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又迷上了孔明灯。
在那些晴朗或者阴霾的夜晚,这些薄纸做成的古老灯盏带着神秘莫测的箴言飞翔在澄澈或者混沌的天空中。
中国人是仪式感很强的民族,留恋夜空的先民敏锐地感受到这些不论身处何地的人们都能看到的星座具有某种联结时空的魔力,发明了天文,揭示四时与人生的关系,研究气象,善待自然,确信恭敬与谦逊不仅是一种形式,还是这世上最深刻的力量。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大河文明哺育了人们基于土地、乐善好群的集体主义精神。
我们不是没有梦想过海洋,然而却常常对那些不能掌控的事物望洋兴叹,所以只能制造出并不存在的神鬼去填海、去各显神通。
河流给予人们最初的想象力。
在岩石,在河床,两岸之间,处处都留下仪式的影子,逝者如斯乎。
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就是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这理解是超乎所有民族之外的。
礼、仪,是汉民族的根本,甚至还是如今人们存在的根本。
你不曾面对夜空中飘忽不定的孔明灯凝望而感到放灯人的美好愿景吗?
你不曾在孤枕难眠的月圆之夜追逐月光的辗转而辗转反侧吗?
人们把纸钱燃烧成灰,认为它会借助风抵达一个极乐的世界。
堪舆注重仪式、形式感、名誉,而把其他归为“身外之物”,这种思维方式是绝无仅有的。
假如离开这些想象,人们简直难以生活。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人是充满着宗教性的,他们具有臣服信仰的一切潜能:诚惶诚恐、群体意识、心怀自然。
可是,我们拥有自己的宗教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像欧洲人、犹太人一样充满发自内心的骄傲?
不,我们没有。
仅仅是因为祖国地域辽阔、文化形式复杂、政治历史漫长吗?
曹操借张鲁玄学势力扩张政权,丘处机千里跋涉,劝成吉思汗戒杀,被封为神仙,且避免了中原更多的血腥,宗教是影响过政治的。
但是中国人更本质的宗教,却是那个在夜空中挥之不去的“礼”字,我确能体会那个站在辽阔土地上礼天的帝王他内心的虔诚与敬畏。
没有什么比这更神秘了,启示、预言和感应,请告诉我王朝的姓名吧,请为我言人祸福吧,将我作为人的卑微和惶恐一并带走吧。
天地的庄严造就了人们对自我渺小的认识,在遭受西方思潮不断以强势侵略或缓慢渗透等各种形式的杂糅,还是没有否认那个生活在浩渺云烟之外的无比卑微的自己。
而且,永远也不会拒绝谦卑和礼让的本能。
仪式是浪漫的,我们正是无法拒绝浪漫。
我们喜爱鸟类,认为鸟是漫游在人间的神的启示和神的眼睛,鸟儿寒来暑往的迁徙特性就是四季的仪式。
草木枯荣,我们从不等闲看待,蒹葭苍苍是对爱情和丰收的美好等待。
接受季节的到来是一场仪式。
接受诞生与死亡是一种仪式。
旧历新年,王朝的皇帝为他的江山守夜,请驾,净面,拈香,放炮仗……这一天他须比任何人都要小心谨慎,在威严的仪式面前,他是臣。
中华民族的宗教并没有一个清晰可托的形象,既不是儒道佛的结合体,也不是所有民俗的综合,而是一场仪式,是第一个中国人出生时仰望的天空,是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一例外的对造化和命运的臣服。
纤夫为什么要歌唱,采莲的女子为什么歌唱?
