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于 阿童木 不做溯往,仅仅当新作来看,接受这部片子会容易些——大制作动画片,适合儿童观看,中规中矩的主旋律。
只是这个故事中的阿童木除了双尖发型和我们所知道的阿童木没有什么关系。
此片在精神内涵上未得原作的精髓也就罢了,让人奇怪的是形象设定也让人感到陌生突兀。
如果说混血正太的形象是出于讨好西方市场的考量,那么欧美票房给出的答案是:一步臭棋。
总的看来,动漫作品改编的死穴被尽数触动,创意团队的柴废达到了让人惊异的地步。
改编经典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香港意马公司具有值得国人学习的勇气,而智慧上的“差一点”让它在折损了两个经典动漫形象的同时葬送了自己。
感谢市场让这个年轻的公司跌落,经典不该被糟蹋,还是留给有能力的人去发掘吧。
意马曾经惨不忍睹地解构了忍者神龟,而又错误地将带有漫画迷抱怨的票房当成了继续征程的航标,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它仍旧是创造了奇迹的公司,它的商业模式极具开创性,并且曾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倒在开创之路上的英雄仍然值得我们颂扬。
但意马的失败再次证明了动画电影乃至电影的要义所在并不是技术和资本,而是文化内核。
对善良乖巧的小孩从来都没有抵抗力!
很温情的电影撒,情节也很紧凑。
对于国配中像最近的《一起来淋硫酸雨》中不断凸显名爵、联想、阿迪王、舒蕾……之类的品牌一样,不断的加入某国名称的行为表示撇嘴级的反对。
笑点在于那垃圾桶……在于左手边大概每二十分钟问一次妈妈结束了没有的小孩……在于后排自阿童木的脚部喷火开始就不断莫名的被吓哭的小孩……满足点在于这电影真不错,在于菜茶茉旗下某品牌的炸鱿鱼和炸茄子!
好好吃啊!
鞠躬走人,大家晚安
从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已经过气或者即将过气、而又还有希望不过气或者厂商不愿让它们过气的形象,才会被拿来翻拍,以防由于它们彻底过气而带来的损失。
这段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却是一个定律。
所以我的观点是,阿童木被翻拍成电影,决不是它越来越有市场价值的标志,而是它正逐渐失去市场价值的标志。
请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市场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
请原谅我这个生于1983年的人说出了一些可能让不少心中对阿童木充满怀旧感的大哥大姐们心痛的话。
这部动画片是1980年进入中国的,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我几乎对它在当时热播的巨大反响没有任何印象,我对这个形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
但是我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对阿童木形象的断代感,恰恰是它必须被翻拍的一个原因。
因为阿童木需要新时代的新观众,需要新的小孩子喜欢并且认可、崇拜,而不仅仅是一些已经长大了的、对其充满怀旧感的观众。
不可否认,怀旧群体是本片希望吸引的基本观众群之一,但它更大的目标一定是小孩子,否则阿童木将没有未来。
阿童木的形象1952年首次出现在漫画上;1963年它被改编为电视动画片,并创下了平均收视率超过30%的纪录;1980年彩色的阿童木电视动画第2作问世——虽然当时日本卖给中国的还是1963年的老黑白片;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技术再次被重拍;2009年阿童木的动画电影版问世。
这基本上就是阿童木这一形象被翻拍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20年左右它就会被大张旗鼓地重拍一次。
为什么呢?
因为每20年,原先的小观众就会长大成人,而又会诞生一批新的没有看过阿童木的小观众。
虽然我并没有掌握2003年阿童木电视动画片的收视率数据,但我想它一定不会很好,不仅与当年创下的纪录无法比拟,甚至可能都达不到当时一般的电视动画片的水平。
因为阿童木的题材、甚至阿童木的形象本身,都具有鲜明的50、60年代的色彩,在它刚问世的时候是新潮的、科幻的,但在今天它已经略显落后——今天,在各种智能化、全能化、高能化机器人辈出的时代里,10万马力算什么呢?
