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部好电影啊。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给打了还行。。。。
很感人。
现在人因为有了太多的选择而变的不开心。
以前的人因为没有选择而活的很知足,有自已的坚持和理想。
我想这样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坚持就是胜利,不仅是自已信念的胜利,更是生活中的胜利。
夫妻间的相互包容和尊重更是值得现代年轻人所学习的。
老崔把肉和鱼都放在春芬的碗里,让我泪湿眼眶。
春芬照顾变成植物人的老崔,无怨无悔,让我泪湿眼眶。
老崔看了刘奋斗给春芬的信,代替刘奋斗实现春芬的小梦想。
或者老崔就是这么一个实在却不懂浪漫的人,但却认真从心底里爱着春芬。
一条红围巾15块,但春芬喜欢,老崔就把口袋里的钱全拿出来给春芬买了戴上。
当向阳号被人们遗忘的时候,春芬一个人将它从废品站开出来,在灯火通亮的马路上,我们才认识到,时代不同了,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唯一未变的是春芬和老崔的情感,这份有着时代烙印的情感。
一辆向阳号,一个憨厚勤奋的模范司机,一个纯朴天真的女售票员,几十位阶级不同身份不同的乘客,故事的场景很简单,但就在这一来一往的路上,爱情上演了。
刘医生一出场,就意味着爱情的开始,这种才子佳人的套路谁都能预料到。
但却不太能想到崔师傅后来与春芬的故事,因为一开始应该是那种长辈对小辈的疼爱。
于是,车晃来晃去,才子佳人的眉目传情,导致了刘奋斗后来的大批斗;搭档的默契合作奠定了春芬婚姻的基础。
年代毫不留情地打倒了小资产阶级的爱情,热热闹闹地成全了全国劳模的婚姻,而春芬成了夹在其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电影与《廊桥遗梦》讲的是一回事,可我看的这版是以春芬在长途车上回忆结尾的,她再也没跟刘奋斗联系过。
不知导演是教导我们顺从并热爱现实呢,还是大胆地追求爱情,原来的春芬不是很大胆吗,怎么后来却猛然间想通去做了他人妻。
就算是导演要传达一个矛盾的心理,也应该表现出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吧,最重要的部分只以电影院里的几滴泪来解决,未免处理得太草率了。
不过还好,春芬最后的选择总还是跟“路”搭上了关系,没亏了片子的英文名。
再插一句废话,中文名莫名其妙,不知道“芳香”是什么意思。
甜亮的嗓音,灵动的倩影,飞扬的发辫,红色的围巾……你是否将这些鲜艳美曼的符号归认为是青春的印记。
朝气,活力,最主要的是还有着可期待的希望。
这希望较之于年少的春芳来说,是任其遐想的未来。
当与刘奋斗这个拥有与众不同气质的人邂逅在“向阳号”上之后,这个遐想开始插翅飞翔了。
他们的眼神在这辆纷纷攘攘的长途客车里无意而又有意的碰触,向阳号里碰撞出了微妙的情愫。
春芳因为痛经在那咕镇被送到了卫生所,恰好碰上了在那里当医生的刘奋斗。
他带着春芳去抓药,药师的问话却让俩人尴尬不已。
春芳忸怩的跑开了。
向阳号继续向前开着,但这次车后多了一个追逐的人,刘奋斗骑着自行车拼命追到车窗下,举着要大声的叮嘱春芳:大片一次四片,小片一次两片,记住,千万别喝冷水!
