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比较红的电影都有此类特点,美好, 但是不现实 。
三傻是这样, 地球上的星星也是这样。
从其教育意义和剧情发展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也很催泪; 但是很象牙塔, 也似乎有点落入俗套 ,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丑小鸭其实是天鹅呢, 又有多少像尼克这样的好老师?
即便是某些初出社会的充满着憧憬的好老师 后面也很有可能被浮躁的社会所同化, 最后那些要发现孩子,不要放弃任何孩子的美好的想法也都被磨灭 。
不只是老师,现在各行各业的初出茅庐的牛犊们很多都带着对此职业的畅想,比如做官,比如医生·····但是后面可能都慢慢的偏离了最初的梦想,谋生,竞争··可能这种电影触动了我们内心柔软的,纯洁的那些角落,然后,我们关掉电脑,继续着我们的可能也是那么有爱的生活,或者不然··
新年期间,相公大人在给他的朋友圈推荐印度这部名唤《地球上的星星》旧电影的时,得到的回应跟我当初推荐这部电影时得到的回应几乎一样。
似乎我们所认识的年轻或者年长的父母们在面对“印度”这部宝莱坞的片子都有些变相的抵触情绪。
虽然,我身边也偶尔看见一两个朋友也在力荐此片,但,绝大多数做父母的还是觉得这是很局限的影片,首先是国人对印度的偏见,与我同龄的绝大多数认为印度片子除了唱歌跳舞谈恋爱没什么特别的;其次,因为它仅仅局限于一个具有阅读困难却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跟很多这类片子没什么不同。
但,我跟相公大人却不这样认为。
首先,作为南亚第一大国,印度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事实上,仅就上海来说,印度人开的很多公司并非二流的,甚至在软件业里印度早已经是名列前茅的的国家,更不用说它的大范围的免费教育等等,当然,他们的英文对我来说很难听。
印度,实际上早已经是教育大国。
而这片子实际上就在说它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
同时,宝莱坞作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电影世界”其艺术表现手法等等都早已经不是唱唱跳跳那么单一了。
我看重这部印度片的理由正是它的表述方式,片中的孩子是主角,艾萨,是个具有所谓阅读困难的孩子,一口大龅牙,一张有些呆萌的面孔,还有由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迷迷糊糊纯正孩子气,加上成绩不好,很难列入中国父母通常接受的“激励”孩子形象,加上有个出类拔萃的哥哥作为对比,这个满脑子鲸鱼会在天上飞的,火车会在上课时间出轨的孩子,几乎就是一个差生的代表。
但是,影片在讲述中并没有一开始就给这个孩子直接打上了“差生”的印章,而是用动画和各种童真的表现展示一个独特的孩子的思想天空,比如一开篇就让我们看见艾萨脑子里各种不可思议的色彩和物体变幻,比如他用自己的饮水杯装小鱼,比如将成绩单丢给狗儿撕碎,让观众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其所思所想,所看所得,让观众能够理解这个孩子自己的意愿和行动缘由,从而让观众能接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世界,这点远远比讲述一个老师拯救一个差生的故事更动人。
事实上,到影片结尾,艾萨除了具有出类拔萃的艺术天赋,别的科目并不见得多么优秀,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是偏科的典型。
然而,艾萨虽然被要求换校,但是依然没有被排斥出被教育的队列,同时,因为一个老师的发现,从而使其受教育方式走入了正轨,这个融汇于印度片里的因材施教观念其实早已经与国际接轨了。
而这个观念其实我们早在孔夫子时代就有了的,如孔子对子路和颜回的不同教育方式。
其次,至于影片里提到了同样具有阅读困难的如爱迪生等科学家,对比在我儿时读到的爱迪生的故事,我并不知道爱迪生有这个问题,但也差不多就是老师没法教爱提问题的爱迪生,他的母亲就将他领回家自己教育他。
而“阅读困难”这个问题,我最早在大学时代从当年的《听力入门》里一篇文章里的词汇——dyslexia就知道了,这个词译为“诵读困难”,当时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也有爱因斯坦,好像还有梵高,等等,事实上,很多成绩看上去很差的孩子,多少都有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部片子也提到了爱因斯坦和梵高,那么这片子里指的阅读困难跟这个dyslexia应该是一样或者类似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迄今没有找到发生的原因,能直接表述其症状就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分不清1和7,6和9,工和干,等等。
他们所理解和所能剖析解释和拓展的世界,跟我们这些“正常”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创造力跟我们不是同一个轨迹。
实际上,这样的人在我们同学中是看得见的,并非极少数,很可能我们自己的孩子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虽然我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但,听她讲述的同学里,大致知道是有这样的孩子的。
当很多父母在谴责当今教育如何如何扼杀孩子们的天赋的时候,父母自己同样也在扼杀。