1963年首部阿童木电视动画对这一形象的七大威力的定义是:1、无论怎样复杂的计算都能在1秒内完成2、会说60种语言3、普通人1000倍的听力,能捕捉2000万赫兹的超声波4、眼睛可发出透视光线5、10万马力原子动力6、脚下有喷气动力7、屁股装有发射抢,每秒500连发1980年第2部阿童木电视动画对这一形象的七大威力的定义是:1、胸中装有电子头脑设备,掌握160种语言2、普通人1000倍的听力3、眼睛可发出透视光线4、10万马力,重水素燃料的核动力5、胳膊和脚都装有喷气动力,可在空中飞行6、腰中装有发射枪,1分钟600连发7、手可变为镭射枪2003年的设定与1980年大体相同,2009年电影动画的七大威力是:1、能听懂机器人语言,装有移植了托比全部记忆和DNA的人工脑2、透视眼3、蓝核心脏,比原子里更强力、更安全4、超强的力量5、脚下装有喷气动力,可在空中飞行6、屁股可发射枪7、胳膊可变形为加农炮虽然2009年的影片用三维CG技术拍摄,从视觉观感上似乎比原先的电视动画片要好百倍;虽然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极具张力的镜头,似乎比60年代的老片在表现方式上更胜一筹;但从这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基本设定来看,今天的阿童木比原先的似乎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
这虽然是为了延续这一形象一贯的设定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客观上的确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就是在60年代可能很新的理念、很科幻的设定,在今天看来已经不足为奇,特别是透视眼、脚下喷射器、胳膊加农炮等核心设定。
所以现在的小孩子喜欢、崇拜阿童木的理由大大减弱了,这是这个形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阿童木不是搞笑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搞笑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搞的,但是科幻是有浓厚的时代背景的。
这部影片试图用视觉盛宴,来弥补60年代科幻在今天看来的某种新意的缺失,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形象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除非它能敢于重新设定七大威力,使它们更具有当代的科幻色彩和超前性。
当然,就阿童木文本的深度来说,探索机械主义的一些命题即使在今天看仍然是十分深刻的,但这并不足以构成这一形象吸引小孩子们瞩目的关键动因。
我们在卡通形象的生命周期中看到了三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像名侦探柯南这样,通过持续不断地拍摄而延长其生命周期的,这也使其受众群体没有断代;另一种是定位于短生命周期的形象;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过几年一次地翻拍来延续生命周期的形象——阿童木就是这第三种。
翻拍,永远是充满商业预谋的一件事,而它的初衷往往不仅仅是吸引怀旧群体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建立新一代的消费群体,这对一个形象的继续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阿童木来说,我们不能说它的文本价值过时了,但即使是这个已经永在史册的卡通形象,一样会面临生存危机,这个时候翻拍就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只不过,对于科幻题材的阿童木来说,在没有解决科幻要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的时候,对它的翻拍所能达到的效果并不会很明显而已。
Astro boy 我好想念你我是真的不喜欢Astro Boy这部电影阿。
我在我现在在的美国小镇看的阿童木,整个小影厅除了我和我的朋友之外只有一对祖母和孙女。
当阿童木对着自己屁股上的机关枪说:“ah, I have guns in my butt..”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笑得天真烂漫,我的心却好凉。
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我们地方台每天6点到7点都会放阿童木,那首琅琅上口的主题曲是我一大快乐,阿童木头发上有两个角,脚上穿着好好看的红色的火箭靴,他飞在天上的时候,作和超人一样的动作。
只是阿童木和那个时候的我,都从未想过拯救地球要带上某个姑娘。
我好怀念我亲爱的阿童木。
我好想念他永远的太勇敢和太善良。
我想客观的讲,不管是从技术上,情节上,还是改编融入市场上,电影版都并不失败。
失败的只是坐在屏幕前的我,和复活的身躯带着不一样的回忆。
我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个一模一样甚至更加逼真的机器男孩起飞时,伸手触摸到我虔诚的梦想。
导演们,编剧们,请你们当一下我虚拟的说话对象,阿童木他是一个梦,藏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你举着他发光的眼睛和十万火力,我永远毫不犹豫会飞身而去。
可是我好怕好怕我再次对上他无敌的铁臂,这一次终于体会到金属的冰凉。
《阿童木之歌》 歌词越过辽阔天空,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 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啦啦啦铁臂阿童木,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穿过广阔田地,啦啦拉潜入深深海洋, 来吧,阿童木,爱和平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啦啦啦铁臂阿童木, 我们的好朋友啊,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我们的好朋友啊,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我看完电影版《阿童木》之后,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忽然蹦出了这首歌的旋律。
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从当年那个“爱科学的好少年”已经变成中年猥琐大叔,但我还是能够完整地把这首歌唱出来。
(不过电影版里是没有这首主题歌的,估计可能是因为版权问题没有谈拢?