那一刻,俩人碰触的眼神中交融着关切,问候,还有一点点不舍。
那一刻,俩人之间最后一点隔阂和忸怩便荡然无存了。
只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怎么允许你开花结果。
春芳去看望被下放到采石场的刘奋斗。
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两人因避雨躲进了牛棚。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荷尔蒙极具聚集,直到毁灭了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爱情原来这么伤,这个伤,伤了春芳一辈子。
沉默了的春芳很少再有甜蜜的笑容和高亮的歌声。
车队的领导要给她介绍对象。
春芳带着忐忑的心情坐在电影院里,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自己的师傅老崔。
放映的是朝鲜非常有名的《卖花姑娘》,电影院里人们哭成了一片。
黑暗的影院里,只有屏幕上反射的光线在春香的脸上不断地变化。
春芳突然发现老崔的眼里也淌满了泪水。
那一刻,她默许了命运。
袁惟仁的歌里唱到:后来,听说你嫁给了习惯,虽然你心里并不是那么地喜欢……婚后的生活就像老崔开了几十年的那辆标兵客车“向阳号”一样,平淡安稳,却毫无激情。
春芳平静地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生活仿佛已磨掉了她所有的色彩。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刘奋斗的信。
她用痛楚的勇气展开了信,灯下,泪水慢慢地在她的眼眶里蓄成一颗泪珠,挂在睫毛上随着眼睛眨啊眨。
这样的眼泪看得让人心碎。
人生有时候的难题在于,你到底是选择去追逐梦想还是选择面对现实。
老崔有着自己的温柔,对于年轻美貌的春芳,他憨憨地把感情含蓄在心里。
而自己的性无能使得他对春芳的爱更加小心翼翼和带着愧疚。
然而他终究是男人,他受不了春芳与刘奋斗的过往。
他用自己的方式偷偷地坚守和维护这自己的爱情,诚然,这依旧让他觉得无助和恐慌。
这是一个善良而又矛盾的男人。
但是他是那么地爱春芳。
这个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做了一件模范的事,他要让春香觉得“他的男人在身体上不是男人但在精神上绝对是。
”多年后,当春芳握紧他的手对他说到:是我错怪你了。
回光返照的老崔流下了他在这世上最后一滴眼泪,带着不舍终于释怀了这个世界。
许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春芳带着祭品去看望老崔,公家车上,窗外沿途的风景已更改了颜色,变换了山形,窗内昔日之人如今也已满头白发。
恍惚间,春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向阳号”内。
车厢内挤满了乘客,熙攘的人们带着朴素的笑容,还有那么年轻的刘奋斗,老崔和自己。
春芳面带笑容地看着这一切,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苍老的脸上流满了泪水。
生活仅是生活,没有什么悲剧与戏剧。
无论过程怎样,它总将走向结局。
这个结局好像并不确定又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
生命就像是一颗青核,由最初的青涩渐变成坚硬的果实,那粗糙表面上的每一道棱每一个沟都是岁月摩挲的结果,纵表面丑陋,但内心实则早已结满了饱满的果实。
芳香之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芳香吧。
虽然这个旅程之中是那么的无奈、酸楚、无助和绝望,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世事对生命极尽疯狂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当一个鲜亮的少女坚受住了这一切熬成了一个暮年的老妇时,也许她的内心已然收获了生命馈予她的芳香。
这个芳香,可以让她面带笑容回望自己这一生的非芳香之旅。
电影里我容易喜欢的还是国产片。
命运随胶片的切换流逝,流两三次眼泪,在片尾镜头推近公交车最后一排,张静初笑一笑,又哭,又笑之时,情感就如同她的记忆和微笑,沉下去,浮起来,沉下去,浮起来。
有一些情感和故事总不能一语道破,就像这旅程.字幕出现的时候,我开始看sex and the city.不一定的一些人出现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就会衍生无限可能的故事。
而这故事不会被其他人触碰,也许只是一时一刻一秒钟,便定了一生。
对于我,总是无法控制住自己把信用卡刷爆。
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目前也总是为了自己时间紧迫,金钱更紧迫而变得暴躁。
断背山上的美景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完成了二十个年头的苦恋,在天人相隔时却无法将这场爱恋尽诉,是的,没有生活却只有情感的故事也只会尽现在美丽的山景和银幕之上。
芳香之旅的老崔也用自己的勇气证明了这个男人的一片真挚。
可不得不叹的是,让人生缠蔓无尽苦楚也只缘于一次、一时的不解和误会。
生活就是这样,两个电影就是调节生活的五味,让我得到满足。
杂志上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
我想,不论是谁的,呈现出来都会一样的美。
不论我们的生活怎样。
不论我们曾经怎样纠结。
都会把自己的故事留下来,不带走,不带走。
就像那辆向阳号汽车走过的开满黄花的芬芳路途,就像那断背山顶永存的白雪蓝天。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春日迟迟,杨柳风轻,令人不觉心生游意。
六朝古诗里最缠绵悠远者,在我还是要数《西洲曲》,所有与江南有关的梦与怨与念与愁,仿佛都化身其中了。
宛转轻柔,读来又不觉感到孤独起来。
一片芳心千万绪,在春日的秋千上,停停荡荡,倚着微风,飘散到很远很远了。
“当时年少春衫薄”,情万种,日犹长,然而纵使单衫红艳,鬓色如鸦,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追忆当日,还不是空空如梦!
