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36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罪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四)二人以上轮奸的;(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没有这样一群人,受害者有罪论,说话从来不考虑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受。
之前有个新闻报道,有个高中女生,学习优异,因为班主任的猥亵她得了抑郁症,旁观者给她泼脏水,而那个犯罪分子却仅仅受到轻微的学校的处罚,是的学校没有报警,而后面再报警警察也轻微处理了,而无耻的老师名义上是道歉,却口头威胁受害者,后面这个女孩选择了跳楼自杀。
而只有她的死才换来这个老师开除教师队伍。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那是绝望的。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可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不是下一个?
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层层深入,直逼人心,最后大快人心,很反映现实的一部电影,真的有点韩国的恐怖直播的味道,发人深省,我不知道豆瓣需要多少字才能算评论内容不短,一直保存评论内容太短了,就是想抒发下感受,怎么这么难~来自wesee安卓客户端
这个电影让我又爱又恨,喜欢的是激进的弱势群体维权的主题,讨厌的是影片表现的形式。
先说不好的部分。
本采用的是非常商业的拍摄模式,无论是剧情的一波三折,还是惊悚的调度,还是快速节奏很好的剪辑。
当然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本片是非常成功,但这不符合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应该拿来娱乐,过于戏剧的桥段会喧宾夺主。
而且有些bug,比如那个假装被杀死的男孩,女主在录像,观众不可能没看见她开的是空枪,因为男孩身上没有血。
还有总理不可能真的会面的,通话已经是极限了,现实中女主这样的人早就被狙击了。
然后让我们谈谈本片背后的主题。
关于她个人。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痛苦需要被感受到。
像被强奸这种事,即便经过十多年的心理治疗这种东西依然不会消失,这像是ptsd一样,它化作了另一种东西依然纠缠着你。
即便是她的未婚夫抱她,她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
一瞬间毁灭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如此。
有些事情不会忘记,愤怒必须得到释放。
她是一个极端的女权主义,她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来谋求让女性的基本权益得到国家重视的机会。
这比那些只是单纯维护自身权益的田园女权强太多。
当然很难说她绑架孩子们行为就可以被她初衷正当化。
我也不是很认同她的行为,即便她除了这么做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
但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些人敢于去做这样模糊的道德抉择,敢于承担世人的咒骂与唾弃,坚持于自己选择的道路。
后世我们称这些人为殉道者,圣人。
也许她只是一个受刺激被激怒做出疯狂行动的偏执者,又或者她大过于我们其他人,而我们以当下的眼光还不能理解她。
“人们都是聋子,只有这样大声的说他们才能听得到”。
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关心他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运气这种东西。
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可以收集抢劫犯的资料,她可以给印度司法部投诉,她可以联系非政府组织或者组织人们进行游行示威。
但是稍微想了一下这无异于异想天开,我问我自己,你认为政府蠢到不知道每16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你认为警察没有能力调查出抢劫犯是谁。
不,他们只是不在乎。
“难道我们应得的只有蜡烛游行吗”,说的可太好了。
我很喜欢那个虚伪的女主播的桥段,她的同事说有一个幼儿园被劫持,她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知道了那就是她儿子的幼儿园,瞬间崩溃,只有针扎在你的手上你才会痛。
就像大众一样,人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
我认为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都是人们冷漠的结果。
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的权益,除非你强迫他们。
女性在这一个国家的地位。
我没有特指印度,我认为这是世界普遍的,很多国家的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于弱势的地位。