永恒的洛神哪,赋予我们河流般的生生能力、思维方式和心灵的坚韧,上善若水,祖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活法,即带着悲悯清澈的眼睛热爱和体恤生命,注重血缘和家庭,顾全大局,珍惜名节。
于是人们用氏族和部落作单位,以宗族和地位划分等级,与西方以公民为单位,以决斗和选举划分等级完全不同,我们走向了由道德支撑的社会,西方则走向了法制约束的社会。
这样看来,中国人仍然比西方人更具有建立起某种宗教的潜能,奇怪的是,善于审时度势的基督教反而不断更改自己,成为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外国人来到中国,纷纷发现中国人缺乏信仰的一面,看到他们祈求鬼神仅仅是为了免除灾祸。
我终于想放弃“中国人是宗教性的”这个论证,可为什么,那些星群的轨迹常常影响我的行为,它们亘古不变的耀熠往往使我想象起命运?
没有报章告诉过人们科学考察队在掘墓之前会像清朝的皇帝那样放炮仗,倒是在西方电影《英国病人》里面却能看到考古学家对于灵魂的恐惧。
我们所信仰的关系着生死和性,这在中国从来都是禁忌,但我肯定中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了解这些禁忌,甚至更想实现它们。
借着中医和内丹学,中国人对禁忌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勇敢探索,西方人不得不惊叹于我们对身体的了解和掌控,而我们从不谈论。
因此在信仰的问题上讳莫如深。
我无法证明中国人的宗教性,尽管清楚它确实存在、一直存在。
依我看,现在最要紧的便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重新发现内心的虔诚。
城市居民不再放炮仗了,年轻人更是对儒道佛和民俗一知半解,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社会的物质分配之中。
我记得小学一年级当少先队员的那一天,我们不明所以地走到操场上排队,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了。
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因为兴奋而想偷笑,老师反复叮嘱不要说话,国歌响起来了。
我们还什么都不明白,但仪式令人庄严,那时候这群孩子内心一定充满了中国人的本能,仪式感的本能,不知神圣为何,但却肃穆,纯洁得令我心疼。
我不知道今天的孩子在系上红领巾的时候会不会涌出没来由的泪水,他们的泪也许比他们将来的财富和地位重要,也许就是这个民族的未来。
「Does a thief or a burglar turn on the light when he's robbing your house? No. He prefers you to believe that he's not there. Like the devil. He prefers you to believe that he doesn't exist.↓It gets complicated when no proof of the devil is somehow proof of the devil.」「Choosing not to believe in the devil won't protect you from him.」「I believe that people prefer to lie to themselves than face the truth.」「You fear me, mortal! → How can I fear you if you don't exist?」「Do you believe in me now?↓Yes. I believe in you. I believe in the devil. I believe in you so I believe in God.」
刘强爱电影第119集之《仪式》:只见邪魔,不见心魔Q:你对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非常期待。
L:驱魔,不是我最期待的电影题材,也起码是之一。
Q:缘起是?
L:世间确实有许多事情无法解释,我对这类事总是充满了兴趣。
而且,《驱魔人》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一直期待着再度经历一次头回观看《驱魔人》时兴奋、刺激与恐惧交织的情绪体验。
Q:后来又有过那种体验吗?
L:那么强烈的是再没有过,《驱魔》和《临界限》勾起过类似的情绪,但绝对无法超越《驱魔人》。
至于近期的《最后一次驱魔》和这部《仪式》,只有失望而已。
Q:拿《仪式》来说,最令你失望的是?
L:《仪式》里的宗教思想,咱们就不要聊了,这属于私人信仰的领域。
单从电影本体出发,用艺术的角度来衡量,它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导致它想宣扬的宗教思想,也没能很好地深入人心。
《仪式》全片通过一根主线,两根副线,n个小支线,想要说明的其实就一句话:不信上帝,魔鬼就会趁虚而入。
影片的前四分之三,表现的是麦克不信上帝,后四分之一,表现的是麦克从不信到信的过程。
看这个比例,问题就很突出,结构明显失衡。
事实也的确如此,前四分之三,麦克就是不信不信不信,后四分之一,几个证据一落实,一下子就信了,前面太冗长单调,后边太快太简单,感觉就像草草收尾。
Q:解决办法?