更何况,现在普遍反应的是,今天的孩子们专注力远远低于之前的孩子们,最近的对比例子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父母们。
通常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等等,我的宝贝也有这个问题,在看完这片子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出现专注力差这样的问题是在于我作为家长自己给孩子的信息里太多了,造成了他们找不到重心,我的小纽扣虽然成绩优异,但发散思维很开阔,集中思维则相对薄弱,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是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循环往复而构成的思维活动。
当我们这些父母发现自己孩子很聪明的时候,还要注意他们是否能将自己的发散收回来,并收放自如。
我今年的重点任务就是继续调整她的专注点。
这片子也让我找到了相对的解决方式。
也就是说,这是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天涯】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4979969【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01271953686/
在我们身边有些孩子很不一般,比如:伊夏。
他们在传统教育中很难获得成长与成就。
往往不能幸运的遇到像尼克这样的好老师,所以这样的学生其生活往往是悲惨的。
阿米尓-汗成功的将特殊教育问题呈现在影片里,让我们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温柔、多一些爱、多一些思考去面对身边这些特殊的孩子。
我的学生里就有一位类似伊夏的孩子。
也是阅读障碍、喜欢画画、天马行空、温暖爱笑。
学校里很多老师不太待见他,不论是英文、国文、数学....他的学习、作业与考试,都是全班最后的。
很多老师认为他资质差又不努力。
是人生失败组。
然而,也有几位老师经常关心鼓励他,加上这学生阳光开朗乐观,他还是一张又一张的画图,并没有灰心退缩。
我常常让他用画作取代部分上交的作业,跟他说:继续做喜欢的事,这热情能让你走出一条风景独好的路!
有一天,我会以他为荣!
后来,这孩子去美国学艺术设计,每次回国聚会,我都看见他的成长。
老师,往往是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第三人,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这段路,期待每个老师都能用心去做个能带给孩子祝福的人!
这个礼拜的作业是写这部电影的影评。
于是分两次把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
刚刚写完印地语影评,才知道自己对于这门外语学得多么的不好,根本说不出想讲的话。
于是就来豆瓣了。
其实有种逼迫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看哭了。
阿米尔•汗的电影是一定要推的,这是不同于宝莱坞风格的思考。
可是脱不出电影的俗套。
剧情其实从看到封面的时刻就可以猜到。
却依然被简单的画面感动。
तारे ज़मीन पर 原意就是,地上的星星。
不知道这个地球是怎么译过来的,从配乐的歌词中,所指的也是大地。
是不是让许多人想到了童年。
印度的教育状况和中国太像了,庞大的人口和令人窒息的压力。
我每次做阅读题的时候,都会觉得美国的小孩子好可怜,他们有那么多的病,每种病都可以为他们开脱无法成为考试玩家的理由。
我们的孩子也很可怜。
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有病。
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
阿米尔在“三个傻瓜”里就对畸形的教育制度进行过戏谑式的讥讽。
我记得德里的清晨,我熬了一通宵,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去楼下散步。
背着大书包,灰头土脸的印度小男生站在路口等校车。
当然,不得不提的细节是,他们常常会手牵着手,对着这个陌生的哥哥喊HELLO。
门牙很勇敢。
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翘课是和谈恋爱一样的恐怖事情。
我似乎是到了中学,才会选择性的不去上课。
他那一天的游历很精彩。
大人的世界。
印度的绝大多数城市是充满了精灵巧妙的地方。
骗子、把戏人、小贩混杂起来,是在抬头看不见天空,脚下只有发烫的柏油马路的地方长大的我们,不能理解的。
印度的电影有一点很可爱。
他们有一个叫intervel time的设置。
往往三个小时的电影,剧情推进的实在缓慢,所以中场休息还是必要的。
而且往往上下半场电影似乎是两个思路。
记得在阿姆利泽的电影院看CROOK时,上下半场的尺度都不同。
好好的青春爱情片,在休息过后变成了色情片。
地上的星星也是如此。
阿米尔的出现就是转折的开始吧。
然后他开始催泪了。
后面的剧情是欢乐的。
每个孩子都很特别,这是电影的副标题。
教育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形形色色不同的孩子,统一成一个模样。
很现实的是,你玩艺术,玩音乐,最后还是得玩钱,不然就会玩死。
门牙爸爸的那大段话其实我没听懂,妈的,整个电影除了讲英语的部分,其他都听得欲生欲死。
可是那副神态,有些熟悉。
一度有种看在轮下的感觉,如果让德国人来拍这种题材,结局或许就是死亡。
然后我就在想,中国人写过这样的书来批评一下教育制度吗?