关于对女性权益的不健全的本质就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是隐含在国家掌权者的潜意识里的,即便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电影里的秘书对女总理说你太过于情感用事,因为你是...。
即便她已经成为总理了,其他男性依然认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决定是不明智的,这是一种固执的本质上的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可见这种偏见有多么根深蒂固,即便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女总理。
贫穷与无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这种偏见。
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不完美复制体,女性没有理性的灵魂,最为有史以来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竟然得出这么荒谬的结论,这是荒谬的,也是可怕的。
这种根植于民族的偏见才是根本原因,而不幸的是这也是最难改变的。
片中给了光明的一面,立法成功。
更严重的刑法必然削弱强奸事件的发生,也能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
但这种偏见不可能消失,这不是任何法律能改变的。
一个社会的习俗与道德才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础,这些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理性,但如果你想加入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很不幸这种对女性的不公平刻板要求就是很多文化的一部分。
这只能够靠一代代新人去接受更加开放文明的思维才能改变这一点,好消息是尽管公平的进程走的很慢,但是它一直不断的在走。
比如现实中,印度强奸犯最严重确实可以判处死刑。
但这样进步正是温和化的Naina们不断推进的,她们值得所有人的致敬。
哦,我突然想起美国的堕胎法案。
想想就荒谬都2022年竟然搞这个,还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就如乔治卡林所说,他们不是反堕胎,他们就是在反女性。
每一次这种新闻都能让我重新刷新人类的sb程度。
Since you'r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as per statistics,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在你观看这个电影期间就有8个女性在我们国家被强奸。
我想不会有人不会对这句话不产生丝毫触动,她们不是数据,都是活生生的人。
刚看了《暴劫梨花》就看这部,没想到也是有关强奸的题材,一般不会连着看两部严肃沉重的电影,怕虐心。
故事演了一大半还在迷惑女主为何要绑架自己幼儿园的孩子,而且一定要见总理,直到片子2/3才讲述出原来她在学生时被两人强奸,但当时的警官好大喜功,懒得理她的小案子,并没有把施暴者绳之以法,多年后女主不惜铤而走险绑架十多个孩子要见总理一面,看到此处很是感动,以为她只是希望能严惩罪犯。
但当总理从警官口中得知女主的遭遇后连说这是我们制度的问题,女主见到总理后要求改变现有法律严惩每一个强奸犯时,我大为震惊,这立意太高了啊,虽然有些理想化,但真的很有勇气,有几个国家能在电影中反思自己的体制,制度呢,我一直呼吁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要积极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咳咳。
至于片子故事讲述,镜头等的确不完美,多数印度片可能更差,这部不错了。
不能拿好莱坞的标准来看印度片,GDP都差好几倍呢,再说美国一年也拍不少烂片,又大又烂。
聚焦印度女性社会和法律现状的现实题材。
总理手下对女性总理的偏见;印度体制问题导致在印度每16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强奸,施暴者没有被绳之以法,受害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心理治疗;媒体为了知名度和收视率,妄加评论的报道等。
这些都暴露出印度社会的现状,好在印度电影审查的包容性,至少让这种题材的电影得以发声,也许会是推动现实社会关注和立法的开始。
我们说拍一些现实题材电影,不是为了抹黑,而恰恰相反我们是太热爱这片土地,是希望通过这种艺术的形式作为一种表达,去监督和惊醒,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才能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让社会越来越好。
韩国电影已经起了很好的正面例子,对于现实社会种种不足的艺术表达,促进立法的完善,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保障,这才是电影带来的积极意义的一种体现。
希望一切越来越好~
“这个国家的人装聋作哑,除非你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否则他们会轻易地选择忽略你的声音。
”