L:一开始就表明麦克是恨上帝的,折弯十字架的事情不要遮遮掩掩,可以作为开头,早早明确他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这样,如此的一个人迫于家庭压力成了牧师和驱魔人,如何胜任,就很吸引人了;然后着重表现麦克的矛盾与无助,矛盾的是,认为上帝不存在,那魔鬼也就不存在,可那些中魔症状的人怎么解释,无助的是,不信上帝,一个凡人,借谁的力量赶走邪魔(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可惜的是,影片几乎没有表现,或者说表现得过于隐晦,只是重复强调麦克“不信”的那一面);最后表现麦克信仰上帝的过程。
如此一来,影片的情节就更加曲折,麦克最终皈依上帝也就更加可贵和令人震撼。
这只是技术上的死马当活马医,就算这么整,依旧是一部平庸的片子。
Q:为何?
L: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机制,讲述了几个人的故事,太着重于“信”和“不信”,仅此而已,整个一宗教宣传片水平,太浅,而且类似麦克的母亲、孕妇的母亲,这样无根无源、简单片面的人物充斥,不像《驱魔人》、《驱魔》、《临界限》,有着真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直指人心的力量。
毕竟,电影不是拍给上帝和魔鬼看的,对吧。
单从电影的叙述节奏来说, 太慢太慢了,相比同类题材的《驱魔人》,电影前奏太长让人看了觉得着急。
但是在电影最后部分, 还是感受到了导演的心意,猛一看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劝你信上帝的宗教电影, 但其实个人认为用荣格老爷爷的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你所抗拒的,会持续存在。
无论是电影中的恶魔还是现实生说中一切心中所抗拒的事情,总有一天会以别的形式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它,最后消融它。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第一个是男主第一次进入安东尼爷爷院子的时候,阴天下雨,黄色的墙壁上都是斑驳发霉的雨渍,在电影最后,安老爷子还是站在自己的院子里,依旧是黄色的墙壁以及枯萎的藤蔓,曾经的过往依旧留在墙壁上,但阳光倾泻,一切回归平和。
提起驱魔题材电影,以黑马姿态在奥斯卡大放光彩的《驱魔人》,以及它一系列水准参差不齐的续集和2004那部遭众人唾骂的前传最为观众耳熟能详。
虽然在创作理念和拍片技巧上存在巨大差异,但《驱魔人》系列的世界观和主旨几十年来一脉相承:上帝,魔鬼与人类世界截然三分,前两者客观存在且藏头露面,他们之间的搏斗借助人类的躯体和灵魂来展开,传教士的胜利为上帝加分,附体者的恶行为魔鬼欢呼。
一言以蔽之,这是上帝和魔鬼的一场博弈游戏,人类看来是主角,其实只是他们棋盘上的棋子。
而《仪式》意不在此。
它叙述的是人类与自身信仰的战斗,与上帝和魔鬼无关。
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上帝和魔鬼的存在,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让观众自行思考。
透过宗教和神学的那层面纱,它骨子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精神分析片,又加了些惊悚和若有若无的正邪调调。
驱魔电影往往令大部分宗教的门外汉观众心生疑惑:为什么上帝和魔鬼这样力量惊人的生物体,要选择以人类作为宿主进行附体和驱魔这种简单繁复的攻防手段来互博?
他们不能像魔幻大片里的神一样各施绝技打个昏天黑地吗?
或者,这些高级生命们影响人类的方式,居然是心怀崇高,勇于牺牲和道德沦丧,色情暴力这样的人类普通的道德正负指标?
他们不应该有一套远远超越我们想象的思想和行为法则吗?
难道天上的众神,也不过和人类最伟大的伟人一样?
而地狱的众魔,也不过类似人间最恶的恶人一般?