)我查了资料才知道,黑白版的《铁臂阿童木》是198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估计之后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做过重播,因为我印象里在电视上看到《铁臂阿童木》没那么早)。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海外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我的记忆中也一直是黑白的──因为那个时候普通人家里只有黑白电视,而且还不是人人家里都有,一到时间大家都得挤在某人家里一起看。
这首主题歌最后的画面我一直记忆犹新──阿童木脚下喷着火焰降落在地面,因为这个画面结束之后故事就正式开始了。
伴随着阿童木动画片一起留在记忆中的,还有阿童木的“小人书”。
这套阿童木“小人书”应该是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全套应该有15本,只是小时候也没什么零花钱,所以都是借着看的。
作为一个传统悲剧,等我有钱买这套书了,这套书也买不着了。
零零碎碎说这么多,主要还是借机感慨一下,能在电影院里再看到阿童木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情。
虽然在影院里上映的《阿童木》2009电影版和我小时候看到的动画片在故事上关系并不大,但它还是那个十万马力的阿童木。
闲话扯完说正事。
电影《阿童木》虽然完整继承了动画片《阿童木》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设定,如天马博士、茶水博士都在,但作为一部电影,它必然要在故事结构和具体人物设定上做出相应的改编,才能符合电影化叙事的需求。
从目前的这部电影版《阿童木》来看,我觉得它成功地做到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让一个已经有50多年历史的经典动画形象在大萤幕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于那些迷恋过去动画版的观众来说,如果你只是为了怀旧,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有点失望。
电影版《阿童木》基本上重新结构了阿童木的故事,除了必要的关键人物外,几乎所有的电影人物都是重新创作出来的。
我作为一个被电视动画版深深影响过的观众,其实是很理解目前电影版故事的这种改动,因为电影和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故事载体,所以讲故事的方式和重点自然不会相同。
用电影版里的一句台词稍加改动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不要迷恋过去,过去只是一个传说”。
电影版《阿童木》是一部定位非常明确的青少年电影,它讲述的其实是一个跨文化的故事主题:青春期的孤独和成长。
尽管阿童木这个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抹杀的日本动漫文化基因,但在好莱坞创意流水线上被重新打磨过后,现在的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行世界各国主流文化的通俗故事,那就是一个天赋使命的少年,如何经历重重冒险,重新发现自我,接受与生俱来不可逃避的命运,并最终成长为一个英雄。
对于那些期待满足怀旧感的中年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故事太过于幼稚和简单;但对于那些青少年观众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却能够在银幕上反映出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向往和忧虑,在一个充满奇妙幻想的世界中,最后看到的却是内心在这个奇妙世界中的映照,并和自己身边的生活关联起来。
当机器人阿童木被作为天马博士儿子的替代品被制造出来后,天马博士痛苦地发现,这个机器人并不是他的儿子。
阿童木发现了自己的机器人身后后,他开始面临一个青少年成长题材电影中的永恒母题,那就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当然,作为一部努力面对最大多数观众群体的家庭动画电影,这个故事是不会在这个深奥的终极哲学主题上过于纠缠的,它只是将这个无解的问题变成一个故事的推动力,并很快将这个复杂的人生命题悄然转换为一个青少年话题:一个内心纯净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欺诈的成人世界?
作为一部能够全家一起观看的动画片,在这个经典话题上,《阿童木》也乖巧地给出了一个传统价值观意义上的答案,那就是要相信爱,相信家庭,勇敢地长大成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作为一个对比,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达也向杀手莱昂询问过这个问题。
马蒂尔达:生活一直都这么痛苦吗?
还是只有在童年的时候?
莱昂:一直都是这样。
从这个问题的答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电影版《阿童木》故事的基本价值观。
不过作为一部动画电影,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几乎已经可以被算成是优点了:在国内的动画片甚至是电影中,有多少电影能够给出这种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判断呢?