说起印度电影,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那些充满“咖喱味”的运镜,想到一些十分“雷人”的桥段,但实际上,近些年来印度电影越来越“敢拍”,也拍出了不少直击印度社会问题的优秀影片。
如《杰伊·比姆》讽刺了印度司法机构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问题,强调司法公正;《厕所英雄》直击了百年来印度平民“如厕难”的问题,引起政府重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展现了印度底层人民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与歧视,揭露底层苦难。
《星期四》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它用一种更加尖锐,更加直接的手法向政府呐喊,请求印度政府重视妇女的受强暴问题。
电影《星期四》主要讲述了幼儿园老师奈娜在一个星期四劫持了她的16个学生以换取与政府高层对话的机会,她希望通过与同为女性的总理对话来引起政府对于印度女性受强暴问题的重视。
影片使用了线性叙事,有趣的是,在这部影片中,观众的视点不是全知全能的,而是跟着警察,在充满挑战的调查过程中逐步揭露真相。
随着警方的调查,奈娜的故事被一点点揭开,剧情也逐渐明朗起来。
奈娜在十五年前的生日受到校巴司机的强暴,患上了抑郁症,一直都在积极治疗中,警方当时正把精力放在另一单可能会使他们成名的案子上,没有去抓捕强暴奈娜的凶手,在奈娜心中埋下了对警方不信任的种子。
在奈娜发现当时强暴自己的凶手已经改名换姓成为了自己学生的司机,她很恐慌,她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在心爱的学生身上重现,所以才会有之后的这起绑架案发生。
色调与镜头语言影片并非自始至终使用相同的色调,而是开头、结尾使用了暖色调,故事主体部分使用了冷色调。
开头的奈娜是活泼的,有朝气的,整个人都散发着暖光,孩子们也十分喜欢她,所以影片使用了暖色调进行表达。
影片巧妙地使用了奈娜拉窗帘的动作来实现影片色调的由明转暗,同时也象征着奈娜心态由阳光开朗的幼儿园老师转变为了铁石心肠的绑架嫌疑人。
结尾时奈娜看到印度民众觉醒,强暴罪被列了死刑,她的心愿也达成了,所以这个片段也使用了暖色调来表达。
媒体媒体是影片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们不是影片的主角,但他们无处不在。
在孩子的家长们刚刚赶往奈娜绑架现场时,警方就让家长进入被封锁的咖啡厅中,不让外场的媒体接触到他们。
当奈娜的未婚夫与警察对话时,记者甚至都不顾自己还正在受到绑架的儿子,马上将注意力转移到奈娜未婚夫说出的关于奈娜患有抑郁症的事情上,十分兴奋地录下了音,为自己得到了一手情报而欢呼雀跃。
在记者的儿子被奈娜释放后,她更是马不停蹄地赶往新闻直播现场对自己录下的证据进行播报,并且是添油加醋地进行播报,毫无媒体素养。
以上种种都是印度媒体的缩影,现实只会比电影更加魔幻,导演看到了这种现象,借奈娜之口表达了他对印度及印度媒体的讽刺:
这是奈娜对公众发出的呐喊,同时也是制作团队希望印度公众加以重视的方面。
良莠不齐的媒体素养,致使印度民众蒙蔽于虚假信息当中,无数人的生活被虚假信息毁掉,但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声音,没有人在乎真相是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所见的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
理想主义毫无疑问的,这是一部理想主义电影,主人公奈娜的犯罪计划实施得很顺利,虽然过程中有一些小波折,但最终奈娜还是达成了目的。
有人会说,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部电影拍得太假了。
2013年,印度国会下院人民院通过刑法修正案,加强打击强奸罪行,强奸犯最高可判死刑。
这个结果离不开印度电影和人们的抗争,《星期四》正是以这部法案的通过为原型,以一种理想主义的角度告诉公众,永远不要放弃抗争。
如果说《星期四》只是法案通过后的事件重述,那么《熔炉》就是促进了了韩国性侵害防治修正案的“功臣“。
电影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压倒性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性侵女身障者、不满13岁幼童,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废除公诉期。
加害者如任职于社会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可加重处罚,新法于2012年7月实施。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电影中的呼吁使现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认为,电影正是人们理想的一种投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可以通过电影来投射,来影响现实生活。
基于现实当然是必要的,但理想主义是人类宝贵的财富,通过理想主义我们才能够看到现实更多的可能性,才会去抗争,让现实变得更好。
一只飞蛾,咆哮着,扑向了现实的火焰。
剧情什么的就不说了,这里就说说最后的高潮点。
我们看到的是司机强奸犯夺了男警察的枪,不如说是男警察是故意给司机强奸犯递枪。
细节有三个第一个:男警察手里的枪往外摆了好几次,似乎是故意引起司机强奸犯的注意,男警察作为一个多年的老警察,手里的枪怎么会任意被人夺走呢?