中国的电影呢?
中国人还幻想着流浪者之歌这样的印度片时,人家宝莱坞都能够拍到这个层面了。
可是电影毕竟是电影。
我们的孩子很可怜。
上个礼拜才听说,p大有个11大一的新生放弃了生命。
不去揣测他的意图,想必我们素质教育的巨轮脱不了关系吧。
印度的孩子很可怜。
都是地上的星星,有的却再也没法睁开眼镜。
印度人比我们更无法接受结局不完满。
所以大家欢欢喜喜散幕的时候,忘记了,在这个国度,孩子们有多苦。
做义工的日子里,接触了许多孩子。
我很爱雅利安人的大眼睛,还有那永远不变的笑容。
义诊时,最害怕听到医生说的就是,这根本没法治,要治他们也治不起。
然后看着比我小不了几岁的他们,卑微地走开。
事实就是,有的人的天空里根本就没有星星,有的星星就是黯淡到我们从来看不见。
只是希望岁月不会把我们这一代人磨成了现实的刀口,再架在我们的孩子脖子上。
我记得和别人聊天时,说起要怎么带儿子。
要带着他在后院里探索,满足小小的好奇,妈妈讲童话,爸爸讲科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不仅像妈妈说的那样它倒映了大海的颜色,还因为蓝色光的波长最长;陪他一起唐诗宋词,一句句地背诵古文,看他摇头晃脑的样子傻笑,拉着他去远足,躺在草地听爸爸讲泡妞经;和爸爸一起拍照,听音乐,踢足球,或者任何冒到小脑袋里的新鲜念头,每个儿时幻想最后也许都是他可以一生执着的事业;希望有他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在长大后明白自己想要去奋斗什么,而不是被生活逼迫着成长。
我们不能推倒重来,但是或许,不要去剥夺一颗星星发光的权利。
“你去过梵高吗?
就是那个,晚上是蓝色的,星星的形状是在转的地方。
”这部电影里的小男孩伊夏可以回答洋武,他肯定去过,他的脑袋里时刻都在跑飞船。
庆幸的是有个老师没有扼杀他的想象力,没有骂他是个傻子。
这部电影充满了教育的哲学,却没有刻意说教的成分。
这部电影真的算长,可我怎么觉得看完只过了60分钟。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独一无二。
千篇一律只适合芭比娃娃,尊重个性,尊重自我,尊重特色,这才是世界色彩斑斓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活多姿多彩的最大来源。
浓浓的一碗心灵鸡汤,优点在于将孩子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缺点在于道理的灌输太过简单直白,但还是忍不住泪目了。
很温情的电影。
看完对阿米尔汗的崇敬之情又深了一分。
这是一个真正有社会担当的电影人。
他的电影作品不只是为了票房,更是为了电影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
这部作品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独特的天赋,需要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或是硬塞。
片子的歌舞环节不是特别应景,除了阿米尔汗出场那个歌舞,其他几场有些拖时间占篇幅。
应该把伊桑努力克服学习障碍的戏份多拍一些。
画画大赛那场戏非常赞,每个人都展现了自己温情的一面,不再有身份桎梏。
看到快9分的豆瓣评分,我还是觉得作为电影,本片最多也就3星标准,依我看,就算是弱化版本的死亡诗社吧。
为什么稍微好一点的印度电影动辄都得三个小时上下,那是他们为了歌舞而歌舞,大大的拖慢了节奏,甚至影片40%左右,主要人物尼克老师才姗姗来迟。
人物也不够好,老师基本上无变化,很轻易就发现了有阅读障碍的主角,感觉过于巧合,中间的割裂比较严重;孩子么,应该释放出一些黑暗的地方,到底我们咒骂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大概在我看来阅读困难和多动症这些都差不多,都属于学习障碍,应该找医生进行解决,而非教师。