一个纠结的童年和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
作为一部中日美三国合拍的电影,《阿童木》这个电影中各方的分工很明确,日本出版权,美国出创意,香港出人工,内地出资金(好像和咱们“世界工厂”的定位挺契合)。
现在的这个《阿童木》经过这么一番复杂的血统混合后,它已经很难定位是哪个国家的电影了。
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个故事才会被改造成现在这个有点“和而不同”的模式:努力迎合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并从中寻找基本共同点。
所以我们在里面能看到环境保护,人和机器的关系,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还用捎带手讽刺了一下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幽默搞笑,伦理亲情,各种流行商业片元素都被有机地组合了起来,而且还能被统一在青春成长的主题之下,这种编故事的方式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
尽管阿童木有着日本动漫的文化基因,但在电影版中,阿童木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银幕英雄”形象。
作为一个银幕上的美国式英雄,阿童木拥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孤独,勇气、领袖气质和邪恶的敌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护的的女性同胞。
在《阿童木》电影中,阿童木这个银幕英雄的勇气并非来自十万马力和七大神力,而是来自他内心的道德感和良心,从而指引他去完成天赋使命的命运,并以牺牲自我来拯救大都会和其中的人们。
这一点更是美国式的银幕英雄所具有的共性。
而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加完美,一个邪恶的、执着的、强大的敌人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阿童木这个小英雄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垫脚石,电影中的大都会总督是一个此类商业类型片中不可或缺的大反派。
这位智商不高而且邪恶到底的总督属于典型的反派形象,这个一根筋的坏人在片中贡献了份量很大的搞笑桥段,每次阿童木需要有坏人出来让他打怪刷分的时候,总督就不失时机地出现,实在是让人觉得不打丫一段就对不起他。
(他的很多台词明显能看出有影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嫌疑。
本片编剧也是美国人,估计拿小布什开涮已经成了好莱坞最流行的“打豆豆”游戏)。
不过作为一部家庭动画电影,《阿童木》里尽管有不少非常激烈的打斗场景,但这部电影里其实只死了一个人,那就是天马博士的儿子托比,而且还是因为剧情设定不得不让他死(不然就没阿童木什么事了)。
片中出现的其他所有坏人,包括最后的终极大反派都没有死,可以说很照顾低龄观众。
作为一部在故事风格上完全继承好莱坞血统的电影,《阿童木》中出现了几个精彩的配角形象,都是好莱坞商业类型片叙事规则中经常出现的经典形象。
如“机器人三剑客”、“垃圾桶”、“擦窗二人组”等,虽然对故事主线的叙事推进并无直接联系,但它们的出现仍然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喜剧气氛。
就我个人来说,“擦窗二人组”虽然只是客串了两场戏,但它们的精彩表现和《机器人总动员》里那个被关在飞船外面的那个倒霉蛋焊接机器人不相上下。
本片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只有配音版,作为一部动画片,此次的配音版绝对算是一个“亮点”。
里面有很多台词已经在网上流传了,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效果相当雷人。
可能是因为在内地发行的需要,片中还出现了不少中国元素,特别是一部分配音台词,我都怀疑是为了内地市场需求而后期修改过的──女主角睁着蓝色的大眼睛说完“我是中国人”后,全场都笑了。
本片是一部传统的3D动画(真是今非昔比啊,3D动画都变成“传统”了),在3D动画片全面立体电影化的今天,《阿童木》没有成为一部立体电影让我觉得有点遗憾。
由于3D动画片的制作特点,只要能够增加20%-30%的投资,3D动画片就能完成立体电影化改造,在目前国内立体影院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一部3D立体动画片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版的《阿童木》,大失所望,大失所望,大失所望。
字幕出来了,我脑中确是空白的一片,没有任何感动,连对阿童木的美好回忆都被冲淡了。
原来是意马Imagi做的片子,也就是搞了《忍者神龟》的那家香港公司。
如果要我说,就是一流的经典亚洲传奇被二流的混血制作团队给毁了。
从最表面的说起,人物造型,我个人觉得很无趣。
阿童木倒是没敢太大变动,就是弄得幼齿了一些,油光粉面了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挺可爱的,我没有意见。
但天马博士,大都会总督还有茶水爷爷的鼻子都是怎么了啊?
两个法国巨鼻加一个大肉弹,这是跟鼻子过不去吗?
其他的人物,比如说哈马还有几个地面的孩子,都没什么新意,也不是特别讨人喜欢,看上去像是七八年前的制作水平。
更可笑的是那个终结者机器人,和落到地球上的zog,怎么像是《天空之城》里面的机器人狂吃了两年麦当劳之后的样子呢?
场景也很让人失望,总体让人感觉很单薄。
虽然我对3D这些不是很专业,但至少还是看了许多好片子,身边也有搞游戏的朋友,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和制作,都是很初级的水平。
场景上没什么创意,《天空之城》,《大都会》,《星球大战》等等各抄一点儿,制作得也很露馅。
编剧就更是差劲了,整个体系是美国的商业片惯用套路,故事围绕正义和邪恶双方展开,主人翁自我的不认同感,在剧情的发展中也渐渐成长。
好人(茶水爷爷)、坏人(总督)、矛盾的人(天马博士)、看上去好其实坏的人(哈马)、主人翁的知己或红颜(歌娜)、亲友团(地面小朋友们)、意外救星(zog)、插科打诨的(机器人三剑客还有清洁剂和刷子),这些套路角色一个都不落。
其实套路没什么不好的,做好了就是能娱乐人,可这部戏的剧情和桥段实在是不敢恭维啊!