不知怎地,想起了《芳香之旅》,或因片首春晴一般的暖调。
深沉的弦乐天然带着一种苍杳的远意,是那个逝去年代的旧事。
满屏的金黄油菜花,圆头憨脑的老式公汽,高亢而欢快的颂歌,简素衣衫包裹着的单纯无邪的笑……在那浓郁的暖色光照里,一切成为美妙的堆砌。
时代的特征是符号与意象化的,然而令人亲近,仿佛和和煦煦、喜气洋洋的农民画,流淌着实惠、平和的满足与喜悦。
没来由地,好像只为着那缓慢的年月,为那并不富裕却事事有念想的生活,而快乐。
梨花村外,人面如新。
那样光灿灿的温柔,倒像宫崎骏式的,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片柔软如茵的草地,宛若桃源。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创作者自以为是的想象。
或许他不过借那个激昂纷乱的时代作背景,了却一段何处都有可能萌生的情缘。
不论哪个年代哪种人,都或多或少有点绮念,那一点,可以放大成科幻电影里硕白的圆月,夜夜撩人;也可以缩小,小成白壁上一丁蚊子血,旧衫上沾着的一粒饭,无足挂心。
电影英译名作The Road,本义双关,却显得题大材小。
有人批评说这部电影最失败的,是将“性”置于太重要的位置,莫非一人一生,一国一代,可说的惟有这点破事?
这种意见当然不是不对,但气儿太正,又是一派男人口吻。
男人明明知道,却又常常仿佛不知——女人永远讲不尽怨不尽的,是男人。
为了那个人,身与心都是甘愿的。
女人固然感性与任性,然而对切身世界的要求,又不过是现实与单纯的,本着这种存在感,便不至于令自己堕入虚妄的境地。
男人么,连女人的性高潮都能挖空心思地想象,却一边说着性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仿佛在旷而远的背景下,只有理论制度、大事年表是确凿的,别的都喑哑而黯小了。
《芳香之旅》是文绉绉的,缺少治史的严谨与理性。
但碰上我这样不问出处、望文生义的观众,也自有其动人之处。
大学里,我向来是做文学课的文章比史学课的好,这种禀赋上的差距真不是多听几学期名教授的课便能豁然开悟追赶上去的。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的苍凉悲哀,乃是见着年老色衰的李春芬,她悍然地蹬着男式自行车,神色坚冷如钢。
年轻时鲜莹明润的身体上,尽是岁月滚过的痕迹,结实而钝重的。
及至见她对年轻女子的半是敌意半是怜惜,亦教人心酸: 若只为当时一个闪念,一段情思, 若只为大雨滂沱的夜晚,倏忽而灭的心火…… 日月如梭,人事暌违,一生一世,草草辜负。
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可忆的,仍只有明媚车厢里一抹橘色的柔光,与年少时浑茫无知,只候那个人来的自己。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92.html
就像这部影片的名字那样,整部《芳香之旅》就是一次次的旅行。
所有人物都是旅人,所有人物都走在路上——走在人生的路上,走在时代的路上;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在命运安排的路上。
故事开始于旅行,也终结于旅行。
所不同的是,四十年的这次旅行少了憨厚的崔师傅和聪明的刘医生,我们的主人公春芬也由青春逼人变得人老珠黄;四十年前的旅行驶向未知的远方,因为有了对前途的憧憬,春芬的心雀跃而充实;四十年后的旅行驶向老崔的安息之所,因为有了命定的归宿,春芬的心寂寞而坚定。
四十年的往事不断在春芬脑海中闪回,仿佛她一直守在“向阳号”上,而崔师傅和刘医生也与她一路同行,不曾离去。
“向阳号”之旅便是人生之旅。
老崔、春芬、刘奋斗在“向阳号”上相遇、相知、痴缠,然后各奔东西,踏上各自的人生旅途。
尽管他们的人生之路有或长或短的交合,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片名叫做《芳香之旅》,女主人公又取名“春芬”,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欲以时代变迁中的女性人生作为全片主线,两位男士的命运仅作为陪衬。
然而,这条主线是如此地苍白,以至于整个故事几乎沦为庸俗电视剧的三角恋模式。
片中的人物也许都太“高尚”了,面对命运的捉弄、他人的挑衅,只有忍气吞声、盲目顺从。
人物性格一旦被抹平,矛盾冲突也就被消解。
而没有冲突何来戏剧。
老崔总是为春芬着想,春芬与刘奋斗幽会他还要保驾护航,最终出车祸竟是因为要去接妻子的旧情人;春芬也总是为老崔着想,无论老崔阳痿还是成了植物人,她都毫无怨言地尽着一个妻子的本分,老崔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