这也未免太荒唐滑稽了。
在此之前的上帝/魔鬼电影都未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它们或是以高深莫测的宗教术语闪烁其词(《驱魔人》,《恶兆》),或者以壮观的特效掩盖问题的实质(《魔鬼末日》,《地狱神探》),而《仪式》丝毫不闪不避,直面问题的理论根基,极富勇气的提出自己的创见。
《仪式》的开篇展示了一个怀疑论者不情愿的走进宗教世界的过程,以及他的知识观与虔诚的信仰者之间的碰撞。
与神学院教授的辩论很能说明问题,既然一个孩子一夜之间神秘穿梭四百英里可以被归入科学领域的神秘范畴,为什么一个性情大变口吐从未学过语言的人就一定属于魔鬼附体的宗教领域呢?
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本质的差别?
主角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难道不可能是魔鬼附体,搬运了这个孩子四百英里吗?
对此教授没有直接反驳,或者说他无法反驳,原因我们后面很快就会知道。
他只是叫主角去找卢卡斯神父,“自己看看”。
“看看”的结果就是目睹了第一场驱魔,霍普金斯饰演的老神父气定神闲,轻描淡写的化解了一场魔鬼附体,但这一段的描述却完全出乎观众甚至主角的意料,不仅因为它太简单了,更因为神父随后说“彻底驱除魔鬼最起码需要几个月,只是暂时遏制罢了”。
又给人一种无厘头感觉:莫非魔鬼上身跟中了剧毒一样,还不能一次成功,得长期施药?
看似荒谬的设定,是编导对影片主题的第二个暗示。
老神父被魔鬼附体,是影片对于主题的最终揭示。
按理说,老神父驱魔无数,经验丰富,应该具有百毒不侵之体,对于他的附体,影片给出前因后果的铺垫。
老神父曾经面露虚弱的感叹,他已经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
这很容易理解,就像科学家一样,当他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未知世界的庞大,从而反过来怀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同样的理论在宗教信仰上一样适用,尼采说,在和魔鬼搏斗的时候,要小心自己也变成魔鬼。
这里模糊了神学家和科学家的界限。
老神父因未能拯救被附体的孕妇而仰天长啸痛苦不堪,多次高呼“上帝拯救我”,显示他内心的脆弱。
有时候,越是久经考验的老战士,越经不起失败的挫折。
当对善的信念遭遇冰冷的现实,便极易转化为对恶的渴求,投入黑暗面的怀抱。
这样逻辑和情理上看似通顺的解释,却自然而然引出更深的疑惑:如果对善的信仰的缺失,就是导致魔鬼附体的原因,那么魔鬼岂不是成了游荡在空中的病毒,而信仰则成了人体的免疫抵抗力——魔鬼附体竟和感染病毒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而驱魔师与医生的角色,驱魔和治病的过程,亦十分吻合。
片中一再强调驱魔的重点是要“魔鬼说出他的名字”,更是对驱魔/治病论的另一论证,得到名字就像是对病症有了确诊,两者都是各自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于是影片的观点不言自明,所谓上帝,所谓魔鬼,都是人类内心创造出来的精神图腾,有人崇尚伟大,于是有了上帝,有人甘于堕落,于是有了魔鬼。
大部分人平庸忙碌,既达不到自我牺牲的伟大,也不甘于奢侈糜烂,所以他们不是传教士,也不是魔鬼代言人。
上帝与魔鬼的搏斗,其实是我们内心间善恶天平的摆动。
人生来皆有善恶两重因子,被魔鬼附体的人,实则是被心中的邪念占据,他们暴力,淫乱,做出种种超越道德和社会禁忌的举动,是受到心中极恶一面的操纵。
而驱魔仪式,也不是将魔鬼从身体内驱逐的过程,而是以崇高的、博大的、充满爱的宗教精神,以上帝的名义进行感召,将被附体者从邪恶的边缘拉回善途。
通俗来说,更像是心理医生或者戒毒所对病人所做的工作,一个让附体对象“矫正心理、重新做人”的机会。
而信仰上帝就能得拯救的说辞,本质上也和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以降低社会犯罪率这样的政府政策没有多大区别。