老师这么偏心,幸亏这孩子确实画画有长处,我可不信所有有阅读障碍的孩子都有足够的天分,能在某方面有所成就。
我并不喜欢这种偏心的因材施教,能让一个阅读障碍的孩子正常读写,这才是教育。
《地球上的星星》,一个老师,一个读写障碍的孩子和他的家庭的故事。
老师说:我们身边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世人都将叹为观止,哇哦 多好的场景!老师还对父母讲了《水知道答案》的另一个版本——所罗门岛的故事:在所罗门岛上,当土著们需要耕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完全死于自身原因。
比尔·盖茨小时候很腼腆,常常话都说不利索,时不时就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嘲笑。
一般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会鼓励孩子大胆社交,多说多练习,慢慢就好了。
可盖茨的母亲毕竟不是一般人:“你知道你说话为什么会结巴吗?
那是因为你脑子转得太快了,说话的速度跟不上啊。
”瞧瞧这话说的多有水平,不仅让盖茨放下心结,还发现了自己思考能力的独特优势,从此以后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世界,这才有了他后来的种种创新和出其不意。
好的父母和老师擅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给予他们舞台去发挥和创造。
但更多的大人,却把孩子当作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办法接受他们的“特殊”。
阿米尔·汗导演的印度高分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就揭露了这个残酷的教育现状。
影片的主人公伊夏三年级读了2年,仍然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父母觉得他不听话、不认真,而老师觉得他智商有问题,让家长送他去特殊学校。
可伊夏又是特别的。
他的世界像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每个陌生的场景都能让他产生兴趣,他可以在脑中上演奇思妙想的小剧场,也可以用画笔构建出绚烂多彩的异想王国。
在拼写和算术上,伊夏是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
可在想象力和美术的世界里,伊夏却是个光芒闪耀的天才儿童。
1.孩子的“独特”,需要大人们的细心观察对伊夏来说,英语学习是一场灾难。
他总是把p和q、b和d搞混,一个稍微复杂点的单词能写3种不同的拼法。
老师让他念课文,他却痛苦地表示字母在跳舞。
在生活方面,伊夏也远远落后。
同龄小孩早就能独立完成的扣扣子、绑鞋带,他都需要妈妈的协助。
所有人都觉得这孩子是个闯祸精。
这些东西有什么难的呢?
肯定是他不用心。
没有人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更没有人带他去求助专业人士。
老师们嫌弃他,家长讳疾忌医,大人们想当然地给伊夏下了负面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一个缺乏管教的小男孩。
美术代课老师尼康敏锐地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他仔细比对了伊夏的作业笔迹后,痛心疾首地质问他的父母:“你们没有发现他犯错的固定模式吗?