漏洞一大箩筐,人物也刻画得很生硬。
另外,还拼命往环保上靠了一下,又没太靠上。
最雷的是最后外星人突然来攻打地球了,原来就是个独眼大章鱼,汗颜啊......而我们的英雄阿童木直接就照人眼睛扎了下去,是不是很暴力呢?
阿童木应该是热爱和平的啊!
还没见大章鱼怎么欺负人呢,就残忍地动手了,是不是应该先谈一谈呢?
我是不是有点儿尖刻呢?
我也问了自己,但又理性的分析了一下,也还好吧!
这部片子确实离我的想象太远了,阿童木是一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动画英雄,他身上有种亚洲特有的气质,这和美国的精神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抛开民族情结,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动画片的创作上确实很有自己的一套。
一个那么小的国家,却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并且将自己的文化扩张到了全世界,很厉害。
而现在,华人买下了一个经典,却用美国的商业模式,和二流的制作团队去套现,真的有些让人伤心。
片中亲华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搞得太涩了。
阿童木掉下地面,便碰见了中国来的同胞。
而剧中许多画面中的文字显示,也有意做了中文版的。
这些固然是聪明的小技巧,但整体没劲,有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也许我的评论有些刻薄,但却是心里话,也不怕得罪人啦!
只是期待我们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上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要来就来纯种的!
2009年10月22日晚21:10的场次,奥纳巨幕厅,观看《阿童木》。
从去年知道了这部电影,就一直在盼着,一个月一个月,总算走进了十月,早早就买好了票,只等着上映了。
全国公映的日子是23号,我这里在22号晚上开始上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还不知道已经上了,又或者不是周末的原因,昨天,诺大的巨幕厅,居然只有六个人,这一次的阿童木,几乎成了我的专场,呵呵选择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多少次多少次坐在那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坐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然后,现在成了习惯。
阿童木的感觉像个邻家的小弟弟,机智而且可爱。
只是,看的我有小小的心疼。
天马博士因为痛失爱子,而创造了阿童木,并赋予他无比强大的力量,植入了儿子的全部记忆。
然而,他每次看到阿童木,却更深刻的感觉到儿子的离去,最终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抛弃了阿童木。
而那时的阿童木,一方面记忆中记着自己是天马的儿子,另一方面现实中又清楚自己是个机器人,于是他迷惑了,不理解自己生存的价值了。
他开始流浪,认识新的朋友,然后在因为其巨大的能力而被抓回。
在天马要关闭阿童木,取走能量的时候,闭眼前的那声“爸爸”,弱弱的,但一定唤回了天马的情感。
于是,天马再次把蓝核能量放在了阿童木身上,而之后在他与红核力量战斗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他更努力的飞向天空。
动画的感觉很好,像之前看到的那些美国动画片一样,人物的表情生动,这一点是我看国产动画每每失望的地方。
我看的是配音版,当机器人三剑客其中之一说着“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时,我笑了。。
阿童木形象刻画的很好,之前看预告片,知道和从前的阿童木不一个样子了,还有点小担心,看样子是我多虑了,现在这形象帅气可爱呢,活生生的,就像个生活中的小弟弟,聪明还调皮,充满正义感,在想,若生活中认识这么个小朋友也很不错呢。
阿童木是一个童年的记忆,我说不清自己喜欢阿童木,是因为喜欢这个形象,还是迷恋自己大脑中隐隐藏藏的童年记忆。
家里有大大小小的阿童木玩偶,甚至T恤,外衣,鞋子,手表,在我的生活里随处都能找到阿童木,我在买着这些的时候,仿佛一起买回了我逝去的童年味道。。。
電影《阿童木》是改編自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筆下的同名科幻漫畫,而電影版《阿童木》是由美國公司撰寫劇本,由香港公司製造動畫,漫畫的原創—手塚公司則只參與一小部份的電影製作。
我本是手塚治虫的動畫迷,手塚先生的作品怪醫黑傑克更是我的最愛。