他们不停张望着别人的旅途,却把自己人生的列车驶向了绝路。
老崔和春芬一生都在追求表面的完美,比如六十万公里无事故、比如和谐的婚姻,而实质上这样的生活早就畸变成一种病态,总有一天会因微小的变故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人物会因执拗而可爱,也会因顺从而面目可憎。
老崔和春芬便是这种小心翼翼、善良懦弱却让人怒其不争的角色。
而刘奋斗恰因为他的自私、卑琐而生动鲜活,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抗争,只可惜这个人物的戏份太少,而聂远的表演太过僵硬,刘奋斗只能给观众浮光掠影之感。
对春芬而言,刘奋斗也是浮光掠影,再美好的记忆也只是生命中一次意外的惊喜。
刘奋斗是她人生之旅上短暂同行的乘客,老崔则是她命定的旅伴。
刘奋斗让春芬有了梦想,老崔则帮春芬实现梦想。
老崔让春芬戴上了红围巾,也让春芬坐了一次火车。
只要是春芬想要的,老崔都尽力满足。
刘奋斗只是沿途的风景,崔师傅才是春芬的归宿。
无论这归宿春芬是否想要,无论这归宿对于春芬是悲是喜,既然和老崔一路走来,那么来路即是归途,她也注定要和老崔携手归去。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慨叹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只不过在这部影片里,这种无奈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向阳号”之旅更是时代之旅。
导演并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深度和广度。
在影片中他明确表达了反思时代的野心。
那是一个极度压抑个性的时代。
人们以喊口号的方式释放激情,以领袖的名义检讨自责和责难他人。
整个时代集体的心灵压抑在片中夸张而戏剧性地表现为性压抑,而性压抑又反过来成为整个时代心灵压抑的显著表征。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春芬习惯于这种压抑,直到心灵麻木,直到她也去压制和她当年极为相似的英子。
英子是春芬这一生的转世和投影,她压制英子其实依然是压抑自己。
影片用字幕明晰地划分了每段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并用众多怀旧符号去营造当时的时代感。
近年来,这样的怀旧电影层出不穷,这样的技巧也屡见不鲜。
影片用手风琴、黄军装和毛主席像章堆砌出六十年代,而后又用剪发头、麦乳精和《卖花姑娘》堆砌出七十年代。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提及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孔雀》。
《孔雀》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它对时代感的成功营造几乎无人提出异议。
怀念一个时代、还原一个时代并反思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是营造那个时代的氛围,是找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
时代符号只是为了画龙点睛,而不是一个时代的全部。
只堆砌时代符号无法复原一个时代,只用几个字幕也无法完成跨越几十年的宏大叙事。
人生之旅和时代之旅本应水乳交融,因为人生只能是处于某个时代的人生,失去了时代背景,人生就失去了依托;而时代是百态人生汇合而成的时代,没有千姿百态的人生之旅就无所谓时代之旅。
而在本片中,这样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似乎都并无大碍,而影片反映的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
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是平面的,营造的时代是破碎的,人物和时代又是剥离的。
显然,导演的野心是一回事,导演的能力又是一回事。
自从《孔雀》在柏林“开屏”以后,国内便一窝蜂地去拍怀旧电影,直到这部《芳香之旅》终于无旧可怀。
我们需要的是对旧时代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批判,不需要本片这样对过去时光盲目苍白、平铺直叙的怀念。
