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已开始就透着一股冷清与孤寂。
一行7人孤零零的在空空的车站,有点期待的看着来人,发现不是接他们的。
“来大家拍张照吧…”这时就发现这个片子之冷--在整理半天衣服帽子之后,一个清洁工推着车缓缓从一排整齐待照的人面前走过,停在末尾队长面前开始清理垃圾桶。
到这时,我已经喜欢上这部片子了,队长抬抬手,对清洁工欲言又止的样子,很是熟悉。
大概我们都是这一类人。
队长似乎是最冷的一个人,固执倔强的大鼻子老头。
西摩是敏感认真的人,留着整齐的胡子,总是很想自己做指挥。
哈德利的滑头从一开始对信息台女服务员的调情就可见一斑,“你喜欢chet baker么?
”正因为哈德利的调情,问路问错了方向,baker都被混入了地名,一行人来到了荒芜的小镇。
我喜欢颗粒状的钢琴曲响起时,风吹着站牌吱呀作响。
最后一班车已经开了,他们只好留下。
餐馆老板娘帮他们想了办法,两个人住她家,两个人睡餐馆,三个人睡朋友家。
这一夜好像过的很漫长,几个人的际遇将大家的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翻开一角,没什么神秘的,但好像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沉默和忧伤,以及生活的黑色幽默。
忽然有点不想写了,再回头看看这部片子,让人哭哭笑笑的那些具体情节似乎是很难用单纯的语言来描述的。
“也许,你知道的,也许你们的乐队明天用不着什么演出,可以就这么结束了。
没什么悲伤,没什么快乐。
你知道的。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房间,…有一盏灯,有个熟睡的小bb,还有…还有tons of loneliness.”说英文对他来说有点表达困难,安静的房间,暖色调的墙,还有小婴儿睡觉的样子。
看起来喜气洋洋的结婚照里新郎抱起了新娘,有多欢乐啊。
这个家庭里的餐桌谈话让我太印象深刻了,两对夫妻怒气冲冲的交锋,两个男人对往昔爱情的回味。
男人们大声唱起情歌,声音渐渐打起来,我笑笑以为尴尬的气氛就此完了,女人们却略显愤怒地端起吃空了的盘子离桌。
让我有点错愕。
那帮男人们不管,继续高唱那首欢乐而浪漫的歌。
忽然想起昨晚剪头发时,王大叔说:现在的女孩子都太自私了你知道么。
我说,现在是所有人都自私吧?
男人也自私啊……他说:现在的女孩子太聪明了,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所在,然后一定要物尽其用抓住机会去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这点价值,当然我现在说的是指在找男人这方面。
我不知道他对于自己失业一年究竟有什么想法,反正他对乐队的人说自己正between works的时候,他老婆尖酸的说,对啊!
between works快一年了!!
怒气冲冲的样子并没有让我太过于反感。
结婚照上她被老公抱起来的笑靥如花的样子却让我刺痛着。
那个时候应该是好幸福的吧。
他很无奈的又略带笑意的和西摩一起看着那张照片,对初次到访的西摩说,那时候啊,很蠢,是吧?
蒂娜的一角哈德利问蒂娜:你不喜欢这里吗?
it's my life here you know, i've got used to it. but sometimes, you know, sometimes i feel, maybe, i could..镜头转到她年轻时的艺术照,but i met my first husband, you know.蒂娜从钥匙孔中拔出钥匙,站在门外对塔夫蒂说:我本以为我们今晚会让我重温那阿拉伯电影里的伟大爱情,结果跟其他所有事情一样,被我搞砸了。
在她再开门时,塔夫蒂说:你知道,其实我妻子是因为我而死的。
橘色玻璃门上的两个剪影一左一右孤单的立着。
他用平静的语调说起妻子和儿子的死,像是说着别人的故事。
又是缓慢的背景音乐。
另外,哈德利教哈皮泡妞的场景很好笑,有趣又有点无奈,溜冰场的背景音乐更是无敌。
这是部好电影,很短的时间讲了很多个故事。
没什么惊喜,但很安静。
若是生活能就这么浪漫,该多好。
机场。
中巴。
一行八位穿天蓝军礼制服的男人,老老少少高高低低,拎着拖着大大小小方方扁扁宽宽窄窄的黑色乐器箱,站在空无一人的机场路过道,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以色列导演艾伦·科勒林(Eran Kolirin)于2007年编剧并指导的全长电影处女作《乐队造访》(The Band’s Visit)就在一种滑稽尴尬的气氛中开了场。