”爸爸傲慢地回应说:“他就是不用心,还能有什么原因。
”
可事实上,伊夏患有读写障碍。
这种病又被称作失读症、失写症,是一种基于神经学引起的学习障碍。
这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智力也同一般人一样,但他们的读写能力远远不如常人。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伊夏的大脑发育恰恰缺少了拆分、重组等语言加工的能力,所以他难以正确地识别单词拼写,对文字的解码能力有限。
如果伊夏的父母像尼康老师一样细心和耐心,很容易就会观察到孩子认知过程的规律和与常人的不同。
只可惜,他们思维僵化、刚愎自用,把认知偏差错当成了真理。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发展步调都是有差异的。
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得非常聪慧,才艺突出,有极高的运算能力。
而有的孩子可能温温吞吞,直到大学甚至工作以后才展现出自己过人的一面。
这些差异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对错,更加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
一个有极高写作天赋的孩子,可能上学时数学不及格,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而一个严谨的数学家,很可能故事讲得结结巴巴,枯燥无味。
好的教育最需要的就是顺势而为,细心观察孩子的独特之处,然后因材施教。
即便像伊夏一样的读写障碍,也能在尼康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慢慢好转。
只要有一双慧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塑之才。
2.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思想,不应该被秩序和竞争而禁锢伊夏很喜欢画画。
因为想象力丰富,他的画作恣意潇洒,用色大胆,观者皆能感受到孩子内心波涛汹涌的情绪和无边无际的灵感。
可惜,这一切在他爸爸眼里,都是无用的。
即便画画再有才华,他也没办法去外面和别人竞争。
爸爸狠心地把伊夏送去寄宿学校接受管教,就是因为孩子要一直和别人比赛,要成功地开创未来。
恐怕许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等你上大学了我就不管你了,但你现在必须好好学习。
”孩子们就像一个个设计精巧的零件,只要顺利打磨出厂就能成为合格优质的人才。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得高分,将来好当医生、工程师、公司高管。
至于孩子独特的才华和思想,没有人在意。
尼康老师同情这些小孩。
他的第一节美术课,就穿着小丑服带着孩子边唱边跳。
他笑着问孩子 “太阳会不会洗澡,行星会不会吵架?
” 这些古灵精怪的问题,地理老师大概要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可是正确答案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如果孩子总是被“纠正”,他们便不再敢叽叽喳喳地说出自己新奇的想法。
为了迎合标准,他们更不敢说出自己独特的心声。
渐渐地,孩子将被困在标准里。
他们不再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只知道循规蹈矩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会随机应变,不敢发出不同的声音,也难以创造创新。
影片的最后,尼康老师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一场绘画比赛。
在这场艺术的盛宴中,所有人都沉浸在色彩的世界里,再理性刻板的老师,也从画画中获得了创造和表达自己的乐趣。
这些墨守成规的大人,从前也是一个个活泼机灵的孩子。
只可惜,我们这些大人啊,在日复一日的标准化习题和学业竞争中,早已失去了自己独有的天真和想象。
当我们成了家长和老师,也自然而然地延续着上一辈的教育,不愿意保护孩子天马行空的思想和表达自我的需求。
这是教育的轮回,也是教育的悲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怎么能用同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呢?
如果盲目地按标准化流程揠苗助长,不顾孩子的自身状况,终有一天孩子会被拉断的啊。
而他们珍贵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想法、才华,也会慢慢地被消磨殆尽。
3.保护孩子的独一无二,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爱伊夏被送去寄宿学校之后,妈妈在家里发现了他留下的翻页书。
她从头翻到尾,看到画里的伊夏和父母哥哥渐行渐远,哭得不能自已。
孩子在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多么想做一个好孩子,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纳。
尽管他和自己秩序井然的家似乎格格不入,但他仍然从心底眷恋着家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童年期最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能力是通过勤奋积累来的。
但对伊夏来说,同龄小孩能轻松上手的事,他都不会做,他的自信心都被摧毁了。
为了藏起自己的自卑,他只能和全世界作对。
与其承认自己不会,不如干脆说自己不想做。
童年期同时也是社会自我的发展阶段,外部的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内部评价。
对伊夏来说,家长和老师的反馈都是负面的,对他一直是否定的,所以他没办法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无法认同自己。
影片中,尼康老师曾给伊夏的爸爸讲了一个故事,说所罗门群岛的人在要砍树之前,会一起围在那棵树旁边大声咒骂。
过了几天它就自己枯死了,是孤独死掉的。
我们大人也渴望他人的尊重和接纳,更何况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呢?