如此一来,前面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可迎刃而解,比如上帝和魔鬼的行为表现为什么不脱人类想象力,比如科学神秘和宗教神秘的界限为何无法以常识来划清。
虽然不是盖棺定论,但《仪式》至少提出了一种在逻辑上十分自圆其说的论点。
把它当做宗教片看的观众,一定会为其语焉不详和反高潮处理大失所望,但换一个角度,开动大脑积极思索一番,所有对宗教有好奇心的观众有所收获。
文/方聿南
千百年来,人们信任有神,传唱着种种与神相关的故事。
还有更多的人有意无意间遵循神的指引生活。
近代科学巨大飞跃,使人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除了物质上的极大的丰富以外,还带来了精神上的大地震。
你可以看到无数的聪明人试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客观的角度去解释人们心中所谓的“神”。
但从来没有一种关于神的解释,像自然科学中的万有引力那样的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究其原因,是所有关于神存在的“证据”,几乎都与个人的主观体验密切相关。
如一位佛教徒盘起脚来坐禅,一般人是无法从外表判断,他是一位得道高僧还是刚归依的小沙尼。
更无从体验到的其禅中境界。
电影吸引人的地方,是主角以普通现代人的怀疑批判的态度,去审视“神”的存在,这正是现代人普遍的想法。
让观众迅速找到一个故事的切入口。
而片中众多的对话,展现出现代思维方式和古老的神性思维方式的碰撞,也是电影里最为精彩的地方。
尽管电影的结局是神的胜利。
不过,神是否存在,将在现实中继续无休止被争议、辨论。
PS:安东尼的表演令人叫绝,特别是他被魔鬼附身那一段。
驱魔电影看得不少,影史上经典的那些基本都看过了,各个国家的都有,但在驱魔文化中普遍集中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域,是否已经形成某种不成文的社会精神契约在该区域人群的精神生活里慢慢滋养出一种伦理辨证法的思维模式,这个是社会心理学值得探讨的内容。
我个人觉得 这个算不错的片子 很多哲学思想在里面 人亦是有了坚定的信念及信仰才能勇敢面对一切 所谓恶魔 也其实更多的表现为人的心魔 还有念想被恶魔操控 灵魂不再洁净 需要被洗礼 被驱散 需要勇敢
看完《仪式》,很自然的想到另一部影片,叫做《驱魔人》。
两部电影申称都是据实改编。
前者,改编自报告文学;后者,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前者的主人公是神学院学生male,记者female,驱魔神父male。
后者的主人公是大学生female,律师female,驱魔神父male。
前者的结局是神父驱逐了魔鬼。
后者的结局是魔鬼将大学生折磨至死。
前者的魔鬼,名字叫:baal。
后者的魔鬼,名字叫:lucifer
今天地铁故障,成就了我把这部KB的驱魔师的电影看完了,按照惯例的说一说到底值不值得看,如果你是 一个此方面的爱好者并对这些有兴趣,我建议可以看看啊,冲着安东尼也要来看一看啊,但是如果你对电影质量有着高要求,那么就可以关上电脑去看电视剧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少年通过自我成长变成了一个驱魔师。
不过里面有一些东西可以留着思考,关于魔鬼和上帝,魔鬼对青年说:god is dead.然而承认魔鬼存在的前提就是承认上帝的存在。
而这部片子最后的结尾,青年相信了上帝,制服了魔鬼,但是问题是,相信上帝的存在会导致相信魔鬼的存在。
就像安东尼饰演的father(神父)一样,他一直告诉男青年,要相信魔鬼,相信他存在才能制服他,这就是为什么最后,青年好像马上被魔鬼收编之后又能信上帝得永生的制服了魔鬼,是因为只有信魔鬼存在了,才会推演出上帝的存在。
OMG我也被我自己的叙述打破了头颅,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逻辑,例如魔鬼的存在,并不能用真实可靠的论据去证明他,安东尼作为father(神父)时候的解释是,魔鬼存在要不经意,正因为你未曾能找到他的存在,他才能存在。