一部和《孔雀》有着相同的演员、相同的背景,连个别主题音乐都要克隆《孔雀》的电影究竟有多大价值。
年轻的张静初无力挽救一部剧情、表演和镜头语言都缺乏张力的电影。
影片中仿佛能看到她一个人在黑暗中无助地摸索,这种无人指引的摸索的结果只能是平庸的表演。
举一个例子就说明该片和《孔雀》的差距。
同样是张静初,同样是对命运的抗争,《孔雀》中姐姐用自行车带降落伞的段落的冲击力远远大于春芬从垃圾场中开出“向阳号”的举动。
本片中这一段落的音响很嘈杂,直到“向阳号”在众人哄笑声中熄火。
首先,这是春芬丈夫的车。
这表明她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旅途,而且这是一辆六十年代的、已然报废的车。
车身上大大的“废”字暗示着被时代遗弃的不仅是汽车,还有开汽车的春芬——那个依然活在对领袖崇拜中、依然活在刘奋斗给她带来的梦境中的春芬。
这场戏所表现出的颓丧自动消解了春芬这次行为艺术神圣的仪式感。
这场戏乃至整个影片都给我们苍白无力的感觉。
尽管本片拍出了那么美的田园风光,那么娇艳撩人的油菜花,但色彩的饱满无法弥补影片的干瘪,风景的艳丽不能掩盖故事的苍白。
整部影片就像一幅慢慢洇开的水粉画,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结尾处春芬的笑容是那样苍白,眼泪又是如此矫情。
没有结果,好在还有旅程。
老迈的春芬依然人在旅途,恍惚间她又回到了“向阳号”上,她仍然是那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年轻的售票员。
或许她根本无需回忆,因为她从未离开,匆匆前行的只是无情的岁月。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春芬坐着六十年代的“向阳号”竟是那样和谐,是人们趟过了岁月之河,还是岁月穿行于茫茫人海,一时无从分辨了。
忽然想起一首老歌,意境竟和这部电影惊人的契合:“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过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与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旧。
”2006-2-21
是的,刚看完张静初、范伟的《芳香之旅》。
我想先说说其他。
给我一双翅膀,我会飞向那里,飞向阿尔卑斯山麓和宫崎骏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都神往于那种景色,记得小学六年级暑假,央视每天上午9点都会准时播放暑假少儿节目,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便是其一。
女孩海基的经历让我惊奇,而她的阿尔卑斯山麓上外公的木屋更激发了我无限幻想。
每天去山上放羊,大片的草地和心醉的湖水让我难忘。
若真有乌托邦,对我来说这部动画片里的场景便是。
宫崎骏的世界里,似乎永远都是这些令我心动的地方,恍惚间,我觉得真实的地球上不再有,神州大地上不会有,倘若时光倒退从前,我的言论肯定会结束我的人生,呵呵。
我错了,我才明白。
上周无意间买了本2006第二期《中国国家地理》,策划主题是青海。
图文并茂的修正了我的幻想——青海,就连青海,也是我儿时乌托邦的全部景象!
今晚在电脑上看完我下载的《芳香之旅》,又是一记耳光。
不说景色了,换角度。
这部影片的镜头的取舍和叙事风格乃至情感的推进,我很是怀疑其幕后班底,说实话,很日本的。
当然不是不好,相反,而是很不平常的细腻。
这一点上在配乐中已有证明,梅林茂和他的团队,受累了。
特别是影片最后,让我想起了《岁月的童话》,很温馨、令人动容。
第六代导演所作的《芳香之旅》,其实是用我们年轻人的心境去努力探寻父辈们成长、躁动、成熟的脉络之旅。
完全还原或者全部正确绝不可能,但寻求理解和相互交流的尝试却已然成功。
曾经我们一味地用“遭遇”一词幼稚地帮爸妈总结过去,其实对于他们而言,“春芬”和“老崔”的故事更像一段难忘的芳香之旅,珍藏于心间。
对我而言,曾经深烙下来的“阿尔卑斯山麓”似的乌托邦,也慢慢的和稚嫩一起褪去了……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6年,讲的是几个平凡人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到21世纪的故事。
主演张静初在这么大的时间跨度下演的比想象中的好,基本入戏。
不过60年代时候装天真犯傻过度。
