部四集片就是第二部,腐国银民对于自家历史上的著名基友棉总是不懈余力孜孜不倦的各种角度的倾情演绎啊啊啊啊啊啊啊,可以连着把这三大部都撸了,中间这第二部最有趣!!【小声缩里面有白教堂的探长喔~~~~好嫩
最后一集很悲戚,剑桥成了象征,从推翻剑桥的privilege开始,到叛逃苏联结束。讽刺的是,他们因privilege躲过了许多危机。信仰和家?真想在白天看看英格兰。guy的结局真是颓废孤独,philby好像总是赢家,Anthony真是有气质,Donald有点愣头青。安格尔顿在这里是个莽撞的CIA小伙。
有点乱有点脸盲
with or without faith, it is a question
从第一集到第四集,越拍越好。喜欢乱七八糟的伯吉斯,脆弱的迈克林,还有倍儿成熟的布朗特。菲尔比在剧中感觉有点怂,不像现实中那么nb。
想看了快十年了,Cambridge Five,真不愧是传奇人物!!还有太多有血有肉的历史脚注等待发现。Hollander演Burgess的神经质太入戏,最后的一曲哀歌又过于诗意。///fun facts: Toby Stephens (Philby) 是Maggie Smith(与前夫)的儿子;Anthony是Samuel West不是David Williams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