这些问题虽然有时候你看起来好像觉得可笑,但是很多不能细细琢磨,就像之前有个人,论证自己存在如何证明一样。
我们碰到的物质的世界是通过大脑反应出的结果,也就是大脑反应出结果之前,是否有这么 一个存在的手去碰触同样存在的桌子不得而知。
那么我们只能记着影片中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When you see the demon, you see the God. When you see dirty, you see the clean as well. God is in your heart, believe in the god, believe your soul. ”相对于影片中的因为有了光明才有了黑暗更有趣的就是关于影片中的FATHER,影片中有几个对于男孩成长比较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亲身父亲,一个是教父。
主人翁的爸爸是从事入殓师这个职业,影片中无数次回忆起小时候爸爸给妈妈做最后的装束的画面,爸爸让主人公帮妈妈吹干,刚刚画上的红指甲。
影片中短暂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他和爸爸是有分歧的,他放弃了在爸爸身边而去读了神学院,纵使他和爸爸有了分歧,他也最底线的保留和尊重父亲,但是因为爸爸的原因,他没有了信仰,正因为没有了信仰,所以他跟他的神学院的老师谈起来这个事情,老师让他去参加驱魔师的培训,认识了,他的教父安东尼扮演的那个老头子。
相对于怀疑父亲,继续怀疑教父,同时也用科学的眼睛审视这些,妄图用心理学解开这个心结。
然而最后不论是教父还是爸爸都战胜了他,他终究没有坚持自己科学的认知,相信了眼前的一切,并拯救了教父。
相对于父亲在影片中亦正亦邪的样子,妈妈作为天使的模样一直深入人心,妈妈送给他一个圣母和圣子一起玩耍的图片的背面写着“you are not lonely,I will be with you forever”最后,当恶魔和god决斗的时候,妈妈的影像回转在青年的眼前。
圣母的力量,还记得安东尼在窗外看着圣母抱着基督那刹那邪恶的神情么,原来青年也许是上帝派来的。
但是亦或者一切都是一个布局,只为了让一个青年人走入殿堂。
2.5,还是太过平淡了
...................
安东尼老爷子的5星,演技无敌。
氛围铺陈和悬念设置都不错,结尾稍有唐突,不禁推敲。
太黑暗了 恶灵附体
相信你,因此相信上帝。霍普金斯真是个好看的有气质演得好的老头。
少女好得很。其余实在doesn't make any sense.
真他妈的烂啊,只为了证明是有魔鬼?
现代版的驱魔人,居然还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最后的情节让我想起了暗黑。
131 对这些驱魔什么的挺感兴趣的 不过太吓人的还不敢看。。
上帝被魔鬼掰弯过,对于驱魔有较为直观的展示,尽管只是戏说。故事整体上要比《圣痕》差些火候。有意思的是同一晚,先看了部天使片,又看了部魔鬼片,魔鬼比天使更能引导我的观影情绪。
卧槽简直闷爆了 安东尼大叔我都泪目了 还是看沉默羔羊算了
文艺片!我感觉是魔鬼想要把牧师掰弯。。。。。
风行网的字幕党们真是好人啊~!会在惊悚前几十秒做字幕预告提示~!!这对于晚上自虐独自看这种片的妹子来说简直是感激万分啊~!魔鬼通常是针对人心灵最脆弱的地方进行攻击与占领让你畏惧依从于它,有坚定的内心信仰以及刚正不阿心中有爱才能直面一切
不会真的是真人真事吧
魔鬼也搞基啊!感觉惊悚专为霍普金斯而设定的。想搞魔鬼版《沉默的羔羊》么?
大晚上看的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宗教片,不禁毛骨悚然,有上帝就必然有恶魔。霍普金斯这老头演黑暗角色真不是盖的。男主角的眼神太深邃了。剧情很不错,丝丝入扣,是个好片。
向《大法师》致敬的作品。很像一个系列的前传,要是能继续拍下去就好了~
片尾音乐真是不错 安东尼的台词还是很棒的 可惜剧情太薄弱啦
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