70年代以后后半段化妆师很牛,把张静初塑造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劳动妇女,但是还能从脸上看出曾有几分姿色。
范伟喜剧色彩过重,尤其是后半段,神态太有喜感易让人出戏。
和老妈一起看的,老妈基本就是在做时代背景顾问。
总体评价是细节比较属实(个别的例如过去没有红富士苹果除外),但是有的事情是在当时是不会那样发生的。
首先我就能看出采石场那段激情戏,张静初和聂远明显用的是21世纪的动作在60年代偷情,实在是太前卫了。
而且这种事情在当时要是曝光,一辈子就毁了,破鞋怎么可能还会嫁给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模呢。
毛主席芒果的故事字幕居然写“南国”。
不纠缠这些背景逻辑的话,本片讲的大概是女主角的人生道路。
在时代背景下无奈的人生。
人生只有一次,本片带给我的感触是一个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实在是可惜。
不过这也就是无数中国人的经历。
然而作为一部剧情片,本片的剧情略显平淡,戏剧冲突不强,看的时候让人觉得乏味,观看之后可回忆的内容也不多。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芳香之旅喜欢这个片里的张静初,坚强,隐忍。
她的师傅和丈夫则是憨厚老实,――那个时代的人。
影片讲了一个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的大半生故事,时代从她身边过去而她懵然不觉。
退休后的她已落后于时代,而扫墓的举动则是对过去时代,对那时候的他与她,对曾经幸福美满生活的一次回望与复归。
――那时代才是她的时代,而今活着的她只是那时代的遗迹,就像那辆展览馆里的向阳号汽车,在没经过那时代洗礼的人们看来,就只是一堆废铜烂铁而已。
时代与主流的价值观变化是何等快,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如何才能支撑起自己走过那么漫长的一生?
成为植物人的丈夫作为符号性的存在,成为人生价值的来源,他是劳模,而她是劳模的妻子,即使时代过去,她还是他的妻子,为丈夫活着,为他昔日的荣誉而自豪,这自豪就支撑起她全部的人生。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照顾了他的身体,而他照顾了她的灵魂。
故事只能这么讲,如果他早死,则她将一生生活于内疚之中;而他变成植物人的结局就使她可以照顾的形式偿还心理的债。
若早看他日记,则她的照顾只是感激;而晚看的结果使她的一生都成为一个妻子无怨无悔的奉献。
从此片还可看出生活同化和改造人的力量何等强大:曾经天真烂漫崇尚爱情的小姑娘变成了四十年后沉静隐忍而保守的寡妇,谴责起小姑娘的恋爱,忘记了自己也曾有过那样年轻冲动的时候。
整个片充满禁欲主义伦理,符合大男子主义男性对女性的期待:她必须为他守寡,从身体到精神上都为他所占有,照顾他成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幸福感的来源。
――最后,她脸上浮现微笑,是用他的眼睛看见了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这个片还可以说是讲一个女人如何被男人、也被自己的命运彻底征服的故事,这征服是如此彻底,以至她都不再感觉到痛苦,而是彻底的认同于此,于是有了微笑。
刘医生真是个没担当的绿茶,嘴上说着不想打扰你的生活,但是见一面怎么能不打扰,茶言茶语。邻居也是,吃人家嘴短,净说那些P话,撺掇人家家庭不睦,真是挨千刀,缺了大德,造了大孽。
电视剧的镜头语言和视听剪辑观感。
比较难接受这个时间段为背景的电影,在叙事的方面还是不真实和捉襟见肘,电影拍摄的说法就更不行了!
命苦
责任和幸福的矛盾
前半段很不错,节奏缓缓如流水地把春芬展现在荧幕上,后半段急转直下的人生,被困在车上一辈子,同时被那个年代困了一辈子。张静初近些年接戏真是一般,不过刚出道时确实资源拉满了,这部之后全面进军香港真不是明智的选择,那时候的香港电影正在落幕。一个张静初一个桂纶镁,真的好适合这种类型的角色。
张静初的表演真心不错,剧情有些漏洞,但还算是温暖。
6分
张静初的表演还是着痕迹了些,剧情本身还是有点意思
唉
难得有一部电影让我看了以后不知道要说什么.这个题材不怎么中意,范伟倒是让人喜欢了一把,张静初年轻时候演的有些做作.
她是明白人!
还是关于女人一生的片子~
万恶的毛祸
张静初
一般般
作为影迷的早期电影
近年看过比较好的内地电影了,很节制。
矫揉造作*2
烂片 要不是冲着美女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