这八位男人是埃及亚历山大警察庆典管弦乐团的成员,应以色列西北小城佩塔提克瓦新落成的阿拉伯艺术中心之邀,飞到以色列参加艺术中心的开幕式典礼演奏。
老团长塔吉夫·扎克利亚上校古板严肃,不近人情,等不到接应,明知出了差错,也不肯让副手西蒙向大使馆致电求救。
拉小提琴的年轻帅哥哈利德是乐队中不服管教的黑马,只顾着和年轻姑娘们谈乐调情,问错了地址,把全队人马错领到了一字之差的沙漠小镇贝塔提克瓦。
一边是美丽的中年老板娘蒂娜风情万种的睨视,一边是塔吉夫带乐队在水泥小路上来来回回轮子刮出的骨碌碌响,在这个既无阿拉伯文化也没埃及文化的死沉沉小镇里,你甚至能听见寂寞呼啸而过的呼呼回响。
但不仅是寂寞,还有一种隐藏在塔吉夫过分的拘谨和蒂娜不安分眼神下跃跃欲动的张力,一团逃不开历史与战火的隐隐伤悲,一道在记忆中渗透蔓延的旧日伤痕。
以色列。
埃及。
2009年是本是以色列-埃及1979年和平协议的30周年庆典,但开罗方面态度冷淡,并不打算进行庆祝。
这两个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每十年都有一场血腥战争,而埃及因为79年的和平协议遭整个阿拉伯世界排挤,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埃及总统默罕默德·萨达特两年后即遇刺身亡。
和平,对埃及来说,只是在美国压力下的一种利益最大化的自保手段。
几十年来,埃及国内媒体和民众对以色列及犹太人的敌视态度并未发生变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加沙地带战火再起,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冷和平”随时有可能再度演变为热战,前途未卜。
导演艾伦·科勒林在筹拍《乐队造访》时找不到任何一位愿在一部以色列影片中出演角色的埃及演员,只好在本国的以色列演员中寻找拥有阿拉伯血统的伊拉克、伊朗、摩洛哥等移民,专门训练他们说埃及口音的阿拉伯语。
影片中蒂娜曾向塔吉夫诉说小时候镇上的以色列人是那么的着迷阿拉伯电影,周五下午所有人都挤在电视机前,看阿拉伯影星奥玛·雪瑞夫(Omar Sharif)驰骋沙漠奋力厮杀,为那些大时代的爱情与别离抛洒热泪。
这前后不过三十年岁月,从和平协议到加沙地带再次战火纷飞,从海湾战争到巴以国土纠纷民族冲突,从耶路撒冷到开罗,太多的伤痛,太多强烈压抑着的情绪暗涌,太多无法言明不能清算的眼泪,汇聚到故事中这个虚拟小镇,便成了塔吉夫与蒂娜夜行约会的尴尬,那些看似平淡无奇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成了公用电话前一个以色列人和一个阿拉伯人相互对照的紧张与等待,成了哈利德在溜冰场教以色列小青年帕皮怎么温柔对待女孩的滑稽无奈,还有黑管乐手西蒙那首二十年也未完成的协奏曲,摊在微凉的夜色里不知如何收尾。
是呀,该如何收尾呢?
剧中的以色列男人曾对西蒙建议:“你知道吗?
……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也许,也许该再加上一首歌,夜幕下轻微的琴弦和叹息,爵士歌手Chet Baker如泣如诉的轻吟,旷野里回旋而过的风与沙。
寂寞的时候,只要还有歌声,只要还继续等待,希望就终不会远离。
《Open》2010年1月刊。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乐队来访》以特色的以色列白开场将人抓去到50年前的异域,独特的吸引力而又沉重的基调让我几乎弃看。
很难去形容这部电影,艳丽风骚女主是悲剧,睿智老人是悲剧,帅小伙也是悲剧,这里的性感、尴尬都是战后最真实的家庭和人,似乎是要映出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沉重的历史下的镜像,一种彻骨的关于人的孤独,看完后有种惆怅的操蛋的感觉,戛然而止而又难以释怀的观后感……
"Once,not a long time ago,a little Egyptian police bandarrived in Israel.Not many remember that...It wasn't very important."A funny movie.无尽的孤独。
“我的人生就像一部阿拉伯电影。
”Remember this movie.是一部关于一段经历的电影......