很明显,是故意递枪。
第二个:司机强奸犯夺走手枪后,虽然男警察知道自己的配枪没有开保险,按道理他应该第一时间扑倒犯人或赶紧把手枪抢过来,毕竟总理就在旁边呢?
但是男警察表现的异常冷静,因为他就是故意让犯人开枪,给女主一个开枪的理由和动机;
司机强奸犯开完枪后,他要是想阻止女主开枪,轻而易举,但是男警就这么看着,而且这眼神示意很明显了,此时不开枪,更待何时。
另外,女主开完枪后,突击队紧跟着就进来了,男警察立刻第一时间用身体挡住突击队的枪口,防止突击队开枪射杀女主,到了这里,男警察才算是正常的警察表现。
第三个:女主被逮捕后,在雨中与男警察眼神交汇,点头示意。
女主完成了心愿,男警察赎了罪,同时也结束了这个多年未完成的旧案。
2023.03.13 因为六级备考,时隔1星期才写下影片。
看过以后,只能说是没有原有达到预期了,在观影之前早有听闻该影名声“印度人居然放出来上映了!
”“成千上万男性印度人请愿封杀导演与演员!
” 故事内核很简单,就是讲述印度女性地位的不公,权利遭到蔑视。
影片围绕女主奈娜、警方、政客、媒体四方开展故事,以奈娜挟持幼儿园小孩为自己争夺权利为主线。
但是,影片前半部分节奏太慢了,情节没有过多波动,全靠着“奈娜为什么要挟制小孩”这一问题,吊着观众继续看下去;而后半段又草草收尾,结局很难作为一份答卷来回答印度这个积难已久的社会问题。
只能说导演能力没有很好的完成这部电影,如果可以再引人深思或者创新性一点结局可能会更好。
我也去找找有没有相似主题的电影,看看别人在讲社会问题时会以怎样的一个方式。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已经有8个妇女被强奸”一句话,囊括了整部电影的核心,一些问题一直存在,只是很多人看不到,听不到,所以,罪恶依然存在。
一直对印度很感兴趣,那是一个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国家,那是五颜六色装扮的国家,那也是令全世界唏嘘的一个国家,恒河水,绵长而悠远,恒河水漂浮着死尸。
之前看过一些书和电影,更多的关注的是关于印度种姓的问题,当然印度女人地位不高也一直是一个困扰世界的问题,而这部电影,在用一种无助的方式呐喊着。
其实讨论印度制度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就想表达一下对这不电影的看法吧。
值得看,因意义存在,故事用了很大的篇幅去铺垫,对于观看者来说,知道最后会有一个爆点出现,所以期待,等着看到结果,而故事也在随后结尾处给了大家一个事件重现,有爆点,有惊喜。
故事是完整的,不拖拉,甚至在强奸犯出现的一刻,我不觉得突兀。
媒体,网络给了很多人畅所欲言的条件,但是这样的讨论和所谓的结论未必是真实的,如那个黄金时段女主持,片面的报道故事的一个片段,从而误导或者说知道一个所谓的爆点,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样,很多人不想去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而是仅凭一个图片或者视频区猜测臆想,扭曲事实。
当然网路也是好的东西,直播让事件展现在广大网友面前,实时而直观,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人想利用媒体展现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性,各有利弊吧我觉得这部电影至少在内容上,是积极的,正面的,在用一种媒体的诉求去引发社会对印度体质问题的关注,这样的题材应该更多一些,当然不可能靠着一部电影或者几部电影就解决社问题,那是过于乐观了,但是却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其实在这方面,韩国电影开创先河,很多无法侦破的案件被排成电影,是一种对自我的提醒也是寻求解决的提个期望。
还是有点扯了,儿戏一样
一个女人需要孤身奋战、耗尽一切才能换来少得可怜的话语权,而现实要比电影黑暗得多,片尾字幕印象深刻,在观看这部影片的两个小时内,就有8位印度妇女被强奸,同为女人、同样身处亚洲,对于这种恐惧十分感同身受。看之前以为会很类似《裙角飞扬的日子》,看完发现探讨的问题确实不同,题材很好,可惜的是拍得一般,制造悬疑氛围用力过猛,几处镜头+音效真的很印度,废镜头废戏一堆,高潮来得太晚,立意大于影片本身。
印度片越来越跳出人们刻板印象了。题材是好的,拍摄手法也比较商业化熟练,只是冗戏和冗镜头实在太多太多
有点太拖沓了~印度的QJ实在太多了!