想象一下,假如有一个妈妈,辛辛苦苦下班回家做饭,孩子却说“盐放多了太咸了”,这个妈妈是不是会暴跳如雷,因为她需要孩子的认可和体谅。
如果这个妈妈因此指责孩子不懂事,然后一个晚上不理孩子,这个孩子会不会很委屈。
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孩子会不断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进而不再相信自己,越来越压抑自己。
伊夏也是这样,在被父母抛下的恐惧和寄宿学校的严苛氛围中,濒临崩溃。
为了鼓励伊夏,尼康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许多名人的故事。
达芬奇、爱迪生、毕加索、迪士尼,他们都曾受到读写障碍的困扰。
他们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又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创造了世界。
伊夏跟着老师一点点地学习拼写和算术,重新拿起画笔编织出脑中的蓝图。
当他的画作被校长钦点为绘画比赛第一名时,他整个人都笼罩在不可思议当中。
在全校师生面前,他的才华和能力终于被认可,自信和活泼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
在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大人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安全感。
当他们害怕时,身边有人陪伴;当他们沮丧时,身后有人鼓励和支持;当他们快乐时,有人一起分享。
只有孩子感觉到被需要和认可,他们才能激起无穷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一切困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是落在地球上的独特的星星,他们不应该被标准化的模具来锻造。
他们需要被细心地看见、温柔地接纳,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舞台去释放想象力、表达独特的思想,他们也需要父母和老师做他们坚强的后盾,这样才能发展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真正认同自己的独一无二。
七夕的夜,雷雨交加。
我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地球上的星星》。
随着那张笑脸的消失,那双充满好奇眼睛的收回┅我的眼角渐显湿润,画面渐变模糊。
干燥的心脏如天外惊雷,被闪开一道道裂口。
如火山,有灼热的岩浆喷发而出。
如干裂的旱田,被窗外的突如而来的暴雨淹没。
回忆像浪潮一样波涛汹涌的一波又一波的涌入我的大脑,一潮一潮的将我淹没。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个脾气火爆的重庆女人。
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她站在讲台上讲高尔基的文章的时候,愤怒的问我们燕子到哪里去了的模样。
她像一头发毛的母牛一样乱撞,像一头受伤的狮子一样咆哮,像一头老虎一样像我们扑来。
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敢回答燕子去了哪里。
那天的教室鸦雀无声,看着窗外阳光,斜打在玻璃窗上,散落一地的碎影。
我感到自己紧绷的血管,像要破裂一般。
我屏住呼吸,仿佛呼吸的声音太大都会被海浪卷走,被愤怒的狮子撕碎,被老虎吃掉一样。
我的同桌是个皮肤雪白的智障儿(所谓的智障)。
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睁。
眼睛大大的,看似无助,又似空洞麻木。
她的右手被蛇咬掉的只剩半截的食指,圆圆的像那条蛇把它自己身体的形状永远的留在了她身上。
总让人看见她的食指就仿佛看见一条蛇的脑袋,睁圆了眼睛看着你。
她在上课的时候常常两眼空洞的盯着黑板,咬完一支又一支的铅笔头。
他就这样咬了6年的铅笔头,考了6年的0分。
6年之后她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她不再用听老师骂他是傻瓜,是白痴的鬼话┅她不在需要天天面对同学的讥笑。
她的一生只在学校度过了6年,这被人忽略,被人讥笑,被人┅的6年就是她全部的学生时代。
今天的她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不知道是否过的好。
在回忆起她年幼的学生时代来,应该也是有甜蜜的时候吧,可我们带给她的有多少?
她始终没有遇见那个在美术课上穿戏服跳舞的老师,没有遇见那个观察入微,关怀她的老师。
没有遇见那个不远千里家访的老师。
现实里的老师是剥落的旧墙,早已掉了那层白白亮亮的的油漆。
渐露暗灰的石头。
作文本里的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知道你是否见过?