从今天起,打算看完一部电影就写点什么东西就从这个片子开始了,很可爱的片子,导演也不耍滑头,是的,就是乐队来访了
"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 來自以色列的電影. 是導演Eran Kolirin首部作品.原本是以色列遞交奧斯卡參與最佳外語片的電影, 但由於電影一半以上都以英語為主, 所以被大會拒絕.說的就是一隊從埃及來到以色列的警察樂隊, 在不多周詳的準備又沒有預先通知埃及大使館的情況下, 抵達當地後一天裡發生的種種.來到杳無人煙的小村落, 餐廳老闆娘收容樂隊留宿一晚, 等翌晨的巴士. 電影主要就是描寫這一個晚上樂隊中各成員所見所聞, 還有老闆娘及收留樂隊其中三人的餐廳職員的種種.故事可以說是簡單, 不過看得令人細味, 感覺不錯. 文化的差異, 陌生人帶來的不安或興奮, 作局外人看, 可笑亦有趣.風情萬種的老闆娘原來一直都知道樂隊要找的地方在哪裡, 或許在這個沉悶又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的小鎮裡, 一隊異國的男士正好可以帶來令人不用負責任的樂趣, 就一晚吧.樂隊指揮被老闆娘帶到小鎮上的食店, 聽聽她的故事, 又說說自己的故事. 她為他點了一首曲, 一個晚上, 老闆娘怎樣也引誘不到指揮. 這條線頗好看. 兩個不會再遇見的人, 一夜的交談, 可以很有意思.很喜歡一個鏡頭, 畫面一直都留在腦海裡. 就是樂隊年輕喇叭手跟其他年輕人外出回來後在老闆娘家中的情景. 喝酒嗎? 不, 我不喝. 沒有人要喝嗎? 老闆娘一直在盤算的, 你兩個男人也沒有興趣? 最後當然老闆娘沒有空手而回.樂隊另外三人到餐廳職員家留宿, 卻碰上是職員的太太的生日. 晚餐上有尷尬情景, 有企圖解開沉默不爽的場面. 喜歡職員對樂隊其中一人的說話. "或許你們樂隊這次就像我們人生一樣, 簡簡單單, 沒有什麼高潮蝶起... "年輕人去溜冰場消遣一幕也蠻有趣. 樂隊喇叭手教膽怯男子如何追女仔.電影中不少幽默元素, 令死寂的小鎮和昏暗的畫面加添了不少生氣. 不過或許我不太喜歡那種昏暗, 那種杳然, 不是覺得電影凝造得不當, 而是我不喜歡它帶給我的情緒. 有一丁點不安及沮喪. 不明所已.演員都各有發揮機會, 亦演得自然. 當然最受注目是老闆娘一角. 樂隊指揮的含蓄收歛也演得很好. 年輕一族帶了不少笑聲給觀眾.電影節奏恰到好處, 一點悶場也沒有. 很值得一看.剛看了特刊上導演的說話, 喜歡這兩段:"以色列興建了新機場, 忘記了把路標翻譯成阿拉伯文... 興建了動以千計的商舖, 陌生人卻無容身之所... 一眾商品名牌很容易令我們流連忘返, 忘記了煩慮, 也令我們忘記了自己""很多名電影觸及為何沒有和平這個問題, 卻鮮有先來問及, 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顯然在不斷談論經濟效益之餘, 我們已失落了什麼."相信電影中樂隊在這個留宿陌生人地方的晚上, 都或多或少有機會尋找忘記了的自己.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我們有否問過這個問題? 文明令我們失落了些什麼?
在旱冰场放的那首是Boney M 的sunny,也被星爷用在《长江七号》里作了主题歌……这可是八十年代的超级当红舞曲啊~~~《disco》里面开场也是这首~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82136/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许许多多搞笑又感人的镜头
很温馨很可爱
每个人物都很有趣,个性鲜明。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到以色列参加演出,误到与目的地相似发音的一个小城市。
其成员与当地人所发生的林林总总,有热情又风情的饭店女老板,有普通的一家人,有执著等女孩电话的男孩、还有一群年轻人……开阔的空间,除人之外极少的物体,极简的表演方式,却处处展现着冷幽默,才开始你会有北欧作者电影影像的感觉,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实质不像北欧电影,人与人的融合带给你的就如同饭店女老板的红裙,一丝暖意。
2008-01-10
现在看这类不痛不痒的电影很容易游离
多线叙事
3.8分,情节太简单了,节奏跟人物故事都挺有意思的,部分的人物设计有些突兀,镜头简单设计的还不错,没办法评价这部电影,搞得好像鱿鱼对阿拉伯文化感兴趣,社会有包容有人情味儿,看看现在他们在干嘛,看到3分之二的时候心里感觉有点恶心
尴尬
团长尴尬地问能不能用埃及币结账,老板娘就给吃给住还带着出去玩,浅蓝色背景下一抹鲜艳的红,正像孤独开出了朵鲜花。很感慨埃及与以色列 ,前年去埃及地时候有和当地人聊过这个敏感话题,聊得不深,但这电影也勾起了一些零星对话。
平淡的孤独
出差不易,且出且珍惜。寂寞芳心整夜使尽浑身解数打动不了老团长,到头来让小痞子捡了个漏。
摄影牛逼,像梦中。还有那个去世多年的朋友。
幽默隐于沉闷之中,乐队所有成员都不善言谈,使得整部片子基调都趋于沉闷,好在笨拙的动作或者镜头调度别用用心看使人一笑。如此朴实的电影还是值得推荐下。女主角比较养眼
夹生英语和沉默,无声胜有声。“我的人生就像一部阿拉伯电影。”
“你知道吗?……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8.3/10抛开民族和政治,享受这种恬静与清新,不是雄伟的那种,配上小号和小提琴什么的,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3.5
當浮華褪去,可望不可及的惟有深深淺淺的灰藍....所以相信,一隊人的發呆和佇立,也可以為整個時代臨水照花
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好电影
非常好看,爱情和音乐,政治和冲突,不是刻意的,就是那样存在在生活里。
情绪控制的非常好。情节上有些人没照顾到。没给人期待就谈不上让人满足。
LOVE & LONLY
真是一部处处惊艳的片子。
"好的电影不说教,不煽情,不挑战观众耐心,不试探观者底线,在矛盾、线索、画面、幽默中达到一种轻松的平衡,看完通体舒服"