幾年前得悉香港動畫公司將重新製作《阿童木》,再看到幾張電影劇照,我已覺得很新鮮,並深感期待,上星期看過這部電影,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原著漫畫與新版電影的故事設定有很多不同,原著的故事舞台是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新版電影則設定故事背景為虛構的時代以及虛構的城市—大都會。
新版電影與原著漫畫最大的分別,在於新版電影增添了很多科幻的原素和畫面,故事的主線改變為藏著無限潛力的正能量「藍核」和負能量「紅核」對當時世代的影響。
阿童木之「父」天馬博士喪子的經過由交通意外改為被裝上「紅核」的試驗機械人殺死,當中有不少驚險的動作場面,為電影生色不少。
天馬博士為保償失去兒子的傷痛而製造阿童木,並冒險地裝上「藍核」,阿童木從此成為唯一能對抗「紅核」的小飛俠,經常遭惡霸攻擊,並要保衛世界。
新版電影雖與原著漫畫的設定﹑情節有所不同,但所表達的主旨和情感卻大同小異。
原著漫畫將人類自私的行為和阿童木無私的幫助作出對比,一個機械人比人類更存善良之心,表達出人性只管個人利益的醜惡,以及良善才是最值得追求和讚頌。
同樣地,新版電影亦有道出此道理。
新版電影中有兩大惡霸,一是為了連任總統不擇手段的總統先生,二是偽善的賣藝人,二人皆麻木不仁地利用阿童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反,阿童木為了壓制「紅核」,為了保衛世界而犧牲自己。
幸運地,阿童木曾為了喚醒沉睡了的舊機械人而分了一點「藍核」給它,該機械人才能再分「藍核」給阿童木,令他重生,此正證明了「邪不能勝正」和「好心有好報」的道理。
故事有一情節是天馬博士認為阿童木始終不能取代兒子,看到他反而會勾起他失去兒子的傷心回憶,因此拋棄他。
阿童木被拋棄時沒有哀哭,沒有想家,反而有一點憤怒的情緒,即時向天高飛,與家背道而馳。
我認為像阿童木的一個小朋友,當被父親拋棄時,定必哭喪著臉,想念父母。
因此,我覺得電影中那個情節並不能充分表達到阿童木的可愛之處。
假若該情節能增加阿童木傷心的情緒,會更能感動觀眾。
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是醒來的阿童木在盛放的櫻花樹下,抱著父親,叫一聲「爸爸」。
雖然我早料到電影會有一個大團圓結局,但當我看到父親重新接受阿童木和善良的阿童木能復活,亦被打動,不禁流了淚。
總結而言,電影版阿童木是一部適合成人和小孩的電影,是一部十分發人心省的電影。
原著漫畫迷亦不用怕作品會被改編得不堪入目,因此改編作品能充分地表達到原著的精髓。
11.11.09P.S. 很喜歡阿童木的腐笑支持意馬! 香港動畫!
韩浩月检验一部动画片好看与否,一个孩子会比十个影评人更有发言权,在看《阿童木》时,我身边的小朋友在差不多五分钟的时间里,小声地抽泣着,我不敢看他,担心一个大人戏谑的表情伤害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也不愿影响他去感受这个世界挚真情感的心情,要知道,现代生活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给孩子上一堂关于感动的人生教育课,因此,要谢谢《阿童木》这部电影。
感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父亲身份,有时我困惑于如何向孩子解读父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帮孩子了解栓系于这份血缘关系之上的爱与责任、奉献与牺牲。
《阿童木》在这一点上有浅显但却准确的解释:天马博士因一次实验室意外致使儿子杜比身亡,他用从儿子头发中提取的DNA制造了机器人阿童木,阿童木不仅外形和杜比完全相似,也拥有杜比的全部记忆,但天马博士还是慢慢觉得阿童木并不能代替儿子,当邪恶的天空之城“大都会”的总督史东胁迫天马博士取出阿童木体内的蓝核能量时,天马博士充满矛盾地将阿童木带进了实验室。
影片最催人泪下的一幕便出现于此,阿童木放弃反抗将生命重新交给自己的“父亲”时,脸庞上的那种顺从和坦然神情令人动容,这个时候的阿童木已经拥有了足够将整座城市摧毁的力量,但仍然心甘情愿死在自己“父亲”手里——不知他是出于被“父亲”逐出家门的失望,还是觉得这就是他的宿命。
但在最后时刻,天马博士幡然悔悟,不惜以命换取阿童木继续活下去——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从这一刻才算正式开始。
这是一次凡人情感的胜利,也是正义的一次胜利,极易引起观众共鸣,如果你有一个孩子的话,不妨与他(她)共同去体会这段情节给两代人带来的共同震撼。
当然,除了这段悲情戏之外,整部《阿童木》90%的时间,都是处在欢快的节奏中的,影片创作人员制造了足够多的角色,用来承担观众的不同情感需求:权力欲旺盛的史东总督和表面和善、内心阴险的哈马,可以满足观众发泄对坏蛋们的愤怒情绪;从天马博士和茶水博士身上可以发现好男人的传统;装了红核的邪恶机器人,变形金刚般庞大的身躯装满了整个银幕,与身体小巧玲珑的阿童木之间的对战既有大场面又富有趣味性;家居机器人奥伦和四个垃圾机器人肩负起了搞笑的任务;那个富有人性的铁皮垃圾筒,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它的作用,可以和《怪物史莱克》中的驴子媲美。