老师只会喜欢成绩好的孩子,老师的关注都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
老师再会想要把一个调皮成绩很差的孩子改造成优良的三好学生,那都是家长有头有脸的孩子。
他们不会花心思在一个所谓的不会讨好的傻子身上。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所谓的智障在被忽略。
又是阿米尔汗的儿童或青少年题材片,他的片总是大受未成熟的小孩欢迎,一是青少年题材,二是他意图强烈的讲述方式。每个镜头导演的意图都强烈的在后面吼叫,做作,刻意,生硬,再拼命煽情,重口味塑典型的说教方式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印度大众。
竞争,一切都源自丛林法则。如果为了生存和效率,这和培养机器何异?在看似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渐渐磨灭原本的人性纯真。其实这和我们又有什么区别?想想我们周围从小到大又有多少人从被抛弃到自曝自弃的?关键是,有多少像尼克这样的老师的?没有差学生,只有坏老师。7.9
6/10。片头伊夏拿渔网等待鱼儿而忽视急躁的校车,象征急躁的社会竞争入侵童真,他逃学遥望大海时处于远景左侧,结尾他再次欣赏水中倒影则处于画面中心,表现伊夏找到成长的正确位置;化身宇宙船长解答数学题、文字变成爬虫腐蚀心灵的想象空间不断拓展,母亲翻看画册读懂孩子心声的蒙太奇运用饱满充实。 @2017-12-03 23:53:58
真的很无聊
我们中间一直都有那样的人,,想要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被孤立了,但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赢家那时世界将会被震动。
我看片的口味也越来越狭窄了么……一步一步走入死循环的帷幕已经拉开了……?有点兴奋……
题材很好,该煽情落泪的地方一个不少,就是本该90分钟讲完的事非得抻到160分钟这谁他妈受得了
是年代太久远么?get不到点,冗长拖沓,形式大于内容。
还是受不了这种音乐剧式的印度电影,主要还是音乐不好听~!拖拖拉拉,其实一小时完全可以说明白,情节也虚假和谐。
亚洲电影展广州站第二场。执起画笔,描绘出天马行空的童心,春风化雨,润透心灵。在电影院看感觉每一帧都泛出老旧胶片的味道。在《三个白痴》之前,Aamir Khan就已经给死板的校园教条教育和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一记发人深省的耳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天赋不一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Aamir Khan扮演的老师之于身陷水深火热的孩子Ishaan而言全然如同天降救星般的存在。
不得不说,太长了。。。开始都受不了了。
前俩小时刻画很细腻,但是后面四十分钟就显得太刻意了。现实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这样的孩子将来都会遇到一个又理解人又颜值高的好老师,遇不到的只能自愈然后变成高冷狗................舞蹈和配乐确实很赞。
历经漫长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半程时阿米尔汗的出场,也让整部作品的调调一下发生了变化,这么一看和后面《神秘巨星》的结构还蛮像的。有一些对异想的描绘是有趣的虽然也浅尝辄止,歌舞部分的融合比较自然,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也一如既往的可贵。
等到阿米尔·汗一出现,真种有改天换地一扫阴霾的本事。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此,从学生到老师,都在试图影响举国的教育观,哪怕蚍蜉撼树。当了那么久地里泥,有朝一日竟会有人当你是天上星,这么美好的际遇,恐怕大多出现在大银幕上。走到现在还没崩坏的我们,单枪匹马走过了多少刀山火海唉。
看睡着了。太可怕了,这片子根本谈不上有剧本。前70分钟都是有阅读障碍的男孩在费劲的上学,有时他还有点自闭症倾向,很暴躁的闹怪声之类的反抗家长跟老师,电影只是在堆积这些阅读障碍的表现(有不少段落还是重复的)。70分钟后特教老师阿米尔汗才出现,而且他的出现没有任何铺垫,上来就是在教室唱励志歌曲,他跟小男孩的所有接触也没有内容,既体现不出他一个专业人士的素养,也没有戏剧化的对手戏、感情线,他对小男孩所有的作为就是上两堂鸡汤课、找美术方面的专业支持。阿米尔汗看着残障孩子流眼泪那场戏直露的表明这角色只是个仅有概念的工具人。全片流淌着一股幼稚的味道:片尾官员和特殊孩子们其乐融融的在一起画画玩什么的。全片唯一能称得上设计的,是男孩幻想字母都变成了蜘蛛到处爬。歌舞用类似剧情MV的手法表现,而非只有演员舞动
完全没有素质的小男孩,长的也不好看,要不是前250,死都不会看。
阿米尔·汗自导自演,令老套教育励志题材又焕发出别样色彩。每次看完这类片子就觉得自己身为一个老师还是有很多不合格的地方,自残形愧呐。最后给龅牙孩子画的画像很令人感动
我还是喜欢那种仨傻子那种欢乐和鬼马的片儿啊,这个励志方面太满了,溢出来。
节奏太慢了…
最讨厌mv了,而且印地语好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