被高分吸引,看完心情很复杂。从电影角度来说拍的很普通。虽然没有歌舞但依然印度味十足,尤其拉近特写的镜头和一些细节处理。不是说印度味重就不好,而是过多重复的镜头语言以及不严谨的细节,拉低了整体电影的质感。但整个故事却又让我动容,尤其是印度这样的国家,也开始频繁拍出女性力量,女性视角的电影。反应出社会层面,某种向好的女性意识逐渐变多,这是变好的开始。
煞笔导演对慢镜头爱的丧心病狂。看到一半就知道孩子是假死,看到三分之二发现是个傻逼女权片,真是浪费时间
胜在立意和前后呼应,技法太差,大量无用的镜头和强作惊悚感的配乐,表演痕迹也很重。补充一点,印度英语让我全程如坐针毡,还不如用本土语。
从最后打出那三行字幕,这部电影就已经完成了意义。受害者的痛苦,并不只值得一场烛光游行,吹哨人的勇敢,并不该通过以暴制暴才能被看见。「如果天塌下来正义才能伸张,那就塌吧」。
我非常同意的评论是:电影意义大于形式。故事&人物&拍摄手法,除了开头结尾,我真的只能给两星。还有那个恐怖片版的运镜,我希望导演反思一下 全片最佳,是最后的英文结尾字幕
剧情较幼稚,拍摄手法很幼稚,结局较爽,不过我不相信印度“等”国会有什么改变。
非常一般~
很少看印度电影,主要是怕看动不动就跳舞唱歌。这部电影还不错,说实话,女主演的挺好,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复仇。如果少一些幼儿园部分,多点她复仇的准备可能更刺激一点吧。
印度这几年拍了不少聚焦妇女权益保护的电影,但这部的切入点还是挺新颖的。喜欢女警察,女主播,女首相,女教师的群像设计。Yami演得很不错,很看好她。
幼儿园老师绑架了16个儿童、来送蛋糕的司机、忘拿手机的女人。以杀人质为威胁,老师要求到了总统来谈话,目的是让强奸罪入死刑。结果老师小时候被强奸过,司机正是强奸犯,帮忙行凶的人还有她现在的未婚夫。每16分钟就有一个人在印度被强奸,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的同时就有8个人被强奸……还是挺触目惊心的
传递的信息很好,电影本身欠佳
讨论的问题,挺有意义。但是剧本,拍摄和演绎,都非常做作,毫无代入感。
前半段深埋的状态下很莫名其妙 后半段只露一丝就又悬念全无了 作为悬疑片不合格 主旨立意是没问题的。
浮夸的试听和糟糕的节奏让这部电影无法达到《恐袭波士顿》的写实效果。而对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写实效果是更加适配的,而非本片的完全类型化处理。不过,本片后半部分对于社会议题的渲染和诉求倒是非常震撼。
【印度】能够想到(或是不惊奇)的设计——在类型感十足的外衣里,包裹社会议题的内壳;小孩子也必然不会受到伤害,而是仅指向一个更大的目的与更“理想化”的结果。但它能够最大可能帮助观众粘连在它的进程里,女主角的表演同样从冷漠、疯狂再到心死,所跨越的层次也印象深刻;两部分足够有效并保持到了最后。 银幕里的喊话固然激励人心,但现实依然冰冷却艰难;这般反差所带来的遗憾与唏嘘,或许远远胜于故事本身。
自从看了三年A班后,就免疫了一切绑架题材电影,但说实话,这部电影不好看的原因只是在于,作为一部电影,它是不好看的,单这一点,就无法让我继续深入它所要探讨的印度女性命题,这种商业化、类型化的表达,远远没有现实主义表达来得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