情节简单、情感浓烈、对比鲜明、价值观指向清晰……《阿童木》是部不折不扣好莱坞化的作品。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精彩逼真的打斗场面,对亲情、友情的细腻刻画,多处类似“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这样的爆笑台词,圆满的大结局,以及最后为拍续集留下的一个小尾巴,只能说,“一部好莱坞动画大片该有的全有了”。
这部电影是由国内两家娱乐机构主导投资制作的,多少会令人对其质量产生些担心,但看完之后可以用出乎意料来形容。
电影的中外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这么些年来,《阿童木》堪称合作最成功的一部,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它的创作和制作班底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和香港。
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漫画《铁臂阿童木》,1980年代同名动画片由中央电视台引进后,在国内掀起一场持续十数年的阿童木热。
阿童木对当时的孩子来说,就好比现在颇受欢迎的喜羊羊。
现在知道阿童木的孩子已经不算多了,伴随阿童木一起在中国风光不再的,还有米老鼠与唐老鸭等经典卡通形象。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会有他们的选择,所以,电影《阿童木》更能唤醒1970年代人的记忆。
电影版的“阿童木”应该是漫画版“阿童木”的变身,只是,隔着几十年时空的阿童木战斗能力更强、也更时尚好玩,具备了老少通吃的魅力。
但愿电影《阿童木》的上映,能令这个经典卡通形象再次焕发活力。
10月19日下午4点多,深圳试片会结束后,我没有去贵宾厅参加媒体问答时间。
一来我不是媒体,二来我怕听完创作团队的告白后我会不忍心写点什么。
出了放映厅朋友问我,按照我美食+电影的概念,“《阿童木》可以做成一道什么菜?
”,我说机器人吃机油的吃什么菜啊。
其实整个影片出现过一样食物,那就是批萨,中国小孩和外国小孩团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节目边吃的已经软掉的批萨饼。
见到了朋友多次提到的他尊敬的老总,老总笑着问怎么样?
我避重就轻的说了一句,很精致。
餐桌前摆着标准化生产出的批萨和汽水,而不是机油不是电池更不是量子蓝核,所以品尝的人是阿童木还是阿拉蕾或许都不是那么重要了吧。
其实早在放映前,看不看预告片都已经能想象得到这将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关于搜刮着80后残存的记忆碎片并用它们复刻出更庞大更完整的产品甚至是产品体系来重新对我们倾销,这种商业行为,我们也早已习惯、接受、并懒于反抗。
被疲劳轰炸过的视听期待值基本可以小到不用考虑。
同时这或许多少也和阿童木原始版本的出现年代有关,1980年由日本富士电视台再版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引进到内地的彩色重绘本阿童木,对于83年的我来说远不及《花仙子》和《忍者神龟》甚至是六神合一的《雷霆王》来得记忆深刻,对于阿童木,我记得的只有“铁臂”和可以做火箭喷射状的“雨鞋”( ̄  ̄!
),连主题曲都没哼过。
真正说来对阿童木有记忆的应该是70后吧?
今天试片会的现场我看大部分人都不像奔四的人,那么关于记忆重合还是游离的部分,静待大叔们的评论……但又不的不说,也是这一原因,让《阿童木》2009剧场版变得不那么被抗拒,更不会像《忍者神龟》那样让我的心七上八下之后接着七零八落。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撑起场面的重要依托,细节就像桥梁的一块块砖土,扎实的铺陈才能将创作者的意念直直的传达至观众的内心,作为动画片,除了CG制作的细节需要雕琢以外,故事、情感线的细节也同样是重中之重,要让观众的感同身受理所当然的有迹可循。
《阿童木》和很多还不够优秀的作品一样,正缺少这一点。
天马博士丧子前和托比之间到底是疏离还是亲密的父子感情、丧子后的悲痛直接导致他决定要复制一个儿子的心理变化、甚至是父子间那怕一点点的过往回忆,都完全。。
没有说明。
据说当年阿童木之所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着追着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马博士和机器阿童木之间那种可以迎合那一时期父与子辈关于“代沟”问题的情感诉求。
甚至新一代的影片主题还直白的指向了“寻找自我”甚至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又一重复。
所以既缺少了引起共鸣的情感表达,又缺少了“重温”感动的经典重现,那他们和我们又为什么要看阿童木,而不是再看一遍钢铁侠?
如果这部电影的指定消费群是80后、70后,那么我想说,我们奔三奔四的人对于“主张和平,反对杀人机器”、“我在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命运”“天伦之乐”“父爱”这些个命题,真的不需要影片人物就这么直接的张口对着我们说出来,我想我们是有那个理解能力可以从人物、情节、场景中自己提取的。
而如果面对的消费群是90后甚至是刚上学的娃娃兵,那么,当他们读到这些台词时心里会产生的感觉我都不敢直说。
就这样平平淡淡的看完,平平淡淡的离开。
尽量不让自己想起《UP》和《WALL-E》,要是把PIXAR搬出来,那……显然是跟自己过不去,那是不对的,更加是没有必要的。
听老总的话来理解,《阿童木》算是半个“国产片”,但说真的虽然除了几个主角以外的人物尤其是机器人龙套们的设计相对过于简单,但要是国内的CG制作技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或许都是可喜可贺甚至是举国欢庆的事。
(BTW,就目前出现过的动画作品来说,作为观众我们赶紧别挑剔了多看看吧,等12月份《阿凡达》一出来,说不定CG世界就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
那时候不管是阿童木还是变形金刚,都…………………………只能是历史档案了。
或许。
)关于剧情,我想连剧透的必要都没有,那些搞笑台词到底是词雷人还是人自雷当然也是各花入各眼了,至少我没有笑。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特种部队》、《钢铁侠》、《变形金刚》、《星际迷航》、《天空之城》、《WALL-E》、《角斗士》、《大战外星人》甚至是《八月迷情》、《雾都孤儿》……就是没看出童年的铁臂阿童木。
就像吃过的批萨是海鲜味还是海盗船,四季鲜蔬还是田园风情,吃过再多遍我也记不得,反正,就是一块批萨饼。
快到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了,针对80后的的倾销重点是不是也该转变转变突破突破了?
北京南锣鼓巷、798里的搪瓷杯也好,黄书包也好,卷笔刀也好,丽江和阳朔街边小铺里的牛皮纸笔记本也好,印着时代口号的T恤也好,一再重复供应就将终成廉价、滞销。
像1980年版阿童木动画的配音演员李真惠阿姨所说的,“隔壁小孩知道我是阿童木的配音以后,走过来戳着我的胳膊问,这是铁的吗?
”这种事情,不会再在任何人的童年发生了。
记忆只是记忆,碎片只是碎片,再拼凑再组装也复刻不出我们的童年。
最后,善待《花仙子》,别让记忆里好吃的批萨饼变凉变软掉,好吗?
裸上身易昏迷小正太好有爱!我很好奇为什么超人和阿童木都喜欢穿着内裤拯救世界呢?阿拉蕾一定是鸟山明向阿童木致敬的无厘头女版~海尔兄弟是国产twins致敬版。。
仍然是中國式思維的動畫片
简直毁了阿童木的形象啊,手冢治虫要是知道的话……
比瓦力更总动员...
杂种货亮瞎我狗眼
要不是为了 FRIDDIE = =
此类怀旧进入平淡期。。。
太美国了,实在是缺乏诚意。
打小就对他没感情 这片平淡得可以催眠
这片子算是白期待了,看完后感觉真不怎样,那么简单乏味而且愚蠢的情节,还出这部剧场版有什么意思?
09.11.9 金逸~期望值偏高了~
给画面,不给情节
比我预计的要好很多
英文版的配音真的好差劲. 刚开始的二十分钟过于煽情,后面又完全侧重于搞笑. 到底什么是重点? 阿童木原本感伤的故事却没能感动我一份. 失望.
挺一般的。
即使有建国大业般的配音阵容也扭转不了剧本枯燥,创意平庸,人物塑造凌乱的致命弊端
赶不上漫画~~~
太和谐了这也。。。。还想看一遍中文和日文配音版。
看的数字版 应该比3D还要好些只因他是阿童木
相比较来说 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是说配音 不是那种死板的配音 感觉译制片也开始与时俱进了 连现当今流行的网络用语都上来了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